【聯合報╱蔡繼光譯】 2008.11.11 03:53 am
突然之間,舊東西又全變回「新政」。雷根謝幕;小羅斯福登場。但是,小羅斯福總統時代的經驗,能為今天的世界帶來多少啟示?
答案:俯拾即是。只是,歐巴馬不僅應以小羅斯福的失策為鑑,更應以他的成就為師:歷史的真相是,就長期而言,新政是成功的,但就短期而言,則屬未必。小羅斯福的治國藥方,近效有限,甚至差點毀了整個格局,原因在於,他的經濟政策過於謹慎。
新政(New Deal,1933年實施)的長期成就:歷史證明,小羅斯福任內創建的機構,非但不可或缺,還耐操耐磨。那些機構迄今仍是我國經濟安定的基石。試想,新政時期若未能為多數的銀行存款提供擔保,金融危機會有多糟。試想,共和黨人若成功拆毀社會福利制度,美國的退休銀髮族現在該覺得有多不安全。
歐巴馬能否望其項背﹖歐巴馬的新幕僚長艾曼紐宣稱,「前事不忘,後事之師。」進步主義者流殷切期盼,歐巴馬政府能和新政時代一樣,創建新機構來搶救眼前的經濟和金融危機,尤其是足以改變美國未來社會形貌的全民健保制度。
不過,新政對經濟大蕭條本身的應變不足,新政府千萬不要學。
如今,以右派保守智庫為主的整個知識圈大聲疾呼,其實,小羅斯福的理念反而讓大蕭條惡化。所以,了解你所聽聞的大部分內容,是根據事實被刻意曲解的哪一個脈絡而來,相當重要。新政的確為大多數受苦的美國百姓帶來甘霖。
保守派智庫說,其實,小羅斯福的前兩個任期,並未促成經濟全面復甦。凱因斯學派主張,停滯不前的經濟可以藉擴張公共支出來推動,所以前述的失敗,經常被引為攻擊凱因斯經濟學的證據。不過,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家布朗(E.Cary Brown)對30年代財政政策所作的權威研究,卻提出截然不同的結論:財政振興方案不成功,「原因不在計畫無法奏效,而在計畫沒機會接受試煉。」
這可能難以令人理解。新政有名之處,在於它透過「工程進度管理署和「公民保育團」,雇用數百萬美國民眾。今天,我們仍駕車在工程進度管理署修築的公路上奔馳,送孩子到它建造的學校上學。這些公共工程難道稱不上重大振興財政方案?
話雖如此,但它確實不如你想像的重大。聯邦公共工程支出的效果,大多被其他因素抵銷,其中影響最大的,就是胡佛簽署的大幅加稅法案。這個法案的效應,一直到胡佛繼任者就職後,才充分顯現。此外,聯邦當局的財政擴張政策,在州及地方階層,也頻遭增稅及縮減支出的決定抵銷。
況且,小羅斯福非但對推動全面財政擴張計畫顯得意興闌珊—他甚至迫不及待地想回歸保守預算準則。這種心態差點就讓他的英名毀在自己手上。1936年大選,小羅斯福挾著壓倒性勝利的餘威,大砍支出,調高稅賦,經濟困境隨即復萌,失業率重回兩位數,接著便在1938年期中選舉嘗到重大敗績。
真正挽救美國經濟和新政的是龐大的公共工程計畫—「第二次世界大戰」,終於為美國經濟提供一個足敷需求的振興財政方案。
這段歷史為即將上任的政府提供重要的教訓。
政治教訓方面,經濟措施失當會讓選舉獲得的選民付託迅速流失。民主黨上周大勝,但1936年贏得更多,卻在1937-38年的不景氣中坐視戰果消失殆盡。美國民眾不指望經濟馬上就會好,但的確想看到成果。如果民主黨不能讓經濟復甦,他們的快樂將如曇花一現。
經濟教訓方面,就是要做的徹底。小羅斯福認為,嚴控支出計畫就是審慎的表現;其實,他反而是拿經濟和個人歷史評價在豪賭。我對歐巴馬及他身邊的人的建言是,美國經濟需要多少需求,他們必須略加估算,再加個五成。在蕭條的經濟體中,高估振興方案的需求,遠比低估為佳。
簡言之,歐巴馬領導之新新政能否成功,端視他的短期經濟方案膽識是否過人。進步主義論者只能寄望,他有必要的膽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