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民生戰線
市長:星火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公共議題【民生戰線】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政經觀察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全球資本主義的五大風險
 瀏覽1,224|回應2推薦1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藍海翔

【聯合報╱陳博志/台灣智庫董事長】 2008.10.20 02:03 am 
 
全球經濟目前的根本問題不是次貸,而是過去幾十年支持全球資本主義發展的幾個因素,現在都成為風險來源,而可能使全球經濟不易再順利發展。

第一個因素是資金的自由移動,它原則上有助於提高資金運用的效率,曾讓擁有資金的人可以賺更多錢,也讓缺乏資金的地方較易得到發展資金。然而就像水的流動一樣,流動的範圍愈大,波動就可能愈大。海洋的波浪必大於小池。十多年前我國在WTO談判中承諾要讓國際資金自由移動時,當時央行總裁梁國樹教授、王作榮教授、以及包括我在內的很多人就對資金自由移動的風險提出警告。東亞金融風暴之後,索羅斯和諾貝爾獎得主史迪格里茲都曾在專書中指出這種資金自由移動的傷害,這次金融風暴使各國更注意資金自由移動的風險,但我國政府和許多人卻仍沉迷在自由化和引進資金炒高股價的美夢中,而未思考外資進出所可能造成的波動和風險。

金融產品的創新和複雜化是國際金融發展的另一個因素,它有降低風險和活化市場的正面貢獻,但它也可能掩飾了風險,甚至因為在一個產品上虛構多層產品,將原來的資產變成好多倍的資產,而使信用總量及金融產業都過度膨脹。結果當其中一個環節出了問題,整個體系就幾乎要崩潰。這次全球嚴重的風暴就是這樣發生。前幾年發展國際金融而讓很多人羨慕的冰島,就因此要破產。然而我國卻仍在做國際金融中心的美夢。

這次金融危機即使不造成崩盤,全球經濟幾年內也很難好轉,因為上述兩個過去的金融趨勢和美國的貿易入超都無法持續下去。過去幾十年世界的第三個甚至是最重要的發展因素是美國的鉅額入超。東亞和其他開發中國家拚命增加生產,自己用不了可賣給美國,而美國則以發行更多美金,更多金融資產來支付給各國。如今美國若因金融變局而難再印這麼多鈔票和金融資產來買東西,也就是全球信用擴張的速度將減緩,全球每年就難再增加生產那麼多東西,全球經濟成長率也就必須下降。外國若不買更多美國的證券,美元將貶值,各國存在美國的錢受到折價損失。美國若不能繼續大幅舉債應付貿易入超,全球需求和其他國家的出超也只好縮減。說不定各國竟得拜託美國繼續印鈔票花錢以維持全球成長。

和這次風暴差不多同時發生的還有兩個因素的轉變。一是全球資源已漸不足以應付全球的生產,這已在全球暖化和原油等重要物資價格上漲中呈現,並將限制全球未來的成長。另一個轉變是近三十年來開發中國家和先進國家互補關係的終結。開發中國家參與國際競爭主要的途徑是替代原來先進國家生產的東西。這本來會對先進國家造成傷害。但由於開發中國家快速發展過程中需要很多先進國家的資本和技術,而且在產品替代過程中也使先進國家的物價和生活成本下降。因此過去三十年雙方呈現一種互利互惠的發展。

然而開發中國家已替代了大部分先進國家的勞力密集生產,能再替代的東西愈來愈少,再加上前述美國難再大幅入超等金融因素,開發中國家的成長動力將趨緩。即使它們能再成長,也將生產更多自己要的資本財和原料,也就是以國內生產取代先進國家產品。所以雙方的互補關係將轉弱,替代關係增加。這在學理上將造成先進國家失業的增加以及工資的下降。而由於開發中國家人口眾多,很多人仍將失業或難有高生產力的工作,致使其所得難以提高,全球所得分配都將惡化,低工資的競爭也使很多企業的利潤下降或消失。這恰是馬克斯對資本主義社會的預言,而這些現象前幾年已開始浮現,這次全球風暴可能使問題加速惡化。

我多年前就指出,發展知識經濟,生產別人不會生產的東西,才是在這全球化趨勢中維持國家發展的主要途徑,政府若還沉迷在和開發中國家合作以降低成本並享受互補之利益的想像中,而想和開發中國家建立比和先進國家更密切的合作,我們將難以發展,失業和所得分配的問題也將更嚴重。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3068874
 回應文章
觀念平台─偶然還是必然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08-10-25 中國時報 【陳柏謙】

     短短一年間,由次級房貸風暴所引發的金融危機,擴散速度之驚人,如同《經濟學人》雜誌形容:已將世界一步步逼向懸崖邊緣。這場由美國出發的金融危機,在金融全球化推波助瀾下迅速橫跨大西洋蔓延至歐洲,同時也逐漸從金融市場蔓延到了實體經濟。

     對照此刻所面臨嚴峻的挑戰與隨之而來的全面經濟衰退壓力,很難想像不久前,強調市場機制神聖不可侵犯,以及對自由化/私有化政策近乎無條件支持的意識形態,才裹著與進步畫上等號的「全球化」外衣所向披靡。如今再度盤旋於國際媒體及輿論上空的,卻是一九二九年大蕭條的陰影與幽靈。

     七十年前凱恩斯對傳統經濟學近乎革命式地改寫成功救活了一度瀕臨休克的資本主義,也帶來了史上最長一段榮景。因此面對此刻危機,凱因斯學派似乎再次奪回發聲權;被歸類為新凱因斯學派的新科諾貝爾經濟獎得主克魯曼,最新一篇專欄中開出一帖「歷久彌新」處方:擴大公共建設與發放失業給付;簡直就與當年凱因斯所提建議如出一轍。

     經濟政策吹起復古風外,昨是今非的論調更是處處可見。部分歐美傳媒等不及宣告:由雷根、柴契爾主導強調去管制的放任市場主義已然壽終正寢,思索資本主義的未來成了最迫切的提問。近年來飽受攻訐的國家,一躍成了拯救危機的最後希望。英、法等國政治領袖紛紛義正詞嚴高呼:全球需要一個新形式的資本主義體制,以建立二十一世紀資本主義新秩序。

     對於「新形式資本主義」、「新秩序」等空洞的政治修辭,或許無需認真看待;但重回凱因斯主義就能夠再次成功地拯救此次危機嗎?事實上,過去三十年來凱因斯主義的根基在新自由主義全面侵蝕下,國家性質、資本規模與勞工集體力量間此消彼長早已有了巨大的改變。

     國家在資本流動的威迫下流失稅基亦喪失了對資本管控能力,大幅舉債等同於拿廣大受雇者納稅家庭日後沉重負擔,來為資本主義進行緊急輸血急救。而二戰以來建立起的福利共識與社會安全網,這些年來被削減得體無完膚。勞工在國家與資本兩面進擊下,集體力量大不如前。更關鍵的是,資本擴張更發展至新的階段,若留意此次危機另一面向即可發現,伴隨著倒閉潮,除了國有化外,更造成進一步企業整併與擴張,危機對壟斷資本集中,反而起了進一步推進效果。

     在這樣的環境與條件下,凱因斯主義還有能力再次扮演資本主義成功的救命華佗嗎?筆者無疑是相對悲觀的。

     猶記得九七年亞洲金融風暴爆發時,美歐主導的國際貨幣基金與世銀猛烈批判亞洲國家發展模式下官商不分、監管不振的「親信資本主義」,是造成危機的主因,藉此要求採納金融自由化與大規模私有化。但十年後規模數倍於當年危機卻來自資本主義中心的美國。難怪英國《金融時報》專欄作家馬丁沃夫質疑:若連資本主義發展數百年歷史的歐美都無法倖免於難,憑什麼要其他國家相信他們可以做得更好?

     若是如此,這場危機可帶給我們什麼樣更深層的啟示?一九八一年身為新自由主義主要推動者雷根在就職演講中的名言:「政府不是我們問題的解答,因為政府就是問題本身」。廿七年後,是否只需要將「政府」替換成「資本主義」,來作為這場危機的註腳;也許,在日後縮衣節食的年代中,會是值得重新思考的嚴肅課題。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3075988
問題不在資本主義 在市場倫理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聯合報╱吳惠林/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 2008.10.24 03:07 am 
 
當前全球正遭受「金融海嘯」的侵襲,在不絕如縷的求救聲中,也響起對「資本主義」和「自由市場」的質疑,甚至有罪魁禍首的指責。這個場景非常熟悉,最近的是一九九七年亞洲金融風暴如火如荼之際。當時各個角落響起對「資本主義」的質疑聲,也指資本主義是禍首,而且也有人附和馬克斯當年說法,認為資本主義已到自我毀滅的時候了。

次年十月,該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頒給有社會主義傾向的聖恩時,資本主義又被數落了一次。對照今年場景,情況幾乎雷同,今年諾貝爾經濟學獎頒給素有「左派的良心」、撻伐自由經濟或資本主義不遺餘力的克魯曼。

其實,歷史上一直都不乏對資本主義的攻訐。最有名的除馬克斯之外,就數熊彼得在一九四二年提出的,資本主義因為發展得太成功,終而產生危機而沒落、毀滅。不過,儘管有關資本主義的種種眾說紛紜,然而有一個關鍵課題卻必須先澄清:大家心目中的「資本主義」到底是什麼?

儘管「資本主義」世人耳熟能詳,但其意義畢竟是模糊不清的,全球知名的產權大師張五常教授早在一九八一年就說:「共產主義、社會主義、毛澤東思想,甚至資本主義,它們的定義,含糊不清。甚至在以嚴謹見稱的經濟學的範疇裡替這些名詞所下的任何定義,也大有問題。」迄今,這個說詞仍是顛撲不破的,雖然充斥著各種對資本主義的批判,但我們看不到清晰的資本主義輪廓,似乎每位批判者都樹立一個稻草人來撻伐。

已故自由經濟學前輩夏道平先生一九八八年就曾說過:「『資本主義』這個名詞,是馬克斯創造出來,用以概括工業革命初期一切叫人厭惡的現象,作為攻擊的總目標。從此以後,『資本主義』就在一般人的心目中成為剝削制度的代名詞,一般人不懂得經濟學,也不熟悉經濟學,遇到訴諸於感官情緒的反資本主義的宣傳,他們就毫無批判地一概接受。」

那麼,既然「資本主義」這麼模糊,何不設法將之定義清楚,或者乾脆放棄不用,將之徹底埋葬算了。雖然後者較理想,但因「資本主義」這個詞太具吸引力了,根本不可能拋棄,由「裙帶資本主義」、「超極資本主義」等等名詞的出現都要加上「資本主義」就可知一斑。那麼,既然無法放棄資本主義這個詞,為免大家各說各話,還是應該將其做明確定義。

就我來看,夏道平先生說的最好,他說:「資本主義是一種經濟秩序。這種經濟秩序,是以私有財產為基礎;生產與分配則由市場運作,透過價格體系來決定;政府的經濟功能,只限於提供某些必要的法制架構,使市場能自由順暢地運作而不加干擾。所以我們也把資本主義叫做市場經濟。市場經濟不是什麼偉大人物的精心設計,它是芸芸眾生個別行為的互動中慢慢自然形成的;高明的社會哲學家只是發現它,瞭解它的優越性、並進而發展出一套自由經濟的理論體系。」

總之,「資本主義」這個迷人的名詞不可能被丟棄,就應將其真義做明確的定義和說明,而「私產制度」或「市場經濟」就是最好的代名詞。必須強調,市場經濟的主體是千千萬萬活生生、有靈魂、會思考的「個人」,而在人類有人與人之間互動以來,為了追求生活的最大滿足,致「治理這地、生養眾多、遍滿地面」的境界得以達成並維繫,發現市場經濟是最好的制度。

當然,在市場經濟裡充滿了人際間必須遵循的「準則」,我們姑且稱為「市場規則」或「市場倫理」,而各個行為人也應該具備身為「人」的基本修養,如誠信倫理。至於政府這個組織,在市場經濟裡扮演著極其重要角色,簡單地說是「維護芸芸眾生的生命財產安全」。

但實際生活在「所謂的」市場經濟的人們所看到的社會現象,叫人厭惡或苦惱的,卻愈來愈多。這該怎麼解釋呢?實情是,這不是市場經濟的結果,而是市場運作受到許多違反經濟法則的干擾使然,而干擾的源頭卻弔詭的總是原該擔任去除阻礙市場運作障礙任務的政府。

對照當前的金融風暴,不正是芸芸眾生「不誠信」、破壞市場倫理,而政府沒盡其維護市場規矩、疏忽監理、沒扮演好其角色所致嗎?怎可反而責怪資本主義或自由市場呢?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3074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