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周添城/醒吾技術學院講座教授(台北市)】 2008.10.08 02:01 am
美國金融風暴不但使該國投資銀行幾乎全軍覆沒,同時也感染到歐洲,接著亞洲國家也應嚴加戒備。我國行政團隊要研擬各種可能的狀況並沙盤推演,要有各式因應方案才不至於措手不及。
這次風暴被稱之為金融海嘯,固因其威力無比,更貼切的是由次級房貸、金融商品、投資銀行、商業銀行、其他產業、國民就業等就像一波波的海嘯不斷擴大蔓延,所以,其實是可以有層次地預測到下一波會出現的問題。這也是政府要研擬「十八套劇本」的依據。
這次海嘯的震央在金融,尤其在衍生性金融商品。因此,第一波的傷害也在金融機構的曝險部位及其可能帶來的虧損,這當然會立即影響到金融業的獲利與股價。接著,就是歐美各國中央銀行或財政部會面臨金融業的流動性緊縮問題,因此歐美各國早已投入上兆美元的資金挹注。緊接著,非金融機構的企業也會面臨流動性的問題,銀行收縮銀根的問題,進而把金融海嘯推向一般產業。同時,在股匯市向下修正中,企業與個人的財富大幅縮水,對投資、消費也會造成波及效應,進而引起不景氣、衰退,甚至蕭條的可能性,面對這一波波的海嘯,政府要有因應措施。
國內金融機構的存款結構已出現向公營行庫傾斜,可能帶來不平衡的流動性問題,從這個震央會擴及行庫放款政策,進而影響企業資金需求。行政院長劉兆玄昨天斷然決定把存款保險上限解除,任何一家銀行若出事,政府將無限制予以保障。這是非常時期的非常作法,不這麼強烈,部分規模較小、體質較差的銀行可能面臨擠兌風險。原本金管會只願將保障提高一倍至三百萬元,似過於輕忽海嘯威力。
國內房地產市場可能也會從景氣下滑到漸凍或急凍;金融、企業、房貸,這三個區塊政府都要立即研擬可能的因應對策。這當中,金融是中心,企業與房貸戶則須要在政策支持下配合金融機構做預防性措施。中央銀行先前降低存款準備率與宣布寬鬆貨幣政策的調整均屬正確的反應,但仍須要落實到個體面的措施。
政府先前救股市的十大措施當中,提撥二千億元做為首購優惠,完全搞錯方向,應轉作對既有房貸戶的協助,避免類似美國次級房貸戶成為金融風暴的引爆點。以第一次金改所付出的數千億元代價來看,如果能夠設定既有房貸戶可容忍的房貸利率上限,或延長其還本時間,避免房貸戶無力償債造成國內另一波房市與銀行壞帳的惡性循環,恐怕才是當務之急。再鼓勵民眾投入購屋既不道德也沒有效果。
當然,除了總體調降利率外,不能只下一道命令凍結或政策性調降房貸利率,而是要以政府預算補貼差額的方式吸收。這種做法會有爭議,但如果任令惡性循環引爆,要再一次救金融機構,則其損失將數倍於此。
同理,企業的正常融資應透過政策予以支持,貸款利率差額的補貼也應考慮。公營行庫的龐大存款如何透過中央銀行的強化信用措施,經由債券市場與票券市場適度回流至民營銀行,以便能繼續支應企業需求,也都要有所安排。個別企業的紓困,亦應待命。
總之,政府應積極研擬各項紓困方案,並伺機啟動。有了這些準備,政府還要在政策佈達與溝通上加強,釐清哪些可作可說、可作不可說、可說不可作,口徑一致,才能強化政府紓困的能力,爭取更大信心,降低海嘯的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