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晚報╱記者游明煌/基隆報導】 2008.09.01 03:08 pm
公務人員以國民旅遊卡「假消費、真詐財」的案例很多,基隆地檢署去年就大規模分批傳喚2000多名涉案的公務員,創單一案件傳喚及起訴最多被告的紀錄,其中1600多人認罪獲緩起訴或緩刑,389名不承認的公務員竟意外全被一審法官以證據不足判無罪。這種「認罪的有事,不認罪的卻沒事」的結果,讓人意外,檢方也已提起上訴了。
基層公務員認為,這項原本是政府鼓勵消費的一項美意,卻因規定不完善,讓公務人員有漏洞可鑽,還得司法勞師動眾追查。
此案在基隆地檢署偵辦期間,有1600多名涉案公務員認罪,繳交1到3萬元不等的緩起訴處分金後,獲緩起訴;地院審理期間另有56人認罪協商,被判處拘役,各向公益機構捐款1至3萬元後,均獲緩刑2年。
檢方指出,涉案的公務員被控向基隆巿愛三路國旅卡特約商店「國泰服飾精品店」刷卡折現金,或名為購買服飾皮件,實際買金飾珠寶。被基檢傳喚的涉案公務員,上自總統府官員,下至各地方鄉鎮公所人員,職等最高到內政部科長、署立醫院副院長等,可見牽連之廣。
由於被告人數眾多,檢方及法院開庭時還動用大禮當才容納得下300多人,還得分梯次開庭,法官才有辦法逐一詢問。
檢方認為被告刷卡換現或金飾,並提出多項疑點,但合議庭法官主要認為檢方的證據,多是間接證據,認為證據不足,因此院檢認知不同。由於從傳喚到起訴,到法官開庭,可說都是勞師動眾,最後的結果卻讓人出乎意料,已認罪也繳了錢的人,恐怕對此結果不會服氣;況且,這期間耗費的司法資源更是可觀。
就曾有一名被告私下抱怨說,不管有沒有罪,「根本就是制度害人」,放了陷阱,讓公務員往裡面跳。起訴的檢察官並說,不認罪的公務員有沒有做了違法的事,自己最清楚,但法官如有不同看「法」,檢方予以尊重。但檢方認為,這只是一審法官見解不同,未來如何判,還待觀察,況且有1600多個人認罪,已替國庫追回2000多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