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社論】 2008.08.29 02:43 am
新政府上任滿百日,最重大的「禮物」,卻是經建會發布的景氣對策燈號出現五年來頭一個藍燈;而且除就業人數外,測度各項指標全面下滑。面對景氣驟冷,行政院緊急提出八大利多,希望力挽狂瀾。
緊急發布激勵內需的措施,是否妥善,要看幾個面向:第一,時機是否恰當;第二,對情勢的判斷是否準確;第三,救急措施是否對症,而且力度是否恰如其分。
先看情勢的判斷。經建會陳主委說,景氣不振是國際大環境不佳所致,尤其受到北京奧運影響,上半年對大陸出口和接單速度嚴重衰退;言下之意,如今北京奧運已經落幕,最重要的不利因素消失,出口應大見好轉。同時他又指出,正因國際大環境不佳,對原油的需求下降,因而國內物價8月後也會緩和下來,則民間消費所受衝擊當獲得紓解。
國際大環境不佳,早非新聞,從次貸風暴爆發以來,全球各國即受到愈來愈猛烈的影響,我們遲至今日才「緊急」反應,的確太過麻木。但次貸風暴何時停止肆虐,則無人可知,這也正是它最可怕之處。快則年底、慢則明年,情勢或有可能觸底反彈;我們固不可過度樂觀,也不能一味唱衰。因為果真好轉,台灣經濟也會深受影響;正面者如對美出口可能止跌,負面者則是原油需求會回升,通膨壓力將再起;我們在擘劃短期經濟措施時,豈可完全忽視?
目前對經濟景氣衝擊最大的,還不是美歐等國的景氣,而是中國大陸的進出口。上半年對大陸的出口與接單,增長速度急遽下滑,這已是共知的事實,但陳主委的解讀卻完全錯誤;而錯誤解讀,有可能誤判情勢、開錯藥方而沉痾難治。
上半年對大陸出口受奧運影響微乎其微;真正的關鍵在於中共中央誤判形勢,過度樂觀地認為中國大陸已到了力推產業升級的時刻,因此以勞動合同法等手段全面打擊勞動密集的加工出口業,一舉將之消滅以「騰籠換鳥」。這一魯莽舉動一方面令大陸出口大受斲傷,進而傷及經濟的生命線,另一方面則直接損及台灣對大陸的出口;因為我們所出口的中上游原材料等,本就是自大陸的出口衍生而來,同時更是以其台商主導的加工出口業做為對口產業。於是傷害就從這兩個角度直撲而來,除非扭轉此已既成事實,不但京奧結束看不到好轉跡象,年底直至明年,都會每下愈況。
對大陸出口為台灣出超的主要來源,因此從7月開始,我們對外貿易已由出超轉為入超;但出超決定七成以上台灣的經濟成長幅度,今年上半年更超過百分之百,一旦對大陸出口惡化而且愈演愈烈,任何短期激勵措施都難以回天。
今年上半年經濟成長率完全靠岌岌可危的對大陸出口支持,顯示國內需求無比孱弱;除了民間消費從6月起受油、糧價格大漲而引發的通膨衝擊開始更形衰弱之外,主計處所預估民間投資衰退9.37%,是更可怕的元凶。相信下半年油電糧價大漲對消費的挫傷會更加明顯,能否保持正成長頗堪憂慮;民間投資在全球經濟陰霾、對大陸出口不振、大陸經濟本身也出現頹勢的情況下要扭轉衰退的走勢也大為不易。這才是經濟決策者應該面對的真相。
這些問題都無比嚴重,而且早在幾個月前跡象已現;如果不是新政府坐視其惡化而一無做為,藍燈不致如此快速出現。因此我們可以斷言,激勵措施的時機不對,實在落後太久;如今臨渴方要掘井,不僅損害已成,而且會事倍功半。
針對經濟形勢的真相,八大措施其實只有一項會奏效,那就是趁著明年底促產條例落日之前,給傳產業一個短暫的租稅假期,希望能像91年一樣,用五年免稅等引出5,000億元的「新增投資」。但誠如上述,當前的環境不利於新投資,即使在重賞之下,很可能也只是誘使未來若干年預定進行的投資,加緊動作,趕在明年底前完全手續。則一方面這只是寅吃卯糧,在急就章之後,會有幾年新投資一蹶不振,對經濟整體實無助益;另一方面,即使趕在明年底前匆忙對號入座,真正的投資、設廠、投產,會在更晚的時間發酵,對下半年乃至明年又有何益?
可惜數月來新政府對我們緊急雪中送炭幫助中等與低收入家庭因應基本生活入不敷出困境的呼聲,當作馬耳東風;又對提升內閣效能、預支兩岸開放效益的主張充耳不聞;更對中共當局打擊加工出口業的事漫不經心;如今令全民更受痛苦,著實可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