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8-11 中國時報 【陸以正】
一週來全球注目的焦點,無疑是北京的奧運會。豈止台灣,全世界文字與電子媒體四千名記者早已進駐廿四小時提供服務的國際媒體中心,任何事件都被報導無遺。我既沒有擠熱鬧的必要,講時效也無從與在現場的人比擬,不如回歸本行,就對台灣切身利益最重要的議題 | 美國經濟真的在走下坡嗎?檢討各方最近發表的言論,由國人客觀地自行判斷。
本篇標題「慢動作的崩潰(Slow Motion Meltdown)」有些聳人聽聞,但也不是我憑空捏造的。它是《紐約時報》社論對版專欄作家、普林斯頓大學經濟系教授、自由派經濟學家克魯格曼(Paul Krugman)八月四日在紐時刊出專欄的標題。Meltdown一字源自核子反應爐爐心熔毀,輻射塵四散而造成的重大災難。美國口語借用以形容股票市場一夕慘跌數千點,整體經濟崩潰的局面。初讀似乎過於嚴重,但過不在我,併此聲明。
克魯格曼從美國「二房」危機導致房市續跌,失業人口劇增,聯邦儲備理事會一年來連續調降利率九次,仍毫無效果等因素推論,說美國經濟正在慢慢地失控,幸好尚未發生震撼全球的崩潰,應該算是好的一面。壞的一面,則是現在這種「慢動作」的崩潰已經歷時一年,仍無休無止地在默默進行中,以致很多人不瞭解這場災禍的嚴重性。
同一天,前美國聯邦儲備理事會主席格林斯班(Alan Greenspan)在倫敦出版的《金融時報》上發表署名的專論。
格老開章明義便指出:這次經濟危機與以前都不一樣,它肇因於主要金融機構陷入破產的危險,可謂百年僅見的事例。
雖然各國中央銀行競相釋出鉅額信用,但倫敦同行拆放率(London Interbank Offered Rate,簡稱LIBOR)卻未跌回原有水準。因此他認為各國恐怕還要從穩定房屋價格、阻止股市崩盤、增加國內生產、活潑國際貿易等基本面著手。
連續主宰美國金融達廿年之久的葛林斯班,在本文結束前,或因向來說話喜歡打啞謎的積習難除,又耍了一次嘴皮子。他寫道:「美國今日經濟不景氣的原因,起自人們內心的不安,像鐘擺一樣從惶惶不可終日,擺到充滿幻想歡樂的另一頭,然後又擺回另一端」。他已經沒有實際職務了,這種模稜兩可說了等於沒說的官腔,怎能使讀者信服?
倒是現任聯邦儲備主席的柏南克(Ben Bernanke)早在今年四月出席眾議院作證時,已經鬆口承認:「經濟有衰退的可能(a recession is possible)」。到七月十五日,依照英國《衛報》報導,柏南克在參議院財政委員會作證時,不得不承認美國經濟正「面對無數困難」,以致「成長緩慢」。幸虧那天挨罵最慘的是財政部長鮑爾遜(Henry Paulson),不是他。
七月十六日,紐約「外交關係協會(CFR)」的副總編輯泰史歷(Lee Hudson Teslik)在該會網站上發表題作「重估經濟崩潰的可能性(Meltdown Risk, Revisited)」,要旨在點出縱然「兩房」危機暫時獲得喘息,前景並不樂觀。因為,無法遏止的通貨膨漲、難以捉摸的原油價格、和瀰漫金融業的虧損裁員風潮,都使得經濟復甦更加遙不可及。
十七日,紐約《經濟日報(Business Day)》用「停滯型通貨膨脹(stagflation)」一字,道盡了美國今日困境。該文引述各行各業的數字過於瑣碎,但結論很清楚,即美國要從這波停滯性通貨膨脹泥淖中脫身,還需要相當時間。
美國是全球最大的經濟體,國民生產總額達十五兆美元,遠超過第二位中國大陸的十二兆美元。人均生產額45,000元,僅次於盧森堡、百慕大(Bermuda)、和列支敦斯坦(Liechtenstein),中國無法與之相比。
美國朝野自然知道問題所在,該全力搶救時絲毫也不敢懈怠;比台灣立法院只知坐言而不能起行強得太多。我們還在吵該不該退稅,從哪裡找錢退還給納稅人時,美國人在七月底八月初已經收到國稅署(Internal Revenue Service)寄出的退稅支票,大多數人隨手就花掉,因而刺激了零售業的總營業額。另一方面,由於美元貶值,出口增加,對國際收支也不無小補。
縱然有這些令人鼓舞的消息,從大局趨勢去看,「慢動作的崩潰」仍像墨西哥灣的颶風(hurricane)般,罩在人們頭頂的烏雲不肯散去。它仍威脅美國整體經濟的成長,令三億美國人民心情輕鬆不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