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張忠本/電子業(台北市)】 2008.07.18 02:35 am
兩岸經貿政策大鬆綁,繼兩岸周末包機直航後,昨天宣布赴港投資上限放寬到淨值百分之六十,並將在八月開放陸資來台,九月鬆綁赴陸投資產業別限制,十月磋商貨運包機。預計到年底將有廿五項重大兩岸政策陸續鬆綁。
自「戒急用忍」政策限制台商在大陸投資以來,一直困擾著台商。不得已,一些台商變相偷跑;一些將賺得資金滯留海外;一些將大陸子公司切割,獨立在海外上市;甚至已有廠商計畫在台灣下市,改到海外掛牌。日久造成台灣新掛牌上市櫃公司日漸減少,反促成新加坡、香港證券市場的繁榮。
統計資料顯示,各國在中國之投資與該國商品在中國進口市場佔有率成正比。戒急用忍政策前一年(一九九四年),台商投資佔中國海外投資(FDI)一○%,南韓僅佔二.七%;同時台灣商品在中國進口市場市佔率達廿%;南韓僅佔五.二%。
十年後(二○○四年)台灣在政府管制後到在中國投資佔其FDI比率降至五.一%;南韓積極在大陸投資比例提高到一○.三
%,反超過台灣。同年台灣商品佔中國進口市佔率也自廿%降至十一.三%;而南韓則升到十一.六四%。
台灣雖是世界資訊業王國,生產佔世界產量七成,但其中九成在中國設廠生產。台商去中國投資一是為降低生產成本,二是為拓展中國市場,三是為擴大產業規模。在中國生產銷售的稅負比進口貨至少降低十四%。
台灣限制台商到中國投資造成的不良後果如下:一、日月光原是世界IC封裝廠的龍頭,南韓Amkor在中國擴產取而代之。二、奇美原是世界ABS最大廠商,南韓LG在中國擴廠,後來居上。三、IC代工,讓中芯坐大,日美NEC、Motorola、Intel以及華人主導之和艦、無錫上華八吋晶圓廠均已開工生產。
放寬台商到中國投資限制,符合世界經濟潮流與現實。一、人才、資金及產業已無國界之分。二、台灣仍是技術輸入國,我們既無領先世界,更無世界獨有的技術。三、自由化,減少政府干預是現代經濟發展的趨勢。四、因為全球化與自由化,經濟管制的實際效果非常有限,只是徒增企業經營的困擾。甚至反促使資金、人才不再回流。五、台商的投資只佔中國外資的一小部分;兩岸經濟地位,我方擁有的優勢籌碼已愈來愈少。
今天中國已是台灣最大的外銷市場,佔出口總額卅七%(含香港),同時也是台灣出超賺取外匯最多的地區,一九九三年至二○○六年累計達三三二三億美元。遠超過同期間台灣到大陸投資的六八一億美元。
閉關鎖國,遏阻台商西進,只會斷送台灣經濟發展的生機。兩岸經貿鬆綁,一者可增強台商在國際的競爭力;二者可促成滯留海外資金回流;三者可促進大陸台商在台掛牌上市。顯然兩岸經貿鬆綁,對台灣經濟及股東權益都是利多於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