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訊月刊 2008/05/16
民進黨執政八年,邱義仁歷任總統府、國安會、行政院三大祕書長,最後更擔任行政院最有實權的副院長,總決一切重大政務和人事。民進黨執政八年的菁華都在他身上,他是阿扁之外唯一「完全執政」的人。
【文/林瑩秋】
對邱義仁而言,他的人生在過去八年達到「登峰造極」的境界,短時間內歷任府院三大祕書長要職,能有如此公務際遇的人,目前可說「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他或許是一匹「千里馬」,但若沒遇上陳水扁總統這個「伯樂」,恐怕也不會有今天這樣的非凡紀錄。
阿扁是邱義仁最重要的「伯樂」
如果今天民進黨執政成績獲得滿堂彩,邱義仁肯定是最大功臣,足以躋身國之良相行列,功在黨國。但民進黨不過執政八年,就又被國民黨同一批前朝官員給輪替回去,足見人民對民進黨的政績有多麼不滿意。在算總帳的時候,阿扁毫無疑問是「頭號戰犯」,那邱義仁呢?
了解扁政府權力運作的民進黨人指出,如果阿扁是八年政績不佳的「正犯」,那邱義仁就是從旁協助、消極提供服務、但很有執行能力的「共犯」;不過,阿扁雖是提拔邱義仁的貴人,邱也傾全力幫阿扁分憂解勞,二人在政治上是生命共同體,但若要說邱義仁是阿扁的「自己人」,恐怕還有一段距離。
親近邱義仁的朋友說,邱對很多事情都有自己的想法,但不一定能講給阿扁聽,他了解自己是「客卿」的身分,也懂君臣之道,進退有據,該說的話他會說,但政治現實辦不到的話他就省下了;他對政治的本質了解透徹,知道沒有一百分的完美政策,只要有七十五分他就願意試試看,非常「務實」。
行政院官員形容邱義仁「很進入狀況」,甚至接近「爐火純青」地步,對國政熟悉度全黨第一,而且他能舉一反三,聽報告很快就抓到重點,問清楚利害關係後就立下決定,因此所有的反彈都指向他。不過也正因他有能力、願意承擔,在黨內輩分又高,所以才能被信任而委以重任。
用「政客」、「嘸讀冊」掩飾算計
這位官員以最近政權交接敏感期間爆發的諸多「弊案」為例,很替邱義仁抱屈,說台灣鐽震、華陽史威靈、圓山飯店民營化、台灣投資公司……等,若每一件事都換個角度來看,邱義仁為了幫國庫少虧一點錢、多賺一點錢,或為國政難題找出路,應該都是「政績」,他大可鄉愿一點指示「繼續研議」,無限期拖下去,但他明快果決,決了別人不敢決的事,就被指控他A錢、違法,那在公門大概沒人敢認真做事了,「打太極拳」就好。
這位在媒體眼中的綠營「大內高手」,進入公務體系後還是一如以往的隨性,不喜歡繁文縟節,開會時沒有架子,內部會議問事客客氣氣,但對會中不表示意見、事後卻小動作一堆的人很生氣。行政院幕僚近身觀察:「他還是他!隨波逐流但不融入官場文化,是優秀的幕僚長,卻不適合做首長。」
他有高段的「政治數學」能力,很多決策他都精算過利害,張俊雄內閣在立委選前推出的「一周一利多」就是經典之作。只要是對民進黨有利、討好選民的政策,他會在決策時心虛自嘲是「政客」,不然就顧左右言他說「阮就是嘸讀冊」,但他心中衡量利益的那把尺,不唯有政黨利益,還有為弱勢主持正義的俠氣。
邱義仁有「化繁為簡」、「一語中的」的本事,很能補阿扁的不足、包容阿扁的情緒,而且他二次輔選阿扁選上總統,加上中間操盤縣市長、立委選舉,和阿扁默契極佳,但也因為他幫阿扁,而讓他在新系的革命摯友對他不諒解,一位總統幕僚表示:「現在邱義仁大概是純度只有六六%的新系成員。」
純度六六%的新系人
在民進黨派系政治運作中,邱義仁過去一向是色彩鮮明、算計精準的「新潮流大老」角色,他有理念、有論述能力、有政治方向感,只要有他在派系中運籌帷幄,新系子弟兵個個都變得驍勇善戰了,讓新潮流成為所有派系的「假想敵」,是黨內同志眼中最可怕又可恨的競爭對手,只因為「大家玩不過新潮流」。
因此,阿扁坐上大位後,邱義仁是最重要的拉攏對象之一,向來扮演「紅衛兵」角色的新系,也被外界說成是阿扁的「禁衛軍」。
新潮流對這種「推論」有異議,他們認為邱義仁在執政之後,已經淡出新潮流派系運作,只和吳乃仁、林錫耀等極少人有私下往來,他的權力來源是阿扁,所做所為沒有踰越阿扁意志,而且在最關鍵的時刻,他都站在阿扁的立場說話,和新潮流站在對立面。像新系反「排藍民調」,邱和扁並不反對,排藍民調案才會通過成為黨的決議;國務機要費起訴後,新系反扁,主張民進黨要和扁家人作切割,但邱不僅挺扁,還從國安會祕書長回任總統府祕書長,為阿扁辯護,「所以邱義仁早已是扁系,而不是新系人了!」
雖然邱義仁是新系口中的「包袱」,但所有與新潮流有派系恩怨的人,也都把新系的帳算在邱義仁頭上。最明顯的是,只要黨內有什麼事喬不定,阿扁都找邱義仁去溝通,因為新潮流的壞人緣、難溝通也是黨內出名的,找邱義仁用新系的語言去溝通還比較容易說得通。邱義仁經過府院三大幕僚長的歷練,吸取民進黨八年執政菁華,行政功力大增,可說是除了阿扁之外,民進黨唯一「完全執政」的人。他伴君如伴虎地幫阿扁做了整整八年的事,某種程度而言,他形同阿扁的「義肢」,阿扁主政不能一天沒有他。
【更多內容,請見財訊月刊5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