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社論】 2008.07.08 06:12 am
隨著經濟運作形態改變、大家庭解體、社會福利不斷提升,養兒防老的觀念早已揚棄;但教育成本直上雲霄,育兒托嬰費用日趨昂貴,尤其小家庭中雙親常都忙於生計,時間的機會成本高不可攀,因此,對許多家庭而言,養育一個小baby,簡直是高貴的奢侈品。
但養育下一代,本是婚姻最神聖也最重要的任務。既然成本無比高昂,在今日又不足以為晚年的依靠,使生兒育女的投資意義成為幻想,則除了對祖先、家族的神聖使命之外,對一般小家庭而言,子女只是高價的奢侈消費財;選擇不從事這樣的消費,當然也使婚姻的價值大打折扣。於是台灣適婚男女的未婚比率雙創紀錄,男性達三分之一,女性也有五分之一。與之俱來的是生育率直線下滑,30年間,速度之快,居全球第四;但由於速度仍在不斷加快,估計40年內,我們會成為全球人口減少最快的國家之一。到2050年,如果下滑速度不會比預期的更快,人口將減少18%,人口總數將不再是琅琅上口的2,300萬,而是1,890萬,足足比今天少410萬人。
男女成家的比率降低,或許除了當事人之外,對他人尤其整個國家,並無大礙。但生育率直線下降、人口由增轉減,就絕對不是那些小家庭之內的事情,其後果無比嚴重。
首先,經濟成長的動能會大受傷害。除非到了某個時點,我們的生育率能夠從略微多於一人,回升到二人以上,達到足以遞補因死亡或外移而流失的人口,則即使40年後台灣人口只剩下1,890萬人,台灣的總產出仍然會受到直接的影響;因為人的體力與智力不但是三大生產要素之一,更是最重要、最具關鍵性的要素。
但實際的影響絕不止此。根據經濟學巨擘凱因斯的剖析,每個經濟體都在進行一個連綿不絕的運轉過程,從生產到消費與投資促發再生產,循環不已。當人口減少,除了從要素面導致生產減少,更從消費面使產品的總需求下降,造成供過於求的滯銷情況,迫使廠商進一步削減生產規模,同時調降其投資,從好幾個角度引導生產與所得不斷收縮。
所謂經濟成長既是總產出的持續擴張,則人口減少所引發的,就是經濟的衰退。而在經濟衰退過程中,薪資等所得當然只降不升,工作機會也會隨之流失,每個人的經濟狀況不斷惡化,而且,更糟糕的是,可見的未來,只會更加灰暗。1990年代日本困居「失去的十年」,經濟停滯、通貨緊縮、國力衰退、民生困苦,依一般的看法,生育率急速下降正是罪魁禍首。台灣現在正以超越日本的速度重蹈覆轍,我們的「失落的十年」乃至更長久的失落,恐不在遠。
其次,除了生產物品、支配所得之外,每一個社會都不能逃避的,是如何養老的問題。不論家庭中代代相互扶持,或是資源由政府支配,建立公部門主導的福利體制,待撫養的這一代由年富力強的工作者負擔的這個事實,無法改變。因此當老者日眾而年輕一代日少,一個人工作要負擔兩個、四個乃至更多受撫養的老人,則不論老少,所能分配到的資源都會愈趨短缺,撫養者與受撫養者會同聲叫苦。在人口快速減少的過程中,此痛苦格外難忍。
同時,數十年來對大政府的聲討,人盡皆知,將寶貴的資源交託到官僚手裡代為養老,其效率遠不如由民間部門尤其是自己的親人親自從事。尤其由下一代承事長輩,除了飲食不缺,其間溫馨的親情更是無價,任何公共養老體制都無法取代。但若我們放棄了婚嫁、養育子女的選擇,這些都會成為夢想,永難企及。
為了不讓經濟失落,不要所得低落,避免作之者寡、食之者眾,使養老成為無法承受之重,我們必須竭盡所能穩定生育率;不但不能眼看它自由落體,還要設法止跌回升,讓總人口若干年後能穩定在一個遠比今天為低的水準。由此看來,每一個台灣的小baby,都是我們求之不得的公共財。
試問,對如此珍貴稀有的公共財,食民之祿的政府官員,究竟做過什麼?甚至是否了解這一個重要的事實?如果了解,即應在每年數千億的預算中,提出一小部分,一面大力鼓勵、獎助婚嫁、生育,一面腳踏實地降低生育、養育、教育的成本。從最現實的角度看,這才是效率最高的公共投資,耗用的每一塊錢,都遠勝過任何公共建設、退稅補貼;而且,真的是今天不做,明天就會後悔,而且會後悔幾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