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民生戰線
市長:星火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公共議題【民生戰線】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政經觀察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小baby是公共財
 瀏覽2,606|回應17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經濟日報╱社論】 2008.07.08 06:12 am
  
隨著經濟運作形態改變、大家庭解體、社會福利不斷提升,養兒防老的觀念早已揚棄;但教育成本直上雲霄,育兒托嬰費用日趨昂貴,尤其小家庭中雙親常都忙於生計,時間的機會成本高不可攀,因此,對許多家庭而言,養育一個小baby,簡直是高貴的奢侈品。

但養育下一代,本是婚姻最神聖也最重要的任務。既然成本無比高昂,在今日又不足以為晚年的依靠,使生兒育女的投資意義成為幻想,則除了對祖先、家族的神聖使命之外,對一般小家庭而言,子女只是高價的奢侈消費財;選擇不從事這樣的消費,當然也使婚姻的價值大打折扣。於是台灣適婚男女的未婚比率雙創紀錄,男性達三分之一,女性也有五分之一。與之俱來的是生育率直線下滑,30年間,速度之快,居全球第四;但由於速度仍在不斷加快,估計40年內,我們會成為全球人口減少最快的國家之一。到2050年,如果下滑速度不會比預期的更快,人口將減少18%,人口總數將不再是琅琅上口的2,300萬,而是1,890萬,足足比今天少410萬人。

男女成家的比率降低,或許除了當事人之外,對他人尤其整個國家,並無大礙。但生育率直線下降、人口由增轉減,就絕對不是那些小家庭之內的事情,其後果無比嚴重。

首先,經濟成長的動能會大受傷害。除非到了某個時點,我們的生育率能夠從略微多於一人,回升到二人以上,達到足以遞補因死亡或外移而流失的人口,則即使40年後台灣人口只剩下1,890萬人,台灣的總產出仍然會受到直接的影響;因為人的體力與智力不但是三大生產要素之一,更是最重要、最具關鍵性的要素。

但實際的影響絕不止此。根據經濟學巨擘凱因斯的剖析,每個經濟體都在進行一個連綿不絕的運轉過程,從生產到消費與投資促發再生產,循環不已。當人口減少,除了從要素面導致生產減少,更從消費面使產品的總需求下降,造成供過於求的滯銷情況,迫使廠商進一步削減生產規模,同時調降其投資,從好幾個角度引導生產與所得不斷收縮。

所謂經濟成長既是總產出的持續擴張,則人口減少所引發的,就是經濟的衰退。而在經濟衰退過程中,薪資等所得當然只降不升,工作機會也會隨之流失,每個人的經濟狀況不斷惡化,而且,更糟糕的是,可見的未來,只會更加灰暗。1990年代日本困居「失去的十年」,經濟停滯、通貨緊縮、國力衰退、民生困苦,依一般的看法,生育率急速下降正是罪魁禍首。台灣現在正以超越日本的速度重蹈覆轍,我們的「失落的十年」乃至更長久的失落,恐不在遠。

其次,除了生產物品、支配所得之外,每一個社會都不能逃避的,是如何養老的問題。不論家庭中代代相互扶持,或是資源由政府支配,建立公部門主導的福利體制,待撫養的這一代由年富力強的工作者負擔的這個事實,無法改變。因此當老者日眾而年輕一代日少,一個人工作要負擔兩個、四個乃至更多受撫養的老人,則不論老少,所能分配到的資源都會愈趨短缺,撫養者與受撫養者會同聲叫苦。在人口快速減少的過程中,此痛苦格外難忍。

同時,數十年來對大政府的聲討,人盡皆知,將寶貴的資源交託到官僚手裡代為養老,其效率遠不如由民間部門尤其是自己的親人親自從事。尤其由下一代承事長輩,除了飲食不缺,其間溫馨的親情更是無價,任何公共養老體制都無法取代。但若我們放棄了婚嫁、養育子女的選擇,這些都會成為夢想,永難企及。

為了不讓經濟失落,不要所得低落,避免作之者寡、食之者眾,使養老成為無法承受之重,我們必須竭盡所能穩定生育率;不但不能眼看它自由落體,還要設法止跌回升,讓總人口若干年後能穩定在一個遠比今天為低的水準。由此看來,每一個台灣的小baby,都是我們求之不得的公共財。

試問,對如此珍貴稀有的公共財,食民之祿的政府官員,究竟做過什麼?甚至是否了解這一個重要的事實?如果了解,即應在每年數千億的預算中,提出一小部分,一面大力鼓勵、獎助婚嫁、生育,一面腳踏實地降低生育、養育、教育的成本。從最現實的角度看,這才是效率最高的公共投資,耗用的每一塊錢,都遠勝過任何公共建設、退稅補貼;而且,真的是今天不做,明天就會後悔,而且會後悔幾十年。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2936988
 回應文章 頁/共2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2300萬人 還嫌不夠嗎?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08-07-27 中國時報 【蔡政忠/高雄市(副教授)】

     日前台灣人口剛滿兩千三百萬,但目前外籍配偶高達四十萬,按二等親依親比例,未來將高達三百萬新移民移入,在移民業者眼中,依親僅止於人道對國力與優秀技術人才引進無所助益,本周馬政府再提出三千萬投資移民台灣新措施,但高科技外移、產業西進,窮途末路又開放中資炒樓、炒股,試問放眼紐澳美加等眾多優勢國家,台灣又能吸引多少有意移民者的青睞?面臨少子化,怎能捨本逐末一廂情願盼望外國人來救台灣?

     台灣人口密度高居世界第二,此刻又高喊多生多育,難道台灣要步入人口擁擠、謀生不易的落後國家後塵嗎?以北歐為例,同樣邁入少子化階段,但補貼二胎新生兒不像台灣只拿一次性現金獎勵,相對把鼓勵生育細化到十六年免費國教、育兒券與教育券的逐月發放…細部福利不勝枚舉。反觀老年人照顧問題,歐洲把少子化後空缺的中小學改成老年養護中心、定時在宅居家服務…等等。

     一個有為政府不只不會坐視物價波動而放任不管,反倒會善用公基金、年金、保險費、公共資源徵稅利用等投資報酬方式來為人民謀福利;只有不負責的政府才會把老年照護、幼兒教養等責任都推給年輕人最後造成少子化、獨居老人、隔代教養等社會問題。社福政策攸關人口素質高低,更攸關國家競爭強弱,如果這群一放假就常去「歐洲考察」的官員真搞懂北歐社福「從搖藍到棺材」的制度精髓,試問一個人間天堂國度,又何愁稅賦短缺、少子化等問題,轉而大幅開放外國移民呢?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2960091
由美國及新加坡經驗談如何因應超少子化現象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08-07-27 工商時報 【工商社論】

     台灣近年「超少子化現象」引起廣泛關注,媒體對台灣第2300萬人誕生一事大幅報導。內政部表示將調整人口政策,在十年內把台灣總生育率的目標,由目前的1.1人,提高至經合組織(OECD)總生育率平均值(1.6人)。經建會副主委單驥表示,因應少子化將積極研議新措施,包括降低托嬰費用,並建議給予小孩長達十八年的租稅抵減。

     近年討論少子化的官方文件很多,但各項建議被採納付諸執行的卻很少,主因是大部分的人危機意識不足。且主政者及一般民眾,正為短期停滯膨脹及水患問題焦頭爛額,忙著救災、救火,對少子化等長期、結構性問題著力甚少。前總統陳水扁在過去八年對少子化問題可說一事無成,即為著例。政府甚至出現「掩耳盜鈴」等不理性作法,最近立院通過的勞保年金制及國民年金制,即為著例。制度設計者完全不考慮我國人口金字塔已由早年的「正三角形」,未來將改變為「倒三角形」,現在出生的小孩要負責養一大批老人。我們希望主事者有更寬廣的國際觀,提出簡單、有效、耗錢不多的措施,提升生育率。

     首先值得參考的是新加坡經驗。該國近年生育率雖下降,但仍比台灣高。由於本地婦女生育率走低,新加坡政府更努力吸引國際專業人士及白領技術人才移民。依該國制定的人口政策,新加坡未來總人口成長率,要維持過去廿年的平均水準,其重點仍在積極營造好的環境,吸引高品質移民。例如在兩岸三地甚受矚目的投資大師羅傑斯,雖在上海置產、香港購股,但他與妻子、女兒卻長住新加坡,雇用的保母及家庭教師則來自中國。羅傑斯說定居新加坡可兼顧好的生活環境,並與中、英文世界緊密接軌。如果台海兩岸日趨和解,開放三通直航,台灣努力改善公共設施,提升國民生活品質,且政府逐步放寬移民(含大陸技術移民)限制,靠外來力量提升人口數量與人口品質,確為較可行途徑。

     此外,新加坡還有一些措施值得效法。新加坡年輕夫婦如生育二個以上小孩,且繼續上班、繳稅,即可雇用外勞一名,直到小孩成年為止。此舉可減輕育兒負擔,提升婦女勞參率,也可促進婦女生育意願。由於新加坡外勞並無最低工資這類規定,因此婦女雇用外勞成本每月僅約新台幣一萬元。此舉可根本解決家庭托育問題,比我國內政部及經建會提出的「托育措施」吸引力更高,而政府不必花一毛錢。新加坡政府另設立兒童養育及教育特別帳戶,嬰兒出生後,父母與政府雙方定期提撥經費至該帳戶,以支應兒童未來教育經費,此舉把育兒經濟責任「公共化」,政府與年輕夫婦共同出錢、存錢養小孩。另家有二個以上兒童者,可優先選擇公立托兒所及中小學入學。凡此都可提升婦女婚育意願。相對而言,我國經建會所提生育兒童可租稅抵減十八年,受惠者集中在高所得者,因台灣近六成民眾不必繳所得稅,或只緻6%的稅。高所得者不婚不育,是因無時間,而不是缺錢。

     除新加坡外,美國經驗也值得參考。現今美國婦女的總生育率仍達2.1人,在先進國家中最高。最新統計指出,去年美國新生兒數達431萬人,創下歷史新高,比1982年多45萬人,增幅17%。而同期間台灣新生兒數由41萬人減至20.5萬人,減幅50%。據統計,美國近年新生兒數目上揚,主因是移民增加,尤其西班牙裔移民出生率偏高,未婚生子比率亦上升。此顯示一個社會對移民、未婚生子越寬容,生育率會越高。對照之下,日本與台灣對移民限制嚴苛,對女性未婚生子社會寬容度不夠,生育率屢創全球低紀錄。

     我們期望朝野以新加坡及美國為師,建立老幼平衡的社福制度,放寬移民及有偶婦女雇用外勞限制,如此才能維持適當生育水準及勞動供給,避免走上「亡國滅種」可悲途徑。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2960060
第2300萬個台灣寶寶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聯合晚報╱社論】 2008.07.26 02:15 pm
  
大家早就習慣說台灣兩千三百萬人口,不過,真正的第23000000個台灣寶寶最近才誕生!內政部長廖了以鄭重宣布此一消息,還打算頒贈金牌,像在辦喜事。台灣現在每年新出生的寶寶只有二十萬人左右,是二十年前的一半,十足反映了「年輕人都不想生、不敢生」的現象。

人口問題,非同小可。大家印象裡,台灣地狹人稠,政府過去推動節育計畫亦卓然有成。誰都沒想到,台灣會有擔心人口減少的一天。但實情如此,台灣婦女平均生育子女數只有一點一,全世界排名倒數。不過,其他先進國家多半都面臨類似問題,難怪有人怪罪,兩世紀前率先擔心人口過多的馬爾薩斯是「錯誤的預言家」。

「少子化」影響所及,大家首先擔心的是將來勞動力短缺。但問題不只於此,很多預料不到的層面都會受到人口結構變遷的影響。像今年高等教育發生是否「零分也能上大學」的現象,專家就指出,是大學快速擴張和年輕人口減少的「雙重效果」所致。未來幾年,只怕「高教土石流」問題更趨嚴重。因此,政府的教育資源配置,要同時顧及經濟結構及人口結構的變遷,的確需要未雨綢繆。此外,少子化併隨人口老化的趨勢,已註定了社會福利面的衝擊。政府規劃多少年的國民年金制終於打算推上場,卻已有人預言「看得到吃不到」,同樣出於對人口結構的擔憂。

現在各界感受人口問題的壓力,經建會也提議以減稅手段來鼓勵生育。但反過來說,危機也是轉機。就像美國的人口一直受到源源不斷的新移民所支撐,在台灣也有生育率較高的外籍配偶為台灣人口補充生力軍,各界開始重視對「新台灣之子」的教育投資和文化資源提供議題。此外,也有人建議,趁學齡人口減少,正好可以將國民教育精緻化,使教育品質升級。換言之,人口問題只要及時警覺並合宜因應,未嘗不能激發出正面的效果。

第2300萬個台灣寶寶出生,變成一件可慶賀的新聞,多少也令人感慨,應改善大環境因素,以免繼續惡化年輕人所謂「不敢生孩子」的趨向。台灣陷於意識形態之爭已久,應早點回歸關注社會發展的實質面問題。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2960026
為下一代想想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08-07-26 工商時報 【工商小社論】

     就在台灣歡迎笫2300萬名寶寶誕生之際,大家才驚覺去年台灣的出生率僅有千分之8.9,生育率更低至1.1(每一婦女一生僅生育1.1個小孩),進入超低生育率國家之列,先進的OECD國家的平均生育率都達到1.6,未來的台灣人口組成實在令人憂心。

     台灣在2000年以後,人口成長產生了很大的變化,當年的出生率還有千分之13.8,其後急速下滑,至2007年前四年均下跌至個位數,如果情況不加以改善,到民國106年時,人口就會零成長。

     過去台灣曾為人口密度過於擁擠而擔心,現在人口成長獲得控制,未嘗不是好事。然而真正的問題是人口結構的惡化,可以想見一、二十年以後,二十歲以下的年輕更少了,六、七十歲以上的老年人比例卻比先進國家還高。

     日前本報社論就對政府的勞保年金及國民年金政策提出嚴正的呼籲,因為19年後這些年金保險的財務虧損會暴增,在少子化的趨勢下,誰來埋單?此舉無異於現在的老年世代透過現行制度榨乾年輕人,而同時這一代人卻連養育下一代都不肯,這是何等的自私。

     政府最重要的施政,就在維持國家社會的永續經營,現在如果完全無視於下一代的危機,在我們有生之年一定會看到凋零衰敗的景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2959191
經建會促以租稅抵減 提高出生率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08-07-25 工商時報 【侯雅燕/台北報導】

     經建會副主委單驥昨日表示,鑑於國內人口成長趨緩,經建會積極研議激勵出生率提高,包括檢討幼兒托嬰制度,可降低托嬰費用等,並且同時建議給予小孩長達18年的租稅抵減方式,藉此提升台灣出生率。

     國內人口負成長情況嚴重,不僅出生率低,人口老化現象漸趨明顯,為此,經建會現正研議如何提高國內出生率,近期將與內政部等相關單位進行研究。

     單驥表示,現今社會父母親養育小孩成本較高,內政部對養育小孩給予一定的補貼,但過去政策從未檢討過小孩托育問題,未來可在這部分多點著力。

     單驥提出的初步構想,未來政策可朝向增加家長托育嬰兒的便利性,以及有效降低家長負擔小孩的托育成本費用。舉例說明,公辦托育機構的相關設施,不管是軟硬體,均可再加強,或者也可透過委辦方式,增加托育機構數等。

     而要有效降低家長托育費用,政府未來也可提出相關的補助計畫等。單驥強調說,托育制度的改善,不僅可提升生育率,更可增加婦女就業機會,同時也能讓剩餘勞動參與率提高,這可說是一舉三得的好方法。

     同時,經建會也建議採租稅抵減提高出生率。單驥表示,經建會研議讓出生的小孩可以在0至18歲期間享有租稅抵減的優惠,並且生第二個小孩所享有的優惠高於第一個,生第三個小孩享受的優惠又高於第二個,依此類推,採累進租稅獎勵方式。

     單驥指出,一個小孩最多的花費是在就學期間,但過去政府補助僅提高一兩年的幼兒補貼,家長而言是不夠的。因此,若採租稅獎勵可提高人口成長。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2957800
經建會建議賦改會:生小孩 享18年長期租稅抵減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08-07-20 工商時報 【于國欽/台北報導】

     經建會副主委單驥昨日表示,鑑於國內人口成長趨緩趨於嚴重,經建會擬向賦改會建議給予每位新生兒18年的長期租稅抵減,並且採累進優惠制,讓生育到第三個小孩的家庭,享有更大的所得稅抵減幅度,藉此提升台灣的出生率。

     目前台灣每位育齡的婦女平均一生僅生育1.1位小孩,全國1年所出生的新生兒已由過去30萬降至目前的20萬,依經建會估計,台灣即將在民國108年將出現人口負成長,民國114年每5個人裡就有一位老人,出生率的降低加速台灣高齡化的到來,並使得經濟動能趨緩。

     單驥表示,經建會近日正研議這個問題,擬採租稅抵減來創造誘因,讓每位出生的小孩可以在0至18歲期間享有租稅抵減的優惠,並且生第二個小孩所享有的優惠高於第一個,生第三個享有的優惠又高於第二個,以這種優惠累進的方式來創造生小孩誘因。

     單驥表示,一個小孩在大學畢業之前是最花錢的,僅提供一兩年的租金補助或幼兒補貼根本不具誘因,因此經建會才研擬提出一個長期誘因的建議,至於租稅抵減的比率及具體機制,經建會目前正在進行評估。

     估計這項措施最大受惠者是中高收入家庭,因為中低收入者原已無需繳稅,沒有抵減的問題,單驥表示,鑑於賦改會目前正全面檢討國內稅制,經建會已準備將這一建議提到賦改會進行討論。

     單驥表示,現在請保母的費用很貴,許多都會區的家庭不願生小孩即在於照顧的機會成本太高,若能解決託兒照顧的問題,相信也能提升婦女生育小孩的意願。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2951812
內政部統計:上半年出生嬰兒較去年同期少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中央社╱台北十九日電】 2008.07.19 10:56 pm
  
內政部最新統計,今年上半年出生嬰兒計九萬五千七百八十九人,較去年同期減少百分之一點一,呈現緩慢減少趨勢;同期各縣市中,粗出生率以新竹市千分之六點三最高,基隆市千分之三點四最低。

內政部統計,今年一至六月戶籍登記出生人數為九萬五千七百八十九,粗出生率為千分之四點一七,其中男嬰五萬零二百四十三人占百分之五十二點四五、女嬰四萬五千五百四十六人占百分之四十七點五五;性比例為一百一十點三一,較去年同期增加零點一六,性比例呈偏高情形。

出生嬰兒的生母國籍為本國籍者占百分之九十點二、大陸港澳地區者占百分之五、外國籍者占百分之四點八;生母為大陸港澳地區者比率較去年同期略增百分之零點二。

內政部統計,同期各縣市中,粗出生率以新竹市千分之六點三最高,基隆市千分之三點四最低;與去年同期比較,以新竹市提高千分之零點五增加最多,而以連江縣降低千分之零點七減少最多。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2951750
頁/共2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