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社論】 2008.07.10 03:02 am
馬英九總統就任以來的最大挫折,其實未必是劉內閣施政風波不斷,或是未能將經濟拔出泥淖,而是他嘗試為台灣政治建立更高的標竿,卻因眼高手低而功虧一簣。
從賴幸媛的任命風波,到沈富雄、張俊彥等考監委的提名,乃至「不兼任黨主席」,及聲稱要「退居第二線」等,馬英九不僅想要表現超越藍綠與歷史和解的善意,更希望自己要做一個與濫權的陳水扁不一樣的總統。可惜,徒有善意不足以自行,空有想法,沒有辦法,理念遂告落空。
其間原因,從主觀因素看,是馬總統自己的輕忽所致。他過度追求象徵意義,對現實狀況的掌握卻未盡充分,遂使理想和現實出現落差。而作為國家元首,馬英九缺乏恩威並濟的政治手腕,導致在權力分配上受到冷落的同志強烈反彈。他既未出面安撫,又不能善用權力槓桿加以馴服,任由不滿情緒發酵,終致追求政治蛻變未成,自己反而絆倒在枝節上。沈富雄遭到強力杯葛,張俊彥的難堪而退,都說明了馬總統在理念和手段上無法銜接的問題。
從客觀因素看,則是藍綠政治人物陷溺於庸俗政治的現狀,缺乏向上提升的憧憬。歷經兩度政黨輪替,民眾對政治已有截然不同的期待,但多數藍綠政治人物的思維和言行卻未能同步跟進。長年的惡鬥,使朝野民代走不出對峙、謾罵的格局,加上私人恩怨夾纏,使得問政充滿情緒化乃至毀滅性的攻擊。復以傳統裙帶政治及陰謀權鬥的鬼魅不散,遂使台灣的新政願景遲遲無法推進,一路跌跌撞撞,鼻青臉腫。
試想,陳水扁時代總統一人決策,利用統獨藍綠來撕裂社會,弄得人民雞飛狗跳,那樣的總統反而更受黨內同志敬畏。如今,一位溫文柔軟的總統,試圖修補社會的藍綠裂痕,卻反遭到黨內同志的討伐。其間奇特的意涵,是反映這個社會只敬畏強人型的領袖?還是台灣藍綠裂痕仍無修補的可能?
新政府就任前曾謂,新內閣團隊將直接就施政定位,直接上手,沒有「磨合期」;但現在看來,光聽這部國家機器運轉發出的唧嘎聲響,即知它需要磨合的東西太多了。至少,從目前的現象看,最迫切的問題包括:
第一,府、會、黨三角關係的磨合:經過立院對考監委同意權行使一役,馬總統受黨中央及國會箝制的態勢已極危險;再有類似演出,馬政府和國民黨的形象勢將共同破敗。馬英九必須立即與吳伯雄確認黨政的互動關係,並要求黨切實扮演對國會的溝通和協調角色;若歷經沈富雄被砍、張俊彥喊退的變故,馬總統還無法整合國民黨,他將用什麼來領導國家?
第二,行政部門和民意的磨合:從油、電、肥料等的漲價決策,可以看出菁英取向極強的劉內閣對民意顯得相當疏離,對民間疾苦也缺乏充分感應,這是新政府聲望下滑的主因。號稱博士最多的內閣,必須設法擴增聽取民意的管道,降低自己行政掛帥的傲慢,並設法在副首長職位增攬草根訓練較強、異質性較大,及操作與溝通能力較佳的官員,才能平衡目前的傾斜問題。
第三,執政手段和理想的磨合:長期對立的台灣朝野,充滿對抗、刻薄、反智、反理性的文化,久為民眾所詬病。但要掃除政治亂象的盤根錯節,需要智慧和耐力與之周旋,並非總統提名不同色彩人士即可宣稱藍綠共治,也不是袖手旁觀就能稱其為尊重「黨政分際」或「內閣自主」。馬英九或許懷有高遠的理想,但他的操作手法有時卻稚拙得可怕;而其府內現有幕僚群的能力,似已捉襟見肘,務必即刻加強,才不致使天真的信念拖累了政府運作。
其實,才運轉一個多月,整個政府機器都還處於「試←」狀態,需要磨合的組件太多了。國家機器這麼大,恐難短時間摸清所有細節;重要的是,要懂得抓住要害,隨時修正調整,才不會老卡在同一個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