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思想坦克 2013/04/18
內閣改組有三種主要可能目的:政策不對要改方向、人選不好要換人,以及不得民心要重塑形象。馬總統這次換上的閣揆仍是其小圈圈內的人,可見他們並不認為原本的人選或政策不對,改組應該只是要重塑形象。然而馬政府失去民心的根本原因,就是政策方向錯誤及執政心態傲慢。
【撰文/陳博志(台灣智庫榮譽董事長)】
內閣改組有三種主要可能目的:政策不對要改方向、人選不好要換人,以及不得民心要重塑形象。因為馬政府這次換上來的仍是原本就在他們小圈圈內的人,所以他們似乎並不認為原本的人選或政策不對,改組很可能只是要重塑形象。然而馬政府失去民心的根本原因就是政策方向錯誤及執政心態傲慢,若這兩個問題不改善,內閣改組不久之後,人民的不滿還是很快會累積回來。
馬政府在經濟政策最根本的兩個錯誤方向,一是不求提高本國的能力,而妄想可以依賴或利用別國來發展;二是以為幫既有的大老闆賺更多錢,勞工和窮人自然就可以分一杯羹。馬政府很多政策錯誤都由這兩個錯誤出發。
當一國經濟甚為封閉時,開放可以讓人民利用很多外國機會,因此可以帶來經濟發展。由於我這二十年來一再說明的國際要素價格均等化之作用,也就是經濟往來密切之國家的工資會相互拉得更接近的作用,低工資國家開放和高工資國家有更密切往來時,低工資國家的工資會被市場力量往上拉,也就是和高工資國家平均化。這是開放的明顯利益,也是我國在戰後能快速經濟發展及工資上漲的主要原因。
然而我國已十分開放,高工資國家把我國工資向上拉的作用已大部分發揮,無法靠更開放就再把工資大幅往上拉高。而在全球化時代,相同能力或品質的生產要素在不同國家的報酬已漸趨相等,因此像我國這種發展程度的國家若要有更高所得,就必須要自己有更高的能力,也就是要讓人民更有創新和技術能力,要投資累積更多資本,以及要讓國內的制度和公共建設更好。但馬政府不努力提升這些能力,卻一直說只要更開放,更結合中國,經濟就可以突飛猛進。這比一個人自己沒有能力,卻以為搞好人際關係就可以出人頭地還不切實際。
馬政府努力開放和結合中國的結果,是台灣資金、技術、人才、產業、以及就業機會的外流,使台灣經濟難以發展,台灣工資更因要素價格均等化的力量而被中國拉下去。最近連歐洲商會都明白指出台灣產業和資源外流中國的禍害。但現在馬政府又以自由開放為名,要引進更多外勞、中國的白領員工、甚至中國農產品,台灣的勞工和農民勢必又要遭殃。
提升國家能力最重要的是創新創業,可是馬政府雖有口號,實際上卻做了很多反而對創新創業不利的政策。例如證所稅對新上市股票以及以新產業和企業為主的興櫃股市課遠比既有股票更高的稅,就是變相打壓創新創業。熱心吸引中國企業來台上市,鼓吹民眾購買人民幣資產,也都是在減少國內創新創業者和投資的資金來源。
而在國內能力未能提升,環境未能改善的情況下,國內投資當然不振,因此近年國內資本形成淨額竟掉到只有2007年的6成。而馬政府因應的做法又是去求外國,官員一再出國招商,用盡不當的優惠要台商回台投資,並且不管國內產業可能受害或被併吞而要歡迎中資來投資。但結果外人投資金額卻仍掉到只有2007年的3分之1。事實和學理都很清楚,一個本國企業都不投資甚至要外移的地方,如何能靠官員出國拉關係就能招很多外商來投資?自己能力不行,豈能期待利用別人?
也許是自知能力不行,所以馬政府又想用給予特權以請人幫忙。對既有企業特別是可能回流的台商企業,馬政府一直想要提供各種優惠,尤其是壓低勞工成本的優惠。馬政府從遺贈稅到自由經濟示範區政策想的都是要讓既有的,特別是曾外流的企業家和資本家更賺錢;表面的理由是資本家要能賺錢,勞工和窮人才有工作,實際的作法卻是讓勞工馬上先受損,而且使舊企業家能繼續賺錢而少做升級的努力,甚至使新企業家和新產業更難發展,結果勞工也因而失去長期的機會。
馬政府給回流台商和自由經濟示範區廠商的特權不只是打壓了全國勞工的薪資,而且對長期留在台灣努力的企業也很不公平。這些得到特權的企業可以用較低的勞工成本及稅負和既有企業不公平競爭,等於是在家照顧父母的小孩要受處罰,而出外流浪的小孩和外人卻可回來分財產,真是不公平。自由經濟示範區打算放寬使用中國農產品及其他中國原料來台簡單加工後出口及內銷,不只將搶走國內企業和農民的生意,這些中國貨假Made in Taiwan之名銷售的結果,不只會因產量增加而拉低整體的價值,其中品質不良乃至有毒的成分也將使 Made in Taiwan的整體形象及價值被拉低,全國的企業、勞工、和農民又要再受一次損害。
由此可見馬政府這兩大錯誤方向已使台灣經濟難以發展,國內投資大幅萎縮,實質工資倒退回十四年前。馬政府若不放棄這些錯誤方向及其傲慢心態而再一意孤行,內閣改組只能騙得一時信心。
【完整內容請見《台灣思想坦克》2013. 3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