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訊月刊 2008/07/07
中時集團余建新接班以來,對經營電視興趣遠高於報紙,就在花數十億元買下國民黨「三中」媒體後,卻宣布已有五十年歷史的《中國時報》將大手筆裁員一半,震撼台灣各界。
【文/馬牧原】
(圖片提供/財訊雜誌)
六月十八日中國時報社突然發布「去蕪存菁、轉型菁英報」而大幅裁員的消息,宛如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重創時報千餘名員工的生計與前程,再次印證來自香港的《蘋果日報》創辦人黎智英獨到之處。外傳黎智英認為中時與聯合兩大媒體集團多年來毫無創新能力,領導層生活多彩多姿,但對事業專注有限,正是他敢於六年前在台砸下數十億資金創報的根本原因。
台灣蘋果日報在四月公布的財報中公告去年賺了七‧九億元,而根據中時、聯合內部人員的消息,兩媒體集團各自大虧了八億與七億元,短短六年之間勝負差距猶如天堂與地獄之別。
撫今追昔,許多中時編輯部的資深人員都認為,要是創辦人余紀忠還在世,中時報業版圖應不會落得今天這樣悽慘的田地。不過,一位曾任中時編輯部高階主管者指出,其實余紀忠晚年體力、精神都走下坡後,中時即已顯露敗相,最明顯的例子就是重用甫於六月中被馬政府委以中央社董事長的黃肇松。新聞局背景的黃肇松擔任中時總編輯長達八年,至今仍保持中時史上任期最長的紀錄,而後又擔任社長一職多年。然而,黃肇松在任內積極經營所謂的「客家幫」、拉攏部分余建新的親信高幹,甚至親自插手廣告業務,犯了編輯部的大忌,不過種種作為,即使多次遭社內部分主管檢舉,甚至有人上陳聲淚俱下的萬言書,黃肇松依然屹立不搖,反而檢舉他的人幾乎都不得不一一含恨離職。
從中間路線到藍軍鼓號樂隊
除了黃肇松,余家包括余範英、余建新姊弟倆長期重用的一些高層幹部如鄭家鐘、胡鴻仁等,在集團內部不僅轉換職務猶如走馬燈,且始終位高權重,彷彿這些幹才無所不能;多年來這些人至少鼓吹設立了包括時報資訊、中時網路科技、中時旅行社等多家公司,不過幾乎沒有一家真正算得上成功的投資,甚至紛紛出現長期虧損的現象。
余建新順利擊退余範英取得接班地位之後,六、七年來中時報社相關事業就幾乎長期處於裁員、再裁員的狀態;三年前中晚不堪長期虧損吹響熄燈號之後,雖然余建新陸續取得中天與中視等電子媒體的經營權,但卻都很有「遠見」的採取個人投資方式出資,與報社在財務上完全劃清界線。然而,員工不禁要問余建新從學校畢業之後就只在中時工作過,他購買中天與中視等媒體的巨大財富究竟來自何處?老闆棄車保帥的心態若隱若現,部分員工其實早已看穿余建新的布局,只是基於飯碗考量不得不阿Q的期望那樣的結果不會發生。
八年來,政壇藍綠對抗激烈,事實上也影響了媒體市場的生態,不論平面或電子媒體都或多或少在意識形態的光譜上選擇偏左或偏右兩端。《中國時報》在余紀忠掌舵時代總是聰明的試圖建立開明、理性的言論形象,以贏得最大的市場空間,即使在《自由時報》以本土形象為根基大舉進攻市場之際,余紀忠始終認為中時的中間路線才是可長可遠的市場策略,也符合媒體中立的立場。
反觀余建新在接班之後,面對《自由時報》與《聯合報》的左右夾擊,再加上《蘋果日報》以搧情手法編報強攻市場,或者因個人意識形態,又或者因編輯部主事者缺乏信心,遂使中時的言論取向至少近四年來在綠營看來幾乎成為藍軍的鼓號樂隊。於是喜歡搧情圖像的讀者選擇蘋果,深藍的讀者選擇《聯合報》,深綠者寧願讀《自由時報》,《中國時報》反而成為閱報率跌幅最大的報紙,從而造成虧損日益擴大。
據中時內部高層透露,《中國時報》連年虧損之後,在前年改組經營階層與編輯部,由余家父子兩代重用的前廣告部總經理周盛淵,出任發行人兼總管理處總經理的要職,而二十多年前擔任過中時採訪主任的前新新聞雜誌社長王建壯則回鍋被余建新找來出任總編輯。周盛淵在社內以霸氣十足聞名,素有「周霸」之稱,連余建新非不得已都不願輕攖其鋒,然而也許是時不我與,媒體廣告市場萎縮,發行系統則千瘡百孔,在其指揮下的廣告與行銷部門業績依然持續滑落。王建壯擔任總編輯之後,更是全然老派作風,新聞選材飽受爭議,內容經常是乏善可陳,甚至曾遭余建新當面指責說:「我們這報紙還真難看啊。」
中時財務高層主管指出,「整個報社前年虧了七億多,去年虧了九億多,實在不知伊於胡底」。中時社內則盛傳余建新的母親在年初又拿出十億元的老本交給兒子,挹注虧損,並言明這是最後一次給錢了。不料,中時今年一至五月財務部門預估虧損又超過五億元,加上本來預算金額九千多萬元的房舍整修經費,居然一路追加預算至兩億元,搞得社內謠言四起。大約一個多月前,也是余建新六十歲生日前後,經與社內極少數高幹商議後,終於決定面對殘酷的現實,做下所謂轉型菁英報、裁員一半達五、六百人的痛苦決定。
【更多內容,請見財訊月刊7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