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9-17 新聞速報 【中廣新聞/彭群弼】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週三的委員會議,引發一場「茶壺裡的風暴」,對於攸關「正、副主委」任命方式的修法內容,新舊委員「壁壘分明,毫無共識」。會後,NCC主委蘇蘅特別公開澄清,強調委員之間,只是看法不同,絕非出現「新舊差異」。
NCC成立以來,風波不斷,朝野對峙,甚至動用大法官釋憲,關鍵都在於建構「獨立性」過程中引發的爭議。台灣的政治生態與媒體關係緊密,負責監管媒體的NCC自然成為政治的角力場。媒體想要擺脫政治的干預,朝野政黨也試圖透過制度建立,機關的調整,保護傳媒不受當權者黑手影響。但似乎一直是一項艱難的任務,這一次因為首長任命方式,引發NCC成立以來最嚴重的意見紛歧,多少也反映出此一困境。
NCC週三的委員會議之後,NCC副主委陳正倉說了重話,他以「有人想要幹掉獨立機關」來形容正副主委任命權改變,可能產生的嚴重後果。支持修正改為閣揆指派的NCC主委蘇蘅,在晚間補開的記者會上,則是從法、理兩個角度,分析NCC的獨立性與主委的產生方式,兩者並非絕對有關,透過制度設計,獨立性不會因為任命的改變,而產生衝突。雙方意見果然南轅北轍。
不過,在隔天的媒體報導中,並沒有獲得重視,甚至絕大多數的媒體,甚至根本找不到這一條新聞,這一場看似只是一場「茶壺裡的風暴」,背後究竟有哪些值得探究之處?有趣的是,這一場看似茶壺裡的風暴發生同時,國際間歷史悠久的國際新聞協會,明年選擇到台北召開年會,國際新聞協會追求的,就是新聞獨立,報導自由,來台召開年會,自是一種肯定。
引發爭議的關鍵是NCC正副主委的任命方式,究竟要維持現狀,由委員們相互推舉?抑或依照政府組織再造之後的修法規定,採合議制的獨立機關,正、副首長由閣揆從專任委員中,選擇任命。一方強調需「依法調整」,一方則堅持不能讓外力介入。NCC的獨立性與首長任命是否有直接關連,自有社會公評,可透過更多討論,釐清事實與揣測。
但如果觀察NCC主委的任命,除了第一屆委員採「政黨比例」產生,互選過程並未傳出內定,蘇永欽以多數席次,加上行政與學養背景豐厚,獲選主委,並無爭議。但從第二屆起,經大法官釋憲,重新修法調整組織架構的兩屆主委產生過程裡,或者當事人提前公開表達意願,抑或媒體傳出「內定」的說法,雖然至今無法證實,有沒有「內定」或「指派」的任何證據,但NCC的確也很難擺脫,外界對於執政當局有意介入或主導人事的刻板印象。
NCC組織法設計新舊交替,每隔兩年就有半數委員新陳代謝,目的是希望維持NCC的專業,避免因為委員更迭,導致業務熟悉階段運作停擺。用意雖好,但實際運作的結果,是不是反而會變成執政者,藉機清理門戶,重新布置權力架構的機會?目前也面臨考驗。
第三屆NCC委員上任,依照當初的組織設計,NCC第一次有了委員輪替,新舊委員並存共組委員會。但是包括主委產生的票選過程,以及這一次的修法過程,兩次都出現四票對三票,新任委員態度一致,留任委員也口徑相同,但兩邊看法就是不一樣的結果。兩次的表決,新人支持新人,老人站在老人陣線,即便蘇蘅主委明白表示:不希望外界解讀為新舊委員之爭,但要如何解釋兩次一模一樣結果的巧合?恐怕仍留下了問號。
特別是,新任的NCC委員才到任短短一個月,多數委員在獲得任命之初,對其他委員多數並不熟悉,卻選擇一致支持,接下來,又選擇「一致」支持行政院交辦的修法版本?面對留任,負責傳承經驗的留任委員的看法,卻不為所動?這一場新兵與老鳥之間的對峙,背後只是單純的「理念」之爭,還是權力佈局的對峙?的確讓外界很難不去質疑?恐怕也需要時間來證明真相究竟何在。
媒體對社會影響力無遠弗屆,政治受媒體牽引,無日無之。當初NCC成立的目的,就是希望將媒體監管,以及數位匯流之後,也會跨足媒體的通信產業,都能夠從「行政機關主導」的手中,交給「具備獨立運作能力」的合議制委員會負責。因此,包括NCC的組成,委員的遴選,乃至於具有領導職能的正副主委產生方式,都是NCC獨立運作的關鍵因素之一。這也就怪不得從綠營執政,乃至於政黨輪替,藍營當家,NCC始終都背負著外界憂心:「執政當局」可能想要影響的陰影。
在台灣政治的場域中,「人脈」與「實力」決定了大多數的政治權力分派。人事的任免,當然決定了權力的行使,為了避免「個人意志」凌駕「社會利益」,透過委員制的合議過程,多少可以避免或減少類似問題的發生。一旦合議制落入了「分派結群」的困境。一旦花力氣對峙,外界又如何能期待未來的運作能夠展現更好的決策品質。外界又如何能夠放下政治力不在介入的疑慮?
畢竟,對於政治來說,透過媒體產生影響,避免因媒體揭發黑幕,導致權力及利益受損,恐怕是當權者永遠放不下的最愛。這樣的憂慮,在台灣社會何時可以釋懷。NCC的機關首長任命之爭,也再度反映出台灣社會對政治的焦慮與不安。
媒體與管理媒體機關之間的錯綜複雜問題,媒體選擇不報導,自然也是其來有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