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民生戰線
市長:星火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公共議題【民生戰線】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稅捐規費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這樣的稅制,能不憤怒 ?
2008/06/02 17:32 瀏覽6,542|回應24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中國時報 2008.06.02 
黃春生、林世銘

     張忠謀董事長認為:全國所得排名前三十的大戶, 平均稅率不到所得的一成,乃提出應對「富人增稅,窮人減稅」的主張,已引起廣泛的迴響。

     我們不要喧嚷但要冷靜思考的是,一位卓越企業家,如王永慶者,憑藉其膽識與毅力,日以繼業,孜孜不倦,奮鬥不懈,歷經多少艱難困苦,為自己累積財富,也為社會創造就業機會,繁榮國家經濟,若已遵守憲法第十九條的規定,依法律盡其完納稅捐義務,縱然其稅負如此之低,實不忍也不應歸責其「為富不仁」。惟應嚴肅且沉痛地檢討的問題是:導致「富人稅負太輕」的癥結究竟何在?

     歷年來,以促進經濟發展為藉口,先後在獎勵投資條例及促進產業升級條例等三十多種法規,提供超過五十種的租稅優惠項目,其中屬於新興重要策略性產業所列舉的項目又高達四○○餘項。根據財政統計,九十二年度,促進產業升級條例所提供的所得稅減免稅額為五四八億元,占當年度所得稅實征數的一三.三%;到了九十五度,減免金額遽增至ㄧ、一九四億元,較之九十二年度成長二.一八倍,並占當年度實徵數的一八.五%。

     抑有甚者,現行所得稅法規定,公司發放股利部分所含的營利事業所得稅,准予全額扣抵股東的綜合所得稅,這就是所得稅「兩稅合一」制。實施結果,營利事業所得稅僅是股東綜合所得稅的先行扣繳稅款而已。以九十五年度營利事業稅後淨利七○%發放股利,將准予抵繳股東二、一八三億元的綜合所得稅款,「富人」的大股東,年收入八○%以上均來自股利所得,適用的名目稅率雖高達四○%,但因其來自股利所得部分所含二五%的營利事業所得稅准予抵繳,其實質利率已降至一五%。

     何以同樣年收入超過三七二萬元的所得者,薪資所得的中產階級要按四○%課稅,而來自股利所得的「富人」大股東卻僅按一五%課稅。再加上密密麻麻的免稅條款的優惠,導致實質稅負不及一○%。現行稅法對特定產業與投資人給予租稅優惠,對於其他所得者卻課以累進稅率不僅不公平,也減緩了經濟成長與就業創造,並且干擾了自由市場,使生產性投資轉向租稅優惠與租稅規避的計畫上,從而阻礙技術進步與資源的有效利用。

     當大多數的薪資階層在過於偏高的稅率下,降低了他們的工作意願與嚴重削減了儲蓄能力,卻有「富人」的大股東享受鉅額的免稅優惠,未能繳納他們原應承擔的部分。這樣的租稅已經是荒謬與憤怒的來源,侵犯了國家最基本的正義與公平的正常運作。

     值此馬蕭執政團隊正啟動「賦稅改革」計畫之際,且讓我們引用美國總統雷根於一九八五年五月二十九日,致國會審查租稅建議案的書信中,這樣寫著:「我們正面對著一項歷史性的挑戰,即要讓我們現行的租稅制度邁向公平、簡化、效率及憐憫的模式,以排除經濟成長的障礙,並開啟未來空前無比的創新與高成就之門。」並誓言「基於公平與簡化,以及開展一個世紀的繁榮成長,本人提出租稅改革的建議案,將有助於履行『為所有美國公民爭取公平、希望與機會』的付託。」

     我們贊同張忠謀先生促進產業升級條例的租稅優惠應於九十八年底全面落日的主張,並建議制定各種所得都按相同稅率課稅的扁平稅制(Flat Tax)。或許,這才符合全國納稅人對新政府成立賦稅改革委員會,以建立公平合理稅制的熱切期望。

     (黃春生為執業會計師、中華財政學會高級顧問;林世銘為台灣大學管理學院教授兼副院長)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2889515
 回應文章 頁/共3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稅制是貧富分化的隱形殺手
2012/01/28 10:48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經濟日報╱社論】 2012.01.28 01:36 am 
 
有全球菁英俱樂部之稱的達沃斯論壇(Davos World Economic Forum)正在瑞士舉行,由所得分配惡化導致的貧富分化成為今年熱議主題之一,甚至認為有形成混亂的風險;在論壇召開前,美國總統歐巴馬在國情咨文中更提出對百萬富翁加稅的主張,希望以稅制推動財富再分配。從去年初爆發的「阿拉伯之春」,到秋天的「占領華爾街」,99%與1%間的貧富差距擴張,就像是一場瘟疫,正在全球蔓延;扭轉分配惡化的難度,雖隨著差距擴大而加深,但已排上歐美國家的施政日程,而近年對經濟復甦無感的台灣也無從迴避,必須即刻正視。

觀察財富分配狀況的重要指標之一,就是貧富之間的所得差距倍數,差距愈大,分配不均的現象就愈嚴重。台灣貧富差距明顯擴大的分水嶺是1980年,1980年以前均穩定維持在四倍左右,其後每十年跳升一倍,2000年之後已超過六倍,而最高峰落在2001年的6.39倍,次高點是2009年的6.34倍,分別是民進黨、國民黨各自主政的時期。換句話說,台灣經歷兩次政黨輪替,政權更迭並沒有改善所得分配、縮小貧富差距,甚至屢創新高,兩大政黨面對貧富差距擴大的現象,顯然都缺乏有效對策。

影響財富分配的因素極多,解決之道自然需要多管齊下。產業外移、景氣衰退、知識經濟興起等,讓弱勢者無力招架,陷入貧者愈貧的困局,執政者透過教育、輔導產業轉型及加強社會救助體系等,可以協助其對抗貧窮。然而,這些措施並不足以緩解貧富懸殊的現象,政府還需要建置一個有效的租稅環境,藉由稅制強大的重分配功能,厚實國庫資源以濟弱,也放緩富者累積財富的速度。

根據行政院主計處2010年家庭收支調查報告,以五等分計,最高及最低所得組家庭的所得差距原為7.72倍,計入社會福利提供的移轉性收入,與稅制產生的移轉性支出後,差距倍數縮小為6.19倍。其中,稅制帶來的改善幅度為0.11倍,僅是社福支出貢獻的十分之一,顯示政府有能力主導的租稅政策,在維護分配正義的功能上是遠遠不足的;會有這種結果,主要還是源於執政者一味追求經濟成長的亮眼數字,讓稅制長期向富人傾斜的政策思維。

例如遺產及贈與稅,原本是抑制貧富差距惡化的最終防線,但在2009年政府大幅調降遺贈稅率為10%之後,捍衛分配正義的責任幾乎全由所得稅扛起;遺憾的是,所得稅制充斥獨厚富人的減免優惠,根本無力阻升貧富差距擴張。也因此,現今用以檢視當政者有無改善分配決心的首要指標,已非所得稅莫屬,執政者必須儘速展開具體的稅改計畫,才有可能真正實現縮小貧富差距、落實分配正義的承諾。

眾所周知,目前扭曲所得稅制的最大惡源,正是資本利得享有的免稅特權,其在每年逾3,000億元的綜合所得稅收中,沒有半點貢獻;但在所得分配惡化過程,卻是無法忽視的要角。面對資本利得擴大貧富差距的指責,政府所採行的策略,不外是調降受薪者稅率或提高其扣除額、免稅額,卻未正視並矯正資本利得獨一無二的免稅怪象。

儘管政府釋出對薪資所得者減稅的善意,但富人藉免稅的資本利得加速累積財富的事實依舊存在,因為人民期待的分配正義,還包括享有不被稅制歧視的待遇。引用美國鋼鐵大王卡內基的臨終之言:「我只是上帝財產的管理人,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種恥辱。」每個人都有追逐財富的權利,富有也非罪惡,但若導致財富集中的是扭曲的國家法制時,那麼,面對貧富差距日益擴大而無計可施的政府,它的無能,才是人民眼中最大的恥辱。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4779670
分配要「脫胎換骨」,稅改就要「大刀闊斧」
2012/01/19 19:10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2-01-19 01:31 工商時報 【本報訊】

     馬英九總統連任成功,在勝選感言中,特別鄭重宣示,未來四年將採行大刀闊斧的改革,進而期待台灣能完成脫胎換骨。平心而論,馬政府這三年多的表現,的確讓民眾覺得不甚滿意,尤其是在實現分配正義與減少貧富差距方面,最為識者詬病。雖然民進黨強力攻打這項政策議題,並未能對馬總統的選舉結果造成傷害,但不可否認地卻已對馬總統政績的檢驗構成莫大威脅。這也是為什麼馬總統在享受勝利喜悅之時,不忘重申將在未來四年,用最大的決心與魄力,來矯正與扭轉這項前四年所犯下的偏誤。

     其實,我們一再分析,在全球化潮流的衝擊下,「贏者全拿」的殘酷結局乃係世界各國共同面對的最大問題;這種現象容易讓社會呈現兩極化的發展,擴大貧富間的差距。此外,在企業國際化的布局策略下,生產要素報酬均等化的程度益愈明顯,這種要素所得相互影響與拉扯的現象,更增添了各國在追求發展中同時達成分配均化目標的困難度與複雜度。台灣是一個自由開放的經濟體系,這幾年來,早已深切感受到這股壓力,沛然莫之能禦。

     從1980年代開始,台灣所得分配不均程度便開始惡化,其後即未曾停止過。但由於台灣本身自然資源與經濟規模太小,沒有條件封閉鎖國,故只能用正面的態度迎接挑戰。政府除了須深耕科技研發能力、創造產品附加價值,及採行具擴增就業效果的產業發展政策外,另一方面就是須有強力有效的所得分配調整機制。換言之,即使市場經濟的發展結果造成所得分配不均,進而擴大貧富差距,但政府要能藉由社會福利救助支出與租稅量能課徵的手段,發揮所得重分配的功能,來對抗產業與經濟結構劇烈改變下所帶來的負面衝擊。

     這二十餘年來,未計入政府收支移轉功能的高低所得差距倍數逐漸擴大,故唯有政府移轉收支機制有效發揮功能,最終的分配差距才有減少的可能。然觀諸事實,即使經過政府移轉收支的調整,我國高低所得差距倍數亦是不斷地增加,這乃表示政府移轉收支的調整功能明顯出了問題。尤有甚者,政府移轉支出(社會福利救助)所發揮的重分配效果遠比政府移轉收入(租稅)來的強大,後者大約只有前者九分之一的力道,由此可見,我國租稅重分配功能的微弱與不足,政府在所得重分配上的角色似乎全靠「濟貧」措施,租稅的「劫富」效果幾近不存。這樣的租稅制度必然會帶給民眾不公平的感受,亦會對政府財政的穩健造成侵蝕與破壞。

     當然,制度的問題與缺失均係長期累積的結果。馬政府2008年甫一上任便成立了「賦稅改革委員會」(賦改會),企圖做一番大格局的改革,可惜一開始即由於組織與運作方式規劃不當,讓賦改會變成利益折衝的場所,專業功能退而不顯。再加上遭逢金融海嘯衝擊,為搶救經濟景氣,稅改的原則與目標無法貫徹,改革初衷大打折扣,終至難有所成。歐債危機的起源乃是來自某些歐盟國家財政紀律太差所導致,金融海嘯的雪上加霜,逼其現出原形,進而造成一發不可收拾的連續危機。我國財政問題或許沒有歐盟這麼嚴重,但其中的隱憂與警訊近乎相同,政府不可掉以輕心。

     馬總統現已連任,未來四年施政較無包袱,社會各界對馬總統乃寄予更深的期待,希望馬總統能展現決心與魄力,用更高瞻的格局與更大膽的手段,來消除大家對其「無能」與「無感」的施政印象。稅改工作經緯萬端,涉及的利害關係錯綜複雜。誠如財政部長李述德所說,「稅改可以做的早都已經做了」,言下之意,目前剩下的儘是些長期無法解決的難題,現在做來一定更加備極艱辛。惟即因如此,我們才更期待馬總統能趁連任機會,在沒有政治牽絆與利益掣肘下,帶著龐大民意的支持,大刀闊斧地從事開創性的改革。

     其一,以行動取代討論。2008年的賦改會雖然成效不彰,但總算把我國主要稅制問題做了一番全面性的研究與檢討,馬總統應立即宣布在此既有基礎上,成立行政院「賦稅改革推動與模擬操作小組」(推動小組),將原來「坐而談」階段推向「起而行」,藉此展現馬總統實幹的決心。

     其二,以專業突破限制。財政部在推動稅改時,往往會受制於利益團體的杯葛,更常遭到其他行政部門的牽絆,馬總統應排除現實的行政框架,大膽起用具有稅改理想的專業學者,領導推動小組,研擬具體可行的方案,突破「打爛仗」的困境,藉此展現馬總統非常的魄力。

     其三,以公義轉化對立。租稅公平正義的實現,難免須針對富人開刀,富人的反彈自在意料之中。然而,減少貧富差距乃是維繫社會穩定的基礎,貧富之間並非只有對立與衝突而已,有錢人更在乎社會的安定與安全。馬總統應發揮領導人的風範與特質,說服並善勸富人,不僅把愛心捐贈當成「做公益」,更應將合理納稅視為另一種「做公義」,兩者都是在盡應有的社會責任,藉此展現馬總統明睿的智慧。

     面對歐債危機的無情衝擊,馬總統沒有太多政策思考的喘息空間。替臺灣的經濟找出路固然是馬總統未來四年的首要任務,但造成這次歐債危機背後的根本財政問題,更當是一個負責任的政府未來四年應該著力的改革重心所在。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4777049
翁啟惠:應全面檢討稅賦制度
2012/01/17 08:16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2-01-17 01:19 中國時報 【李宗祐/台北報導】

     馬英九總統順利連任,各界都期待他能有更積極作為。中央研究院長翁啟惠昨日接受媒體訪問時,除了建議持續加強教科研投資及人才培育以外,也希望馬總統在沒有連任壓力之下,大膽面對貧富、城鄉和南北三大差距,以及人口老化和少子化兩大問題,展現改革魄力。

     翁啟惠更期許馬總統摒除種種障礙,推動稅制改革,「政府財政困境如果沒有改善,就很難推動改革。沒有錢,怎麼推動國家建設?怎麼縮短貧富差距?怎麼改革健保制度?」政府長久以來,一直在降稅,「對沒有連任壓力的馬總統而言,現在是全面重新檢討我國稅賦制度公平性的最佳時機。」

     翁啟惠認為馬總統既然得到過半數選民支持,就應該好好放手去做,實現自己的理想。台灣沒有自然資源,全靠人力資源,站在學術界的立場,當然希望政府持續加強教科研投資及人才培育,落實推動公教研分體制度。翁啟惠表示,台灣產業要走創新研發、多元發展,避免過度集中,尤其是生技、文創和綠能等產業都須要長期投資經營,政府應捨棄短視近利。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4775881
新土地革命務期其成
2011/08/28 12:50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經濟日報╱社論】 2011.08.28 03:09 am 
 
或許是拜「黑貓、白貓論」之賜,朝野兩黨的總統大位之爭,逐漸脫離傳統的口水戰,轉向攸關民生與安全的政策內涵;馬政府最近提出的「居住正義五大方向」,正是其中代表。高居民怨之首的居住問題,已糾纏國人數十年;歷任政府不分藍綠,都迴避問題癥結,敷衍了事,形成根深柢固的積弊。「居住正義的五大方向」可說已抓住問題的核心,也提出解決方法,如能貫徹,將是一場新的「土地革命」。

環顧當世,鮮少國家將「平均地權」置入國家根本大法之中,並採取一套不同於一般國家的土地稅制,以抑制土地暴利、消除地主剝削,讓全民共享土地漲價的利益。這一套以「自報地價、漲價歸公、照價收買」為核心的土地稅制,衍生出超高土地增值稅、偏低公告現值、公告地價、公告空窗期投機橫行等巨大漏洞,讓台灣成為炒地皮的天堂、地方公職變成炒地皮的門票、政治人物形成炒地皮共犯結構的嚴重後果,還造成中低所得者難得棲身之所,高所得者則在低稅乃至免稅的優惠之下坐享其成乃至攫取暴利,令貧者愈貧而富者愈富。因此,國內房價高不可攀,不只反映了一般民眾望屋興嘆之苦,更或多或少暴露出社會大眾對這種數十年不改的土地炒作、稅制不公、政治扭曲現象的厭惡。

19年前,勇如小鋼砲的時任財政部長王建?,在學者的鼓吹之下,擬議依實價課徵土地增值稅,但風聲一出,即遭四方圍剿,當時的李登輝總統更公開明言反對,促使王建?請辭財長,壯志未酬身先退,從此無人敢再觸碰此一燙手山芋,一直到此次總統大選前夕。由此可見此事的棘手可怕,亦足見馬政府的魄力與決心。

當然,大環境經過近20年後已有變遷,向來嚴重低估的土地公告現值在若干城市已逐漸接近市價,依官方估算,已逾市價八成,但公告地價平均而言僅及市價兩成多,使得政府此時推動實價課稅的衝擊,已遠小於王部長擬議之時。同時,在馬政府正式提出居住正義五大方向之前,民進黨的總統候選人蔡英文也高喊非自用住宅應依實價課稅,顯示台灣人民的認知也逐漸成熟。然而,如此全面而具體地針對問題癥結研擬居住正義五法並矢言在立院下會期通過實施的行動,則已超越歷任領導者。

基本上,依市價徵收土地、依實價登錄不動產交易、加徵二至五倍空地稅或照價收買、完成住宅法立法,以及自用住宅限縮適用面積及條件但不加稅等五大方向正確,尤其是直接與土地價格攸關的前兩項。但政府既然要推展如此艱巨的土地革命,應可進一步擴大思考面向,步步推進。

首先,土地交易依實價課稅,若稅率不改,在許多公告現值與地價嚴重偏低之處,形同土地稅倍數上升;這正是當初王部長實價課稅主張遭受圍剿的主因之一。固然他也認同學者同步降低稅率的建議,但因有意將此做為討價還價籌碼而錯失時機。因此,在下會期修正平均地權條例等法律時,應考慮相對降低土地增值稅與地價稅的稅率。

此外,依我國獨特稅制,土地與房屋分別計稅,而且依據不同的方式課稅。但是,所有買賣房宅者均知,此二者於計算房價時根本難以劃分,於是業者便斟酌現實情況靈活運用,投機避稅,造成世界各國未見的獨特問題。治本之道,即是將房、地合一,如各國通例,直接課徵財產稅,並將早已失去原始精神的土地增值稅併入所得稅中累進課稅,消除諸多漏洞與扭曲。此一變革的工程更浩大,但值得納入考量。

馬政府的居住正義主張,儘管仍非完美,已足青史留名;劍拔弩張的對手可要更顯身手,千萬別給比了下去!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4701203
不動產課稅 財部提五大改革方向
2011/08/26 23:03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經濟日報╱記者蘇秀慧/台北報導】 2011.08.26 12:52 pm  

財長談不動產稅制 / 陳美珍 財政部昨(25)日提出不動產課稅五大改革方向,包括交易資訊透明、財產評價覈實、交易所得明確、落實實價課稅和及時遏止逃漏;現行每三年公告一次的公告地價、每年公告一次的公告現值制度不變。

財政部長李述德昨天在行政院會報告「不動產課稅制度檢討」,提出未來努力五大方向。他指出,一般房屋交易約95%是常態,但約有5%交易可能逃漏稅,財政部會針對個人交易重大案件加強稽徵,特殊案件專案清查,如豪宅、預售屋、假農舍等,都是重點。

內政部長江宜樺表示,每三年公告一次公告地價和每一年公告一次公告現值的兩種稅制,確定不改變。對於土地徵收改按市價,內政部次長林慈玲說,現行土地徵收制度,徵收價格本來就須接近市價,土地徵收改採市價,對政府財政負擔不至於太重。

行政院長吳敦義裁示,未來國有土地配合都更時,要防止面積大的公有土地,被面積小的私有土地,透過以小釣大的不公平方式,減損國家權益。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4700277
不義之島/經濟大好,財政大壞
2011/05/24 13:48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天下雜誌 2011/05/24 
 有些資本利得稅的確是跑掉了,現在要把它抓回來,像海外所得、高額保單,這些我們都做了。但如果說我們不課資本利得稅,我不承認。大家感覺不到資本利得有課稅,但我們是有課的,土增稅就是資本利得稅的一種。  
 
【文/賀桂芬.丁筱晶.賴建宇】

去年此時,《天下雜誌》在馬政府大幅調降營業所得稅時製作〈台灣成不義之島〉專題。當時訪問財政部長李述德,《天下》質疑降稅政策「要五毛給一塊」,原已十分嚴峻的政府財政勢必將更加困窘。

當時李述德的回應是,降稅為的是「將鵝養肥,最後會掉更多毛,滴更多油,充實國庫。」

一年過去,政府去年財政收支已經決算完畢,上市櫃企業也已全部揭露去年財報。《天下》再訪李述德,驗證「肥鵝」假設是否實現,以及審計部連年嚴重警告的政府財政是否改善。而其結果,並不樂觀。

景氣大好 但政府財政更差

政府歲入佔GDP比率創十一年新低,赤字還比前年增加將近五○%,金額也創歷史新高(見左表)。稅收佔GDP比率(租稅負擔率)也下降到歷史新低,而且是所有主要國家當中最低的。

而去年台灣的GDP成長率高達一○.八二%,顯示政府的稅入與景氣背道而馳。事實上,從一九九六年開始,無論景氣是好是壞,政府稅收變化就已經和景氣完全脫鉤,而這些年,政府一直在減稅。

以下是《天下》專訪李述德摘要:

《天下》問(以下簡稱問):部長,恭喜你,奢侈稅很受社會好評。

李述德答(以下簡稱答):(奢侈稅)通過之後,房價降一下,穩一穩,就達到目的啦。

問:所以奢侈稅是針對短期(房價上漲)的問題,而不是長期(稅負公平)?

答:我們的目的不是課這個稅,而是遏止短期房價飆漲,達到穩定房市的目的。

問:你認同有所得就應該課稅嗎?

答:當然認同。

問:那麼買賣股票和房地產賺的錢,大部份都不用繳稅,這部份財政部究竟有什麼打算?

答:有些資本利得稅的確是跑掉了,現在要把它抓回來,像海外所得、高額保單,這些我們都做了。但如果說我們不課資本利得稅,我不承認。大家感覺不到資本利得有課稅,但我們是有課的,土增稅就是資本利得稅的一種。

另外就是你買股票賺的錢,沒有課所得稅,課的是交易稅。但事實上證交稅裡含了一部份證所稅。千分之三的證交稅,算一半好了,也有五百億。

證所稅的概念是盈虧互抵,我們大部份是散戶,賠錢的多,我們算過,課證所稅會比課證交稅少一半以上。

減稅,圖利了誰?

問:我們還是要再問,對於房地產交易所得按實價徵稅,財政部有朝這方向努力嗎?

答:我怎麼會不知道應該用實價課稅?但哪個國家真正有做到?實務上不可能做到。

美國也不是百分之百的實價課稅,他們也是用評定價值,只是接近市價九成或九成五,我們是八成。

公告現值不是財政部管,是內政部。開會的時候各方代表都在,不是我們說要怎樣就怎樣。

問:去年你說調降營所稅是為了把鵝養肥增加稅收,可是我們看到,從一九九六年起,稅收就跟GDP脫鉤了。這十幾二十年來我們走的都是減稅的路,因為我們相信減稅會刺激經濟,會擴大稅基,但從來沒有一個年度數字證明這個說法。減稅真的能救經濟嗎?

答:經濟部工業局局長有這個數字。減稅一百億,我們可以引進五千億的投資。多投資就可以增加就業,所得就會起來。

問:你曾經說過我們的財政狀況是全世界最好的,可是我們看去年的赤字是二、三十年來最糟糕的,審計部的審核也一再警告我們的財政狀況危險。你怎麼看?

答:我們財政是漸趨困窘,但尚稱穩健。穩健是跟別的國家比,我們的債務餘額各種指標相對來講,我們不比人家差。

【全文未完,完整內容請見《天下雜誌》472期;訂閱天下雜誌知識庫;訂閱天下雜誌電子版】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4634262
反貧窮、要公平/推動全面稅制改革
2011/04/28 15:19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台灣思想坦克 2011/04/28 
 二十一世紀的台灣社會正面臨「社會不正義」與「環境不正義」兩大考驗。隨全球化而來的貧富差距擴大,台灣領導人必須正視由此而生的不平等現象,秉持監督的立場,台灣智庫結合學者專家與社會團體,共同向馬總統提出六個相關具體主張與建議。  
 
【撰文/呂曜志(台灣智庫諮詢委員)】

從稅收結構來看,過去十年我國是「劫中產以濟貧」加上「劫貧以濟赤貧」。要拒絕這種不公不義,新政府與新國會應全面擴大財產稅課稅稅基,貫徹「實價課稅原則」,扭轉台灣社會向下沉淪的拉力。

問題與現況:稅制不公,富者愈富

台灣曾經是東亞經濟成長的奇蹟,享有高成長、低失業、低所得的發展歷史。然而近年來,全球化對台灣產業、就業與家庭人口所帶來的結構性衝擊,受薪階級實質薪資的成長率長期呈現遲滯,而我國稅制又長期在唯GDP成長主義的制約下,幾乎失去了促進所得重分配的功能。

從稅收結構來看,過去十年來我國稅收增加大部分來自於綜合所得稅的貢獻;營利事業所得稅、遺贈稅與營業稅等項目實徵淨額,近年來變化並不顯著;土地稅、貨物稅等項目甚至呈現減少趨勢,使得增辦的社會福利支出絕大部分必須依靠綜合所得稅的持續穩定增加才有辦法支應,不然就得繼續擴大中央政府負債。

所造成的結果是「劫中產以濟貧」,若再考慮物價膨脹與所得長期零成長的現實,則實質上更可能已經接近「劫貧以濟赤貧」。中產階級逐漸流失,富人階級仍然壟斷我國經濟成長的絕大部分成果,並且逍遙於稅法之外。

政府角色:推動全面稅制改革

我們拒絕台灣繼續走向不公不義的深淵,未來下一屆的新政府與新國會應推動全面性的稅制改革,扭轉台灣社會向下沉淪的拉力。具體的改革方向,首先應全面擴大財產稅課稅稅基,其次應改革現有綜所稅制集中對受薪階級課稅的現象,中長期朝提高財產稅對國家稅收的貢獻為方向。這些新增的稅收,將來可因應高齡少子化與全球化趨勢,投入社會福利與改善良性的產業發展環境。

政策主張

我們主張:

(一)針對攸關人民基本生活的土地與房屋等相關財產稅制,進行全面檢討,以杜絕價格炒作:

1.針對非自住住宅改以實價課徵房屋稅:

(1)針對家戶名下(含本人、配偶及未成年子女)所持有的第二棟(含)以上房屋,改以實價課徵房屋稅,提高房屋持有成本來杜絕炒作。

(2)研議配套機制,杜絕高所得個人將非自用住宅,以捐贈或其他方式進行移轉,規避實價課稅。

2.推動以實價課徵土地增值稅及房屋財產交易所得稅:

針對因交易取得之土地,改以交易實價作為課徵土地增值稅之基礎;若因繼承或贈與所發生之土地移轉致使交易價格無法取得,則以區段平均交易實價作為課徵基礎,以杜絕都會區土地投資資本利得之嚴重低估。

3.推動房屋土地交易強制登記交易實價:

以實價課徵房地產相關財產稅所需的配套,是趕緊做好實際交易價格登記系統的工作。我們呼籲內政部地政司儘速以行政命令,推動全國土地移轉登記強制檢附實際交易價格資訊,讓稅捐稽徵單位掌握房地產交易實際價格,避免投機客規避相關稅賦。

(二)推動公司法與所得稅法修正,除法定保留盈餘外,其餘盈餘需強制分配,配套取消未分配盈餘課稅,以達輕稅減政目標:

由於綜合所得稅最高邊際稅率比營所稅高出23%,大股東等高所得者將可能利用兩者的稅差進行「租稅套利」,刻意把盈餘保留在企業中,藉以延遲納稅或將企業淨值轉為證券交易所得而享受免稅。因此,扣除正常產業投資需求及所得稅法上的法定保留盈餘之外,其餘企業盈餘應進行強制分配。

(三)調整所得稅法與最低稅賦制,課徵稅基納入上市櫃證券交易所得。

【完整內容請見《台灣思想坦克雙月刊》2011.4月號】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4612974
國民租稅負擔率 力保12%
2011/02/28 17:47 推薦0


人民戰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經濟日報╱記者陳美珍/台北報導】 2011.02.28 03:34 am 
 
99年國民租稅負擔率經調整稅收入庫數後,成功力保維持在12%水準,但仍倒退六年成為史上第三低。租稅負擔率節節下降危及國家財政,財政部將嚴格執行中長程財務健全方案,預定105年時拉回2008年14.3%水準,估計一年增稅600億元。

財政部所擬中長程財務健全方案中,預定啟動的增稅計畫,以今年做為起始年,100年到105年六年間預計調高房屋及地價稅,每年可為國庫增加167億元稅收;最快102年時,則將調增營業稅率1%,一年估計增加稅收450億元。

兩項增稅措施若依計畫實施,一年可為國庫增加逾600億元稅收,並可拉升國民租稅負擔率0.5個百分點。

財政部高層官員指出,中長程財務健全方案包含三大核心業務,包括增稅、減債與活化國家資產、提升機關財務效能,是全面健全國家財政的指標性措施。

高層官員表示,財政部確實已在檢討包括房屋及地價稅偏低現象,希望今年內可提出修法案,修法方向包括提高房屋及地價稅率;營業稅率是否會在102年時依計畫調升,須再視國內外經濟情勢與社會共識而定。

國民租稅負擔率(不含健保費等社會安全捐)2010年降至12%,較新加坡的13.7%。以及香港的13%都低,已是全球國民稅負最輕的國家。

租稅負擔率為檢視一國國民負擔租稅輕重的指標之一,租稅負擔率偏低,將導致政府以稅收為主的經常性收入面臨不足。

台灣2002年及2003年時,受網路泡沫危機影響,賦稅收入短少,加上行政院主計處修改GDP定義,GDP大增但反使國民租稅負擔率(賦稅收入占國內生產毛額的比率)降至11.8%及11.7%的史上新低水準。

99年全國賦稅收入(含金融營業稅及健康福利捐)原經財政部在1月11日公布為1.613兆元,年增5.4%。

財政部表示,因為部分收入落後統計之故,1月底經調整後的99年全年賦稅收入微增為1.622兆餘元,不僅達成預算目標的1.617兆元,也使99年的租稅負擔率自11.9%回升到12%,但仍低於98年12.3%,連續兩年下滑。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4545007
捨近求遠的奢侈稅
2011/02/16 11:15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經濟日報╱社論】 2011.02.16 02:56 am 
 
財政部正研議對高價消費行為課徵「特種消費稅」(俗稱奢侈稅),透過鎖定金字塔頂端的少數富人,加課一道奢侈性稅捐,藉此宣告政府有改善財富差距惡化的決心。然而,「奢侈」雖是讓多數人感覺負面的字眼,但它既不違法,也無關罪惡。執政者寧可選擇以加稅抑制財富的消費行為,卻不願改革造成所得分配失衡的稅制工具,實是捨本逐末的做法,不但無助於追求馬總統宣示的均富目標,還將誘使高價消費活動外移,無端禍及經濟成長與國庫稅收。

要藉稅制改善所得分配,最有效的方式是從直接稅下手,例如所得稅、遺產及贈與稅。不過,在政府於民國98年1月大幅調降遺贈稅率為10%後,遺贈稅用以平均社會財富的功能已然盡失;另一道防止財富過度集中的所得稅,則因長期存在土地與證券等資本利得免稅的缺失,不僅離均富的目標愈來愈遠,更儼然成為富人快速累積財富的捷徑。變調的所得、遺產及贈與稅,才是導致所得分配失衡的關鍵,也才是政府稅改的重點。

政府不思大道,卻淨在小節中打轉,例如規劃開徵奢侈稅。依據初步想法,奢侈稅主要是從高所得者擁有的高價財產、高額消費行為,加徵一種與營業稅、貨物稅等間接稅性質相近的銷售稅捐;可能被納入奢侈稅課徵的項目,包括短期買賣的不動產(房屋及土地)交易利得、私人飛機及遊艇、3000cc以上私人汽車,與20萬元以上的名牌包、珠寶、首飾、名表、俱樂部會員證、頂級住宿等,不一而足。奢侈稅研擬的課徵稅率約在20%以內,預估國庫一年可以收進20億元。

奢侈稅若果真這般規劃,其實問題不少。首先,要對「奢侈」課稅,就得先找出各界有高度共識的所謂奢侈品,但目前擬議中的課稅標的,不脫以價格高低或貨物類別區分。然而,僅憑價位或貨物種類、擁有者身分來定義「奢侈」,必然失之客觀;若財政部拿不出社會有共識的課稅分野,奢侈課稅也就很難踏出下一步。

其次,政府必須嚴肅思考,有無必要為了一年20億的稅收,大張旗鼓另立新稅;或者,政府開徵奢侈稅的目的,根本不是為了國庫稅收,而是要凸顯對富人加稅,但這麼做又有多大意義?要求國民為奢侈行為多付出20億元租稅代價,並不能為改善所得分配帶來具體貢獻;更何況,奢侈並非專屬於富人,只要拿得出錢,人人都有權「奢侈」。針對消費行為而非所得來源合理課稅的結果,未必只有富人需要多繳稅,中產階級也難逃稅法對消費行為的干預。

政府更不應忽略奢侈稅課徵的技術難度,以及因課稅而產生的各種避稅安排,導致對正常交易形成的干擾。例如體積小但高價的鑽石、珠寶或手表,可以透過走私進口後在黑市交易;體積龐大如飛機、遊艇或汽車,則可登記在公司名下,或採租賃方式,富有人士實質仍可支配這些讓人豔羨的炫耀財,只要改變擁有或交易方式,奢侈稅即無法上身。

走過全球金融海嘯的衝擊,景氣復甦的果實正充分反映在民間強勁的消費力上。根據統計,99年民間消費對國內生產毛額(GDP)的成長貢獻達到1.98個百分點;同年全台營業稅收,也創下2,639億元的歷史新高;正因看到消費對經濟成長的帶動效果,經建會還把今年定位為「消費年」。儘管目前並非鼓勵消費的時機,但財政部開徵奢侈稅之議無疑是逆道而行,凸顯政府政策間的矛盾。如果開徵奢侈稅只能撫慰社會觀感,無助於平均社會財富,政府何必治絲益棼,還是早早回頭,從真正能夠縮小貧富差距的直接稅制開始改革吧。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4511757
營業稅不能淪為「方便稅」
2011/01/19 12:49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經濟日報╱社論】 2011.01.19 02:53 am 
 
國民年金從開辦之初,即曾被預言破產之期。民國97年10月實施以來,政府無日不為國民年金叫窮,動輒提議調高營業稅率1%應急;無獨有偶,中央政府財政赤字高漲,舉債剩餘額度不到二年就要用光,財政部在98年9月提出中長程健全財政方案,也規劃要在民國102年調高營業稅率1%。加稅,只有在一種情況下具備正當性,即當人民不再對稅制公平存疑之時。縱使偏低的營業稅率確有調升空間,但什麼都沒做的政府,現在根本沒資格談加稅。

去年一年,營業稅受惠於景氣回升,全年稅收達到2,639億元的歷年最高紀錄。營業稅是僅次於所得稅的全國第二大稅,稅基廣闊,只要提高1個百分點,即可挹注國庫450億元。一旦國家財政面臨困窘之境,營業稅稽徵簡便、收入龐大的特質,立即成為解決財政燃眉之急的首選。靠營業稅救援財政,不只台灣情有獨鍾,而是全球皆然。

日本首相菅直人(Naoto Kan)年初宣布,政治人物有必要就廣泛的稅賦改革問題辯論,其中包括提高營業稅,以支應日漸增加的社會福利經費。日本國債高達10兆美元,約是國內生產毛額(GDP)兩倍;儘管日本民間經濟學者認為,調高營業稅是因應老化社會、支出日增的必要舉措,但當菅直人暗示要調高營業稅一倍後,他所屬的民主黨在參議院喪失多數席次,菅直人的民意支持度也只剩二成。

調高營業稅率若能成功,如同國庫中了樂透;但若時機與動機不對,卻足以掀起難以收拾的政治風暴。凡是打營業稅主意的政黨,都要有「不成功,便成仁」的準備。近日,調高營業稅率之議再度浮上檯面,這次的理由是要拯救可能在民國138年破產的國民年金保險基金。依法而言,國民年金財源不足時,政府有權調升營業稅率1個百分點支應。

全民健保與國民年金是台灣社會安全網的兩大支柱,撐起人民就醫與老年就養的基本保障,財政永續自是第一要務。國民年金的納保人主要是沒有參加任何社會保險的弱勢族群,包括家庭主婦、學生與失業者,總投保人數開辦時是427萬人,99年11月僅剩389萬人。國民年金既是社會保險,當然應以保費為其主要財源,但國民年金採取柔性強制投保,加上納保人多屬經濟弱勢,未繳保費並無罰則,不僅投保人數年年下滑,收繳率也只有58%。

先天不良的國民年金,靠著政府補助保費支撐財源,原本就非長久之計,加稅救急是早晚的事。然而,國民年金法賦予政府加徵營業稅率1%為其財源,開辦兩年半,年年吵著加稅,反倒凸顯財源爭議。國民年金是以弱勢族群為納保人口,隱含有「貧貧互保」的色彩,挑選營業稅為其應急財源,對照營業稅的比例稅累退特性,即所得愈低者、營業稅負擔相對愈重的結果,以提高窮人負擔較重的稅捐,擔付並延續弱勢者老年就養的年金財源,豈能稱得上正義。

國民年金的財務危機,部分來自應負擔四成保費繳付責任的政府,因財政收入不足,致使年金保費財源無著;財政收入所以不足,則是因為浮濫減稅、高所得負擔偏低等租稅不公。99年稅課收入僅占GDP的11.7%,政府若再怠於改革稅制,何止國民年金預估會在38年後破產;4.6兆元的鉅額國債眼看也要瀕臨破表。營業稅固然是改善年金財務與減債的選項之一,但並不代表可以成為政府手裡想加就加的「方便稅」。

人民要問的不只是營業稅率該訂多高才合理,而是政府為租稅改革究竟付出幾分努力。執政者必須牢記,當人民不再質疑租稅公平時,才是調升營業稅率的合理時機。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4424010
頁/共3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