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5/24
【泰國世界日報╱社論】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政協主席兼中共中央對台領導小組副組長俞正聲在北京接待聯合報系董事長王文杉率領的訪問團。他指出,合情合理安排兩岸在國家尚未統一前的政治關係是「進行式」,實踐過程需要不斷探索商討,沒有現成模式,需要雙方相向而行,共同努力。他也抱怨馬英九反覆說「不統」,很傷人心。同時,新任國台辦主任張志軍也表達大陸現階段「不可能接受中華民國」。綜合這些訊息,習近平、李克強為首的北京新領導班子,對與台灣商討兩岸政治關係、建立軍事互信機制、商簽和平協議等,似有加溫跡象,但以北京這些底線,馬政府未必能回應、願回應。
去年中共18大政治報告,提出「兩岸共同努力探討國家尚未統一特殊情況下的兩岸政治關係,做出合情合理安排」,這個「國家未統一前」給人很大想像空間,至少承認國家未統一,即分治狀態,既分治即應包括如何定位中華民國問題。但對聯合報記者追問甚麼是合情合理安排,俞正聲回答說「需要雙方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商討」,他無法給出具體答案,中共除強調「一中原則」,策略上暫不再談「一國兩制」,似乎誰也無法給出未來兩岸政治關係的具體輪廓。
從兩位中共高層人物言談,似可嗅出北京對馬英九第二任期絕口不提兩岸政治對話,且一再談「不獨、不統、不武」漸有怨言,且底線牢不可破,只是批評態度和措詞委婉客氣,期待中有抱怨,怕引發馬政府和台灣民眾反彈,壞了大局。有人戲言,馬已是當今台灣政壇「最後的統派」,如果連馬也不滿意,將來兩岸關係如何走下去?這個說法北京當局或應深思。
張志軍強調「大陸現階段不可能接受中華民國」,似乎說出台灣當前不願政治談判的理由(大陸或許稱它是「藉口」)。容我們直言,這是再為兩岸關係澆下一盆冷水。怎麼說呢?台灣多數民眾認可兩岸在「九二共識、各自表述」下深化交流,背後的「一中」就是中華民國,和大陸表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是相對的概念。北京不能認定它是「兩個中國」或「一中一台」,我們或可借「一中屋頂」「未來一中」等概念,認定兩岸有兩個政治實體,兩岸才能有解。北京如果連中華民國也不可能接受,又把台澎金馬對外活動使用「台灣」稱呼視為帶台獨色彩的禁忌,台灣就無路可走了,2300萬人認同的國號、國旗和作為國家象徵的實質統治權都不被北京接受(也將與釣島爭端和台菲衝突中的中華民國有主權的事實矛盾),兩岸政治談判就碰壁,只有拖延下去,導致僵局了。
當然,要大陸認可中華民國是一個艱鉅的過程,內部可能有鷹、鴿派不同意見,看法不易統一。但從中華民國建國歷史、兩岸內戰沿革、兩岸如今分治,甚至從美國為主的外國當年都承認過中華民國等角度,北京都宜先重新定位和看待中華民國上作突破,否則任何溫情訴求、任何理性建議或再深化交流,最終都會在否定中華民國下碰壁,也不合18大政治報告說的「合情合理安排」,或俞正聲說的「需要兩岸民眾能夠接受」的條件,這是北京方面不能忽視的關鍵。
北京對馬英九反覆說「不統」,認為很傷人心。馬政府「三不」策略在第二任期是否適用外界已有檢討聲,大陸也應注意,馬的「不統」有其階段性,他指的是在其總統任內不統,未曾說永遠不統,但至少他任內實現大三通,部署一個兩岸深度交流,讓台灣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面加速與大陸結成「臍帶關係」的不可逆轉大勢,這種情勢當然有利將來兩岸統一,只是或許是交由後代子孫決定,不是現在就做。這種策略和歷史眼光,不能因北京的急統目標而被否定,馬誠然有「領導反而被領導」的現象,但這就是台灣民意政治的現實,北京不能強逼。
綜合大局看,北京新班子當前最急迫的是東亞和全球變局中,如何部署和定位中國,台獨基本上已走向式微,很難再活絡,北京對兩岸關係應有更多耐心和信心,嘗試研擬如何合理看待和接受中華民國的方案,再談兩岸的政治突破。「行遠必自邇」,要突破僵局,必須考慮台灣民眾想法,何況還有美國因素,北京豈能顧此失彼,一廂情願。
【2013-05-24/泰國世界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