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社論】 2008.06.28 03:21 am
胡錦濤處理兩岸問題的思維與手法,似已跳出過去中共領導人的傳統與格局。對於台灣來說,這是利弊互見:利是兩岸互動立即有了進度與成效;害是主動權向中共傾斜。
三二二馬英九勝選,國民黨重新執政。胡錦濤回應「新形勢」,一招接著一招。首先,他主動在「布胡熱線」提出「九二共識」及「一中各表」,給了布希及馬英九一個啟動新局的憑藉;接著,他回應馬英九方面的試探,在博鰲胡蕭會上表達了善意;再來,他主動邀請連戰登陸,確立「國共平台」繼續運作;最引人注目的是,在馬英九任命賴幸媛出掌陸委會後,胡錦濤又急邀吳伯雄訪陸,且二人有四十分鐘密談;再接著就是六月十三日江陳會,周末包機、陸客來台簽約,兩岸邁入新局。
至此,一九八八年蔣經國開放台灣人民赴大陸探親後所推演的兩岸形勢,由於二十年來台灣當局未能掌握主動及優勢,終於變成遲誤至二十年後始由胡錦濤參與促成直航及陸客赴台的「新形勢」,主動地位已向大陸傾斜。
胡錦濤的兩岸操作手法,至少有兩點可以注意:一、他掌握主體,不計較枝節。例如,馬英九指溫家寶「自大愚蠢」,及任命賴幸媛任陸委會主委等,皆令中共不快及猶豫;據知吳伯雄突然應邀訪陸,原故之一即因賴幸媛事。胡錦濤當然看到了馬政府上任後台灣政壇的這些風波,其實他亦可有落井下石之計;但他跳開了這些細節,為馬英九「七月四日」的直航背書。胡錦濤非但成為台灣政局的博弈者(player),且他未必是作球給馬英九,而是直接與台灣人民對話。
二、「片面主義」(unilateralism)的修正,也是胡錦濤有別於前人的重要標誌。六月十三日胡江會,胡錦濤提出兩岸談判十六字原則:「平等協商/善意溝通/積累共識/務實進取」。胡並說明,平等協商是「不把自己的意志強加於對方」;這句話也許是希望台灣「不把自己的意志強加於」大陸,卻也很像在說大陸「不會把自己的意志強加於」台灣。胡錦濤又說「要多從善意角度理解對方」、「要實事求是地尋求雙方都能接受的解決方法」。種種切切,皆是「片面主義」的修正。這樣的思維手法,若有虛假,是權謀家;若具真誠,則是政治家。
政治家不能沒有權謀,但權謀家卻無大格局的政治境界。無可諱言,兩岸是「以大事小/以小事大」之局;尤其台灣經過二十年的內耗空轉,情勢更向大陸傾斜。胡錦濤若直接與台灣人民對話,並修正「片面主義」,這將是台灣朝野無理由抵擋亦無法抵擋的「胡氏路線」;操作此一路線者若是政治家,兩岸可望雙贏;若是權謀家,則最後必將導致台灣與大陸兩敗俱傷。高下吉凶,一線之隔。
中國是台灣的威脅,也是台灣尊嚴受傷的來源;如今,胡錦濤的操作手法,似在修正傳統戰略。觀察胡錦濤對台政策的未來發展,有兩個指標:一、中國是否可能成為台灣利益的共創者;這就要看未來貨運直航、兩岸經貿互助分工等項目如何進行。二、中國是否不再成為台灣尊嚴的傷害者;這就要看是否勿以「統一」強加於台灣,並以最大善意理解「一中各表」;但最近王毅對WHO的談話,令人憂心。
胡錦濤以公開手法處理四川震災,又以有別過去的思維處理兩岸復談,皆顯示這一位由鄧小平「隔代指定」的中共領導人,似有不同一般的腹笥。胡錦濤站在「中國崛起」的「歷史機遇」中,「民族/民權/民生」的內外挑戰艱鉅無比;這不是一名權謀家能逞僥倖,而須有政治家的能力與境界。
胡錦濤兩岸十六字箴言的最後一句是「共創雙贏」,這正是評定胡錦濤之境界與能力的重要標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