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2-01 旺報 【本報訊】
日前中共於北京召開2011年「全國對台工作會議」,相較去年同期的會議結果,這次會議無論是北京當局對台灣傳遞的政治信息、對台政策內涵或方向,大抵皆沒有改變。不同的只是,大陸對台工作愈來愈著重於深度與廣度發展。
大陸涉台政策與事務,除了交付中共中央對台工作小組及中央政治局不公開會議決策外,當以公開性質的「全國對台工作會議」最受外界矚目。身兼中共中央對台小組副組長及全國政協主席的賈慶林,這次在會議上的言論,基本上並未脫離2008年12月的「胡六點」及2010年1月的對台工作會議決策範疇;換言之,中共對台政策依然強調的是「和平統一」和「一國兩制」方針;照先易後難、先經後政、循序漸進的思維,推進兩岸制度化協商;強調不斷鞏固和強化兩岸關係發展的政治、經濟、文化和民意基礎;堅持以反台獨與九二共識為基礎,逐步強化兩岸的政治互信;繼續深化兩岸經濟合作,認真落實兩岸簽署的各項協議,進而擴大與深化兩岸文教交流。
馬英九總統上任的兩年半期間,兩岸交流與合作已遠遠超過以往數十年所累積的成果,2010年更堪稱兩岸關係全面推進與成果最為豐盛的一年。如果依照1979年中共全國人大常委會公布的《告台灣同胞書》,有關推動兩岸自由往來、實現大三通、開展經濟文化交流、撤除兩岸人員交往藩籬等目標,於今不但已經實現,兩岸關係進入後ECFA時代的今日,更將進一步邁向制度化交往的階段。
相較於過去,這次的中共對台工作會議,印證了北京當局已經掌握兩岸關係發展的主動權。賈慶林的講話也展現出中共對台工作趨於務實與靈活,對兩岸和平發展的遠景充滿自信。他提到的「把握大局、鞏固成果,穩步推進兩岸關係」,意味大陸似已認知到,提升台灣民眾對「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認同,既需要長期不懈地努力,更宜本著「建立互信、擱置爭議、求同存異、共創雙贏」的精神,循序漸進地為兩岸和平發展來搭橋鋪路。
賈慶林所說「加強兩岸關係的民意基礎」及「設身處地考慮台灣民眾的需求」,可謂掌握了兩岸問題的本質,強調要「各地各部門要深刻認識當前對台工作面臨的新形勢」,是要貫徹寄希望於台灣民眾的既定方針,深入著眼於台灣民意,致力爭取台灣的民心歸向。整體看來,中共這次的全國對台工作會議,可以用「語氣平和,高度自信、務實判斷、面對現實」四句話來形容。
對大多數台灣民眾而言,中共的對台工作等同於對台統戰。近一年來,北京當局已逐漸體認到,對台經濟施惠未必絕對有助於提升台灣民眾的中國認同。賈慶林要求中共涉台部門要貫徹「胡六點」的精神,說穿了正是要把「兩岸同屬一中」作為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政治基礎,並將深化交流合作與推進協商談判,視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主要路徑。
如果我們以兩岸關係現狀來檢視北京的對台工作,「江八點」與「胡六點」顯然具有傳承關係,只不過胡錦濤任內實現了兩岸大三通,確立歷史地位。「胡六點」所強調的「推進經濟合作,促進共同發展」、「加強人員往來,擴大各界交流」與「弘揚中華文化,加強精神紐帶」,皆因兩岸經濟合作與文化交流的日趨緊密,產生一定程度的連鎖效應。
然而,兩岸目前對「一個中國」的立場表述不同,大陸堅持必須在一中前提下進行談判,馬政府則強調不獨、不統、不武;換言之,兩岸迄今未釐清雙方的政治定位,自然有礙兩岸政治互信的強化。
至於「胡六點」宣示的「維護國家主權,協商涉外事務」,更基於兩岸政治定位的分歧,導致政治談判遙遙無期,兩岸協商有關台灣擴大國際空間問題的進度,至今依然原地踏步,遑論兩岸透過談判來結束敵對狀態,並簽署和平協定。
毋庸置疑,北京對台政策有「四個絕不」(一中原則不動搖、和平統一不放棄、寄希望於台灣人民不改變、反獨不妥協)的強硬立場,但也有「竭力避免再出現骨肉同胞兵戎相見」或「站在台灣民眾立場思考」的軟性訴求。儘管如此,北京當局積極對台工作的同時,似乎亦應想一想,當兩岸在政治體制、思維方式仍有所歧異,許多台灣民眾對大陸的網路、新聞出版、宗教信仰等自由仍有所疑慮的情況下,兩岸如何拉近距離,增進彼此的政治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