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記者邱金蘭、李淑慧/台北報導】 2008.05.30 03:41 am
準金管會主委陳樹。
記者黃義書攝影
準金管會主委陳樹昨(29)日表示,在金融重建基金(RTC)退場之後,他計劃讓銀行業共同出資成立類似RTC的基金,讓銀行業成為生命共同體,由銀行業相互監督。此外,政府未來也將打造「金融特區」,在華光特區打造類似倫敦金融城。
7月1日才要上任的陳樹,堅持到新政府上任後,才首度接受媒體專訪。他表示,「誠信」、「整合」、「創新」是上任後施政的三大主軸,建立「活力金融、永續市場」是他的理念,希望台灣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吸引力的亞太金融中心。以下是專訪紀要。
問:距離上任只剩下一個月,你在成為金管會主委後,要如何帶領金融市場?
答:第一是強化金融「誠信」。誠信的機制很多,我希望建立企業倫理、行為規範,尤其要強化公司治理。不過,公司治理不是說說而已,將藉由網站、年報、公司說明書,要求企業自我揭露辦理公司治理情形。
另外,我認為企業責任也是非常重要,包括公益、維護生態、照顧勞工等,企業主願意作企業責任,通常公司經營情況也較佳,歐洲發展「社會責任指數基金」,或稱為「道德基金」,報酬率比一般基金溢價四成。台灣也可以發展類似的基金。
第二是「整合」,包括金管會內部的整合、證券周邊單位的整合,以及金融市場的整合。
第三是「創新」,例如商品必須採取負面表列,發展氣候指數、碳權基金等新商品,新商品儘量採取備查制等;還有金管會的組織,從機構別改成功能別,才能與國際接軌。
問:金融重建基金(RTC)退場之後,你如何處理問題金融機構?
答:退場機制是一定要建立的。保險業有安定基金,證券業有共同責任制的交割結算基金,這兩個基金都是由業界自己出錢成立的基金。在證券業的交割結算基金建立後,企業違約交割的情況非常少,顯然證券業在共同責任下,加強對市場的監督。
對市場的監理,應該找最懂的人來做。而最懂的人,就是同業。證券、保險業已經成為命運共同體,大家綁在一起,但銀行這部分仍然缺乏。
我認為銀行也要變成生命共同體,共同出資成立一個類似RTC的基金,相互監督。監理機關該作的是建立機制,不是等銀行出事了再來想怎麼救。
問:在金融業的整合上,民進黨政府曾推動金融改革,引起不少爭議,你要如何推動金融機構整併?
答:併購過程,不論合意或不合意,都要有公平、公正、透明化的機制。我希望法規標準能跟國際標準一樣,該給員工參與、給股東瞭解的,也應該有合理的維護。
非合意併購,有時候是促成併購市場效率的因素之一,如果不開放,市場將無法變大。外界對非合意併購有很多的期待,不過,開放時一定要比合意併購更審慎。
問:金融監理要如何整合?行政院組織法將金融政策權移交給財政部,你贊成嗎?
答:金融監理整合包括法規整合,以及金管會的整合。我希望在一年半內完成資本市場法,整合證券、期貨、投信投顧等。至於金融服務法,主要是在規範金融商品銷售與財富管理,是否要適用此名稱?還要再檢討。
在硬體上也要整合。行政院也已經核訂建立「金融特區」。在北市愛國東路與杭州南路交叉口附近,有一個華光特區,將成為金融特區預定地,共4公頃,希望在民國105年完成。
未來金管會所有局處、證交所、櫃買中心、集保、期交所、證基會、金融研訓院,以及台灣銀行,統統設在金融特區,不僅聯繫方便,也將成為台灣的特色,就像倫敦金融城一樣。
至於金融政策歸屬問題,要看監理機關的定位,如果是像英國這樣純的獨立機構,預算自主,不必到立法院,那麼未來若設計成金融政策權歸財政部,要予以尊重;若不是,監理機關還須承擔政策責任,在財政部又無相關組織情況下,若要為移轉而移轉,對市場可能就不好。
目前金融監理組織的定位,英國是朝純獨立機關方向,美國則未完全獨立,但相對獨立的是居多數,如採任期制、統合監理,具調查權等,我們也是朝此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