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社論】 2008.09.19 03:00 am
行政院長劉兆玄日前赴經建會視察業務,聽取主任委員陳添枝簡報,除對該會同仁的努力表達慰勉之意外,還要求該會多加把勁,並期許經建會能持續發揮財經運籌總部(即過去所稱財經小內閣)的功能,成為經濟建設強有力的發動機、協調者、審議及評估者,為國家經濟發展貢獻心力。劉院長所指各點,正是經建會應有的任務與責任。實際上,過去經建會及其前身在歷次遭遇困難中,不僅及時採取因應對策,一一克服問題,甚至事先未雨綢繆,防患於未然,為未來經濟發展更上一層樓鋪路。台灣過去能創造經濟奇蹟,經建會扮演關鍵性角色,故被稱為財經小內閣。劉院長對經建會的指示,是否有感而發,不得而知,但確一語中的。
8月27日提出的「八大刺激景氣措施」,與9月11日公布的「因應景氣振興經濟十大措施」,僅就程序而言,在兩周內推出內容大部分重複的方案,顯得政府處事急躁不耐,倉促間如何能提出周延可行方案,令人質疑。
經建會主委陳添枝表示,「因應景氣振興經濟方案」是針對短期內需下滑所造成衝擊,從刺激消費、振興投資和穩定金融三個方向,採取十大措施;政府總計投入的補貼及減稅金額達1,809億元。預估可帶動國內投資及消費高達1兆元,其中促產條例適用傳統產業,能創造5,000億元的民間投資。陳添枝還強調,觀察過去台灣景氣循環,自高峰至谷底的收縮期12、13個月;這一波景氣循環的高峰,出現在去(2007)年10月,谷底將發生在今年10月以後,到明年初台灣景氣即可復甦,台灣這一波景氣衰退,時間不會維持太長。陳主委此番談話,站在政府立場提出樂觀看法,給人民加油打氣,可以理解。但過於誇大政策成效的結果,反會導致更大的落差,讓人民更失望,重建對政府的信心將更難。
先就台灣景氣循環而言,在過去十次循環中,有九次收縮期在十至16個月之間,但不能忽略第二次石油危機時,收縮期長達37個月之久。然美國自去年爆發次貸風暴後,本報社論即一再指出,次貸風暴的影響不僅沒有結束跡象,而且尚在發酵中,而今不幸言中;美國第四大投資銀行的雷曼兄弟宣布破產、美林證券被美國銀行收購、美國國際集團(AIG)聲請美國聯準會金援,造成百年來僅見的金融危機,嚴重衝擊美國及世界經濟,全球經濟何時能落底,此時無人敢斷言。而近年來靠出超擴大支撐經濟成長的台灣,「明年初景氣即可復甦」,難以令人置信。
陳主委雖強調十大措施將帶動內需1兆元,可以促進景氣的復甦。可是其中民間傳統產業創造投資5,000億元,即占一半,並未說明是一年或幾年。但促產條例明年底即落日,即使立法院下會期儘快修訂促產條例,將傳統產業納入,其實施五年免稅期間一年一季都不到。而實際上2006年民間傳統製造業總投資不到3,000億元,明年底前在免稅誘因下,民間傳統產業就會創造投資5,000億元,是2006年投資額的1.6倍以上,有此可能嗎?未知陳主委在估計政策效果前,有未檢查過民間傳統產業過去幾年實際投資額;如此誇大政策效果,如何能讓人民信賴?
再看十大措施內容,多屬舊案重提、延伸或擴大。就以嶄新姿態出現的「468方案」,也是馬蕭競選時重要政見之一,但爭議甚多,在基本條件未具備前,要勉強推動完成立法程序,真正實施也是三年後的事,對當前刺激消費,振興經濟,緩不濟急,而且造成不公平等後遺症。
本報日前社論已提出嚴厲評論,今天不再贅述。不過就十大措施整體而言,無甚高論,與過去經建會及其前身在遇到困難時所採取重大措施,如1960年所推動的「19點財經改革方案」、「獎勵投資條例」,未雨綢繆的事先化解美援停止後可能發生的困難;第二次石油危機爆發初期,敢在強人蔣經國總統面前檢討第一次石油危機因應缺失,建議應在石油進口價格上漲,隨時充分反映,以價制量,而得到肯定;以及俞國華、連戰任行政院長時,分別提出的「自由化、國際化、制度化」的全面經濟自由化與「建設台灣成為亞太營運中心」為施政主軸,都是經建會提出的建議,並研擬實施方案;除「建設台灣成為亞太營運中心」受到李登輝祭出「戒急用忍」而胎死腹中外,其餘政策措施在執行過程中雖遭到阻力與困難,但政府都以最大的決心與魄力一一克服而獲得顯著成果比較,不可同日而語。
而今劉兆玄院長,既然授權經建會擔負起「財經運籌總部的功能」,經建會就應更加把勁,統籌協調有關財經部會與央行,因應面臨的困境,重建經建會的精神與功能。我們相信,只要各部會能放棄本位主義,團結合作,一切為國家為人民,沒有問題不能克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