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社論】 2008.06.09 03:07 am
行政院經建會主委陳添枝周間才樂觀表示,國內經濟基本面不錯,物價高峰期已經過去,原油與大宗物資價格將回穩,看好本季經濟成長率將衝上5%;未料,周末國際原油漲勢再起,一舉飆到每桶139美元的新高,同日道瓊工業指數則暴跌394點,脆弱的全球金融市場再次烏雲密布。國際經濟大環境險惡多變,通貨膨脹更是來勢洶洶,各國莫不嚴陣以待;儘管台灣經濟擁有7月兩岸包機直航及陸客來台觀光兩大利多護身,但總經政策不能掉以輕心,貨幣政策的運用更須保持靈活。
經濟全球化,國家界線模糊化,提高了生產、貿易效率,也同時增加了各個經濟體間的連動,擴大了世界經濟的波動及速度。因此,在去年4月美國次級房貸風暴引爆前,世界經濟正沉浸在戰後最長期間高成長、低通膨的歡愉之中;誰知美國新世紀金融公司在4月聲請破產引爆第一彈,還沒震醒市場,直到7月貝爾斯登等相繼出現問題,全球經濟情勢急速反轉,加以國際油價居高不墜、糧食價格接著浮現,美國降息及美元走軟又放大高油價效應,如今反而演變成低成長、高通膨、甚至可能停滯性通膨的不利情勢,讓各國政府都展開抗通膨大作戰。
在種種作為中,一開始新興經濟體都以直接管制商品價格對應,例如凍漲、補貼等;工業化國家則是將預防經濟衰退風險列為首要,像英國英格蘭銀行及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Fed)反而相繼降息,經濟體間對抗通貨膨脹的腳步不一致,也相互抵銷部分效果;直到最近,通膨巨獸身形愈趨龐大,促使各國央行紛紛出手,而且日趨積極。例如,以力抗衰退為主的工業化國家中,美國聯準會已暗示停止降息,歐洲中央銀行上周最新決策是保持利率水準不動,但明示7月可能升息。
新興經濟體的動作更大;印尼、菲律賓中央銀行上周末都將基準利率上調了1碼(0.25個百分點),其中菲律賓的基準利率升至5.25%,是該國三年來首次加息,主因當地物價5月上漲9.6%,是九年來最高;此外,中國大陸4月消費者物價(CPI)上漲率達8.5%,上周末在公布5月數據前調高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1個百分點,達到17.5%的新高,這已是今年來第五次,以加強管控資本流動性;越南通膨情勢更是快速惡化,5月物價漲幅升抵25.2%,是1992年以來最高,除了能源與食物價格的飛漲,更受到信貸快速增長的推動,助長了房地產投機風潮,進而掀起工資─價格間的連動性上升,讓經濟問題的處理更棘手。為此,越南央行已提高銀行存款準備金率,也拉高利率上限至12%。接下來,一般預期印度、馬來西亞等都會有必要對策,南韓則於昨天提出了規模達100億美元的振興經濟方案,以退稅、補貼等方式擴大內需,提高民眾抵抗物價飛漲的能力。
國際貨幣基金(IMF)早就提出警告,由於能源和食品價格飆升,全球性通膨壓力已再度出現,並成為主要威脅,隨著愈來愈多的經濟數據、政策動作出現,還會助長消費者對未來物價進一步上升的預期,形成假性需求,加重通膨壓力;更要命的是,全球經濟成長正在放緩,這原是緩和通膨的自然機制,但當兩者同時處於嚴峻的情勢下要決策者權衡時,那就真是個大難題,台灣也面臨類似的情境。
國內的5月核心物價上漲率已升至3.2%,不只是連三個月逾3%,更是近九年來最大漲幅,遠遠超過貨幣政策目標的管控區間,因而預期中央銀行的雙率政策將會受到影響,尤其是加快升息腳步。不過,儘管通貨膨脹易受到流動性過剩的推動,在經濟學界是有共識的,但因這波通膨主要是來自供給面的上漲,升息效果恐不如預期;相對的,值此全球經濟放緩、外部需求降溫之際,台灣也不能不防經濟成長停滯的風險,因而必須考量加速升息的正負面效應。此外,要收縮過剩流動性對物價的影響、又要維持經濟的動力,除了管價之外,管量、選擇性緊縮、限制衍生性金融交易等方法的運用也可以更靈活些,並應與財政政策相互搭配,以最大決心因應此一難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