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民生戰線
市長:星火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公共議題【民生戰線】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政經觀察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馬上榮景? 很拚啦!
 瀏覽879|回應10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中國時報 2008.05.19 
本報訊
 
 ▲新政府開放兩岸經貿政策可望為台灣經濟注入活水,但包括開放陸客觀光、包機等問題仍須兩岸協商談判解決。上圖為包括大陸、港澳和歐美的觀光客今年2月搭乘海洋迎風號郵輪,在高雄港下船要進入市區遊覽。

     「如果每天有一千位大陸觀光客登上『台北一○一大樓』頂樓參觀,每年就有卅六萬名陸客登頂,門票與大樓周邊商品的銷售,就有超過億元的收入;保守估計每名陸客在台消費三萬元,這項政策,就有超過百億元的產值!」

     在總統大選後,台灣充滿新一波尋求突破的豐沛能量,各行各業,蓄勢待發,相關產業準備迎接新政府開放兩岸經貿政策所帶來的新契機。一位可望成為執政團隊成員的決策幕僚,對五二○之後的百業榮景,充滿樂觀期待。

     兩會復談在望 新政府新契機

     然而,各行各業在七月後能否出現榮景,受限於兩岸互動,與兩岸談判的進展,但仍不免因兩岸外交、軍事零和鬥爭,加以朝野意識形態對抗依舊,因此,即使兩岸兩會復談在望,但馬英九新政府的執政挑戰才正要開始。

     總統大選一結束,北京對台政策出現快節奏的靈活變化。三月廿六日,胡錦濤在與布希電話會談時強調「九二共識」為復談基礎;四月十二日在博鰲會見蕭萬長時強調「兩岸經濟交流合作面臨著歷史性機遇」;四月廿九日在北京會見連戰重申在「九二共識」基礎下協商。

     這正是近十年來兩岸再次出現重要的復談契機。標榜「擱置爭議,追求雙贏」的新政府,是不是只要認同「一個中國,各自表述」的「九二共識」,就能跨越兩岸談判的障礙?從海基會候任董事長江丙坤的樂觀談話,以及馬英九的保證,七月周末包機的政見,似乎是第一張將兌現的支票。

     然而,陸委會主委陳明通對國民黨的決策思維,深感憂慮。他說,「周末包機,依商業模式操作,沒問題;但陸客來台,相關協議事涉主權,民進黨不敢讓步的,國民黨敢讓步嗎?」

     民進黨政府曾反對中方在協議名稱中使用《台灣地區》字眼,認為有矮化台灣主權意涵,是造成談判破局的主因。

     挑戰多於機會 仍須審慎以對

     陳明通憂慮的背後,正是朝野政黨「戰略清晰」與「戰略模糊」的路線之爭。他說:「民進黨政府與中國官方就開放陸客來台觀光,在澳門進行六次密談,創建了兩岸『準官方』的談判模式,兩岸主管官員都上桌了,只是各自掛個民間協會的頭銜,台灣不應再走授權民間機構協商的回頭路。這項『準官方』的談判基礎,國民黨新政府應該再堅持運作下去!」

     民進黨執政期間,兩岸談判並非一事無成。金馬小三通,春節包機,甚至開放觀光談判,都已接近「臨門一腳」,成功在望,終究因無法突破一中框架,功虧一簣。民進黨雖自詡在不接受一中原則的情況下,還是創造了新的談判機制,但這種自我侷限的決策,也造成民進黨只能執行「操之在我」的局部交流措施。

     馬英九新政府為突破政策瓶頸,勢必以落實兩岸經貿政見為首要考量,為達成目標,新政府可能「擱置主權爭議」,採取模糊化處理。提前卸任外交部研設會主委的顏建發就說,中國以模糊策略框住台灣,兩岸不確定因素仍相當多,尤其,未來中國「挑戰多於機會」,台灣必需審慎以對。

     對於國民黨的模糊策略,民進黨曾批判這是以對一中原則的妥協,來建構它的談判機制,民進黨更擔心當國民黨在龐大商業利益的壓力下,是否還能守得台灣的國家主權。參選民進黨主席的蔡英文就強調:「我們已經證明,有效協商機制並不需要用傷害主權去交換嘛!」

     冰凍八年之後 時間換取空間

     兩岸復談前景,既不能寄希望於模糊策略,也不能錯估政經形勢的動態變化,尤其,海協會在冰凍八年之後,協商功能與談判機制完全停滯,有關周末包機、觀光議題,都是由交通民航、國家旅遊部門直接上桌主談,如今兩會吹起復談風,大陸對台談判隊伍如何重建、如何換軌、併軌,事涉相關部門掌控的龐大政經利益,國台辦一時之間恐怕也難以完全消化。

     尤其,新政府的致命傷並非「戰略模糊」,而是談判隊伍內部的路線紛爭。從馬任命賴幸媛、江丙坤兩位理念南轅北轍,立場尖鋒相對的人,分掌海陸兩會,儘管中共「靜觀馬變」,但對馬在選前痛批溫家寶,選後又任命賴幸媛領軍談判,中共黨校學者日前在政大訪問時,就忍不住批馬說:「別把大陸當做傻瓜!」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2869056
 回應文章
大陸政策將決定馬英九的歷史定位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中國時報 2008.05.19 
本報訊

     民主政治顛撲不破的真理是,所有政治都是地方政治,而所有的政策最後都是國內政策。

     馬英九政府最令人好奇的是他的大陸政策,但是追根究柢仍然是國內效應,民進黨過去八年的立場很清楚,強調台灣本位,彰顯與大陸是兩國,他們批評馬政策是刻意模糊,並且預言終將出現問題。

     但是馬英九與他的政治顧問們卻是另外一套政治邏輯,他們很清楚自己代表的是台灣希望改變的新民意,而經濟是當務之急,兩岸經貿就是發動機,所以第一年的優先目標很清楚,定期包機、大陸觀光客來台。

     經濟搞起來以後,民眾感受到不同,才會認可支持,大陸政策也才能繼續下去,開始的時候自然會有人有疑懼,賴幸媛的任命就是在打預防針。

     但單單經濟復興,是無法讓反對黨沉默的,馬英九必須要拿出更多政治成績單,奧運會高層獲邀出席不稀奇,要讓大陸不反對,更高層級代表出席APEC高峰會,才會讓民進黨刮目相看。

     在從台北到北京、從日內瓦到瓜地馬拉的採訪過程中,我們的記者提出嚴苛的質問,但是也有樂觀的期待,這些是馬政府必須正視的。

     我們的民調對馬英九的大陸政策有很高的評價,這是馬英九與他的幕僚不能輕易浪擲的資產,從明天五二○就職演說開始,其中對大陸的部分,是逐步上升的良性互動,還是逐步下沉的開始,馬英九的大陸政策將決定他的歷史定位。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2869069
放棄對峙試金石 從國際組織開始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中國時報 2008.05.19 
本報訊

     早在台灣今年三月總統大選前,中國的駐外官員私下在問:如果馬英九當選,在外交上是否會有改變?其實兩岸在國際上的對峙,費時耗力,彼此都覺得累了。

     然而外交牽涉主權,主權是台灣和中國都不能妥協的議題。但是國際組織與兩國邦交不同,國際組織裡,有很多模糊地帶,兩岸可以藉此創造機會,釋放善意,互惠互利。但反之,彼此也可製造出最直接的惡感和敵意。

     過去十幾年來,台灣參與APEC、進入WTO,到推動重返聯合國和參與WHO等一連串國際組織的經驗裡,可以觀察到,在組織比較鬆散,不以主權國為條件的區域組織像APEC(經濟實體),或者組織規章嚴謹 ,但無須主權國才可參與的組織WTO(獨立關稅領域),台灣都為自己創造了新的國際平台。未來還有「東協加三」等新經濟合作組織需嘗試參加。但聯合國和世界衛生組織的經驗,是全然不同的,因為成為這些組織會員必需是「主權國家」。

     「中國的武器是什麼,就是聯合國規章!這跟馬政府無關」,一位了解內情人士指出,今年五月和九月在日內瓦與紐約召開的WHO和UN大會上,北京反對台灣的立場不會改變,「最好的方式,還是由兩岸自己先談。」綜合多方建議,最後總是回到這項原點上。

     實際上,二○○五年四月底,WHO大會WHA在日內瓦召開前,當時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和中共總書記胡錦濤北京會面後的新聞公報中,曾特別提到將「促進協商台灣民眾關心的參與國際活動問題」,包括「優先討論參與世界衛生組織活動」,但其前提是在「恢復兩岸協商後」。

     兩岸協商是台灣在新形勢中參與國際組織的基本窗口。但是,即使管道通了,條件仍然得由台灣自己具備起來。

     首先,台灣不是一個正常的國家,我們參與國際組織必需要比別人更務實,碰到功能性高於政治性的議題時,我們就要有彈性的作法和柔軟的身段。如WHO,其公共衛生安全的功能性清楚,美國和日本已支持台灣成為WHA觀察員,歐盟也支持台灣「有意義實質參與」。在現有國際支持基礎下,思考創造務實參與之道,包括一個兩岸可以接受的參與名稱,遠比到國際場合去碰撞、供國內政治消費,來的實在。

     參與國際組織的方法很多,台灣要務實地與國際接軌,聯合國下有許多功能性的組織,在WHO如果能夠建立好的先例,其他像是國際勞工組織、國際民航組織、國際海事、電信、氣象等組織都是台灣與國際接軌的交點。

     其次,在參與國際組織上,政府政策要有持續性,朝令夕改,不但執行政令的公僕難為,國際間也搞不清楚到底要什麼?過去十年,我們曾以「衛生實體」和台灣等不同名稱,要求成為世衛大會「觀察員」,去年並直接以台灣名義向「會員」叩關。而今年,政府的政策是,「台灣希望成為會員,但在此之前,台灣也可以接受先成為觀察員」。繞了一大圈,人家卻只有一句話:「你們到底要什麼?」

     最後,台灣必需盡速加緊培養國際組織專業人才。這是另外一個很沉痛,但台灣必需面對的現實。我們的國際平台比別的國家少很多,臨場磨練機會不足,政府國際組織人才培育不易,但卻更加重要,更需長遠規畫。遑論中國涉外事務人員的質量,近年來,已經急速提升,台灣再不加緊,恐怕就來不及了。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2869068
拉美休兵 終結零和外交戰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中國時報 2008.05.19 
本報訊

     「他們說要代償債務這條件完全不能接受,我們想想還是繼續和你們來往要實際些,因此玩了幾天後打道回府,沒有任何的變化。」坐在游泳池旁的托瑪斯.波爾黑說得很輕鬆。

     這可是比一周後爆出轟動全球的「巴紐建交」數額要大十餘倍的買賣。波爾黑是尼加拉瓜執政左派「桑定國家解放陣線」的副主席,口中的「他們」是北京外交部,「你們」是台灣。

     兩岸邦交國範圍 傳統板塊獲默認

     一年半前桑定在大選獲勝後派出高階代表團前往北京洽談建交,卻不料踢到了鐵板。台灣「陳戰友」帶著支票簿參加奧蒂嘉總統就職典禮後,納稅人付出了「前金」三千萬美元(時值十億台幣)發電設備,還有中國拒絕概括承受台灣數億美元舊貸款的利息,換取任期內不斷交的邦誼保證。

     兩岸在拉丁美洲的「零和外交戰」在尼加拉瓜暫告一段落,直到下一個國家政權更迭為止。目前兩岸邦交國的勢力範圍,維持了被對方默認的傳統板塊:台灣經由「中美洲整合體」維繫包括多明尼加在內的中小型國家,以及東加勒比海「三聖」聖文森、聖露西亞和聖濟斯暨奈維斯(聖克里斯多福)。南美洲和加勒比海基本上仍是中國的外交地盤,除了搖擺的巴拉圭之外。

     桑德斯一語驚人 支票外交敲警鐘

     距馬英九上任不到三周,遠在天邊卻佔有台灣全球廿三個邦交國六分之一強的加勒比海,身上背著大英國協爵位的著名銀行家羅納.桑德斯爵士Sir Ronald Sanders,公開呼籲台灣在加勒比海的五個邦交國認清時勢,重新考慮與台灣的關係。

     循「金援外交」模式思考的桑德斯表示:「包括貝里斯、海地、聖文森、聖濟斯與奈維斯(聖克里斯多福)及聖露西亞這些台灣邦交國應與中國建交,以加勒比海共同體為名協商換取中國遠超過台灣所能提供的援助,支票外交就不用再玩了。」

     桑德斯的說法,可以從經濟角度看待。去年北京提供前往加勒比海投資的中資企業四十億人民幣(一七六億台幣)融資,官方同時提供五億五千三百萬美元(一七七億台幣)作為二○○七─二○一○年官方投資款項。這對日益捉襟見肘的台灣來說,是一個難以想像的數目。

     台灣去年重金奪下人口十七萬的聖露西亞短短五周後後,中國拿下了面積八十三倍、人口廿五倍的哥斯大黎加。「零和外交」的基數不變,台灣卻以大換小得不償失。這印證了民進黨信誓旦旦的「烽火外交」一路開打,台灣連番外交噩夢也持續不斷的現實。

     零和外交風不息 介入大選遭鄙棄

     馬英九當選後宣布兩岸「零和外交戰」的結束,問題是「西瓜偎大邊」效應正在發酵,樹欲靜而風不息。巴拉圭總統當選人魯戈宣布八月就職後將與中國建交,明年大選勝算極大的薩爾瓦多左派總統候選人富內斯也已經許下相同承諾,另外還有三個台灣邦交國正等著台灣「床頭金盡」投向新歡,北京能拒絕送上門來的誘惑嗎?

     「金援外交」是台灣多年來手中的最後王牌,卻因部分外交官把戰備糧當零食,甚至角色錯亂的為確保官位而替駐在國出謀獻策向台灣勒索而被嚴重扭曲。方卸任的瓜地馬拉前總統波爾傑在我國援贈公路拓寬竣工時對台灣提供基建和教育衛生援助公開表達謝意。但類似的捐贈在其他國家竟然出現應政客要求不得公布的怪異現象,甚至配合地主國封鎖新聞成為標準的「凱子」。

     薩爾瓦多左派的「法拉本多國家解放陣線」總統候選人毛里西歐.富內斯向本報記者表示,台灣透過向「自由基金會」的暗中捐輸介入薩國大選,是他決定當選後與中國建交的主要原因。巴拉圭「紅黨」在台灣默許下將興建平民住宅捐款挪為競選費用,最後仍不免被丟入歷史的垃圾堆。

     兩岸牌如雙面刃 損對方也不利己

     「三分之一資源用來對付台獨、三分之一對付藏獨,其餘的才用在外交上」,一名北京外交官點出了「零和外交」下中國大陸在拉丁美洲的外交方針。

     台灣公民申請邦交國多明尼加和巴拉圭簽證,彷彿國際難民般被刁難,比大陸客旅行四處受限也好不到哪裡,就因為對方手中握著「兩岸牌」,兩岸都只有吞忍的份。

     過去八年間出現酬庸巴西籍的非外交官周叔夜出任代表,以及有著國際販毒前科的塔比亞出任尼加拉瓜駐台大使,都使台灣淪為國際笑柄而不自知。尼加拉瓜前外長埃米力奧.阿瓦雷茲就很迷惑的問道:「你們怎能接受這種人當大使?」

     馬上外交大方向 堅持尊嚴與務實

     繼馬英九宣示就任後外交休兵的大原則後,即將出任外交部長的我國駐瓜地馬拉大使歐鴻鍊提出了「尊嚴、務實」的外交大方向。歐鴻鍊指出中華民國是開發國家,有著協助盟邦的國際義務,但絕不會再出現對象不明的「支票外交」。援贈必須產生惠及民眾的效應,而不是政客的口袋。

     歐鴻鍊表示,外交遇挫後惡言相向不是正確的外交態度,兩岸也不例外。兩岸從「零和」走向「雙贏」的路途可長可短且遙不可測,但這取決於雙方是否能搬開路中的石頭,讓路更為暢通;如何搬開路上的石頭,雙方都有責任。

     馬英九當選後宣布不再玩金援外交遊戲,中國駐巴拿馬的外交代表十分湊巧地開始長達兩個月的休假,使過去擅長玩兩岸牌的巴拿馬焦慮逐漸加深。如同巴拉圭總統當選人一再表示要與中國建交,北京卻丟出「我們知道了」的淡然回應,這或許是北京顯示善意的開始,何況中國有著更多的邦交國手中握著「兩岸牌」,更是嗷嗷待哺。

     一位不願署名的台灣外交官,點出對兩岸拉丁美洲外交休兵的期盼:「這些和站壁的沒兩樣的國家政客,哪天發現從雙方都撈不到好處時,可能猛然醒悟自己原來太過自我膨脹,竟然也有被甩的一天。當然也可學習日本、歐盟,一個大使館負責幾個國家,省下大把銀子,就待兩岸在五二○後的互動了。」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2869066
台海軍事交流 可期待卻不能樂觀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中國時報 2008.05.19 
本報訊

     隨著國民黨重新執政,兩岸關係出現緩和,兩岸軍事交流是否由此而展開?不少國軍退役將領認為,可以期待,但不能過於樂觀。

     其實多年前國軍退役將領曾組團到大陸交流,行前和陸委會、國安會報備,團員有民進黨籍立委,由中共軍方總政治部接待,雙方慎重其事,算是兩岸軍界「第一次正面接觸」。

     為行程安排,以什麼名目交流,要談什麼,見什麼人,雙方煞費苦心。尤其,座談會的內容,既不能涉及敏感政治問題,也不要碰觸國共內戰不愉快的經驗,最後以「對日抗戰」為題,皆大歡喜。

     既有先例,在當前兩岸關係稍見冰融之際,亦可在軍事交流上踏出新的一步。任職於國民黨智庫的前海軍中將蘭寧利說,初期可經「二軌」方式,先由兩岸退役將領和相關學者專家接觸交流,取得一定互信,再談合作議題。包括建立兩岸海難救援緊急通信,或在台海開闢海上航道,類似英倫海峽對來往船隻進行有效交通管制等機制。雙方在互信的基礎上,才可能談建立熱線問題。

     有人擔心兩岸交往因「馬上」而過熱,可能使美疑慮而減少對台軍售,前空軍副總司令傅慰孤不擔心,因美從未對台提供「一線的最好武器」,很多是二、三線或汰換武器,這種情況不會因兩岸關係走近而有所改變。

     另據蘭寧利了解,美方清楚馬英九的兩岸底線,但對一些學者對兩岸關係一廂情願或過於樂觀,認為和平在望,進而呼籲減少對美軍購而表示擔心。

     事實上,美方最近已經表態,只要台灣新政府對軍購表明決心,美國行政部門將克服一切困難,滿足台灣的防衛需要。

     而本報民調也顯示,認為應維持目前軍購,甚至更增加的超過百分之五十。

     總統當選人馬英九曾說,兩岸協商和平協定之前,會先要求中共撤除對台飛彈部署,以展現對岸誠意。包括傅慰孤、蘭寧利等退役將領大多認為,撤飛彈的政治意義大於軍事意義,問題是,大陸一旦撤除對台飛彈部署,台灣拿什麼作為交換?

     蘭寧利指出,江澤民曾向美國提出撤飛彈意見,換取美國停止對台軍售,美國當然不願意,因為撤離或重新部署飛彈是幾天的事,終止軍售則影響國軍長久的戰力維繫,不可類比。美國擔心中共撤飛彈不難,最難的是台灣該讓出什麼?能讓出什麼?

     萬一,中共主動撤除飛彈而對台無索求時,「問題更嚴重」,反而使台灣陷入政治被動。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2869065
賈慶國:台灣要有邦交國漸減準備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中國時報 2008.05.19 
本報訊
 
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院長賈慶國(朱建陵攝)

     馬英九當選總統之後,兩岸關係好轉,台美關係也將走向穩定,但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院長賈慶國在受訪時表示,由於大環境問題,台灣現有的邦交國未來有可能漸次選擇與中共建交。他說,馬英九團隊對此要有思想準備。以下為專訪摘要:

     問:未來美中台三角關係的前景如何?

     答:可能會趨向穩定。陳水扁主政時,做出一些極端的動作、說出一些極端的話,引起兩岸關係緊張,一定程度上也引起中美關係緊張。當然美國從自身利益出發,壓制陳極獨做法,表面上是中、美在台灣問題上合作,但深層次看,由於台灣的挑釁,中、美軍事對抗的可能性增加了。

     馬英九上台之後,局面會有所改善,台獨不再成為主要議題,美、台關係可能也會有所緩解,美國也不用再擔心被台灣拉進一場和中國的戰爭。兩岸關係和緩,中、美之間潛在的危險降低,美中台三邊關係可能出現相對穩定的局面。

     問:那是不是意謂美國不會再打「台灣牌」?

     答:過去倒不是美國在打台灣牌,美國當然也想,但更多的是陳水扁想打美國牌。美國關心的主要問題不是台灣問題,目前主要是反恐、伊拉克,還有美國經濟問題,當然也關注中國到底是對手還是夥伴的問題。

     美國也意識到這個問題不是那麼好回答,所以美國人在描述美中關係時越來越多用這樣一個詞,就是complexity,特別複雜的關係,其複雜性表現在兩國之間交往越來越密切,經濟栓得越來越緊,兩國關係的性質在一定程度上改變,對我有利、對他不利的情況已經非常難了。

     不只經濟,在戰略關係上也如此,反恐、安全問題,像環境、氣候變化、跨國犯罪,都需要和中國合作,美雖然對中國一些作法不滿意,中國可能也有不滿意美國的地方,但雙方需要處理各種各樣的問題,追求各自的國家利益,這一切都必須通過合作的方式進行。中、美關係的性質已經發生變化,中國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敵人或競爭對手,台灣傳統意義的戰略角色已經在減弱。

     問:台灣爭取擴大國際空間的前景如何?美國會扮演怎樣的角色?

     答:未來台灣問題還會是中、美關係一個敏感問題,一旦涉及主權、領土問題,從大陸角度,始終是敏感的政治問題。至於台灣的國際空間,可能需要兩岸的協商解決,怎麼才能做到既堅持「一個中國」,同時台灣又能有一定的國際空間,這需要兩岸有想像力去協商。

     從馬英九的角度來看,他有兩條路,協商或對抗,如果是對抗,「我就是要國際空間」,如此的代價就是兩岸關係被破壞,而國際空間可能還是打不開。兩岸應該坐下來想想怎麼辦,提建設性辦法,這是必要的。

     至於美國,他肯定想施加影響,但即使美國想介入,效果也不會好,肯定會出問題。

     問:未來兩岸關係的友好氣氛,很可能會因為邦交國爭奪而被破壞,你怎麼看?

     答:邦交國問題分兩種情況,一是積極作為,一是台灣邦交國內部出現問題,像巴拉圭這次選舉,反對黨上台,認為原來執政黨的政策不對,要求改變,這不是大陸所能左右的,將來還會出現這種狀況。若你是個像巴拉圭這樣的國家,你會怎麼想?他們權衡的結果和大陸交往有利,將來還會出現變化,馬團隊對此應有思想準備。

     大陸希望維護兩岸關係,但情勢變化,像巴拉圭要求建交,大陸怎麼辦?不建,那直接導致國內政治問題,馬方面需有個準備。碰到這問題時不要說大陸「挖牆角」,這更多的是大勢所趨。

     問:台灣參與國際組織,如世界衛生組織的前景如何?

     答:這說到底是「一個中國」還是「兩個中國」、「一中一台」的問題,兩岸關係要有創造性想法,但目前為止,這樣的共識還沒形成。在世衛問題上,台灣提出的「中華台北」名義,此名義究竟是主權國家或非主權國家,如果是主權國家,那麼大陸將沒有妥協餘地。台灣代表團成為中國代表團的一部分,也是一個方向。在這些問題上,兩岸還需要想像。一開始,兩岸可能考慮個案具體問題,但在個案的同時,也要想出原則性的處理辦法。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2869064
美台新局 變與不變難拿捏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中國時報 2008.05.19 
本報訊

     這是華府人士提出的假設狀況:隨著兩岸關係好轉,中共宣布東南沿海以台灣為目標的飛彈裁撤二五○枚,做為建立兩岸軍事互信機制的第一步;相對的,中共希望台灣停止採購「愛國者」三型反飛彈系統,並希望台灣勿加入美國的飛彈防禦系統。請問,台灣將如何處置?

     美憂「意外」不符自身利益

     大選後不久,副總統當選人蕭萬長與中共國家主席胡錦濤會面。在華府,適巧副國務卿尼格羅龐提有一場演講,他花了不少時間談中國,但絕口不提兩岸對話;接下來現場問答,他還是略而不提胡蕭會;等到步出會場,媒體緊追不捨,尼氏逕自前行,依然不答。最後在樓梯轉角處,他終於停下來,講了幾句,表示肯定胡蕭會。

     固然國務院隨後把尼氏的回答置於網站上,以廣周知。但令人好奇的是,之前那麼多機會,何以他就是不肯評論胡蕭會?

     幾天後,一位瞭解美國國務院思維的人士說,那是因為美國政府「十分審慎地觀察兩岸關係的進展」。美國一方面希望兩岸對話,一方面卻也擔心,對話的層級、幅度、內容,是否形成新的「意外」?畢竟兩岸關係直接影響美國與台灣間的關係。

     誠如智庫研究報告指出,美國確有人擔心兩岸關係過於緊密而傷及美國利益,也有人認為美國政策勢必因為兩岸關係改善而調整。威爾遜中心一場研討會上,台上專家譚若思說,台灣如果與大陸合併,「不符合美國利益,不符合日本利益,不符合韓國利益,甚至越南、菲律賓都不願意見到」云云;而在台下,昔日在國務院主管過台海事務人士毫不掩飾地應和道,「對,對,就是這樣」。

     兩岸融冰 美擔心軍購減量

     因此華府專家一個多月來一再認為,中共不能要求馬英九讓步太多,不然不但美國有疑慮,台灣內部也會反彈,周邊國家也不放心。當各方都在心中打問號時,對中共並不利。

     然而如果台灣讓步,大陸也讓步,兩岸會不會出現美國不願見到的發展?答案在於馬英九選前的承諾,「不統、不獨、不武」。不過史汀生中心的亞太部門負責人容安瀾說,美國說過,台海前途由海峽兩岸人民決定,美國沒有定見,「這是美國說過的話,要兌現的」。

     同樣令華府擔心的是「台灣的軍事採購會怎麼變化?」也就是說,台灣對美軍事採購是否減量、降質?這個問題的答案是:中共的軍事現代化不會停頓,只可能隨著經濟發展而加速,何況正如美國國防部的報告所稱,這種現代化不是只針對台灣,而是包括南海爭議、能源進口路線安全等更遠程的目標。因此,中共的軍事威脅繼續存在,台灣的國防安全也就一刻不能鬆懈,對美軍事採購也就必須持續。

     亦即專家經常說的,美國對台軍售不僅是台灣關係法明定的義務,也是基於台灣安全,最重要的,像台海議題專家葛來儀說的,「軍售與加強與台灣間的軍事合作,目的不是傷害兩岸關係,而是因為台灣的安全有了保障,台灣才有更大的自信與中國打交道」。

     中共實力增強 美難卸心防

     過去八年,布希政府原本是對台灣最友好的政府,結果變成斥責台灣執政當局最不假辭色的政府。原因在於:台灣的若干作法,在內容上猛烈衝撞美國利益;在形式上令美國措手不及,也就是一個又一個讓美國忙於接招的「意外」。

     這種作法破壞了雙方的互信,令第一線的外交官疲於奔命。與美國交涉時,再怎麼辯駁,可是對方的態度就像曾經親身經歷過的人所說的,「彷彿左一個耳光,右一個耳光,教人灰頭土臉」。

     如今總算可望撥雲見日,這是雙方關係的「變」。選後在華府共同「鬆了一口氣」的心態是:由於美國不用天天擔心台海生變,故可較正常地與中共打交道,諸如朝鮮核武、蘇丹等議題,美國可以更有力地要求中共加把勁。

     也就是說,美、台間的步入正常,有助於美、中間的步入正常。所以美國熱切歡迎馬英九勝選,正是因為美國自身的利益有了更大的保障。

     然而美、台雙邊關係真的就此步入坦途嗎?這就不可避免的必須檢視影響雙邊關係的「不變」因素。其中最關鍵的就是中共的實力不斷增強,使美國在處理台海事務時,愈來愈須考量北京的態度。就像一位前任國務院中國科長所說的,什麼事都可能涉及中國,中國科的業務日益繁重,「中國科幾乎可以改名世界科了」。

     對美外交 兩大之間難為小

     台灣換了元首,可是強鄰依舊,這是嚴峻的現實,也是無從改變、必須面對的挑戰。

     美國依然是世界獨強,可是美國的軍事陷入伊拉克泥淖,美國的外交在多處碰壁,美國的經濟疲軟不振,美國的內政又處在自己的大選熱潮中。在這些因素衝擊下,美國政府和人民對台海會有多大的興趣?對履行安全承諾(這本來就是有爭議的)會有多強的決心?台灣在美國,又有多大的揮灑空間?

     因此,台灣想買F-16C/D戰機,台灣想與美國簽訂自由貿易協定(FTA),台灣想藉由美國支持而提升國際參與(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等等),台灣想…,可是美國又能做到怎樣的地步?

     比起戰機和國際組織,FTA的政治敏感程度應該是較低的。然而,參議院早在近六年半前即已提案,美國行政部門提及「可能性」也已超過了六年,可是仍然遙遙無期。也難怪,馬英九當選後,華府洋溢著一片樂觀氣氛,布希總統的賀詞可為代表。

     會哭的孩子有糖吃。可是如果大人忙不開,或是大人們說好了不管,任你哭得聲嘶力竭也無人搭理。今天台灣的對美關係,是美、中、台三方互動中的一環,無法與兩岸關係切割。與其說是對美外交,不如說是在兩大之間如何拿捏。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2869062
中國發展機會 年輕人較看好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中國時報 2008.05.19 
本報訊

     隨著兩岸交流重新回溫,台灣民眾多認為中國發展機會比台灣多,想要「大膽西進」的國人比例更高得驚人,顯示新的一波「中國熱」正蠢蠢欲動!調查發現,四○%受訪者覺得目前不管是找工作或作生意,中國的機會比台灣多。二三%的民眾認為台灣的發展機會還是略勝一籌,一四%的人覺得要看行業而定。二三%的民眾表示難以判斷。

     統計分析發現,年紀愈輕的民眾,愈認為中國的發展機會比台灣多。就黨派傾向來看,民眾不分藍綠,認為中國機會比較多的比例都超過四成。

     如果有機會去中國發展的話,很多國人都躍躍欲試!調查發現,三○%的受訪者表示若有機會,會想要去中國發展,六三%的民眾強調不會想去。其餘民眾未置可否。

     就黨派傾向來看,泛藍民眾前往中國發展的意願較高,泛綠支持者相對較低。二十餘歲的新生代與四十餘歲的中壯年民眾,想去中國發展的比例都超過四成。北部地區民眾想去中國發展的比例,也比其他地區來得高。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2869061
台灣創意加陸資 有前景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中國時報 2008.05.19 
本報訊

     據說上海地區的餐廳、夜總會,在馬蕭當選後,台灣人的身影變多了,以前眉頭深鎖、鬱鬱寡歡的台商,現願意在夜總會廁所裡小費百元草紙一擲、毫不手軟,唱歌大聲、講話昂聲,「馬上就會好」宛若一顆救命偉哥犀力士,重新翻攪著台商們的噴張血液。

     問題是,當今中國的經濟遊戲規則,已出現徹底質變,非早年「一卡皮箱」能闖蕩天下,以上海餐飲業「一茶一坐」為例,「一茶一坐」是台灣泡沫紅茶店的「高級版」,近來十多年,共投入五千萬美元,「在台灣,誰會想到開個泡沫紅茶店,要十五億台幣!」

     都說第三產業服務業是台灣優勢,但現在沒有大資本,是無法在當今中國競爭做大的。近兩年,上海台資餐飲業店面持續增加,但出現總公司直營店減少、加盟店增加的現象,房租成本不斷攀高讓台商難以負擔,紛紛轉型爭取大陸資本作為加盟店,或是引進基金結成戰略伙伴。

     北京同樣出現「圈店面」的現象,北京捷安特總經理、台商協會會長林清發指出,好地段的三角窗店面,大銀行、外資便利店都在砸錢搶,以台灣傳統的中小型企業規模根本無法競爭,「除非願意到二線、三線城市開疆闢土,盲目投入很容易淪為『巷仔店』,現在例子就很多了!」

     「大者恆大、小者恆小,兩極化是未來中國商業趨勢」,上海台商協會榮譽會長、龍鳳水餃董事長葉惠德有感而發地指出,十年前一檔廣告幾千元人民幣,還加送時段,現在一檔十幾萬元、還要用求的,行銷廣告成本暴增幾倍。

     台灣服務業在中國有優勢,但資金是罩門;而在製造業裡,技術升級也面臨無錢罩門。法治化是未來中國趨勢,今年起《勞動合同法》等一系列法規,正吞蝕著台商所剩不多的微利,對於近來出現的遷廠「越南潮」,林清發持反對態度指出,「越南頂多能撐五年,五年後呢?咬牙提升技術才是生存關鍵!」

     對大陸台商來說,十三億人的中國,既是消費市場也是製造工廠,但在全新的金錢遊戲規則下,如何求生存謀發展,台灣企業家似乎應該要「轉換觀念」、重新認識自身處境,仙蹤林董事長吳伯超指出,在台灣一條巷子,可以開十家咖啡館、十種風格、十種杯子,「這就是台灣創意優勢!」

     「中國有十四兆美元外匯存底,大陸投資者有的是錢」,林清發指出,但大陸投資者缺乏創意模式,「台灣創意與大陸資本雙結合,才是未來發展方向。」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2869060
兩岸共同市場 沒那麼容易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中國時報 2008.05.19 
本報訊

     「商人無祖國,永遠的利益掛帥!」去夏前往廣西途中遇上台商小陳,他正隨著鴻海董座郭台銘的腳步前進越南。「考慮未來五年的變局,這步棋遲早要下的」,他說。

     今年三月去上海,聯泰投顧老總王泰允一開口,「四月初帶個團去越南,要不要來?」考慮兩年後的「東協十加一」,嗅覺敏銳的台商已搶先布局,絕不落後形勢。

     利益掛帥 不加入難競爭

     台商的憂慮,過去已反應到政府端午、中秋座談會上。即使本土企業,對未來也憂心忡忡。台塑董事長李志村說,「台塑原料出口大陸徵六.五%的關稅,日韓與大陸簽訂FTA,雙方免關稅,台灣根本沒法競爭。」

     奇美集團創辦人許文龍說,「東協十加一後,東南亞國家出口到大陸就免關稅,不如把工廠遷到東南亞去算了!」海基會候任董事長江丙坤走訪深圳,也多次提到相同問題。

     大選後不少台商鬆了口氣。「馬蕭不是提兩岸共同市場嗎?」「經濟合作機制跨出第一步,台灣就不會邊緣化啦!」你一言我一語,道盡台商的憂慮。連前昆山市經濟開發區管委會主任宣炳龍都說,「兩岸共同市場,昆山準備好了!」

     這位多次走訪竹科,將電腦大卸八塊再一一邀請零組件廠商參訪、最後奠定仁寶、鴻海投資昆山的官員,如今負責花橋國際商務城開發。在他腦海裡永遠只有兩岸經貿,但真那麼容易嗎?

     「兩岸經貿關係正常化,是新政府第一要務!」上海台協榮譽會長葉惠德說,三通、直航及開放陸資,是兩岸經貿正常化的基礎。「台商赴大陸做生意,就應像去歐美一樣,政策法令不應歧視。」

     經貿合作 名稱不是問題

     他說,間接投資貿易變成直接投資貿易,人員往來管制放寬後,勢必衍生諸多問題,兩岸就必須簽定投資貿易保障協定,來保障台商。

     兩岸經貿關係正常化、以及建立一定協商機制後,第二步就是朝建立自由貿易協定(FTA)、產業合作或關稅聯盟進階架構邁進了。

     早在○五年「連胡會」時,「國共論壇」已提出關稅及FTA議題。當時,囿於FTA涉及國家名稱,因而採行「共同市場」的概念。

     按照江丙坤說法,一旦和大陸展開商討的動作,東南亞各國就不會反對和台灣簽署FTA。○二年新加坡總理吳作棟說,只要用WTO的架構,「星國便可抵抗中國的壓力」。當時未完成,是因政府堅持使用台灣名義。新政府上任後,估計名稱已不是問題。

     今年北京「兩會」期間,中共商務部長陳德銘暗示,大陸對台經貿已部分採行CEPA的精神。○三年起對港澳實施的CEPA措施,已具備「準自由貿易區」概念。預料兩岸經濟合作機制框架也不出此議,只是名稱不同而已。

     「兩千年前後兩岸分別加入WTO,已為兩岸經濟合作建立一定基礎」,全國台企聯會長張漢文說,「去除政治障礙後,在區域整合趨勢下,兩岸因地緣、人文等因素,加上產業互補,建構自由貿易區對兩岸都是有利無弊。」

     建立經濟合作機制容易,從海基海協兩會著手談起,從投資、金融,到服務、貿易,從機制建立、定期磋商,到簽訂協議、備忘錄,總能手到擒來,步步為營。但至於建立什麼自由貿易區,就言人人殊了。

     東協十加一 市場威脅大

     中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張漢林說,台港都屬小型經濟體,經濟發展接近,台港應先兩岸建自由貿易區;廈門當地則建議兩岸在廈門設立CEPA試驗區;而宣炳龍自是希望以花橋連結昆山模式最合適。至於兩岸共同市場,北京外貿大學研究報告坦陳,因涉及人員、資金、技術、關稅、匯率及貨幣的統一,範圍深且廣,並沒那麼容易。

     的確,歐盟走向共同市場且花掉半世紀時間,兩岸成立共同市場,顯然難度比自由貿易區大得多,也只能是長遠目標。「東協十加一」成形後,將成為全球最大自由貿易區,近廿億人口生產佔全球近兩成的GDP總量(二兆美元),加上年貿易總額一兆兩千億美元,能量與影響力都無與倫比。

     更重要的是,二○一○年廢除千億美元以上關稅後,新組織將再謀求政治、安全、軍事等全方位的合作。「九層之台,起於壘土」,台商已跨出全球布局的第一步,接下來就看政府怎麼和對岸談了。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2869059
要從大方向思考 才能共創雙贏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中國時報 2008.05.19 
本報訊

     在馬英九宣誓就職前夕,兩岸呈現出非常樂觀的氣氛,一位馬身邊決策人士表示,小波折不會影響大的結構,無論是北京或台北都會從大方向來考慮問題。

     而兩岸要良性互動,互信是非常重要的一環,目前馬團隊與北京之間有沒有密使來往,仍然不為外界所知,但是以目前通訊科技之發達,無須人員往來,彼此意思可以要從準確無誤的傳達,而且相互呼應。這一個月以來,又以「十六字箴言」的呼應最為有趣。

     在四月十二日博鰲胡蕭會時,蕭萬長向胡錦濤提出「正視現實、開創未來、擱置爭議、追求雙贏」十六個字,事實上這是承續二○○五年,胡連會後發表的聯合公報中的「正視現實、開創未來」共同體認,顯示尊重連戰與胡錦濤的共識,至於後面新加上的八個字,蕭萬長特別提及「擱置爭議、追求雙贏」是馬英九的意見。

     而在十七天之後,胡錦濤與連戰再度會見時,胡錦濤主動提出大陸的回覆,也是十六字箴言「建立互信、求同存異、擱置爭議、共創雙贏」,即將馬的八個字,再度重複,另提出前八個字,做為處理態度,台灣方面的八個字,做為雙方的目標,而且將「追求雙贏」,改為「共創雙贏」,更為適切。

     這樣的互動是否會再度出現在五二○就職演說中?距離發表時間還有一周的時候,一位參與擬稿的幕僚告訴本報,馬英九政府非常了解這篇演講的重要性,他不能證實有沒有與美國或大陸方面溝通過,但絕對會讓國際社會滿意。

     馬英九的大陸政策把第一年的重點擺在經貿政策開放,外界懷疑會不會很快就碰到瓶頸,因為政治問題而停頓,陸委會主委陳明通就表示,民進黨政府也都做好各種準備,但就是限於政治清晰,所以總是差臨門一腳,沒有成。

     但是新政府卻不以為然,譬如世衛組織的申請名義,馬英九在當選後曾在會面中向陳水扁建議,不要用台灣,可是扁堅持,馬在會後寫了封長信給扁,表示不同意他的立場,而且以信立此存照。

     扁基於自己政治算計,不尊重最新的民意,仍然用台灣名義,結果自然可以想像,大陸將在十九日反對列入世衛大會討論議程,而我們又白白浪費了一年。但是未來一年中,同樣的政治問題,仍然會在經貿問題解決後冒出來,譬如巴拉圭總統當選人預備與北京建交,譬如APEC領袖高峰會的代表層級,但馬英九的幕僚們似乎並不擔心,因為兩岸當局都有意願來「共創雙贏」。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2869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