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民生戰線
市長:星火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公共議題【民生戰線】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政經觀察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馬英九第一堂財經課
 瀏覽54,815|回應524推薦6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6)

拎杯
Chocola
大同
藍海翔
中華民族的端午節
MOGI

中國時報 2008.04.28 
本報訊
 
 只盼生活好▲總統當選人馬英九上任面臨高通膨、低成長與高負債的台灣,人民痛苦指數居高不下,執政團隊應多傾聽民眾的聲音,好好關愛民眾,提供民眾安樂的生活;圖為一名上班族行經101大樓前的LOVE雕塑。

     如果要用一個字形容台灣現在的經濟體質,你會想到什麼?「易碎品(fragile)」,許多人回答。儘管台灣是四小龍裡最低幅度的通膨,但通膨壓力已是近十多年僅見;在低成長、薪資停滯的環境裡,在國債八年增加二兆四千億的台灣,如何逃出高通膨、高負債、低成長的「兩高一低」之惡性循環,將是馬英九上任的第一堂財經課;至於社會失衡與租稅的失靈,更難短期見效根治。

     過去八年,台灣經濟的複合成長率平均只有四.○%,居四小龍之末,遠低於之前八年的五.三%。如果,台灣能維持過去水準,平均經濟成長率拉到前八年的五.三%或與新加坡的五.四五%比肩而行,國內生產毛額(GDP)可以增加一兆四千億元以上。這個數字,代表的是十多兆元的產值,而且是永遠流失的十多兆元。

     面對新政府的施政方向,外界已有許多期望,似乎,認為經濟的提振與好轉應是一蹴可及、水到渠成。但,事實上眼前挑戰更多,難怪,業者勸告新政府「要管理民眾的期待」。

     油電價一漲 物價將創12年新高

     「台灣到現在還沒有真正感受到物價上漲的威力,」大和總研全球顧問劉憶如說:「這一次,漲起來不是鬧著玩的!」

     五二○上任後僅僅十天,新政權就必須決定,六月油、電價格要漲多少。如果一次漲足,極有可能,今年消費者物價上漲率逼近三%,創下十二年來新高。目前台灣銀行一年定存利率只有二.六五%,台灣很有可能再度變成負利率國家。這樣的通膨,更將幾乎把薪資漲幅吃掉。

     財經學者幾乎都有共識─面對全球性通膨台灣免疫力很小。這個月初,國際貨幣基金調高美國、歐洲與其他已開發國家消費者物價指數預測到二.六%,創下一九九五年以來新高。新政府唯一能做的決策是,一次漲足?或緩步微調?

     贊成一次漲足者,擔心緩漲反而造成物價上漲的預期心理。東華大學經濟系教授溫英幹舉七○年代第一次石油危機為例,時任行政院長蔣經國採取震撼療法,油電價一次漲足,把大家嚇了一跳,但預期心理馬上消失無蹤,物價很快平穩下來。哈佛大學教授,前國際貨幣基金首席經濟學家羅葛符也認為,通膨最怕就是預期心理,「一旦預期形成,整個情況就很難扭轉。」

     最佳化衡量與拿捏 將是大考驗

     主張緩漲者,則認為政策還是需要考慮後座力。台灣經濟研究院院長洪德生認為,理論上一次漲足是對的,但誰也不知道震盪療法後,是不是得繼續再漲。另外,萬一之後的局勢價格是往下掉呢,公用費率是否要跟著下調。目前國際間普遍觀點,隨著美國、歐洲經濟放緩,將有助於壓抑通膨,尤其今年下半,當高成長新興市場開始感受經濟趨緩的痛苦,全球物價壓力會減緩。

     但,不容忽視的是:根據本報民調,有高達五三%的受訪者贊成政府持續凍結油價,認為應該交由市場機制決定則為廿九%。新政府如何在民眾的期望、專業與政治的考量、短期與長期效益之間,作出最佳化的衡量與拿捏,將是一大考驗。

     只是對新總統馬英九而言,如果高通膨惡夢未成真,是因全球經濟放緩而讓全球能源與糧食價格真能平穩下來,這也意味今著年台灣經濟成長率可能跌破四%,創下近四年最低水準。國際貨幣基金就不斷下修今年全球的經濟成長率,根據其最新預測,今年台灣經濟成長率只有三.四%,創下七年前經濟負成長之後的歷史新低。

     國庫沒錢是事實 須訂優先順序

     新政府計畫以擴大公共工程來支撐今年經濟成長率到五%,明年到六%。這樣的政策,看在某些人眼中卻直冒冷汗。國民黨立委李紀珠直言,可預見未來半年物價都會是問題,如果貿然推出大量公共建設,可能會進一步推升物價,甚至產生資源排擠的效果。「政策優先順序一定要調整」,她認為。

     洪德生則直言,他不知這些建設財源在那裏。他說,過去民進黨政府不是不知道要做公共建設,但國庫沒有錢是事實。過去七年,政府資本支出每年平均減五.二%,政府消費只增加○.六六%,比起國民黨執政時平均增加六.四六%,可以顯見政府財務有多麼拮据。

     洪德生說,政府如果凡事要自己做,可預見一定會受到財源的限制。政府不是不能以處理公有資產,籌措建設用資金,但可能都需要修改法規。如果是用BOT,這又考驗文官素質與政府的議約能力。「台灣法律規章、制度面這些非貿易財,能不能改革跟得上?」他問。

     愛台十二項建設 必須務實把關

     曾在世界銀行工作的溫英幹認為,不論是用那一種財源籌措,公共建設最根本的問題是:建設能不能回收?要做的是不是好建設?根據世界銀行的評估標準,每一個公共建設,起碼要有財務效益,譬如:蓋馬路可以回本、經濟效益則如:增加稅收與就業、環境生態評估等問題。新總統提出的愛台十二項建設,都必須放回這些光譜下嚴格檢驗,不能貿然動工。

     外界寄望最殷切的兩岸開放,固然有短期刺激與提振效益,但絕非萬靈丹;終究,政府要面對許多內部長期與根本的經濟課題。而這些課題,都是嚴峻的挑戰。新政府,真的準備好了嗎?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2837677
 回應文章 頁/共53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是轉向幸福經濟的時候了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非凡新聞周刊 2011/01/28 
 政府將施政焦點放在提升生活物質水準與財富並不夠,幸福的驅動力在於連接起個人與制度、社會的信賴程度。 
 
【撰文/吳惠林】
2011年已揭開序幕,雖然「除舊布新(心)」的聲音如雷貫耳,但不知是否農曆年尚未到,似乎仍在舊環境、舊思維打轉,感受不到新氣象。

我們但見暴戾之氣依然彌漫,尤其政黨間惡鬥變本加厲,更可悲的是,在所謂不公不義的「18趴」事件下,民間也興起新一波的族群對立。而健保費、國民年金、瓦斯費、交通費率喊漲,相對於總統、行政院長擬對公教人員加薪,又激起「我加稅、你加薪」的一片不平之鳴。

這一陣陣的怨氣,顯示台灣庶民們的生活非但不幸福,且是苦也苦。相對於庶民們的叫苦,政府領導者卻到處宣揚台灣經濟一片大好,而台灣股市在九千點徘徊,也被認為經濟景氣熱絡呢!官民不同調、貧富懸殊M型社會,軍公教和其他人民對立的情況愈見明顯。這是在去年將呈現二十多年來最高經濟成長率的背景下之現況,我們不禁要問:追求高經濟成長為哪樁?

我們都知道,經濟也者經國濟民也!讓人民生活幸福愉快就是「濟民」之意,而人民的幸福如何表示,又該如何滿足?經濟成長率高,是否就能讓人民幸福快樂?不可否認的,食衣住行育樂的物質生活要有起碼的滿足才有幸福感覺,因而GDP(國內生產毛額,經濟成長率的計算基礎資料)與幸福有關,但並非「絕對性」關係,GDP高或經濟成長率高的國家或地區,其人民的幸福並非名列前茅。就當前中國GDP已是全球第二、經濟成長率居全球之冠,但中國人民的幸福度卻不高,以及先進發達國家的GDP高、物質生活水準高,卻不如不丹、萬那杜等窮小國的幸福度,已可知其一斑。

其實,世人早知GDP並非衡量生活品質或幸福的好指標,也一直都在尋求較佳指標。2008年3月間,法國總統還曾徵召史蒂格里茲(J.E.Stiglitz)和聖恩(Amatya Kumar Sen)兩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著手研擬一套生活品質指數,以作為改革法國體制的依據。正如史蒂格里茲所言,長久以來經濟學家咸感GDP已非幸福、生活品質的好評量法。

換個角度說,政府將施政焦點放在提升生活物質水準與財富並不夠,幸福的驅動力在於連接起個人與制度、社會的信賴程度。決定是否幸福的重要因素,還包括社會團結、高出生率、低失業率、高收入與貧富差距低、政治自由等。

就目前台灣來說,GDP成長率飆高,但失業率仍在高檔、貧富差距加大、一般勞工薪資十多年來原地踏步、泡沫經濟通膨的威脅如影隨形,加上稅制嚴重扭曲、不公正,廣大庶民在相對剝奪感急速增長環境下,不只是「無感復甦」,過苦日子和不幸福感增強毋寧正常、自然。期盼主政者不再只一意追求GDP的成長,是應轉向追求全民幸福經濟之路的時候了!

【完整內容請見《非凡新聞周刊》2011年250.251期】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4469060
馬凱:即將浮現的凶兆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理財周刊 2011/01/26 
 虎年即將過去,整體而論,虎年是個相當不錯的一年。但,對於兔年而言,就會是一個全然不同的景象。  
 
【撰文/馬凱】
理財周刊顧問 馬凱 

虎年即將過去。整體而言,這是不錯的一年,一切好事都如願發生,諸如經濟成長率可能企近兩位數,失業率終於跌破5%;但一切壞事,儘管在暗中醞釀,已接近成熟的時刻,到底都尚未造成禍害。相對而言,即將到來的兔年,就會是一個全然不同的景象。

眾所周知,虎年成長率如是之高,根本原因在於比較基期太低,而半導體業又在外國大廠轉單的激勵下,大舉從事動輒數千億的投資設廠;但這兩者在兔年都將消失無蹤,在超高成長率做為比較基期,同時半導體業的巨額投資可一不可再的情況下,兔年的成長率必定大幅滑落,連官方的預估都在5%以下。但這其實並不重要,不是來自經濟本身的實力與改善的成長率攀升,不僅人民感受不到,而且將如曇花一現,再也見不到蹤跡。

如果兔年成長率雖不及5%,但各業欣欣向榮,沒有浮誇虛幻的成分,未必見得不如兩位數的成長率。然而兔年能否穩健成長,正受到幾個重大因素的環伺,隨時可能大受衝擊。目前看來,美國聯準會升息,會是一個最猛烈而衝擊全球的變化。自金融海嘯以來,美國將利率降到接近零的水準,而且大搞量化寬鬆貨幣政策,兩年於茲,全球大部分國家早已擺脫金融海嘯的陰霾,美國經濟也日有起色,卻為了強壓美元匯率以激勵出口,聯準會堅持壓低利率,甚至還推出QEII這樣荒謬的做法,完全是為了一己之私,以鄰為壑,早已激起各國公憤。

如今美國經濟既已穩定好轉,堅持此一倒行逆施的做法即失去堅強的理由,在兔年之內,隨時可能升息。一旦美國升息,全球各國都將失去顧忌,紛紛跟進;結果一方面各國的銀根大為抽緊,一方面兩年來自美國流出從事利差交易的大量熱錢會爭先恐後流回美國。在這雙重打擊之下,今天以亞洲新興國家為主的群體,資金會驟然失血,房地產泡沫將首當其衝,連鎖破滅,股市也因資金大減而一瀉千里,這應當就是所謂的「二次衰退」。好在這樣的調整是健康而久受期盼的,調整完成,全球經濟將重回康莊大道。

另一個因素可不如此樂觀,那就是中國大陸的世界工廠要關門,一時之間尚無他國可以接手;因而台灣倚為命脈的出超將完全消失,如果找不到其他動力取而代之,台灣經濟將驟失依託而再度沉淪。 這兩個因素都蓄勢待發,我們準備好了嗎?

【完整內容及圖表請見《理財周刊》544+545期】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4463363
2 12 22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聯合報╱黑白集】 2011.01.26 02:06 am 
 
這三個數字,是國際評比機構在不同調查中發布的台灣全球排名。

國際商業風險評估公司的最新報告指出,台灣投資環境評比居亞洲排名第二,僅次於新加坡;全球則排名第四,僅次於瑞士、新加坡及挪威。此項評比中,日本全球排名第六、中國十五、南韓十九。

又據「安永二○一○年全球化指數」指出,台灣在六十大經濟體中排名第十二。前三名是香港、愛爾蘭及新加坡;美國第廿八,中國第卅九。

英國智庫列格坦研究所公布的「二○一○年全球繁榮指數報告」則指出,在一百一十國中,台灣的繁榮指數居第二十二名。新加坡十七,日本十八,香港廿,中國五十八。此項指數據以衡量的項目,包括經濟、企業及創新、施政、教育、健康、個人自由、安全、社會資本、生活品質等。

正當台灣為「無感復甦」擾攘不止之際,這些報告令人有些受寵若驚,甚至難以置信。尤其,兩年多前還為「開放/鎖國」爭吵不休的台灣,如今卻居全球化評比的第十二名,不但勝過美國、中國,也超過南韓(卅三)與日本(四十二)。

在「繁榮國家」亞洲排名居第四,「投資環境」亞洲排名第二,再加上全球化居亞洲第三,這些指標皆可見台灣的經貿體質正在蛻變之中。但本報記者的評論也指出,「國內接單/海外生產」的生產貿易,使就業機會及稅收成長皆落在中國大陸等境外地區,可見國人對這些亮麗評比之所以「無感」,應也是其來有自。

若以「築巢引鳳」的引喻來說,現在巢已逐漸成形,應當努力的是呼引各路鳳凰飛臨台灣。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4455226
社論-不要錯把「假矛盾」當成「真矛盾」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1-01-24 工商時報 【本報訊】

     馬政府出現了內閣調整的跡象,行政院長吳敦義日前已證實在月底之前將完成內閣微調。這波內閣變動主要是因為連續幾件事情所引起,從衛生署長楊志良的堅決辭職開始,青輔會主委王昱婷與政務委員高思博的抗命拒戰,一直到金溥聰突然請辭轉任馬總統2012年競選連任總部之召集人為止,波波相連,環環相扣。其間的政治意涵固然引起各界的許多討論,但我們毋寧更關心馬政府對於這次內閣調整所宣示的理念與態度。截至目前為止,變動的幅度應該只是小規模的換換人補補缺而已。吳敦義院長更明確表示,財經首長皆不會有所變動,其理由是「財政經濟表現都很好時,換財經首長不是很矛盾嗎?」這樣的論點我們實難以認同。

     從表面數字上看,去年景氣的確已經復甦,不但經濟成長率高達10%左右,失業率更下降至5%以下。誠如吳院長所言,這其中當然有許多是財經官員們努力打拚的成果,「不是天上掉下來的」。惟財政經濟問題的解讀與研判是需要專業的,不能僅依數據表象或憑直覺感受而已。迄今為止,我們經濟復甦的力道主要還是依靠出口,國內需求(包括消費與投資)的動能依然不足,這個結構性失衡的問題並沒有獲得明顯改善。其次,我們的失業率雖有下降,但其中有些乃是政府促進就業方案硬創造出來的「假象」,而且民眾的實質平均薪資水準仍低,甚至還倒退,凡此在在顯示國內就業市場問題仍甚嚴峻。尤有甚者,馬政府上台二年餘,新增債務超過6,000億,減稅高達2,000億,政府財政的穩健程度遭到嚴重的破壞。馬政府固然可以推說此皆係肇因於受到金融海嘯侵襲而不得不採行的擴張性財政政策,但這些救急措施如今所產生的副作用與傷害,正好需要優秀的財經閣員發揮長才力圖整治,而這亦正是考驗財經閣員能力與表現的最佳時刻。

     不論是馬總統或吳院長對財經事務皆不甚嫻熟,蕭副總統雖可居間協助輔佐,但在既定權責的限制下,畢竟難以發揮顯著的效果。惟即因如此,對於財經閣員的評價與甄選,馬政府乃更應該要傾聽來自財經專業人士及社會輿論的聲音與意見。我們認為評估現有財經閣員的能力與表現良窳,標準有三:其一為是否做對的事。財經政策的決定需要根據專業的分析與判斷,避免錯誤的觀念與作法導致對國家經濟發展體質的傷害。身為財經閣員若經常做錯事,當然不適任。其二為是否與一般人無異。政府用人唯才,所有被拔擢選中的閣員都應該是頂尖傑出之菁英份子,其見識與眼光應比一般人更為超越與前瞻。身為財經閣員若所做的事與一般人所能做的並沒有什麼不同,當然也不適任。其三為是否有開創的作為。馬政府上任不久即遭遇全球性的經濟衝擊,所有財經政策皆僅以救急脫困的短期成效為目標。然而,如今金融海嘯已歇,從現在開始,一切重新回到起點,身為財經閣員若不能具有突破性與開創性的作為,當然無法適任。

     財經事務種類繁多且錯綜複雜,回顧馬政府這二年多的相關表現,我們姑以其財政政策為例做進一步的評析。首先,馬政府一上任便成立了賦改會,並建議將遺贈稅率從50%累進降至10%單一。當時決策的主要理由有二,一為有錢人擁有許多管道預做租稅規劃,政府沒有能力對其確實課稅,不如放棄;另一則為鼓勵有錢人將滯留海外資產匯回台灣,政府可利用此資金發展「投資理財中心」。其實,台灣缺的不是資金,而是正當的投資機會。近來國際資金到處流竄做亂,台灣股市與房市價格狂飆,引發財富分配不均與市井小民買不起居住房宅等社會問題。如今,檢視這項政策,不但讓有錢人坐享了更多的財富,同時又讓社會遭受到資金投機亂竄的危害,真是一個賠了夫人又折兵的錯誤決策。

     再者,在金融海嘯期間,財政部曾經根據稅法對某些產品實施了機動調降關稅與貨物稅等措施,企圖藉此刺激消費。同時,又大量舉債擴大政府支出,設法彌補社會需求之不足,以抵減經濟景氣疲弱不振的傷害。這些其實雖然也是世界各國共同採行的正確措施,但是在評估財政部的能力與表現時,卻不應該過度強調這個部分,因為換了任何人當財政部長也都會這樣做,也只能這樣做。

     至於賦改會所提出比較具開創性的措施,例如能源稅、奢侈稅、EITC等,迄今財政部都只口頭說說而已,仍然一事無成。尤有甚者,對社會期待的資本利得稅制改革則絕口不提,而對自己提出的房屋稅分級課稅方案,也只因吳院長有「加稅」顧慮之虞而立即配合取消撤回。試問這樣的財政部如何有能力因應益愈嚴苛的挑戰。

     總之,吳院長決定不更換財經閣員的原因乃是這樣做似乎與這些閣員的實際表現相互「矛盾」。但我們期待吳院長要多廣諮諏議,先有正確的判斷,才會有正確的決定,千萬不要錯把「假矛盾」當成「真矛盾」,其結果影響馬政府延續連任事小,斲害國家長久發展事大。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4445153
台灣經濟向前看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經濟日報╱社論】 2011.01.24 02:45 am 
 
最近前朝財經首長吳榮義等針對馬政府財經施政多所針砭,並質疑去年台灣經濟成長率創下9.88%的13年新高,隨即招致經建會主委劉憶如強力反駁。雙方觀點各有論據,亦有所本,暫難遽下定論;但更重要的問題是,當前台灣經濟正面臨數十多年來最劇烈的變化與挑戰,無論在朝在野,都宜放下眼前的爭辯,積極向前看,以引導台灣經濟航向正確的目標與方向。

不論是統計數字或經驗法則,都顯示去年台灣經濟從衰退的谷底強力反彈;但是,這個強力反彈有很大一部分是來自國際經濟因素及大陸對台灣經濟的輸血,由於這兩項都無法長期倚恃,政府實不宜過於攬功或自我吹噓。

台灣高度依賴出口,全球景氣復甦帶動出口強勁成長,是經濟好轉的最關鍵因素。另一方面,國際熱錢湧入亞洲,尤其是經貿關係密切的兩岸三地,催化台灣股市大漲及房地產價格飆升,透過財富效果,也進一步增強國內投資及消費信心。

但若看遠一點,全球經濟波動正在加劇,受到景氣復甦、氣候異常及熱錢炒作等多重因素影響,近期國際原油、原物料及糧食價格大幅飆升,引發全球通膨壓力,尤其是依賴進口原油及糧食的國家受害最深。另一方面,熱錢湧向新興市場,導致該等國家貨幣大幅升值,衝擊出口產業。台灣高度依賴原油及糧食進口,一旦2008年金融海嘯前的輸入性通貨膨脹夢魘再現,尚處於無感階段的經濟復甦很可能就會熄火。再者,過去一年新台幣對美元升值近10%,而且升值壓力不減,雖然升值有助於舒緩通膨壓力,但對出口的衝擊正迅速擴大。這兩大經濟變數正考驗政府及民間的應變能力。

若看得更長遠,全球經濟在金融海嘯後正醞釀結構性的巨大調整。美國及歐洲經濟進入長期調整期,驅動全球經濟成長重心轉向以中國大陸為首的新興市場,已是大勢所趨。然而,這樣的調整涉及到兩個根本變化:第一,新興市場內需的增加可以彌補美、歐進口需求的減少,因而新興市場的經濟成長必須與美、歐脫鉤;第二,新興市場國家貨幣對美元、歐元長期升值,及配套的國際貨幣體制重整。

這兩大根本變化對台灣經濟的影響廣泛深遠。台灣經濟迄今仍高度依賴出口;出口對國內生產毛額(GDP)的直接及間接貢獻接近七成,而台灣出口又是以「大陸為工廠」的間接出口為重心,在人民幣及新台幣皆面臨長期升值的雙重壓力下,台灣出口導向的成長模式正面臨嚴酷考驗。再者,大陸為因應人民幣升值及工資大幅上漲壓力,正全力推動經濟轉型及產業升級換代,主要目標之一是發展高附加價值的產品,以取代目前依賴廉價勞力的代工品。大陸產業的加速升級勢必擴大與台灣產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對台灣出口的衝擊也將愈來愈大。

面對上述情勢,台灣要有決心與勇氣徹底擺脫「以大陸為工廠」的出口導向成長模式,改變為兼顧內需與出口。擴大內需不能夠只是口號,或因應短期景氣波動的臨時性措施,而須從根本著手,落實在全面改善人民生活的環境與品質。出口結構也必須大幅調整,「以大陸為工廠」模式的原物料及零組件出口,應改變為「以大陸為市場」的高價成品及服務出口,才能長期維繫產業出口競爭力。

在兩岸層面,政府也須揚棄依賴大陸讓利及政策性輸血的心態;以兩岸經濟協議(ECFA)為例,我們不能只想將台灣產品及服務輸往大陸,而仍然關緊門戶,不讓大陸產品及服務進入台灣。兩岸貿易唯有雙向平衡發展,才能可長可久,也才是台灣經濟永續發展之道。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4444020
ECFA效益也須讓民眾「有感」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經濟日報╱社論】 2011.01.20 04:15 am 
 
今年1月起,兩岸經濟協議(ECFA)早期收穫清單的項目開始降稅,入列項目的出口廠商已開始申請原產地證明,以享受關稅下降的好處。另一方面,兩岸經濟合作委員會也在1月6日成立,啟動雙方官員直接協商的管道,這是兩岸經貿關係體制化的一項重大突破。

根據初步統計,兩岸早收啟動降稅時程後,台灣已有超過1,000件的商品申請原產地證明,並已有271件通過審核,代表這些產品已可享受到ECFA的降稅優惠。這至少有兩項立即而顯著的效益;一是輸往大陸的產品不但關稅成本下降,另一是出口金額會因價格競爭力提升而增加。於此同時,大陸核發陸企的原產地證明較少,但是也已超過100件,金額約6,000萬美元。

雖然早收清單對台灣出口大陸的產品有很大助益,但對大多數民眾而言,並無法直接感受這些出口增加所帶來的好處。因為出口的直接效應會先反應在出口成長上,須等出口廠商賺到錢、員工薪水上調、消費意願增強後,這些效益才會傳遞到一般社會大眾。

這需要一段相當的時間,才能讓民眾感受到ECFA的存在價值。為讓國人能儘早感受到ECFA帶來的經濟效益,政府部門應把一些與人民經濟福祉直接相關的政策,在ECFA的後續協議中儘快推出來,好讓大多數國人能在最短的時間內感受到ECFA之效益。

茲列舉數項作法,供政府部門參考。首先,儘快開放陸客來台觀光自由行。去年陸客來台觀光與商務人數已超過150萬人次,對台灣經濟成長有相當大的貢獻,但因沒有開放自由行,大部分來台陸客須團進團出,行程完全由旅行社掌控,以致消費集中在少數的旅館與商家,而無法讓大多數的商家感受到。很多計程車司機抱怨:「陸客來台人數不是已經超過100萬人了嗎?為什麼我一個都載不到?」因為大陸觀光客都被旅行社的大巴士載走了,計程車司機當然載不到人。因此,應開放自由行,讓大陸觀光客得以自由選擇觀光景點,而非由旅行團帶往少數地方,如此陸客商機才能由大多數商家共享。

擴大開放陸資來台投資,是第二個能讓人民有效感受到兩岸開放成效的作法。依政府公布的資料顯示,自2009年6月開放陸資來台投資到去年11月底為止,共有99件陸資來台,投資金額1.3億美元;儘管件數、金額都很少,但據估計這些投資案已在台灣創造約2,000個就業機會,這對正積極降低失業率的台灣而言,政策的邊際效益是明顯的。因此,政府應進一步檢討放寬陸資來台投資的限制,加大開放陸資來台投資的範圍,以吸引更多的陸資來台。目前政府僅以正面表列方式,列舉了194項能讓陸資投資的項目,但真正對陸資有吸引力的項目仍在禁足之列。政府應可評估對陸資來台投資改採負面表列,亦即只限制投資敏感性產業,例如高科技、金融、電信與醫療等,其他已對外人開放投資的產業應可一體對陸資開放。

此外,在兩岸經濟合作委員會成立後,兩岸應利用這一個全新的平台,加速各方面的協商,例如開放自由行、簽署投資保障協議、加速協商兩岸商品貿易降稅的項目與時程等。因為在ECFA簽署後,兩岸間需要協商的項目與種類都非常多,很多項目在協商過程中無可避免地會討論到產業保護等敏感議題,兩岸需要一個更有制度性的協商管道,而兩岸經合會正可扮演這樣的角色。因此,兩岸經合會任重而道遠,須讓ECFA的後續協商能更順利地進行,ECFA的經濟效益也才能真正讓國人有感,由此獲得更多的認同與支持,使兩岸經貿關係的發展進入良性循環。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4427620
以創新鬆綁為產業興利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經濟日報╱社論】 2011.01.04 03:18 am 
 
台灣經濟向以完整的產業鏈傲稱於世,但在全球化的潮流中,也正面臨愈來愈激烈的國際競爭;儘管已具一定的競爭力,仍需要政府持續以政策鬆綁及創新的思維為產業興利,因應世界經濟新一階段的變動趨勢,為台灣產業的全球化競爭加馬力。

對於台灣產業的未來發展,馬總統在民國100年元旦的祝詞中有著清楚的描繪。他說,要打造台灣的「黃金十年」,為中華民國第二個100年奠定昌盛的基礎;在產業部分,他認為數位科技與綠色經濟是未來「百年生機」,並勾勒出未來100年台灣要成為全球創新中心的願景。馬總統並特別提及,台灣以開放與創新的海洋文化,融合西方文明與中華文化,創造出世界高度肯定的新的藝術表現;另也提及,台灣已步入高齡化社會,必須積極推動長期照護保險制度,加強對長者的社會及醫療服務。

由此可知,政府對產業未來十年的努力重點及百年願景,大致可歸納為:以開放及創新為核心,以數位科技、綠色經濟、文化創意、醫療照護產業為重點項目,並以成為全球創新中心為願景。這其中,核心方向及重點項目頗為明確,但全球創新中心的情境、它與各項重點項目間的牽連等,卻仍有待釐清。目前稱得上全球創新中心者,大概只有美國矽谷一地,台灣雖為全球第二大IC設計生產國,但究竟是想要取代矽谷,還是要發展出與矽谷不同的風貌,卻是截然不同的策略,政府須先想清楚。

從未來十年或百年回頭看今天,可以發現2008年至2009年的金融海嘯是全球經濟史上的重大分水嶺;這一個分水嶺,結束了西方世界完全宰制全球經濟的歷史,新興及亞洲市場的興起,已是不可能再回頭的趨勢。未來十年,華人與亞洲市場將可能有5億人以上的中產階級興起,這些中產階級的需求將是巨大商機;同時,在產業發展型態上,未來十年亞洲產業也將面臨轉型升級的挑戰。

從新增中產階級的需求看,台灣相較先進國家更瞭解華人及亞洲,也比亞洲諸國更能將西方技術轉化於實體的商品應用;從產業轉型升級而言,台灣從1980年代至今,持續面臨環保與產業發展平衡、產業外移及興替等問題,過去的努力不論成敗,對後進者而言都是貢獻,也都是商機;因此,台灣如何在未來十年,將利用亞洲生產資源的利基,轉為提供克服轉型的經驗與解決方案,是一個商機,也是一大挑戰。

從這樣的機會,或可給馬總統所謂的全球創新中心一個較具體的形貌:它將扮演著華人,甚至亞洲區域文化、制度、生活形態等相關產品的先驅角色;也扮演著東方文化與西方文明對話、加值的融合平台。如果這個方向是對的,那麼,馬總統宣示的努力與成果,都將成為台灣產業輸出到這些新興市場的後盾與支點。然而,要讓台灣產業得以大展身手,無障礙地發散全世界,政府的效率必須止於至善、政策限制則應降到最低;尤其是在西進登陸方面,如果還是劃地自限、敝帚自珍,如何掌握此一快速崛起的新興商機?

倘若如此,也許台灣的光電、生技等各重點產業,可以有更大更廣的發展空間。一般強調產業發展的成就,並非僅以占全球產能的高低決勝負,而是這樣的產業發展,究竟解決了誰的什麼問題,例如數位科技,其最大的貢獻可能是消弭亞洲的文盲等。如今,全球經濟分水嶺既出,未來十年亞洲變局關係其後百年發展,台灣產業既是亞洲轉型先驅,台灣即應改變純粹淘金之地的思維,轉變為匯集全球智慧實現夢想的所在,這樣的興利思維才是全球創新中心的真諦。

(系列五之四)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4385329
從無感到有感─談2011年經濟展望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1-01-03 中國時報 【本報訊】

圖/本報資料照片
 
     告別經濟成長亮麗但卻「無感」的二○一○年,今年台灣經濟成長預估恢復正常的中度成長。縱觀全球經濟情勢,對今年經濟情勢,我們應該可抱持審慎樂觀態度,而且,預估也期望,今年可由「無感」轉為「有感」的一年。

     二○○八年九月開始爆發席捲全球的金融海嘯,讓全球經濟低盪了一年;二○○九年下半年才逐漸脫離陰霾,二○一○年則是大步邁向復甦。根據行政院主計處的預測,台灣去年全年經濟成長率可望達九.九八%,創廿一年來新高,實際數字甚至可能飆到二位數而超過十%,在四小龍中僅次於新加坡的十四.七%。雖然,這個亮麗的數字,部分來自二○○九年較低的比較基期,不過相較其它國家,我國去年在政府與民間努力下,的確在經濟上取得不錯的成績。

     今年雖然因去年基期較高,各項經濟數據成長率未必如去年亮麗,但在延續去年復甦基礎上,經濟仍可望持續上揚。全球經濟成長率由去年四%降為三.三%,主要經濟體中,美國由去年二.七%降為二.三%,歐盟由一.八%降為一.六%,大陸由十.一%降為八.八%;我國則由九.八%降為四.五一%。整體而言,經濟上揚、復甦格局不變。

     雖然整體國際經濟情勢上揚,但今年仍有不確定性與風險存在。第一大風險是通膨隱憂,特別是大陸通膨已超過五%,官方不斷以升息、調高存款準備率等方式讓經濟降溫;如果通膨難治,大陸又加大打通膨的手段,整體經濟成長率必然受到壓抑,以兩岸現在密切的經貿關係,台灣也會受到影響。第二大風險則是來自先進國家經濟體系的「陰晴不定」。美國雖然恢復正成長,但失業率仍高,二次衰退的憂慮一直揮之不去,各項經濟數據時好時壞、憂喜參半。此外,歐洲仍尚未脫離歐債風暴,歐盟各國又全力壓縮預算赤字、降低經濟整體需求,如果作過頭了,又會讓經濟陷入衰退。第三是新興國家的資產價格暴漲,帶來的泡沫化疑慮,如果不能控制,泡沫破滅後又會帶來經濟災難。

     對台灣而言,雖然今年恢復中度成長,但較特別者是今年ECFA正式生效,其帶來的經濟效益將逐漸發酵,不論是出口產業、民間投資、甚至股市資金效益,都可能帶來長線的效益。此外,陸客來台觀光人數增加、自由行在四月上路等措施,觀察過去香港開放陸客觀光及自由行,為經濟體注入的龐大效益,這項措施對台灣經濟的拉升效果,仍值得期待。

     不過,在亮麗的經濟數據下,不能忽視的是社會普遍的「無感」復甦和惡化的分配問題。根據行政院主計處的資料,國內有超過百萬受雇員工,每月薪資仍在二萬元以下,接近最低工資;去年台灣的平均薪資接近零成長。此外,仍有超過十萬人是接受政府短期就業方案雇用。因此如何振興就業市場,讓「無感」復甦轉為「有感」復甦,是今年最重要的經濟課題之一。較可喜的是從各企業目前公布的年終獎金較前一年大幅增加,及已有企業宣布今年將調薪、不少企業紛紛擴大徵才等現象看,只要景氣持續復甦,經濟維持擴張,就業市場應可逐漸升溫。在「量先價行」的理論下,就業市場需求增加接著就可帶動薪資上揚。

     至於分配惡化問題,則不僅是經濟問題,更是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過去兩年,政府為了吸引資金回流、增加對企業投資的吸引力及對抗金融海嘯等考量下,不少稅制調整過分偏向富人與企業,如調降遺贈稅率、營所稅率,讓所得分配惡化。而飆漲的房價、創新高的房價所得比,又加強一般庶民的「相對被剝奪感」。在經濟恢復正軌後,政府稅制應強調公平、公義、可長可久,不再為短期目標與效益而作更改。例如,財政部近期有意立特別法,對短期買賣房屋者─即房市的投機客,加重課稅。對此議案,我們就深表贊同,贊成的理由不在打房,而在公平課稅。

     至於政府,我們期望者不多,就是持續開放、維持政策一致性、提升行政效率而已。台灣企業與民間的競爭力仍強,政府只要願意持續開放,少以指導者的身分限制這、管制那,民間會找出最佳的出路。台灣今年的經濟表現,從無感轉為有感,應該是可以期待的。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4383236
台灣的雙M型社會挑戰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0-12-30 中國時報 【李允傑】

     如果說二○一二年總統大選民進黨重新執政的罩門在「兩岸」,那麼馬政府二○一二年能否順利連任的關鍵就在「分配」。台灣未來極有可能成為雙M型社會:一方面在家戶所得由於貧富差距拉大呈現M型分配;另一方面五都改制之後,直轄市與非直轄市的城鄉差距擴大。如何讓這些可能發展的趨勢不再惡化,政府勢必要有所作為。

     今年台灣經濟數據亮眼,經濟成長率也創下二十一年來新高,但貧富差距仍是一大罩門,成為當前最大民怨。猶記得二○○八總統大選之後,中時民調顯示有高達八十二%的民眾最在意的是貧富差距問題。從縣市長選舉、立委補選與五都選舉的結果來看,執政黨得票率下滑與貧富差距擴大所造成的民怨,有極大的關係。

     行政院主計處今年發布台灣所得分配統計,低收入家庭受到金融海嘯衝擊最為嚴重,導致民國九十八年台灣五等分位家庭「原始所得」差距擴大至八點二二倍,創下歷史新高;在透過社福支出與租稅措施雙管齊下後,「可支配所得」差距雖降為六點三四倍,但仍是歷年次高紀錄。

     為此,行政院長吳敦義指示副院長陳?召集「改善貧富差距專案小組」會議,研提具體因應對策,以宣示政府改善貧富差距問題的決心。財政部也提出將針對高價商品、不動產交易,研議特種消費稅;但奢侈稅與豪宅稅是間接稅,對改善所得分配的效果有限。

     現在台灣經濟雖然復甦成長,廣大受薪階級的收入卻是「無感」,相對剝奪感日益高漲。就社會正當性而言,現階段租稅改革的重心應該是所得重分配。為因應M型社會中政府社會福利與救濟等移轉性支出增加的趨勢,積極查緝鉅額逃漏稅、最低稅負制與資本利得課稅,都是難度高但無可迴避的稅改課題。

     另一方面,五都改制之後產生磁吸效應,財政資源、人才、資金、技術和投資等將流向五都,其結果是非五都縣市將因此出現邊緣化的結果,五都和非五都的發展差距將因此不斷加大。最顯著的例子就是五都升格後,不動產的價值上升幅度不小;反觀其他縣市,卻是不動如山。

     財政收支畫分法牽涉到地方資源的分配,是各縣市政府與直轄市角力的戰場。近年囿於稅收短徵,政府財政大餅有限,政院在釋出資源給五都,使五都升格能名副其實之外,還是得公平照顧其他縣市。尤其在計畫型補助款分配上,當注意五都的補助款使用,是否會排擠到其他縣市。

     政府應思考如何建立以五都為領頭羊,帶動周邊縣市共同發展的合作機制,以避免區域經濟發展出現貧富差距擴大的情形。中央應設立區域發展基金,用以鼓勵跨區域治理合作,共同進行流域整治與開發建設。如何超越黨派立場,克服地方政府本位主義;進而建立中央與地方的夥伴關係,共同承擔財政責任,也是艱鉅的工程。

     在全球化的趨勢下,隨著資源財富的重組,原本代表安定力量的中產階級,正逐漸消蝕中,形成不穩定的M型社會,弱勢家庭問題將層出不窮。而五都改制升格原為擴大規模經濟、提升城市治理能力以因應全球城市競爭,卻可能造成城鄉差距進一步拉大。從這個角度看,台灣在所得分配與城鄉發展所面臨的雙M型社會問題,是馬政府能否順利通過二○一二年大選考驗的最關鍵挑戰。

     (作者為空中大學公共行政系主任)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4373736
如果中國大陸的世界工廠消失了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聯合報╱社論】 2010.12.26 02:53 am 
 
二十五年來,以廉價勞工為先進國家生產大量廉價商品的世界工廠一直在搬遷之中,從台灣經泰國、馬來西亞等地逡巡了一圈,最後落腳在中國大陸的珠江三角洲,規模也擴大了數十倍,變成一個超大型的世界工廠,造成了全球經濟天翻地覆的巨變。

如今,這個超大型的世界工廠好像又要大搬家了;由於中國大陸世界工廠的規模如此巨大,倘若在經濟轉型中漸漸遷移消失,其對全球經濟衝擊之凶猛殊難想像,而台灣更是首當其衝。

中國大陸沿海地區的世界工廠,兩年來飽受衝擊,眼看著漸將難以為繼。經過二十餘年的高速發展、巨幅擴張,這個世界工廠的產品已橫掃先進國家的貨架,甚至有人親身實驗,沒有中國貨,美國人簡直就沒法過活。然而,正如過去的世界工廠一樣,中國大陸做為世界工廠的條件正在消失;在中國這十三億人以外,全球還有四十億人正等待著接替成為廉價勞工,虎視眈眈地想爭奪成為世界工廠的商機。隨著中國人均所得與土地、物資成本的升高,使接替者的相對競爭優勢與日俱增;而大陸許多出口產業的利潤則日趨微薄,遲早將被迫鬆手,形勢十分不利。

就在這個關鍵時刻,中共決定要「騰籠換鳥」,欲以七大高科技、高附加價值且資本密集的新興企業,來取代那些邊際價值急速下降的加工出口業;一方面以「勞動合同法」提高勞動成本,一方面則取消長年來種種優惠,進而提高土地、資源成本,愈加使世界工廠難以支撐。

中共官方極力鼓吹這些加工出口業向內陸遷徙,但兩頭在外的加工出口業,其命脈與運輸成本密切相關,內陸工廠的運輸成本將使微利的加工出口業無法負荷。再加上即將於明年實施的「十二五計畫」,為了改善所得分配,明訂五年之內要讓工資加倍;使得勉力撐持「世界工廠」角色的加工出口業幾難立足,漸將搬離中國,向勞力更低廉的其他開發中國家遷移,恐怕已是大勢所趨。

不過,在全球擁有廉價勞工的這四十多億人口中,儘管工資遠比中國低者比比皆是,卻找不出任何單一國家有能力承接此一重任。最近,東協各國緊急商議,要合各國之力,共同提高行政效能,改善基礎設施與水電供應,打造出一個足與中國大陸媲美的加工出口業發展環境,以築巢引鳳。一般認為,在印尼、泰國、馬來西亞、越南甚至孟加拉在內的諸國的共同努力下,的確可以分到一部分搬離中國的商機;但這些國家不論其整體規模、政府效能乃至客觀環境,與中國大陸皆相去甚遠,恐怕吞不下這塊大餅。因而「世界工廠」將由「面」的分布,變成「點」及「線」的發展,亦即將會從東協各國迤邐而西,向中亞乃至更遠的非洲擴散。

這個變化趨勢,對台商當然是一個大衝擊。台灣一直擔當「世界工廠」的重要原材料、零組件的供應者,並已構成台灣的生命線。如今倘若中國大陸的「世界工廠」角色漸被取代,台商供應的對象不但將分散化,並將由「面」化為「點」或「線」,也許橫跨十餘個國家,而台灣不僅要設法繼續做為物資供應者,更要兼顧整合、運籌乃至行銷等任務,且亦將失去同文同種及「讓利」等條件,台灣的產業結構若不進行劇烈調整,勢將無法面對漸將浮現的新情勢。未雨綢繆,台灣準備好了嗎?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4363421
頁/共53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