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民生戰線
市長:星火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公共議題【民生戰線】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政經觀察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馬英九第一堂財經課
 瀏覽54,813|回應524推薦6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6)

拎杯
Chocola
大同
藍海翔
中華民族的端午節
MOGI

中國時報 2008.04.28 
本報訊
 
 只盼生活好▲總統當選人馬英九上任面臨高通膨、低成長與高負債的台灣,人民痛苦指數居高不下,執政團隊應多傾聽民眾的聲音,好好關愛民眾,提供民眾安樂的生活;圖為一名上班族行經101大樓前的LOVE雕塑。

     如果要用一個字形容台灣現在的經濟體質,你會想到什麼?「易碎品(fragile)」,許多人回答。儘管台灣是四小龍裡最低幅度的通膨,但通膨壓力已是近十多年僅見;在低成長、薪資停滯的環境裡,在國債八年增加二兆四千億的台灣,如何逃出高通膨、高負債、低成長的「兩高一低」之惡性循環,將是馬英九上任的第一堂財經課;至於社會失衡與租稅的失靈,更難短期見效根治。

     過去八年,台灣經濟的複合成長率平均只有四.○%,居四小龍之末,遠低於之前八年的五.三%。如果,台灣能維持過去水準,平均經濟成長率拉到前八年的五.三%或與新加坡的五.四五%比肩而行,國內生產毛額(GDP)可以增加一兆四千億元以上。這個數字,代表的是十多兆元的產值,而且是永遠流失的十多兆元。

     面對新政府的施政方向,外界已有許多期望,似乎,認為經濟的提振與好轉應是一蹴可及、水到渠成。但,事實上眼前挑戰更多,難怪,業者勸告新政府「要管理民眾的期待」。

     油電價一漲 物價將創12年新高

     「台灣到現在還沒有真正感受到物價上漲的威力,」大和總研全球顧問劉憶如說:「這一次,漲起來不是鬧著玩的!」

     五二○上任後僅僅十天,新政權就必須決定,六月油、電價格要漲多少。如果一次漲足,極有可能,今年消費者物價上漲率逼近三%,創下十二年來新高。目前台灣銀行一年定存利率只有二.六五%,台灣很有可能再度變成負利率國家。這樣的通膨,更將幾乎把薪資漲幅吃掉。

     財經學者幾乎都有共識─面對全球性通膨台灣免疫力很小。這個月初,國際貨幣基金調高美國、歐洲與其他已開發國家消費者物價指數預測到二.六%,創下一九九五年以來新高。新政府唯一能做的決策是,一次漲足?或緩步微調?

     贊成一次漲足者,擔心緩漲反而造成物價上漲的預期心理。東華大學經濟系教授溫英幹舉七○年代第一次石油危機為例,時任行政院長蔣經國採取震撼療法,油電價一次漲足,把大家嚇了一跳,但預期心理馬上消失無蹤,物價很快平穩下來。哈佛大學教授,前國際貨幣基金首席經濟學家羅葛符也認為,通膨最怕就是預期心理,「一旦預期形成,整個情況就很難扭轉。」

     最佳化衡量與拿捏 將是大考驗

     主張緩漲者,則認為政策還是需要考慮後座力。台灣經濟研究院院長洪德生認為,理論上一次漲足是對的,但誰也不知道震盪療法後,是不是得繼續再漲。另外,萬一之後的局勢價格是往下掉呢,公用費率是否要跟著下調。目前國際間普遍觀點,隨著美國、歐洲經濟放緩,將有助於壓抑通膨,尤其今年下半,當高成長新興市場開始感受經濟趨緩的痛苦,全球物價壓力會減緩。

     但,不容忽視的是:根據本報民調,有高達五三%的受訪者贊成政府持續凍結油價,認為應該交由市場機制決定則為廿九%。新政府如何在民眾的期望、專業與政治的考量、短期與長期效益之間,作出最佳化的衡量與拿捏,將是一大考驗。

     只是對新總統馬英九而言,如果高通膨惡夢未成真,是因全球經濟放緩而讓全球能源與糧食價格真能平穩下來,這也意味今著年台灣經濟成長率可能跌破四%,創下近四年最低水準。國際貨幣基金就不斷下修今年全球的經濟成長率,根據其最新預測,今年台灣經濟成長率只有三.四%,創下七年前經濟負成長之後的歷史新低。

     國庫沒錢是事實 須訂優先順序

     新政府計畫以擴大公共工程來支撐今年經濟成長率到五%,明年到六%。這樣的政策,看在某些人眼中卻直冒冷汗。國民黨立委李紀珠直言,可預見未來半年物價都會是問題,如果貿然推出大量公共建設,可能會進一步推升物價,甚至產生資源排擠的效果。「政策優先順序一定要調整」,她認為。

     洪德生則直言,他不知這些建設財源在那裏。他說,過去民進黨政府不是不知道要做公共建設,但國庫沒有錢是事實。過去七年,政府資本支出每年平均減五.二%,政府消費只增加○.六六%,比起國民黨執政時平均增加六.四六%,可以顯見政府財務有多麼拮据。

     洪德生說,政府如果凡事要自己做,可預見一定會受到財源的限制。政府不是不能以處理公有資產,籌措建設用資金,但可能都需要修改法規。如果是用BOT,這又考驗文官素質與政府的議約能力。「台灣法律規章、制度面這些非貿易財,能不能改革跟得上?」他問。

     愛台十二項建設 必須務實把關

     曾在世界銀行工作的溫英幹認為,不論是用那一種財源籌措,公共建設最根本的問題是:建設能不能回收?要做的是不是好建設?根據世界銀行的評估標準,每一個公共建設,起碼要有財務效益,譬如:蓋馬路可以回本、經濟效益則如:增加稅收與就業、環境生態評估等問題。新總統提出的愛台十二項建設,都必須放回這些光譜下嚴格檢驗,不能貿然動工。

     外界寄望最殷切的兩岸開放,固然有短期刺激與提振效益,但絕非萬靈丹;終究,政府要面對許多內部長期與根本的經濟課題。而這些課題,都是嚴峻的挑戰。新政府,真的準備好了嗎?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2837677
 回應文章 頁/共53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同樣選總統/歐巴馬談增稅 台灣赤字誰面對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聯合報╱嚴震生/政大國關中心美歐所研究員】 2011.04.15 02:13 am 
 
在共和黨占多數的眾議院不願意通過政府預算之際,美國政府差點無法繼續運作,最終歐巴馬政府與共和黨達成妥協,方才暫時度過難關。

歐巴馬不敢大意,周三在一場演說中,他宣布將同步增稅及刪減支出,在未來十二年累積降低四兆美元預算赤字的新方案。

基本上,這項新方案包括了四大部份。第一、大幅削減非安全項目支出,但仍保有在能源更新、教育及基礎建設的投資,預計可省下七千七百億的預算。第二、將在國防安全的花費作更多的削減,預計可省下四千億美元的支出。第三、透過更具成本效益的醫療服務,降低醫療保險及福利兩大項目的支出,預計省下五千億美元的支出。第四、他要進行稅制改革,限制百分之二最上層富人的節稅項目,期再省下三千兩百億元。稅制方面的改革,可以增加上兆的新稅收。此外,降低農業的補貼亦可以減少三千六百億的預算。歐巴馬提出了他的方案,共和黨必須作出回應,雙方再企圖尋求共識。

美國民主共和兩黨,有基本的信念差異。在經濟政策方面,儘管兩黨都主張市場經濟,但雙方對政府的角色有不同的認定。共和黨認為政府在經濟方面的角色愈少愈好,因此反對管制、主張減稅;民主黨認為政府在財富重新分配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不僅對弱勢團體提供各項福利,亦認為富人應當承擔更多賦稅。兩黨在這些議題上的差異,往往就成為部分選民投票的決定基礎。

不過,大部分的政客都喜歡說謊,共和黨的候選人一定會主張減稅,而民主黨的候選人則是一方面承諾選民各項福利,另一方面又不願意加稅。

共和黨的雷根總統在1980年,曾提出了極其荒謬的同時增加國防預算及減稅政策,還宣布因減稅可以刺激消費及投資,最終反而會增加稅收。雷根堅持富人先富後,就能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最終中低階層的人民也會受益,這就是所謂的「涓滴經濟學」;不過這個完全不合邏輯、且最終造成更嚴重預算赤字的主張,被反對者稱之為「巫毒經濟學」。儘管雷根實驗是個失敗的嘗試,許多共和黨對它仍然戀戀不忘,總是認為減稅是振興經濟的最佳處方。

民主黨的總統候選人孟岱爾在1984年角逐白宮時,曾表明若是他贏得大選,將會透過增稅來平衡預算,結果除了他的故鄉明尼蘇達州及華盛頓特區外,他在其他49州皆敗給雷根。老布希總統在1988年選總統時,曾揚言「請讀我的嘴唇,不會有新的稅」,但當選後卻表現負責任的態度,增稅以平衡預算,結果在1992年大選中敗給柯林頓。由這幾個過去的例子來看,選民或是不信任政府會善加使用稅收,或是不希望看到負責任的政治領導人,總之加稅應是美國總統選舉中的大忌。

在此情況下,為何歐巴馬還願意甘冒政治風險,想要增稅來降低預算赤字?特別是歐巴馬所提出的是一個兩面不討好的方案,富人對任何的加稅都會不滿,支持民主黨的弱勢團體勢必不願見到社福預算的刪減。

歐巴馬放棄使用天花亂墜的經濟理論、選擇用最基本的刪減開支、增加稅收來誠實面對嚴重的預算赤字問題。在他剛宣布預備競選連任之際,雖然不宜談增稅,但反而更顯出他的擔當。台灣的政治人物除了提出討好選民的政策外,是否也能具有道德勇氣,誠實面對我國的財政赤字?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4600275
妥善因應紛至沓來的壓力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經濟日報╱社論】 2011.03.18 03:16 am 
 
日本超級強震一周,但震災引發的諸多問題仍未妥善解決,尤其福島核一廠四個機組相繼出事,情勢尚在惡化之中,對日本乃至全球經濟的衝擊將擴大,時間也將拉長。

如果核電廠問題早日獲得控制,不致引發更大災變,其直接影響就是日本能源供應的短缺與調整。日本核能發電占總電量的三成,除受創的核一廠,其餘核電廠的運轉也不免受到影響。為彌補缺口,火力發電勢必擴充,但短期內發電量勢難抵充核能發電的縮減,日本整體供電將持續吃緊;加以燃油、燃氣等火力發電成本遠高於核電,大量進口石油又可能使每桶在100美元浮動的國際油價進一步騰貴,進而大幅提高發電成本,對日本產業的短期傷害將十分嚴重。

除了核電受損,日本東北地區也是重要的稻米產地,則於強震毀損其生產設施之餘,輻射擴散更使其安全性大受戕害;值此全球糧價高漲,唯米價尚相對持穩之際,全球稻米的供求也會失衡,可能導致米價跟隨小麥、玉米、黃豆的漲勢走升,使原先油、糧價格飆漲所帶動的通貨膨脹進一步惡化。

在天然資源與能源之外,日本做為全球主要工業國,其製造業所生產的產品,是眾多產業不可或缺的原材料與機械等;當其生產受損、供給緊縮時,電子、汽車等在內的許多產業供應鏈都受到連帶衝擊;短期原物料價格將因生產停頓而被抑制,但很快就會因重建需求而走高,加以最終產品的全球總供給將縮減,「供不應求」也將成為推動價格揚升的重要力量。

相對於供給面的損害,消費市場的衝擊也不容小覷。日本做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地位,雖於去年被中國大陸超越,但其每人所得之高,遠非大陸可望其項背,日本仍是僅次於美國的重要消費市場;尤其對新興國家而言,美日歐幾乎等於其加工出口品的出路。

當日本經濟受強震損傷,經濟成長頓挫甚至衰退,日本消費者對一般進口品的購買力必大為萎縮。與此同時,為進行災後重建,這又會對鋼鐵、水泥等產生極大需求。這兩方面的力量對全球需求的影響恰成對比,因而一般新興國家會在美國經濟尚嬴弱無力、歐洲又深陷債信危機的不利環境之下,受到額外的打擊;反之,主要的鋼鐵、水泥、石油、糧食生產國,則會在震災創造的意外需求挹注之下,獲得意外的提振。

此外,十餘年來,日本在全球經濟中還扮演一個重要角色。由於堅守零利率政策十餘年,日本經濟又深陷兩個「失落的十年」之中無以自拔,因而大量金融機構乃至「渡邊太太」們,紛紛借貸低成本日圓轉戰世界各地從事套利、套匯的「利差交易」。因此,儘管日本國債餘額已超過其國內生產毛額(GDP)的兩倍,日本在國外的淨資產卻高達3兆美元,約當其GDP的60%,這部分資金的動向非常值得關注。

根據初步估計,日本需要的重建費用約1,800億美元,連同巨額的震災損失,家庭、企業、政府和中央銀行都要尋找資金,這些資金來自何處,會對外匯市場帶來不同的影響;假如是來自前述海外資產的變現,日圓有可能升值,近期日圓對美元匯率就因此一預期而大幅升值;龐大的國內儲蓄也是來源之一,日圓所受影響極微,但導引效率不定;目前看來,日本是通過印鈔方式把成本社會化,雖可能趕走通貨緊縮,日圓也將轉升為貶,但也有信用失控的風險,後遺症難免。

由於日本經濟復元非朝夕可成,甚至年底前都難以全然恢復,則上述紛至沓來的不利影響期間也將拉長。台灣在上述每個面向幾乎都首當其衝,我們必須更加戒慎因應,降低震災的波及效應。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4568677
做大市場以分散經濟風險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經濟日報╱社論】 2011.03.10 03:31 am 
 
海基會成立20周年,特別舉辦學術研討會尋找兩岸雙贏之道。在這場研討會中,副總統蕭萬長在專題演講中提醒,兩岸簽署經濟合作協議(ECFA)為兩岸立下經貿里程碑,但兩岸經貿自由化的結果,必然讓台灣對大陸的經貿關係進一步傾斜,為讓台灣經濟分散風險,台灣必須努力地與其他國家拓展更好的經貿關係,甚至簽署自由貿易協定(FTA)。就在同一場合,多位外國學者肯定ECFA,日本與印度學者更直言,日本與印度都應與台灣簽署FTA。不只日、印如此,無論從主觀需要及客觀環境發展,ECFA已受到國際社會的關切,也提供台灣經濟藉以分散經濟的空間。

由蕭副總統提出台灣應該要分散風險的預警,宣示了政府對兩岸經貿的往來有一定的掌控與警覺,而非在野黨經常批評的一廂情願,在海基會成立20年之際具有積極意義,相信也會逐步加速反映到政府未來的施政作為之上。其中,推動與其他國家簽署FTA就是重要的策略,目前國際間的反應也大致符合此一策略的預期;例如去年6月底台灣與大陸簽署ECFA之後,台灣與新加坡就在8月宣布要開始進行正式的FTA洽商,近來印度國際經濟關係研究院也與中華經濟研究院合作,展開台印洽簽FTA的可行性研究,顯示ECFA擴大台灣經貿空間效果。

首先,目前台灣對大陸與香港的出口額占總出口額的比率達41%,陸港已是台灣出口品最大市場。因此,兩岸若能利用ECFA,相互減免關稅,台灣對大陸的出口必將因此大增,也將帶動台灣的經濟成長。不過,由於台灣對大陸的出口依賴度已很高,分散出口市場,以分散台灣出口及經濟成長風險,也是很自然的事。但是,分散風險的積極作法是擴大台灣與其他國家的經貿關係,做大出口大餅後大陸所占份額自然下降,而非以此限制與大陸的經貿關係,自我設限。

現在也是台灣擴大國際空間的好時機。從主觀需求而言,對很多國家來說,台灣2,300萬人的市場雖難與大型經濟體相提並論,但近4,000億美元的經濟規模仍在全球排名前20大,能與台灣建立更緊密的經貿關係,對其經濟發展有實質的助益。例如紐西蘭、澳洲等國,就對與其他國家簽署FTA有高度興趣,紐西蘭更在2009、2010年分別與大陸和香港簽署了FTA,凸顯紐西蘭對大中華市場的企圖心,更增添台紐簽署FTA的可能性。再從客觀環境面,外國學者在海基會的研討會上即明言,日本、印度有興趣與台灣簽署FTA,理由之一就是短期內與大陸簽署FTA的可能性較低,促使他們的企業急欲與台灣企業合作,一起進軍大陸市場。

然而,運用ECFA擴大台灣經貿空間是策略上的期待,卻非必然的結果。ECFA讓兩岸關係和緩,增加台灣與他國簽署FTA的可能性,但FTA的涵蓋範圍非常廣,台灣與他國洽簽的過程中,必然會遇到一些實質問題,需要政府積極面對。例如紐澳在與其他國家洽商FTA時,都是希望建立一個真正的自由貿易協議,亦即把所有的貨品貿易與服務業市場完全開放。因此,面對像紐澳等國協商FTA時,台灣必須要問的是:準備好了嗎?這些準備至少會包括:要開放農產品市場了嗎?要開放管制依然嚴格的金融市場嗎?要開放電信市場嗎?或是準備開放到何種程度?

面對兩岸經貿往來日趨密切,政府既須意識到分散風險的重要性,也要以擴大台灣對外經貿網絡的積極對策因應,更須有完整的產業發展策略,研究開放台灣市場的進程,為迎接更廣、更深的經貿關係做準備。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4559067
不做能源稅,明天會後悔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經濟日報╱社論】 2011.03.06 03:04 am 
 
最近國際油價上漲,部分立委要求凍結油價,行政院吳敦義院長認為凍漲未盡公允,經濟部施顏祥部長說中油已經虧損,而虧損要由全民埋單,因此行政部門拒絕凍漲。不過由於油價高,政府似認為推動能源稅政策會對國內經濟和物價形成負面衝擊,因此將暫緩這項政策的推動。這兩項政策的理由似乎不太一致,同時也暴露政府遠見和規劃的不足。

能源稅是馬總統在2008年提出的重要政見,當時他說要實施能源稅,以讓經濟社會環保三贏,增加的稅收還要用來提高所得稅基本扣除額,給予低收入戶能源補貼,分擔企業對其員工的福利支出,以及提供新能源的研發經費等。馬總統當選後,更說這政策「今天不做,明天會後悔」。2009年2月間財政部透露能源稅已委託專家進行研究,馬總統的政見一定會實施,而且最快2010年實施。但上周財政部向馬總統報告奢侈稅和能源稅時,奢侈稅如火如荼地推展,能源稅卻要繼續討論,也就是暫不推動。

馬總統將這重大政見叫停的原因是目前物價蠢蠢欲動,要財政部再研究評估能源稅開徵對產業和民生物價的影響。這種關切是合理的,然而已經規劃三年的政策,不是本來就該有對產業和物價影響的評估嗎?如果竟忘了做這問題的研究,相關人員該受懲處。事實上這種研究並不難,也很可能已經有。有報導即指出,扣除貨物稅之後,能源稅僅使每公升汽油額外漲價約1元。這個幅度相對於最近油價上漲的幅度實在甚小,因此政府嚴拒凍漲油價卻又暫緩能源稅的推動,有點自相矛盾。

能源稅政策可分成稅制的調整及稅負的提高兩部分來分析,後一部分在物價上漲期間實施確有一些顧慮,但前一部分卻並沒有抬高物價的問題,只會造成相關產品相對價格的調整。而在原油價格上漲的大環境中,各種產品的相對價格本來就須調整,能源稅制在這種時機實施,反而可讓相對價格更順利調整。若依政府較早期的構想,在能源稅制調整後分十年才完成稅負的調整,則第一年每公升汽油增加的稅負才約1.2元,遠低於最近油價暴漲的幅度,更何況政府還可以讓能源稅第一年的稅率更低,而完全消除它對整體油價和物價的影響。所以原油價格上漲反而是稅制改革的好時機。

政府拖延未推動能源稅改革,也喪失了提高稅負的好時機。政府若有心提高能源稅率以促進節能減碳,則最好在國際油價下跌的時機進行,因為成本下跌和稅率上升相抵銷之後產品價格不必上漲,加稅的阻力顧慮自然減少,有時甚至可以降低物價下跌或通貨緊縮帶來的困擾。國際原油價格在2008年6月達到高峰後,下跌幅度曾超過50%,當時一般物價也平穩,若那時候政府已有可行的能源稅而適時提高稅率,則可提早推動節能減碳而又不造成物價上漲,現在也可多一個降低能源稅率來應付油價上漲的政策工具。政府現在停止推動能源稅,等油價回跌時,我們將發現又錯過一個機會。

政府施政要掌握情勢而且有遠見。2008年馬政府團隊因為在選舉期間抨擊民進黨的油價凍漲政策,因此當年5月上任即匆促調漲油價,結果不僅造成極大民怨, 7月國際油價即大幅下降,證明5月的政策沒有遠見。目前政府拒絕凍漲國內油價的原因之一,也可能是怕和2008年批評民進黨政府凍漲的立場自相矛盾。由於目前國際油價上漲的主因是中東和北非的情勢,政府應有遠見評估這是短期或長期的現象再做決策,更不可放棄早該推動的能源稅改革政見。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4552908
最低稅負是稅改活棋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經濟日報╱社論】 2011.03.01 03:16 am 
 
馬英九總統已揭示今年四大政策目標,要求內閣團隊全力達成,其中之一的建構均富社會具理想性,但以台灣貧富差距迭創新高之勢,政府需要大魄力才行。在此情況下,就不能只靠政府補貼社會福利支出,而是應該重振稅制的所得重分配功能,且是不可或缺。馬總統上周決定對炒房及高價交易行為加課10%到15%的奢侈稅,只是追求均富的第一步,不能以此自滿;放眼現今稅制,專挑免稅所得課稅的最低稅負制,應是政府打造均富社會時可善用的活棋。

最低稅負制自2006年實施以來已逾五年,期間未做任何修改,但租稅時空環境已有不同。首先,促進產業升級條例在2009年12月31日施行期滿落日,取而代之的是企業營利事業所得稅率自25%降為17%。租稅減免在不同產業間的分配不均現象,已隨促產條例落日而逐步消除,最低稅負也因租稅減免退場,課稅範圍跟著縮水;個人部分,員工分紅配股失去促產條例的庇護後,按面額10元課稅已成歷史,配股所得回歸按實價課稅,最低稅負鎖定個人的五大減免稅所得,也因此少了一大塊。

五年來,國庫經由最低稅負收到的所得稅,每年大約200億元。促產條例租稅減免優惠退場,代表最低稅負稅收也會減 少。不過,最低稅負原本就不是著眼於稅收,它的存在,是因為政府無法一次取消所有的租稅獎勵,從而藉由最低稅負,挑選享有高減免優惠的企業及個人,另行課徵一道10%及20%的補充性所得稅,以此彰顯租稅公平須有的基本防線。

最低稅負與租稅獎勵的「共生關係」,最終會因免稅所得完全消失而自然落日,似乎意味稅制公平時代已然降臨;問題即在於,最低稅負制並未將當下個人及企業享有的減免優惠全數納入課稅,例如個人上市櫃股票的交易所得;政府若不自覺地任由課稅範圍「有減無增」,最低稅負被賦予免稅所得「剋星」的角色,只會帶著遺憾而非光榮離場。

房產稅制的缺陷,使富人出售豪宅獲利上億元時的所得稅不到百萬元,令社會大眾看到其間的問題及不合理之處;同樣也是資產的股票,其投資利得則是完全免稅,僅需負擔千分之3的證券交易稅,自然更讓人不平,尤其是以勞力賺取的薪資所得,卻每塊錢都要繳稅的中產階級,政府又如何能夠繼續裝聾作啞。

租稅工具喪失應有功能,促使富人藉由股票、土地快速累積所得,是台灣所得分配惡化的「因」;揮金如土的奢侈消費,只是貧富差距擴大後顯現的「果」。奢侈稅僅能對富人高價消費行為施以懲罰,不足以改變其快速累積財富的現況。唯有對股票及土地的資本利得課徵合宜的稅負,才是改善所得分配的關鍵一擊。

依財政部財稅資料中心歸戶統計,所得稅率達40%的金字塔頂家庭,其所得結構幾以股利為主,反映股票是富人財富結構的重要性。然而,最低稅負自始放棄對上市櫃股票交易所得課稅的決定,不只難脫為富人護航的嫌疑,更讓最低稅負呈現跛腳。根據統計,所得分配差距在2006年最低稅負施行後,仍自7.45倍擴大到2009年的8.22倍,顯示以打擊免稅所得為要務的最低稅負制,並未發揮應有功能。

最低稅負只鎖定免稅所得,圈選的課稅對象,也只限年所得逾600萬元以上的巨富家庭,全台符合課稅者不過5,000戶。政府能一步到位將資本利得納入所得課稅,自是政策上選;如需分段達標,則可考慮擴大最低稅負的課徵範圍。政府應認真思考,讓最低稅負重新整備,將砲口朝向免稅的資本利得,特別是上市櫃公司的股票交易所得,方足以顯現政府全力拚均富的政策決心。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4546013
治理泡沫優於戳破泡沫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聯合報╱社論】 2011.02.28 02:22 am 
 
連漲八年的台灣房地產市場,今年開春以來卻是惡訊連連,不只多位房地產專家預警房市泡沫化的趨向,政府更在連續升息、課徵豪宅稅之後,終於對短期的房屋買賣,祭出形同加重交易稅的奢侈稅,股市裡的資產、營建類股股價應聲全倒,凸顯出這記重拳的威力。

由於國際金融市場正因中東北非情勢動盪而惶惶不安,國內經濟情勢也出現轉變,政府此時對治房市泡沫之道,應是精細的治理,而非粗率的戳破。

國內房地產市場的泡沫化現象,主要表現在兩方面。第一是房價與所得的關係:如果房價的漲幅與民眾的所得增幅相當,就沒有泡沫化問題,常用的觀察指標是房價所得比。依據內政部委託辦理的住宅動向調查,去年第三季時台灣地區整體的房價所得比達八倍,台北市更高達十一倍,不只高於一般認定較能負擔的四至六倍,而且都創下歷年最高,顯示房價水準已遠超過民眾所得負擔,兩者間的差距就存在了投機炒作的泡沫,差距愈大,也代表泡沫愈大。

第二是房地產融資規模的急速擴大:根據中央銀行的統計,去年合計住宅貸款及建築貸款的房市貸款總規模已達六點四五兆元,比前年大增百分之八點四,是近三年最大,占國內生產毛額(GDP)也攀到百分之四十七點四的高峰,遠遠超過百分之四十的泡沫化疑慮警戒線;尤有甚者,目前全體銀行的放款中,每一百元有近卅五元是流向了房市,凸顯放款集中度之高,使銀行業的經營穩定度與房市景氣的榮枯緊密連結,既不健康,更不安全。

房市的兩大泡沫化現象日明,高房價更高居民怨之首,政府也口口聲聲會有對策,卻因三大兩難而遲未下重手。第一個兩難是利率與匯率的兼顧,去年以來因全球央行聯手注資而導致熱錢亂竄,台灣因兩岸和平紅利的加持而更受青睞,在升息會引來更多熱錢、游資更氾濫而新台幣升壓更大下,讓利率這個調控房市的重要工具暫難施展。第二個兩難是房市的泡沫化是局部性而非全面性,集中於大台北等特定地區,甚至特定品級的豪宅,全面打房固然可以消除一時的民怨,但以台灣高達百分之八十八的自有住宅比率,房價下跌恐會讓更多民眾的資產價值縮水。第三個兩難是成長與穩定的選擇,台灣經濟景氣才剛復元,動用重型武器壓制交易意願及房價,無可避免地會損及成長動能,更不用說金融體系的放款風險有三分之一是押在房市了。

從去年第四季到今年初,房價高漲及交投熱絡的市況,確實沒有明顯緩和的跡象,但預警的聲音愈來愈高亢,連向來樂觀看待房市的戴德梁行總經理顏炳立,都擔心部分區域房價衝太快,會有泡沫化疑慮。泡沫經濟會造成市場價格的大起大落,甚而引發禍害連年的金融危機,兩年半前的金融海嘯正是起自於此,政府絕對必須正視,而且要拿出辦法。然而,對治泡沫的方法,卻非僅戳破一途;沒有做好任何預防措施的泡沫破滅,整體經濟恐更難承受。

以現今台灣環境來看,治理泡沫始為正辦。首先,去年政府的三難雖已去其一,即熱錢風潮稍退,新台幣升值壓力稍緩,放大了升息的施展空間,但另兩難猶存,升息與房價反轉交會帶來的金融體系失控風險,依然不可小覷;再者,目前全球金融市場都被利比亞動亂攪得心神不寧,高漲的國際油價更引發世界經濟二次衰退的憂慮,台灣經濟沒有太多樂觀的本錢,此時實非出手擊破泡沫、自亂陣腳的時刻。

此外,房市泡沫化疑慮既已四起,依經濟自我實現之理,將會出現自我調整的行動;加以央行已啟動升息循環、房貸放款成數已見下降、預期房價上漲的心理也正改變之中,製造泡沫的三大要素──廉價資金、高槓桿率、單向預期都在反轉,顯示房市泡沫化雖可慮但暫無憂,政府應以治理泡沫三要素應對;如今再加上對密集轉手的房地產課以奢侈稅,以加重房產交易成本,應可產生更具針對性的抑制效果,亦屬治理良方。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4544385
新年經濟新局 要樂觀也應審慎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聯合報╱社論】 2011.02.16 02:56 am
  
明天是元宵,新年的序幕拉開,為人們帶來新的氣象與新的憧憬。

去年的經濟成長率在兩位數上下,將金融海嘯的陰霾一掃而光,而擾攘甚久的ECFA終於從紙面走上現實,早收清單的五七九項出口品今年開始逐步降低關稅,更將帶來期盼已久的實質利益。這麼多好消息一時並至,應可期盼醞釀出一個好年頭。

然而,儘管有這些好兆頭加持,今年的經濟情勢卻不容掉以輕心,反而必須步步為營,因為若干影響深遠的重要因素顯得撲朔迷離,一旦發作,不止台灣,整個世界經濟都難免顛簸震盪;而發威的時間,很可能不出今年,甚至上半年即見分曉。

二○○八年九月金融海嘯爆發以來,以美國為首的全球各國政府為求減輕災難,早日復甦,紛紛採取各種非典型的貨幣與財政政策以應變;結果過猶不及,全球經濟結構受到嚴重扭曲。因而兩年於茲,失衡狀況愈演愈烈,新興國家泡沫滋長、景氣過熱,先進國家則資金流失,欲振乏力,形成一個半榮半枯、冰炭共存的畸形結構,愈來愈迫切需要以霹靂手段扭轉乾坤,重置全球經濟於正常穩健的大道之上。

此中關鍵之一,就是率先將利率遽降至零的美國聯準會,何時可停止此嚴重違反市場規律的強力干預,讓利率水準逐漸回歸正常。由於美國政府為一己之私,膠柱鼓瑟,堅守此一荒謬利率政策而毫不讓步,甚至以二次量化寬鬆政策(QE2)火上加油;於是,新興國家唯恐單獨升息將助長利差交易,使熱錢更猖獗,鼓脹泡沫並推升幣值損及出口競爭力,只好勉力跟隨,坐視本國實質利率向下沉淪,乃至成為負值。但如此扭曲的狀態,豈能持久?

從去年下半年開始,美國在資金流失的情況下,經濟依然走向復甦之路,除失業率外,各項指標皆明顯改善;若此趨勢繼續發展,則聯準會堅守零利率的政策即逐步失去說服力,極可能在今年上半年毅然宣布升息。一旦美國放手,新興國家將如釋重負,群起響應,則不旋踵之間,全球利率結構將幡然歸正,甚至在逐漸加深的通膨壓力之下,逐步走高;屆時,無數追求利差的熱錢會加速向美國回流,冰炭兩個半球會猛然碰撞,美國在資金的助長下,如虎添翼,而新興國家則因為熱錢驟去、利率走揚,而使棘手的泡沫接踵破滅。台灣正是熱錢兩年來攻擊的重點,央行近來殫精竭慮勉力阻擋,仍力不從心;因而屆時熱錢之流失與泡沫之破滅,其衝擊恐怕也不落人後。而泡沫過大又破滅過快,正是常為人憂心的所謂「二次衰退」,豈可掉以輕心?

另一項重要因素,則是中國大陸在政策引導與薪資驟升的夾擊之下,世界工廠正拉下大門;最近幾年,台灣經濟成長率基本上靠在對岸這些加工基地的出超支撐,倘若情勢丕變,其對台灣經濟的衝擊將無比巨大。

不過,世界工廠如果關門,首當其衝的乃是大陸經濟;在其巨大衝擊之下,大陸景氣恐難樂觀,不但失去出口支撐,進口也難以為繼。然而,今年台灣最期待的正是陸客大量增加、大陸內需擴張大力向台灣進口;如果這兩項期待落空,甚至不增反減,則當前面兩項因素重擊台灣時,落空的期望會格外沉重。

面對這幾項極有可能在今年發生的衝擊,我們必須認清真相,未雨綢繆;不但要預先做好可能的防備,而且儘速籌謀對策,俾在這些成長引擎、景氣支柱忽然動搖時,可以有力地支撐台灣經濟不墜。畢竟,對岸的世界工廠拉下大門,必定會在東南亞一帶重新開張;而全球經濟結構自扭曲畸形的陷阱脫出,自會重新走上繁榮興盛的大道,尤其ECFA猛然打開自由開放的大門,台灣正面對六十年來不敢奢想的新紀元;只要我們不耽迷於表相,而能眾志成城迎向未來,民國一百年會是一個重要的開端,亦應是昂揚向上的起點。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4511763
社論-馬政府應趕快為稅改的錯誤「擦屁股」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1-02-15 工商時報 【本報訊】

     我們一再呼籲馬政府應重視所得分配不均與貧富差距擴大的社會問題,更不斷提醒馬政府應調整偏誤的租稅政策,改進與強化課稅的重分配功能,以恢復租稅的公平性並重建民眾對社會公平正義的信心。觀諸最近的民意亦大多與我們的看法相同,如響斯應,從而讓我們更加肯定我們所提主張的正確性與重要性。馬總統似乎亦有所感,日前在春節結束前所舉辦的一場內閣閣員會議中,還特別指示將所得分配公平當做行政團隊未來努力的主要施政目標之一。由此可見馬總統對此一問題的嚴重性已有所警覺,但只是不斷地耳提面命,並不足以產生實際的功效。

     徒法不足以自行,政府所有的政策都需要行政閣員來推動與完成,因此,即便馬總統有再好的理想,但若沒有稱職適任的部會首長致力實踐,仍然無法克盡其功。這次的內閣變動,我們本期望馬總統能夠以零基與前瞻的角度,做大膽與大幅的調整,但令人遺憾的是,最後結果卻只淪為補缺換人的安排,與社會大眾事前的期待落差甚大。尤其是,幾位民眾心目中專業表現不佳的財經首長,竟然無一下台,更是令識者大失所望。雖然所得分配不均與貧富差距擴大問題乃係長期與逐漸演變所產生的結果,但是馬政府財經閣員近三年來「雪上加霜」的不當施政,亦是罪魁禍首之一,難辭其咎。

     馬總統一方面宣示未來黃金十年要大力提升社會公平正義水準,另一方面卻對於那些斲害社會公平正義的財經閣員百般寵幸呵護,這種矛盾作為如何能讓老百姓對政府重拾信心。馬總統上台後雖然隨即成立了賦改會,擘劃稅改大計,但財政部近三年來仍然一意孤行,藉口因應金融海嘯危機之需,做了許多只對富人有利的減稅措施,完全不顧租稅課徵所應遵循的公平原則。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二項改革,一是遺產贈與稅稅率從50%降至10%,另一則是營利事業所得稅稅率從25%降至17%。前者很明顯的就是直接給予那些遺產龐大的有錢人減稅優惠利益;後者則是透過企業營所稅的降低間接對有錢的大股東給予租稅遞延甚或免稅的好處。這二項措施對稅制公平的傷害乃是從根本處腐蝕了我國稅制的重分配功能,其對社會公義的負面影響更是難以估計。

     我們一再強調馬總統若想要順利連任,對施政表現甚差的財政與稅改這兩項絆腳石,一定要先搬開。本來希望馬總統的覺醒能透過這次內閣人事的調整獲得實踐,如今,顯然已不可能。但國家財政與租稅公平乃維繫經濟發展與社會穩定的兩大基石,馬政府自不能眼睜睜地看著其崩解而無所作為。財政部最近正在構思提出一些租稅改革方案,包括奢侈稅(特種消費稅)、空地稅等。我們並不反對這些改革,也肯定財政部的用心,但坦然言,這些措施不是在執行上技術困難頗多,就是根本沒有對症下藥;政策口號效果或許不錯,但對所得分配不均與貧富差距擴大問題的改善,助益有限。我們認為馬政府現在優先要做的乃是趕緊替已經犯下的稅改錯誤「擦屁股」,庶幾才能挽回民眾流失的信任感。財政部該做的事有以下三者:

     其一,立即修法規定土地遺產須課徵土地增值稅。由於遺贈稅原係採用累進課徵,且最高稅率高達50%,差可產生抑制財富過度集中的效果,是故土地稅法乃對「因繼承而移轉之土地」豁免課徵土增稅。惟如今,遺贈稅改採單一且稅率降至10%,為減輕對貧富差距造成的傷害更加惡化,馬政府應該趕快亡羊補牢。

     其二,立即修法提高企業未分配盈餘加徵稅率。由於個人綜合所得稅最高稅率為40%,較營所稅高許多,為防止大股東圖謀此稅差利益而刻意把盈餘保留在企業中,藉以延遲納稅或將企業淨值轉為證券交易所得而享受免稅,現行稅法乃特別對企業之保留盈餘加徵10%的稅負。如今因為營所稅率從25%降至17%,綜所稅與營所稅的稅率差異更加擴大,企業大股東利用這項稅差的誘因隨之更加提高,為免這項稅制不公的漏洞持續惡化,馬政府應該趕快有所行動。

     其三,立即修法將企業或個人所得繳納最低稅負的門檻金額降低。最低稅負制的實施目的係為減少免稅項目過於浮濫對稅制公平造成的傷害。依照現行規定,企業與個人的免稅門檻分別為200萬元與600萬元。由於促進產業升級條例中的減免項目大多已取消,課徵最低稅負的所得門檻水準應當隨之適度調降才對,為免過高的門檻減損了取消促產條例免稅所產生的實質效益,馬政府應該趕快予以補正。

     逝者已矣,來者可追。如果馬政府可以虛心承認錯誤,真心重新確定社會公平目標,並用心立即採行上述三項稅改補救措施,則民眾當對其刮目相看,進而必將以實際行動支持其連任。反之,若馬政府不能有此深切反省,則民眾亦必將在失望下做出最後的抉擇。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4510765
「以動制動」因應國際經濟變局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經濟日報╱社論】 2011.02.14 02:51 am 
 
開春以來,年前樂觀經濟氛圍急速轉變,股市在外資撤退下連續重挫,四天下跌5.86%;新台幣匯率也由升回貶。另一方面,受原油、糧食及商品價格持續飆升影響,國內物價上漲壓力在年後瀕臨爆發,政府緊急決定糖價、電價、水價緩漲,油價則擬減半。這一波經濟變化來得又急又快,讓很多民眾甚至投資專家一時間難以拿捏未來經濟動向。

就總體經濟分析,最近的變化是金融海嘯後美、歐等工業國家推動全球經濟「再平衡」的後遺症。所謂「再平衡」,肇因於工業國家經濟復甦速度遠落後於新興市場及開發中國家,美歐啟動量化寬鬆政策,並促使新興市場國家貨幣升值,希望藉此恢復成長動力。但是,這種以鄰為壑的「再平衡」卻是由新興市場承受苦果。

表面上,新興市場,尤其是包含台灣及中國大陸在內的亞洲國家經濟復甦強勁,即使本幣升值,仍能維持高速成長;但實際上,新興市場的成長動能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來自股價、房價大幅上漲帶來的可觀財富效果,也就是資產泡沫的假象。至於造成新興市場資產泡沫的元凶,正是量化寬鬆政策釋出的巨量熱錢不斷湧入。

不僅如此,龐大熱錢也湧向國際商品市場,加上氣候異常及需求增加等火上加油,造成原油、糧食及原物料價格持續飆漲,結果受害最深的仍是高度依賴這些物資的眾多新興市場國家。資產泡沫化及通膨壓力已迫使大陸、印度、巴西、印尼、泰國、南韓等陸續升息以對。

最近美、歐經濟明顯好轉,股市紛紛創下金融海嘯以來高點;相對的,新興市場國家股房價格連續兩年飆漲,難免面臨修正壓力,並因通膨壓力不斷升高、各國可能加速升息,及中東政局動盪等,使原本樂觀情勢逆轉,國際熱錢因而快速撤出,回流美國及歐洲,導致上周亞股創下九個月來最大跌幅。

美國對近來國際經濟情勢變化的基本立場也讓人心生警惕。聯準會主席柏南克近來在華府演說時表示,這波國際糧食及石油價格上漲是因中國大陸等新興市場需求增加,而非量化寬鬆政策所致。另方面,美國雖未將大陸列為操縱匯率國家,但財長蓋納最近呼籲巴西等國一起促使人民幣升值;柏南克更公開批評大陸以升息因應通膨令人意外,應該讓人民幣升值才是上策,也才符合中美利益。這等基於美國本身利益考量的政策取向,對新興市場經濟的傷害正日益擴大。

事實上,美國已啟動涵蓋匯率戰、資金戰、貿易戰等國際經濟零和賽局,工業國家和新興市場經濟的此起彼落,及國際熱錢在兩者間的往來擺盪,恐不可避免。國際貨幣基金(IMF)在最新世界經濟展望報告中警告,未來兩年全球金融恐再生動盪,當非臆測。

台灣被劃歸新興市場的一員,與大陸經濟連動性日深;99%能源來自進口,對糧食及原物料的進口依賴度亦深;在國際經濟零和賽局下,台灣經濟的挑戰尤為嚴酷。面對動盪多變的金融及經濟情勢,「以動制動」是穩住台灣經濟的最可行策略。基本上,台灣必須遵循市場法則,才能維持經濟效率與競爭力,但在國際資金快速移動及強大通膨壓力下,中央銀行匯率、利率政策須兼顧市場機制及防止金融、經濟的過度波動,追求動態平衡。至於物價管制,包括糖、水、電價緩漲及油價減半漲等,根據經驗法則均非可長期倚恃。因應通膨的可行對策,短期應從減免各種稅費、降低國營事業盈餘目標及對弱勢者補貼著手;中長期則應建構通盤的能源及糧食安全對策,方為正辦。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4507062
期待兔年經濟精彩100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經濟日報╱社論】 2011.02.07 01:50 am 
 
今年是建國100年,又適逢辛卯兔年,國人都期待兔年台灣經濟能夠鴻圖大展,精彩100。

從經濟大勢來看,去年美國經濟停滯及歐債危機,讓全球經濟充滿變數,儘管如此,台灣經濟表現超乎預期,經濟成長率高達10.47%,創下23年新高,股市相應大漲;新台幣匯率亦刷新多年紀錄,民間投資及消費信心均達到近年高點,經濟大好反映在新春各地榮景,令人振奮。

今年美國及歐洲經濟正逐漸步出困境,新興市場經濟成長持續強勁,全球經濟變數可望減少,行政院主計處年前修正今年台灣經濟成長率預測值,從4.51%大幅上修至5.03%;台灣平均每人國民生產毛額(per capita GNP)也將首度超越2萬美元門檻,達到2萬1,229美元。

經建會主委劉憶如日前在美國演講時強調,政府將今年定位為「消費年」,也是「加薪年」,充分顯現看旺今年台灣經濟的信心。

經濟基本面平穩向上,固讓政府吃了定心丸,但要打開台灣經濟發展新局,仍須做出更大努力,尤其是在以下幾方面:

第一,調結構。經濟成長果實要讓全民共享,必須反映在薪資階層所得的普遍上升。去年台灣經濟強勁復甦,但一般民眾普遍感受不到,關鍵就在於薪資沒有增加。要讓無感復甦變成有感,提高基本工資及為公務員加薪固為方向,但根據1111人力銀行最近調查顯示,高達69%的企業今年沒有加薪計畫,其中近九成表示即使軍公教調薪亦不受影響。

企業加薪意願及能力不足,主因在於金融海嘯後全球市場競爭更趨激烈,很多企業利潤降低致被迫壓低成本。是以,要提升企業加薪能力,政府必須全力打造有利企業轉型升級的大環境,加速產業結構調整,以提升勞動生產力帶動薪資調整,並創造更多高薪就業機會,才能讓企業員工真正分享經濟成長的果實。

第二,控通膨。美國二次量化寬鬆政策造成全球熱錢流竄,引發商品炒風及亞洲等新興市場資產泡沫化風險,再加上景氣復甦及氣候異常等因素,國際原油、原物料及糧食價格持續飆升,全球通膨壓力直線上升。台灣高度依賴原油及大宗物資進口,輸入性通貨膨脹壓力愈來愈高,主計處預測今年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將上升至2.04%,突破2%的警戒門檻,成為今年經濟最大的風險。

物價上漲不僅降低人民生活水準,也勢必加劇資產價格的膨脹,嚴重侵蝕薪資階層的購買力,是經濟發展的頭號殺手,因此,政府相關部門必須拿出強有力的措施,嚴控通膨的擴散蔓延,中央銀行雙率政策也必須以打通膨為核心目標,才能確保台灣經濟在穩定中成長。

第三,求均富。過去一年台灣經濟表現不俗,但政府民意支持度始終徘徊於低檔,最大關鍵就在於所得分配惡化,貧富差距擴大。追究所得分配惡化的原因,除薪資增長遲緩外,主要是政府財經政策基本上對富人及高所得者較有利,例如調降遺產贈與稅及營利事業所得稅就是典型例證。

台灣財富分配的惡化程度更甚於所得分配。股價、房地價等資產價格飆漲,讓富人及高收入者身價水漲船高,卻不必付出任何努力,形成「富者愈富,貧者愈貧」的現象,造成窮人及中低收入者的嚴重相對剝奪感。要導正貧富差距擴大的問題,政府必須徹底改變施政理念,以追求社會均富為最高目標,同時更須嚴打不勞而獲的投機行為,以舒緩民怨,讓所得及財富分配能夠真正反映人民努力的成果。

吳內閣年前進行小幅改組,開春後內閣將為建國百年及馬總統連任全力衝刺,我們期許吳內閣能夠展布新局,為兔年台灣經濟締造精彩100。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4490018
頁/共53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