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民生戰線
市長:星火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公共議題【民生戰線】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政經觀察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馬英九第一堂財經課
 瀏覽54,811|回應524推薦6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6)

拎杯
Chocola
大同
藍海翔
中華民族的端午節
MOGI

中國時報 2008.04.28 
本報訊
 
 只盼生活好▲總統當選人馬英九上任面臨高通膨、低成長與高負債的台灣,人民痛苦指數居高不下,執政團隊應多傾聽民眾的聲音,好好關愛民眾,提供民眾安樂的生活;圖為一名上班族行經101大樓前的LOVE雕塑。

     如果要用一個字形容台灣現在的經濟體質,你會想到什麼?「易碎品(fragile)」,許多人回答。儘管台灣是四小龍裡最低幅度的通膨,但通膨壓力已是近十多年僅見;在低成長、薪資停滯的環境裡,在國債八年增加二兆四千億的台灣,如何逃出高通膨、高負債、低成長的「兩高一低」之惡性循環,將是馬英九上任的第一堂財經課;至於社會失衡與租稅的失靈,更難短期見效根治。

     過去八年,台灣經濟的複合成長率平均只有四.○%,居四小龍之末,遠低於之前八年的五.三%。如果,台灣能維持過去水準,平均經濟成長率拉到前八年的五.三%或與新加坡的五.四五%比肩而行,國內生產毛額(GDP)可以增加一兆四千億元以上。這個數字,代表的是十多兆元的產值,而且是永遠流失的十多兆元。

     面對新政府的施政方向,外界已有許多期望,似乎,認為經濟的提振與好轉應是一蹴可及、水到渠成。但,事實上眼前挑戰更多,難怪,業者勸告新政府「要管理民眾的期待」。

     油電價一漲 物價將創12年新高

     「台灣到現在還沒有真正感受到物價上漲的威力,」大和總研全球顧問劉憶如說:「這一次,漲起來不是鬧著玩的!」

     五二○上任後僅僅十天,新政權就必須決定,六月油、電價格要漲多少。如果一次漲足,極有可能,今年消費者物價上漲率逼近三%,創下十二年來新高。目前台灣銀行一年定存利率只有二.六五%,台灣很有可能再度變成負利率國家。這樣的通膨,更將幾乎把薪資漲幅吃掉。

     財經學者幾乎都有共識─面對全球性通膨台灣免疫力很小。這個月初,國際貨幣基金調高美國、歐洲與其他已開發國家消費者物價指數預測到二.六%,創下一九九五年以來新高。新政府唯一能做的決策是,一次漲足?或緩步微調?

     贊成一次漲足者,擔心緩漲反而造成物價上漲的預期心理。東華大學經濟系教授溫英幹舉七○年代第一次石油危機為例,時任行政院長蔣經國採取震撼療法,油電價一次漲足,把大家嚇了一跳,但預期心理馬上消失無蹤,物價很快平穩下來。哈佛大學教授,前國際貨幣基金首席經濟學家羅葛符也認為,通膨最怕就是預期心理,「一旦預期形成,整個情況就很難扭轉。」

     最佳化衡量與拿捏 將是大考驗

     主張緩漲者,則認為政策還是需要考慮後座力。台灣經濟研究院院長洪德生認為,理論上一次漲足是對的,但誰也不知道震盪療法後,是不是得繼續再漲。另外,萬一之後的局勢價格是往下掉呢,公用費率是否要跟著下調。目前國際間普遍觀點,隨著美國、歐洲經濟放緩,將有助於壓抑通膨,尤其今年下半,當高成長新興市場開始感受經濟趨緩的痛苦,全球物價壓力會減緩。

     但,不容忽視的是:根據本報民調,有高達五三%的受訪者贊成政府持續凍結油價,認為應該交由市場機制決定則為廿九%。新政府如何在民眾的期望、專業與政治的考量、短期與長期效益之間,作出最佳化的衡量與拿捏,將是一大考驗。

     只是對新總統馬英九而言,如果高通膨惡夢未成真,是因全球經濟放緩而讓全球能源與糧食價格真能平穩下來,這也意味今著年台灣經濟成長率可能跌破四%,創下近四年最低水準。國際貨幣基金就不斷下修今年全球的經濟成長率,根據其最新預測,今年台灣經濟成長率只有三.四%,創下七年前經濟負成長之後的歷史新低。

     國庫沒錢是事實 須訂優先順序

     新政府計畫以擴大公共工程來支撐今年經濟成長率到五%,明年到六%。這樣的政策,看在某些人眼中卻直冒冷汗。國民黨立委李紀珠直言,可預見未來半年物價都會是問題,如果貿然推出大量公共建設,可能會進一步推升物價,甚至產生資源排擠的效果。「政策優先順序一定要調整」,她認為。

     洪德生則直言,他不知這些建設財源在那裏。他說,過去民進黨政府不是不知道要做公共建設,但國庫沒有錢是事實。過去七年,政府資本支出每年平均減五.二%,政府消費只增加○.六六%,比起國民黨執政時平均增加六.四六%,可以顯見政府財務有多麼拮据。

     洪德生說,政府如果凡事要自己做,可預見一定會受到財源的限制。政府不是不能以處理公有資產,籌措建設用資金,但可能都需要修改法規。如果是用BOT,這又考驗文官素質與政府的議約能力。「台灣法律規章、制度面這些非貿易財,能不能改革跟得上?」他問。

     愛台十二項建設 必須務實把關

     曾在世界銀行工作的溫英幹認為,不論是用那一種財源籌措,公共建設最根本的問題是:建設能不能回收?要做的是不是好建設?根據世界銀行的評估標準,每一個公共建設,起碼要有財務效益,譬如:蓋馬路可以回本、經濟效益則如:增加稅收與就業、環境生態評估等問題。新總統提出的愛台十二項建設,都必須放回這些光譜下嚴格檢驗,不能貿然動工。

     外界寄望最殷切的兩岸開放,固然有短期刺激與提振效益,但絕非萬靈丹;終究,政府要面對許多內部長期與根本的經濟課題。而這些課題,都是嚴峻的挑戰。新政府,真的準備好了嗎?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2837677
 回應文章 頁/共53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名家觀點/牽動經濟的三個負向發展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經濟日報╱林建山】 2011.08.10 02:57 am 
 
行政院主計處公布第二季國民所得初測結果,今年下半年經濟成長率,由5月預測值4.58%下修到4.40%,主要係因受國際經濟成長減緩影響,調降出口成長,民間投資連帶被延緩,2011年全年成長率跟著下修到5.01%。

總體而言,上半年經濟表現還算不錯。但就趨勢動向而言,有三個負向發展值得注意,使得下半年經濟成長動力恐有不足,以致讓主計處不得不下修全年預測。

第一個負向發展是,景氣擴張愈來愈乏力。第二季表現不如第一季,而且第二季各月表現更有逐月加速下降趨勢;景氣對策信號,第二季三個綠燈,分數卻是逐月減低,6月的26分已接近黃藍燈,景氣領先指標更是連跌19個月仍未歇止,顯示景氣下壓頗重。

第二個負向發展是,內需仍猶溫,但外需已失溫。現在看到的國內景氣能量,主要是靠就業、銷售及金融指標的支撐,實物經濟指標表現相當褪色,包括出口及工業生產,都明顯轉壞。受到美國、中國、歐元區、日本等四大經濟體,都面對不同的經濟難局,國際市場需求短期內勢必難以回升,須俟美債、歐債情勢明朗化。而日本供應鏈也能確定復元,或許至少要到第四季之後,才有具體回溫訊號出現的可能。相對於外需趨疲,內需的重要景氣指標,如企業投資、民間消費則尚能保持一定體溫,但是否足以彌補外需的流失,大有疑問。

第三個負向發展是,兩岸和平紅利效應的鈍化,也正是檢視上半年經濟情勢的一大隱而未顯的問題。兩岸經濟協議(ECFA)早收清單及陸客自由行,固然有利於外需之擴大與內需之挹注,不過,上半年對中國出口僅成長12.2%,遠低於總出口成長率16.9%,進入第二季更僅有個位數,表現不符預期,陸客來台人數甚至連續兩個月衰減,根本無法與陸客赴港的內需促進效應相提並論。

投資動能是當下台灣經濟能否振興,產業經濟活力再現的關鍵變數。但上半年除資本設備進口還能維持小幅成長,僑外來台投資只微增2.3%,投資金額僅38億美元,不及2007年金融海嘯前的四分之一,重大民間投資案尤其顯得薄弱而且零散;台商回台投資者僅占10.4%,比去年的17.2%大幅減降,投資意願並未如預期回升。

投資動力一向來自市場需求,無論是面向全球市場的產品或面向國內的服務,台灣今天還能吸引投資的動能,似乎完全要寄託在空間距離最近的中國市場,但是馬政府在兩岸政策上過度遷就反對黨意向,時顯瞻前顧後之失,以致ECFA後續協商遲滯,自然影響整體投資大勢。

依據主計處估計,今年國內固定資本形成毛額應可超過2.95兆元,略高於去年,但剔除物價變動因素後(2006年固定價格計算),則只有2.62兆元;而固定資本形成毛額占GDP比率,預估值21.03%,是25年來的次低水準。加以資本折舊快速增加,扣除折舊後的國內固定資本形成淨額,相形銳減更多。依2006年固定價格計算,2004年的國內固定資本形成淨額,即國內資本存量淨增1兆1,947億元,但是2011年僅剩7,401億元,劇減幅度高達38%。

主計處的第二季初測,雖然上修固定資本形成年增率,但國內整體投資低落的現象,並沒有獲得太大改變,加以下半年國際經濟的不確定性勢必繼續升高,產業經濟主力的科技業大廠可能更進一步抑制擴廠,當然更會肇致台灣未來整體經濟情勢更形嚴峻。

(作者是財團法人環球經濟社社長兼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長)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4689603
金融海嘯如發生在扁朝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聯合報╱黑白集】 2011.08.07 02:57 am 
 
馬英九總統的此屆任期,一上台就碰到二○○八全球金融海嘯,如今最後半年任期又捲入全球「二次衰退」的風暴。

一頭一尾,被兩場全球經濟災難包夾,馬政府的時運著實不佳。然而,倘若如今只聞「六三三跳票」的譏諷,恐怕對馬政府未盡公平;真正該問的是:在這一頭一尾兩場全球經濟風暴中,馬政府引領台灣對抗兩場災難的功過表現如何?

全球經濟災難,沒有一個國家能倖免;此時對世界各國元首的執政評價,第一要看他是否造成災難的禍首?第二要看他消災解難的成績如何?就第一項言,台灣不是禍首,而是被害者;從第二項看,馬政府在渡過二○○八金融海嘯的表現,相較於其他國家,堪稱優異,現在將要看他對抗「二次衰退」的表現如何。

這兩場全球經濟風暴,「幸好」發生在馬政府任內,倘若是發生在扁政府任內,即不堪設想。試問:倘若這一頭整個台灣捲入全球經濟災難,另一頭卻又在搞正名制憲、入聯公投、烽火外交、元首謎航、「太平洋沒有蓋子」,而幾十萬紅衫軍又在街頭示威抗議,誰能想像那個內外交煎的台灣,如何渡過這兩場全球經濟風暴?

馬政府上任後,正確的國憲認同與兩岸政策,一方面大幅的降低了兩岸敵對,另一方面也大幅的降低了國內的撕裂政爭,且亦及時以兩岸和平紅利挹注於遭受全球風暴侵襲的台灣經濟。這若換成了陳水扁,是絕對做不到的,但馬英九做到了。

馬英九若能以相對較低的損害,帶領國家渡過兩場經濟災難,其成就當比實現「六三三」更應獲得肯定。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4687535
「笨蛋,問題是經濟」的挑戰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聯合晚報╱社論】 2011.08.05 02:21 pm 
 
美股大跌,台股也像吃瀉藥,現在已不只是股票族擔心投資失利的問題,而是全球經濟是否再次衰退的疑雲籠罩。此時出現行政院長吳敦義和勞工團體座談基本工資的新聞,吳揆說,如果持續經濟成長,將逐年檢討調升基本工資。「若經濟好」的前提,每個行業都祈願能夠成立,但現實情況未必如此樂觀。馬政府正處於選戰開打的氣氛中,要謹慎面對景氣變化才行。

歐美的財經表現連續傳來壞消息,就算美債大限的炸彈引信拆除,也無法化解市場疑慮。相形之下,台灣渡過金融海嘯之後,初嚐ECFA效應甜頭,冷凍多年的公務員薪資才剛調漲3%,政府挾經濟成長之勢而要求企業「有福同享」之言猶在耳,就見風雲變色!股市震盪或許是一時的,但台灣經濟有幾個基本面的問題,很容易在全球波動中「暈船」,才是最大隱憂。

台灣多年來沒有清楚的產業政策,政院端出的「六大新興產業」多半形式勝過實質;既有的重要產業也未必體質健康,石化業受台塑事件影響即危危顫顫,電子業近來亦纏鬥於「苦日子」。某些領域當然也見市場熱絡現象,但多集中於快速受利於ECFA和陸客觀光的幾個產業。比較糟糕的是,整體投資低落現象幾無改善,作為指標的固定資本形成毛額維持在低水準,外人來台投資及台商回台投資的意願及實質都不理想。

也因此,雖然主計處預估今年經濟成長率仍可達5.01%,政府亦強力宣傳經濟復甦的執政成績,但民眾「無感」,原因不只一端。吳揆以「若經濟好」作為檢討調升基本工資的前提,要想達成此目標,真得戰戰兢兢。

今天令很多投資者感受「黑色星期五」的威力,甚至關心國安基金何時進場,但我們還是要強調:股市震盪是一時的,政府應更關切基本面問題。四年前此時,謝長廷欲挑戰馬英九辯論入聯合國議題,馬英九曾以柯林頓之言回敬,「笨蛋,問題是經濟」。現在距明年總統大選還有半年以上,馬總統亦須戒慎恐懼此一議題的挑戰。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4687078
總經半年報發出的政策警訊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經濟日報╱社論】 2011.07.30 02:18 am 
 
行政院主計處昨天公布了第二季國民所得初測結果,上季經濟成長率為4.88%,優於5月時的預測,但全年經濟成長率下修到5.01%,第三季將是這波景氣調整的谷底,全年能否保五的關鍵寄望於第四季。至此,台灣經濟半年報已全數揭露,政府應以企業檢視財報體質的嚴謹反省態度,如實地驗收上半年的努力成果,也謙卑地面對問題所在,據以調整下半年施政重點,莫為了選舉考慮而遮蓋掩飾,錯失應對良機。

上半年台灣經濟大體環繞在金融海嘯後遺症發酵及國際經濟非預期「黑天鵝」事件的浮動氣氛中,前者如希臘違約風險再升、美債上限衝擊美國信評、全球寬鬆貨幣政策退場等,後者則有茉莉花革命掀起的油市緊張,以及日本311強震、核電危機,一度阻斷全球重要工業產品供應鏈等,國際金融、商品市場也動盪不安。就在這樣的大風大浪中,台灣經濟交出了消費者物價上漲1.45%、經濟成長率5.69%的中上成績,雙率走勢亦大致保持符合經濟情勢需要的步調,政策利率重貼現率小升1碼至1.875%、新台幣兌美元匯率升值5.16%至28.802(期底數),房市泡沫則在升息、奢侈稅、行政指導三管齊下後漸受控制。總體而言,上半年經濟表現不俗。

但就趨勢動向而言,上半年國內經濟出現三個值得注意的負向發展,也使得下半年的成長動力恐不如年初的預期,導致主計處下修全年預測。其一是景氣擴張愈來愈無力。以景氣走勢而言,由於第二季向來是五窮六絕的淡季,加以去年高基期,第二季表現不如第一季是預料中事;不過,第二季的各月表現呈逐月加速下降,以景氣對策信號為例,第二季是三個綠燈,但分數是月月低,6月的26分已跌到綠燈區的下方,距黃藍燈不遠,景氣領先指標連跌19個月仍未止,顯示景氣下行壓力猶在。

其二是內需保溫,但外需降溫。目前景氣擴張能量主要靠就業、銷售及金融指標支撐,實質面指標如出口及工業生產的表現都轉壞,出口更已連兩月亮藍燈;領先指標中的外銷訂單,6月金額低於5月,預示未來出口可能降溫。由於美國、中國大陸、歐元區、日本等四大經濟體都正在與不同的經濟難題搏鬥,國際需求短期難以回升,也不太令人意外,預估要等到8月美債爭執初定、9月希臘第二波償債過關及日本供應鏈全數復元後,也就是第四季才有望明顯回溫。相對於外需的走疲,內需景氣如企業投資、民間消費等尚能保溫,但其熱度能否彌補外需流失的溫度,不無疑問,這就跟第三個現象息息相關了。

上半年經濟情勢有一大隱而未顯的現象,即兩岸和平紅利的效應鈍化。在政策面上,今年上半年有兩岸經濟合作協議(ECFA)早期收穫清單及陸客自由行的實施,前者有利外需,後者挹注內需。不過,上半年對大陸出口僅成長12.2%,不及總出口成長率16.9%,第二季更降至個位數;雖說對大陸出口金額基數大,不可能持續高成長,但在大陸擴大內需政策及ECFA加持下,這樣的表現不符預期。至於陸客來台人數,非但未因自由行而大增,反而已連兩月衰減,相對上半年陸客赴港成長14%,顯然陸客來台的內需促進效應也可能高估。

投資是內需的另一隻腳,但上半年除資本設備進口保持成長熱度,僑外來台投資更僅微增2.3%,重大民間投資案也顯得零散。投資的動力是來自市場需要,無論是面向全球市場的產品或面向國內的服務,而台灣現今吸引投資的最大動能無疑仍是放在最近的大陸市場,這即再與兩岸經貿關係的正常化有著密切的關係,ECFA後續協商的遲滯不前,自然會影響投資效益的評估。政府在兩岸政策上的瞻前顧後,實非正辦。表面看來四平八穩的總經半年報,已提醒了政府很多事,接下來就看政府如何應對頗具挑戰性的下半年了。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4682401
台灣需要財政預警系統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經濟日報╱社論】 2011.07.28 03:26 am 
 
歐洲債務風暴暫緩,美國債上限協商則進入關鍵的掀牌時刻,相信政府相關部門已有應變計畫。美債危機對台灣的影響,最受關注的是持有者面臨價值減損及違約風險,以及可能引發的金融震盪、經濟衰退;但還有一層被忽略的意義是預警台灣,因為三年後,政府也可能與美國一樣瀕臨國債上限,面臨舉債困境。與其到時候爭辯該不該調高上限,不如現在就以歐美為鑑,及早建立一套債務管理及預警機制,在財政風暴來臨前預為防範,不要等到掉進泥淖,才後悔莫及。

目前我國國家債務的最大問題,就是不知其實況;包括實際的負債規模、是否過大、繼續大量舉債會否危及財政永續等,多年來政府與民間全無交集,而且各說各話。現行規範政府債務唯一的標準只有公共債務法,藉由每年流量與歷年累積存量的舉債限制,控制政府債務成長幅度。換句話說,公債法的功能,僅止於干預債務成長的速度,對於政府何時可舉債、何時該減債,無法提供足夠的判斷。

公共債務法的舉債限制,與歐盟1992年馬斯垂克條約、1997年成長與穩定協定,要求會員國控制財政赤字與債務在國民生產毛額(GNP)的3%及6%做法極為相似。然而,除非政府堅守財政紀律,或對財政危機的警覺性極高,光靠單一比率債務上限無法制約國家舉債,更難確保財政不失控,否則,也就不會爆發災情如此嚴重的歐洲主權債務危機了。

台灣財政惡化始於1990年,當年中央政府長期債務餘額尚不到2,000億元,僅占國內生產毛額(GDP)4.7%;20年後,中央政府債務餘額達到4.92兆元,占GDP比重將近35%。國家債務在20年內暴增23.6倍,凸顯增速之快,距舉債上限也僅剩6,500億元空間,如依近十年平均每年舉債2,800億元估算,不到三年就用完。由此可見,20年來政府的舉債態度過於輕率與僵化,以致不論國家財政狀況是好是壞,債務曲線都是只升不降。

在此情況下,一套可隨政府財政變化,適時彈性調整債務決策的預警機制,就顯得愈來愈重要;而且,全球金融海嘯之後,為因應經濟衰退所採取的擴張性財政支出,已留給各國難以善了的巨額債務,此時此際全球都面臨財政永續的考驗,不只減債,更要減赤,也更需要客觀的財政趨勢監控系統,提供可行的政策建議;尤其,全球經濟情勢進入多變期,政府的舉債策略已非傳統只重債務成本,必須進階至風險意識的管理,預警制度正可協助政府檢測國家財政的弱點。財政部曾在二年前動念仿照經建會的景氣對策信號,建置可檢視財政體質與債務合宜水位的「財政燈號」,定期為國家財政進行健檢及提出預警,但迄今沒有進展。

財政預警系統成敗的關鍵之一是慎選指標,須涵蓋足以反映總體經濟情勢與穩定財政的示警能力;最基本的指標包括在債務占GDP比重逼近上限前,先預設警戒線,例如中央或地方債務達債限90%時,除非提出減債計畫,否則不准再舉債。關鍵之二是執行紀律,因而財政預警機制應提升到立法位階,讓所有關於舉債的口水爭執畫下句點。例如當財政監控趨勢顯示債務進入警戒區,執政者即須推動可強化財政體質的政策,包括以改革稅制取代缺乏還債財源規劃的舉債決定。

舉債並非絕對壞事,運用得當即是高明的財務操作,可創造國家資產並帶動經濟發展;運用失當,不只敗壞財政,更將債留子孫,禍遺數代。財政預警機制可以客觀扮演煞車與油門的角色,承平時期提醒政府多還點債;經濟出現重大變故時,也不致病急亂投醫,盲目舉債。跨出這一步,管控國債才能擺脫糊塗爛帳的災難。財政部,別再猶豫了。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4680944
政府別用旁門左道籌錢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經濟日報╱社論】 2011.07.24 02:59 am 
 
美國政府負債即將達到法定上限,歐巴馬總統要求提高法定上限,但國會相對提出縮減赤字及債務的條件,雙方仍在協商攻防中,全球金融市場也隨著協商的進展而起伏波動。對比之下,我國政府負債也逼近法定上限,但政府似乎不是那麼擔心。例如依法應提高營業稅來補充財源的國民年金,政府決定先用預算來彌補;又如舉債空間有限,卻仍想方設法要維持鉅額的公共建設支出。其中,經建會正在規劃公共建設的籌資方案,提出將建設視為蛋黃、周邊開發效益為蛋白的「全蛋計畫」,以公共建設開發收益回饋建設的概念,擬出了五個籌資方法,並認為是對治國家負債上限的法寶。

然而,這項「全蛋計畫」所提出的籌錢「法寶」,都不是很恰當的作法,有的甚至只有隱藏國家債務的目的。五大法寶之一是成立公共建設特種基金。這並不是新的發明或法寶,1990年代我國政府就曾藉成立特種基金來借錢,儘管基金的負債最後仍由政府償還,卻不計入政府債務,政府實際的負債也就這麼被隱藏起來。結果,像科學園區作業基金等所累積的鉅額負債,人民在政府的財政統計中看不出來,因而錯過了儘早改革財政的時機。

因此,政府若再以成立特種基金來隱藏實際負債或規避法定上限,負債問題將惡化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第二個法寶是拿因公共建設而增加的地價稅等稅收,做為向銀行融資的擔保,且不計入政府負債。此舉類似預借未來收入,也有隱藏債務之嫌。政府能夠借那麼多錢,就是因為未來有更多的稅收可以還債,以國民生產毛額做為計算法定舉債上限的分母,即是考慮經濟成長和稅收成長的能量,才能訂到四成那麼高,政府若把建設造成的未來稅收另外拿去抵押舉債,無異於削減分母,形同提高舉債上限。照此邏輯,舉債促進的就業和改善的國防,都可以估算因此增加的稅收而拿去抵押借款,而且不受舉債限制,但這樣國家財政還有紀律可言嗎?

政府的第三個法寶是在都市規劃中劃出混合分區,開發者申請商業使用,要繳交回饋金。簡單地說,就是政府放棄一部分都市規劃的權力和責任,由有錢的人來決定土地的用途。這當然不太妥當,實際做法上也將衍生很多問題。

依經建官員所舉的例子,若要蓋旅館,政府可按房數收回饋金;但延伸的問題是:這個回饋金怎麼訂?若開便利商店,回饋金又是多少?台北和台東的回饋金一樣嗎?政府若要訂這麼多價格,很難不發生干擾市場機能,甚至圖利部分人的後果;政府若先設定各區可有多少個旅館房間、多少家便利商店,再拍賣收取回饋金,則對資源配置的干預,已近乎以前的共產國家。

至於第四個法寶,則是將因為公共建設而增加的容積率,透過容積銀行標售。這就是政府將各塊地的實際容積率,交由金錢而非專業決定,規範容積率的原始目的將淪喪大半。

第五個法寶是將公共建設周邊一併規劃整合開發,把公共建設產生的利益都收歸政府。如果政府效率很高,這或許可以考慮,但似乎沒有多少人相信政府有夠高的效率做好大規模的整體開發。何況,除了已失敗的新市鎮建設,大部分公共建設如公路乃至市區公園,都不可能把受益地區做整體開發。

第三、四、五個法寶雖不靈光,但政府其實有個法寶可以既得到同樣的利益,又不破壞都市規劃及市場機制,那就是改革土地稅制,讓公共建設和都市規劃所造成的增值合理納稅。政府不想這種正途,卻想一些不易辦到或破壞都市規劃,甚至只是隱藏負債的做法,是無法實質解決國家財政困境的。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4677986
經濟還是應尋求兩條腿走路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聯合晚報╱社論】 2011.07.05 02:21 pm 
 
上周此時,陸客自由行首日開張,業者鑼鼓相迎,媒體大陣仗守候,好不熱鬧!隨即出現了陸客在台灣一擲千萬買鑽石、買珊瑚的新聞,陸客購屋團來台看房而連稱便宜,都令業界騷動。一時間很多人有此幻覺,台灣經濟將隨大陸觀光客帶來的熱氣旋而再度起飛。

但現實面並非全然如此樂觀。整體大陸客來台人數,從5月開始出現負成長,上周來台陸客平均單日只有2000人左右,距離高峰期每天4000人上限幾乎滿額的盛況,有很大差距。據報導,大陸觀光客目前很多人轉往「瘋日本」;隨台灣選舉季節接近,陸客來台可能更加減少。台灣旅遊業者早先過度期待,現已開始叫苦連天。

陸客來台為相關產業注入活水,是不爭事實,小小鳳梨酥一年產值可飆高到250億元台幣,為人津津樂道。但台灣經濟還是不宜過度寄望於大陸觀光客的單一來源。一來依賴度過高總不是好事,現在已看出,客源未見得長期穩定;二來某些負面影響和社會成本難免存在,香港之例不遠。台灣發展經濟還是應回到兩條腿走路:「放眼大陸」之外,不要忘了還有「接軌國際」的更重要目標。

兩岸關係本來就複雜,目前的熱絡互動及和平關係,當然是好事。但台灣同時還需要更快速、更全面地和國際接軌,在全球化的經濟鏈中找到牢靠的自我定位,才是台灣經濟成長和安全保障的後盾。以此國際化目標來說,台灣在民進黨執政的鎖國時期是停頓的,在目前的兩岸蜜月期卻又不免鬆懈。最近才有專家嚴肅提醒,南韓近年積極與國際洽談自由貿易協定(FTA),與歐盟和美國的FTA將陸續生效,皆因韓國政府下決心走出「中國製造,日本技術」的夾擊,積極連結亞洲以外地區。與之相比,台灣國際化的進程落後太多,卻至今似無警覺。

台灣幾十年來歷經奇蹟又坎坷的政經發展,「立足台灣」毫無疑義,但「放眼中國」和「接軌國際」始終共識不足或心餘力絀。往未來看,還是應尋求兩者平衡發展才是。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4664853
點評馬政府財經政策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經濟日報╱社論】 2011.05.18 02:47 am 
 
馬總統就職即將屆滿三周年,各項政策評價及滿意度調查陸續出爐,但多數不如馬政府的預期。馬政府三年來實踐了多項他承諾的政策,但何謂政策的實踐?是訂立新法或推出新計畫?從民調來看不全然正確;法規、計畫只是政見執行的過程,讓人民感覺政策的執行效果才是最終目的。去年經濟成長率逾10%,但馬政府還是要透過公務員加薪、鼓勵民間跟進等措施,讓人民對經濟復甦「有感」,可見經濟政策、數據的效果,仍須植基於民眾直接的感受。

兩岸經貿的發展可說是馬政府財經政策的重心,簽訂兩岸經濟協議(ECFA)是主要內容。要讓民眾感覺ECFA是幫人民做生意、提升所得,必須表現在實際的經濟成長。雖然去年與今年對外貿易都成長,但今年3月台灣接單、海外生產的比率達51.2%,代表企業可能有賺錢,但部分國內民眾還是得面對工作難尋或薪資停滯的難題。

過去十年來,不管藍綠兩黨誰執政,台灣企業的投資與貿易集中於中國大陸是不爭的事實。此一現況映照出中國大陸是一超級工廠、也是巨大市場的重要性,因而在產業價值鏈中,是企業布局不可忽視的一環。然而,中國大陸近年面臨超額貨幣供給、資產泡沫、通膨壓力與過度投資等問題,其所隱藏的經濟、金融風險及可能對台灣經濟穩定帶來的衝擊,是馬政府大力推展兩岸經貿政策之時,也須預擬對策的;甚至應針對這項衝擊,進行經濟發展的壓力測試。另外,本國銀行紛紛西進設立分行,並爭取子行,而在大陸高利差市場的誘惑下,本國銀行會否透過各種管道提供資金登陸營業,不無監理疑慮。更令人擔心的是,這些銀行是否具備良好的風險控管認知與能力,足以因應大陸可能的經濟震動?

再看金融政見,馬政府宣稱要建立資產管理中心、高科技籌資中心,但其實際達成程度值得檢討。台灣是海外資產管理業者的銷售地,海外業者在台灣多只建立銷售據點,若任其如此,對國內資產管理的專業及能量提升有限,須有更積極的作為。此外,政府雖降低遺贈稅,吸引資金回流,但在國內投資管道有限、也未有效疏導下,大量湧入房市、股市,反而不利金融發展與穩定。再者,台灣股市的籌資能力成長有限,三年來較為突出的第二上市公司(發行台灣存託憑證)增加,但其資訊揭露品質,仍存有投資人權益未獲適當保障的問題。

尤其,金融業這幾年的表現乏善可陳,去年整體生產毛額還比2005到2008年差。雖然政府一直宣稱現在是國內銀行業的黃金年代—─高獲利、低逾放,但去年的利息淨收益仍低於2007、2008年,手續費淨收益則僅略高一點。本國銀行業的高獲利乃是因為呆帳提得少,是低利率與政府要求銀行給問題企業紓困所致;此種黃金年代是否禁得起考驗,仍是一大問號。

面對相對不穩定的經濟、金融環境,要建立良好的財經政策相當困難,民進黨執政八年亦未有效達成。馬政府第一任的最後一年必須提出更具體、更令人民信賴的財經政策,方能獲得民眾的支持。例如六大新興產業政策,民眾只看到洋洋灑灑的計畫,但感受不到執行成效;再者,僅有ECFA是不夠的,馬政府還須提出能增加在台投資的政策,才能真正在台灣創造就業機會、增加薪資,進而提升消費。去年國內固定資本形成2兆9,596億元,只比2007年微幅增加,而且是政府、國營事業所貢獻,民間投資反而減少,實是最須著力之處。此外,面對金融業產值下滑的現象,更須有一套進取的金融政策,否則台灣什麼中心都做不到。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4629371
務實檢討 振興台灣競爭力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聯合報╱童振源/政大國家發展研究所教授】 2011.05.04 02:28 am 
 
感謝昨天陸委會高長副主委提出諸多兩岸經貿數據陸委會高長副主委提出諸多兩岸經貿數據,讓社會有更多資訊判斷台灣的國際經濟處境。然而,台灣的競爭力確實在下降,希望政府能務實檢討,以振興台灣的國際競爭力。

首先,台灣對中國的出口「成長率」確實大幅衰退。今年第一季台灣對中國出口成長百分之14.3。然而,在去年兩岸沒有簽訂ECFA時,台灣對中國出口成長率卻高達百分之75.06,今年第一季足足下降61.3個百分點。

當然,去年第一季台灣對中國出口快速成長是受惠於金融危機後的景氣復甦,但台灣對其他國家出口成長率卻沒有下降這麼快、甚至還有增加。正因為台灣對中國出口成長率下降幅度遠超過其他國家,所以中國占台灣出口比重從去年第一季的百分之42.8下降到今年第一季的百分之40.9。

其次,馬總統不斷告訴國人,不簽訂ECFA,台灣對中國出口會失去競爭力。結果兩岸簽訂ECFA後,馬總統反而在慶幸台灣對中國出口比重下降。台灣的出口市場確實較為分散,但這應該不是當初ECFA的目的,反而是馬總統認為ECFA應該可以避免的結果。

再就對中國投資而言,馬總統執政三年,台灣對中國投資增加324億美元,占1988至2007年累計649億美元的百分之四九。特別是,2008年台灣對中國投資增百分之128,去年再增百分之102。

再就外商投資台灣而言,即使排除2007年數據,台灣吸引外資的能力確實在最近三年快速下降。2000至2006年台灣吸引外資平均每年59.6億美元,2008至2010年平均每年只有56.2億美元。而且台灣吸引外資金額從2008年的82億美元降到2009年的48億美元,即使2010年世界金融風暴已經平息,仍繼續衰退到38億美元。民進黨執政的前七年吸引外資的金額,有五年超過國民黨執政的38億美元。

台灣面對全球化的挑戰是相當嚴厲的,但唯有認清殘酷現實,我們才能妥善因應嚴厲挑戰。民進黨政府時沒有妥善因應好這項挑戰,但是國民黨政府也沒有準備好。這是台灣人民要共同面對的嚴厲挑戰。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4618502
推動FTA莫鬆懈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經濟日報╱社論】 2011.04.24 03:00 am 
 
兩岸在去年6月簽署經濟合作協議(ECFA),8月時台灣與新加坡宣布展開洽簽自由貿易協定(FTA)的研究,並取名為台星經濟夥伴協議;緊接著,台灣與印度間也傳出要進行FTA協商的初步研究,菲律賓、紐西蘭等國亦展現出與台灣討論FTA的興趣。一時之間,在民進黨執政期間飽受擠壓的國際空間豁然開闊了起來,但今年來FTA議題卻轉趨沉寂,究竟是對外協商受阻或政府刻意冷卻,外界無從得知,惟迎接FTA的準備工作不能因任何變數鬆懈,才能成為FTA的助力而非阻力。

過去十年,國際經貿情勢發生大幅變動,除了兩岸分別加入世貿組織(WTO),各國間也積極簽署FTA。以東亞國家為例,2000年時簽署且生效的雙邊FTA只有五個,2010年時已暴增到45個。由於台灣位處在東亞中心,與這些國家的經貿往來超過整體對外貿易的三分之二以上,台灣必須突破障礙,與周邊國家簽署FTA,才能融入這些國家的整合網路,避免邊緣化;否則,一旦這些國家間的貿易往來都免關稅,而台灣輸出的產品卻要被課稅時,我們的對外貿易自然會受到嚴重排擠,未來的經濟發展更將面臨嚴重打擊。因此,政府努力與大陸及其他國家簽署ECFA或FTA,受到企業與民眾的廣泛支持。

然而,FTA不是免費享用的午餐;當台灣與他國洽簽時,有許多的部門與產業必須相應開放,但從去年宣布推動迄今,我們相關的開放準備並無具體進展。這些準備包括:政府做好政策溝通,完成市場開放的心理建設;做好產業輔導,協助企業提升競爭力;做好法制工作,建立自由化市場的遊戲規則等。以個別產業部門來說,不要說競爭力最弱、阻力最大的農業部門了,連規模較大的金融部門與電信部門,恐怕都沒做好開放市場的準備。

以紐西蘭為例,不但與東協十國簽訂FTA,也分別與中國大陸和香港簽署FTA,更在兩岸簽訂ECFA之後,表達和台灣簽署FTA的高度興趣。但是,做為一個已開發經濟體,紐西蘭在與其他國家洽簽FTA時,所追求的是一個完整的FTA,也就是雙邊應儘可能相互開放所有的商品與服務。這也正是WTO的基本精神,當兩國在簽署FTA時,降稅的商品與勞務應儘量愈多愈好,亦即所謂的普遍性原則。因此,如果台灣要與紐西蘭展開FTA的協商,一定會被要求開放乳製品、羊毛與羊肉等農產品進口。但是,僅僅是這少數幾項台灣生產有限的農產品,也不太容易獲得農業部門同意開放,更何況其他農產品,由此可見協商之難、準備之難。

另一敏感領域是電信業,目前市場進入限制也不少,卻正是外國企業有興趣的市場,未來與他國協商FTA時恐難迴避開放要求,政府也須早做準備。

台灣的國際化、民營化、自由化,自1990年代時期即展開,就是希望運用市場開放的過程,放寬國內相關管制,引入國際間的競爭以帶動國內的競爭,從而提高本國企業的競爭力。如今,國際上與東亞間的相互開放速度更快、範圍更大,台灣面對的國際競爭環境比1990年代時期更嚴峻,自由化的動力理應更強;尤其是兩岸關係往來的機制好不容易理順了,國際經貿空間也看到了一些希望,都給予台灣更好的向外拓展機會。但是,近來ECFA、FTA的淡化,卻透出自由化進展停滯的疑慮,政府或有協商不順、選季將屆的難言之隱,但台灣洽簽FTA的工作及準備不能因此停頓;國際經貿的協商必然是困難的,但更重要的是政府的功課要做足,以因應各種可能的開放壓力,台灣也才有機會成功地融入東亞經濟體系。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4608255
頁/共53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