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民生戰線
市長:星火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公共議題【民生戰線】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政經觀察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馬英九第一堂財經課
 瀏覽55,073|回應524推薦6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6)

拎杯
Chocola
大同
藍海翔
中華民族的端午節
MOGI

中國時報 2008.04.28 
本報訊
 
 只盼生活好▲總統當選人馬英九上任面臨高通膨、低成長與高負債的台灣,人民痛苦指數居高不下,執政團隊應多傾聽民眾的聲音,好好關愛民眾,提供民眾安樂的生活;圖為一名上班族行經101大樓前的LOVE雕塑。

     如果要用一個字形容台灣現在的經濟體質,你會想到什麼?「易碎品(fragile)」,許多人回答。儘管台灣是四小龍裡最低幅度的通膨,但通膨壓力已是近十多年僅見;在低成長、薪資停滯的環境裡,在國債八年增加二兆四千億的台灣,如何逃出高通膨、高負債、低成長的「兩高一低」之惡性循環,將是馬英九上任的第一堂財經課;至於社會失衡與租稅的失靈,更難短期見效根治。

     過去八年,台灣經濟的複合成長率平均只有四.○%,居四小龍之末,遠低於之前八年的五.三%。如果,台灣能維持過去水準,平均經濟成長率拉到前八年的五.三%或與新加坡的五.四五%比肩而行,國內生產毛額(GDP)可以增加一兆四千億元以上。這個數字,代表的是十多兆元的產值,而且是永遠流失的十多兆元。

     面對新政府的施政方向,外界已有許多期望,似乎,認為經濟的提振與好轉應是一蹴可及、水到渠成。但,事實上眼前挑戰更多,難怪,業者勸告新政府「要管理民眾的期待」。

     油電價一漲 物價將創12年新高

     「台灣到現在還沒有真正感受到物價上漲的威力,」大和總研全球顧問劉憶如說:「這一次,漲起來不是鬧著玩的!」

     五二○上任後僅僅十天,新政權就必須決定,六月油、電價格要漲多少。如果一次漲足,極有可能,今年消費者物價上漲率逼近三%,創下十二年來新高。目前台灣銀行一年定存利率只有二.六五%,台灣很有可能再度變成負利率國家。這樣的通膨,更將幾乎把薪資漲幅吃掉。

     財經學者幾乎都有共識─面對全球性通膨台灣免疫力很小。這個月初,國際貨幣基金調高美國、歐洲與其他已開發國家消費者物價指數預測到二.六%,創下一九九五年以來新高。新政府唯一能做的決策是,一次漲足?或緩步微調?

     贊成一次漲足者,擔心緩漲反而造成物價上漲的預期心理。東華大學經濟系教授溫英幹舉七○年代第一次石油危機為例,時任行政院長蔣經國採取震撼療法,油電價一次漲足,把大家嚇了一跳,但預期心理馬上消失無蹤,物價很快平穩下來。哈佛大學教授,前國際貨幣基金首席經濟學家羅葛符也認為,通膨最怕就是預期心理,「一旦預期形成,整個情況就很難扭轉。」

     最佳化衡量與拿捏 將是大考驗

     主張緩漲者,則認為政策還是需要考慮後座力。台灣經濟研究院院長洪德生認為,理論上一次漲足是對的,但誰也不知道震盪療法後,是不是得繼續再漲。另外,萬一之後的局勢價格是往下掉呢,公用費率是否要跟著下調。目前國際間普遍觀點,隨著美國、歐洲經濟放緩,將有助於壓抑通膨,尤其今年下半,當高成長新興市場開始感受經濟趨緩的痛苦,全球物價壓力會減緩。

     但,不容忽視的是:根據本報民調,有高達五三%的受訪者贊成政府持續凍結油價,認為應該交由市場機制決定則為廿九%。新政府如何在民眾的期望、專業與政治的考量、短期與長期效益之間,作出最佳化的衡量與拿捏,將是一大考驗。

     只是對新總統馬英九而言,如果高通膨惡夢未成真,是因全球經濟放緩而讓全球能源與糧食價格真能平穩下來,這也意味今著年台灣經濟成長率可能跌破四%,創下近四年最低水準。國際貨幣基金就不斷下修今年全球的經濟成長率,根據其最新預測,今年台灣經濟成長率只有三.四%,創下七年前經濟負成長之後的歷史新低。

     國庫沒錢是事實 須訂優先順序

     新政府計畫以擴大公共工程來支撐今年經濟成長率到五%,明年到六%。這樣的政策,看在某些人眼中卻直冒冷汗。國民黨立委李紀珠直言,可預見未來半年物價都會是問題,如果貿然推出大量公共建設,可能會進一步推升物價,甚至產生資源排擠的效果。「政策優先順序一定要調整」,她認為。

     洪德生則直言,他不知這些建設財源在那裏。他說,過去民進黨政府不是不知道要做公共建設,但國庫沒有錢是事實。過去七年,政府資本支出每年平均減五.二%,政府消費只增加○.六六%,比起國民黨執政時平均增加六.四六%,可以顯見政府財務有多麼拮据。

     洪德生說,政府如果凡事要自己做,可預見一定會受到財源的限制。政府不是不能以處理公有資產,籌措建設用資金,但可能都需要修改法規。如果是用BOT,這又考驗文官素質與政府的議約能力。「台灣法律規章、制度面這些非貿易財,能不能改革跟得上?」他問。

     愛台十二項建設 必須務實把關

     曾在世界銀行工作的溫英幹認為,不論是用那一種財源籌措,公共建設最根本的問題是:建設能不能回收?要做的是不是好建設?根據世界銀行的評估標準,每一個公共建設,起碼要有財務效益,譬如:蓋馬路可以回本、經濟效益則如:增加稅收與就業、環境生態評估等問題。新總統提出的愛台十二項建設,都必須放回這些光譜下嚴格檢驗,不能貿然動工。

     外界寄望最殷切的兩岸開放,固然有短期刺激與提振效益,但絕非萬靈丹;終究,政府要面對許多內部長期與根本的經濟課題。而這些課題,都是嚴峻的挑戰。新政府,真的準備好了嗎?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2837677
 回應文章 頁/共53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話題》大破大立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經濟日報╱謝偉姝】 2008.10.10 02:56 am 
 
台灣中央銀行與全球央行「聯手」降息,昨透早宣布降息1碼,但即使降息加上國安基金進場,台股依然下挫。此時,愈來愈多企業家要求政府:拿出魄力、提出具體願景,官民共同拚經濟。

確實,台股難敵歐美金融風暴贖回賣壓,但新政府上任至今將近五個月,對於愛台12項建設、擴大內需等建構經濟基本面的大工程,卻不見下文。

細數政府上台後,按照選前承諾既定實施的政策,僅有7月開放大陸觀光客來台及包機直航。

除了這一點,近期全民聽所見的,只有股市下跌、金融危機等壞消息。政府雖然極盡全力,動用國安基金護盤,甚至拿出全面禁止放空、證交稅減半或全免的重藥,希望刺激股市,但終究是治標不治本。

當出口歐美受到經濟衰退影響時,有何拓銷方案可減緩出口衰退?當民間投資及消費同步衰退時,有何強化內需的方案,可以提振企業投資信心、帶動民眾消費?

政府要有願景,企業家才會跟進投資;民眾對未來有信心,才願意掏錢消費。不管是總統還是閣揆信心喊話,從結果來看,也起不了作用。

倘若政府至今還未能體悟大破大立的必要性,明年台灣經濟勢必又是慘淡的一年。政策搖擺、裹足不前,都不該是現在政府該有的作為。非常時刻、非常作為,期望馬政府打開視野,拿出魄力與願景拚經濟。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3058935
壞消息何其多!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經濟日報╱社論】 2008.10.09 03:03 am 
 
美國8,000多億美元紓困方案上周五通過,不少人期望對崩跌的股市能有所幫助;但本周一歐洲主要股市包括英、法、德等全重挫7%以上,俄股崩跌19%,亞洲台、日、韓、港等股市跌幅都超過4%。美股道瓊工業指數也難逃「黑色星期一」,繼上周創下911以來最大跌幅後,本周一再重挫400多點,2004年以來首破萬點關卡。顯然全球投資人對市場失去信心。

國際貨幣基金(IMF)本月2日發表的「世界經濟展望」半年報中,即指出去夏美國開始的金融動盪,已演變成全面性的危機,美國經濟很可能急遽下降;並強調,根據過去經驗分析,發覺經濟下滑或萎縮之前,伴隨著金融危機,往往會使衰退幅度倍增,甚至三級跳。這是對全球執政當局的嚴肅警告。

近月來除國際經濟惡耗不斷外,國內經濟壞消息,而且是過去少有的壞消息特別多。

首先就外銷方面來看;出口一向是帶動台灣生產、投資與就業的主導力量,而出超的不斷擴大,更對近年來的經濟成長率貢獻3/4之鉅。但今年7、8月卻出現了多年來少有的入超,而9月出口一向都是供應耶誕節需要的旺季,今年9月出口卻是負成長;其中對中國大陸包括香港出口已高占總出口的四成,今年9月卻呈現兩位數的負成長,顯現我們的出口與出超正在急遽惡化中。另代表未來出口的外銷訂單,過去年增率都呈兩位數成長,甚至高達30%以上。但自今年6月以來,已連續三個月呈現個位數,且每下愈況;而來自大陸的外銷訂單,更萎縮8.9%,顯然對未來出口與出超都不樂觀。

其次民間投資方面;代表國內投資的兩項重要指標,資本設備進口與銀行聯貸金額,今年前四月前者還呈兩位數成長,5月開始到9月,已連續五個月衰退;而聯貸更因金融市場的劇烈波動,加以投資者對未來經濟不樂觀,聯貸市場幾已停擺。另占民間投資額1/3以上的半導體、晶圓代工及面板產業,明年均將進入寒冬,所有投資計畫不是暫停就是後延,明年投資都將呈兩位數的大幅下降。再加上房屋投資將大幅萎縮,從現在開始至明年底,民間投資已不可能增加,問題在衰退到什麼程度!

第三房市;過去競標激烈的標購國有地,10月2日財政部國有財產局計劃標售九宗住宅及商用熱門國有地,竟然無人投標,這是破天荒第一次,顯示房市低迷之嚴重。另內政部日前公布「房市景氣動向指標」,景氣燈號至今年第二季已連續五季亮出代表景氣趨緩的「黃藍燈」,而領先指標更大跌2.96%;顯示房市出現衰退的機率大幅升高。不僅如此,受到全球景氣低迷加上金融機構緊縮信用的影響,企業賣樓求現的需求浮上檯面,正醞釀一股「賣樓潮」,估計售樓金額在千億元之上,更加深房市的下沉。

第四產業;工業生產今年上半年還增加9.1%,7月增加率即遽降為1.1%,8月更降為0.4%,顯示台灣的工業已受到全球金融風暴嚴重衝擊;其中以汽車工業最嚴重,今年9月銷售量創下22年來同期最低紀錄,全年產值2005年曾高達4,100億元,去年已降為3,100億元,今年再降為2,000億元,三年間產值腰斬,已陷入艱困產業。

第五金融與股市;今年以來貨幣供給額(M1b)連續八個月出現負成長,顯示國內景氣低迷,對資金需求不足。更嚴重的是股市,在總統大選前一日的3月21日加權股價指數是8,525點,到5月20日馬總統就任,上升到9,309點,此後節節下滑,至本月8日已降到5,206點,慘跌4,103點,市值蒸發10兆元以上,全台人口以740萬戶計,平均每一家庭損失140萬元;另加房地產價值縮水,在這不到五個月間老百姓每家資產縮水超過200萬元,再加實質薪資負成長、實質利率也是負數,民間消費如何能提升?

此外,失業率上升、景氣燈號連續四個月亮出「黃藍燈」與「藍燈」。領先指標更連續十個月下滑等,均顯示國內當前經濟情況不僅已惡化,未來一年可能將更嚴峻。我們搬出這些壞消息,並非唱衰台灣經濟,而是將事實呈現出來;因劉揆本月18日將召開首長座談會,依過去慣例主管都是報喜不報憂,我們期望劉揆能了解真實情況。最近內政部推出的近貧補助,央行的降低存款準備率及利率,及院長所宣布的銀行存款全額保障,都是及時有效對策,值得肯定。但要扭轉全局,尚力有未逮。而且明年政府公共建設投資為避免赤字擴大,還較今年縮減,不僅有違擴大內需政策,更是對明年經濟雪上加霜。

處此非常時期,劉揆應下定決心,拿出大魄力,在座談會後能提出全面有效的擴大內需方案,這是救急,「愛台12建設」緩不濟急,讓它慢慢去推動,否則明年經濟成長率大幅下滑到1%甚至更低,並非不可能。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3057754
大人,您在講誰的經濟?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08-10-08 中國時報 【楊偉中、李文忠】

     面臨嚴峻的經濟危機,美國兩黨總統候選人展開激辯。一貫親近大企業的共和黨候選人麥肯屢屢說出背離民眾感受的言論,更主張繼續放鬆金融管制、倚賴自由市場。在國際金融市場空前混亂,同時經濟危機勢將導致國內需求萎縮,貧困與社會矛盾加劇的時刻,麥肯的言行和社會經濟現實及升斗小民生活體驗明顯脫節。無怪歐巴馬批判麥肯說「參議員大人,你講的是什麼經濟呀?」

     美國紓困方案的爭論焦點之一就是不同社會群體間,誰得利、誰受損的問題。同樣的,行政院或總統府財經諮詢小組近來的各種救急方案,如證交稅減半、降低遺贈稅率到昨天的全額保證私人存款等,究竟主要讓誰得利,也是值得探究的重要問題。

     在全球經濟危機、能源糧食價格飛揚等因素的交錯衝擊下,國內平民百姓處境明顯的惡化:就業方面,今年一到八月,平均失業率、失業周數和因關廠歇業造成的失業人數都創三年來新高。同時間內大學及以上學歷失業率四.一六%,是一九七八年開始調查以來的高點。八月,每名求職者平均只有○.七九個工作機會,達二○○一年七月以來的新低。民眾收支方面,今年一到七月受雇員工平均實質經常性薪資比去年同期少近千元,降幅二.七二%,是調查廿八年來最差的紀錄。

     我們無意把經濟衰退、民生苦痛的責任完全歸罪執政者,但是標榜「苦民所苦」的當局,必須嚴肅面對其政策優先性,也就是究竟「解誰之苦」、「救誰之急」的問題。平心而論,政府政策試圖納入了照顧弱勢、促進就業等目標,但是從政策力道、施政重心、具體效果等方面來看,這些舉措不是還停留在紙上作業,就是聊備一格,連國民黨智庫都承認「照顧弱勢、刺激消費」的措施效果有限。

     更重要的是,政府為救股市之急,以國安基金護盤、禁止放空兩周等措施「干預自由市場」;而在面對家庭用電調漲時,卻強調「回歸市場機制」,從這種雙重標準,百姓可以看清楚政府究竟在「救誰之急」。同時,牽涉到數百億金額、主要由上層階級獲利的證交稅減半、遺贈稅率調降等措施,是否能達成其所宣稱的目標(如資金回流)、沒有相關配套措施是否會擴大社會不公、日後是否會排擠國家在教育與社會政策方面的支出,都是疑問。

     我們也得問政府的經濟設計師們一句:「大人,您講的是什麼經濟呀?」

     政府一再強調,中長期經濟措施無法立竿見影,即使如此,我們都得追問:政府是否有打造透明政府、健全財政和進步社會的準備,是否有足夠的政治意願來將資源挹注到教育訓練、就業和社會安全上,因為唯有如此,真正健全的經濟環境才有形成的可能。長期以來,國民黨始終抱持著新自由主義理念,片面強調市場萬能,實際上是讓市場上的強者得利、弱者受損,面對資本主義經濟結構性弊病的暴露,是調整政策方向,真正重視國家、市場和公民社會三者間平衡的時候了。

     (楊偉中為社運工作者,李文忠為前立法委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3056542
名家觀點》救經濟,靠自己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經濟日報╱陳伯松(會計研究發展基金會秘書長) 】 2008.10.08 02:40 am
  
美國雷曼兄弟銀行宣告倒閉,其他著名金融機構(AIG等)也岌岌可危,華爾街噩夢連連,全球金融則動盪不安。台灣處於暴雨欲來風滿樓前夕,無論實質經濟面抑或金融面卻屋漏偏逢連夜雨,如何自處及自救?

首先必須釐清一個施政的基本思維問題:在當前,實質經濟面和金融面之間孰重?台灣經濟問題癥結出在實質經濟面抑或金融面?答案本來很清楚,可是,政府總在風雨中搞個「海外招商」、「台商回台上市」、「打造亞太金融中心」這類金融面議題,不但放著即將引發的金融市場系統危機不管,而且這些金融議題,與當前絕大多數百姓的疾苦風馬牛不相及,徒增民意疏離。

估計約有200萬30歲至60歲間的台灣人,帶著資金,購買廠房設備,長期滯留在大陸,也就是大約有三成的經濟資源從台灣掏空,移往大陸。尤其是中小企業,台灣在1980年代以前曾倚重它帶動經濟起飛,如今在本島傳產業工廠十廠九空,「老闆不在家,工廠不見了」是台灣傳產業的寫照。

救台灣經濟的當前課題是:失掉三成經濟元氣後,如何調理?台灣以中小企業起家,中小企業也養活眾多就業人口和家庭,政府若能有效輔導中小企業在技術、業務、財務面升級轉型,提升品質競爭力,與低價無品質產品作市場區隔,則事猶有可為。如是再配合以科學園區高科技產業發展,台灣經濟仍有堅強實力。有紮實的產業面襯托,談金融、籌資中心等才可能言之有物。

總體經濟國民所得有如一架飛機,它有四具引擎:民間消費、民間投資、政府投資和支出以及貿易淨輸出。在此之前,台灣的經濟過度重視貿易輸出,如今7月、8月連續呈入超,顯示這具引擎有了問題,甚或可能熄火;政府公共投資、公共支出引擎則因政府舉債已高,而顯得有氣無力;民間投資這項,許多人夢想誘引泊在海外資金回國進行直接投資,實際上這是幻象,一旦進入海外金融面領域的資金,將很難說服它的主人轉為國內產業投資,要不是如此,當時資金為何會離台?而且,這種投資難救台灣當前的燃眉之急。民間消費呢?重燃民間消費引擎可以帶動台灣經濟。

如何點燃民間消費,是靠一點一滴的增溫,不必好高騖遠。颱風後的重建,必須及時和確實,政府若用心執行,效果就顯現。政府可以帶頭表率,公務人員與其出國考察,耗費公帑於海外,不如到各地方互相觀摩,把考察費花在國內,到各風景名勝地去研習不也很好?各大宗教慈善團體若有必要對海外進行救濟,建議以實物代替現金,在台灣島內採購海外災民所需要的奶粉(起碼沒毒)、帳棚、毛氈、日用品…等各項物質,並安排運送,事雖稍煩,台灣的經濟卻因而有動了一下的契機,一次賑濟同時救了兩人。

此外,政府若考慮動用退稅,請參考美國政府今年5月退稅1,000億美元給人民,結果有85%的金錢人民用來還債或儲存起來,花掉的錢少之又少,對刺激經濟景氣幾無效果。所以,政府可考慮以發放各項實物點券以替代退稅支票。以上各點各滴,無非從物流取代金流著手,聚沙成塔,必能創造島內的就業與所得。

最後,要救台灣經濟與其靠政府體系內幾顆腦袋瓜,不如鼓勵全民一起DIY。建議行政院(也鼓勵各縣市政府)設置窗口和信箱,設賞金給對政府提供救經濟點子、藥方而被採用的人。如是,重賞之下必有勇夫,政府花費不多,卻用了許多人的腦力來工作。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3056417
官員沒有外出用餐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08-10-06 工商時報 【工商小社論】

     著名經濟學家兼專欄作家保羅.克魯曼在其紐約時報專欄中批評,美國經濟正陷入深淵,紓困法案在國會的通過,「爭取到一些時間」,但「那些理應把我們帶離深淵的人,現在卻外出用餐去了」。在台灣,那些理應把我們帶離經濟衰退深淵的政府官員,並沒有外出用餐,他們都很賣力,但似乎沒有「爭取到一些時間」。

     以美國為首的世界經濟,因為國際油價暴漲及美國房地產與金融泡沫破滅而癱瘓,台灣自然不能倖免。然而,政府一次又一次推出拯救股市與提振景氣方案,如果不是空包彈,就是啞吧彈,偶而還有膛炸的意外。從520後政府警覺必須採取救市措施迄今已有三個多月,幾次搶救行動後,市況依然低迷,台股與全球股市跌幅相比仍是超跌。現存的一點生命跡象,完全靠國安基金硬撐,如果國安基金用罄,下場如何?

     台灣的政府官員都沒有溜出去用餐,都很賣力,信心更是樂觀過了頭,除了「外資仍然看好台灣,現在是股市中長期買點」被抓包外,劉揆景氣第四季會轉好,經建會明年經濟成長率5.38%,不但不能安定人心,反而害了投資人慘遭套牢。

     現在要爭取時間,只能寄望美國紓困法案。因為,連減免遺產稅、設立主權基金都出籠了,民眾還能期待什麼?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3054061
面對危機,急所當急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經濟日報╱社論】 2008.10.06 01:55 am 
 
驚爆連連的9月終於過去,10月的全球金融市場會否仍是腥風血雨猶有變數,金融危機並未脫離險境。但現下的景況是,眼看著美國民眾在危機罩頂下,很不情願地接受了經濟大蕭條以來美國政府最大規模的金融市場干預計畫;我們的政府竟想藉此危機當頭的氛圍,強推無關救急、卻有重大爭議的設立主權基金及大降遺產贈與稅等財經政策。這種「挾危機以令天下」的作為既不道德,更且後患無窮,還將牽延因應金融危機的資源及時機;奉勸國民黨政府要急所當急,不要重蹈十年前亞洲金融風暴的覆轍。

從這波金融危機的主要層面看,如房地產價格波動幅度、房屋貸款餘額成長、逾期放款比率走勢及利率、匯率的雙率水準等,台灣不算是這波金融危機的重災區。就跟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初起時,台灣總體經濟因有外匯存底及穩健財政的防護而受傷較輕一樣,當時執政的國民黨政府還得意洋洋地大力宣揚,卻也因此輕忽了金融危機的後座力。結果,亞洲金融風暴爆發的次年,台灣就發生本土型的企業財務風暴;並因企業紓困浮濫而導致金融體系不良債權激增,進而引發更廣泛的信用緊縮,限制了經濟活動,促使政府設立金融重建基金(RTC),以數千億元的公共資金移除金融體系的壞帳,方逐步重建金融機構的資金中介功能。

這個代價高昂的過程,國民黨政府不該因政黨輪替而從記憶中抹殺;反而更應深刻體認到,儘管當前的台灣經濟似乎僅是抵受全球資產價格調整、外資撤退、跨國金融投資損失的短期股匯市震動,整體情勢看來不像美國那般岌岌可危,但金融危機對實體經濟的衝擊才要開始,挑戰將一個接著一個出現,而且會是一個比一個嚴苛。

首先是國際金融情勢尚未穩定。美國金融紓困法案過關,大型金融機構的融資困境並未因此立獲紓解;而在未來45天中,美國財政部將擬定執行細節,任何風吹草動都將引發市場騷動。於此同時,歐洲金融體系的地雷則還沒有爆完;至於亞洲,雖然展現了抵禦外資撤離的彈性,但近期韓元劇貶,已帶來不安。因此,各國央行仍須保持高度警覺,保證金融體系的流動性需求獲得滿足。對台灣而言,目前整體流動性充足,但個別差異極大,值此信心脆弱之際,政府的當務之急是要避免讓個別問題擴大成市場問題。

再者,從亞洲金融風暴的經驗,儘管金融體系的流動性充足,但在市場風險及信用風險的雙重壓力下,實體經濟將無可避免地受到信用緊縮的衝擊,中小企業及景氣能見度低的產業將是首當其衝。政府此時或無可避免地啟動紓困機制,但應從前次經驗記取教訓,要儘量建立客觀、可辨識的篩選標準,避免行政指導下的紓困,成為金融機構壞帳激增的藉口;政府現下還要努力的是,擴充中小企業信保基金的承保規模,用實質的預算資源及長期累積的專業經驗緩和信用緊縮,否則只是風險的轉嫁,危機依然存在。

更大的挑戰是,全球經濟幾可確定將衰退,問題是衰退幅度有多嚴重,又會持續多久,但政府對此尚無全面性的思考與對策。長榮集團總裁張榮發上周做了「要壞三年」的預測;儘管這是大家都不願見到的結果,但以日本通縮十年的經驗,卻不能不防。目前政府經濟政策的核心應是減緩衝擊,讓大波動成為小波動,並縮短不景氣期間。

以台灣經濟現況而言,當下最值得關注的還是外部需求減弱及市場重心的東移,雙率仍有使力空間;至於可操之在我的內需,財政政策的運用無可避免,也將擠壓其他政策,這個選擇必須事先想清楚,並能向民眾清楚地表達。這樣一個選擇,不只代表政策方向,更在展現政府對當前危機的掌握能力,建立民眾對政府的信心;而這樣一個信心,正是恢復景氣擴張所最需要的。

可是,政府雖然看到了危機,卻沒有急所當急;反而於此時推出尚有很大討論空間的爭議政策,形同利用危機逼迫民眾接受;例如這幾天引發各方撻伐的主權基金,又如賦改會討論中的遺贈稅,竟要一舉降至10%。遺贈稅調降或有助資金回流,也確是重要議題,但論優先性,明年底落日的促進產業升級條例退場方案更高,因其直接攸關企業投資意向,卻是至今無影;政府捨此就彼,實予人「時機上故意」之疑,更生反感,也再挫政府威信,實是得不償失。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3053845
政府何苦捨長救短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08-10-04 中國時報 【李麗華】

     美國本土金融風暴延燒,重創全球,包括台股在內的股市,眾人紛紛質疑是否三○年代大蕭條即將重現,而執政當局積極強救股市的動作不斷,是否適宜,更是備受關注。

     首先,此次風暴局限在金融產業內。雖美國五大投資銀行的貝爾斯登,雷曼兄弟跟美林證券,相繼陷入財務危機,全球最大保險商美國國際集團AIG計畫大舉拋售資產,之後美國聯準會協助摩根大通收購貝爾斯登,美國銀行合併美林證券,宣布將聯合全球十家商業和投資銀行布成立七百億美元基金,協助紓緩信貸緊縮問題等措施,試圖將金融風暴的風險侷限於金融部門,避免殃及其他產業。

     其次,迅速採取多國間央行政策協調。九月十八日聯準會與歐洲、日本等六大央行同時發佈聲明,將對貨幣市場的挹注增加至二四七○億美元,並決定擴大與其他央行間的換匯額度,以改善短期資金流動性不足問題,顯見各國央行聯手對抗金融風暴的決心。這與大蕭條時期截然不同,投資人謹慎小心之外,毋須過度擔心。

     至於台股由五二○前的九千多點直落至今日五七○○多點,美國引爆的金融危機固然是重要國外因素,但如前所述,此一外在因素在全球央行的聯手合作之下可望獲得解決,美國經濟衰退的隱憂,其實才是重點。尤其是以出口美國為主的台灣電子產業更是首當其衝,而台灣金融產業在次貸融風暴與雷曼兄弟所發行的衍生性商品當中,亦恐怕也無法倖免。

     另一個影響台股的外在因素在於時區。股市平均報酬率係以交易當日收盤價與前一交易日收盤價計算,但是在前一交易日收盤後與交易當日開盤之前,這段非交易期間的任何國內外經濟金融事件的相關訊息流入,均將影響交易當日對投資人對個股的評價,所以說「台股總是跌在夜裡」,當廿九日夜裡至卅日凌晨美國國會並未通過七千億紓困案美股應聲大跌的這項訊息披露,卅日凌晨台股開盤即直落三九四點。這也說明了何以行政院於七時半緊急召開高層財經首長會議,並趕在上午八時五十分股市開盤前,宣布六大護盤措施。

     投資人心理因素更舉足輕重。投資人通常認定好得不尋常的市場還會更好,差的不尋常的市場還會更差,此種偏誤判斷經常伴隨其他投資人的群起跟風、盲從。因而容易在經濟繁榮、股市達到高點時進場,在股市跌落谷底時大舉退場,買高賣低,不僅導致自己投資損失,也加深股市震盪幅度。

     很清楚地,在外在金融環境不穩定,台股尚未落底之際,投資人恐慌心理因素依舊存在,即便台股限縮漲跌幅限制,顯然無助於投資人信心的建立。然而,政府頻頻出招,包括減半徵收證券交易稅半年、央行調降存款準備率、國安基金進場、放寬陸資QDII來台投資限制等政策措施,仍無法為台股注入強心針。而日前所提出的大幅限制借券融券交易、股票平盤以下繼續不得放空等限制放空措施,雖短暫有助於台股止跌回升,卻以交易量縮、降低台股流動性為代價,反而有害經濟基本面的改善,而設置主權財富基金來投資國內股市的後遺症恐怕更難收拾。

     改善產業結構等基本面與提升投資人的信心應該才是脫困的關鍵因素,在此之前,任何短期限制措施,效果實屬有限。政府當局又何苦捨長(期)救短(期),疲於奔命?

     (作者為政治大學金融研究所博士生)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3051871
疲與亂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08-10-04 工商時報 【工商小社論】

     近日馬政府只能以疲、亂二字形容。

     政府延攬專家成立賦改會,對於遺贈稅降幅尚未有結論,日前總統府財經諮詢小組即釋出「大多數都主張應降到10%以下才有意義」的說法,令賦改會成員大歎:廢掉賦改會算了!

     不只如此,就在華爾街金融風暴漫天蓋地而來,內閣疲於因應之際,總統府財經諮詢小組又拋出「主權基金」,經建會本其專業認為台灣當務之急在於強化國內投資,而非設立主權基金,此語一出又引來總統府財經諮詢小組關切,使內閣大員們身心俱疲。

     如今總統府財經諮詢小組,只要開幾次會即可對稅改議題提點一番,又開幾次會即可對行政院振興景氣方案下下指導棋,諮詢小組何其神能,談笑間策略已然胸有成竹,如此要賦改會何用?要內閣何用?

     總統府財經諮詢小組或許無下指導棋之意,只是諮詢諮詢而已,但「諮詢」上頭頂著總統府三個字,豈能令閣員們無惑?民眾不禁想替賦改會的成員及閣員們問一下馬總統,財經決策到底是閣揆說了算?還是副總統說了算?

     全球經濟問題已經夠亂了,沒想到馬政府的指揮體系更亂,再這樣亂下去,台灣經濟恐怕在還沒有毀於全球金融風暴前,即已先毀於這個紊亂的指揮體系。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3051826
話題》醫治恐慌病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經濟日報╱張正】 2008.10.03 02:37 am 
 
最近一個月來全球最強勁的一支飆股:恐慌。

金融海嘯震盪全球股市,股民風聲鶴唳,各國政府與監理當局都手忙腳亂,入市同救火,下藥如催咒,急急如律令,強令搬救兵。

面對世紀金融風暴,「低買高賣」的理性法則早無煙跡,「認賠殺跌」反倒成了不可違逆的市場宿命;投資人無奈以對,只盼著政府能拿出石破天驚的利多法寶。

這波市場恐慌源自於國際性的金融危機,各國政府能做的危機處理,也不外乎注金、降息、減稅、紓困等,但想要填滿無底的錢坑、吹散瀰漫的焦慮,總似少了一味藥方。

箇中原因,除了火頭未滅,股市本來就深具投機性質,面對全球性金融危機,投資人爭相殺跌的群眾心理更加嚴重,儘管各項救市措施相繼出籠,但不能去除恐慌心病,事倍功半,始終難以根治。

劉內閣裡不乏飽學俊彥之士,近來行政團隊先後採取的動作,包括禁止放空、暫停當日沖銷交易等,連中央銀行之前都搬出壓箱寶——調降存款準備率。

不過,心病要心藥醫,想要弭平恐慌心理,當局不但得胸有成竹、闡明政策,還要步調一致、推陳有序。輕率拋出主權基金議題,各單位卻各彈各調,溝通不良,就像群醫會診,醫生各執己見、各行其是,縱使醫術再高明,開出來的藥方,病人恐怕也吃得不安心。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3050472
台灣將面臨嚴峻的財政困境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08-10-02 工商時報 【工商社論】

     這一波美國次貸風暴以雷霆之勢席捲全球,可懼的是,這一波風暴已由金融部門延燒至實質部門,而實質經濟活動的萎縮正意味著政府稅收將大幅減少,赤字將大幅升高,劉內閣除了身陷衰退的經濟危局,更將面臨前所未見的財政困境。

     日前政府高層才樂觀的認為此波金融風暴延燒到雷曼兄弟等投資銀行應屬最後一波了,但近日公布的相關指標卻顯示,風暴正快速蔓延到生產、出口及消費部門。在全球化的相互拖累下,台灣工業生產的年增率已由上半年的9.7%滑落至8月的0.4%、外銷訂單年增率也由上半年的14.6%落至8月的5.4%、零售業8月更出現連續3個月的衰退。

     政府財政收入主要來自賦稅,而稅收的成長則取決於各類的生產及商業活動,民間消費減少則營業稅必下滑,股市交易冷清則證交稅將驟減,進口減少則關稅無由增加,此外生產停滯、失業人口激增更將導致營利事業所得稅及個人綜合所得稅大幅衰退,顯見實質經濟衰退對一國財政影響,既深且鉅。

     歷史經驗可以驗證此一觀點,1990年當台股由年初萬點降至9月3200點、出口成長停滯、工業生產下滑,這一年台灣的證交稅較前一年大減27.8%、所得稅減14.2%、關稅減8.4%,整體稅收下滑4.6%。此外2001年台灣經濟衰退,歷此重創,政府稅收連兩年下滑,財政赤字直逼3,000億元,各級政府債務占GDP比率一度瀕臨40%,中央政府甚至已到非仰賴釋股、賣地、舉債籌資無以為繼的地步,財政之險峻於此可知。

     面對這一波被公認為1930年以來最大的衰退危機,法國政府上週末公布2009年預算案時已承認今年稅收將減少50億歐元,這使得今年財政赤字升至494億歐元,明年更將升至521億歐元。法國總統府發表公報承認2012年財政收支平衡已無法達到,因此將2012年財政收支平衡目標(赤字為零)修正為財政赤字占GDP比率0.5%以下。法政府將金融風暴的影響迅速反映到財政問題上,顯示其對瞬息萬變的國際經濟走向,有著深刻的掌握。

     相較法國預算案快速反映金融風暴的情勢,台灣2009年度的預算案並未全面考慮這一波金融風暴所衍生的影響,明年度的稅收仍建立在經濟成長5.08%的高度樂觀基礎上,也因此仍樂觀的估計稅收仍有5.6%的成長,財政赤字僅1,248億元,但這個目標顯然是難以達到的,從1990年、2001年兩次經濟重挫的經驗即可以明白,如今這般蕭條的景氣必將使得明年稅收大減,尤有甚者,如今這一波全球金融風暴尚非1990年、2001年所可比擬,其對財政衝擊之大可想而知,如今預算案已送至立法院,未來立院在審查的過程中,必須如同法國政府一樣,將此波金融風暴的影響納入考量,才不致低估財政的壓力,而釀成日後更嚴重的財政危機。

     然而,更令人憂心的是,台灣明年的財政除了須面臨華爾街金融風暴的衝擊外,還將受到賦改會結論的影響,賦稅改革本應循制度面長期的考量,惟召開賦改會的此刻正面臨百年少見的蕭條,因此各方要求降稅聲浪紛起,有錢人要求減遺贈稅、有土地的人要求降土增稅,產業界更一致籲請調降營所稅,證交稅則在日前已宣布調降一半,「賦稅改革委員會」幾乎成了「賦稅調降委員會」,制度面長期的稅制考量,似已難敵洶洶而來的減稅大勢。果真如此,這不但使得稅改正義為之蕩然,也將使得未來4年馬政府的財政年年捉襟見肘。

     台灣的財政危機一點都不小於經濟危機,如何在因應全球經濟蕭條的短期財政措施,與追求賦稅正義的長期財政制度上做調和,正考驗著馬總統的智慧。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3049324
頁/共53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