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民生戰線
市長:星火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公共議題【民生戰線】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政經觀察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馬英九第一堂財經課
 瀏覽55,061|回應524推薦6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6)

拎杯
Chocola
大同
藍海翔
中華民族的端午節
MOGI

中國時報 2008.04.28 
本報訊
 
 只盼生活好▲總統當選人馬英九上任面臨高通膨、低成長與高負債的台灣,人民痛苦指數居高不下,執政團隊應多傾聽民眾的聲音,好好關愛民眾,提供民眾安樂的生活;圖為一名上班族行經101大樓前的LOVE雕塑。

     如果要用一個字形容台灣現在的經濟體質,你會想到什麼?「易碎品(fragile)」,許多人回答。儘管台灣是四小龍裡最低幅度的通膨,但通膨壓力已是近十多年僅見;在低成長、薪資停滯的環境裡,在國債八年增加二兆四千億的台灣,如何逃出高通膨、高負債、低成長的「兩高一低」之惡性循環,將是馬英九上任的第一堂財經課;至於社會失衡與租稅的失靈,更難短期見效根治。

     過去八年,台灣經濟的複合成長率平均只有四.○%,居四小龍之末,遠低於之前八年的五.三%。如果,台灣能維持過去水準,平均經濟成長率拉到前八年的五.三%或與新加坡的五.四五%比肩而行,國內生產毛額(GDP)可以增加一兆四千億元以上。這個數字,代表的是十多兆元的產值,而且是永遠流失的十多兆元。

     面對新政府的施政方向,外界已有許多期望,似乎,認為經濟的提振與好轉應是一蹴可及、水到渠成。但,事實上眼前挑戰更多,難怪,業者勸告新政府「要管理民眾的期待」。

     油電價一漲 物價將創12年新高

     「台灣到現在還沒有真正感受到物價上漲的威力,」大和總研全球顧問劉憶如說:「這一次,漲起來不是鬧著玩的!」

     五二○上任後僅僅十天,新政權就必須決定,六月油、電價格要漲多少。如果一次漲足,極有可能,今年消費者物價上漲率逼近三%,創下十二年來新高。目前台灣銀行一年定存利率只有二.六五%,台灣很有可能再度變成負利率國家。這樣的通膨,更將幾乎把薪資漲幅吃掉。

     財經學者幾乎都有共識─面對全球性通膨台灣免疫力很小。這個月初,國際貨幣基金調高美國、歐洲與其他已開發國家消費者物價指數預測到二.六%,創下一九九五年以來新高。新政府唯一能做的決策是,一次漲足?或緩步微調?

     贊成一次漲足者,擔心緩漲反而造成物價上漲的預期心理。東華大學經濟系教授溫英幹舉七○年代第一次石油危機為例,時任行政院長蔣經國採取震撼療法,油電價一次漲足,把大家嚇了一跳,但預期心理馬上消失無蹤,物價很快平穩下來。哈佛大學教授,前國際貨幣基金首席經濟學家羅葛符也認為,通膨最怕就是預期心理,「一旦預期形成,整個情況就很難扭轉。」

     最佳化衡量與拿捏 將是大考驗

     主張緩漲者,則認為政策還是需要考慮後座力。台灣經濟研究院院長洪德生認為,理論上一次漲足是對的,但誰也不知道震盪療法後,是不是得繼續再漲。另外,萬一之後的局勢價格是往下掉呢,公用費率是否要跟著下調。目前國際間普遍觀點,隨著美國、歐洲經濟放緩,將有助於壓抑通膨,尤其今年下半,當高成長新興市場開始感受經濟趨緩的痛苦,全球物價壓力會減緩。

     但,不容忽視的是:根據本報民調,有高達五三%的受訪者贊成政府持續凍結油價,認為應該交由市場機制決定則為廿九%。新政府如何在民眾的期望、專業與政治的考量、短期與長期效益之間,作出最佳化的衡量與拿捏,將是一大考驗。

     只是對新總統馬英九而言,如果高通膨惡夢未成真,是因全球經濟放緩而讓全球能源與糧食價格真能平穩下來,這也意味今著年台灣經濟成長率可能跌破四%,創下近四年最低水準。國際貨幣基金就不斷下修今年全球的經濟成長率,根據其最新預測,今年台灣經濟成長率只有三.四%,創下七年前經濟負成長之後的歷史新低。

     國庫沒錢是事實 須訂優先順序

     新政府計畫以擴大公共工程來支撐今年經濟成長率到五%,明年到六%。這樣的政策,看在某些人眼中卻直冒冷汗。國民黨立委李紀珠直言,可預見未來半年物價都會是問題,如果貿然推出大量公共建設,可能會進一步推升物價,甚至產生資源排擠的效果。「政策優先順序一定要調整」,她認為。

     洪德生則直言,他不知這些建設財源在那裏。他說,過去民進黨政府不是不知道要做公共建設,但國庫沒有錢是事實。過去七年,政府資本支出每年平均減五.二%,政府消費只增加○.六六%,比起國民黨執政時平均增加六.四六%,可以顯見政府財務有多麼拮据。

     洪德生說,政府如果凡事要自己做,可預見一定會受到財源的限制。政府不是不能以處理公有資產,籌措建設用資金,但可能都需要修改法規。如果是用BOT,這又考驗文官素質與政府的議約能力。「台灣法律規章、制度面這些非貿易財,能不能改革跟得上?」他問。

     愛台十二項建設 必須務實把關

     曾在世界銀行工作的溫英幹認為,不論是用那一種財源籌措,公共建設最根本的問題是:建設能不能回收?要做的是不是好建設?根據世界銀行的評估標準,每一個公共建設,起碼要有財務效益,譬如:蓋馬路可以回本、經濟效益則如:增加稅收與就業、環境生態評估等問題。新總統提出的愛台十二項建設,都必須放回這些光譜下嚴格檢驗,不能貿然動工。

     外界寄望最殷切的兩岸開放,固然有短期刺激與提振效益,但絕非萬靈丹;終究,政府要面對許多內部長期與根本的經濟課題。而這些課題,都是嚴峻的挑戰。新政府,真的準備好了嗎?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2837677
 回應文章 頁/共53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暫緩重大變革 調整財經人事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08-10-24 中國時報 【中時社論】

     馬英九先生的八字大概不差,能夠以極高的票數當選總統,但是流年卻似乎不佳,五二○之後油價飆升、金融海嘯、信用緊縮,每一件衝擊的規模都是近百年來僅見。馬總統現在的民意支持度大約只有兩成多,其中固然有部分因素可以歸咎於嚴峻的外在環境,但是不必諱言,馬先生的布局、施政、用人,都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外在環境與內在施為交互影響之下,固然較難切割評斷財經部會首長表現之優劣,但若仔細檢視目前的種種事證,我們還是能清楚的梳理出頭緒。我們在此鄭重建議馬總統速做處理、積極調整,以便能有效因應未來的挑戰。

     在財經部會中,有些業務是長期布局規畫的(例如產業政策、都市更新)、有些則是短期因應調整的(例如油價匯率、近貧補助)。在馬政府上台的五個月中,我們很難分析中長期財經政策的成效,但是由短期措施看部會首長的知識基礎與應變能力,確實是雖不中亦不遠,「人焉瘦哉」!五個月下來,幾乎所有的評論者都有相當的共識,認為央行總裁彭淮南的危機因應是最穩當的,但財政部與金管會的正副首長,卻都是不及格的。

     我們舉幾個鮮明的例子,馬總統就知道我們所論有據。馬蕭政見中希望台灣能發展成為大企業的營運總部、運籌中心,期盼台商能回台上市,但是其先決條件,當然就是國內金融環境、法規、公司治理的整頓。然而金管會首長無視於此,上台不久就喊出「三次金改」的口號,內容則虛幻不實,未能掌握台灣金融環境的癥結之弊。在國際金融危機中,金管會最重要的就是要能預判情勢、掌握先機,如此才能穩定市場,無奈我們的金管會似乎總是在媒體逼問之下,才被動地掌握資訊。

     最近一兩個月,金管會像是只知道救股市;或則限制放空融券、或則縮小漲跌幅限制,卻未圖改善台灣金融排名墊底的病根,也未對金融大戶行賄扁家的可能案情衝擊預做因應。對於以上種種,許多財經觀察家都感到憂心忡忡。馬總統當然了解,股市大不了漲跌幅縮小到一%、最嚴重也不過是休市數日,對經濟的衝擊總是有限。但是因二次金改弊案而牽拖的「本土型」金融問題,如何在堅守司法正義的前提下穩定金融,才是真正棘手的問題。我們擔心,金管會究竟有沒有處理此事的能力?

     第二個例子則是久為外界所詬病的財政部。該部在部長與次長的錯誤規畫下,將原本是馬蕭加分政見的第三次賦改會,弄成了一個減分毒瘤,不但長期的租稅規畫淪為短期的降稅救火,而且議事紛擾不斷,終至學者怒、官員累、媒體更在看笑話。財政部原本就不該是降稅的急先鋒,而應是穩健的政府財務規畫者;但是在不適任首長的烏龍領導下,卻成為大小稅目減免的啦啦隊。九月十日,財政部主導降證交稅,聲言是要活絡股市,但十月中旬,政府宣布縮小漲跌幅,把股市成交量縮小為二百多億,不僅難謂活絡,幾乎已是氣若游絲。這麼樣一個浮躁短視的政院高層與部會首長,怎能堪當世紀僅見經濟困境中的財政大任?

     我們要提醒馬總統:民意在新政府上任五個月之際就否定部分內閣表現,絕不是人民唱衰執政者或耐性不足,而是因為大家預期這些人難當重任。金管會與財政部首長、行政院副院長做得都很辛苦、眼眶泛黑睡眠不足,但官員的苦勞終究不能抵換人民的福祉。政府施政畢竟不是籃球比賽,人民更是主人,而不是看球的觀眾。當人民對財金團隊失去信心時,那麼調整人事就不是民選總統的權力,而是義務。

     總之,對於當前的財經局勢,我們有以下四點建議:(一)盡速調整部分財經內閣人事,尋找有專業學養、有膽識信心、能穩重擔負的人,去擔任財經要職。(二)暫停賦改會之運作,待世界經濟情勢趨穩時再做討論,以免在壓力的環境下作出倉卒而錯誤的決定。(三)暫緩片面切割的、覆水難收的、有長期不利效果的短視降稅法案,待新財經人事整體評估後再議。(四)停止體制外的紛雜領導,避免令出多門,由新財經團隊進行穩定且步調一致的規畫。這些建議稀鬆平常,卻是廣大民眾的共同期盼。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3074449
明年台灣經濟真會負成長嗎?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經濟日報╱社論】 2008.10.23 02:45 am 
 
經建會主委陳添枝上周二在立法院答詢時,指出主計處原先預估明年5.08%的經濟成長率,因受國際金融風暴的影響,要達成有困難,預定11月予以下修。上周五中華經濟研究院即率先公布今明兩年經濟成長率預測,下修為3.82%及3.34%,均較上次預測劇降0.6個百分點以上,降幅之大是過去預測少有的現象。在此之前外商機構亦看衰明年台灣經濟,其中麥格理資本證券即將明年台灣經濟成長率,由原先預估的4%,遽降為負2%,差距高達6個百分點,創空前紀錄。明年全球經濟成長率大幅下滑,是在預料之中,但台灣經濟是否會淪為負成長,值得深入探討。

台灣一向是以出口為導向的國家,而過去數年經濟成長率能在4%以上,其中國外需求(即出超)的擴大貢獻了四分之三。因此,明年國際經濟的榮枯,將是台灣出口能否成長、出超能否持續擴大的關鍵所在。而美國到目前仍然是台灣直接與間接出口的最大對象國,因此美國明年經濟的盛衰,對台灣明年經濟消長有絕對的影響。

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Fed)主席柏南克,赴國會作證及公開演講中即坦率指出,在政府採取有力措施後,金融體系已初步顯露趨穩跡象,看來已避免了嚴重的美國銀行業危機,民眾對金融體系信心恢復;不過有鑑於經濟可能在未來幾季持續疲軟,還須面對低迷時間拉長的風險,所以他呼籲國會有必要考慮推出第二套振興方案。顯示美國經濟體質未來數季將可能更惡化,短期內尚無復甦的徵兆。因而世界知名的全球資訊機構,上周二發表對美國今明兩年經濟成長率預測,自兩月前預測的1.6%及1.0%,降為1.5%與0.2%,尤其明年成長率降到比2001年上波全球經濟衰退時的0.8%還低,顯示明年美國經濟嚴峻的程度。

由於全球化的影響,美國金融風暴及經濟衰退如同流行疾病一樣,迅速傳到歐亞各地,尤其歐洲受創深重;據全球資訊機構預測,歐元區經濟成長率自去年的2.6%,明年大降為0.4%,同樣的日本經濟成長率亦自去年的2.0%,明年降為0.4%。中國大陸也不例外,在連續五年兩位數成長,今年第三季降為9.0%,明年更將降至8%。顯然明年全球經濟將是第一次石油危機後最慘痛的一年。

面對嚴峻的全球金融風暴與經濟衰退衝擊,台灣金融市場受創到目前為止,與歐美比較,尚不算嚴重;但股市的慘跌甚深,繼之而來的對經濟體質的衝擊已開始發酵。首當其衝的對外貿易,7、8月已出現入超、9月出口負成長,尤其對大陸包括香港出口呈兩位數衰退,顯現出口與出超正在急驟惡化中。加以外銷訂單6月以來連續三個月呈現個位數成長,尤其來自大陸的外銷訂單8月更萎縮8.9%,由於今年上半年出口仍有兩位數成長,出超也達80億美元,顯然明年上半年在美國及國際經濟更惡化的情勢下,要在這高的基礎上,再成長與擴大似不可能;若出口衰退、出超萎縮,促進經濟成長最重要的動能消失,若內需不能及時擴張,明年經濟淪為負成長並非不可能。

再看內需;今年第二季初步統計內需已是負成長,今年下半年在實質薪資萎縮、實質利率為負、大多數人民實質收入不增反減的情況下,民間消費所能增加的也有限;至於明年在物價穩定,實質薪資及利率收入將會增加,加以今年基礎較低,民間增加率有可能提高;不過由於全球經濟衰退,失業增加,即使仍在職也有隨時被退職的可能,因此民間消費不可能有顯著的提高。至於投資,在企業紛紛緊縮延緩、暫停所有重大投資計畫,以及房市不振,專家預計至少還有兩年,新建設案大多延後推出。因而從現在開始至明年底,民間投資已不可能增加,問題在衰退的大小了。

在外需萎縮、民間投資衰退,祇靠民間消費微弱的增加,不可能撐出一片天;加以政府投資為免赤字的擴大,也在緊縮中。在這樣的情況下,明年經濟不負成長可能嗎?

因此,我們誠懇建議,劉內閣應拿出魄力與勇氣,提出5,000億元追加預算,限定三年內將所有危橋、危路維修或重建;重要淹水地區作好排水設施,經常遭受土石流沖刷地區,已不適居住,應予遷村安置。希望在慶祝中華民國百年慶時,不再有危橋、危路存在,居處不再被水淹,而且要立即辦理,追加預算,儘速實施,愈快愈好。至於剛開始的近貧補助計畫,方向正確,小的缺失在所難免,隨時檢討改進,不僅不能停,還要延長到明年底。劉揆如能做到這兩點,台灣明年經濟可能不會淪為負成長。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3073400
重建社會資本是當前更重要的工作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08-10-21 工商時報 【工商社論】

     這一波全球金融風暴橫掃各國資本市場,股市狂跌,房價重挫,估計今年以來全球資產已蒸發掉25兆美元,美、歐及台灣目前的因應之道幾乎全擺在金融資本的重建上,但衡諸歷史,社會資本的重建恐怕是更為重要的工作。

     歷史學者法蘭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從歷史興衰中發現「信任」是創造一國經濟繁榮的最重要力量。從亞洲四小龍、前蘇聯、南美的經濟表現可以發現,光有金融資本、人力資本未必能促進經濟繁榮,只有搭配一個充滿「信任的社會網絡」,才能使各項資本全然釋出成長動能,這個充滿「信任的社會網絡」即是社會資本。

     今天全球金融風暴摧毀的不僅是有形的金融市場、資本市場,更摧毀了社會的互信,英國如今百業蕭條但保險箱生意卻大好,今年所賣出的保險箱較去年成長三倍,因為人們不信任銀行,認為把錢鎖在保險箱裡比較穩當;而全球有錢人更開始大買金條,因為他們不信任紙幣;銀行也不再信任企業,於是雨天收傘抽銀根的事件愈來愈多;此外企業間、家庭間、人際間的互信也正漸瓦解,社會資本流失之快,超乎想像。

     但面對這一波金融風暴,我們看到的是歐盟、七大工業國星夜急商因應對策,全球聯手降息,為紓解金融市場困境,美國投入7,000億美元、德國投入5,000億歐元、英國投入5,000億英鎊、法國也投入3,600億歐元,這些錢大量注入金融體系擔保銀行間拆款及收購銀行股權,歸根究底,這一切的政策的思維還是停留在搶救金融資本市場,對於社會資本市場的崩解,並無片語隻字。

     至於台灣近來的救市措施,幾乎全盤複製美、歐的作法,不論是降息、禁止放空、縮減股市跌幅甚至一度研擬收購民營銀行股權,全部重點也都是擺在搶救金融資本市場上,完全沒有人正視瓦解中的社會資本。

     我們相信美、歐及台灣目前這些拯救金融資本市場的政策,對維繫信心是有益的,但對金融市場的信心,並不全然等於對經濟社會的信任。進一步說,這些政策也許可恢復金融市場的信心,但是卻恢復不了社會的信任。須知,經濟社會經此嚴重打擊,尋常百姓辛苦積蓄旦夕化為烏有,正派企業無端捲入風暴,勤奮的員工橫遭解僱,其心中的陰霾、對社會的不信任,豈是這些救市資金,或是幾次的降息就可化解?

     社會資本的建立不易,但毀滅只在旦夕之間,經濟學家凱因斯雖沒有用過社會資本這一字眼,但是他曾強調影響經濟長期走勢的一項重要因素是信任狀態(state of confidence),這其實就是今天所說的社會資本。凱因斯認為人們無法預估五年後一條鐵路、一座銅礦、一家紡織廠、一件專利葯品商譽的收益,因此到最後許多投資的決策反而是取決於信任。這雖已是七十年前的看法,但在今日滔滔亂世卻仍如暮鼓晨鐘一般。

     全球金融風暴對金融資本市場的傷害,其勢雖險,但人人看得到,各國政府也正傾全力搶救,因此險而不危;但全球金融風暴對社會資本的衝擊,其勢雖險,因無量化指標,沒有人知道其嚴重性,因此各國政府迄今仍未正視此一問題,正有不測之憂。從歷史的經驗何以發現,信任的失去不僅會使人際漸趨疏離,商業活動遍佈荊棘,同時也將使各國傾數兆美元欲提振的資本市場、消費信心,難以收水到渠成之效。

     今天的台灣,不像歐盟各國有經濟相互馳援之利,也不像國際貨幣基金(IMF)的成員,有獲得金融紓困的保障,這說明台灣在此波風暴下的「信任風險」尤甚於其他工業國家。因此,劉內閣在複製美、歐的紓困政策之餘,有必要在修補社會信任、重建社會資本這件事上及時提出具體策略,我們認為只有重塑一個充滿信任的台灣社會網絡,台灣經濟才有重新出發的可能。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3070587
聯合筆記》瞎拚救經濟?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聯合報╱林新輝】 2008.10.21 01:38 am 
 
在希臘神話中,阿波羅給了卡珊德拉預言的能力,但後來這種能力反而變成災難;因她被詛咒,凡是聽到預言的人都不會相信她。最近,卡珊德拉的災難也應驗在九萬兆政府身上。

為了活絡市面,馬英九與劉兆玄分別帶頭買皮鞋與襯衫,鼓勵大家消費救經濟。政府帶頭刺激消費的方向是沒錯,但說服力薄弱;財經官員都說了,今天的經濟問題是「信心問題」。馬英九花五千元買皮鞋,因為他有把握下月能把錢賺回來,但許多人卻不知道下個月公司會不會裁員或關閉。

人民開始懷念台灣錢淹腳目的年代,當時周休二日的勞基法還沒有上路,政府沒有施行失業給付;但昔日的人民樂觀、有工作、也敢消費。今天的人民,寧可把錢放在銀行,「賺」一年僅百分之二點五的薄利,卻不敢買股票、上館子或出去旅遊。因為,人民相信「節儉是美德」的古訓,不相信「消費救經濟」的官員。

其實,九萬兆政府有些政策不僅方向正確,也有足夠的說服力。例如,政府推動節能減碳政策,以補貼方式來獎勵人民購買節能減碳的電器用品,結果業者銷售成績大幅成長,也達到節能的目標。

政府官員說的對,國人的儲蓄率高,國家經濟體質也不錯。但如果政府能夠說服人民「消費」就是「卯死」,人民自然樂於花錢,這豈非遠比馬英九與劉兆玄「瞎拚」來得有效。

擔任過法國文化部長的安德馬侯曾說,廿世紀的法國將留給世人三個名字,其中一位是戴高樂。冷戰時期的法國,國內物資匱乏,物價高漲,法國人民叫苦連天,當時那個高調說「我出馬,不是為了在通心粉的配給問題上操心」的戴高樂,顯然不擔心被罵沒有「苦民所苦」。事實也是如此,他的執政成績讓他留名法國和世界。

戴高樂成功的訣竅,在他不僅能洞悉正確的方向,更重要的是,他有說服人民追隨他的意志與領導的能力。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3070085
鬆綁,不如連結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08-10-20 中國時報 【李丁讚】

     馬政府上任以後,最明顯的經濟政策就是所謂的開放與鬆綁,透過各種賦稅的減免,以及各種投資障礙的掃除,希望能藉此改善投資環境,提升經濟品質。剛剛決議實施降低遺產稅率至一○%,正是這整個經濟政策的一個重要環節。據說,賦改會正在研議,希望把金融營業所得也要調降廿五%。很明顯地,馬政府是新自由主義的信奉者,認為政府干預愈少,市場的自由度越高,經濟就會愈好。

     至目前為止,幾乎還沒有任何研究發現,遺產稅率的高低與資本流動有關。其他某些稅率的降低,固然暫時有益資本的投入,但在各國競相仿效下,這種效果其實也會逐漸抵銷。最後真正獲益的還是資本家。而且,在競相減稅的格局中,政府的稅收每下愈況,變成一個「小政府」,無力負擔各種社會福利或其他各種財富重分配措施,貧富差距逐漸拉大,階級對立,社會不安增加。這是資本全球自由流動所必然產生的結果。

     目前的全球金融危機的原因當然很複雜,但追根究底都與資本的全球竄流有關。面對這種金融危機,歐洲各國都開始把他們的銀行國有化,希望藉此能更有效規範和監督資本的流動,結果成效頗彰。反觀美國,布希政府還是相信自由放任政策,並沒有直接介入銀行的經營與監督。

     在這個新自由主義教訓中,馬政府很明顯還沒有看到問題根源,還一味相信自由與鬆綁,在幾乎不考慮其他社會成本情況下,悍然降低各種稅率。其實縱使先不談其他社會成本,鬆綁對經濟環境改善也是短暫而不確定的。北歐四國的稅率都很高,也執行各種社會福利措施,是標準的「大政府」,但她們的國際競爭力還是名列前茅,證明經濟發展與社會福利是可以共榮並存的。

     鬆綁,讓每個人都單獨孤立地面對市場,如果沒有進一步努力去「連結」,則有益於經濟發展的社會網絡還是無法萌生。因此,企圖透過鬆綁來提升投資環境,其實是很消極而不見得有效的方法。「大政府」的真正意義是,透過政府的居中協調與努力,以民主的方式連結社會上相關力量,包括產業、勞工、政府、知識界等,讓經濟發展的方向由這些相關力量協商決定,經濟成長的果實也一齊共享。產官學構成契約與伙伴關係,這才是良好經濟發展所必須有的社會基礎。

     連結,除建立各種社會契約與伙伴關係外,也包括更具體資源連結。這個社會存在各種人才與資源,但在自由市場邏輯運作下,這些資源都變成孤立的存在,無法整合,嚴重影響到社會的創造力與生產力。可是,就像《海角七號》所啟示的,一個地方小民代的努力,居然把一群原本幾乎沒有任何生產力的人,包括小孩、老人、原住民、憤世嫉俗者等「連結」在一起,變成一個樂團,而這些人就因此變成一群有創造力的人。

     其實,不只是文化產業,所有產業也都需要這種連結。成功大學有一間被業界暱稱為「馬達廟」的馬達科際研發中心,由機械系蔡明祺教授設立,免費提供所有業者技術諮詢,更透過交流平台的建立,連結業界的相關資訊與技術,讓不少廠商因此可以進行實質的合作,大大提升了台灣機械社群的「公共性」。很多研究早已指出,科技發展的優劣與科際社群的公共性有密切相關。而連結正是建立社群公共性的關鍵,是良好投資環境的社會基礎。

     所有創意都來自連結,積極正面的社會關係與連結,就會產生積極正面的力量,這才是社會生產力和創造力的來源,也是改善經濟環境真正需要努力的方向。鬆綁,其實是最簡單容易的方式,但不能真正解決問題,只會讓政府變成一個小政府,進而造成社會對立與緊張。大有為政府當然不像小政府那麼容易,需要積極介入社會的各個層面,但不是主導,而是以民主的方式來居間協調連結,讓這些分散的力量產生可以相互生成的社會關係。這是一種積極的,而不是放任或消極的自由。(作者為清華大學社會所教授)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3069505
話題》說不出的痛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經濟日報╱蕭志忠】 2008.10.20 02:52 am 
 
台股縮小跌幅延長到本周末,面對全球金融風暴,官員找不出良方救市,股民心有戚戚;但看到金管會主委陳樹一臉倦容地宣布,股民只有自我安慰「多痛不如少痛」。

市場對縮小跌幅的看法是各有利弊。以上周台股表現觀察,全周指數下跌3.32%,確實低於前周的10.65%,也較主要亞股的跌幅小。但日均值也萎縮到500億元以下,甚至出現單日不到300億元的窒息量,市場流動性明顯受到壓抑。利弊取捨就看官員智慧,股民只能跟隨官員沈重的腳步,走一步算一步。

真正衝擊本周台股的最大變數是,檢調上周搜索三大金控。全球都在搶救金融體系之際,台股卻籠罩在金控被搜索的烏雲下,股市要想撥雲見日,恐怕得費一段時日。

法務部及金管會都出面喊話,強調搜索是要查扁家洗錢流向,不是查金融弊案,股民不必過度反應;問題是台股已是風聲鶴唳,再也禁不起一絲驚嚇。

查洗錢也好、查二次金改弊案也罷,從正面角度看,整頓金融秩序或可視為「長痛不如短痛」;短痛過後,金融秩序恢復,對長線有利,但搜索的時機點顯然已觸痛台股緊繃的神經。

不論是縮小跌幅的「多痛不如少痛」,或檢調搜索金控的「長痛不如短痛」,對財富已不斷流失的800萬股民而言,都是一種無法形容的痛。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3068911
政府干預該退場了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經濟日報╱社論】 2008.10.20 02:02 am 
 
行政院昨天傍晚宣布,將每日股價跌幅限制減半為3.5%的措施,再延長一周,至本月24日止。這項措施有沒有效,上周台股表現說明了一切;經過長時間討論後,行政院還是要繼續,實是恐跌症作祟。基本上,在各國政府積極面對金融風暴後,市場雜音難免,但危急情勢已緩,再延長的意義已不大,後遺症卻會愈來愈大。此種剛性的政府干預應該漸次退場,給予市場走回常軌運行的空間,本周做完之後不能再延長。

在全球金融大海嘯下,各大股市無一倖免,跌跌不休的股市,不只在實質面造成金融財務槓桿的修正困難,加大流動性壓力,也加速惡性循環,更在抽象的信心層次成為動見觀瞻的指標;因而各國政府無不卯勁救市,將股市的穩定視為風暴止息的要件之一。身處這個資金流動無國界的全球化時代,已開放外人投資股市的台灣,當然沒有置身事外的條件,於非常時刻採取非常作為原屬必要。

但是,儘管都以救市為名,實際作法卻有別。以歐美國家為例,主要作法從總體的積極降息、擴大融通、擔保存放款,到行政指導的限制做空,再到個體企業的投資入股,甚至以修正會計準則,改善企業第三季財報偏離實質現象等,救市的核心還是從問題的根源──金融體系的穩定做起,藉以恢復市場信心,由此帶動股市止跌回穩。因此,除了限制做空之舉,較少直接干預股市,是從本質救市,而非以股價指數救市。

至於與台灣經濟發展屬性相當的亞洲國家,由於危機的主要來源是西方經濟體的需求放緩,而非銀行體系的崩潰,救市的政策取向也偏重於內部經濟的總體安定。除印尼、巴基斯坦等少數經濟體外,主要國家並未動用直接干預股市交易的工具;即使是因外債偏高而陷入外匯流動性危機的南韓,也還沒有這麼做。

與這些相對成熟的市場比較,台灣的救市行動就大得多了,不只國外有的,台灣都有,甚至國外沒有的,台灣也有;例如啟動最大規模達5,000億元的國安基金,買進重點股票護盤;上周更進一步運用台股特有的每日漲跌幅限制措施,將跌幅縮小一半,期能緩和跌勢;另外,行政院還通過了大幅降低遺產贈與稅稅率、提高個人綜合所得稅扣免額的重大減稅政策,以促進富人資金回流、提升中產階級消費能力,活絡經濟。

然而,擁有重重防護的台股,上周五個交易日仍有四天下跌,整周跌幅3.3%,比前周的跌勢收歛;但同期間,美國、日本及德國的主要股指都上漲約5%,英國金融時報指數也揚升3.3%,香港恆生指數下跌,但跌幅1.6%。如果這麼比,台股的表現反而是比較差的;雖不能歸咎於縮小跌幅,但至少顯示這項措施沒有帶來什麼明顯的好處。

相反的,壞處卻已非常明顯。由於每天最多只能跌3.5%,等於人為限制了持股者的風險轉嫁能力,對持股者並不公平,在公開交易市場裡,買賣雙方都應是被公平對待的。其對提振買氣也無積極助益,因為只有賣不出去的價格,沒有賣不出去的商品,股價未到底,就不會有人出手;如果該跌14%,原本兩天就回穩的市場就要四天,反而拖延築底的時間。

更重要的是,股市的重要機能在於買的人能買得到,賣的人也能賣得出去,不只有價,也要有量;但政府限制跌幅會產生「護價」而「棄量」的效應,過去一周成交量驟降即是明證。再一個弄巧成拙的副作用是,政府縮小跌幅還有減緩外資賣壓、不讓台股成為提款機的用意,結果造成賣壓移轉,因為市場預期流動性會變差,反而讓原本抗跌的優質權值股如中華電等電信三雄,成了外資求現的新標的。

從基本面看來,台股也沒有這麼悲觀的理由。從歷史資料來看,台股上市公司平均每股市值已經跌到六年來最低的22元,相對十年來最高的平均每股盈餘,本益比已降到十年最低,還不到10倍;儘管明年全球經濟降溫,但只要不是結構性的競爭力衰退,投資台股風險已不高。既然縮小跌幅沒有必要,又有諸多後遺症,政府何以還是執意延長?說穿了,還是怕跌懼責!沒有官員敢說不,以免股市大跌時要承擔一切;這種沒有肩膀的政府,才是讓股市最沒有信心的地方。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3068862
先放下憤怒 才能戰勝股災恐懼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08-10-19 中國時報 【中時社論】

     目前台灣正瀰漫著兩種情緒:恐懼與憤怒。恐懼的是股災的影響不知將伊於胡底;憤怒的是,對政府解決、甚至處理問題的能力感到強烈的不滿。

     股災加上扁災的確讓大家心情都不怎麼好,社會氣氛不佳,這是可以想像的。股災是全球性的危機,日前七大央行聯手降息,這是歷史少見的事,也可見問題的嚴重與擴散程度之廣;從美國西岸的房貸風暴開始,到目前為止,美、歐、亞各洲都出現了昔日金融保險巨人不支倒地的慘狀,以至於有國家面臨了破產的危險;這場災難,顯然不是哪個單一國家的執政者有辦法獨力面對和處理的;在台灣,經濟部長尹啟銘也已坦承,台灣民眾恐怕得忍受一年的苦日子。

     次貸風暴風發生以來,已有包括英國、日本、德國等多個國家出現經濟負成長情況,衰退,已經是全球不可免的課題。依據《中國時報》最新民調發現,有五八%的國人擔心股市跌跌不休,自己會遭到波及,四六%的受訪者則對政府挽救股市的作為失去信心。而以美國來說,儘管美國國會已經通過了八千億美元的紓困案,但顯然美國投資人也並不怎麼看好未來,日前道瓊工業指數五年來首次跌破九千點,美國投資人自然很清楚,這些紓困費用日後總是必須由美國人繳稅來償還的;更何況,美國「國債鐘」(National Debt Clock)已在本月正式突破十兆美元,再加上紓困經費,債務快速累積,美國人樂觀不起來。

     經濟成長率的下跌讓人們對未來的預期陷入了悲觀,台灣當然也很難避免;這陣子以來,台灣哀聲四起怨聲載道,社會集體情緒似乎已經處在爆發邊緣。為了毒奶事件,衛生署署長葉金川在立法院遭到拉扯勒脖,血壓飆高,政府官員、尤其是財經首長不斷被民意代表、民眾炮轟,就是一個一個具體而微的例證,說明現在真的有很多人心情不好,心裡發急,怒氣沖天。但是問題總不可能老是靠著發發脾氣罵人解決;再者,就經濟的層面而言,必須承認的是,全球皆墨,台灣實在很難獨善其身、很難不受這波經濟重挫的骨牌效應影響。我們所面臨的是一個又大又難的困境,甚至有人形容這次全球經濟、金融情勢之險峻,是一九二九年來僅見;在「世界是平的」的全球化影響下,少有哪個地區、國家能夠真正地倖免於難,面對這樣的「非常局面」,恐怕人們須要用不同於以往的態度和方式來應對、來處理。

     台灣有著人人都可以表達意見和想法的自由度,但是,不可避免的是,許多未修飾的民粹式的語言風格和激情的行為模式也因此經常可見,碰到這樣一個鬱卒的年代,愈來愈多人把心裡的不安焦慮化作對他人、對環境、對社會的粗口指責,相罵不休;在這人人心中一把火的時代,激越的人際互動方式猶如不斷潑灑的熱油,讓整個社會愈來愈陷入對立和負面的思維裡,更難找到出路。畢竟,缺乏理性思維做基礎、沒有以解決問題為核心的火氣,除了反覆激化情緒之外,實在沒有什麼積極性的意義。更何況,罵人的人愈罵愈氣,甚至愈罵愈恐懼,更覺得前途一片茫然,罵人的人,心裡何嘗好過呢?而整天挨罵、不斷找著吵架的人,也可能會愈來愈慌亂、愈來愈消沉,動輒得咎的結果,無論是變得麻木不仁或者是急切躁進,相信都不是大家所樂見的,也對解決當前的困難沒有幫助。

     「台灣國寶」茂伯(林宗仁)在國慶日典禮上說,大家都很希望國家會愈來愈好,生活也愈來愈好,當他說希望自己能夠「知足常樂」時,相信很多人都會覺得這說出了自己的心聲,大環境不好,要保持快樂的心情真的很不容易,或許在這個混亂的時代,人們更需要理性和冷靜,釐清問題的真相和發展,才有辦法找到解決之道;同時,在如此不安的氣氛裡,社會也需要和諧溫暖,以合作來度過難關;國家與國家之間是如此,個人與個人又何嘗不是呢?戰勝恐懼首先要先放下憤怒,願意心平氣和好好商量,眾志成城,大家才有機會早一點擺脫困局,整天吵吵鬧鬧,總不是個辦法。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3068193
審慎面對可能的第二次經濟負成長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08-10-19 工商時報 【工商社論】

     隨著全球股災、世界金融風暴的繼續延燒與惡化,國內經濟何去何從正受到朝野注意,雖然政府部門仍然故做鎮靜表示經濟還算正常,但有些研究機構及經濟學者卻對國內情勢頗為悲觀,甚至警告如果國外形勢繼續惡化,台灣明年可能出現第二次經濟負成長,屆時民眾的苦日子不但加長而且加劇,朝野必須審慎因應。

     因為這一波全球股災及金融風暴源頭出在美國,而且美國迄今尚是世界經濟的龍頭老大,任何進退舉止都將影響全世界經濟體的起居作息,美國的經濟動向毫無疑問應列為首要考慮。依據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主席柏南克的最新看法,信用市場動盪嚴重威脅經濟,美國將長期陷入困境;即使市場趨於穩定,民眾對金融體系信心恢復,但美國經濟體質「短期內不會全面復甦」。2006年即預測金融風暴即將發生的紐約大學教授羅比尼則認為,美國經濟將經歷至少兩年的經濟衰退,最壞的情況可能是長達十年的成長停滯。最近剛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克魯曼八月上旬在紐約時報的專欄即指出,經濟只能緩慢改善,未來不是V型反轉而是L型的復甦,經濟夢魘可能要等到2010年甚至以後。

     由於美國是我國傳統的出口市場,雖然現今已經遭中國大陸取代,但我國經由大陸加工生產後的商品,仍然以美國為最主要市場,美國進口市場的萎縮,對我國外銷相關產業的影響不容低估。何況,除了直接與間接的外銷產業之外,台美兩國之間互動頻繁而緊密,包括金融、保險乃至股市行情,兩國之間往往存在著不可思議的連動關係。因為金融風暴而可能長期低迷的美國景氣,絕對會對往後幾年的台灣經濟產生重大打擊。

     最明顯的例子即是政府將被迫下修明年經濟成長預測值。上周二,在立法院答詢時,經建會主委陳添枝即坦承,主計處原先預估明年台灣經濟成長率為5.08%,但因為國際金融風暴的影響,要達成該目標「蠻困難的」,因此預定下月予以下修。如此的面對問題,坦然言,不但務實,實際上也有其必要。因為,經過全球股災及世紀金融風暴的肆虐,今後幾年的世界經濟不容樂觀。國際貨幣基金日前即下修全球經濟預測,台灣明年的經濟成長率遭下修為2.5%。

     事實上,依照目前金融炸彈仍不時在國內大小金融機構間引爆的情勢看來,金融相關產業仍然可能是世紀金融風暴的後續受害人。具體而言,在世界經濟風暴侵襲之下的台灣產業與經濟前景,其實有必要深入觀察、評估與檢討。事實上,已有經濟學者與外資機構對國內經濟前瞻提出警訊。九月上旬,中研院院士管中閔即曾對媒體發表看法,認為國內外景氣冷颼颼,台灣經濟下半年不樂觀,低迷情勢可能延續到明年,若國際大環境惡化,甚至可能出現台灣史上第二次經濟衰退。管院士發言後迄今一個多月,海內外房地產、股市與金融形勢不但沒有改善,反而是變本加厲惡化,明年出現第二次經濟負成長的可能性,正逐漸升高。

     在經濟研究機構方面,繼港商德意志證券之後,麥格理資本證券日昨亦認為,台灣明年國內生產毛額成長率將由4%大幅下修至-2%,降幅高達6個百分點;其中,內需與房地產市場都將明顯減退。麥格理台灣明年經濟負成長2%的預測,與主計處成長5.08%之間差距高達7個百分點,不但前所未見,而且實際落實到產業與民生層面,將重重打擊台灣產業及民眾的生活與發展。

     面對世界金融風暴的擴大與持續,我們一方面祈禱台灣能夠順利躲過,另一方面卻必須強調朝野不能沒有最壞打算,除了大家要有過苦日子的心理準備外,馬政府更要儘快調整經濟發展計畫,揚棄不切實際的633政見,研擬符合世界經濟風暴過後的財經建設藍圖,帶領民眾開創新的世紀,迎向新的未來。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3068153
擴張內需救經濟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經濟日報╱社論】 2008.10.16 02:57 am 
 
近月來在金融風暴威脅下,全球股市震盪。美國政府雖於本月3日通過8,000多億美元紓困方案,但上周一全球股市仍然大幅下滑。繼之重要國家央行聯合降息,緊接著10日七大工業國家(G7)財長及央行會後發表五點宣言,將盡一切努力避免關鍵銀行倒閉,但市場反應仍然不佳,認為G7宣言缺乏具體作法。美道瓊工業指數10日上下震盪超過千點,波動幅度近12%,上周累計劇跌18.2%,創紐約股市122年來最高紀錄。

不過,美歐四大央行包括美國聯準會(Fed)、歐洲銀行(ECB)、英國及瑞士央行本周一再聯手,宣布救市新招,將無限制供應金融機構美元短期資金,銀行只要提供合適擔保品,即可標借到任何額度的美元。此一創舉果然有效,周一全球股市大漲,美、日股漲點、漲幅均創歷史紀錄,一掃近月慘跌陰霾。

在此之前,英國政府在本月8日即通過5,000億英鎊(相當8,740億美元)紓困方案,其中2,500億英鎊,收購英國各大銀行部分股份,另2,500億英鎊的擔保額度,幫助銀行對一般企業延展貸款及同業間拆款。英國政府劍及履及於本周一即核准挹注370億英鎊,成為英國皇家蘇格蘭銀行(RBS)、駿懋銀行和哈利法克斯蘇格蘭銀行(HBOS)的最大股東。英國紓困方案與美國最大不同有兩點:一是收購銀行股份成為國有,整頓完成或未來經濟轉好盈餘增加,不僅不會增加人民負擔,還可為民增加獲利;二是真正對受困銀行注入流動資金,紓解短期流動資金不足問題。

由於英國作法對症下藥,歐洲各國紛紛跟進,美國也於本周二宣布,計劃撥用2,500億美元購買銀行股權,並提供銀行急需的資金。至此,美、歐政府全面動員資金逾3兆美元,雖不敢確定全球流動資金短缺與股市信心不足問題已全面化解;但至少金融市場最惡劣時期已度過,1930年代經濟大蕭條不致重演。但此波金融危機已嚴重傷害全球經濟,來年全球經濟是否陷入衰退,則看接下來各國政府是否仍能如這次因應金融危機通力合作,擴大內需救經濟了!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IMF)統計,過去五年全球經濟平均每年成長率達4.9%,而預測明年將遽降為3%。IMF是以國際購買力平價(PPP)的GDP計算經濟成長率,提高新興國家如中國、印度等國影響力。因此,當全球經濟成長率並未降到負成長、而是成長3%,即被認為是經濟衰退。

IMF把明年全球經濟成長率大降至3%,主因此波危機起始的美國受到嚴重衝擊,資產大幅縮水,明年民間消費與企業投資均將萎縮,而其還能保有不到1%的成長,全靠入超大幅削減的貢獻。此外,其他主要國家不只受到金融危機衝擊,更受到對美出口減少的影響,尤其以對美出超為主的國家,包括中國大陸、日本、德國、加拿大、墨西哥、韓國、台灣及產油國等,國外需求的萎縮,加速了這些國家經濟成長率的下降。

回顧1980年代中期,當1984、1985年美國貿易入超突破千億美元,經常帳逆差占GDP2.7%,美國政府認為事態嚴重,而於1985年召開的廣場會議中要求與會各國合作,共同干預外匯市場,促使日圓、馬克對美元大幅升值;更強烈要求日、德採取擴張性財金政策,擴大國內需求。同時,美國政府也大幅削減財政支出,縮減國內需求,降低貿易逆差,因而1988年後美國經常帳逆差占GDP比率降至2%以下。在糾正貿易失衡同時,由於各國擴大內需,全球經濟還能保持3%以上成長。根據經驗,如主要國家能繼此波穩定全球金融市場合作的模式,再接再厲呼籲各國共同採取擴大內需措施,並立即實施,相信明年全球經濟成長率提高到3%以上,應可預期。

回首看台灣,過去五年經濟成長率能到4%以上,其中四分之三靠出超貢獻,而今年下半年出超已大幅萎縮,明年萎縮幅度將更大,應可確定明年國外需求對經濟成長不僅沒有貢獻,更是負數;加以目前資產縮水、實質所得下降、負實質利率,明年民間消費要成長很難;同時,國際經濟情勢惡化,民間投資大幅縮減,政府投資也萎縮。在如此惡劣情況下,台灣經濟明年如何能成長?

我們真誠期望劉兆玄院長拿出像宣布銀行存款全額保障的魄力與勇氣,提出擴張性財金政策,大幅提升內需,否則明年台灣經濟成長率,堪慮。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3065350
頁/共53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