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民生戰線
市長:星火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公共議題【民生戰線】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政經觀察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馬英九第一堂財經課
 瀏覽55,059|回應524推薦6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6)

拎杯
Chocola
大同
藍海翔
中華民族的端午節
MOGI

中國時報 2008.04.28 
本報訊
 
 只盼生活好▲總統當選人馬英九上任面臨高通膨、低成長與高負債的台灣,人民痛苦指數居高不下,執政團隊應多傾聽民眾的聲音,好好關愛民眾,提供民眾安樂的生活;圖為一名上班族行經101大樓前的LOVE雕塑。

     如果要用一個字形容台灣現在的經濟體質,你會想到什麼?「易碎品(fragile)」,許多人回答。儘管台灣是四小龍裡最低幅度的通膨,但通膨壓力已是近十多年僅見;在低成長、薪資停滯的環境裡,在國債八年增加二兆四千億的台灣,如何逃出高通膨、高負債、低成長的「兩高一低」之惡性循環,將是馬英九上任的第一堂財經課;至於社會失衡與租稅的失靈,更難短期見效根治。

     過去八年,台灣經濟的複合成長率平均只有四.○%,居四小龍之末,遠低於之前八年的五.三%。如果,台灣能維持過去水準,平均經濟成長率拉到前八年的五.三%或與新加坡的五.四五%比肩而行,國內生產毛額(GDP)可以增加一兆四千億元以上。這個數字,代表的是十多兆元的產值,而且是永遠流失的十多兆元。

     面對新政府的施政方向,外界已有許多期望,似乎,認為經濟的提振與好轉應是一蹴可及、水到渠成。但,事實上眼前挑戰更多,難怪,業者勸告新政府「要管理民眾的期待」。

     油電價一漲 物價將創12年新高

     「台灣到現在還沒有真正感受到物價上漲的威力,」大和總研全球顧問劉憶如說:「這一次,漲起來不是鬧著玩的!」

     五二○上任後僅僅十天,新政權就必須決定,六月油、電價格要漲多少。如果一次漲足,極有可能,今年消費者物價上漲率逼近三%,創下十二年來新高。目前台灣銀行一年定存利率只有二.六五%,台灣很有可能再度變成負利率國家。這樣的通膨,更將幾乎把薪資漲幅吃掉。

     財經學者幾乎都有共識─面對全球性通膨台灣免疫力很小。這個月初,國際貨幣基金調高美國、歐洲與其他已開發國家消費者物價指數預測到二.六%,創下一九九五年以來新高。新政府唯一能做的決策是,一次漲足?或緩步微調?

     贊成一次漲足者,擔心緩漲反而造成物價上漲的預期心理。東華大學經濟系教授溫英幹舉七○年代第一次石油危機為例,時任行政院長蔣經國採取震撼療法,油電價一次漲足,把大家嚇了一跳,但預期心理馬上消失無蹤,物價很快平穩下來。哈佛大學教授,前國際貨幣基金首席經濟學家羅葛符也認為,通膨最怕就是預期心理,「一旦預期形成,整個情況就很難扭轉。」

     最佳化衡量與拿捏 將是大考驗

     主張緩漲者,則認為政策還是需要考慮後座力。台灣經濟研究院院長洪德生認為,理論上一次漲足是對的,但誰也不知道震盪療法後,是不是得繼續再漲。另外,萬一之後的局勢價格是往下掉呢,公用費率是否要跟著下調。目前國際間普遍觀點,隨著美國、歐洲經濟放緩,將有助於壓抑通膨,尤其今年下半,當高成長新興市場開始感受經濟趨緩的痛苦,全球物價壓力會減緩。

     但,不容忽視的是:根據本報民調,有高達五三%的受訪者贊成政府持續凍結油價,認為應該交由市場機制決定則為廿九%。新政府如何在民眾的期望、專業與政治的考量、短期與長期效益之間,作出最佳化的衡量與拿捏,將是一大考驗。

     只是對新總統馬英九而言,如果高通膨惡夢未成真,是因全球經濟放緩而讓全球能源與糧食價格真能平穩下來,這也意味今著年台灣經濟成長率可能跌破四%,創下近四年最低水準。國際貨幣基金就不斷下修今年全球的經濟成長率,根據其最新預測,今年台灣經濟成長率只有三.四%,創下七年前經濟負成長之後的歷史新低。

     國庫沒錢是事實 須訂優先順序

     新政府計畫以擴大公共工程來支撐今年經濟成長率到五%,明年到六%。這樣的政策,看在某些人眼中卻直冒冷汗。國民黨立委李紀珠直言,可預見未來半年物價都會是問題,如果貿然推出大量公共建設,可能會進一步推升物價,甚至產生資源排擠的效果。「政策優先順序一定要調整」,她認為。

     洪德生則直言,他不知這些建設財源在那裏。他說,過去民進黨政府不是不知道要做公共建設,但國庫沒有錢是事實。過去七年,政府資本支出每年平均減五.二%,政府消費只增加○.六六%,比起國民黨執政時平均增加六.四六%,可以顯見政府財務有多麼拮据。

     洪德生說,政府如果凡事要自己做,可預見一定會受到財源的限制。政府不是不能以處理公有資產,籌措建設用資金,但可能都需要修改法規。如果是用BOT,這又考驗文官素質與政府的議約能力。「台灣法律規章、制度面這些非貿易財,能不能改革跟得上?」他問。

     愛台十二項建設 必須務實把關

     曾在世界銀行工作的溫英幹認為,不論是用那一種財源籌措,公共建設最根本的問題是:建設能不能回收?要做的是不是好建設?根據世界銀行的評估標準,每一個公共建設,起碼要有財務效益,譬如:蓋馬路可以回本、經濟效益則如:增加稅收與就業、環境生態評估等問題。新總統提出的愛台十二項建設,都必須放回這些光譜下嚴格檢驗,不能貿然動工。

     外界寄望最殷切的兩岸開放,固然有短期刺激與提振效益,但絕非萬靈丹;終究,政府要面對許多內部長期與根本的經濟課題。而這些課題,都是嚴峻的挑戰。新政府,真的準備好了嗎?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2837677
 回應文章 頁/共53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兩岸經貿正常化,台灣的經濟戰略何在?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08-11-04 工商時報 【工商社論】

     海基會與海協會台北會談隆重登場,兩岸將簽署空運直航等四項協議,預期兩岸經貿的競合,將在協議生效後邁入新里程碑,而對於台北會談後兩岸經貿關係正常化所將帶來的影響,政府預備好了嗎?

     兩岸經貿關係正常化自1995年政府規劃亞太營運中心之初即已提出,因為當時的政府深知,台灣若真想成為亞太製造、轉運中心,兩岸在航運、貿易、金融及人員的往來非逐漸正常化不可,惟在前總統李登輝「戒急用忍」的指令下,十多年來,即令兩岸在2001年同時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迄今兩岸經貿關係仍處於特殊狀態。

     所謂特殊狀態是指,台灣對外貿易有一套管理辦法,但對大陸另訂一套《兩岸貿易許可辦法》,對外投資有一套審核章程,但對赴大陸投資則有另一套《在大陸地區從事投資許可辦法》,其他如航運法規、人員的進入、資金的匯入等等也都有另一套管理體系。雖然美商及歐商年年催促兩岸經貿關係正常化,但直到如今台灣在一萬多項的商品項目中,仍禁止二千多項產品自大陸進口。

     兩岸經貿正常化本是該走的路,但過去十年在政治意識凌駕經濟判斷下,政府一再的戒急用忍、一再的積極管理,惟從1993年、1997年、2002年三次「西進投資大赦」補辦許可近三萬件、補登記金額高逾一百億美元即可知,這樣的管制形同具文,而且根本是在懲罰守法者。近十年政府兩岸經貿政策的消極不作為,每隔幾年來一次大赦,不但無助台灣經濟,無助於解決失業問題,更是在鼓勵非法偷跑,實為不義;而其間亞太轉運中心的契機拱手讓人,亞太製造中心的地位灰飛煙滅,實為不智。午夜夢迴,這些曾食民脂民膏的政府大員,豈能無愧?

     值得注意的是,如今馬政府的兩岸經貿關係正常化雖然正確,但由於政府不作為已有十年之久,一夕開放,風險不小,從近五十年全球的管制開放歷史可以發現,解除管制雖有成功的案例,但也有失敗的情形。以日本為例,1950年代鳩山內閣實施「經濟自立五年計畫」,為扶植汽車產業,日本政府禁止外國汽車進口,待1965年開放時,美歐非但無法占上風,甚至日車反過來大舉進軍美歐,一向為美歐天下的汽車產業,自此版圖重整。如同日本一樣,1984年巴西政府為發展電腦產業,也禁止外國電腦進口,惟1992年巴西政府取消進口禁令後,巴西電腦業卻兵敗如山倒,聖保羅、里約熱內盧的電器商店裡展售的全數是美、歐的電腦。

     這些歷史說明,開放不是萬靈丹,只有預備妥當的開放政策才能創造一國經濟的最大利益,如若沒有預備妥當,開放後反而會出現類似巴西這般丟盔卸甲的局面。試想兩岸直航,解除投資管制,兩岸經貿關係正常化之後,兩岸的合作固然可以創造雙贏,但兩岸的競爭勢必更趨白熱化,若台灣沒有預備好,其結果到底是來台的陸客多?或是登陸的台商多?是台灣產品有競爭力?還是大陸產品有競爭力?台灣還能享有每年逾400億美元的貿易順差嗎?台灣製造業會否因為兩岸競爭平台的改變而趨於空洞化?這些都是馬政府必須深思的。

     台灣過去十年的管制和昔日鳩山內閣有霄壤之別,非但沒有明確的戰略目標,由於消極不作為,十年來也未鍛煉出足以因應開放競爭的體質,因此如今兩岸經貿如果一夕正常化,實令人深感憂心。包括美國、英國及日本今天的工業大國都曾運用管制、開放來創造自己的最大利益,他們在管制、開放之上有一個更高的戰略目標,懂得何時該禁,何時該放,但是台灣虛耗十年,禁、放流於意氣之爭。如今「江陳會談」總算扭轉這一困局,惟我們要問的是:馬政府的戰略目標在哪裡?這恐怕是兩岸經貿正常化之前,更重要的問題。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3086876
話題》只是口號?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經濟日報╱林淑媛】 2008.10.29 03:24 am 
 
這個時候,沒有人是快樂的。窮人擔憂溫飽,富人痛心資產縮水,大家都在發愁,有餘力想明天的,也無法想將來,過苦日子的集體焦慮,正在各個角落蔓延開來。

這股焦慮不幸成為政壇的口水戰,原先填飽肚子與政治兩者,是最簡單不過的選擇題,但在台灣,填飽肚子往往成為政治攻訐的手段。

不管是馬蕭團隊的「633」或「馬上就會好」,在百年經濟災難來臨時,對民眾而言,這些都只是過去的口號,重點是民眾能否信賴當今政府是可以醫治經濟恐慌病症的好醫生,這就是信心,一國經濟發展最重要的盤石。

理應為台灣經濟打拼的經濟部長,昨天一整日為了「馬上會好是口號」的失言消毒,立法院枯耗一整天,未見立委關切內閣提出的經濟政策,卻只圍繞在選舉期間藍綠恩怨情仇打轉,執政團隊沒有整體經濟施政方向,是最大的問題,但立委卻只在口水上發熱。

「633達到了沒,不是說馬上就會好嗎? 」這是翻舊帳的問政方式,突顯在野立委的淺薄;具有席次優勢的藍軍立委,無視於行政團隊執行力差,只關切地方服務,口口聲聲高舉民意,離民意最遠,相較美國眾議院積極介入7,000億元紓困方案,立委應該汗顏。

經濟能否馬上好? 任何人都說不準,但政治瘋狂加上經濟低迷,台灣人很難快樂起來。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3079855
南方朔專欄─經濟惡化擴大,政府全面改組吧!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08-10-28 中國時報 【南方朔】

     人在受到挑戰或挑釁時,可以有各式各樣的反應;由反應的模式,反而更能顯露出他的本質。

     因此,古代晉惠帝的「何不食肉糜」,其實並不是笑話,他長在深宮之中,過著有飯有肉的日子。因此,當百姓沒飯吃,他說出「何不食肉糜」這樣的話,其實是一種好心的表示。只是他不知道,由這句話,他那種高高在上,不知民間疾苦的本質即顯露無遺。

     同樣的道理,人家「一○二五」大遊行,我們的「九萬兆」卻到台北、新竹、台中,搞刺激消費這一套。當今人民實質所得遞減。而且估計苦日子還長得很,縱使明知錢愈存愈薄,但也不敢隨便拿出來用。因此,「九萬兆」以身作則鼓勵消費,這當然也可算是一種好心;但看在百姓眼裡,總還是覺得怪怪的。人們看衰經濟才不敢消費,當經濟的氣勢沒有搞上去,誰又可能把自己荷包的錢掏出來?這種消費秀的效果當然堪疑。

     而在「九萬兆」的消費秀裡,最該譴責的當然要算劉兆玄了。他到谷關被人嗆聲,他可以選擇逆勢趨前的問候,顯露自己的泱泱大度;也可以交代所屬對當地問題特別研究以改善民生,至少表示還有點苦民所苦的樣子。但劉兆玄的反應卻是;「那位先生顯然心情不好,到這麼好的溫泉來泡一下,心情就會好很多!」經濟不好心情壞,泡個溫泉就會心情好起來。這是哪一國的劉氏冷幽默?他的名言可以說簡直是晉惠帝的現代版。它和昨天經長尹啟銘在立法院表示,「馬上好只是口號」,簡直前後輝映。

     當今經濟受到國際牽連而形勢不佳,這不是「九萬兆」的錯,人民也不是因這點而不滿。人民之所以對這個政府毫無信心,它的支持度之所以跌到百分之廿左右徘徊,乃是在過去五個月裡,人們只看到那種與人民有著嚴重隔閡的官僚性。如果真有本領,官僚一點大家也還勉強忍受,但他們真有本領嗎?他們無法洞見經濟惡化的趨勢,他們想不出長遠的願景。最近這一群人又在打郵政儲金的主意。已有專家指出,無論怎麼胡鬧,郵政儲金就是絕對不容被挪用,否則郵儲一旦擠兌,台灣經濟崩潰和全面性的社會暴亂就會出現。台灣政府基金的管理早已一堆爛帳,這不是「加強監督」這種空話所能防杜的。單單一個退撫基金今年上半年即虧損三百億。而居然無調查、無人負責,台灣幾乎每家人都性命所繫的郵儲,又怎禁受得起虧損的風險?

     最近,台灣正栖栖皇皇忙著救股市救消費,殊不知一個更可怕的「通貨緊縮」已告迎面而來,日前美國聯準會也終於對「通貨緊縮」首次提出了警告。過去多年來,全球經濟擴張,只有「通貨膨漲」問題,可怕更甚的「通貨緊縮」早已被遺忘。所謂「通貨緊縮」指的是泡沫經濟大規模破裂,又無新的泡沫替代,於是資產縮水,需求降低,原物料及運費等大幅下滑,由於整個經濟收縮,於是生產與消費也都大幅縮水,再配合了諸如實質所得降低,大半的經濟活動也將停滯,於是過去生產過剩的局面就會出現失業潮及各式各樣的關廠關店風潮,所有的經濟要素如生產、投資、消費、貿易等,也都轉到負面。在「通貨緊縮」的時代,物價下跌不會刺激需求,只會更讓下跌加速。過去長期以來,「通貨緊縮」這個名詞早已在經濟裡消失,最近終於因為虛擬經濟落實到實體經濟的惡化上而開始浮現。由於美國的最新數據已確實印證了「通貨緊縮」的到來,聯準會也才會正式提出警告。它是全球衰退的深化。也是更棘手問題的到來。

     因此,在這個政府只忙著救股市救消費的時刻,「通貨緊縮」這個更嚴峻的挑戰已撲面而來,他們當然連準備都沒有,更遑論「準備好了」。面對情勢的將進一步惡化,台灣其實已沒有再拖延的本錢。這個五個月來一直白目凸槌的政府,除了全面改組,我不知道還有甚麼選擇!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3078931
該向誰學習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08-10-28 工商時報 【工商小社論】

     前幾年韓國經濟快馬加鞭的成長,當時輿論多所稱讚,建議政府要向韓國學習。根據國際貨幣基金(IMF)的資料顯示,2004年時台灣和韓國的平均所得均在1萬4千美元上下,當時民間人士都很緊張,深怕台灣的競爭力落後,而呼籲政府要重視。但官方則表示,以購買力平價計算的國民所得,其實不輸韓國,藉以安撫民怨。

     2005年以後韓元升值,外資流入,韓國經濟更是大幅成長,而台灣卻遭逢政治氣氛不佳之際,至2006年韓國的每人GDP為18,392美元(IMF資料),而台灣則只有15,936美元,差距愈拉愈大。至此,台灣朝野也不再討論台韓的競爭問題,轉而將重心放在選舉的政治議題。

     沒想到今年九月開始爆發的全球金融海嘯,改變了原來的世界秩序和規則,金融流動性成為最高指導原則,凡是高槓桿操作的產品,或是向外大量借貸的公司或國家,都會原形畢露,韓國就是其一。

     從最近的訊息顯示,韓國銀行的貸款/存款比高達136%,遠遠高於亞洲銀行的平均比率82%。於是當外資流出,存款戶恐慌時,韓元急速貶值,又回到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的慘狀。

     台灣雖然慶幸因為保守而未重傷,但未來要如何走,是一個馬上要面臨的課題。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3078888
話題》政府學停損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經濟日報╱何佩儒】 2008.10.28 02:43 am 
 
投資股票,面對股價下跌,勇敢停損是重要的一課。停損目的在減少損失,儲存再戰能量。政府此次面對金融海嘯,祭出各種救急措施,也到了該停損的時刻了。

如果是用閒錢投資,不急著用錢,投資人乾脆不再看盤,反正股市漲漲跌跌,跌多了總會漲,等股票漲了再賣:但如果等著買米下鍋,停損就相當重要。

政府資源有限,短期的救市措施如果未能見效,甚至更糟,應該勇敢喊停,冷靜思考最有用的策略,而非人云亦云,左右搖擺。

例如股市漲跌幅限縮,學者及部分官員堅持不應實施,但在外界的壓力下,政府還是決定實施。原來說實施五天,先揚言不延,結果再延一周,台股還是跌,而且還把短痛,變成了長痛。股價跌多了,股民荷包縮水,難免不理性;政府部門有眾多金頭腦,還有龐大的學者資源可以運用,卻沒有做出理性的決定,難怪人民會失望。

政府手上並非沒有籌碼,最直接的是拿錢出來紓困或注資企業,讓企業活下去,勞工的工作才能保住,同時可穩住經濟成長率與失業率。

台灣有國安基金,目前偏保守的操作策略,讓人民更加疑慮股市還未見底,有檢討的必要;政府還有國發基金,各上市櫃公司公布第三季財報之際,更可仔細檢視值得投資的公司體質,擇優投資。停損後,該是選擇長期投資目標的進場時機了。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3078801
不要過度保護才能自立成長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聯合晚報╱社論】 2008.10.27 02:42 pm 
 
行政院遲至昨天才宣布解除股市跌停3.5%的限制,各方都預料,台股補跌,今天將是綠油油的一天。一開盤,果然如此,多少檔股票都以跌停趴倒在地!

投資人當然心情不好,但專家反而認為此時應處變不驚。政府限制跌幅的保護傘總算撤掉了,待賣壓消化後,資金流動性增加,股市恢復正常交易量,總有慢慢回穩的機會。

股市表現反映投資人的信心指標,現在財經官員都戰戰兢兢看股市臉色過日子。就是因為政府太在意股市漲跌了,所以使出限制跌幅的非常手段。第一次宣布時,正處於若干國家甚至股市休市的風暴氣氛中,為穩定人心,可謂情非得已。但在邱正雄斬釘截鐵表示此一非常手段不會延期之後,最後卻還是軟弱地選擇了繼續粉飾跌勢。結果專家一致搖頭,認為只會造成賣壓「塞車」,有害無利。果不其然,上周台股表現特差,從邱正雄到金管會陳樹都被投資人臭罵。政府一番試圖阻緩跌勢的「好心」,卻只導致災難性後果。

這個教訓十分清楚:如果政策方向錯了,什麼個別的努力都沒用;要在正確的政策下,才有資格說服民眾保持信心。當今時代的確是變局,是困境,但台灣的體質不比別人差,政府要有膽識堅持做對的事情,不要反而比一般市井小民更加膽小氣弱。這次限制股市跌幅的對策一用再用,政府像是保護過度的家長,不敢放手讓孩子自立,突顯自己缺乏信心,結果當然適得其反!

雖然沒人敢預言股市何時才能反轉,「最壞的時候已經過去了」和「經濟蕭條才要開始」兩種說法也同時流傳,不過,只要政府自己不亂陣腳,台灣絕對有本錢站起來的。「愛台十二建設」正要出發,民間資金並不匱乏,國際原物料快速跌價的趨勢對公共建設也是利多。在這些環境條件之上,政府擴大內需如果執行得腳踏實地,創造就業機會能夠超越短期救急的規模,則走到最困頓處,總會見到柳暗花明。

最壞的時候也是最好的時候,「杯子有一半是空的」也可以做「杯子有一半是滿的」的解讀。民間危危顫顫努力「莊敬自強」,此刻政府比民間更加需要「處變不驚」。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3078762
6帖猛藥 搶救台灣經濟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08-10-27 中國時報 【林騰鷂】

     隨著金融海嘯擴大蔓延,經濟景氣日漸惡化蕭條。台灣的失業率在九月已攀升至百分之四點三七,不僅比八月高,而且是自一九七七年,三十餘年來增幅最大的一年。

     面對此一嚴峻的經濟情勢,政府當局的因應作為顯得亂無章法,甚或沒有對症下藥,而為專家學者所詬病。例如,勞委會以補助企業方式雇用失業勞工的作法,

     即被認為沒有對症下藥,失業問題還可能因延誤而擴大。又如股市縮小跌幅規定,也被認為不利於股市之正常調整。因此,整個政府單位,必須全面動員,對此幾十年來前所未有的經濟大變局,提出因應的基本方略,以消除一○二五遊行所嗆喝之「無能」呼聲,挽回民眾的信心。因此,在此提供幾點方法:

     一、設立景氣委員會。由行政院召集財政、經濟、交通等及縣市政府代表等組成,及時研討促進經濟穩定成長之景氣政策措施。在景氣委員會內亦可設立金融信用問題專門委員會,由中央銀行、金管會、財政部等首長,負責協調公私、金融財政信用事務之處理。德國政府在此次金融危機之因應上,即有自二○○八年十月廿四日起,由聯邦糧食、農業與消費者事務部公告免費電話專線,並由專家提供金融問題之服務,解答民眾關於存款、股票、債券、保險等發生銀行倒閉至無法獲償之各種可能問題與解決方案。

     二、充實景氣政策之法律工具。目前因應景氣變動之法律工具,已有減徵關稅、停徵全部或部分之證券交易稅,活用社會保險公積金等多種,但仍未如一九六七年西德促進經濟穩定成長法之多元與有體系。因此,參仿德國法制,由有四分之三多數執政黨,迅速透過行政立法之有效溝通,制定促進經濟穩定成長法制,提供類如德國法制之景氣平衡公積金制度,即可根據個別經濟需要,靈活減免企業稅負或補助企業制度。

     三、活用不景氣卡特爾制度。公平交易法雖有不景氣卡特爾制度之規範,但未見活用。該法第十四條第一項第六款規定:「經濟不景氣期間,商品市場價格低於平均生產成本,致該行業之事業,難以繼續維持或生產過剩,為有計劃適應需求,限制產銷數量設備或價格之共同行為者」,即不景氣卡特爾行為不受處罰之規定。而因全世界不景氣,商品市場價格已低於平均成本情況下,公平交易委員會應大量容許我高科技公司申請活用公平交易法上所規定之卡特爾制度。

     四、強化物價穩定機能。石油貴金屬及匯率之激烈波動,對物價之穩定有甚大衝擊。因此,公平交易委員會、經濟部、交通部、農委會等應有聯合因應機制,特別是對於重要的民生物質與勞務提供價格之穩定,宜有靈活督導的組織機制,以防物價激烈波動。

     五、大力推動結構建設。新政府的擴大內需方案及買鞋、買水果的「消費救經濟」等宣示行動,效果有其侷限性。新政府應展現「十大經濟建設」時期的魄力,展開一個「十大結構建設」。針對「十大經濟建設」三十多年來的社會、經濟、教育結構變遷,及時因應。筆者認為現時可及時開展的除了經濟結構、教育結構、國防結構建設以外,在交通結構建設方面可以馬上立竿見影,促成景氣復甦的是在人口五十萬上下的城市,如台中市、新竹市、台南市、嘉義市立即開展捷運建設。此一結構建設不僅有助於景氣回升,且將有助於平民化交通結構之改良。

     六、建立良好的經濟協調制度。現時政府各部會間的經濟協調工作,已有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居中處理。但政府與民間經濟之溝通與協調,則仍未有常設的政府組織建制。由德國經濟部長定期召開工會、銀行、企業團體領袖,協調物價與薪資上漲率之「經濟協調會報」制度,實有參考價值。

     經濟景氣變化迅速,不易捉摸處理,但其影響民眾之生活權益甚鉅,因此,政府應有足夠的法制工具與靈活良好的因應方略,不能只是零星而無體系的對應。

     (作者為東海大學法律學系教授)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3077718
談政府救經濟的處方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08-10-27 工商時報 【工商社論】

     在全球金融海嘯的衝擊下,近來台灣股市跌跌不休,新台幣匯率劇挫,景氣大幅下滑,失業率攀升,馬政府正面臨空前的壓力,財經首長絞盡腦汁開出各種處方,包括:將股市跌幅從7%縮小至3.5%;國發基金規模從2,000億元擴大至1兆元;推出「短期促進就業方案」,創造13.8萬個工作機會;以及由馬總統及劉院長帶頭「血拚」,藉以刺激消費等。這些處方是否對症下藥?能否發揮預期效果?值得加以探究。

     從國際大環境來看,全球金融海嘯因為各國政府砸下鉅資為金融機構強力背書,雖然暫時止住金融機構倒閉風潮,但是,國際金融根本問題並未解決,全球股市仍跌跌不休,新興市場更因為外資大幅撤離,導致股匯雙雙劇挫的重大危機,而金融市場泡沫化引發的經濟衰退及失業浪潮正急遽擴大,全球經濟海嘯正逐漸擴大,對那些依賴歐美出口的新興市場國家,更是一大打擊。

     台灣因為近年利率長期偏低,民營銀行及保險機構乃至很多個別投資人大量購買美歐金融機構發行的衍生性金融商品;台灣股市迄今外資仍佔30%以上,因而無可避免地受到國際金融海嘯的波及,最近股市持續下挫及新台幣貶值皆肇因於外資撤離;部分民營銀行及保險公司亦不時有財務不穩傳聞,讓人憂心不已。

     在實體經濟方面,近年台灣經濟仍高度依賴出口,經濟成長率的三分之二來自出超的貢獻;面對全球景氣急遽惡化的趨勢,出口大幅衰退已無可避免。在內需方面,因為經濟不好,失業增加,實質薪資減退,再加上國內股市暴跌及海外投資鉅額虧損導致財富嚴重縮水,民間消費能力及信心皆跌到谷底;企業因為經濟前景黯淡,出口衰退及國內需求不振,也不敢再冒然投資,甚至原有投資計畫紛紛喊停。至於公共建設部分,因為馬政府大力推動愛台12建設及「加強地方建設及擴大內需方案」,較過去有明顯擴增,但是,公共建設受到預算及採購法規等限制,以及短期人力、物力大幅擴增的困難,其執行能力與預期一直有很大落差,尚不足以作為支撐經濟成長的重要動能。

     台灣金融市場的國際連結度不低,全球金融市場若穩不住,台灣也不可能獨善其身,在不確定性仍高的情況下,台灣可以做到的是減緩外在衝擊。中央銀行在穩定匯率上扮演相當關鍵的角色,因為新台幣若不能止貶,外資會跑得更快,股市及經濟信心都會受到嚴重衝擊。在股市方面,政府將股市跌幅縮小一半,雖然可以減緩跌勢,但縮小跌幅相對上是公開昭告對台股沒有信心,也讓股市流動性大幅降低,若長期實施,對台股反而不利。至於四大基金及國安基金護盤,因為基金規模與股市不成比例,且需考量不能賠光老本,故護盤的實際效果相當有限。最近行政院通過國發基金規模從2,000億元擴大至1兆元,並打算運用龐大的郵政儲金,雖然聲明不是為救股市,但是,國發基金擴大卻可用於入股既有企業,無疑是另一種變相的股市護盤。政府動用8,000億元的龐大資金卻未有立法授權,又缺乏具足夠專業投資能力的人才,也未建立有效監督機制,在這種情況下,若仍強力運作國發基金,恐怕會有無窮後患。

     政府砸錢創造就業,基本上符合凱因斯擴大內需主張,但問題在於,如果這些創造出來的額外就業均屬短期、救急、治標不治本的救濟型工作,充其量是另一種弱勢補貼政策,無法根本解決愈來愈嚴重的失業問題。至於政府高官帶頭刺激消費,效果更是微乎其微,因為國內消費減少的根本原因,是家庭收入減少、實質薪資降低及財富大幅縮水,民間沒有能力擴大消費。一向奉行節儉的府院高層,花幾個錢來示範消費,充其量只是作作秀,效果不問可知。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3077697
話題》請總統買股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經濟日報╱王茂臻】 2008.10.26 03:06 am 
 
馬英九總統存款逾6,000萬元,但股票僅不到百萬元,在這一波台股重挫中,受傷輕微。近期馬英九藉買皮鞋、買水果等方式欲提振消費信心,更應帶頭買股提振股民信心。

台股量縮下跌,每天賣單高掛卻少見成交,顯示投資人信心潰散,即便台股本益比跌到歷史新低,投資人仍卻步。政府與其實施效果有限的跌幅減半措施,不如由總統帶頭進場買股,護盤也護信心。

馬英九不買股票是因政治人物要避嫌,但台股跌到4,579點,本周面臨「保四」大作戰,總統此時若能進場買進台灣50等台股指數股票型基金(ETF),既無內線交易問題,還可為已跌到冷凍庫的台股新增成交量能。

520以來台股指數腰斬,上至閣揆,下至金管會主委都為台股抱屈。台股不論從殖利率與獲利都屬資優生,但國際股災衝擊,台股難置身事外,政府高層若真為台股抱不平,就應立即進場買股票,苦民所苦。

股市是經濟領先指標,也是反映政績的窗口,若政府施政有方,台股即便受國際金融風暴衝擊表現不佳,長期也會反轉向上。政府高層此時帶頭進場買股,他日退休時,股價上漲的收益就是最佳的紅利與退休金。

行政院長劉兆玄投資連動債慘遭套牢,與其買國外的黑心金融商品,還不如承接價廉物美的台股。「九萬兆」買台股,護盤效果更甚千億國安基金。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3076335
話題》信心才是關鍵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經濟日報╱傅沁怡】 2008.10.25 02:59 am 
 
中央銀行昨天公布9月貨幣總計數,代表股市資金動能的狹義貨幣總計數M1B年增率持續低迷,並連續第十個月低於反映整體資金供需狀況的廣義貨幣總計數M2,形成股市「死亡交叉」。但台股近期表現慘澹,但並非市場缺錢,而是市場缺信心。

從9月銀行超額準備達477億元可看出,台灣不僅不缺錢,還非常有錢。這波金融海嘯讓投資人心態轉為保守,現金為王觀念至上。當投資人尋求安全遠高於追求獲利,央行就算採取再寬鬆的貨幣政策手段,也很難把錢從投資人的口袋「趕」到股市。

過去央行只要引導銀行降低存款利率,股市一個漲停板7%的誘因和低定存利率相較,往往對股市產生激勵作用,營造股市資金行情。但現在投資人著眼的是銀行利率再低,總比股市一個跌停板來得穩。

國內資金欠缺信心不敢入市,國外資金又忙著撤回母國救市,台股資金動能當然燒不起來。要讓台股恢復資金動能,必須對症下藥,也就是必須從信心面解決問題,而非從資金面著手。

資金會自己尋找出路,政府只要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提高就業率,加上台股基本面夠健全,在比較收益和風險後,台股終究有盼得資金回頭的一天。若此時急病亂投醫,錯用貨幣政策而形成經濟泡沬與造成物價上漲壓力,長期反而將危害台灣整體經濟。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3075328
頁/共53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