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民生戰線
市長:星火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公共議題【民生戰線】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政經觀察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馬英九第一堂財經課
 瀏覽55,052|回應524推薦6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6)

拎杯
Chocola
大同
藍海翔
中華民族的端午節
MOGI

中國時報 2008.04.28 
本報訊
 
 只盼生活好▲總統當選人馬英九上任面臨高通膨、低成長與高負債的台灣,人民痛苦指數居高不下,執政團隊應多傾聽民眾的聲音,好好關愛民眾,提供民眾安樂的生活;圖為一名上班族行經101大樓前的LOVE雕塑。

     如果要用一個字形容台灣現在的經濟體質,你會想到什麼?「易碎品(fragile)」,許多人回答。儘管台灣是四小龍裡最低幅度的通膨,但通膨壓力已是近十多年僅見;在低成長、薪資停滯的環境裡,在國債八年增加二兆四千億的台灣,如何逃出高通膨、高負債、低成長的「兩高一低」之惡性循環,將是馬英九上任的第一堂財經課;至於社會失衡與租稅的失靈,更難短期見效根治。

     過去八年,台灣經濟的複合成長率平均只有四.○%,居四小龍之末,遠低於之前八年的五.三%。如果,台灣能維持過去水準,平均經濟成長率拉到前八年的五.三%或與新加坡的五.四五%比肩而行,國內生產毛額(GDP)可以增加一兆四千億元以上。這個數字,代表的是十多兆元的產值,而且是永遠流失的十多兆元。

     面對新政府的施政方向,外界已有許多期望,似乎,認為經濟的提振與好轉應是一蹴可及、水到渠成。但,事實上眼前挑戰更多,難怪,業者勸告新政府「要管理民眾的期待」。

     油電價一漲 物價將創12年新高

     「台灣到現在還沒有真正感受到物價上漲的威力,」大和總研全球顧問劉憶如說:「這一次,漲起來不是鬧著玩的!」

     五二○上任後僅僅十天,新政權就必須決定,六月油、電價格要漲多少。如果一次漲足,極有可能,今年消費者物價上漲率逼近三%,創下十二年來新高。目前台灣銀行一年定存利率只有二.六五%,台灣很有可能再度變成負利率國家。這樣的通膨,更將幾乎把薪資漲幅吃掉。

     財經學者幾乎都有共識─面對全球性通膨台灣免疫力很小。這個月初,國際貨幣基金調高美國、歐洲與其他已開發國家消費者物價指數預測到二.六%,創下一九九五年以來新高。新政府唯一能做的決策是,一次漲足?或緩步微調?

     贊成一次漲足者,擔心緩漲反而造成物價上漲的預期心理。東華大學經濟系教授溫英幹舉七○年代第一次石油危機為例,時任行政院長蔣經國採取震撼療法,油電價一次漲足,把大家嚇了一跳,但預期心理馬上消失無蹤,物價很快平穩下來。哈佛大學教授,前國際貨幣基金首席經濟學家羅葛符也認為,通膨最怕就是預期心理,「一旦預期形成,整個情況就很難扭轉。」

     最佳化衡量與拿捏 將是大考驗

     主張緩漲者,則認為政策還是需要考慮後座力。台灣經濟研究院院長洪德生認為,理論上一次漲足是對的,但誰也不知道震盪療法後,是不是得繼續再漲。另外,萬一之後的局勢價格是往下掉呢,公用費率是否要跟著下調。目前國際間普遍觀點,隨著美國、歐洲經濟放緩,將有助於壓抑通膨,尤其今年下半,當高成長新興市場開始感受經濟趨緩的痛苦,全球物價壓力會減緩。

     但,不容忽視的是:根據本報民調,有高達五三%的受訪者贊成政府持續凍結油價,認為應該交由市場機制決定則為廿九%。新政府如何在民眾的期望、專業與政治的考量、短期與長期效益之間,作出最佳化的衡量與拿捏,將是一大考驗。

     只是對新總統馬英九而言,如果高通膨惡夢未成真,是因全球經濟放緩而讓全球能源與糧食價格真能平穩下來,這也意味今著年台灣經濟成長率可能跌破四%,創下近四年最低水準。國際貨幣基金就不斷下修今年全球的經濟成長率,根據其最新預測,今年台灣經濟成長率只有三.四%,創下七年前經濟負成長之後的歷史新低。

     國庫沒錢是事實 須訂優先順序

     新政府計畫以擴大公共工程來支撐今年經濟成長率到五%,明年到六%。這樣的政策,看在某些人眼中卻直冒冷汗。國民黨立委李紀珠直言,可預見未來半年物價都會是問題,如果貿然推出大量公共建設,可能會進一步推升物價,甚至產生資源排擠的效果。「政策優先順序一定要調整」,她認為。

     洪德生則直言,他不知這些建設財源在那裏。他說,過去民進黨政府不是不知道要做公共建設,但國庫沒有錢是事實。過去七年,政府資本支出每年平均減五.二%,政府消費只增加○.六六%,比起國民黨執政時平均增加六.四六%,可以顯見政府財務有多麼拮据。

     洪德生說,政府如果凡事要自己做,可預見一定會受到財源的限制。政府不是不能以處理公有資產,籌措建設用資金,但可能都需要修改法規。如果是用BOT,這又考驗文官素質與政府的議約能力。「台灣法律規章、制度面這些非貿易財,能不能改革跟得上?」他問。

     愛台十二項建設 必須務實把關

     曾在世界銀行工作的溫英幹認為,不論是用那一種財源籌措,公共建設最根本的問題是:建設能不能回收?要做的是不是好建設?根據世界銀行的評估標準,每一個公共建設,起碼要有財務效益,譬如:蓋馬路可以回本、經濟效益則如:增加稅收與就業、環境生態評估等問題。新總統提出的愛台十二項建設,都必須放回這些光譜下嚴格檢驗,不能貿然動工。

     外界寄望最殷切的兩岸開放,固然有短期刺激與提振效益,但絕非萬靈丹;終究,政府要面對許多內部長期與根本的經濟課題。而這些課題,都是嚴峻的挑戰。新政府,真的準備好了嗎?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2837677
 回應文章 頁/共53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長期作戰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08-11-20 工商時報 【工商小社論】

     行政院快速拍板發放消費券,不像以往溫吞反覆,顯然半年執政不經一事,不長一智。惟最新民調顯示,馬政府民調繼續挫低,民間強烈質疑馬政府施政無方才會導致財富縮水超乎世界水準,值得警惕。

     馬政府最為人詬病的施政以「未能提振景氣」居首,5成2民眾認為內閣應改組,從財經首長雙雙被點名下台比率升高,不難窺見民眾將生活困頓、縮衣節食怨氣發洩在完全執政的馬政府身上。事實上,不僅執政後沒有「漸漸好」、633儼然笑話一則,處理街頭運動的手法更讓台灣的民主法治成就明顯倒退。

     發放消費券只是帖救急猛藥,倘若其他財經政策不能延續提振景氣效用,政府執行力也不能提升,光靠發放消費券將是事倍功半,民眾的苦日子不知伊於胡底。

     歐美各國已出現通貨緊縮危機,台灣有無通縮壓力,各方見解不一。無論如何,年關愈近,馬劉考驗愈嚴峻,明年GDP不論經濟學人估的1.3%,或惠譽預測負成長1.7%,執政團隊都必須有長期作戰準備。

     美國財長鮑爾森說,「拯救經濟危機沒有劇本,全視市場狀況調整」。各國救經濟除比政策內容,更是一場執行力與耐力的競賽,馬團隊要挽救低迷的民調,重拾流失的民心,完全在此一戰。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3110091
拚消費也拚投資,台灣經濟才有機會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08-11-20 工商時報 【工商社論】

     緊急立法發放全民消費券,顯然已箭在弦上,儘管還有少數細節猶有爭議,有待進一步磋商,但趕在農曆春節前,每一國民發放價值3600元消費券的政策應該已經確定。我們認為,從大多數民眾支持甚至期待甚殷的情緒反映,景氣低迷不但嚴重,而且深深影響民間,政府在推動發放消費券提振經濟之後乃至同一時間,也應積極研擬促進投資的有效策略並儘速付諸實現,如此才能增添經濟動能,為台灣加油。

     針對行政院長劉兆玄日昨宣示的消費券決策,昨天輿論有很多反應與批評,其中大多數都是鎖定在一些投機作弊的細節上,對仿效經濟先進國家發放消費券的大方向並沒有太大異議。我們認為,值此非常時刻,政府的確要有非常思維與非常做法,只要大方向正確,確能造福國人,儘管財政上難免形成負擔,一些投機或弊端也難免發生,政府都不必太在意,應該趕快放手去做。事實上,即使在野的民進黨立院黨團,雖然公開場合仍持反對立場,要求採取退稅手段,但私底下也都表示,因為消費券是將錢直接發到老百姓手上,反對與杯葛的難度很高。就此我們認為,站在為民監督發聲的立場,在野的民進黨平常時候,是應該嚴格制衡國民黨政府的施政,但現在畢竟是非常時刻,發放消費券雖然與維護財政及落實公平正義原則有些距離,但目標總是為了民眾福祉,反對黨若過度杯葛以致延誤實施時程或甚而肇致政策胎死腹中,反而可能違逆民意招致民怨。

     因為,從國家施政,尤其拚經濟的觀點而論,當前台灣景氣低迷,整個經濟發展動能幾如一灘死水,其中癥結當然在於大環境惡劣、股市腰斬、朝野資產縮水、實質薪資不增反減,而且前景不明,除了少數富貴人家外,大多數的民眾手頭都很緊而必須節儉過日。如此的節儉,從傳統風俗習慣的標準而論,固然是一種美德,但經濟學上「節儉的矛盾性」指出,大多數消費者若採取節儉生活態度,整個社會的經濟發展動能將為之凍結。因此,包括日本、美國、香港、澳門、新加坡、南韓等大多數國家,在面對當前世紀僅見的金融海嘯襲擊,或是以往對抗不景氣的經驗,都曾採取過發放食物券、消費券乃至現金或退稅政策,目標即在藉著人為的加油為經濟發展增添活水。

     台灣經濟研究院日昨發布的經濟成長率預測資料即可以佐證此種觀點。台經院認為,由於全球金融風暴,今年民間消費成長率將大幅萎縮至1.37%,連帶使今年全年GDP成長率下修至4.08%,低於去年表現。而依據規畫消費券的經建會資料顯示,透過政府發放消費券挹注民間829億元的手段,今年國內生產毛額將可因而增長0.64%。

     基於同樣藉由政府手段促進景氣的思維,我們認為除了拚消費之外,拚投資也是一樣重要,尤其舉世因為金融海嘯而經濟衰退,進口需求劇挫之同時,傳統台灣經濟動能之一的出口因素勢必大幅萎縮,更有需要加強政府的推動投資作為。事實上,因為全球性金融風暴及經濟衰退,台經院即預測,民間投資將大幅縮減,預估今年民間投資將由正成長轉為負成長,由七月預估的4.58%大幅下修至負成長2.57%。如此的逆轉,當然會重挫經濟發展動能,拖垮景氣。因此,雖然政府財政拮据,民間企業也同樣陷入經營困境,但我們期待馬政府除了原定的愛台十二建設計畫外,更應儘速推出大型公共建設方案以振興經濟及促進就業。在此方面,台經院即相對樂觀,認為因為政府的加緊推動,政府部門明年的投資年成長率預估有17.67%,民間也可以翻揚為6.54%,發揮拉拔經濟成長的效用。

     在海外市場前景不確定的此時此刻,台灣雖然不具發展內需市場的條件,但只要消費與投資能夠有效振作,維持偏安局面,應不會太難。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3110034
脫胎換骨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08-11-19 工商時報 【工商小社論】

     面對金融海嘯除了唉聲歎氣,也非全無事可做。態度積極些,說不定,這也可以是台灣脫胎換骨的新機會。

     目前全球的資金流動的大趨勢是,所有的錢,都對陌生的市場充滿不信任感,寧願回到他所熟悉的市場與工具上,尤其跨國間的投資機會,只要稍有疑慮,寧可捨棄不要,迷戀高報酬使得血本無歸的教訓,絕對會被牢牢的記上許多年。

     也因此,以台灣來說,雖然風暴發生以來,外資瘋狂匯出數千億的資金,同一時間,台灣的資金也鮭魚返鄉,單單9月間,定期存款增加3千億元,許多即是海外資金返台的貢獻,一來一往之間,台灣的淨資金流動也未必吃虧,一旦規劃中的遺贈稅調降完成,那些為了避稅而遠赴海外的資金,匯回來的數量更為可觀。

     但現在台灣市場的問題是,股市的吸引力正在下滑,籌碼有限的債市,則被法人鎖死,有錢想買也不見得買的到,某種程度來說,台灣錢返回台灣之後,面臨著不知放在哪裡的窘境,迫不得已,只好選擇擺在定存。

     這樣的情況,是台灣金融落後的象徵,也是當初資金瘋狂匯往海外的主要理由。不管怎麼說,現在大家都回到原點,短期內海外市場魅力大不如前,正好提供台灣市場發展翻身的契機,千萬要把握住啊。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3109302
安心就業 才能放心消費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08-11-18 中國時報 【劉景秋】

     處於國際全面性經濟大蕭條的驚濤駭浪中,台灣的現階段經濟發展,如同其他以出口貿易為主的國家一般,正遭受到無法避免的重大負面衝激。雖然民眾無不寄望政府能提出有效的方案,積極提振經濟發展,並進而改善過去八年因政治因素所造成的生活品質的衰退。但多年之疾,豈能一針見效?眾多經濟學家預估美國需二至三年方得以恢復過來。以台灣對出口貿易依賴之深,內需市場過小,更需全國同心、憚精竭慮,以期度過難關。

     報載馬英九政府鼓勵消費並有意發放消費券。筆者以為此非上策,應再思考。讓我們就以今年美國退稅刺激消費的政策為例來說明。今年美國以一千五百億預算對中、低收入家庭退稅七百到一千四百美元不等,希望能促進民眾消費。其結果卻是房地產市場衰退直接造成金融市場崩潰。兩者雖無絕對關係,但卻足以說明一千五百億美元對消費市場無法產生預期的作用。其道理很簡單,因為就業市場無法配合消費市場。

     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就業市場與消費市場是相輔相成的兩股力量。消費市場蓬勃提昇就業市場,就業市場振興促進消費市場。當消費市場不振,公司便要裁員減低成本;當人們沒工作,便會縮減開銷。一千四百美元對沒工作的人言,尚不足以付每月的房租或貸款;對尚有工作的人來說,一千四百美元要留著應付不時之需。真正放心去消費的民眾,一千四百美元是用在食品、汽油等基本民生上。這些消費對經濟再生能量沒甚麼直接作用。

     經濟學教科書理論中的兩大方向:中央銀行降息與擴大內需。在此時的美國發揮不了太大的作用,因為太多人沒工作,而且有更多的人擔心失去工作。最好的方針是擴大就業市場,讓有工作的中產階級放心去消費。而怎樣才能擴大就業市場?那就是要促進新興產業,開創新興消費市場。回想一九九六年美國柯林頓總統簽署電信開放法案與國家資訊方案,造成資訊與電信業的突飛猛進,就是最好的例子。

     在台灣,以半導體業和電信業的的開發前例,提倡一項新興產業大約要耗費一千到一千五百億台幣,這大約是台灣財經官員的消費券預算。這可以開發出一項足以提供數萬人就業的新興產業。該就業市場可以同時提供高薪科技人才、中、低薪資人力就業。這些人有了工作,生活便可以安定,成為社會的中堅力量。政府也可以用稅收來救濟貧困的民眾。

     至於以台灣現階段的需求,有那些產業具有經濟再生能量?

     筆者認為生化業,特別是製藥與幹細胞諸類的研發。老人化的社會,醫藥費用將日益提高。台灣每年依賴進口藥物,如果台灣可以IC代工,藥物代工為何不行?藥物代工不但可爭取外匯,也可降低本土藥物市場價格。其他生化業像是幹細胞更可培植國力。

     軟體開發又是另一種代工的方向。因為台灣IC代工的產業發達,許多優秀的資訊科技人才多偏向IC產業。其實台灣不僅可以在中文應用軟體有所發揮,如果能貫注資源在軟體產業以吸引資訊科技人才的投入,台灣也可以在英文應用軟體開發上大放異彩。

     能源產業也是當紅產業。太陽能、海洋發電、LED、電池等都是趁勢待發。台灣若能全力投入,也為時不晚。此外,擴大公共工程可能是短期見效的方案。公共工程是基礎建設,未必有經濟再生能量。但好的基礎建設可以減少災害損失,相對讓政府有餘力照顧人民生活。危橋重建、水利工程整體規畫等(不是把錢撥到地方以工代賑)都是可行的作法。

     上述方案都不是短期便見成效,若能多案並行,長、短期目標兼行,即使舉債亦有回饋之日。上述看法是個人十多年來資本主義社會中從事科技管理的一些見解,希望拋磚引玉,也期盼政府在眾多責難中,聽取建設性方案,帶領全國走向經濟復甦的正途。(作者為美國紐澤西肯恩大學電腦系助理教授)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3106851
消費券或證交稅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08-11-18 工商時報 【工商小社論】

     政府規劃發放消費券規模700億元上下,並不排除往上加碼,財源一定是舉債,向子孫借錢消費以搶救經濟。

     面對世紀僅見經濟衰退,搶救經濟需錢孔急,此時最忌諱的就是兩面作戰,譬如不該減免的稅如爭議性極高的證交稅,即不應該與發放消費券同時實施,以免國家破產。預計12月初可能付諸表決的證交稅減半徵收方案,估計稅收損失在200億元至300億元。為免拖垮財政,政府應在發放消費券與調降證交稅二者間擇一。理論上,消費券對提振景氣的效應大於證交稅,社會各界的支持聲浪也比較大。

     經營之神王永慶的成本經營學,在當前國庫困難時尤值得政府官員參考。王永慶前往創辦的明志工專吃午餐時,會當場計算一盤蝦仁炒蛋用了幾隻蝦仁,價格多少,可以創造多少價值,經過嚴格把關,把每一分錢都省下來,移作清寒學生獎學金及對原住民學生包吃包住及發放零用錢。

     劉內閣採取凱因斯學派赤字財政,要做「大政府」,則之前學雷根經濟學的減稅政策不只應踩煞車,還應勇於調整。減稅與擴張性財政政策只能擇一使用,否則,後果將如同父子騎驢,只會累死驢子,那裡也去不了。同理,兩面作戰,將耗盡國庫有限資源,也救不了經濟。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3106780
論擴大內需成效不彰的根本原因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08-11-18 工商時報 【工商社論】

     劉內閣施政即將屆滿半年,半年來內閣面臨全球百年少見的金融風暴,為此政府提出583億元公共工程、2000億元優惠房貸、259億元的工作所得補助,加上近日可望拍板的700億元消費券,政府的努力不少,但何以迄今成效仍微乎其微?

     面對這一波深不見底的衰退壓力,各國政府除了降息之外,便是採取擴大公共建設、退稅、發放消費券等擴大內需方案,各國政府使出渾身解數的手段,期望能制止向下沉淪的經濟壓力,惟事與願違。以擴大內需這些政策而言,理論上是該起作用的,但由近年實行的經驗觀察,卻經常有緩不濟急、成效不彰現象。

     擴大內需的概念源自經濟學家凱因斯,他在觀察1930年美、英經濟蕭條後,旋即發表《致繁榮之道》一文,建議政府透過赤字預算的方式進行建設。他的邏輯很簡單,工程建設需僱用龐大人力,這些人領了薪水後會去消費,消費即可帶動商業活動,有了商業活動便可帶來稅收,如此循環不已。他以當時英國的總體經濟估計,政府每支出一元,即可創造1.5元的總需求,投資乘數高達1.5。

     凱因斯這套擴大內需的論述確實有道理,惟由1930年以來各國實施的經驗觀察,許多國家執行赤字預算的成效與理論有不小的差距,持平而論,這並非凱因斯理論有什麼問題,而是理論終需經政府官僚系統才能落實為政策,試想一個十萬火急的振興對策擺在一個層層繁瑣的官僚體制下運作,疲困的經濟如何得救?更遑論所謂的乘數效果了。

     就以擴大工公工程而言,行政院1998年8月因應亞洲金融風暴,決提出1,000億元擴大建設方案,惟歷經中央地方層層討論,真正開始建設已是1999年6月了;2001年張內閣所謂「八一○○台灣啟動」方案亦是如此;如今劉內閣的583億元擴大內需方案在慢如牛步的官僚體系中執行,真要發揮提振經濟效果,恐怕也得一年半載,政府的及時雨落不下來,徒有擴大內需之名,毫無提振經濟之實!

     擴大內需的及時雨落不下來還有另一個原因,那便是在全球化下,許多政府的工程必須開國際標,近年來如員山子分洪道等重大建設標案最後皆由外國團隊獲得,這使得擴大內需的作用大大稀釋,政府花了大筆預算,結果是提振了他國的經濟,如此何來投資乘數效果?及時雨又怎麼下得來?

     再就發放工作所得補助及消費券而言,政府將千億元的資金注入家庭,希望透過家庭消費這筆錢來帶動景氣,但近年隨著中產階級的流失,危機感的加深,台灣的家庭「邊際消費傾向」已由往年的1以上大幅下降至目前的0.36,這說明當前家庭每提高100元的所得,只會增加36元的消費,其餘64元將轉為儲蓄,如此看來,政府逾千億元的刺激消費方案,其成效豈能不大打折扣?

     由上述討論可知,擴大內需從理論上而言,確實是因應經濟衰退的好方法。但時空條件變化,如今擴大內需規模日趨龐大,官僚體系的效率難以即時落實,其弊一也;全球化外商搶走標案,使擴大內需肥水大舉外流,其弊二也;中產階級消失,社會不安定感升高,使邊際消費傾向驟降,擴大內需資金多數流入儲蓄,其弊三也。若劉內閣不能就此三弊提出政策的修正機制,恐怕編再多預算進行公共建設、撒再多錢發放消費券,對陷入衰退危機的台灣而言,亦難有振衰起敝之效。

     1930年大蕭條發生時美國總統胡佛並非什麼事都沒做,羅斯福推動田納西河谷開發計畫,胡佛也曾在科羅拉多河興建胡佛水壩,羅斯福設聯邦緊急救濟廳,胡佛也設有失業救濟局。但何以羅斯福成功而胡佛失敗?多數經濟史學者評論:「胡佛的政策太少而且又太遲」,擴大內需的成敗關鍵就在時間,一個太遲的振興政策等於沒有政策,胡佛失敗的經驗足以做為劉內閣借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3106773
話題》消費過後…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經濟日報╱應翠梅】 2008.11.18 02:29 am 
 
股神巴菲特最近撰文,繼續鼓吹大家危機入市,他說:「如果你想等到知更鳥出現時,春天已結束了。」但許多人此時不僅手上沒現金,別說沒能力入市,更擔心的是往後日子怎麼過下去。

不管你拿不拿得到政府發放的1萬元消費券,拿到又花掉之後,接下來呢?

看看美國,昔日華爾街金童,愈來愈多人加入粉紅單派對(指拿到粉紅色的解僱單);三大車廠所在的底特律一片慘澹,估計一旦車廠倒閉,底特律會有300萬人失業,相當於每三人就有一人丟了工作。金融仲介功能喪失後,逐步衝擊到實體經濟,這已不是預言,而是正在發生的事。

回過頭來看台灣。中小型企業早就倒過一波又一波,連DRAM這個列為兩兆雙星的產業,都開始向政府要求紓困。光是DRAM產業向銀行借貸的金額就高達4,200億元,成為下一波引爆銀行授信炸彈的隱憂。

各國政府陸續展開擴大內需的競賽,目的就是要打破景氣衰退的魔咒,從擴大內需,進而減緩失業,再進而帶動經濟成長。要刺激內需,呼籲大家消費,得先讓大家保住工作才行。

大陸提出4兆人民幣的擴大內需方案,為的就是解決迫在眉睫的下崗(失業)問題。一位經濟學家說得好,「擴大內需就是踩油門,而這油門得踩在老百姓身上。」馬政府單是發消費券還這樣不乾不脆,接下來踩油門,可別再瞻前顧後。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3106581
太遲了所以要更快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經濟日報╱社論】 2008.11.18 02:41 am 
 
翻翻本報社論,發現我們從5月下旬開始鼓吹針對全國200萬中、低所得家戶,其家庭儲蓄為零甚至已寅吃卯糧者,每戶發給2至5萬元的補貼,一面扶持他們度過物價飆漲的難關,一面藉此擴大內需,提振國內景氣;而且由於馬政府對此充耳不聞,我們又苦口婆心地再三、再四大聲疾呼,嘮叨得甚至令讀者嘖有煩言。但我們深知面對當前全球金融風暴、國內景氣低迷,這乃是極少數立可見效的靈丹,雖千萬人,吾往矣。

我們堅持此一主張,除了一開始,期望雪中送炭之外;還不斷提醒當局,中國大陸從去年下半年開始打壓其加工出口部門的政策,今年以來進行得如火如荼,勢將傷及其出口與經濟動能,而台灣近幾年高度倚賴對大陸出超擴張,做為經濟成長主要引擎,一旦此一引擎熄火,經濟將立時陷入衰退,必賴啟動其他成長引擎以為補救。對這200萬戶家庭之補貼,就是目前立即可用的補救手段。

蹉跎半年時日,馬政府終於採納了這個建議,日內即將提撥約700億特別預算發放消費券。其實這樣的結果也早在意料之中。這個反應遲緩、動作慢半拍的政府遲早必須面對台灣經濟從第三季開始陷入衰退的事實;如今第三季季報顯然將公之於世,再也無法遮掩,才匆忙臨渴掘井、極力找尋救急的手段。

當然,晚做總比不做好;如今眼看明年連官方都想「保2」時,這一帖藥的確可以讓情勢大獲改善,不過,仍取決於做法是否恰當。

發消費券之議一出,頭一個碰到的問題,就是要不要排富。報紙報導,連主其事的部會官員都說,為刺激消費不應排富;更有人高喊,擴張內需的政策,「效率比公平重要」,愈富有者,愈有能力消費,將他們排除在外,豈不是開倒車?而且,排富還會涉及棘手的認定問題,到時一定會有一大堆「該補助的沒補助,不該補助的倒大獲補助」的問題。因此,主張不排富的呼聲甚高。

要不要排富,的確需要仔細思量,尤其門檻若設得太低,將許多中等所得者排除在外,必將怨聲載道。但不論如何,一些事關真謬的問題仍要辨清。

發放消費券的主要目的既在擴張國內需求,則排不排富即以其擴張效果為首要檢驗標準。許多人認為富人才有能力多消費,但這卻無關宏旨,因為有能力多消費,與是否有意願增加消費,完全是兩碼子事;而且當他多得這一萬元是否會多消費至少數千元,才是討論的重點。

試想台灣首富郭台銘先生,以其富甲四方,所需之物莫不咄嗟可辦,一切所需齊備之後,還節餘下百多億元支持公益;則我們的官員雙手奉上一萬元儲值卡,郭先生豈會因此就特別額外增加其消費?

這本是經濟學原理中最基本的消費行為準則:所得較低家庭,因儲蓄告罄,房租、水電費都不知何來,補貼一萬元如大旱之望雲霓,會趕快張羅家庭所需日用;但所得愈高,會節餘下來的部分就愈大。這本是人之常情,則唯有將消費傾向低的富人排除,700億才能多投入消費;這才是效率,豈能顛倒而言?

消費傾向高還有一個好處;當一萬元從此家庭手中流入同樣高消費傾向的商販,會立刻創造出另一個一萬元的消費,如此輾轉,一年之間,國內消費會增加好幾倍,這就是所謂乘數作用。如果平均起來,這些不太富有的家庭消費傾向是4/5,只有1/5節餘成為儲蓄,乘數就是五倍,700億補助,就會激發出3,500億國內需求,是GDP的3%,則即使原本要衰退1.7%,因此便可扳回來成正的1.3%。

不過,目前依行政院的說法,其排富門檻雖僅120萬元,卻能讓88%的家庭不被排除,這與一般人的認知落差太大,反而會令七、八成的中產階級怨聲載道。比較務實的做法,是先抓好預定發放戶數,例如原先設定的500萬戶,再依此推估其發放家庭年所得是多少,做為門檻。若全國家庭中88%都納入,還抱怨中產階級被排除,豈有可能發生?

除此之外,一旦門檻設定,為求時效,政府要與全民達成共識:門檻必有漏網之魚,錙銖計較只會拖延時日,浪費資源;因此一方面大眾應適度包容,另一方面則訴諸道德良知,呼籲所得逾此者自動放棄,這樣才能讓好事早日降臨。

最後,以家戶所得為唯一標準其實並不完美;如果可以針對家中有嬰兒、老者、殘疾、孕婦或人數在五口以上者,每戶各額外補貼2,000元,以體恤其特殊負擔,即大致可以彌補上述缺憾。不過,不論如何,千萬要快,不要又見「賊已渡河,朝議仍未定」!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3106556
挽救經濟有賴非常手段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08-11-17 中國時報 【林建山】

     容或還有人對「經濟蕭條(depression)」說法保守避諱,但是次貸風暴至今逾一年的嚴峻經濟態勢咸認早已呈現比「經濟衰退(recession)」倍蓰之嚴重。而且越來越多看法,包括今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克魯曼,也都認為這次全球性經濟恐慌應還會拖上好幾年。換言之,這次粗看以為急性的經濟蕭條,有相當可能蛻化為慢性的經濟蕭條。

     面對經濟急症,要用快狠準的非常手段。今年九月美國布希政府之決定動支八千五百億美元鉅額銀彈的救市方案,以及三日後歐盟主要國家共同斥資二.三兆美元,都是面對非常急症的非常手段。因此乃有被克魯曼譽為「最睿智的戈登布朗處方」的英國救市模式,歐盟共行隨後美國跟進採行:策略性買入病急銀行的普通股(業主權值股),使銀行「局部國有化」,以提高金融市場結構安定性;限額保證銀行存戶存款,旋即被迫擴大為「無限額度」完全保障銀行存款,強力鞏固社會信心。在台灣,劉兆玄院長在立法院「意外脫軌地」全額保障銀行存戶存款並中止金控合併的政策宣示,正是足以媲美英國布朗首相的明快有效的政策作為。

     迄今所見國際間的反危機政策,有一個核心思惟,與三十年代政府對策思惟大不相同而必須重視的:即救房貸戶不救房貸公司、救存款人不救金融業務、救市場收付體制(payment system)不救金融機構;這樣的作法,對穩定社會大眾信心及鞏固經濟社會基礎建設,極具針對性效果。但是,這樣的作為,只對止住金融部門衰退與破毀有用。特別是整個經濟情勢已然轉化為衝擊到全體非金融部門的慢性經濟蕭條,則勢須採擇對應經濟慢性病的處方。

     失業率的持續飆高與消費的收縮遞減,是可見未來的病灶課題:國際平均失業率可能超越七%甚至八%歷史水準。工商產業部門之漸進停滯裁員,尤會加深未來經濟蕭條力度,而零售部門的收縮,甚至負數成長,更加斲喪全球市場活力。

     從經濟專業角度看,適用於解救銀行與金融市場的貨幣政策手段,所能產生的效用已然遞減,是則各國中央銀行除了降息之外,已難再有繼續用武空間。因此凱因斯主義的公共財政手段,乃愈受經濟學者與先進國家政府決策者所關愛:亦即併採減稅與擴大政府支出的擴張性財政政策,必須以超乎國家基本門檻值的高額赤字預算,動用財政手段搶救頹危經濟,一方面用「搶救就業」(注意,這與既往搶救失業的思惟不同)來創造更多就業機會與公共服務品質;另一方面則加大加速重大基礎建設,以刺激經濟,改善國民生活素質,並增進工商企業營運環境的效率與品質。

     當然,這一策略前提,必先要克服民粹式「控制支出/降低財政赤字」結構性憂患論述,透過更大規模財政支出,協助失業者生活必需與貧困家庭度過難關。也讓地方政府基層機關不必被迫緊縮開支,得以維繫為地方民眾公共服務的數量與品質,同時有效降低工商企業營運成本,以維繫其能繼續保持市場地位並提供就業機會的能量。

     近日G-20國家元首已協議分工,面對未來嚴峻挑戰,先進國家必須聯手協力共同自救,而開發中國家及落後經濟體,則責由IMF及世界銀行全力負責。同時也進一步協議決定參照一九四四年布列敦森林模式進行一系列世界高峰會議,以謀再造全球經濟前景。未來世界經濟發展策略理念,將進入唯貨幣論淡出,而凱因斯主義班師回朝的新時代。我們可以肯定的是,在今年年底之前,國際協議的反蕭條行動,將是一個積極互助借貸與高額赤字預算的包裹財政措施及需求管理政策。

     對於台灣而言,類似愛台十二建設中的基礎建設公共工程,特別是危橋危路交通運輸與民生水電供給設施之復正更新,最能有效開擴內需,支援工商活力,動員人力資本,發揮市場經濟乘數效用。在全球反經濟循環的努力過程中,台灣政策既不能缺席也不能與世界脫鉤。而政府的非常預算與非常財政手段,是對應時間拖曳的慢性經濟蕭條之不二法門。

     (作者為環球經濟社社長兼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長)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3105938
三挺VS.三輸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08-11-16 工商時報 【工商小社論】

     行政院為了對抗景氣衰退,壓抑失業率,想出一套「政府挺銀行、銀行挺企業、企業挺勞工」的三句連環訣,把政府、銀行、企業、勞工綁在一起,互相幫襯,勞工如果保得住鈔票,政黨自然保得住選票。這三句口訣唸來雖然順口,但如果硬與自由市場逆向而行,三挺極可能翻盤為三輸,最後誰也保不了誰。

     這波景氣降溫,又急又兇,全球政府手握有限籌碼,眼看求救的狼煙四起,左支右絀,苦無有效對策。台灣也陷入這樣的難局,尤其,馬政府執政後,國內經濟表現卻逐月滑落,政院心急下,病急亂投醫,三挺政策有很大的問題。

     為了保住選票、拉抬就業,行院下令「企業不准倒」,要求銀行對企業紓困,企業要獲得融資,就必須答應不裁員。然而,企業不賺錢,顯示本身欠缺競爭力,景氣不好時,剛好是產業汰弱留強的整理時機,但是政府卻不准企業倒,違背了市場法則,即使勉強維持就業人數,也無法長久,不過是把失業問題延後處理,一旦爆發,威力更猛。

     何況台灣的銀行業,因國際化程度不高,在這波國際金融風暴中,受創不深,但是來自政院命令「挺企業」,卻可能為銀行的經營埋下禍根,屆時,反而是本土金融風暴惡夢的開始。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3103924
頁/共53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