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民生戰線
市長:星火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公共議題【民生戰線】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政經觀察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馬英九第一堂財經課
 瀏覽55,050|回應524推薦6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6)

拎杯
Chocola
大同
藍海翔
中華民族的端午節
MOGI

中國時報 2008.04.28 
本報訊
 
 只盼生活好▲總統當選人馬英九上任面臨高通膨、低成長與高負債的台灣,人民痛苦指數居高不下,執政團隊應多傾聽民眾的聲音,好好關愛民眾,提供民眾安樂的生活;圖為一名上班族行經101大樓前的LOVE雕塑。

     如果要用一個字形容台灣現在的經濟體質,你會想到什麼?「易碎品(fragile)」,許多人回答。儘管台灣是四小龍裡最低幅度的通膨,但通膨壓力已是近十多年僅見;在低成長、薪資停滯的環境裡,在國債八年增加二兆四千億的台灣,如何逃出高通膨、高負債、低成長的「兩高一低」之惡性循環,將是馬英九上任的第一堂財經課;至於社會失衡與租稅的失靈,更難短期見效根治。

     過去八年,台灣經濟的複合成長率平均只有四.○%,居四小龍之末,遠低於之前八年的五.三%。如果,台灣能維持過去水準,平均經濟成長率拉到前八年的五.三%或與新加坡的五.四五%比肩而行,國內生產毛額(GDP)可以增加一兆四千億元以上。這個數字,代表的是十多兆元的產值,而且是永遠流失的十多兆元。

     面對新政府的施政方向,外界已有許多期望,似乎,認為經濟的提振與好轉應是一蹴可及、水到渠成。但,事實上眼前挑戰更多,難怪,業者勸告新政府「要管理民眾的期待」。

     油電價一漲 物價將創12年新高

     「台灣到現在還沒有真正感受到物價上漲的威力,」大和總研全球顧問劉憶如說:「這一次,漲起來不是鬧著玩的!」

     五二○上任後僅僅十天,新政權就必須決定,六月油、電價格要漲多少。如果一次漲足,極有可能,今年消費者物價上漲率逼近三%,創下十二年來新高。目前台灣銀行一年定存利率只有二.六五%,台灣很有可能再度變成負利率國家。這樣的通膨,更將幾乎把薪資漲幅吃掉。

     財經學者幾乎都有共識─面對全球性通膨台灣免疫力很小。這個月初,國際貨幣基金調高美國、歐洲與其他已開發國家消費者物價指數預測到二.六%,創下一九九五年以來新高。新政府唯一能做的決策是,一次漲足?或緩步微調?

     贊成一次漲足者,擔心緩漲反而造成物價上漲的預期心理。東華大學經濟系教授溫英幹舉七○年代第一次石油危機為例,時任行政院長蔣經國採取震撼療法,油電價一次漲足,把大家嚇了一跳,但預期心理馬上消失無蹤,物價很快平穩下來。哈佛大學教授,前國際貨幣基金首席經濟學家羅葛符也認為,通膨最怕就是預期心理,「一旦預期形成,整個情況就很難扭轉。」

     最佳化衡量與拿捏 將是大考驗

     主張緩漲者,則認為政策還是需要考慮後座力。台灣經濟研究院院長洪德生認為,理論上一次漲足是對的,但誰也不知道震盪療法後,是不是得繼續再漲。另外,萬一之後的局勢價格是往下掉呢,公用費率是否要跟著下調。目前國際間普遍觀點,隨著美國、歐洲經濟放緩,將有助於壓抑通膨,尤其今年下半,當高成長新興市場開始感受經濟趨緩的痛苦,全球物價壓力會減緩。

     但,不容忽視的是:根據本報民調,有高達五三%的受訪者贊成政府持續凍結油價,認為應該交由市場機制決定則為廿九%。新政府如何在民眾的期望、專業與政治的考量、短期與長期效益之間,作出最佳化的衡量與拿捏,將是一大考驗。

     只是對新總統馬英九而言,如果高通膨惡夢未成真,是因全球經濟放緩而讓全球能源與糧食價格真能平穩下來,這也意味今著年台灣經濟成長率可能跌破四%,創下近四年最低水準。國際貨幣基金就不斷下修今年全球的經濟成長率,根據其最新預測,今年台灣經濟成長率只有三.四%,創下七年前經濟負成長之後的歷史新低。

     國庫沒錢是事實 須訂優先順序

     新政府計畫以擴大公共工程來支撐今年經濟成長率到五%,明年到六%。這樣的政策,看在某些人眼中卻直冒冷汗。國民黨立委李紀珠直言,可預見未來半年物價都會是問題,如果貿然推出大量公共建設,可能會進一步推升物價,甚至產生資源排擠的效果。「政策優先順序一定要調整」,她認為。

     洪德生則直言,他不知這些建設財源在那裏。他說,過去民進黨政府不是不知道要做公共建設,但國庫沒有錢是事實。過去七年,政府資本支出每年平均減五.二%,政府消費只增加○.六六%,比起國民黨執政時平均增加六.四六%,可以顯見政府財務有多麼拮据。

     洪德生說,政府如果凡事要自己做,可預見一定會受到財源的限制。政府不是不能以處理公有資產,籌措建設用資金,但可能都需要修改法規。如果是用BOT,這又考驗文官素質與政府的議約能力。「台灣法律規章、制度面這些非貿易財,能不能改革跟得上?」他問。

     愛台十二項建設 必須務實把關

     曾在世界銀行工作的溫英幹認為,不論是用那一種財源籌措,公共建設最根本的問題是:建設能不能回收?要做的是不是好建設?根據世界銀行的評估標準,每一個公共建設,起碼要有財務效益,譬如:蓋馬路可以回本、經濟效益則如:增加稅收與就業、環境生態評估等問題。新總統提出的愛台十二項建設,都必須放回這些光譜下嚴格檢驗,不能貿然動工。

     外界寄望最殷切的兩岸開放,固然有短期刺激與提振效益,但絕非萬靈丹;終究,政府要面對許多內部長期與根本的經濟課題。而這些課題,都是嚴峻的挑戰。新政府,真的準備好了嗎?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2837677
 回應文章 頁/共53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政府紓困必須考量行政成本,勿治絲益棼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08-11-29 工商時報 【工商社論】

     由於經濟衰退程度超乎預期,政府推出一波又一波補助、紓困方案。稍早政府已推出「近貧補助方案」、「租屋補助方案」、「購買節能商品補助方案」;最近又推出消費券,因人人有獎,被稱為發紅包方案,連在野黨也不敢反對。另因為失業率明顯上升,馬政府正積極研擬「大型搶救失業計畫」,並加強對應屆畢業生的職場體驗計畫。前述方案都有很高的行政成本,錢未必能花在刀口上,造成不公平及浪費現象,甚至治絲益棼。

     以稍早推出的近貧補助方案而言,主要是針對有工作,但工資偏低家庭而設,立意甚佳。但實施後,卻出現很多奇特個案,有人開名車、住華宅,仍有資格獲補助。而政府基層執行人員,則對如何發放、落實近貧補助感到很頭大。也因此,後續推出的消費券方案,改採不排富、人人有獎方式,以避免篩選、過濾的困擾。但消費券要委託中央銀行印製,需要額外成本,每張印製成本至少一元。如果面額太大,不找零可能有困難。如面額太小,印製張數及成本可能暴增。而派發消費券須比照選舉領票方式,也無端增加行政成本、耗費民眾時間。另政府要禁止消費券偷跑或找零,也困難重重。

     其它如租屋補助方案,購買節能商品補助方案,都需要民眾或廠商申請,一方面行政成本很高,另方面也衍生公平問題,有弱勢者因資訊不足,未主動申請。如申請者眾多,僧多粥少,行政部門如何公平審核也是大問題。如果委由地方政府辦理,更可能因人事請託,產生種種困擾。

     究其原因,主要是政策制定者,認為現在事態緊急,無法循原有制度與規章辦事,乃另闢他途,以緊急、短期措施,取代長期制度。但這種「行不由徑」的抄短線作法,必然傷害國家長期典章制度建立,以及正常政策運作。而各式各樣紓困案,必須有預算支應,行政院頻頻提出特別預算,造成財政長期敗壞。

     我們認為,根本之道,仍須尊重現有制度,儘量在現有制度架構下作必要調整。例如針對近貧補助方案及消費券,政府可在現有中低收入戶補助制度下作若干修正。例如放寬貧窮線,讓更多「近貧戶」也符合資格領取補助。政府也可修改規定,例如在明年一年間,中低收入戶可多領二成補助金。這一方面符合社會公平正義原則,另方面可循現有體系發放額外補助金,不必動員新人力,也不必印行及發放消費券。而且中低收入戶的消費傾向幾乎百分之百,因此也沒有「替代消費」問題,政府補助產生的消費乘數效果最大。另中低收入戶比較少買進口品,對振興內需市場效果最顯著。

     對於擴大立即就業方案,我們認為亦應循現有體系進行。對於失業者或待業的大專畢業生,可以更優惠條件(如延長失業津貼領取期間),誘導其參加職訓局辦理的各式各樣職訓計畫,提升其就業能力。如果失業人數增加,領失業保險津貼者會自動上升,這本是社會安全網的重要一環。政府的責任,是切實督促勞保隨時有足夠失業保險基金,必要時政府可編預算支應。這比目前急就章、紓困作法,更公平、更有效果,行政成本也更低。

     對於行政部門研擬中,針對汽車、房地產、保險及半導體特定產業的紓困方案,我們也認為應更審慎。因為挑選特定產業紓困,本身即出現不公平問題及官員貪污機會。

     而以減稅來紓困也必須考慮行政成本。以降証交稅及遺贈稅作比較,証交稅的稽征成本幾乎是零,而遺贈稅的稽征成本很高,政府須建立上百萬戶的財產異動資料。民眾申報遺贈稅後,行政與司法紛爭很多。因此純就行政成本言,降証交稅不如降遺贈稅。另遺贈稅擴大免稅額(如倍增至二千六百萬),可大量減少申報件數,降低行政成本,允宜優先採行。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3123536
有所為與有所不為─談救市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08-11-28 中國時報 【中時社論】

     全球金融海嘯之後,接踵而來的嚴重衰退,讓各國政府祭出各種救市、救經濟的政策。國內外許多「前所未有」的救市政策都出籠,而且似乎都言之成理。但在這麼多前所未有的救市、救經濟的政策中,我們還是希望政府除了追求時效,要有所為外,更要「有所不為」。

     在各種挽救經濟的政策中,大概可分幾種:一種是花費小而效益高者,一種則是花費多但效益低、或時效上有問題者;最差者當然是花費大又徒勞無功,甚至引發許多不良後遺症者。第一種,當然要努力多做,第二種則酌情推動,至於第三種則萬萬不可做,否則禍遺子孫。

     花費小而效益高的政策,坦白說:難求。但也不是完全沒有。在部分銀行出現存款流失、甚至有流動性問題時,行政院劉院長迅速宣布給予全部銀行百分之百存款保障,立即讓金融體系恢復安定,不花半毛錢達成政策目的,就是一個最佳典範。

     此類花費小而效益高的政策,必須多從制度面、少從「灑錢面」著眼。畢竟政府原本就可透過法令與制度的改善提升,達到降低「經營與交易成本」、提振經濟的目的。以日前宣布的八大救房市措施而言,大部分屬於制度面的改變,簡化行政流程、降低交易與經營成本,應屬花費小而效益可期待之政策。其它如放寬限制,引進外來的資金、投資、甚至人員,都屬這類政策。

     至於第二種政策,如最近政策「主推」的消費券政策,花了八百多億元,投入龐大;但最後能發揮提振景氣的效果,雖然肯定會有,但因考量到民眾消費原有的替代效果,不太可能發揮如經建會預估增加的經濟成長率。

     另外,已推出一波,目前又推第二波的擴大內需政策,第一次花了六百多億元,第二波則以四千億為目標,花費非常大。以提振景氣效果而言,公共建設花出多少錢就是多少,不會有「所得替代效應」,效益相當大;更何況,台灣基礎建設仍有許多不足之處,在景氣低迷時大力推動建設是「以便宜價格建構良好基礎建設」的契機。因此,擴大內需絕對值得支持做。

     但問題,第一在時效,如果政府無法提升行政效率、無法去除完全防弊為出發點的採購制,這些支出,只能說是緩不濟急,效益不大;第二則是錢是否花在刀口上。雖然,站在提振景氣的立場,錢花出去就算數、就是有效,但站在善用民脂民膏的立場,政府還是有必要慎用經費,不要流於分贓式的建設分配。

     其它如國安基金與四大基金護盤股市、減徵證交稅等政策,大致可看出是花費大而效益小者,能免則免。國安基金已進場,算是騎虎難下了,但要技巧的淡出,別再硬拉指數、硬撐某個指數關卡;減徵證交稅則能悄然收場不實施最好。未來對股市,政府還是該從制度面著手拉抬,而非以灑錢方式護盤。

     最後一類政策,則萬萬不可做,這種政策,以增加國發基金至兆元,要投入救DRAM等產業為代表。坦白說,政府拿民脂民膏投資瀕臨倒閉的企業,而政府又絕對沒有能力經營,讓此企業起死回生,這種作法,除了圖利特定企業、浪費國庫外,實在難以找到其它形容詞了。再以產業面看,DRAM的產業關聯,絕對沒有重要到倒閉會讓國內科技產業進入死境。更何況,以該產業相關企業在國內銀行體系數千億元的借貸而言,債權銀行團就可扮演監督、接管、重整的重任。政府絕沒有理由、也不該投入鉅資去挽救。

     更何況,從前朝的例子來看,哪些企業要救、能救,從產業同業與銀行團眼中,會有較專業的評估與抉擇,但一旦變成公部門行之,就變成弊端叢生。本土金融風暴時,抉擇標準是誰上達天聽,誰攀上劉大掌櫃;民進黨時,看來就是「海角七億」在決定。今日是DRAM,明天是面板、汽車,後天是石化,政府要救到何時才休?

     事實上,政府還沒介入,我們就已看到DRAM相關業者就自行調整求生存,如力晶賣出瑞晶股權給爾必達,台塑借款予美光,新美光取得華亞科股權。對於企業與產業的困境,政府可以關注、協助突破、設法起死回生,但絕對不能拿國庫的錢去直接投資入股。另外為救房市,要求銀行貸款成數提高到八成、或甚至某些成數由政府信保基金保證、企業紓困機制等,政府都該審慎為之。原則上都該尊重銀行的專業判斷與決定,絕對不能「硬塞」爛債權給銀行,否則銀行體系將會崩潰。

     面對嚴重的經濟衰退,政府是該有所作為,但我們更期待,政府能審慎的有所不為,以免為經濟帶來更嚴重的後遺症。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3122110
積蓄反彈力量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08-11-26 工商時報 【工商小社論】

     自今年第三季起,國內外經濟指標相繼走緩,已對未來景氣走向提出示警,至第四季,除了失業率走高以外,其餘指標皆向下滑落,不僅是傳統的耶誕節效應沒了,明年報喜的春燕,亦難如期到來。

     身處這番「寒盡不知年」的艱困局面,行政院與其倉卒寫成一堆大而無當的提振景氣方案,不如從基本做起,強化執行力,積蓄台灣經濟反彈能量,才有可能在景氣翻轉向上時,趁勢而上。

     馬政府上任,遇上國際金融海嘯,全球經濟同步衰退,這景象與扁政府剛執政時,何其相似。2001年,當全球經濟成長僅有1.4%時,台灣是亞洲四小龍中跌最深的一個;經過幾年景氣擴張,當全球經濟成長在2006年達到4.1%的高點時,台灣在四小龍之中,卻以4.8%敬陪末座,隔鄰的新加坡卻有8%以上高成長。

     原因只有一個,當別人都在求進步時,台灣卻陷在朝野對立中,政治人物吵架都來不及,那能談提升國家競爭力?扁政府殷鑑不遠,盼馬政府面對景氣嚴酷考驗時,勿病急亂投醫,與其亂拋對策,不如做好一、二項政策。短期內,政院以消費券帶頭激勵民間消費,中長期以公共工程擴張內需,強化基礎建設。但最重要的,還是政府執行力,才能讓台灣更上層樓。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3119494
論振興經濟方案下的財政紀律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08-11-26 工商時報 【工商社論】

     在諾貝爾獎得主克魯曼倡議「救經濟,無需擔憂財政赤字」後,各國政府放手借錢,台灣也不例外,行政院國發基金擬借8,000億元,另行政院昨日通過「振興經濟特別條例」也將再借5,000億元,加計今年夏天擴大內需方案舉債近千億元,政府債務激增逾兆,這是前所未見的情況。

     近月台灣商業活動停滯,生產下滑、出口衰退、失業人數驟升,依主計處估計,在這一波金融海嘯下,台灣將會出現連續三季的經濟負成長,情況確實危急,此刻政府確實該採取赤字預算、擴大內需來提振景氣,如果此刻還有人堅持平衡預算,便顯得有些冬烘而不合時宜了。

     但令人擔憂的是,政府的作為總是過猶不及,倡議節儉時連花籃都不能送,如今振興經濟成為主流論述後,撒錢絕不手軟。從理論上來看,在景氣衰退時,政府是該撒錢進行建設,但是理論終究要透過官僚體系的運作,才能成為政策,而一個理論上有效率的振興政策,卻可能經層層官僚體系運作而失去效率、形成浪費,最後經濟振興效果有限,卻留下天文數字般的政府債務。

     從二戰結束以來,各國政府常以創新的作法解決一個問題,卻因此釀成一個新問題,這若非執政者缺少遠見,即是缺乏對貪婪人性的瞭解,二戰後各國群起師法凱因斯理論,肆意舉債,雖然創造了戰後的繁榮,但卻留下巨額的國債,終致1970年代停滯通膨襲捲全球時束手無策;再如2000年網路泡沫崩解之際,美國政府為提振景氣,連番降息振興房市,但以房屋泡沫醫治網路泡沫的結果,遂形成今日的全球金融海嘯;如今為解決金融海嘯所帶來的衰退,美國舉債7,000億美元(23兆台幣),德、法、荷等歐洲各國總計將舉債2.3兆美元(台幣75兆元),美歐舉債近百兆台幣,財政紀律為之蕩然,這是否又將為日後的經濟災難留下導火線,令人憂心。

     凱因斯在1930年代倡議舉債提振經濟,解放了古典經濟學家年年預算平衡的觀念,把財政支出視為調節經濟的政策工具,景氣差時以預算赤字提振景氣,景氣好時以財政盈餘償還公債。換言之,政府每年施政的首要目標不是財政平衡,而是經濟平衡,惟值得注意的是,凱因斯雖不拘泥於年年的預算平衡,但仍追求一個循環週期的財政平衡,兼顧了經濟景氣與財政紀律,這一思惟若能如實執行,將可使一國經濟發展更為平穩。

     遺憾的是,二戰以來各國政府假凱因斯理論之名,行擴張政府職能之實,景氣差時舉債,景氣好的時候依然舉債,終致財政淪至以債養債地步,台灣情況亦然,依國際公債定義,台灣政府債務早已逾5兆元,隱藏在政府100多個非營業基金裡的債務高逾6,000億元,至於潛藏性負債更高達8.8兆元,財政情勢早已危如累卵,早已該進行財政改革,否則將形成更大的危機。但是直到如今我們《公債法》對公債的定義仍未與國際接軌,以致所呈現的政府債務嚴重低估,使得府院領導人天真的以為台灣財政不足為慮,如此對台灣財政的誤判,終將釀成日後巨災。

     在景氣衰退的此刻,政府絕對該進行擴大內需,但我們深懼官僚體系的慣性,在政府撒錢、兵荒馬亂之際,從中央到地方大筆預算又為之浪費,又蓋出一大堆蚊子館,擴大內需至終沒有提升經濟成長,反而提升了政府的債務,沒有為子孫留下有用的資產,反而留下龐大的負擔,待幾年後台灣走出衰退困境,旋又落入對抗財政危機的戰局,這樣的發展,豈是馬英九總統所樂見?

     政客是解決今天的小問題,創造了明天的大問題,政治家則在解決今天問題時會兼顧日後的風險。用房地產泡沫解決網路泡沫釀成今日巨災,同樣用巨額赤字解決金融海嘯也將在日後形成嚴重問題,即令克魯曼倡議無需憂慮赤字,但府院高層們心中仍得有財政紀律,否則日後財政的爛攤子,將難以收拾。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3119487
不敢面對的真相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經濟日報╱社論】 2008.11.26 04:46 am 
 
自從上周主計處公布第三季經濟成長率-1.02%以來,壞消息即層出不窮;10月份失業率飆升至4.37%,創五年來新高;今年前九個月實質薪資負成長2.95%,是28年以來最大負成長;10月份批發、零售及餐飲業營業額同步負成長,較去年同期衰退2.17%。

還有什麼更壞的消息?有,那就是10月份外銷訂單比去年同期減少5.56%,是七年來首度負成長,而且對中國大陸的接單,更衰退22.84%,創下歷史紀錄。為什麼這個消息最凶惡?原因有二:其一,出超是近年來支撐台灣經濟正成長的擎天一柱,這一柱傾頹,台灣經濟就會癱瘓在地。出口從8月開始已正式步入衰退,當外銷訂單也大幅減少,不僅確認出口衰退已成定局,而且由於接單是先期指標,因此一直到明年上半年情勢都十分嚴峻。其二,這次接單衰退,對各國整體而言,減少5.56%,但對中國大陸一地即下降22.84%;這表示除了中國大陸之外,對其他地區的接單仍在大幅正成長。從這裡,透露出一個我們朝野都不敢去面對的真相:台灣經濟衰退少部分歸咎於金融風暴9月份突然嚴重惡化,增加對全球實體經濟的衝擊,但真正的罪魁禍首,則在海峽對岸。

從7月份台灣出超轉為入超、經濟動能急遽萎縮的跡象愈趨明顯,國內不論政府官員還是學者專家,一致槍口對外,歸咎於金融海嘯造成的全球經濟波動;因而歸納出一個結論:小小的台灣面對滔滔全球市場,何其渺小,力圖扭轉,豈不如蜉蝣撼大樹一般,自不量力?因此,除了擴大內需以自救,別無可為。

正因為這樣的結論導引出如此扭曲的態度,不僅不設法求取解決之道,還束手旁觀,對台灣經濟造成莫大的傷害;我們不能不明白指責這一群不敢面對真相的官員與學者。

稍微關切一年來中共決策者的言論及做為,打聽一下大陸沿海地區萬千台商的處境,即不難了知,中共高層盲從無知專家的建言,決定以人為手段推促其沿海地區產業轉型升級。這樣天真的主觀願望,在極權經濟萬箭齊發的凌厲手段之下,成為以加工出口業為其主體的眾多台商最悲慘的末日。勞動合同法、企業所得稅法、出口退稅削減、環保政策、土地政策種種緊箍咒當頭套下,讓原本已被高勞動成本、高幣值加上競爭者競相削價競爭而掙扎求存的台商,立刻沒頂;年初以來,成千上萬地倒閉、外移,迄今餘勢猶烈。儘管中共中央發現闖下大禍,從8月開始緊急挽救,奈何木已成舟,區區調高幾個百分點的出口退稅率,又怎有回天之力?

這一股圍剿加工出口業的力道有多猛,看中國大陸的經濟成長率即可見一斑。直到今年上半年為止,中國大陸兩位數的成長率睥睨當世,誰都不敢輕忽;但到下半年,成長率的預估遽爾降至個位數,才不過幾個月,現在已喊出要保8。除非出口部門可以恢復元氣,任他投下幾兆人民幣去粉飾太平,中國大陸的經濟競爭力必將大受斲喪。

但台灣的池魚之殃,比中國大陸更加嚴重;因為大陸的加工出口部門正是我們中上游產業的衣食父母,而這些高科技及化工產業,則是台灣經濟成長率的主要泉源。於是大陸經濟減速,台灣就陷入衰退危機。

驗明真相之後,我們反而可以找出解救之道;那就是一面幫助對岸拯救其加工出口部門,一面為台灣的中上游產業打強心針。前者,在兩岸空前和諧的氣氛之下,正當做為首要之務同舟共濟。後者則要從幾個方面下手:第一,箭在弦上的海、空運直航要快馬加鞭,早日促成,幫助出口業者降低成本、提高競爭力。第二,針對以對岸為主要市場的出口業者,盡可能減輕其稅費負擔,讓他們在最不利的環境下,還可以咬牙苦撐。第三,以最高效率協助廠商轉向東南亞或其他地區發展,以分散中國大陸市場消失所造成的衝擊。第四,早日完成經貿營運特區的設置,期在海運直航實現之日,即能引進若干具有關鍵性的下游廠商直接與上游產業配合生產,以台灣品牌增益的附加價值,部分抵消勞動成本的差距,為台灣出口部門增添一些生力軍。最後,政府應傾全力為目前的出口部門把脈診斷,趁此危機,將不具競爭力的部分極力強化或逕予淘汰,再設法為出口業找出新的競爭優勢。

當我們勇敢面對這個真相,出口或能在一年之內得見起色。否則,台灣經濟只能跟出口業一起沉淪,不知何日方休。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3118892
避免重蹈日本失落10年覆轍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08-11-23 中國時報 【中時社論】

     主計處日前公布台灣第三季經濟成長率為負一.○二%,未來連續三季都將是負成長,台灣經濟正式步入衰退。由於國際經濟情勢急速惡化,通貨緊縮威脅大增,而明年台灣的海關出口預估負成長高達九.五九%,民間消費微幅成長一.八六%,如何讓台灣經濟避免重蹈日本失落十年的覆轍,成為馬政府最大考驗。

     這波百年來罕見的金融海嘯吞噬了歐美國家許多知名企業與百年老店,市值曾高居全球金融業之冠的美國花旗集團因股價重挫八成,淪落到可能被迫出售的命運。經營績效曾傲視全球的日本豐田汽車,亦因全球需求急凍,年度淨利下滑七成四,更別提美國的三大汽車業者,早已徘徊在生死存亡邊緣。

     幾個月前,全球央行最憂慮的是如何防範通貨膨脹,沒想到情勢大逆轉,國際油價從七月間每桶一四七美元的高峰下跌至五十美元以下,足足跌了一百美元,石油以外的商品價格自七月以來跌幅超過四十%,國際原物料泡沫破裂後,通貨緊縮成為全球經濟最大的威脅。

     這一波國際原物料價格跌勢既凶又猛,中國的消費者物價(CPI)年增率由二月份的高峰八.七%腰斬至十月份的四%;美國十月份CPI較上月衰退一%,創下六十一年以來最大跌幅。明年第三季美國CPI年增率將出現負成長,通貨緊縮機率非常大。市場普遍預期,美國聯準會將利率降至歷史低點一%後,未來還可能進一步降息。

     由於通貨緊縮威脅大增,全球央行聯手大降息,十一月初英格蘭銀行大手筆降息六碼,歐洲央行降息二碼,日本央行則是七年來首度降息至○.三%,為主要工業國家最低的水準。我國央行自九月以來四度降息,總計降幅達○.八七五個百分點,重貼現率降至二.七五%。

     全球主要國家不僅祭出貨幣政策,也陸續推出大規模的振興經濟與紓困方案。儘管如此,國際研究機構「環球透視」預測,明年三大主要經濟體將同步出現衰退,美國預估是負成長一%,歐元區與日本分別為負○.五%。全球三大經濟體同步衰退,這對於出口依存度高達六成以上的台灣,相當不利。此外,最近台灣對大陸的出口也亮起紅燈,連續二個月出現負成長,由於大陸明年經濟成長亦將走緩,使得台灣的出口更不樂觀。

     回顧台灣過去歷次經濟低迷時期,例如第一次的石油危機、亞洲金融風暴、網路科技泡沫破裂等,僅管出口曾出現衰退,但仍有民間消費支撐。不過,明年出口嚴重衰退,民間消費亦不樂觀,顯示景氣惡化已到了非下猛藥不可的地步。

     在通貨緊縮威脅下,新一波零利率時代又來了。然而,以美國為例,即使利率降到一%的歷史新低,銀行的放款意願並未增加,企業也不見得較容易借到錢。從日本過去十年陷入經濟蕭條的慘痛經驗來看,即使利率已降到零,也難以發揮作用。

     面對全球新一波經濟衰退危機,諾貝爾獎經濟獎得主克魯曼主張各國政府應採取積極的財政擴張政策。劉揆大膽推出四年五千億的振興經濟新方案,將消費券、擴大公共建設、愛台十二建設等包裹在內,希望明年的經濟成長率能夠保二。但是,我們的政府負債逼近五兆,還有多少本錢舉債?這項方案能夠達到預期的效果嗎?錢能用在刀口上嗎?

     平心而論,在國內外環境如此嚴峻的情況下,政府必須貨幣、財政政策雙管齊下,不能完全依賴貨幣政策;但財政政策也有先天的限制,這項振興經濟新方案的成效,取決於政府的行政效率,並非撒錢就能了事。檢視馬政府上任後推動的五八三億元擴大內需方案,迄今執行率不彰,未來的四年五千億元如何達到振興經濟效果,令人不敢樂觀。

     此外,在景氣衰退的危機下,新一波失業潮將再起,處於經濟底層者生活更將陷入困境。令人痛心的是,馬政府先前編列大筆預算照顧近貧族,但執行上卻出了大問題,以電腦選案鬧出許多笑話,真正貧困者反而得不到補助。這個活生生的例子說明,政府施政亂撒錢的結果,不僅無助於解決問題,反而創造新的問題。我們希望,馬政府看到了問題,也有解決問題的執行力。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3114537
救景氣也不能無限亂花錢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經濟日報╱社論】 2008.11.23 02:52 am 
 
經濟學開宗明義就指出,經濟問題的基本來源是資源有限;因而各種經濟問題的分析與對策,都是要在資源或預算限制內,找出資源和資金的優先用途。然而對馬政府而言,預算似乎了無限制;因此各項景氣對策都未努力把錢用在刀口上,不能不讓人擔心政府負債太多而危及國家安定。

我們可以理解官員為了救景氣或為了保住官位的急切心理,但就算是打仗也要考慮預算限制,救景氣當然更不能不考慮。以前很多國家在戰爭時不管預算限制濫印鈔票來花,結果戰爭就伴隨了嚴重的通貨膨脹。中華民國政府在中國大陸法幣和金元券等貨幣的崩潰,以及在台灣舊台幣4萬才換1元新台幣的慘痛教訓,都是不顧預算限制的後果。而英國在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凱因斯寫了一本「如何籌措戰費」的小冊子,說明國家必須打仗而資源有限,因此人民必須節衣縮食才能避免通貨膨脹的道理,邱吉爾並以此道理向全國演講,而使英國能免於戰爭常造成的惡性通貨膨脹。最近很多人鼓吹凱因斯擴大公共投資的政策,卻忘了凱因斯同時也重視資源的限制。

面對經濟不景氣,大多數人都同意該給政府多一點預算以擴大支出,但這絕不表示政府可以不受預算限制愛花多少就花多少。施政和經濟問題若是可以無限制花錢解決,我們只要多印鈔票,每人每年發給100萬元,好像大家連工作都不必就可享福,那該有多好?然而這樣的做法在實際的資源限制下,必將造成惡性通貨膨脹與經濟崩潰。但最近政府的許多政策卻幾乎不管預算限制,而好像以為政府為了救景氣就可以無限印鈔票來花。

在減稅方面,馬政府在不管替代財源也沒配套措施之下,就減免了油品的貨物稅,又要降低證交稅、遺贈稅、汽車貨物稅、電動車關稅、所得稅、海外匯回之資金的各種相關稅賦、延長並擴大促產條例的租稅減免等等,幾千億的稅收就這樣不見。在公共投資方面,馬政府一上台即強力匆匆提出飽受批評的583億元「擴大內需方案」,要成立不受公債法限制之基金來籌措「愛台12項建設」和防洪治水3兆元以上的經費。最近又提出四年4,000億的「振興經濟新方案」要排除公債法的限制。

政府曾談到要撥用外匯準備或借款成立數千億元主權基金,要借郵政儲金8,000億來擴大國發基金,又說要6,000億為大企業紓困,卻都避開了預算和公債法的限制。政府在未提任何預算的情況下,全面保障了所有銀行的存款。這項政策未來政府該承擔的損失雖仍未定,但1998年本土金融風暴和紓困之後,銀行由政府協助打消的呆帳達1兆9,000億元;現在存放款總額更大,未來的損失也可能更大。政府基金投入救股市的金額和損失也可能很大,但政府卻不願公布。

明年預算是依5.08%的經濟成長率編製,但官方成長率預測已降到2.12%,外國機構更有預測為負成長者。這表示政府支出預算若不縮減,稅收因經濟成長率下降而縮減的結果,又將多出千億的實際財政赤字。這次829億消費券還沒發,已經有人說要再來一次,明年選舉前恐怕很難不為選票而真正再來一次。

這樣好幾兆元以上的新增政府支出和可能的政府負債,已超過我國現存的公債餘額,已經令人十分不安。何況這些政策多是分開並匆匆提出,我們敢說連政府自己都說不出一共要用掉多少錢。而沒有整體規劃,甚至個別政策也很草率,有些錢就會花在很不值得的用途,或者不如改用於其他政策,而造成低效率和浪費,並因而可能使財政崩潰或嚴重的通貨膨脹。

馬總統說預算不必每年平衡,景氣壞時可以有赤字,景氣好時再還債。這說法是對的,但這句話也表示,景氣壞時可借的錢不宜超過景氣恢復時能償還的程度。馬政府一口氣要借這麼多錢,有精算過何時景氣恢復而能償還多少嗎?為了國家財政健全,經濟長期的安定,以及讓政府把錢用在最恰當的用途,我們要求馬政府一次講清楚,他們到底想用多少錢?這些錢的財源在那裡?要用在那裡?將來又要怎麼償還?請馬政府不要再隨便亂提要花大錢的政策。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3114410
消費券後 要注意台灣失業危機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08-11-21 中國時報 【中時社論】

     劉內閣日前推出的「消費券」方案,一般而言廣受好評,咸認為是在經濟大蕭條情況下一帖能有效提升國內需求的好藥。民進黨所提的退稅案是發放現金,沒有把握民眾會將退稅款轉化為有效購買。而由於低收入戶沒有納稅,因此無稅可退,故退稅案反而將錢發到中高收入者手中,消費效果可能更差。整體而言,消費券大概是非常時期強力拉抬民間消費的最佳做法。

     當然,劉內閣也了解,以政府舉債發消費券絕對不是常態,是非常性的做法。百年難得一見的金融海嘯、八十年才一次的經濟蕭條,可以比喻為政治上的「亂世」。當國家處於緊急狀況時,政府的救急處分,就像是「動員戡亂」,許多方面都不受法律的約束。同理,經濟大恐慌時代的消費券救急措施,大家也都不會那麼計較諸如按戶/按人、排富/不排富等小枝節。

     但是,我們要提醒劉院長,千萬不要因為人民包容政府緊急處分的彈性,就忽略了應有的政策分析與比較。本報在先前的社論中也提到,雖然同樣是政府赤字,短期的增加政府支出就遠比中長期的減稅要來得健康。此外,即使因超額政府支出而產生的短暫赤字可以接受,也不表示赤字預算的內容就沒有檢討的空間。簡言之,即使在「動員戡亂時期」,負責任的政府還是有義務要對政策做細膩的推敲。

     在此,我們要對消費券政策後下一波的政府施政,提出看法。

     如所周知,台灣金融界國際化的程度不高,故台灣受美國金融風暴的直接衝擊相對而言並不大。但是,台灣真正面臨的挑戰,極可能是第二波的後續效應。因為美國經濟不振,壓縮了台灣的出口,故未來幾季必將引發台灣的生產衰退與失業。消費券能夠靠乘數效果帶動若干購買,但是購買金額扣掉頗高的進口比率,真正能夠帶動的國內生產、就業效果恐怕有限。我們認為,下一波政府政策必須要著重在能夠帶動大量國內就業的、勞力投入密集的政府建設。唯有如此,才能在歐美購買力下降、壓縮台灣出口的時候,避開大量失業的衝擊。

     舉例而言,台灣的水土保持甚差、河川保育年久失修、山崩土流一年比一年嚴重、危橋斷崖處處皆是,每逢大雨颱風就災情慘重。這些水土、保育等修復工程需要大量的勞工、植栽、探勘等人力,而且是護育台灣最需要、最迫切的工程。我們認為,未來的愛台十二建設內容,有必要做些調整,將重心放在與此類國內永續發展有關的保育工程,或是其他與國內就業密切相關的公共建設,並且藉此雇用大量的勞動力,以吸收歐美經濟恐慌對台灣的第二波衝擊。再以永續、保育工程為例:如果能夠藉此機會一舉整治河川與改善水土保持,則是同時三件功德:創造就業、提高國民所得、美化環境。這樣的分析,希望劉內閣與經建會能夠審慎思考。

     從「拚就業」的角度思考,也同時能對有限政府預算下千頭萬緒的產業拯救方案,理出一些頭緒。目前,汽車業叫苦連天、DRAM業正處寒冬,即便是平面新聞媒體,也都是在咬牙苦撐。但是政府無論如何也不可能行行業業都抒困、都免貨物稅、都收歸國營,無論如何得有個先後次序。我們認為,這產業取捨中最關鍵的因素,就是內需性與就業性。大凡牽涉到外人參與、或與他國之配合有關、或市場條件受國際主導、或與國內需求關係不密切者,則都應該考量予以暫緩、延後、或減慢步調。

     台灣的政府負債頗高、財政情況並不好,政府支出的本錢並不雄厚。在經濟大恐慌的非常時期,人民可以不計較短期的赤字,對於各種名目的特別預算,稍微寬容以對,但正因為如此,內閣施政就更要謹慎評估,要傾聽人民的聲音、要虛心接受別人的批評。

     我們希望在消費券一項正確政策之後,行政院能夠明察下一波台灣經濟的衝擊,洞燭機先,做出正確的規畫。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3111573
乘勝追擊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經濟日報╱社論】 2008.11.21 02:50 am 
 
雖然我們在過去半年之中不斷警告,由於對岸全面圍剿其加工出口部門,斷絕了我中上游產業產品出口的通路,將使過去幾年依恃為經濟成長唯一支撐的出超,由兩位數的擴張,遽爾萎縮,台灣經濟恐將淪為負成長;迨7月份出超轉為入超的統計數字出爐,此一衰退趨勢成為難以改變的定局。

奈何言者諄諄,聽者藐藐,堂堂一國之中,竟然只有我們扮演烏鴉的角色,無可奈何地獨行踽踽;主導國家經濟走向的馬政府團隊,對此充耳不聞,寧可掩耳盜鈴、粉飾太平,不做任何足以扭轉頹勢的具體行動。

如今第三季統計數字終於出爐,台灣經濟已確定負成長;數日之前的消費券政策,似乎時機精準,恰能將眼前的恐慌氣氛提前予以緩和。不過我們所料未差,馬政府正是已親見尚未公布的負成長數字,才臨渴掘井,緊急提出執政以來頭一個全面叫好的具體行動。儘管一方面為時已晚,蹉跎了半年寶貴的時間,一方面獨木難撐,只靠這一味藥再加上若干言不及義的振興方案,難以力挽狂瀾。不過,我們仍然肯定此一正面行動,期望它發揮最大的功效。

儘管現在消費券尚未印製,但枯涸已久的國內市場卻如大旱之望雲霓,各種針對消費券發想的促銷手法已紛紛出籠,鬧得整個市場亂哄哄地滿溢著一股充滿了歡欣與期待的興奮。

消費券對全體國民發放,的確隱藏著許多可慮的問題。首先,對全社會經濟較為富裕,所得供日用所需早有剩餘者,區區3,600元的補貼,很難誘發他們額外增加消費。這是數十年來在各個社會普遍存在的鐵律。如果這樣的家庭占了一半以上,則829億之中,就有近半數如泥牛入海,起不了任何作用。

但這並不是說他們會將消費券擱置不用。其實許多專家都落入此一陷阱;以為消費券既不能移作他用,到期又會作廢,因此一定會增加消費。事實上,每個家庭主婦都會告訴你,消費券固然一定要如期使用,但可優先以消費券購置原先已準備用現金購買的物品,結果消費一點也不會增加。

那些人比較可能增加消費,因而真正達到提振國內市場的功效?最大的一群,就是收支發生赤字或者已經節衣縮食的家戶。由於近年來4%左右的成長率幾乎全賴出超支撐,因此出口部門以外的所有產業,情況都十分不濟;再加上所得分配兩極化發展,成長的果實更多落入高所得家庭,零儲蓄或寅吃卯糧的這一個群體乃大為增加。根據統計,大約有1/3的家戶淪落其中。

這一群家庭原本最該是消費券補貼的對象;同時,由於他們基本生活已漸感匱乏,3,600元的補貼,絕大部分會投入緊急支出。而正由於其消費傾向甚高,即可創造最大的乘數。如果他們所獲得的270億補貼,其中八成投入消費,多在同樣消費傾向的群體中輾轉流動,則透過五倍的乘數,其激勵國內需求的力量即可達到1,350億元。可惜政府為消除阻力與不滿,人人有獎,總需求的乘數因而大打折扣。

除此之外,就只能以更誘人的手段,引誘許多人從事原本並不想投入的消費行為,尤其是那些在經濟衰退衝擊下嚴重滯銷,影響到廠商生計的財貨與勞務的購買,如,銷路大降的國產汽車、門可羅雀的觀光旅遊業者、觀眾寥落的電影院等。

當發放消費券的消息一出,許多機靈的業者立刻創造出林林總總、各形各色的誘人方案。例如有百貨公司將其買千送百的優惠活動與消費券結合,可以先消費,將來憑消費券退現金;電影院針對200元面額消費券,推出憑券可降票價50元的活動;觀光業、旅遊業者紛紛推出以3,600元消費券享受數倍價值住宿或旅遊的促銷案。

我們相信,隨著發放消費券時日之逼近,爭食大餅的業者還會競相推出更優惠、更教人難以抗拒的手法。我們樂觀其成,因為當購買條件各比優惠、市場氣氛愈發熱絡,將國內市場變成一個圍繞著消費券的嘉年華,則不但促使額外消費增加的效果會大增,更重要的是,它讓許多國人在如此陰冷、悲淒的大環境中,臉上展現出笑容,心中增添了暖意,這樣的氣氛,是花多少錢也買不來的。

不過,除了消費券這一帖藥方之外,要對抗從下半年一直持續到明年的經濟衰退,單靠什麼緩不濟急的公共建設是不夠的,最好還能提出同樣有速效的激勵消費手段。我們在上周社論中提出的,大規模裝設太陽能板,在政府適度補貼、廠商透過大規模經濟降低成本,再雇用大批失業者擔任裝設服務人員免費安裝等手段,一個區塊一個區塊地整合起來進行,其商機是829億的許多倍,而且馬上即可產生提振國內需求的功效。面對可怖的衰退局面,政府官員幸勿再河漢斯言!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3111311
振興經濟 馬總統上火線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經濟日報╱記者陳亮諭/台北報導】 2008.11.21 02:58 am 
 
馬政府上任滿半年,總統馬英九昨(20)日接受電子媒體專訪,談到台灣明年經濟成長率,馬英九說,從大趨勢來看,要超過3%、4%很難,政府會努力,對「振興經濟新方案」親上火線爭取支持。

該方案被部分立委批評包裹立法,馬英九說,消費券是「振興經濟新方案」其中之一,不能說消費券可以,其他方案就不可以,不太合理。

提到內閣改組問題,主持人問他,有無考慮過立法院長王金平當行政院長,馬英九不假思索回答,「沒有,不曾考慮」,他表示,王金平擔任院長的重要性不下閣揆,依他30年政壇經驗、人脈及人和等特質,是立法院長的不二人選。

馬英九說,目前還不適合公布或透露內閣改組的時間點跟人選,但一定本著用人唯才、用人唯德等準則,一切定案會再對外說明。

【記者謝偉姝/台北報導】主計處大幅下修經濟成長率,多數外資券商早已發布對明年台灣經濟預測,預測值均顯示,台灣明年經濟成長將創下八年來最低值。

花旗環球證券日前在主計處發布最新預測前,發出一份對明年台灣經濟成長預測報告,樂觀認為台灣明年仍可維持成長2.8%,主因是相較全球經濟快速下降,台灣貿易夥伴明年經濟成長率的影響較不那麼嚴重。
 
馬總統:明年保三很難
 
【聯合報╱記者李明賢/台北報導】 2008.11.21 02:58 am 
 
馬英九總統昨天坦承「明年經濟成長率要超過百分之三或四很難」,但他強調,政府施政大方向是正確的,可帶領民眾突破困境。

馬總統接受電子媒體專訪時表示,多數財經機構預測值落在百分之二到三,儘管預測不可能完全正確,但要超過三或四確實很難。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3111243
頁/共53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