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民生戰線
市長:星火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公共議題【民生戰線】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政經觀察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馬英九第一堂財經課
 瀏覽54,804|回應524推薦6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6)

拎杯
Chocola
大同
藍海翔
中華民族的端午節
MOGI

中國時報 2008.04.28 
本報訊
 
 只盼生活好▲總統當選人馬英九上任面臨高通膨、低成長與高負債的台灣,人民痛苦指數居高不下,執政團隊應多傾聽民眾的聲音,好好關愛民眾,提供民眾安樂的生活;圖為一名上班族行經101大樓前的LOVE雕塑。

     如果要用一個字形容台灣現在的經濟體質,你會想到什麼?「易碎品(fragile)」,許多人回答。儘管台灣是四小龍裡最低幅度的通膨,但通膨壓力已是近十多年僅見;在低成長、薪資停滯的環境裡,在國債八年增加二兆四千億的台灣,如何逃出高通膨、高負債、低成長的「兩高一低」之惡性循環,將是馬英九上任的第一堂財經課;至於社會失衡與租稅的失靈,更難短期見效根治。

     過去八年,台灣經濟的複合成長率平均只有四.○%,居四小龍之末,遠低於之前八年的五.三%。如果,台灣能維持過去水準,平均經濟成長率拉到前八年的五.三%或與新加坡的五.四五%比肩而行,國內生產毛額(GDP)可以增加一兆四千億元以上。這個數字,代表的是十多兆元的產值,而且是永遠流失的十多兆元。

     面對新政府的施政方向,外界已有許多期望,似乎,認為經濟的提振與好轉應是一蹴可及、水到渠成。但,事實上眼前挑戰更多,難怪,業者勸告新政府「要管理民眾的期待」。

     油電價一漲 物價將創12年新高

     「台灣到現在還沒有真正感受到物價上漲的威力,」大和總研全球顧問劉憶如說:「這一次,漲起來不是鬧著玩的!」

     五二○上任後僅僅十天,新政權就必須決定,六月油、電價格要漲多少。如果一次漲足,極有可能,今年消費者物價上漲率逼近三%,創下十二年來新高。目前台灣銀行一年定存利率只有二.六五%,台灣很有可能再度變成負利率國家。這樣的通膨,更將幾乎把薪資漲幅吃掉。

     財經學者幾乎都有共識─面對全球性通膨台灣免疫力很小。這個月初,國際貨幣基金調高美國、歐洲與其他已開發國家消費者物價指數預測到二.六%,創下一九九五年以來新高。新政府唯一能做的決策是,一次漲足?或緩步微調?

     贊成一次漲足者,擔心緩漲反而造成物價上漲的預期心理。東華大學經濟系教授溫英幹舉七○年代第一次石油危機為例,時任行政院長蔣經國採取震撼療法,油電價一次漲足,把大家嚇了一跳,但預期心理馬上消失無蹤,物價很快平穩下來。哈佛大學教授,前國際貨幣基金首席經濟學家羅葛符也認為,通膨最怕就是預期心理,「一旦預期形成,整個情況就很難扭轉。」

     最佳化衡量與拿捏 將是大考驗

     主張緩漲者,則認為政策還是需要考慮後座力。台灣經濟研究院院長洪德生認為,理論上一次漲足是對的,但誰也不知道震盪療法後,是不是得繼續再漲。另外,萬一之後的局勢價格是往下掉呢,公用費率是否要跟著下調。目前國際間普遍觀點,隨著美國、歐洲經濟放緩,將有助於壓抑通膨,尤其今年下半,當高成長新興市場開始感受經濟趨緩的痛苦,全球物價壓力會減緩。

     但,不容忽視的是:根據本報民調,有高達五三%的受訪者贊成政府持續凍結油價,認為應該交由市場機制決定則為廿九%。新政府如何在民眾的期望、專業與政治的考量、短期與長期效益之間,作出最佳化的衡量與拿捏,將是一大考驗。

     只是對新總統馬英九而言,如果高通膨惡夢未成真,是因全球經濟放緩而讓全球能源與糧食價格真能平穩下來,這也意味今著年台灣經濟成長率可能跌破四%,創下近四年最低水準。國際貨幣基金就不斷下修今年全球的經濟成長率,根據其最新預測,今年台灣經濟成長率只有三.四%,創下七年前經濟負成長之後的歷史新低。

     國庫沒錢是事實 須訂優先順序

     新政府計畫以擴大公共工程來支撐今年經濟成長率到五%,明年到六%。這樣的政策,看在某些人眼中卻直冒冷汗。國民黨立委李紀珠直言,可預見未來半年物價都會是問題,如果貿然推出大量公共建設,可能會進一步推升物價,甚至產生資源排擠的效果。「政策優先順序一定要調整」,她認為。

     洪德生則直言,他不知這些建設財源在那裏。他說,過去民進黨政府不是不知道要做公共建設,但國庫沒有錢是事實。過去七年,政府資本支出每年平均減五.二%,政府消費只增加○.六六%,比起國民黨執政時平均增加六.四六%,可以顯見政府財務有多麼拮据。

     洪德生說,政府如果凡事要自己做,可預見一定會受到財源的限制。政府不是不能以處理公有資產,籌措建設用資金,但可能都需要修改法規。如果是用BOT,這又考驗文官素質與政府的議約能力。「台灣法律規章、制度面這些非貿易財,能不能改革跟得上?」他問。

     愛台十二項建設 必須務實把關

     曾在世界銀行工作的溫英幹認為,不論是用那一種財源籌措,公共建設最根本的問題是:建設能不能回收?要做的是不是好建設?根據世界銀行的評估標準,每一個公共建設,起碼要有財務效益,譬如:蓋馬路可以回本、經濟效益則如:增加稅收與就業、環境生態評估等問題。新總統提出的愛台十二項建設,都必須放回這些光譜下嚴格檢驗,不能貿然動工。

     外界寄望最殷切的兩岸開放,固然有短期刺激與提振效益,但絕非萬靈丹;終究,政府要面對許多內部長期與根本的經濟課題。而這些課題,都是嚴峻的挑戰。新政府,真的準備好了嗎?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2837677
 回應文章 頁/共53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巨石轟然下滾 樹枝豈能阻擋?
推薦0


人民戰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經濟日報╱社論】 2013.06.01 04:02 am 
 
壞消息接踵而至。第一季的經濟成長率才意外腰斬,最近公布全年預估成長率又直接從原先的3.6%下調到2.4%。緊接著,我們向來十分自豪並常據以自我感覺良好的全球競爭力評比,也從第七名直降到十名之外。而代表景氣走向的景氣對策信號出現連續八個黃藍燈,分數更降到了黃藍燈的下限,距藍燈只有一步之遙。

面對如此窘迫的經濟情況,行政院終於大力出手解悶,率領九大部會首長,轟轟烈烈地推出13項提振景氣措施,要在五年內投入新台幣32.4億元拚經濟。沒錯,就是32.4億元,折合1億美元,平均每年約0.2億美元,就能一舉扭轉經濟頹勢,打破悶鍋,讓台灣經濟興高采烈地直驅上游。

當美國、歐洲、中國大陸、日本等為了提振經濟,拿出數以兆計的資金大力搶救,還不見得可以見效,堂堂GDP約新台幣15兆元的中華民國,面對比諸各國毫不遜色的經濟危機,每年只拿得0.2億美元,不論能否成功,我們又創下一個世界經濟奇蹟。

尤其,台灣此次面對的危機實在非同小可,絕不是像過去屢見的景氣循環、國際經濟波動等小病小痛,跟傷風感冒一般拿些維他命、止痛劑、多喝開水、多多休息就可回春。識者均知,近幾年的變化,根源在於台灣依循近20年的經濟運作模式忽然破壞,傷到經濟命脈,必須痛下決心、竭盡全力改弦更張、尋求新的出路,才有可能轉危為安。

面對如此重大的危機,如果只是依循故事,把屢用而不見效的藥方,諸如獎勵招商、投資、創業,以及推動公共建設等再新瓶舊酒鼓吹一番,不但同樣不會見效,而且可能再次貽誤時機,坐令問題惡化,等到成長率又連降幾次,淪至保一困境,恐怕屆時將噬臍莫及。

當經濟發展模式破壞,整體經濟就如同一顆百噸重的巨石從山坡上向下滾落,不要說拿一根0.2億美元的小樹枝支撐不了,即使是巨木也完全招架無力。唯一的辦法,就是順勢而為、破舊立新,將巨石引入新的軌道,開出新的局面。

在這耗費32.4億元公帑的13項措施中,最受詬病的,就是在溽暑炎夏,補助瓦斯爐、熱水爐、高效馬達等節能器具;這還是提振國內消費的主要手段。不過,若換個方式,政府完全從節能、綠色經濟上著手,推出一個上千億的方案,全面推動節能與綠色生活,從小小的瓦斯爐,到太陽能屋頂,鉅細靡遺地整合起來,跟國內技術卓著的廠商通力合作,一面請他們以整批安裝的方式在價格上打一個合理的折扣,一面則對消費者給予15%至20%的補貼,則公帑耗費不多,對消費的擴張,透過乘數效果,力度驚人。更重要的是,透過國內廠商的充分配合,相關產業尤其太陽能產業可獲得極大的振奮作用,或許就能站穩腳跟,獲得更強大的競爭力。

僅此殆遠為不足,因為20年來台灣經濟倚恃中上游產業對大陸世界工廠輸將以為生,如今世界工廠已連根拔起,改投東協懷抱,我們再不變通,將是死路一條。台灣唯一的生路,就是趕緊轉型。轉型之道有三:其一是乘兩岸開放的腳步日緊,全面自由開放,向新加坡看齊,進一步托地理優勢搶奪先機。此確非一蹴可幾,但北中南選三個夠大規模的實驗區先行,可收立竿見影之效。其次是利用上述自由實驗特區大力招徠台商數千家,建立一小而精緻的新型世界工廠,可在短、中期創造巨大動力。其三是立刻全力經營東南亞的下一代世界工廠,為台灣的機械業開拓出路,並為中上游產業找到一定程度的下游需求。以上種種,只要政府完成決策,國內外民間資金不可勝用,而轟然下滾的巨石,就會為台灣開創全新的機會,運用巧妙,一文公帑也不需費,那才真會是經濟奇蹟。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4967740
再次呼籲:既得利益≠民意
推薦0


人民戰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聯合晚報╱社論】 2013.05.09 02:19 pm 
 
民主政府不能不聆聽民意,但甚麼是民意?幾乎從來不會有一個政策,民意的傾向是完全一致的。不同族群、不同團體都有各自的利益要爭取,政府究竟應該以何種民意作為決策基礎?

一個值得提醒的判準是:政策應奠基於專業判斷和整體利益考量,政府不應完全受制於那些單純站在自我利益發言的意見。我們之前就曾在社論中呼籲,政府應區別清楚「民意」和「既得利益」的不同;如今因證所稅及年金改革等方案浮現出各種聲音,我們再次籲請政府注意政策取捨的界限。

台灣民主化過程的一項後遺症,是讓許多人勇於積極爭取、護衛自我利益,這比起威權時代全民噤聲的現象,可視為一種進步。但社會資源有限,各團體、各階層、甚至各世代間的利益可能相互牴觸,政府必須小心檢別公平正義的原則,不要將某些團體出於自我中心的考量,當作是主流民意。

最近一宗又一宗「勇於爭利」的事件,在國民面前上演。年金改革的座談中,軍、公、教團體代表炮聲猛烈。六大工商團體連續發出聲明和積極拜會政府部門,主旨都在要求廢證所稅、勿調高金融營業稅、降低勞保改革的企業負擔比例等等。甚至連墾丁度假村違規營業的問題,都見業主出面強力發言。從當事人角度而言,爭取自己的利益乃天經地義;但於法令公平、社會正義、乃至多數人民的集體利益而言,這些議題的是非公理如何,難道沒有一個更高的準則嗎?哪些意見代表了既得利益者希望繼續守住的利益,哪些才是真正的多數民意,難道分不出來嗎?

就以「證所稅」議題而言,現存的原本就是妥協法案,如今要修訂亦未嘗不可。但修法的理由,如果只是為「打破股市的悶」,則立法當時言之鑿鑿的「有所得就要納稅」及顧全公平正義等原則,是否已棄如敝屣?政府若是應工商團體的「民意」而考慮廢除證所稅,則對一般受薪族認為稅制不公的民意又要如何回應?

改革必定會引起反彈,何時應聆聽民意,何時應抗拒既得利益團體的壓力,希望執政者有為有守。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4958622
經濟成長腰斬大驚奇之破解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經濟日報╱社論】 2013.05.03 02:02 am 
 
主計總處公布今年第一季的經濟數據,成長率降至1.54%,較2月預估的3.26%下調1.72個百分點,較腰斬還有過之,一時間,自行政院長到媒體名嘴一片譁然,紛紛探究這青天霹靂究竟何以致之。

其實,不僅僅主計總處,包括經建官員在此之前都對首季乃至全年經濟成長率始終保持高度樂觀,盲目的樂觀與現實情況背離如此之遙,不免令人懷疑其專業能力及嗅覺是否足夠。

最不可原諒的,自是實際負責蒐集、分析、發布經濟統計數字的主計總處。固然實際數字的確可能要耗時一個月才能完成精確的統計,但豈能對民眾毫無預警,硬是要等到數據公布才給全民一個大驚奇?然而這卻不是什麼最新發展的狀況,去年經濟成長率預估數字連降九次,從4%下修到「保1」,猶歷歷在目,經過一整年全民的批判譏諷,情況絲毫未改,這才是最讓人驚奇之事。

不論如何,成長率腰斬的大驚奇已是事實,眼前最緊要的事尚非究責,而在於如何挽救經濟頹勢,以免去年一降再降到淪為「保1」的噩夢再現。首先當然要探求病因,翻開統計數據,一目瞭然的癥結,正是出口不振與消費低迷,因此對症下藥自亦從此下手。前者的直覺反應就是跟隨日圓與韓元的腳步,讓台幣大幅貶值;後者則立刻令人回想起2009年春節發出832億元的消費券,現在可以考慮故技重施。

在我們的主要競爭對手南韓的貨幣激烈貶值奪取市場的威脅已十分明確的情況下,為了保住市場,台幣自無相對升值的條件。只是,貶值有利於出口,不利於進口,尤其會促使進口價格陡升,而加重通貨膨脹壓力,中央銀行權衡利弊得失之下,採取比較審慎而保守的態度,自是情有可原。但當首季出口成長率較預估值腰斬而拖累整體經濟成長的惡果已充分顯現之後,央行勢必壯士斷腕,以更決絕的態度面對韓元貶值。

不過,台幣貶值幾分乃至1、2角,對出口優勢而言,只有邊際上的作用,真正傷及出口成長率的關鍵因素,乃是中國大陸的世界工廠在主、客觀的衝擊之下已屬強弩之末,而台灣出口大部分集中於大陸市場,尤其出超幾乎完全仰賴於此;而這又是支撐經濟成長的主力,一旦出超萎縮,經濟成長率必定應聲下跌,這與貶值的作用完全不可同日而語,必須另求其他挽救之道。

以台灣之力自無任何能力讓大陸的世界工廠起死回生;但順應此一形勢,我們有至少兩個自保之道。其一是,今日的世界已無法沒有世界工廠;因此,世界工廠在一地凋零,必在他處萌生,台灣的中上游產業既逐世界工廠的水草而居,必須迅速尋求新世界工廠的落腳處。數年來,我們多次預告最有可能接手者,是以東協為主的東南亞國家,近來跡象日益明顯,經濟主管機關必須及早結合公、私力量全面進軍,俾能早日度過青黃不接的空窗期,讓出口再迎接下一個黃金時代。

其二則更為直接而速效,就是將大陸世界工廠小部分優秀台商迎回台灣,建立一個具體而微的世界工廠,為中上游產業建立最便利而暢通的出路。儘管相關部門號召台商回流已不少時日,其績效則乏善可陳;原因在於瞻前顧後、七折八扣,讓人望之如雞肋。解決之道無他,在台灣劃出幾個區域,全面開放、自由,達到新加坡的境地,則成千上萬台商必蜂擁而來,一、二年之內即可創造巨大投資、激增有效需求,經濟成長問題迎刃而解。

只是,當前行政院主推的「自由經濟示範區」絕對不符合上述條件,也因而絕不能發揮其效益於萬一。如果江揆真有心為台灣經濟解悶、在一個月內提出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不此之圖,我們恐怕都要失望了。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4956216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聯合報╱黑白集】 2013.01.09 03:20 am 
 
砍,頃刻間成了報紙上的關鍵字。

國營事業績效獎金,砍一半;明年起,若無盈餘,全砍;政府財團法人,績效獎金,全部砍;退休軍公教年終慰問金預算,幾乎砍一半;中央各機關首長的特別費,砍四分之一……。

砍,砍,砍。這一陣子的大砍特砍,主要原因有三:一、實在撐不下去了,幾大退休基金全都可能在幾年後破產倒閉;二、實在不像話,如立委九A,及虧損的國營事業仍大發巨額「績效獎金」;三、經濟低迷,社會上的相對剝奪感上升。

其實,這三個問題的解決方法,並不完全一樣;一斧頭全部大砍特砍,看似公平,卻可能不是剪除枝蔓,而是砍傷了根幹。

年金改革勢在必行,是因根本撐不下去了。這只能怪過去的規劃太過一廂情願,未來只能從「多繳/少領/遲領」著手。這已不是改不改的問題,而是不改活不下去。

但如績效獎金的問題,即不單純。國營事業沒有盈餘,虧損,竟還要領績效獎金,聽起來簡直違反常識;但是,倘係「凍漲」吃掉了「績效」,砍員工獎金,卻也未必公允。未來,既要就績效論績效,則國營事業的營運模式即必須反映真正的競爭績效。

再者,也不能因社會的「相對剝奪感」,就將所有的國營事業或政府財團法人皆視為「肥貓」;我們全力反對此類機構中的政治酬庸任命,但對有些具關鍵專業機能的機構,若也要砍「肥貓」,以後恐怕只能用病貓弱貓充數。

我們贊成砍,但要砍在亂枝敗葉上,不能砍幹刨根;畢竟,並非所有人的薪酬,都能看成立委的九A。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4911257
直言集/馬總統,問題在經濟!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聯合報╱本報記者錢震宇、林河名】 2012.11.17 06:03 pm
  
「經濟學人」批評馬英九,文雅的翻譯是「舉止失措」(Ma the bumbler),翻成白話就是罵他「笨拙」。經濟學人通篇指責的焦點在「經濟」,但觀察總統府昨天對民進黨要求召開國是會議的主動回擊,再看看府方回應經濟學人報導的雲淡風輕,明顯可見:馬英九其實對政治角力胸有成竹,卻似乎對眾人關心的經濟議題力不從心。

馬政府選擇開記者會回應綠營拋出的政治議題,卻用新聞稿回應國際知名雜誌評論台灣的經濟現況。府方對兩事的回應態度,正好凸顯台灣面臨藍綠內鬥的困境,也代表在執政者的心中,問題孰輕孰重。

雖然經濟學人以「bumbler」形容政治人物非首見,連任成功的美國總統歐巴馬也曾被批為「bumbler」。但對一向對重視媒體輿論,尤其對國際媒體報導錙銖必較,一有錯就要求更正的馬總統來說,如何能夠接受國際知名雜誌撰文嚴厲批評?更遑論,台灣民眾眼見國家元首被罵「笨拙」,情何以堪!

或許對馬政府來說,經濟學人的報導並非新聞,包括房價過高、勞工基本工資、調漲電費,到行政院前秘書長林益世涉貪,已重創馬清廉形象。「笨蛋,問題在經濟!」搞好經濟才是重點。馬當務之急,不是跟在野黨論輸贏;而是集中精力面對經濟困境。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4891987
貧血式成長 慎防物價往上衝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聯合報╱記者姜兆宇/台北報導】 2012.11.02 03:03 am 
 
今年經濟變成「貧血式成長」,主計總處九度下修全年經濟成長率預測僅勉強「保一」;物價膨脹率控制在1.93%,逼近2%的警戒區。主計總處官員昨天說,經濟成長率的確偏低,台灣雖不至於陷入「停滯性通膨」,但仍應密切關注物價。

當經濟陷入停滯,物價、失業率仍往上衝,便稱為「停滯性通膨」。主計總處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第三季物價膨脹率達2.95%,讓全年物價拉警報。

主計總處官員昨天說,目前失業情勢已經緩和,預測第四季物價膨脹率也將回落到1.87%,明年全年則再降到1.25%,不能說是停滯性通膨。

官員表示,早期台灣每年經濟成長率動輒5%,因此物價膨脹率就算達3%,民眾還是沒有太大感覺;現在經濟低度成長,薪資又凍漲,只要物價上漲1%,大家都會「哀哀叫」。

值得注意的是,鄰國日本在1990年代初期,因為資產價格泡沫破滅,出現「失落的十年」,十年間,土地、股票等資產價格大幅下跌,民間需求萎縮,物價雖持續下跌,平均經濟成長率不及1%。反觀今日的台灣,經濟成長有氣無力,是否將重蹈日本覆轍?

台經院景氣預測中心主任孫明德表示,歐債風暴已漸緩,加上出貨轉佳,第四季將是今年的旺季;然而,美國與中國大陸面臨政權交班的變數,廠商仍抓不到方向,預期接下來半年,經濟表現將是「平平的」,大家不用太擔心通膨,「停滯才是難關」。

中研院經濟所研究員周雨田則說,台灣經濟仍處於很長的隧道,不僅看不到光,而且還一直往下走,完全沒有反彈的跡象;目前微幅的經濟成長都是基期性和季節性的,不算真成長。

新聞辭典》停滯性通膨

所謂停滯性通貨膨脹,簡稱「停滯性通膨」,是指經濟成長停滯的同時,失業率及物價卻反向飆高。

在1973到1974年,因中東戰爭影響,爆發第一次石油危機,世界各國物價因石油價格上漲的壓力而大幅躍升,廠商無法即時調整,經濟進入衰退期,失業率大幅提高;美國在1970年代也歷經失業率、物價年增率高達兩位數。

停滯性通膨會讓一國的經濟政策陷入兩難。例如,如果央行降息,貨幣供給增加,可解決經濟成長停滯的問題,但貨幣供給增加恐造成物價上漲壓力;若央行升息,降低貨幣供給,雖能抑制通膨,因為投資的資金成本增加,可能妨害經濟成長。

理論上,政府無法透過貨幣政策同時解決兩個問題,所以才會造成更複雜難解的經濟困境。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4886721
經濟連動時代如何脫困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聯合晚報╱社論】 2012.10.25 02:56 pm 
 
當前全球經濟,處於高度動盪變化的情況。世界各個不同區域,各種不同產業,以空前未有的方式緊密互動、連結,彼此影響且互為因果。這樣的經濟,挑戰原有的經濟學分析能力,更考驗每個政府制定經濟政策的傳統思維和可用工具。

金融風暴之後,全球又壟罩在歐債烏雲下,接連危機使人幾乎喘不過氣來。好不容易在歐盟及美國的積極介入下,端出了包括QE3在內的緊急政策,暫時擋住了從希臘到西班牙到義大利的骨牌壓力。不過究竟QE3能夠發揮多久的效力,貨幣手段在實質經濟效能上能產生多大的刺激,歐債風暴是否將發生新的轉折,卻沒有人能夠提出具有說服力的預測,甚至專家們亦看法相左。

無法構築起一個看待未來危機的共識,也就難以採取方向協同的解決方案。現在不同國家、不同產業因應危機,各走各的路,甚至處境類似的歐洲國家也在是否採取撙節政策之間搖擺。可想而知,經濟局勢的不確定性,對任何政策制定者都是巨大挑戰。目前正在台灣訪問的諾貝爾經濟獎得主席姆斯,昨天與馬總統會面時,就坦率表達對台灣的經濟問題沒有輕鬆的藥方。

席姆斯被視為「下一代經濟學突破」的大師。他和先前來台的另一位經濟學家沙金特,提出對社會集體行為的理性預期模式,共同獲得諾貝爾獎殊榮。的確,當前各國政府最迫切需要的,是一套對於經濟政策變數連動的預測模式,尤其應針對政策可能引發民眾的預期和反應行為,預估政策效果的短中長期變化,尋找到一種集體理性的政策依據。大眾雖各自估算、追求本身的利益,但政策達成的總體效果希望能增進社會全體利益。

複雜的經濟時代,加上各國高度連動的全球化趨勢,使得通膨、青年失業、薪資凍結、世代傾軋等問題,成為很多國家共同的惡夢,很多傳統的政策工具也失靈。馬政府拚有感經濟,但連被譽為二十年來最佳財經內閣的陳冲團隊也感左支右絀,可見情勢險峻。我們期待席姆斯對於歐債問題的分析,能成為台灣經濟出路的參考之一。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4884007
政府該進入撙節年代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聯合晚報╱社論】 2012.10.05 02:07 pm 
 
國民黨立委提案,若景氣未好轉,政務官應凍結年終獎金;民進黨立委加碼,擬提案減半薪。民眾反應熱烈,網路投票以懸殊比例贊成此議,可見社會心理積怨之深。一方面,這種「懲罰性」的情緒反應不宜過度煽風點火,免得民粹風潮不可收拾。但另方面,執政黨應清楚接收到民怨訊息,從制度面回應,該考慮進入撙節的時代了。

從金融海嘯到歐債風暴,全世界的苦日子尚未翻身,救經濟之道也眾說紛歧;是該採取貨幣寬鬆、刺激消費的政策,還是緊縮節約,本來在理論上就有路線之爭。凡為免於破產、接受金援而被迫採取撙節手段的國家,多半陣痛效應立刻發酵,民眾苦上加苦,抗爭不斷。反過來看,QE3、印鈔票等寬鬆政策一推出,投資市場即歡欣鼓舞。這種情勢是否飲鴆止渴?經濟學家亦為之激辯。故有學者在公共論壇指出,「長痛短痛,不可能不痛」,呼籲政策莫再製造虛假的榮面,要敢於痛一下讓經濟觸底,才能慢慢調節回來。

政府目前的總體手段還是增加投資、創造需求,但至少在政府機關,包括少數高層官員的個體層面,應提出一些撙節作為。這樣做不僅為了替國庫省錢,還有向人民宣示共體時艱的心理作用。回想金融海嘯時期,多少大企業的高層經理人砍薪,大老闆出差改坐經濟艙,公司出錢的高球證、俱樂部會員卡停用,也無非令員工提振士氣的「有感」作為而已。

當今民怨怒火,連馬總統存錢多都鬧成話題。另方面,政府機關的浪費何曾稍減?首長座車照樣到期換新車,立委照樣養助理、添印表機,各單位假考察之名的旅遊經費照樣補貼,台北市府的送禮、節慶支出照樣大方給。此刻多少家庭面臨斷炊之痛,而食人民俸祿的各級政府單位,為何不能以身作則省點錢?削減事務性支出,凍結獎金和特支費,甚至藉機淘汰冗員,清理各項年度預算之必要性和「可縮減性」…,這些事做不到嗎?每個青貧族、小資女、家庭主婦為顧自己荷包會做的事,希望總統登高一呼,要求銓敘部列出個撙節的指導原則。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4877285
直言集/小民痛苦指數升 政府別只出張嘴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聯合報╱記者 林新輝】 2012.08.20 03:02 am
 
失業率上揚及物價攀升,使得人民痛苦指數不斷飆高,台北市街頭有人頂著烈日舉廣告標語賺錢,小市民擔憂,未來的日子會不會變更糟。
記者潘俊宏/攝影

馬總統提出「十六字箴言」拚經濟、副總統吳敦義「眾人皆差,我還好」,到陳冲內閣發想「幸福點心產業」。人民看到的是,只會出一張嘴、對痛苦指數攀升卻束手無策的政府。

十六字箴言中,「掃除障礙,調整心態,能快就快」,都是喊了十年以上的老問題。台灣經濟成長率保二破功,當家的馬總統,還停留在競選時的心態,口號治國。

無獨有偶,吳敦義跨海用「眾人皆差,我還好」的七字訣,挺馬政府拚經濟。民眾真實的感受,與吳副總統的自我感覺良好差很大。跟大陸、印度、巴西新興市場及南韓相比,台灣的經濟成績,恐怕是「眾人皆好,我最差」。

陳內閣最近先後端出三業四化、五大亮點、傳統產業維新方案。一下要習瑞士,發展核心中堅企業,一會要學德國,在南部打造台灣的雷射光谷聚落。政院一盤又一盤的拚經濟大菜,眼花撩亂,卻沒重點。

搞好經濟是執政者維繫政權、在野黨取得政權的重要因素。但馬政府在拚經濟的大局裡,深陷「拚」字的政治迷思,以為只要想出響亮的口號,民眾就會埋單。「六三三」到「新十六字箴言」,都是把經濟當成「選舉」在拚。

「經濟」務實不務虛,社會新鮮人的薪資水準倒退,失業率上升,年輕人不婚不生,財富集中在少數人手上,都是真實的感受。政府不要只出一張嘴,這樣是不會獲得人民支持的。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4859820
理想與現實的拔河 別變悲劇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聯合報╱記者 林政忠】 2012.05.19 02:54 am 
 
油電漲價、證所稅等「利空」政策在五二○之前全體出籠,馬英九總統雖然戴起鋼盔,但他如同拿著平衡桿走在鋼索上,一邊是量能課稅、反映成本的「理想」;另一邊是物價飛漲、景氣緊縮的「現實」。理想和現實拔河,腳下則是萬丈深淵。

「To be,or not to be,that is the question(做或不做,這是一個問題)」,這句莎士比亞在「哈姆雷特」中的名言,正足以描述馬政府進退維谷的困境;執政者若經常擺盪在理想和現實之間,無疑是一大悲劇。

油電漲不漲、證所稅課不課,對馬總統和人民而言,都是兩難的抉擇。但馬政府不斷在理想和現實的天平間天人交戰,理想多一點就前進,現實反彈了就轉彎;一進一退的猶疑之間,社會不知增加多少成本,台灣競爭力也跟著流失。

政策對 務實操作更重要

理智面的馬總統當然知道,油電不能永遠補貼、租稅正義不能不面對;但正確的政策理想,必須有務實的操作手腕,建立面對反彈的迴旋空間,成功說服人民接受苦口良藥。否則,靠總統一人往前衝,整個國家拒絕跟上腳步,改革永遠是空談。

未知感 無法忍受的不安

未知,永遠是最大的殺手。即使士林夜市萬頭攢動,但油電衝擊的物價波動,讓飛來發老闆黃有忠憂心,客人都不敢來按腳了;南部廚具業的沈老闆甚至已經動念,大陸湖北電價低廉,乾脆轉戰大陸。雖然只是兩個小例子,卻足以說明雖然通貨膨脹還沒到來,但政策的不穩定性,讓人民和業者不知何去何從,這是最大的恐懼。

證所稅至今生死未明,這段期間的台股成交量創新低,顯已反映出外資和股民的觀望心態。沒有人反對量能課稅,有所得就有繳稅;但沒有人可以忍受政策擺盪,一拖可能大半年,最後即使課到證所稅,政府威信恐怕也大打折扣。

馬政府選擇讓美牛、油電、證所稅等爭議政策「一次出清」,無疑是雪上加霜;重大政策多次反覆、轉彎,讓人民頻頻陷入恐懼又未知的處境。嚴格來說,政策若成為社會不安定的因素,這樣的政府已經是一個失職的政府。五二○之後,馬政府又要如何走出執政的困境呢?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4825804
頁/共53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