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民生戰線
市長:星火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公共議題【民生戰線】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政經觀察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馬英九第一堂財經課
 瀏覽55,034|回應524推薦6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6)

拎杯
Chocola
大同
藍海翔
中華民族的端午節
MOGI

中國時報 2008.04.28 
本報訊
 
 只盼生活好▲總統當選人馬英九上任面臨高通膨、低成長與高負債的台灣,人民痛苦指數居高不下,執政團隊應多傾聽民眾的聲音,好好關愛民眾,提供民眾安樂的生活;圖為一名上班族行經101大樓前的LOVE雕塑。

     如果要用一個字形容台灣現在的經濟體質,你會想到什麼?「易碎品(fragile)」,許多人回答。儘管台灣是四小龍裡最低幅度的通膨,但通膨壓力已是近十多年僅見;在低成長、薪資停滯的環境裡,在國債八年增加二兆四千億的台灣,如何逃出高通膨、高負債、低成長的「兩高一低」之惡性循環,將是馬英九上任的第一堂財經課;至於社會失衡與租稅的失靈,更難短期見效根治。

     過去八年,台灣經濟的複合成長率平均只有四.○%,居四小龍之末,遠低於之前八年的五.三%。如果,台灣能維持過去水準,平均經濟成長率拉到前八年的五.三%或與新加坡的五.四五%比肩而行,國內生產毛額(GDP)可以增加一兆四千億元以上。這個數字,代表的是十多兆元的產值,而且是永遠流失的十多兆元。

     面對新政府的施政方向,外界已有許多期望,似乎,認為經濟的提振與好轉應是一蹴可及、水到渠成。但,事實上眼前挑戰更多,難怪,業者勸告新政府「要管理民眾的期待」。

     油電價一漲 物價將創12年新高

     「台灣到現在還沒有真正感受到物價上漲的威力,」大和總研全球顧問劉憶如說:「這一次,漲起來不是鬧著玩的!」

     五二○上任後僅僅十天,新政權就必須決定,六月油、電價格要漲多少。如果一次漲足,極有可能,今年消費者物價上漲率逼近三%,創下十二年來新高。目前台灣銀行一年定存利率只有二.六五%,台灣很有可能再度變成負利率國家。這樣的通膨,更將幾乎把薪資漲幅吃掉。

     財經學者幾乎都有共識─面對全球性通膨台灣免疫力很小。這個月初,國際貨幣基金調高美國、歐洲與其他已開發國家消費者物價指數預測到二.六%,創下一九九五年以來新高。新政府唯一能做的決策是,一次漲足?或緩步微調?

     贊成一次漲足者,擔心緩漲反而造成物價上漲的預期心理。東華大學經濟系教授溫英幹舉七○年代第一次石油危機為例,時任行政院長蔣經國採取震撼療法,油電價一次漲足,把大家嚇了一跳,但預期心理馬上消失無蹤,物價很快平穩下來。哈佛大學教授,前國際貨幣基金首席經濟學家羅葛符也認為,通膨最怕就是預期心理,「一旦預期形成,整個情況就很難扭轉。」

     最佳化衡量與拿捏 將是大考驗

     主張緩漲者,則認為政策還是需要考慮後座力。台灣經濟研究院院長洪德生認為,理論上一次漲足是對的,但誰也不知道震盪療法後,是不是得繼續再漲。另外,萬一之後的局勢價格是往下掉呢,公用費率是否要跟著下調。目前國際間普遍觀點,隨著美國、歐洲經濟放緩,將有助於壓抑通膨,尤其今年下半,當高成長新興市場開始感受經濟趨緩的痛苦,全球物價壓力會減緩。

     但,不容忽視的是:根據本報民調,有高達五三%的受訪者贊成政府持續凍結油價,認為應該交由市場機制決定則為廿九%。新政府如何在民眾的期望、專業與政治的考量、短期與長期效益之間,作出最佳化的衡量與拿捏,將是一大考驗。

     只是對新總統馬英九而言,如果高通膨惡夢未成真,是因全球經濟放緩而讓全球能源與糧食價格真能平穩下來,這也意味今著年台灣經濟成長率可能跌破四%,創下近四年最低水準。國際貨幣基金就不斷下修今年全球的經濟成長率,根據其最新預測,今年台灣經濟成長率只有三.四%,創下七年前經濟負成長之後的歷史新低。

     國庫沒錢是事實 須訂優先順序

     新政府計畫以擴大公共工程來支撐今年經濟成長率到五%,明年到六%。這樣的政策,看在某些人眼中卻直冒冷汗。國民黨立委李紀珠直言,可預見未來半年物價都會是問題,如果貿然推出大量公共建設,可能會進一步推升物價,甚至產生資源排擠的效果。「政策優先順序一定要調整」,她認為。

     洪德生則直言,他不知這些建設財源在那裏。他說,過去民進黨政府不是不知道要做公共建設,但國庫沒有錢是事實。過去七年,政府資本支出每年平均減五.二%,政府消費只增加○.六六%,比起國民黨執政時平均增加六.四六%,可以顯見政府財務有多麼拮据。

     洪德生說,政府如果凡事要自己做,可預見一定會受到財源的限制。政府不是不能以處理公有資產,籌措建設用資金,但可能都需要修改法規。如果是用BOT,這又考驗文官素質與政府的議約能力。「台灣法律規章、制度面這些非貿易財,能不能改革跟得上?」他問。

     愛台十二項建設 必須務實把關

     曾在世界銀行工作的溫英幹認為,不論是用那一種財源籌措,公共建設最根本的問題是:建設能不能回收?要做的是不是好建設?根據世界銀行的評估標準,每一個公共建設,起碼要有財務效益,譬如:蓋馬路可以回本、經濟效益則如:增加稅收與就業、環境生態評估等問題。新總統提出的愛台十二項建設,都必須放回這些光譜下嚴格檢驗,不能貿然動工。

     外界寄望最殷切的兩岸開放,固然有短期刺激與提振效益,但絕非萬靈丹;終究,政府要面對許多內部長期與根本的經濟課題。而這些課題,都是嚴峻的挑戰。新政府,真的準備好了嗎?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2837677
 回應文章 頁/共53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數字惹的禍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09-01-15 工商時報 【工商小社論】

     如何消弭民間與政府掌握的數字差異,是政府處理這一波經濟危機,必須重新檢討、省思的重要課題。

     金管會主委陳?親上叩應節目,說明企業紓困措施。有備而來的他,數字倒背如流,但六百多件上門申請的案子,卻出現了爭議;同台立委即滿腹狐疑質問:光我的服務處收件,就不只這數字。產業公會負責人提出的數據更驚人,起碼要再加上兩個0,才符合實情。

     同樣的認知差距,也出現在10號公報的是否如期實施爭議中。金管會做了2次調查,最後一次得到的數據是,全體上市櫃公司受到的影響是98億元,不算重大,加上此一讓存貨透明化的新制,世界各國多已採行,因此決定如期上路。

     但抱怨聲卻持續傳出,有些甚至直接找上行政院、總統府,弄到後來,金管會得再做一次功課,安排企業請益之旅,並補上報告一篇,跟上頭老闆說明清楚。

     負責紓困任務的台灣銀行,同樣飽受「公股行庫只挺公營企業」的耳語困擾,急急忙忙用數字澄清不但放款持續成長,對民營企業放款成長更多。

     到底是怎麼回事?相關單位據以作出決策的數據,竟會跟民間認知差距這麼大。為避免硬生生把政策吞回去或動輒發澄清稿說明,掌握精確數據,絕對是大學問。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3212091
舉債「抗戰」先問戰力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經濟日報╱社論】 2009.01.14 03:31 am 
 
在這一波景氣寒冬中,執行馬政府政策尤其賣力的財政部,幾乎完全仰賴舉債與減稅,規模超過8,000億元;努力推動賦稅改革,卻一味體察上意向財團傾斜,尤其遺產稅率在無配套下修法降至10%,更是大傷租稅公平正義形象。無怪乎財政部長李述德在各部會首長民調排名倒數第二。

面對「減稅部長」、「散財部長」、「敗家部長」的種種質疑,李部長有一肚子委屈可以理解,並且大聲疾呼:「不借,今天就過不去;不做,難道大家要一起死。」似乎深得凱因斯名言「長期我們都死了!」之精髓。其實李部長有所不知,面對空前變局,此刻已不是「不借」、「不做」的爭議,而是「如何負責任的借」、「如何有效率的做」。在稅改方面,除了激勵經濟外,也應維護租稅正義;在舉債方面,更應要求經濟效益評估,提出具體財務規劃。

當前經濟情況已呈現自1930年代大蕭條以來最嚴峻的考驗;面對如此非常時期,顯然必須要有大作為;馬總統曾言:「現在是非常時期,一定會使出非常手段。」如何使出?凱因斯財政政策再領風騷,政府也已朝此努力,透過減稅、舉債擴大內需,短期期能救經濟、度難關;若是運用得當,長期有利於經濟發展,豈不兩全其美,實在令人期待。然由世新大學最新民調可知,馬總統與劉院長之滿意度雙雙跌至30%,顯然民眾印象並非如此,政府部門應深切檢討,尤其是掌管財政政策工具的財政部。

回顧過去8個月來,馬政府為了短期振興經濟,已提出各種減稅方案,包括機動調降油氣與大宗物資關稅、貨物稅,稅收損失200億元;調降遺贈稅率至10%等,稅收損失也約200億元;調高綜所稅四項扣除額,減稅利益約216億元;鼓勵購車減徵貨物稅約90億元,此外對傳統產業擴大五年免稅範圍等。在移轉支出方面,除近貧補助方案、租屋補助方案外,發放852億元的消費券,以期刺激消費。在擴大投資方面,除583億元擴大內需方案外,也立法推動4,500億元的振興經濟方案。

一筆筆減稅與擴大支出,林林總總、點點滴滴,看起來馬政府的確做了許多事,卻被質疑任意減稅、胡亂舉債,沒有發揮應有效果。是藥方不對、藥量不夠、療效難以掌握,還是沒有產生綜效,均值得檢討評估。若是砸錢救不了經濟,無法達成刺激消費、激勵投資、帶動成長的效益,空留下數千億的財政缺口,我們實不願見到頭來卻是一場失敗的戰爭。

經濟大作戰必須站在制高點作全盤規劃,重新集結資源加以整頓補充,發揮戰力;針對有效促進經濟成長、維持物價穩定、降低失業率、提升產業競爭力、落實濟貧與紓困等,提出具體有效的作戰策略及財政融通方案。雖然目前政府債務包括隱藏性負債在內已高達13兆元,令人耿耿於懷;然若舉債成為非常時期之非常手段,只要用在刀口上,就應暫時撇開此項顧慮。

尤其趁此時機儘快加強危橋、斷橋之重建,對於偏遠地區中小學校舍桌椅趕快興建與採購,對學童提供營養午餐等,如此短期能夠發揮擴大內需效果,長期又能厚植基本建設與人力資本,可以一舉兩得。至於減稅必須慎重為之,一方面因其擴大有效需求的效果不及公共支出;另方面破壞稅制,不但損及稅制公平,且因稅基破壞很難修復,反而降低未來景氣復甦稅收增長的能力,影響長期財政平衡目標達成。財政部長為矯正「減稅部長」、「敗家部長」的不良印象,應當朝此努力。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3209660
振興於一時,更要挺進於未來─論振興方案的策略與戰略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09-01-13 工商時報 【工商社論】

     從去年12月出口衰退41.9%看來,台灣經濟衰退的情勢已愈來愈嚴峻,政府因應這個世紀經濟變局提出了不少振興方案,但檢視振興方案內容,許多思維流於短視,只企求紓解當下的困境,毫無前瞻的眼光,這是政策的危機所在。

     不可否認的是,經濟振興計畫本屬短期的政策,其最大的目的是提振目前疲弱的經濟,以降低不斷擴散的悲觀氣氛,由此看來政府擴大國發基金以紓困企業、發放消費券以刺激消費、設置經貿特區以帶動投資、推動就業方案以降低失業皆屬正確,惟這些政策縱使能振興經濟於一時,卻無助於台灣經濟實力的提升,可預見的是,風暴過後,台灣技術將繼續仰人鼻息,產業仍然依賴代工,社會還是處於貧富兩極,台灣勞工仍舊只能仰望臨時工作機會。

     回顧這一波全球經濟衰退,全球貿易固然皆呈下滑,但若論下滑速度,則以台灣為最。去年台灣出口成長遠遜於美、歐、亞主要國家,尤以11、12月台灣出口幾以自由落體的速度下滑,最令各界震撼。持平而論,台灣代工產業模式於全球景氣繁榮時早已是疲態盡現,如今全球景氣急凍,台灣出口驟降,豈偶然哉?

     去年底各國出口衰退都像台灣這麼大嗎?其實未必。台灣去年12月出口衰退41.9%,其中高科技所屬的電子產品驟減43.4%、液晶裝置及面板大減69%,反觀南韓甫公布的出口統計,南韓12月出口僅衰退17.4%,半導體出口雖然衰退16%,但面板卻續增10%,一般機械增22%、鋼鐵成長29%、船舶更大增55%,同樣12月份的外貿,但台、韓境遇有如霄壤之別。

     也許有人會以韓元匯率巨貶解釋這個現象,但去年升值達18%的日圓,前十個月出口成長仍高達16%,為同期台灣出口增幅的2倍,這又該做何解釋?這說明匯率升貶對出口容或有影響,但技術及品牌才是決勝的關鍵,台灣在這方面不僅難以追上美、歐、日,如今更在韓國之後。台灣雖生產科技產品,但核心技術盡在他國之手,徒有高科技之名,而無高科技之實,景氣繁榮時賺的是微薄的血汗錢,景氣衰退時卻要承擔較日、韓更大的抽單壓力;台灣科技產業發展20多年來,未讓技術生根,台灣品牌推動了近20年,未能創造出幾個舉世聞名的品牌,這才是台灣在此波全球景氣衰退中,衰退更甚於他國的根本原因。

     但政府迄今所提的振興政策幾無創新性可言,設置台商經貿特區依舊使用最古老的租稅優惠,依舊以增加外勞配額來吸引台商返台投資,這些政策設計很明顯是在與大陸競爭,而非與日、韓競爭,如此這般又如何能提升台灣的競爭力?另外,國發基金已舉債千億元,正擬對企業紓困,如果紓困的結果,台灣企業依然只能賺取微薄利潤,這樣的紓困,除了讓政府背付龐大債務,對提升台灣經濟競爭力又有何助益?至於就業方案若不與教育政策併同考量,一樣難以紓解台灣的人力困境。

     羅斯福在1933年所推動的新政雖是短期措施,但也有長期的經濟戰略考量,在解決失業之餘,也為經濟產業的升級及金融紀律奠定基礎,這便是寓長期戰略於短期振興策略的高明之處。景氣寒冬正是市場進行汰弱留強的時刻,政府的振興措施除了必須顧念失業者的經濟需求外,更應順應市場法則找出台灣潛在的強項產業,並研擬發展模式,使國家資源既可用於短期振興,又能藉此強化經濟競爭力。至於那些明顯無利基的產業,或者只能靠免稅、免租金及外勞配額才能勉強獲利的產業,政府是否還要給予支援,必須三思。

     這一波全球經濟衰退,政府不僅該有振興的策略,更該有振興的戰略,若只是撒鈔票,恐怕只能振興於一時,卻無法讓台灣經濟挺進於未來,待風暴過後,產業依然原地踏步,如此振興計畫則可謂世上最失敗的政策。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3208289
名家觀點》多算勝 少算不勝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經濟日報╱管中閔(中央研究院經濟所特聘研究員) 】 2009.01.13 02:23 am
  
2008年是世界經濟驚濤駭浪的一年。一開始世界各國還在為石油價格一路攀升,各種原物料價格居高不下、通貨膨脹可能因此失控而憂心不已。然而不旋踵之間,金融海嘯一波波襲來,不僅重創各國金融產業,很快的也波及實質面。於是生產驟減,失業大增,經濟全面失溫,經濟大蕭條似乎突然迫在眉睫。

在挽救經濟頹勢的努力中,各國很快就發現中央銀行的寬鬆貨幣政策已經無法奏功,於是轉而採用財政政策為核心的振興經濟方案。這些方案規模之大與動用金額之多,都是歷史上所僅見。美國總統當選人歐巴馬提出的「復甦與再投資計畫」,預計經費可能達到1兆美元。日本的振興經濟經費為23兆日圓(超過2,500億美元),中國大陸也將投入4兆人民幣 (約5,000億美元) 挽救經濟。相形之下,歐盟僅計畫投入2,000億歐元(約2,700億美元);國際貨幣基金總裁Strauss-Kahn認為此一金額顯然不足。

台灣當然無法倖免於這波經濟衝擊。面對經濟困境,行政院也推出了各項擴大內需政策。台灣近年來內需始終低迷,經濟成長主要來自淨出口的貢獻。如今世界經濟全面衰退,我們在未來一段時間內不可能再仰賴出口;此時的擴大內需政策方向正確,也是勢所必然。

然而無可諱言,即使有了這些政策,台灣的經濟前景仍然不明,從個別消費者到民間企業也仍然憂心忡忡。這其中的關鍵在於,我們一直錯估了經濟情勢惡化的速度與幅度,以致應變不及,而應變的力度也不足。

去年暑期時,許多人猶樂觀的認為經濟將從第四季開始好轉。但隨後主計處的計算與預估顯示,去年第三、四季與今年第一季的國內實質生產毛額均出現衰退,而預期第四季的衰退更高達1.73%。於是我們又期待經濟將在今年第二季達到谷底,然後逐步復甦。

但我們從自己的研究中計算,第四季的衰退可能遠高於主計處的預估,達到史無前例的4%。甫公布的數據亦顯示,12月進出口值的衰退遠超出預期,所以我們的擔憂絕非杞人憂天。果如此,此時經濟情勢之險峻是台灣60年來之僅見,而景氣是否能順利於今年第二季好轉也大成疑問。

正因為過去低估了經濟惡化的程度,我們的應變方式便顯得捉襟見肘。從9月的「因應景氣振興經濟方案」,到11月的「振興經濟新方案」,加上林林總總的各種補貼與計畫,我們的經濟政策似乎總落在實際情勢之後苦苦追趕。所以我們雖然頻頻出招,卻無法顯示出局面已在掌握之中,反而更添人民疑慮。

在目前情勢之下,太「規矩」的財政政策似已無濟於事。所以政府應重新確立制高點,以不同的規畫與作法召喚社會的信心,啟動景氣復甦的契機。從這個角度出發,我們期待政府推出幾個令人耳目一新的整合型旗艦計畫,而不是既定計畫的重新包裝。這樣的計畫不僅要能創造內需,更要能激發民間對未來經濟環境與發展的想像。政府力量有限,唯有引導出民間力量,經濟方有榮景可期。

除了計畫內容以外,這種計畫成功的關鍵有二:一是計畫的規模,二是計畫的執行力。從前者來看,以我國經濟規模與日本或美國相比,我們應該提出至少兆元規模的振興景氣與拯救失業方案。此時不必擔心經濟過熱,而應該希望此一計畫在經濟最壞的情況下也能發揮作用。「多算勝,少算不勝」,就是這個意思。

然而計畫本身不足以成事,更重要的是執行力。過去政府績效不彰的原因固然很多,各種過時或窒礙難行的法令規章則是其中一個主要原因。若將當前困境視作緊急狀態,我們或許可以考慮一些非常作法,例如以一年為期,暫時凍結一部分對採購與公共工程的限制,讓各種振興經濟的計畫可以更快也更有效的發揮作用。

景氣寒冬已至。如何度過寒冬,多久才能度過寒冬,正是我們所有人在新的一年中共同的挑戰。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3208136
加碼救經濟:最壞的打算,最好的準備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聯合報╱社論】 2009.01.12 02:29 am 
 
最新出爐的十二月貿易統計顯示,政府對於經濟前景的預期,再一次低估金融海嘯的衝擊;如今,面對可能更劇烈的景氣寒流,政府不能再觀望、再自滿,唯有以最壞的打算、做最好的準備,加碼救經濟。

財政部上周公布,十二月出口只有一百卅六億美元,較前年同月劇減近四成二,創下歷年單月最大減幅;這使得上季出口降幅,由主計處估計的百分之八,大舉擴大到百分之廿五,意謂上季經濟將比預期的衰退百分之一點七還差。因此,這個數字發出至少三項紅色警報,不只呈現景氣惡化之速、凸顯政府高估上季經濟表現的錯誤,也預示今年台灣經濟成長率「保二」困難,衰退風險正在升高、衰退期間可能更長。

這已不是政府第一次誤判情勢。上一次是在金融海嘯前的八月,七月出現逆差已見苗頭,但主計處還是樂觀預測下半年能維持百分之三以上的成長,以致面對風暴措手不及,擴大內需及地方建設等多項對策未能即時接上,執行率也因此偏低;如今再錯,代表之前所有振興經濟方案的依據已經偏差,方案的效果自然也不足以因應未來的需要,政府的救經濟作為必須加倍、加速,頑強抵抗不景氣的衝擊。

就像中央銀行,在出口數據公布後不到一小時,緊急宣布降息兩碼(零點五個百分點),讓重貼現率降到百分之一點五,距歷史最低只剩半碼,主要目的就是要以低利率維持弱勢新台幣,防止出口再惡化。但是,利率、匯率都是雙面刃,過低的雙率對台灣經濟是弊大於利,央行加碼降息救經濟的空間已所剩無幾;接下來,就可能要走到直接印鈔票、塞進民眾口袋的地步,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Fed)已在這麼做,但因後遺症大,央行非到萬不得已不會用。

事實上,在貨幣政策幾乎用到盡頭後,各國都在加碼救經濟。像美國候任總統歐巴馬的經濟刺激方案,隨著失業、零售等迭創歷史最差紀錄的數據一一公布,其規模就從當選之初的二千億美元一路倍增,如今已達一兆美元,連同布希任內國會通過的七千億美元、Fed為市場注入的流動性,美國共投入八點五兆美元拯救經濟,超過歷次戰爭支出總和,美國顯然已將「經濟衰退」當成頭號敵人。

除了美國,中國大陸已決定動用近六千億美元擴大內需,各地方政府還要加碼;歐元區也通過至少動用區內生產毛額(GDP)百分之一點五、約一千八百億美元的資源,穩定區內需求;日本、韓國、印度等,也都在不斷上調財政擴張的規模。這一切的舉動顯示,這波經濟下墜之速超乎想像,不管它會否演變成二次大蕭條,各國顯然是「寧可信其有」,莫不升高對抗力度,寧可多做、絕不少做,即使遲做,也要趕快補做。

然而,出口統計公布後唯一有行動的,還是中央銀行;與貿易業務直接相關的經濟部竟是表示「意外」,拓銷計畫照舊;行政院方面,劉兆玄院長在通過今年經建成長目標時自勉,強調沒有悲觀的權利,卻還是沒有相應的政策。面對民眾,政府當然不能悲觀;但面對問題,政府卻需要以悲觀為原動力,因為悲觀,才能把問題看得重一點、想得早一點、準備得多一點、做得深一點,這一點一點的累積,可以縮小政策與執行間的差距,可以避免措手不及,還可以讓台灣更快抓到景氣回春的契機。

因此,現在政府必須立即研擬新的方案,加碼救經濟;而且,不要把發放消費券、減稅、兩岸大三通、央行降息等政策效益的顯現視為理所當然,而要假設這些政策未如預期到位時的最悲觀情況;尤其,擴大公共建設條例五年五千億元特別預算本周要通過,政府應集中火力推動,這包括了提高執行效率,並能做密集的配置,同樣的錢此時花、明年花,對經濟貢獻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3206341
政府負債不能是胡塗帳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經濟日報╱社論】 2009.01.11 02:16 am 
 
馬政府上任以來降稅和舉債極多,受到輿論強烈的批評,大家都擔心這會債留子孫。然而政府官員最近的一些談話卻顯示,他們似乎沒有聽懂,或根本不理會。我們希望馬總統和劉院長為國家長期利益著想,應該撥一點時間認真了解各界批評的道理,不要被不懂或死不認錯的下屬欺瞞。

政府官員一再引用克魯曼的話說,現在的情勢要大膽舉債來增加支出。殊不知大膽也有限度,克魯曼自己即說,長期而言政府收支仍應平衡。馬總統也曾說不景氣時可有赤字,而整個景氣循環周期合計收支平衡即可。換言之,不景氣時舉債的程度,應以景氣好轉之後能有足夠的財政盈餘來還債為限。而馬總統和劉院長可能有所不知,最近舉債和減稅的情況已到了將來可能無法償還的程度。

為了避免政府舉債高到無法償還,我國在公共債務法第四條明文規定,中央政府公債餘額不得超過前三年國民生產毛額平均數之40%。這規定並不是任意訂的,而是政府負債比例太高,還本付息的支出可能高過政府的負擔能力,逼使政府以債養債,並使負債愈積愈多,甚至最後無法負荷。以負債比例40%為例,即使利率只有2.5%,每年的利息負擔即達國民生產毛額的1%,也就是政府稅收的13分之一。若利率升為5%,每年近六分之一的稅收要用來付息,政府還本和做其他支出的能力必大受限制。所以負債比例若更高於此,就很有可能走入以債養債而使負債比例愈來愈高的困境。由此可見政府最近一再要排除公債法限制而擴大舉債,是很不恰當的。

劉院長最近說,我國目前負債比例只有32%,距40%上限還有一大段距離。然而我們必須提醒劉院長,他的數字並不包括目前政府說要借而尚未借的7,000億元。考慮到今年的國民所得可能負成長,依5.08%成長率估計的稅收也可能短收千億而必須再舉債來補彌補。這就可能使負債比例逼近40%。於是未來的執政者舉債空間將完全被限縮,而未來國家若有什麼重大事情不得不多花錢時,負債過多的情況即可能發生。

更嚴重的是,馬政府最近的政策將造成很多潛在的負債。馬總統說我們不必花錢,只靠宣示保障所有銀行存款就讓銀行穩定下來。他卻不知十年前我們採取同樣政策之後,銀行共出現近2兆的呆帳要靠政府編預算或減免營業稅等收入來打消。所以這項政策絕非不花錢,只是不知要花多少,因此也不知要增加多少政府負債。劉院長可能較了解,所以在接受專訪時說,「至少現在不必花錢」。但負責任的政府不能不考慮未來,以過去的經驗和這次不景氣的規模來看,未來損失並非不可能有好幾兆。而政府擴大保證企業貸款及購買股票公司債的政策,多的話也可能有數千億元損失。所以較壞的情況若發生,負債即非政府所能承受。

除此之外,因政府過去未提撥公務人員退休金準備以及勞保虧損等因素,政府另有8兆以上的隱藏性負債。這使我國負債占國民所得比例超過百分之百。最近的減稅政策也可能使未來稅收占國民所得之比例再下降,而進一步降低政府還本付息和承擔債務的能力。

由此看來,我國公債偏高的情況不容忽視。我們不反對政府在目前經濟蕭條的情況下適度舉債,但政府不能自欺和欺騙人民說負債不多。政府也不能以蕭條為藉口而無限亂舉債。例如,除非政府敢說景氣還要壞五年,否則目前以振興經濟為名而要求五年5,000億額外借款支出的政策,就是假不景氣之名在亂借錢和花錢,立法院應予否決。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3204275
扭曲的經濟結構 才是風暴根源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09-01-10 中國時報 【花敬群】

     全球經濟風暴像半夜裡一把大火,驚醒沉睡在「繁華美夢」的人們,並盲目尋找逃生之路。火越燒越旺,眼前卻一片漆黑!

     各國政府與專家們的解讀,多以美國房市衰退為引爆因素,過度擴張的「衍生性金融商品」為結構因素。再解釋陸續發生的實體經濟衰退與消費萎縮等問題,並將問題定位為所謂「金融海嘯」。

     訓練有素的專家們說,這種衰退情況應採用凱因斯學派的有效需求理論,以擴大公共投資與刺激消費,讓經濟成長的兩大支柱(消費與政府支出)得以確保;再經由降低利率強迫資金融通,來提升第三支柱(投資支出)的效益。甚至像韓國政府還以貨幣大幅貶值方式,來刺激貿易順差這第四支柱。

     顯然的,各國政府與專家們都只看到衰退表象,也都還沈醉在「繁華美夢」仍會持續的迷思中。然而,經濟風暴問題根源,其實是「經濟結構的嚴重扭曲」與「無可救藥的浪費」,使得人們耗費掉屬於未來世代的大量資源與財富,種下今日與未來數年苦日子的種籽。

     如果前幾年全球景氣是持續大好,沒有道理美國的房市會突然如此脆弱,金融產業也不會如此迅速受到強大波及。如果經濟衰退僅源於金融市場的損失,那實質經濟部門,也不至於產生如此明顯的萎縮。「供需過剩」才是導致經濟體系變得如此脆弱的病因。

     八○年代後期冷戰結束後,自由化、市場化、全球化的浪潮席捲,壓抑了數十年的民間力量破繭而出,創造一波長達二十餘年的全球大多頭,再經由資本市場的包裝與誘導,徹徹底底展現市場的能量,也逐漸累積崩潰的壓力。

     三十年來刺激全球經濟成長動力嚴重扭曲的現象比比皆是。在供給面,從提供所需轉型為量產與擴張;需求面,從滿足基本需要轉變為高級與奢華;生產者方面,從品質提升變形為行銷與包裝;消費者方面,從維繫安定人生的個人理財,轉換為創造富裕人生的投資逐利;企業經營面,從生產效能提升轉換為切割出售與購併;金融面,從維繫資金融通變形為金錢遊戲的創造。經濟本質的變調與扭曲,終於讓M型化社會與金字塔頂端消費這種極端模式,成為維繫經濟發展的主要動能。

     當扭曲的供需結構又獲得資金體系與政經思維的支撐,一場全球的實質面泡沫或「繁華的美夢」,便逐漸展開與擴大。更在各界認為科技與知識力量將持續引導全球經濟發展,以及第三世界(特別是金磚四國)現代化的供需推動力量下,加深「供需過剩」的程度,也讓人們忽略「供需過剩」結構的潛在危機。此時,市場已成為失控的巨獸,攻城略地式的進行「破壞性擴張」,最後則回過頭來反咬縱容他的飼主。

     全球經濟結構的崩潰,根本就是個必然結果。近幾年高漲的油價,則提供摧毀全球經濟的直接力量。高油價導致的原物料價格與消費者物價的上漲,引發生產成本過高與消費縮減兩種力量。分別侵蝕生產者的利潤與營業額,使得薄利且依賴資金流動的全球實體經濟,直接面臨崩潰的危機。

     如果上述結構是當前問題的根源,那政府拯救既有生產結構與鼓勵民眾消費,便是一種飲鴆止渴的作法。投入越多資源的國家,未來將落入更嚴重的衰退;大膽的危機入市投機者,將面對更嚴重的虧損。

     解決經濟風暴問題靠的是「時間」,「三十年之病不可能靠一年之艾」。可以斷言,全球經濟在未來兩三年之內都不可能好轉。在二十世紀享有無限尊榮的「有效需求理論」,已成為解決當前經濟問題的毒藥。惟有讓經濟規模歷經該有的衰退過程,讓市場淘汰機制來改變經濟體質,我們才有機會看到再發展的契機。政府是該做些事,但絕不是自作聰明的挺銀行、挺產業、挺勞工策略,反過來思考,才是正確的方向。

     (作者為玄奘大學財務金融系副教授)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3203226
名家觀點》擬訂大戰略 恢復中小企活力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經濟日報╱林向愷】 2009.01.10 03:38 am
  
出口向來對我國的經濟成長率貢獻度最高,如今出口衰退幅度創歷史新高,今年第一、二季經濟成長率要正常長很困難。不過,現在正是一個轉機,是改造體質的好機會,此時政府應思考台灣在全球市場要如何定位,然後擬訂大戰略,恢復中小企業的活力,並進行全盤的稅制改革。

從去年12月的衰退程度來看,台灣出口至少還要壞一季,因為美國零售業並未好轉,還沒有看到谷底。今年的經濟成長率要靠內需,台灣要發展內需產業;過去台灣出口靠大陸,大陸又太集中在美國,現在美國傷痕累累,因此出口已不可期待。

主計處預估今年第一季成長率衰退0.31%,但我們投資是負成長,政府支出大概貢獻度也不高,因為政府執行力有問題,4,000多億元的擴大公共建設特別預算還沒有在立法院過關,所以我認為第一季衰退絕對不只0.31%。

出口至少還會再壞一季以上,因為美國的零售業沒有好轉,還有存貨的問題,不會增加訂單,需求沒有起來,我們看到美國零售業還在跌。目前唯一真正有擴大內需的就只有中國和美國,歐洲、日本都沒美國那麼強,所以景氣恢復力道不會那麼快。

從政府因應這次因應金融海嘯的許多措施觀察,台灣的競爭力已經出現問題。現在台灣擴大內需都是靠政府,完全毫無節制地舉債,表示束手無策了,顯示台灣競爭力蠻弱的。

從這次金融海嘯的經驗來看,台灣是否要成為亞太金融中心,很有檢討的空間。台灣的強項還是製造業,「新鄭和計畫」要推銷的還是台灣的產品,因此重點要回到「國家競爭力」上面,政府要思考台灣在全球市場的定位問題,然後擬訂大戰略,沒有長期的策略,民眾難以毫無保留地支持政府的短期政策。

此外,新政府必須進行全盤的稅制改革。我們稅制不公平現象已久,全球化下貧富差距拉大,當社會對「公平」的定義出現分歧、社會對「不公平」的感受很大時,到了選舉時,政黨就需要提出重稅制,因此可以趁此時改善體質,降低對能源的依賴,增加對環境生態的關注。

政府也須設法恢復中小企業的活力。無論是民進黨政府時代,或者是馬政府時代,對中小企業的照顧都太少;中小企業雖然產能不多,能創造的工作機會卻不少,政府應出面積極解決中小企的問題。

其實,中小企業要的關照並不多,政府所需花的經費也不大,應該鼓勵中小企業創業,激發中小企業恢復活力,這樣才可以紓解失業潮,扁政府與馬政府都只照顧大企業,這是錯誤的政策。

未來台灣的大戰略應該是發展成為一個較為平衡的國家。過去我們靠出口,出口占國內生產毛額(GDP)比重太高,現在可以發展內需產業,然後外銷,比如替代能源、醫療產業等,都是台灣可以發展,以創造就業機會的方式。過去台灣很衝,現在已經成熟,未來應該追求平衡。

(作者是台灣大學經濟系教授)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3202855
貨幣政策夠了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經濟日報╱社論】 2009.01.10 04:30 am 
 
日前財政部公布去年12月份出口狀況,結果相對於前年同期衰退41.9%,對中國大陸及香港出口更是減少了54%。消息一公布,嚇壞了一缸子的人,也嚇壞了央行官員,急著將利率下降兩碼,結果隔天股市並不領情,以大跌兩百多點回應。

為什麼會提到股市?因為政府對於降息的理由,其中有一點是希望降息把定存的錢逼往股市,然後股市上漲,股民因為財富效果而增加消費,景氣回穩,萬民受惠。但實際狀況顯然不是這樣,現在不是沒有錢,而是上市櫃公司在不景氣時,業績根本是鴉鴉烏;再加上聰明的政府現在實施10號公報,誰知道哪家公司會踩到政府所埋的這顆地雷?

過去有多少學者已做過研究,利率對台灣消費影響微乎其微;主要就是因為降息,雖然便宜了借款人,但卻也傷害了存款人,兩相抵銷,效果實在有限。說實話,民眾恆常所得不增加,要民眾增加消費,恐怕也許除了天外飛來一筆的消費券有效外,其他都是白費工。

在投資方面,企業界講得非常清楚,今年資本支出縮水,一則因為沒訂單,二來留現金因應寒冬,跟利息成本也沒多大關係。另外,以降息引導匯率貶值救出口,想法也很有爭議;之前才說,台灣因為進口依賴日本太多,台幣不能與日圓走勢差距太多,現在又要台幣貶值救出口?現在台灣出口問題,明顯地在於以中國大陸為生產基地的三角貿易分工模式的結構,已遭到破壞,因此,顯現出台灣對中國大陸出口腰斬的情形。

雖然此波不景氣肇因於金融及貨幣面,但現已擴及實質面結構及轉型的問題,貨幣政策的作為已經夠了,再做下去,不僅效果有限,反而得付出副作用的代價。我們得放棄想以一個總體政策解決或應付此次海嘯的想法,回歸到各個產業或部門個別問題的解決上。

例如,對於出口及台灣後續產業轉型,如何從單純的中間財製造與出口,轉型為整合終端產品品牌、製造、運籌於一聚落,昨日本報社論,已提出經貿特區的具體建議;又例如,在製造業中,半導體產業及液晶面板的出口與轉型,都已不是降息與否能夠解決的,這中間牽涉到國際產業未來技術及下游市場競爭與布局的問題。

另外,在基礎工業方面,雖然歷經海嘯,但金屬及石化業還有餘力可以持續未來的投資布局;不過,麻煩的還是受到10號公報實施的衝擊與困擾。未來國際競爭上,其他國家及地區,尤其是中國大陸投資的布局策略,都比此刻是否降息來得重要,而台灣本身環評可否獲得妥適的解決,才是這些產業能否持續發展的關鍵。

再者,台灣服務業的部分更是複雜,最大關鍵在於產業化與企業化;產業化牽涉到產業營運開放的問題,在其他的國家,服務業一直是吸納就業的主力,但台灣偏偏不是如此,如今,海嘯的衝擊,直接命中製造業的出口,就業的釋出是必然的現象。倘若台灣各服務業的主管部會,還不能以產業發展的角度思考,台灣就等著自然失業率上衝至4%以上,還奢談什麼失業率3%以下的目標?另外,企業化的部分更是關鍵;台灣包括批發零售、文化創意、專技服務等產業,都有企業化不足的現象,沒有企業化,根本就無法從銀行借到錢,哪還會操心降不降息?

以上,林林總總的例子,無非想說明,因應金融海嘯每個企業民眾每個政府部門都有很多事得做,不要異想天開,一帖貨幣藥方就能「牛」轉「錢」坤。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3202740
大禍臨頭 還不快救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經濟日報╱社論】 2009.01.09 03:26 am 
 
早在我們料中的可怕噩夢,終於成真;12月的出口大幅衰退41.9%,是9月以來連續第四個月衰退,尤其對第一大出口地區大陸與香港,銳減54%,而且由於外銷訂單仍在衰退之中,今年第一、二季的情勢也不能樂觀。近年來經濟成長主要靠出超支撐,這就預告,台灣經濟將深陷衰退之中,到下半年前景仍難卜。

直到今天,還有許多官員學者信口開河地誣指這都是受到金融海嘯的波及。觀看12月出口數字,對日、歐及東協六國等主要出口地區衰退的幅度只有兩成而全年出口仍為正成長,遠優於對大陸地區的出口,即知海峽對岸乃是此次台灣經濟頓挫的主要禍源。進一步觀察大陸本身出口的波動,11月大幅衰退38.5%,12月則劇降51.8%,與台灣的數字若合符節;因而我們不卜可知,不待大陸出口好轉,台灣經濟難見起色。

至於大陸出口出現如此可怕的直線下降,金融海嘯只扮演推波助瀾的角色,真正的始作俑者,正是中共高層天真地以為經濟實力已強大到可以不再倚恃加工出口部門,而決絕地全面祭出各種手段要將加工出口業趕盡殺絕,以「騰籠換鳥」。從前年開始積極籌畫,去年全面大力實施的這個自戕行動,雖然到8月份發現鑄成大錯力圖回天,奈何木已成舟,沿海地區的加工出口廠商哀鴻遍野,成片成片地走入絕境。因而大陸的出口數字隨著時間不斷惡化,到年底已腰斬,但是情勢仍未趨穩,到今年上半年恐怕還有更多廠商不支倒地,出口的衰退也可能更加嚴重。

對這樣一個寫在「11.5計畫」中的自戕陽謀,早在前年我們即聲嘶力竭地大聲警告海峽兩岸當局,必須趕緊懸崖勒馬,以免兩敗俱傷。奈何言者諄諄、聽者藐藐,偏要蒙著眼睛向火坑裡跳。如今中共已深覺懊悔,力圖補過,但不知其方;我們的政府則仍然不知不覺,不是全面推諉給金融海嘯,隔岸觀火,就是一味將早已實施多年不見成效的南進計畫重新包裝成「新鄭和計畫」,以為可以替代大陸市場的萎縮;卻不知無謂地拖延,只會令事態更加惡化。

在整個馬政府裡,只有中央銀行總裁對此事極度重視,立刻降息2碼以應;然而此事本非央行職守,降息2碼對出口廠商是杯水車薪,即使藉此誘導新台幣貶值,也無助於大陸加工出口業之起死回生。但除降息以外,我們其實有太多的政策工具可用,端看要不要用、會不會用。

對症下藥的作法,就是直接與對岸政府攜手共組一個搶救加工出口部門的工作小組;以我方經營加工出口業半世紀的經驗,以及台商本為加工出口主力的條件,加上對岸的公權力與眾多資源,我們相信必可找出靈丹妙藥,令此部門迅速回春,則兩岸經濟都可獲得喘息的空間。

與此同時,我們也可以不與對方聯手而自力救濟;具體的辦法,就是將目前已醞釀數月即將成熟的經貿營運特區加大力度、加快速度、放開尺度早日促其實現。如果依我們半年來的主張,跳脫既有的加工出口區、航空城、自由貿易港區等等牽腸掛肚、揮灑不開的小腳放大式的自由開放,直接躍升至與新加坡、香港、杜拜等自由貿易港可以媲美的真正的境外特區;在租稅、外勞等方面完全與境內脫鉤,在台中港、高雄港設置幾個面積廣達千頃的「大陸對岸的新加坡」,在其更重要的功能尚未發揮之前,至少可以做為大陸沿海台商回台尋求第二春的棲身之地。當大批加工出口廠商蜂擁而來,與境內中上游廠商密切結合,則若干程度也能使直線落體的出口略有起色。

搶救台灣已到緊急關頭,政府非不能也,何不趕快去做!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3200683
頁/共53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