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民生戰線
市長:星火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公共議題【民生戰線】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政經觀察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馬英九第一堂財經課
 瀏覽55,016|回應524推薦6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6)

拎杯
Chocola
大同
藍海翔
中華民族的端午節
MOGI

中國時報 2008.04.28 
本報訊
 
 只盼生活好▲總統當選人馬英九上任面臨高通膨、低成長與高負債的台灣,人民痛苦指數居高不下,執政團隊應多傾聽民眾的聲音,好好關愛民眾,提供民眾安樂的生活;圖為一名上班族行經101大樓前的LOVE雕塑。

     如果要用一個字形容台灣現在的經濟體質,你會想到什麼?「易碎品(fragile)」,許多人回答。儘管台灣是四小龍裡最低幅度的通膨,但通膨壓力已是近十多年僅見;在低成長、薪資停滯的環境裡,在國債八年增加二兆四千億的台灣,如何逃出高通膨、高負債、低成長的「兩高一低」之惡性循環,將是馬英九上任的第一堂財經課;至於社會失衡與租稅的失靈,更難短期見效根治。

     過去八年,台灣經濟的複合成長率平均只有四.○%,居四小龍之末,遠低於之前八年的五.三%。如果,台灣能維持過去水準,平均經濟成長率拉到前八年的五.三%或與新加坡的五.四五%比肩而行,國內生產毛額(GDP)可以增加一兆四千億元以上。這個數字,代表的是十多兆元的產值,而且是永遠流失的十多兆元。

     面對新政府的施政方向,外界已有許多期望,似乎,認為經濟的提振與好轉應是一蹴可及、水到渠成。但,事實上眼前挑戰更多,難怪,業者勸告新政府「要管理民眾的期待」。

     油電價一漲 物價將創12年新高

     「台灣到現在還沒有真正感受到物價上漲的威力,」大和總研全球顧問劉憶如說:「這一次,漲起來不是鬧著玩的!」

     五二○上任後僅僅十天,新政權就必須決定,六月油、電價格要漲多少。如果一次漲足,極有可能,今年消費者物價上漲率逼近三%,創下十二年來新高。目前台灣銀行一年定存利率只有二.六五%,台灣很有可能再度變成負利率國家。這樣的通膨,更將幾乎把薪資漲幅吃掉。

     財經學者幾乎都有共識─面對全球性通膨台灣免疫力很小。這個月初,國際貨幣基金調高美國、歐洲與其他已開發國家消費者物價指數預測到二.六%,創下一九九五年以來新高。新政府唯一能做的決策是,一次漲足?或緩步微調?

     贊成一次漲足者,擔心緩漲反而造成物價上漲的預期心理。東華大學經濟系教授溫英幹舉七○年代第一次石油危機為例,時任行政院長蔣經國採取震撼療法,油電價一次漲足,把大家嚇了一跳,但預期心理馬上消失無蹤,物價很快平穩下來。哈佛大學教授,前國際貨幣基金首席經濟學家羅葛符也認為,通膨最怕就是預期心理,「一旦預期形成,整個情況就很難扭轉。」

     最佳化衡量與拿捏 將是大考驗

     主張緩漲者,則認為政策還是需要考慮後座力。台灣經濟研究院院長洪德生認為,理論上一次漲足是對的,但誰也不知道震盪療法後,是不是得繼續再漲。另外,萬一之後的局勢價格是往下掉呢,公用費率是否要跟著下調。目前國際間普遍觀點,隨著美國、歐洲經濟放緩,將有助於壓抑通膨,尤其今年下半,當高成長新興市場開始感受經濟趨緩的痛苦,全球物價壓力會減緩。

     但,不容忽視的是:根據本報民調,有高達五三%的受訪者贊成政府持續凍結油價,認為應該交由市場機制決定則為廿九%。新政府如何在民眾的期望、專業與政治的考量、短期與長期效益之間,作出最佳化的衡量與拿捏,將是一大考驗。

     只是對新總統馬英九而言,如果高通膨惡夢未成真,是因全球經濟放緩而讓全球能源與糧食價格真能平穩下來,這也意味今著年台灣經濟成長率可能跌破四%,創下近四年最低水準。國際貨幣基金就不斷下修今年全球的經濟成長率,根據其最新預測,今年台灣經濟成長率只有三.四%,創下七年前經濟負成長之後的歷史新低。

     國庫沒錢是事實 須訂優先順序

     新政府計畫以擴大公共工程來支撐今年經濟成長率到五%,明年到六%。這樣的政策,看在某些人眼中卻直冒冷汗。國民黨立委李紀珠直言,可預見未來半年物價都會是問題,如果貿然推出大量公共建設,可能會進一步推升物價,甚至產生資源排擠的效果。「政策優先順序一定要調整」,她認為。

     洪德生則直言,他不知這些建設財源在那裏。他說,過去民進黨政府不是不知道要做公共建設,但國庫沒有錢是事實。過去七年,政府資本支出每年平均減五.二%,政府消費只增加○.六六%,比起國民黨執政時平均增加六.四六%,可以顯見政府財務有多麼拮据。

     洪德生說,政府如果凡事要自己做,可預見一定會受到財源的限制。政府不是不能以處理公有資產,籌措建設用資金,但可能都需要修改法規。如果是用BOT,這又考驗文官素質與政府的議約能力。「台灣法律規章、制度面這些非貿易財,能不能改革跟得上?」他問。

     愛台十二項建設 必須務實把關

     曾在世界銀行工作的溫英幹認為,不論是用那一種財源籌措,公共建設最根本的問題是:建設能不能回收?要做的是不是好建設?根據世界銀行的評估標準,每一個公共建設,起碼要有財務效益,譬如:蓋馬路可以回本、經濟效益則如:增加稅收與就業、環境生態評估等問題。新總統提出的愛台十二項建設,都必須放回這些光譜下嚴格檢驗,不能貿然動工。

     外界寄望最殷切的兩岸開放,固然有短期刺激與提振效益,但絕非萬靈丹;終究,政府要面對許多內部長期與根本的經濟課題。而這些課題,都是嚴峻的挑戰。新政府,真的準備好了嗎?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2837677
 回應文章 頁/共53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我見我思─要花錢而非減稅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09-02-14 中國時報 【■呂紹煒】

     日前政府宣布恢復出口退稅,雖然稅收損失只有十二億元,但,數額雖小事卻大。因為這種既非對症下藥,又損耗政府對抗這波蕭條的能力,可一不可再。

     如果,全球所有的經濟學家與政府單位,對這波金融海嘯引發的經濟蕭條的診斷沒錯,那麼,去槓桿作用引發的需求不足,是經濟衰退的核心。所以,學者呼籲的是增加政府與民間支出,政府力求的是極大化的增加政府支出,並設法引領出民間消費的需求。

     這時,減稅實在不是對症下藥的政策。在民間對未來的信心嚴重不足時,減稅的錢,可能被藏在口袋中準備應付寒冬,結果,需求並未能相應增加。這也是為什麼政府要推出「指定一定要消費」的消費券,而非減稅的原因。

     而更重要的是:這波衰退,沒人知道會持續多久、深度有多深;要能啟動成長引擎,政府要扮演遠較過去還要重要的角色,因此,就要「廣積糧草,多備銀彈」。想想,有多少事要政府去做。

     擴大內需、增加公共建設,一去就四、五千億,這部份,當然是政府的錢。

     要拉抬特定產業(如汽車、房地產),政府又想給予購買者部分補貼優惠,這也是錢。給予失業者的失業救濟金、職業訓練,補貼開加盟店者,還是錢;加強社會安全網也是一筆大錢。至於政府想挽救特定產業與企業,更是幾百上千億元的花。至於發消費券這種「意外的驚喜」,更是一擲八百億元。

     在這種「萬事都要看政府」的惡劣時機,政府卻搞減稅,而減稅又偏是不能提振需求,拉經濟一把,那麼,政府等於自廢武功─或至少是減損本身能對經濟有所助益的功力,這般做法,又豈是智者所應為?

     坦白說,為了抗衰退,大家已不怎麼去談政府的財政健全與財政赤字問題,但,這不代表政府就能不論效果、隨意推政策。

     有限的資源,還是要用在刀口上,因為,最後一定發現:錢,永遠都不夠。

     美國才通過的振興經濟方案,最後通過的版本是縮小原計劃的減稅規模,而恢復原來被刪除的公共支出項目。這種做法,至少是比較對症下藥的方向。希望政府想清楚,多花錢,而且花在刀口上,少搞減稅退稅,才是對經濟比較有效的藥丸吧。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3281076
有土斯有財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經濟日報╱社論】 2009.02.13 02:37 am 
 
一直被譏為散財童子、撒錢部長的賦改會與財政部,近來陸續提出各種各樣金額龐大的減稅方案,對於財政拮据的政府部門而言,的確是不可承受之重。但為了救經濟,馬政府更不斷推出各種各樣的振興方案,單單今年一年預計就要投入逾3,000億元。這樣一消一長,政府債務必將急遽加重,不僅現在的政務推動會受擠壓,未來世世代代子孫甫一出世就要背上沉重的債務枷鎖。

備感壓力的財政部長必定鎮日裡苦思冥想,試圖找到財源,為自己更為國家脫困。我們很高興見到他找到的妙計,從土地上變出錢來。雖然依照傳統的智慧,有土斯有財,但在今天的社會,這個道理卻已不太管用。

因為高度依賴土地的農業,今天已到窮途末路,加上林、漁、牧等產業,合計一年只占國內生產毛額1%上下,因而農地早已乏人問津,反而有大片土地靠著休耕向政府領取補貼。至於房地產市場,儘管也風光了幾年,如今卻在金融海嘯狂襲之下,一蹶不振,想要從中榨取百億、千億的利益,直如痴人說夢。

但就政府部門而言,土地上的確積攢著無比雄厚的財力,只要知道正確的方法,其利益可謂取之不盡。這樣巨大的財富並非憑空生出,其實乃是數十年來政府錯誤或偏差的做法,坐令其堆積而成。因而今天只要改正錯誤、減少偏差,滾滾的財源不費吹灰之力即可到手,正足以濟財政枯竭之窮。

政府最大的錯誤,就是坐擁金山,卻不知善用。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數十年來透過各種途徑取得的國有土地,依照財政部的統計,總共價值7.2兆,但若將目前各機關部會乃至退休人員所使用中者一併計入,金額更將倍蓰。以副總統的官邸為例,位據市區精華地帶,占地200餘坪,市價在10億元以上,卻嚴重低度利用,成為整個國家的重大損失。若依同樣的方式計算,單舉台北市包括處處可見的大廈中間的陳舊官舍、辦公大樓等等,金額應已逾兆,全國合計,更將是令人咋舌的天文數字。

李述德部長決定提出「國有財產管理開發方案」,將閒置的國有土地以設定地上權、參加都市更新或與民間「合建分屋」等,實現其應有利益,是早就該有的做法。因此不能不讓人質問,幾十年來坐在金山上喊窮的主管機關所司何事?當然也不能不令人質疑,國民黨主政近半世紀,始終沒有能耐管好國有財產,今天只換了一個財政部長,就能完成這個不可能的任務?

我們要重提一個老建議,在王建先生任財政部長時差一點採取,最後還是功虧一簣。在市場經濟中,每一項資源都儘可能投入最有效的用途,所倚靠的,就是價格機制。偏偏政府部門就是市場中的大黑洞,不論人員、土地還是其他資源,完全不理會價格機制的規範,就像一個具體而微的共產社會,因而處處都是錯置、浪費。

因此,至少在公有土地上,我們建議建立一個設算的價格架構,至少讓政府內部知道副總統官邸每個月設算租金高達億元,行政院各部會散處在市區各精華地帶,身價究竟有多少;然後方能依市場機制,決定那些官舍府邸應改變區位,那些高價國產應優先處置。

不過,或許過去政府的財政從未困窘一至於斯,因而始終欠缺破釜沈舟的決心努力推動;或者過去從未有一個適當的財政部長足以擔當大任,因而現在才出現了成功的機會。但究竟會有什麼成效,還是又一次雷聲大雨點小,我們且拭目以待。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3276043
貿易衰退帶來的傷害與警訊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經濟日報╱社論】 2009.02.12 04:16 am 
 
財政部本周一公布1月進出口統計,進出口貿易總額自去年12月大幅衰退43.2%後,繼續腰斬50.1%,衰退幅度之大,迭創歷史紀錄,讓人看得觸目驚心。

在大家驚嚇之餘,財政部解釋1月出口衰退44.1%,因今年春節假期在1月而去年是在2月,扣除此因素後,出口跌幅降至34.9%,較去年12月出口下降41.9%緩和,顯示出口衰退沒有更惡化。而且1月進口萎縮56.5%,遠大於出口降幅,致使出超較去年同月大增1.2倍,代表外需的擴大有利於今年的經濟成長。至於出口衰退沒有更惡化及出超的擴大,是否表示出口衰退止穩,黑暗期已結束,財政部統計長林麗貞坦率表示,需待進一步觀察,未來兩、三個月是關鍵。此一務實說法值得肯定。

可是貿易主管機關的國貿局卻強調,今年1月出口減幅44.1%,相較於去年12月減41.9%,跌幅僅加深了5.3%,相較韓國的大跌88.5%、日本下跌23.6%,相對緩和許多;且1月適逢我國春節年假,實際工作天數僅17天,顯見我國出口衰退有好轉現象。國貿局此種以出口逐月衰退幅度與上月比較惡化的程度,代表出口情況緩和或惡化,是否適當,確有深入探討必要。

去年9月台灣出口開始惡化,衰退1.6%,10月衰退擴大到8.3%,依國貿局的比較方法,去年10月出口衰退幅度較9月惡化419%,問題應該極為嚴重,到今年1月出口衰退惡化程度降到5.3%,故國貿局認為有緩和現象。但實質上完全不是這回事;台灣今年1月出口衰退44.1%,是去年10月衰退8.3%的五倍以上,問題那個較嚴重一看便知。

同樣的,台灣與韓國今年1月出口衰退幅度與上月比較,分別惡化5.3%與88.5%,國貿局認為韓國1月出口衰退幅度惡化程度遠較台灣為大,讓人看起來以為韓國當前出口衰退問題較台灣嚴重很多。但實際上韓國出口才連續三個月負成長,台灣出口已連續五個月負成長了。而且台灣最近三個月出口衰退36.6%,是韓國同期出口衰退23.2%的1.8倍,台灣出口衰退嚴重性遠大於韓國。國貿局此種選擇性的運用數字,是故意或無心,不得而知,但易遭人誤解,且與事實有很大的距離,若執政當局信以為真,誤導政策,其遺害之大,將不可收拾。望國貿局今後發言應慎思!

台灣在此波金融海嘯中金融所遭受的衝擊,並不太嚴重,但全球經濟衰退造成台灣出口連續五個月萎縮,而且萎縮幅度迅速擴大,最近兩個月萎縮幅度都超過40%,使台灣整體經濟付出慘痛代價,尤以出口為主的企業設備利用率大幅降低,面臨嚴重虧損,紛紛裁員造成失業率迅速上升;同時減少或暫停對工廠及設備的投資,更導致股市的慘跌,使投資人資產縮水損失慘重,影響民間消費難以提升,致使去年第四季台灣經濟破天荒的淪為可能超過5%的負成長。但問題並非到此為止,觀察當前國際經濟情勢,工業國家經濟衰退尚在發酵、貿易保護主義正在醞釀,國際經濟何時可復甦,無人敢確定,即使有可能,也是年底或明年的事了。再加台灣去年上半年出口還是兩位數18.1%的成長,而且出口高峰在8月,因此即使在政府各項激勵出口的措施下,出口轉為正成長也是第四季的事了,故全年出口淪為兩位數的負成長,則所難免。

問題嚴重的是台灣進口也連續四個月衰退,而且最近兩個月衰退幅度遠大於出口,今年1月進口即使扣除石油跌價因素,仍然萎縮56%之巨。而其中資本設備進口更連續九個月萎縮,尤其近兩月進口更是腰斬,顯然國內投資意願極為低迷,短期內難有好轉跡象。至於消費品及農工原料也連續四個月進口衰退。此等訊息除顯示內需嚴重不足外,也表示短期內出口難以樂觀。

面對如此非常嚴峻局勢,如執政當局不能以最大決心與魄力,並獲得在野黨的合作,今年經濟要避免負成長,難矣。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3270818
聯合筆記》政府別發錢發上癮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聯合報╱彭慧明】 2009.02.11 04:22 am 
 
政府最近陷入了一種猛發錢的的焦慮症。怕民眾錢少了就不買東西,因此發全民消費券;此舉受到肯定後,各種補貼更是發個沒完。買汽車、買電器都有補助,現在更鼓勵失業者創業,加入有「創新規劃」的加盟業者,就補助五萬;第二階段還將開放個人創業的補助。

五萬元不多,正如三千六也是小錢,但點點滴滴都是納稅人的錢。何況,政府連未來的稅收如何都還不知道,現在就舉債上千億做這些事,讓人擔憂。官員該先上街去看看,現在倒了多少店?多少店家還在苦撐等待景氣回春?攸關GDP成長的零售業營收已連續幾個月下滑,現在的問題,其實是大家沒有信心消費,而不是商店沒有東西賣。

台灣民眾雖愛創業,但比政府想像的要務實的多。官員若參加過便利商店業者的加盟說明會,就知道,投資者關心的是店面的總投資金額、營收的多寡和回收的時間。加盟品牌業者關心的,是加盟者的經營觀念是否正確,不要妄想一夕獲利回收;台灣的創業主比政府更具有風險意識。

政府提供的五萬元,根本不夠付一家店面的月租,卻要民眾投入更多的資金、冒更大的風險去創業;只因為開家店多雇幾個人,就能幫政府降低失業率,這到底在幫誰打算盤?政府要民眾提出新服務商品、新品牌、新技術,但要實現這些,五萬塊就做得到嗎?

更何況,失業需要救助的民眾,會為了五萬元補助去做更大的投資嗎?到時候,若只是鼓勵一堆人趕流行開一堆小店和路邊攤,別說不足以抵抗蕭條,可能生存都維持不了多久。在不景氣時這樣鼓勵創業,無異是要民眾飲鴆止渴。

從消費券到五萬元創業金,看得出政府想得太簡單,以為花錢就可以救經濟、救失業。內閣充斥博士和學者,到頭來也只能想出花錢救急的招數,也未免太遜了吧!消費如果繼續不振,政府是否就要再發消費券?以五萬鼓勵創業,就跟政府一夕宣布創造十五萬個就業機會一樣,都只是想像出來的事。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3268362
冷眼集》貿易、主權孰重?費思量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聯合晚報╱記者黃國樑/特稿】 2009.02.10 03:02 pm 
 
明年起,東協加一(中國大陸)就要成形,東協加三 (加中、日、韓)也將逐次實現,台灣幾乎註定被邊緣化,馬英九總統倡議兩岸簽CECA,藉與中國大陸的這個類同於FTA的簽署,打開加入東亞自由貿易區的門戶,這個主張似乎被在野黨描述成矮化主權,急迫的任務於是顯得接近停歇。然而,台灣毫無氣定神閒的本錢,有關部會應該馬上開始規畫,快馬加鞭提上談判桌。

如果要撰寫國家安全報告,依優先次序列舉台灣生存的要素,那麼可以說,前三名就是貿易、貿易,以及貿易。貿易就是台灣的命脈,當然其背後是有科技創新實力、製造與管理、文化創意為支撐,但關鍵字詞就是貿易。

貿易條件是不斷變遷的,美國曾藉全球化趨勢與訴求、301特別條款的壓力,打開她的貿易夥伴門戶,各國也都在避免被某些關稅壁壘阻絕於外,紛紛尋求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取得被公平待遇的機會,和獲得仲裁的機制。但光是入會已不足夠,現在世界追求的是更為暢行無阻的自由貿易條件,以關稅的完全減讓,即用零關稅讓產品出口毫無阻滯,以此追尋更暢旺的交易與經濟成長。

數以十計、百計的雙邊、多邊的或區域間的自由貿易協定,不斷被談判簽署,未來人類可能跨入一個只有兩、三個大型自由貿易區塊的世界,不在這些區塊內,就等同於不在地球,等同於萎縮、凋蔽與被吞併。

這樣的世界已不是十九世紀遺留下來的陳舊的主權觀可以描述與理解的,台灣由於歷史的、情緒的,以及地緣政治等原因,仍擁抱過時的主權概念,拒絕與時俱進,阻撓台灣融入這些自由貿易框架的腳步。

將CECA的談判與主權問題掛鉤,實質上就是在自我扼殺加入區域貿易整合的可能,長期而觀,幾乎與自殺行為無異。台灣現在擁有的經濟狀態,可能在周邊各國完成整合後,突然間全然消失。

依據2002年東協與大陸雙方簽署的「東協與中國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定」(Framework Agreement on Comprehensive Economic Cooperation between Asean and China),明年中國大陸就要與東協的六個國家成為自由貿易區,即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印尼、越南、菲律賓。到2015年,整個東協都納入。它將成為全世界最大的自由貿易區,超越北美自由貿易區。

台灣不能將自我實現的毀滅,當成黑色喜劇一般的讓它真實發生,奮力擠入這個趨勢與潮流,應上綱成國家的首要戰略目標,這容不得一絲的猶豫與遲疑。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3267812
官民合作避免經濟負成長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09-02-09 工商時報 【工商社論】

     去年十月十九日,鑑於美國次貸風暴與二房危機愈演愈烈,對全球經貿的衝擊日趨嚴重,我們發表了「審慎面對可能的第二次經濟負成長」社論,提醒朝野「不能沒有最壞打算,除了大家要有過苦日子的心理準備外,馬政府更要儘快調整經濟發展計畫,揚棄不切實際的633政見,研擬符合世界經濟風暴過後的財經建設藍圖,帶領民眾開創新的世紀,迎向新的未來」。沒有想到三個月半後,此項預言逐漸有不幸成真的條件,日昨外資機構的里昂證券,更因台韓等國出口巨幅衰退而大膽預估台灣今年經濟將衰退11%,引發經貿圈熱烈討論,政府部門如經建會更直言「太超過」。我們認為,今年台灣經濟不要說是負成長11%,只要是負成長,對大多數國人而言都是惡夢,都是一連串的苦日子,馬政府有必要妥善因應,莫讓負成長的預言不幸成真。

     基於全球皆因金融海嘯而資產縮水、購買力減退,以外銷為主要經濟發展動能的亞洲諸國受害最大,嚴重程度甚至將超過亞洲金融風暴,里昂證券不僅看壞台灣,對其他亞洲國家今年的經濟也不樂觀,預言新加坡今年經濟下滑10%,韓國負7%,香港、馬來西亞與泰國都衰退5%。雖然今年經濟勢必艱難,朝野心中有數,但負成長11%的說法,畢竟無法接受,經建會副主委胡仲英即批評,里昂證券台股研究部主管蘇廷翰在留職停薪前「丟了一個炸彈」,部分假設「太超過」。胡副主委甚至說,如果經濟真的衰退11%,「要我們這些官員做啥!」

     對於里昂證券顯然過度悲觀的預言與臆測,我們無法附和,但半年多來海內外對台灣經濟情勢看法的變遷,其實已經透露台灣景氣的走向。去年十一月中旬,經濟學人資訊社(EIU)發表看法,認為亞洲四小龍經濟○九與一○年均將低成長,其中台灣分別是1.3%與1.6%;數日後國際貨幣基金(IMF)下修亞洲經濟預測,但台灣仍然有2.2%的成長率。在那個時節,雖然全球經濟都逐漸黯淡,但外資或國際金融經濟研究機構對台灣的景氣前瞻仍然持平,譬如環球透視機構預估成長3.5%,惠譽估負成長1.7%,高盛認為負成長2.0%,摩根大通證券也認為負成長0.4%,摩根士丹利估成長1.5%,花旗環球證券成長2.8%,相對之下,國內部門,尤其官方的看法頗為樂觀,台灣經濟研究院認為可以成長4.11%,中華經濟研究院估計成長3.34%,行政院主計處預估成長2.12%。

     然而,隨著美國金融海嘯災情擴大,全球景氣急轉直下,去年十二月中旬,海內外對台灣○九年的經濟前瞻即轉趨保守甚至悲觀。EIU大幅下修為負成長2.9%,環球透視跟進下修為負1.3%,亞銀估計成長1.7%,世界銀行估計成長2.5%;國內的中央研究院預測成長0.56%,台灣綜合研究院估計成長1.53%,中經院修正為成長1.24%。其他一些在台外資金融證券投資機構的看法頗為紛歧,但採取可能負成長預測者逐漸增加,繼○一年後再次出現經濟負成長逐漸浮上檯面,也對執政當局形成嚴重的警告。

     至於最早提出悲觀預期的我們,坦然言,雖然對馬團隊的執政能力不敢抱持太大期望,但畢竟台灣是我們的家鄉,是我們與後代子孫要世世代代居住的最後堡壘,我們祈禱不要再出現負成長,至少不可以負成長達11%。事實上,政府也採行了很多措施,包括貨幣政策上的調降利率與放鬆銀根、相繼推出多項減稅措施獎勵消費與產業投資、擴大財政支出與公共工程興建,乃至破紀錄撥用八百多億元預算發放全民消費券刺激內需以彌補外銷衰退等,我們認為效益當逐漸顯現。

     相對美國、日本、中國動輒動用幾十兆台幣的預算對抗不景氣,以及朝野政黨擱置爭議通力合作救股市救產業救經濟,台灣顯然還有很大的努力空間,不管是政府部門、產業部門,乃至社會大眾都應該攜手同心拚經濟,絕不能讓老外看衰,更不能讓無情、殘酷的負成長11%預言成真。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3263199
別漠視競爭力流失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經濟日報╱社論】 2009.02.08 02:19 am 
 
里昂證券預測今年我國經濟成長率會降到負11%。政府官員立即提出反駁,說他未把政府救經濟的政策之效果估計進去。我們也不認為我國經濟會壞到這個地步;但必須指出,政府現有各項政策頂多只能使經濟成長率提高不到三個百分點,里昂證券考慮的其他因素若屬正確,我國經濟成長率仍可能在負8%以下。因此政府不能一味批駁,而要注意其所依推的因素有什麼值得我們重視的地方。就我們的觀察,政府乃是忽視了產品競爭力流失這項極重要的不景氣因素。

出口一向是我國成長的主要動力,而目前我國出口萎縮的程度比鄰近其他國家嚴重,難怪不少國際機構預測我國經濟成長率在四小龍中最低。依過去40年之經驗,我國歷次不景氣時,大致上都是出口成長率每下降三個百分點,經濟成長率就下降一個百分點。所以去年12月出口萎縮41.9%,外銷訂單萎縮33%的情況若延續到全年,負11%的經濟成長率並非不可能。所以我們必須快想辦法提升產品的國際競爭力,而不能只想靠在國內亂撒錢來應付景氣和失業問題。

如果出口繼續減少,廠商無法不裁員,失業就會更嚴重。出口銷售減少,銀行少了對企業融資的依據,信用要不緊縮也很難。而生產廠商一旦支持不下去而無法償債,金融機構也要因呆帳大增而出問題。營收和盈餘大減的財報,也必使股價下跌。而生意不好設備過剩,廠商當然也不願投資。然而這幾個月政府並未正視出口萎縮這根本問題,卻捨本逐末,要銀行繼續融資、要企業不裁員,要護住股價、要鼓吹投資,結果當然有很多白費工夫。

出口和產品競爭力短期最重要的影響因素乃是匯率,韓元相對於新台幣大幅貶值,無疑是我國許多產品出口大幅萎縮的一項重要因素。我們曾指出,這雖不見得表示我國該和韓國做貶值競賽,但政府一定要知道這個問題並研擬對策。可惜不僅馬總統曾把新台幣貶值程度少於韓元當成執政成就,而忽略其對產業的傷害,近日有業者主張新台幣應該貶值時,政府的反應更讓人覺得政府沒有把國際競爭力放在心上。

針對貶值的主張,政府回應說匯率不是競爭力的唯一因素。這話沒錯,但它只表示政府可以藉改善其他因素來降低匯率所造成的傷害,並不是說不必管匯率問題。而政府對其他因素至今也仍未見有效的對策。又有人說,韓元雖貶值,韓國的出口仍萎縮三成,言下之意貶值是無效的。然而韓國出口萎縮的程度畢竟小於我國。而且以美元計算出口萎縮三成,用韓元計算卻因貶值而沒萎縮,使用韓元的韓國企業及勞工所受到的壓力因而可小於我國。政府不了解這個差異,就是不了解產業的疾若。

也有人說,不能為出口而貶值,致使物價上漲。但1月躉售物價下跌了10%,標準普爾也認為我國可能陷入通貨緊縮。因此物價上漲的顧慮,並不是政府不理會匯率問題的正當理由。

政府也忽視了匯率之外的許多因素。例如我國去年12月對中國大陸和香港出口負成長54%,不只低於其他國家對中國出口的成長率甚多,也超出我國對美日出口萎縮的程度一倍以上;但政府卻未詳細研究其原因。在全球不景氣而各國都積極提防保護主義時,政府也未注意外國有什麼貿易障礙、傾銷或其他不公平政策可能傷害我國產業。中國大陸所採取種種對台商不利之政策,政府也未透過兩岸對話的機會建議改善。由此可見,政府須對產品競爭力更加用心。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3261086
輕徭薄賦,藏富於民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聯合報╱王釗洪/大學教授(嘉縣民雄)】 2009.02.06 03:33 am 
 
近期許多外資與國際機構對台灣今年經濟成長率的預測,最樂觀的當屬國際貨幣基金的百分之二點二,最看衰的就是里昂證券。差別如此之大,小民當然聽聽就好,別太認真。

多年前,「經濟學人」雜誌曾開一個小玩笑。他們在一九八四年底,分別邀請倫敦的清道夫、卸任的財經首長、跨國公司的總裁、以及牛津、劍橋的經濟學者,就未來十年間,OECD國家的平均經濟成長率、通貨膨脹率、英鎊匯率,以及新加坡平均所得超過澳洲的年代做個預測。

據說經濟學家回去後戰戰兢兢搞了一堆計量經濟模型,所有的方法全用上了。到一九九五年,結果公布,清道夫最準,經濟學家最差。「經濟學人」於是說,最好的經濟預測,請看垃圾桶。

玩笑歸玩笑,這樣的結果卻也有幾分道理。每天為生活打拚的市井小民,對經濟榮枯的嗅覺敏感度,決不遜於高高在上的財經官員以及躲在象牙塔裡的經濟學家。

里昂的預估,雖然聽來有點「烏鴉嘴」,卻給仍陶醉在「消費券」夢幻裡的財經官員一個當頭棒喝。畢竟台灣只是一個島國,胃納極小,不可能單靠內需來提振經濟,如果不把眼光放回世界整體經濟,積極提升出口產業在國際的競爭力,恐怕負百分之十一就不是「太超過」而已了。

消費券的功效或許很直接,但畢竟只是短期的止痛藥。要刺激長久的國內消費意願,還是要回歸到「還富於民」的政策。用調降所得稅的手段,讓人民知道他長期的可用所得會增加,恆常所得會增加,民間才敢增加消費,經濟就能復甦。政府支出與公共建設當然也可以刺激景氣,但有個前提就是要能確保執行效率以及品質的提升,否則徒然浪費資源而已。

不論經濟成長率如何預估,最好的經濟政策還是「輕徭薄賦,藏富於民」。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3256743
力拚莫使-11%預言成真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聯合晚報╱社論】 2009.02.05 02:48 pm 
 
里昂證券昨天提出經濟分析報告,預估台灣今年的經濟成長是負的11%。此言一出,驚動萬方,不但政府官員急急跳出來駁斥,有些專家和業者也直說「太誇張」、「太悲觀」、「危言聳聽」。晚間政論節目的綠營名嘴,則據此數字把馬政府的執政能力大大修理了一番,藉機添亂。

經濟成長-11%,如果成真,將是經濟景況的大災難。台灣在民進黨執政第二年的2001年,因全球「達康」(.com)泡沫潮,出現史無前例的經濟負成長,僅二個百分點已足令當時政府威信重創,經濟動能搖搖欲墜。如今這波金融海嘯既然是「百年僅見」,對前景預測悲觀的非只里昂證,但里昂證把台灣放到衰退排行榜的「名列前茅」,的確令人不願相信又不能不擔心。

儘管經建會官員斥里昂證「太離譜」,不過,面對壞趨勢和壞消息,我們覺得政府官員應該「寧可信其有」,以免被盲目(或故意)的樂觀延誤了奮起修補的時機。時至今日,政府官員仍在往「景氣在下半年會復甦」的方向去向民眾預告,甚至仍有2.12%正成長的預估。政府正積極推動擴大公共建設、促進就業方案,是沒錯;但台灣經濟依賴出口至深,去年十二月出口急降百分之四十以上,跌幅為亞洲四小龍之最。加以台灣內需市場不大,政府再怎麼振衰起敝仍有規模上的限度,這些都令人對整體情勢樂觀不起來。

政府官員當然必須穩定軍心,呼籲民間「往最好的去期望」;但也應反求諸己,有責任「往最壞的去準備」。勞委會主委王如玄說,「今年會更辛苦」,是一句老實話。但其他政院官員,有人為消費券的一點效應就在那裡笑逐顏開,甚至為輿論謂「內閣改組的壓力卸除了」而喜不自勝。這種時候,實在沒有人應該輕鬆得起來。

馬、劉這個執政團隊,精英出身,自信好強,要面子,不願承認劣勢。這些特質,如果發揮出「等著瞧,一定做好給你們看」的不服輸精神,則困境中猶有可為;如果變成剛愎自用,死不認錯,則危機日深,老百姓會跟著遭殃。里昂證-11%的預言是否成真,要靠政府拿出死拚的決心來力挽狂瀾了!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3256691
名家觀點》振興方案 宜兼顧長期效益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經濟日報╱李鍾熙】 2009.02.05 03:16 am
  
景氣暢旺時,市場供需法則自然會引導資金流向最有利的投資。但一遭逢經濟不景氣,自由市場動力消失,各國政府便紛紛擴大公共支出,推出振興經濟方案,究竟這些龐大的公共資源用在哪裡才最有效益呢?

我們可以依政策工具所產生效果持續的長短,將振興方案分成四大類型:

第一類,也是最常見的,就是能快速創造短期就業機會的「救急」方案,例如請人打掃街道、清運垃圾、整理景觀、導引遊客等臨時性質的工作。這類方案最容易實施,也最快見效,但其效益往往曇花一現,難以持續。

第二類是投入現有環境的改善,例如增建下水道、開闢公園、修橋鋪路等一般性的公共工程建設,其投資較大、整備時間較長、專業度也較高,但除了能創造就業之外,社會效益較為持久。

第三類是布建前瞻性的基礎建設,例如取代現有輸配電系統的「節能電網」,更靈活便捷的「智慧交通」,還有有利終身學習的「寬頻網路」等。這些面向未來現代國家發展所需的公共建設,不僅能改善現有生活環境,更進一步提升了下階段的競爭利基。

第四類則是導入新科技應用,啟動下一波新產業。例如推動都會電動車、廣設太陽能,還有預防醫療、遠距照護等。這些新科技應用將可帶動下世代潔能車輛、高能電池、太陽光電、生物科技、醫療器材等新產業,由於投入風險較高,平時只靠自由市場經濟推力不足,恰好藉著政府擴大公共支出的機會,加速進入市場產業化。若能帶動得宜,就有搶得先機、超前其他國家的可能。

上列這四類方案各有其功能及特色,實施難度及風險由低而高,而其效益及時程也由短而長;第一、二類方案有利救急,第三、四類方案則兼顧投資未來、創造產業的長期效益。後者的推動,涉及了新觀念、新系統、新科技及跨領域整合,需要有前瞻的眼光、能力和決心才可能實現,相對所能帶來的經濟效益也是長久的,因為有了好的產業發展,才能真正徹底解決失業問題。上個月行政院召開的「全國科技會議」,就曾討論如何運用第三、四兩類型公共建設,來帶動新產業。

面對這一波全球不景氣,各國正展開「振興經濟大競賽」,可以想見的是各國政府所提方案,都將包含上列不同類型的組合(portfolio),有一部分必須救急,另一部分則布局未來,至於其長短程組合比例,則端視各國政府的眼光、能力及企圖心而定。各國比的不只是規模,還要比效益;不只比速度,更要比持久,比誰能真正掌握先機。

希望政府推動中的振興方案在救急之餘,也能兼顧長期經濟效益,適時適度地納入較具未來性的基礎建設及科技應用,才能真正投資未來,帶動新產業,為台灣布建下一波經濟契機,在不景氣的漩渦過後重新崛起。(作者是工研院院長)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3254250
頁/共53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