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民生戰線
市長:星火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公共議題【民生戰線】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政經觀察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馬英九第一堂財經課
 瀏覽54,994|回應524推薦6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6)

拎杯
Chocola
大同
藍海翔
中華民族的端午節
MOGI

中國時報 2008.04.28 
本報訊
 
 只盼生活好▲總統當選人馬英九上任面臨高通膨、低成長與高負債的台灣,人民痛苦指數居高不下,執政團隊應多傾聽民眾的聲音,好好關愛民眾,提供民眾安樂的生活;圖為一名上班族行經101大樓前的LOVE雕塑。

     如果要用一個字形容台灣現在的經濟體質,你會想到什麼?「易碎品(fragile)」,許多人回答。儘管台灣是四小龍裡最低幅度的通膨,但通膨壓力已是近十多年僅見;在低成長、薪資停滯的環境裡,在國債八年增加二兆四千億的台灣,如何逃出高通膨、高負債、低成長的「兩高一低」之惡性循環,將是馬英九上任的第一堂財經課;至於社會失衡與租稅的失靈,更難短期見效根治。

     過去八年,台灣經濟的複合成長率平均只有四.○%,居四小龍之末,遠低於之前八年的五.三%。如果,台灣能維持過去水準,平均經濟成長率拉到前八年的五.三%或與新加坡的五.四五%比肩而行,國內生產毛額(GDP)可以增加一兆四千億元以上。這個數字,代表的是十多兆元的產值,而且是永遠流失的十多兆元。

     面對新政府的施政方向,外界已有許多期望,似乎,認為經濟的提振與好轉應是一蹴可及、水到渠成。但,事實上眼前挑戰更多,難怪,業者勸告新政府「要管理民眾的期待」。

     油電價一漲 物價將創12年新高

     「台灣到現在還沒有真正感受到物價上漲的威力,」大和總研全球顧問劉憶如說:「這一次,漲起來不是鬧著玩的!」

     五二○上任後僅僅十天,新政權就必須決定,六月油、電價格要漲多少。如果一次漲足,極有可能,今年消費者物價上漲率逼近三%,創下十二年來新高。目前台灣銀行一年定存利率只有二.六五%,台灣很有可能再度變成負利率國家。這樣的通膨,更將幾乎把薪資漲幅吃掉。

     財經學者幾乎都有共識─面對全球性通膨台灣免疫力很小。這個月初,國際貨幣基金調高美國、歐洲與其他已開發國家消費者物價指數預測到二.六%,創下一九九五年以來新高。新政府唯一能做的決策是,一次漲足?或緩步微調?

     贊成一次漲足者,擔心緩漲反而造成物價上漲的預期心理。東華大學經濟系教授溫英幹舉七○年代第一次石油危機為例,時任行政院長蔣經國採取震撼療法,油電價一次漲足,把大家嚇了一跳,但預期心理馬上消失無蹤,物價很快平穩下來。哈佛大學教授,前國際貨幣基金首席經濟學家羅葛符也認為,通膨最怕就是預期心理,「一旦預期形成,整個情況就很難扭轉。」

     最佳化衡量與拿捏 將是大考驗

     主張緩漲者,則認為政策還是需要考慮後座力。台灣經濟研究院院長洪德生認為,理論上一次漲足是對的,但誰也不知道震盪療法後,是不是得繼續再漲。另外,萬一之後的局勢價格是往下掉呢,公用費率是否要跟著下調。目前國際間普遍觀點,隨著美國、歐洲經濟放緩,將有助於壓抑通膨,尤其今年下半,當高成長新興市場開始感受經濟趨緩的痛苦,全球物價壓力會減緩。

     但,不容忽視的是:根據本報民調,有高達五三%的受訪者贊成政府持續凍結油價,認為應該交由市場機制決定則為廿九%。新政府如何在民眾的期望、專業與政治的考量、短期與長期效益之間,作出最佳化的衡量與拿捏,將是一大考驗。

     只是對新總統馬英九而言,如果高通膨惡夢未成真,是因全球經濟放緩而讓全球能源與糧食價格真能平穩下來,這也意味今著年台灣經濟成長率可能跌破四%,創下近四年最低水準。國際貨幣基金就不斷下修今年全球的經濟成長率,根據其最新預測,今年台灣經濟成長率只有三.四%,創下七年前經濟負成長之後的歷史新低。

     國庫沒錢是事實 須訂優先順序

     新政府計畫以擴大公共工程來支撐今年經濟成長率到五%,明年到六%。這樣的政策,看在某些人眼中卻直冒冷汗。國民黨立委李紀珠直言,可預見未來半年物價都會是問題,如果貿然推出大量公共建設,可能會進一步推升物價,甚至產生資源排擠的效果。「政策優先順序一定要調整」,她認為。

     洪德生則直言,他不知這些建設財源在那裏。他說,過去民進黨政府不是不知道要做公共建設,但國庫沒有錢是事實。過去七年,政府資本支出每年平均減五.二%,政府消費只增加○.六六%,比起國民黨執政時平均增加六.四六%,可以顯見政府財務有多麼拮据。

     洪德生說,政府如果凡事要自己做,可預見一定會受到財源的限制。政府不是不能以處理公有資產,籌措建設用資金,但可能都需要修改法規。如果是用BOT,這又考驗文官素質與政府的議約能力。「台灣法律規章、制度面這些非貿易財,能不能改革跟得上?」他問。

     愛台十二項建設 必須務實把關

     曾在世界銀行工作的溫英幹認為,不論是用那一種財源籌措,公共建設最根本的問題是:建設能不能回收?要做的是不是好建設?根據世界銀行的評估標準,每一個公共建設,起碼要有財務效益,譬如:蓋馬路可以回本、經濟效益則如:增加稅收與就業、環境生態評估等問題。新總統提出的愛台十二項建設,都必須放回這些光譜下嚴格檢驗,不能貿然動工。

     外界寄望最殷切的兩岸開放,固然有短期刺激與提振效益,但絕非萬靈丹;終究,政府要面對許多內部長期與根本的經濟課題。而這些課題,都是嚴峻的挑戰。新政府,真的準備好了嗎?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2837677
 回應文章 頁/共53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馬總統:經濟數據 讓民眾心安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聯合晚報╱記者唐孝民/台北報導】 2009.05.10 03:00 pm

記者屠惠剛

馬英九總統上午出席法鼓山「好願祈福感恩會」活動時表示,聖嚴法師開釋,指心安、平安就是力量,過去一年政府做了很多讓民眾心安的事,經建會最近報告也顯示,政府要讓民眾心安已發揮了效果,包括企業訂單漸增加,無薪假也已減少。

馬總統說,聖嚴法師的開釋,對金融海嘯及經濟衰退是一帖良藥,面對股市下跌、出口下降,如何讓民眾心安,信心最重要,這一年來政府做了很多讓事希望讓民眾心安,包括減少經濟衝擊、分散市場、銀行存款全保、擴大內需、創造就業機會及發放消費券等,這些措施,都希望民眾面對經濟衝擊時仍能安心。

馬總統表示,他最近到地方,不少民眾都認為因為消費券政策讓他們能過好年,很多民眾因此都希望再發一次消費券,甚至希望三節都發消費券,顯示消費券政策已發揮效果。

馬總統也強調,人性到底性善還是性惡,已爭論幾千年,他認為最重要的是使人向善,只要宗教和教育、道德的努力有效,人性就不會悲觀,馬總統說,善的力量不在海角不在天涯,就在我們的身上。

馬總統在致辭最後,以馬家家訓「黃金非寶書為寶,萬事皆空善不空」做結論,他並在卡片上寫下十六字箴言「積極人生、謙虛滿分、充實自我、關懷他人」,把卡面繫在感恩樹上,與大家共勉。
 
財部:最艱困期過去了
 
【聯合晚報╱記者楊美玲/台北報導】 2009.05.10 03:00 pm 
 
4月份出口衰退幅度已較去年同期跌幅縮小,財政部統計處分析表示,出口最艱困的時期已經過去了,最快第四季到明年,景氣都會看好。銀行經濟學家則預估,出口年增率最快將會於第三季末、第四季初,由負轉正。

根據財政部最新貿易統計,4月出口總值148.5億美元,較3月減少7.4億美元,但出口跌幅已降至34.3%,較第一季平均跌幅36.6%明顯縮減;資本設備進口僅16.8億美元,為90年9月以來最低,顯示投資意願十分低迷。財政部統計處分析指出,景氣復甦的力道略顯不足,但經濟正以緩慢速度復甦。

渣打銀行首席經濟分析師符銘財指出,4月份出口比起去年同期衰退34.3%,比3月份36.5%的衰退年增率略佳,顯示整體外銷的減少幅度正在穩定當中。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資本產品的進口幅度在4月份衰退幅度持續擴大,顯示企業在投資支出方面仍然保守。他強調,改善中的貿易順差將會有助於彌補虛弱的民間消費與投資,顯示景氣已在緩慢回溫。

瑞士銀行台灣區財富管理研究部副總裁蕭正義預估,我國出口年增率最快可於第三季末、第四季初由負轉正。他指出,美國仍是台灣出口最主要的市場,但近來美國的儲蓄率開始提高,促使消費力減弱,影響台灣的出口要呈現正成長,尚需一段時間,但出口的復原速度將會比進口快。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3426414
社論-財經閣員怎可視「預算法」如無物?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09-05-08 中國時報 【本報訊】

     在進入主題前,我們想先引幾條預算法的法律條文,再闡述我們的論點。

     預算法卅四條:「重大施政計畫,應先行製作選擇方案及替代方案之成本效益分析報告,並提供財源籌措及資金運用之說明。」

     預算法第四十五條第二項:「總預算案歲入、歲出未平衡時,(行政院)應會同中央財政主管機關提出解決辦法。」

     現在台灣的明顯情況有二,一是即使不論擴大公共建設方案的赤字,財政部預估今年稅收將短收兩千多億,明顯違反預算法,但內閣卻無人理會。二是金管會等行政院機關只顧本位,一再提出各種減稅案。

     就拿日前金管會所提吸引外資回台減稅案為例:該會希望將來銀行的利息收入、出售基金與結構債收入、出售保單收入,都能享受營業稅、印花稅、營所稅三項租稅的減免;這當然屬於預算法卅四條所列重大政策。但金管會既沒有提成本效益分析與替代財源籌措說明,下自財經閣員上自行政院副院長也無人正眼瞧一下預算法的規範。據說財政部對金管會的政策頗為支持,似乎一時之間行政院又多了一項減稅案。看來,堂堂國家法律文書,在金管會等財金首長眼中,連廢紙都不如。

     既然金管會主事者這樣熱中金融商品的租稅減免,我們就來好好分析一下其利弊取捨。在這裡要問三個問題:憑什麼?為什麼?幹什麼?首先,我們要問「憑什麼」金融商品要免稅?陳主委說,金融商品專戶的資金若能免除前述三種稅捐,則理專利潤空間變大,將更能吸引客戶。這樣的論述乍看言之成理,但卻是適用各行各業的廢話。哪一個行業免稅之後利潤空間不會變大?又有哪一個行業利潤空間變大了不能吸引客戶?如果這樣的理由也能合理化免稅,那麼農產品也該免稅、服務業也該免稅、IC產品該免稅,天下還有什麼東西需要繳稅?金管會主委就為金融業講話,那麼各個事業主管部會也都為其事業發聲,我們真不知道,中華民國的預算法內閣究竟還關不關心?

     其次,金管會主張金融商品免稅以吸引外資入台,我們還要問「為什麼」?金管會所想要吸引的外資,是指購買基金、結構債、保單等金融資產。這些金融款項進入台灣體系之後,絕大多數會流向股市與房地產,其與實體建設的投資截然不同。其實,台灣民間資金淹腳目,錢多到銀行都想拒收大額存款。如果真的如金管會所期望的,有五兆資金回台炒作股市房市,恐怕台灣也會掀起一波「冰島級」、「愛爾蘭級」的資產泡沫。萬一將來有什麼風吹草動以致資金流出,則台灣又是什麼下場?陳主委是習法出身,他似乎並不理解:錢流入台灣並不表示會創造GDP。莫名其妙地要吸引熱錢來台灣投資金融資產,其實是觀念混淆的錯誤思維。

     此外,我們也要請問,行政院的財經團隊整天呼籲減稅,究竟在「幹什麼」?行政院閣員人手一冊克魯曼的書籍,也口口聲聲地說在推動克氏所主張的凱因斯經濟學,但所作所為卻盡是些背道而馳的政策。克魯曼主張增加政府支出、擴大公共建設,因此而有暫時的赤字亦在所不惜。但是克氏卻一再反對減稅,他認為減稅的乘數效果間接,且諸多減稅也往往圖利了特定有錢群體,無助於提升社會支出。但是我們的財經部會過去一年卻一再提出胡亂減稅的「假克魯曼」政策,這樣說一套做一套,實在令人看不懂財經閣員的施政方向。

     最後,還是回到預算法,談談我們的感觸。我們想說的是:預算法雖然條文逾百,其精義卻只有兩個字:「平衡」。一方面,執政者要量入為出,避免不必要的開支、課徵必要的稅收;另一方面,執政也要顧及永續經營,保住子孫的發展機會。負責任的政治人物,一定會把僅具訓示意義的預算規範奉為圭臬。但財經官員卻永遠搶著做大眾情人,四處討好、隨時散財,視預算法如蔽屣。看到金管會與財政部對稅制與預算的藐視,我們不得不做出如此沉重的評論。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3423606
社論-正視當前嚴峻的財政危機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09-04-26 工商時報 【本報訊】

     英國財政大臣達林日前向國會提出年度預算案,預算赤字1,750億英鎊,約占GDP的12%,創歷史新高,居歐洲各國之冠。雖然如同達林所稱,「這是面對前所未見金融危機的應變措施」,但不可否認地,龐大的預算缺口將使布朗領導的工黨政府難以採取更多財政政策來刺激經濟,而為了因應急遽惡化的財政狀況,工黨政府甚至還被迫祭出了加稅手段。這種搶救經濟與維持財政穩定二者無法得兼的兩難情況,在台灣亦同樣發生,只是英國政府正視這個問題的嚴重性,且敢於為長期預算平衡而大膽增稅,我們的財政部迄今仍然只會一味地擴大舉債,絲毫沒有財政危機的警覺,更不用談提出加稅的主張了。屆時,台灣的主權評等等級可能又要再往下降,對國家信用與形象都是至大的打擊。

     據報導,英國打算將年所得超過15萬英鎊之富人的所得稅率,從40%提高至50%,且取消其退休金免稅額。其次,年所得超過10萬英鎊者的稅負亦將增加。此外,燃料稅每公升提高2便士,菸酒附加稅則調升2%。凡此種種措施,皆是為了因應入不敷出的財政惡化問題。惟儘管如此,英國仍然在預算案中加入了多項紓困方案,致力刺激經濟成長,迄今為止英國振興經濟所投入的資金規模已達250億英鎊,占GDP的1.4%。雖然在全球性經濟衰退威脅下,英國政府亦不得不大量舉債,預估五年內債務占GDP的比重會從目前的60%飆漲至80%,但至少我們看到了英國政府對未來財政惡化的警覺性;在舉債的同時,亦開始未雨綢繆,甘冒政治風險,大膽提出加稅,這或許是不得已下的作法,但卻也是一項負責任的決定。

     反觀我國的狀況,自從馬政府上台以來,雖承接了前朝龐大的債務餘額,但卻未思有所改善。非僅如此,甚至還變本加厲的增加支出與擴大租稅減免,讓已瀕臨危機的財政更是雪上加霜。光是98年的中央總預算原本就編列1,650億元的舉債額度,再加上為因應金融海嘯而發行的消費券857億元,以及振興經濟擴大公共建設特別預算1,491億元等支出,98年中央政府的舉債金額將超過4,300億元,為史上最高紀錄。更可怕的是,這還是經濟成長率能達到總預算書中所估計之5%下最好的結果。但事實上,行政院主計處已公布今年我國經濟成長率預測值為負2.9%,此與總預算編列時的假設條件差距甚大,故政府稅收預算的達成率必會明顯下降,預估減少的金額將近2,000億元。如果再將這項缺口計入舉債額度內,則馬政府的第一年在財政穩健上的表現已注定是大大的不及格。面對如此嚴峻的情勢,到底要緊急裁減經費抑或是辦理追加減預算,財主單位尚未明確提出解決對策,而行政院更未予以應有的重視。

     財政問題本質上即是政治問題,其中所涉及的租稅問題尤然。在租稅政策上,台灣的兩大政黨並沒有太大的不同。在野時為了爭取選票或許還會強調租稅公平,提出對企業或富人加稅的主張,惟一旦執政便皆變了樣,不但不敢得罪財閥巨賈,且還大開租稅優惠之門。換言之,兩大政黨在租稅理念上沒有左右之分,都是右派的想法。是故,近十餘年來,稅基不斷遭受侵蝕,致使稅收始終無法隨經濟成長同步增加,以因應政府支出的龐大需求,此乃是我國財政赤字的根本問題所在。經濟景氣的變化固會影響政府收支,造成財政短期餘絀,但景氣循環結束便可自行調整解決,我國赤字問題的產生主要係制度與結構因素所造成,景氣變化只是掩飾真相的表面理由而已。長久以來,此一現象已對國家財政造成極大的傷害,如今在國民黨「一黨獨大」的執政下,情況尤令人擔心。

     民進黨執政時期,立法院「朝小野大」,在野的國民黨秉持著「為反對而反對」的立場,反而發揮了強勢的制衡功能,讓財政惡化的問題在民進黨執政的後期逐漸得以改善。如今換國民黨執政,立法院亦由其絕對控制,所有法案或預算只要國民黨決心要做,沒有不可能者。遭逢此一特殊政治現實,為避免國家財政危機的出現,除了期待這隻「大老虎」懂得自制之外,社會大眾與輿論的強力監督與制衡,可能是我們在下次選舉之前所剩下的利器了。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3406308
財政罹癌,豈可坐視!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經濟日報╱社論】 2009.04.22 04:26 am 
 
繼惠譽之後,標準普爾也跟著普爾再度調降台灣主權評等。財政部隨即說了些舉債救經濟、我國累積債務不比別國高之制式辯駁,不知虛心檢討,心態頗為可議。然而馬總統與劉院長也無具體回應,無視於國家主權評等惡化之嚴重性,實在令人失望。

標準普爾將台灣主權評等展望由穩定調為負向,其主要理由是:認定未來二至三年財政將持續惡化,總負債占總歲入的比率預計今年底就高達142%,為AA評級國家中最高者;且因預算外補助造成國營事業及國民健保虧損,構成政府隱藏性負債,以致債務合計高達GDP的92.7%,僅次於日本;況且擴大舉債之成效不彰,以致獨獨調降台灣信評,並非無的放矢。

負債總額相對於收入的比重明顯偏高,一方面顯示債務存量已累積太多,另方面凸顯可供支出及還本付息的稅收太少;尤其是後者,更關係著財政健全性。然而馬政府上台後,始終不正視財政惡化問題;不但將前任政府追求財政平衡的方案棄而不顧,就連所召開的賦改會,也不將追求財政健全納入目標。結果一方面不斷的減免稅,包括機動調降油氣與大宗物資關稅、貨物稅,調降遺贈稅率至10%,調高綜所稅四項扣除額,鼓勵購車減徵貨物稅,對傳統產業五年免稅等;另一方面經濟不景氣,稅收大幅短徵,預估全年恐達2,000億元以上。政府不思全面性的改革稅制,提高稅收的穩定性及其占GDP的比重,改善租稅結構與體質,卻一味局部性減免稅,調降信評實乃必然結果。

「舉債救經濟,舉世皆然」,為何獨降台灣評等?表面上的確使人不服;關鍵則在於是否將錢用在刀口上。例如補助地方583億元擴大內需方案,縱使預算達成率已見提高,甚至預估8月底前可達90%以上;然若政府只是心存灑錢就有效果的迷思,不思有效率的用錢,不但長期無助於生產力提升,短期亦乏振興經濟實效。既然財政部認為多項擴張性財政政策均本於成本與效益的審慎考量,短期能夠振興經濟,長期又可提高國家財政收入,就請提出具體的評估報告,矯正國外信評公司的資訊與看法;否則就請深切檢討,不要只是耍耍嘴皮而已!

其實,98年中央政府總預算編列舉債1,650億元;再包括舉債發放消費券856億元、擴大公共建設1,491億元、治理水患303億元三項特別預算約2,650億元在內,舉債共達4,300億元,創單一年度新高;占中央總預算及特別預算合計數的比率超過20%,不但有違公共債務法15%流量管制規範,且因其占當年GDP的比率高達3.5%,也突破馬斯垂克條約3%的國際警戒線。這樣嚴重的預算失衡現象,怎不落人調降信評的依據?

標準普爾亦指出,包括中油、台電等國營事業,為了執行政府穩定物價等補貼政策,未獲合理補償,自行吸收成本,以致虧損累累。此處撇開國營事業經營績效不彰之種種因素不談,單就配合政府預算外補貼所造成的虧損言,本質上應是政府支出增加及對應債務累積;政府便宜行事的結果,不但扭曲企業經營績效與市場價格機能,也虛飾美化政府財務。同理,社會保險政策性的壓低費率,形同減稅,以致基金產生虧損;基金績效未達規定之最低收益,則由國庫補足,亦為政府隱藏性債務。凡此不能等閒視之,必須從制度面透明化、合理化地徹底矯正,以呈現政府債務全貌。

我們應該感謝標準普爾與惠譽,提出台灣財政罹癌的警訊;請儘快對症治療吧!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3399171
景氣尚未復甦,政府仍須努力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聯合報╱社論】 2009.04.20 02:02 am 
 
未來這一周,政府要發布多項三月經濟指標,如無意外,大致會呈現比二月好、但比去年三月差的結果,唯一的例外可能是失業率。但在此之前,政府財經首長卻已預告景氣春燕飛回的好消息。政府的意圖明顯,期望借力使力,順著景氣跌勢稍緩的苗頭,以此激勵民間信心,點燃景氣復甦之火;但劇烈波動後的景氣走勢向不穩定,極易掉入判斷陷阱,目前僅能視為打底階段;且過早論斷景氣復甦,反將失去警戒之心,令景氣反覆,治理更棘手。

目前對景氣判斷存在幾個陷阱,第一個就是股市。今年農曆春節過後,台股漲勢凌厲,上周四股價指數一度攻上去年九月十五日金融海嘯爆發時的六千點大關,周五爆量長黑,但二月以來漲幅仍高達三成五。以股市反應未來經濟預期的特性,被視為景氣即將好轉的關鍵指標;而股價上漲帶來的財富效果,也會引動消費投資增加的正向循環。這確是景氣回春的可能跡象之一,無論是跌深反彈或零利率環境,均有利股市表現;但近來的台股愈來愈像去年五月的台股,因特有的兩岸關係和緩而存有和平紅利的想像空間,加以五二○總統就職周年將屆,去年五月台股衝上最高點後反轉下挫的過程,值得投資人冷靜思考。

第二個陷阱是數據的比較基準,也是最常被官員誤用、以致誤導民眾的方式。例如近來最常見的說法就是三月比二月好,包括上市櫃公司營收、股市成交量、出口值等,強調一月比一月好;但三月工作天數本來就比二月多一成,數量成長是理所當然。一般觀察趨勢的比較方式是與去年同期相比,而且至少應連看三個月,不應以單月數據遽下論斷。因此,本周公布的指標如外銷訂單、工業生產、失業率、貨幣供給額等,儘管單月結果不會有太多意外,但與前兩月連在一起觀察,將可提供更有用的景氣動向訊息。

指標的選用,也是影響景氣判斷的陷阱之一。政府首長用以研判景氣春燕歸的主要指標,除了股市,還有出口,尚未現身的第三隻燕子是消費。以出口來說,三月跌幅明顯縮小,但第一季衰退幅度卻比預期還大,實難謂出口景氣復甦;此外,由於台灣經濟的進口加工再出口結構高,進口額、尤其是農工原料的變化更具指標領先性,但首季進口額竟是腰斬,即使剔除油價下跌因素仍呈大減,未見出口好轉的勢頭。

再者,依據經建會編製的領先指標,其七項指標中,只有貨幣供給額連三月上升,這是寬鬆貨幣政策的效果之一;但做為房市領先指標的建照核發面積,則是連三月下降,目前水準還不到金融海嘯爆發時的半數;至於勞動市場,每月加班工時已是連七降,尚未見企穩之象;其餘指標,則是一月好、一月壞的反覆打底之勢。這些指標顯示,景氣尚在底部掙扎向上,政府首長的景氣春燕說,實在是說得太快了。

景氣循環有其一定的過程,尤其是這波自高峰急速摔落造成的重大破壞,例如奄奄一息的金融體系、急速增加的失業人口,以及部分企業被迫退場導致的生產供應鏈缺口等,都是景氣自谷底爬升時要面對的重重挑戰,不只困難,更需要時間,因而不能天真地以為景氣怎麼跌下去、就怎麼升上來,更不會像前波SARS導致的不景氣般快速復元,卻可能是稍有不慎,就又掉回谷底。這波不景氣的另一啟示是,網路傳播及全球化等兩大因素,已讓景氣循環的波動加劇加速,能快速應變的企業才能生存,政府亦然。因此,政府別急著為施政找績效,而是加緊落實各項既定的振興經濟方案,才是讓打底中的景氣穩定回升的正確態度。

台灣的景氣復甦形式,是回升後穩定向上的U、復甦後再衰退的W,還是陷入長期衰退L,尚在未定之天,政府可別掉以輕心。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3395858
遏止台灣經貿全球排名倒退之道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經濟日報╱社論】 2009.04.02 04:50 am 
 
世界貿易組織(WTO)日前公布2008年全球貿易排名,台灣出口自前年的第16名,去年降為第18名,一年倒退兩名,速度之快,令人震驚。與過去長期比較,若台灣出口全球排名節節敗退,對台灣經濟而言,早是嚴重的問題;但新政府上任後,舊爛攤子還來不及收拾,又碰上金融海嘯及全球經濟大衰退,忙著因應,似沒有時間顧及此長期問題。不過台灣出口問題若不能突破,全靠內需的擴展,要恢復過去繁榮局面,那將是緣木求魚!

台灣早在1985—87年連續三年高居全球第11名出口大國,當年香港及韓國分列第12及13名緊追在後,新加坡更排第19名,台灣出口高居亞洲四小龍之首。如今台灣倒退七名之多,而韓國晉升第12位,香港倒退一名排第13位,新加坡大幅晉升五名排第14位,台灣出口在四小龍中敬陪末座。再與中國大陸出口排名比較,1987年時,才排第16名,落後台灣五名之多;去年卻躍升至全球第二出口大國。這20年來,與三小龍及大陸比較,彼長我消如此嚴重,怎不令人感慨!

台灣一向是以出口為導向的經濟體,出口的消長與整體經濟的榮枯,關係極為密切。在出口全球排名衰退下,台灣每人國內生產毛額(GDP)在全世界排名,更是急轉直下;就以最近八年而言,1999年尚居全球第30名,至2007年倒退至第38名,平均每年倒退一名,衰退速度之快,令人憂心。此一趨勢如不能早日遏止,今後台灣在世界市場,還有立足之地嗎?

近20年來,台灣經貿在全球排名衰退之快,其原因雖極複雜,但主要有三:

一是國家領導者及執政當局不務正業;自過去「經濟掛帥」改為「政治掛帥」,不僅以意識形態治國,更採取鎖國主義,且不時挑起朝野對立,分裂族群,影響社會治安,嚴重破壞投資與生活環境,衝擊投資與消費,致內需不振。

二是海內外環境變化,產業外移;20年前勞力密集產業外移時,還有高科技產業興起支撐;當後期電子資訊產業外移時,國內沒有新興產業接替,產業結構調整鈍化,加以原有高科技產業迄未培養自有的核心,技術仰人鼻息,致出口競爭力相對落後對手國家。

三是在多邊貿易談判失敗後,區域整合及雙邊貿易合作盛行,而台灣被排除在外,對台灣出口競爭力影響至鉅。就以「東協+1(中國大陸)」貿易協定而言,明年才正式上路,但在進行過程中,東協輸往大陸產品,已有多項早已開始降低進口關稅。

因此,即使台灣在文化、語言及地理區位上與大陸關係都優於東協,但過去十年台灣對大陸出口增加5.2倍,仍然敵不過東協對大陸出口增加8.3倍。若明年「東協+1」貿易協定正式簽署執行,其對台灣的影響將更大。

幸好,去年政權再度輪替,新政府上台後,即以「開放與鬆綁」拚經濟為第一要務,扭轉了過去20年的「政治掛帥」,恢復追求「經濟發展」的正確方向。不過政府在因應金融海嘯、全球經濟大衰退,救火同時,對改善國內投資環境及未來產業結構的合理調整,乃至培養產業的核心技術等,均應早作全面性的規劃。還有政府正在推動的與大陸簽署「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確有必要,但政府在國內應加強溝通獲得「共識」後,更要爭取與其他主要貿易對象國家簽署雙邊貿易協定(FTA)。

今後台灣經貿在全球排名,是否不再下滑,甚至還有所提升,就考驗執政當局對以上各點的溝通、協商及執行能力了。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3362520
政府注意到G20了嗎?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聯合晚報╱社論】 2009.04.02 02:44 pm 
 
G20高峰會開幕,受到舉世注意。全球化快速發展以來,第一波真正讓全世界都逃不開其影響的經濟不景氣,壓得世人喘不過氣來,確切感受到非要有全球協同的做法,才能處理這種規模的風暴。G20畢竟是當前最能進行全球經濟措施整合的機制,備受期待。

這次高峰會,有三大具體問題有待討論與決策。一是各國政府的緊急救援計畫;二是如何重建國際金融市場紀律的辦法;三是尋找一套新的國際貨幣機制,避免全世界經濟再次受美金及美國經濟拖累。這三大議題彼此牽連,然而內在又有不同國家利益的緊張衝突。美國最在意援救計畫,歐盟最在意金融紀律,新興國家則最在意新國際貨幣。三大集團如何協商取得共識,關係著G20會議的成就與影響力。

有英國學者指出,依照經濟與貿易地位,台灣應獲邀參加這次高峰會。這樣的聲音有其道理上的正當性,在現實國際政治上卻也有窒礙難行處。台灣儘管經貿地位重要,在國際政治上卻有時被迫「隱形」,或只能循其他管道發聲。在兩岸關係進一步巨大突破出現前,台灣角色在國際論壇會議仍多所受限。

不過,英國學者的意見,也從另一個方向提醒我們不要妄自菲薄,更不能怠惰偷懶。G20討論的議題,每一個都跟台灣的未來發展息息相關。G20得到的任何經貿結論,都直接影響台灣,我們沒有理由不密切觀察並關心G20會議的進展;更重要的,不能不對G20的議題與可能結論,有所準備。

這些當然是政府的責任,事前就應分析這些議題可能如何影響台灣,準備應採取的立場與態度,進而對會議走向研判,就可能結論提早評估與研擬對策。正因為不能參加會議,政府更需要認真做好這些工作。

但至今為止,政府的態度不明,民眾也完全得不到官方反應的相關訊息。這是否只是出於外界的不了解,或說政府對外溝通不夠?如果顯示了政府完全沒有察覺這種工作的重要性,甚至政府以為G20事不關己,純粹觀望等待,那麼台灣的處境就更危險,甚至可說是自甘邊緣化了。面對G20,政府不能沒有反應!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3362511
沒本事就別亂指點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經濟日報╱社論】 2009.03.29 03:20 am 
 
馬總統不久前要求行政院將觀光旅遊、醫療照護、生物科技、綠色能源、文化創意以及精緻農業六大產業,列為關鍵新興產業。劉兆玄院長幾天後即表示,未來一個多月將「一周一方案」對新興產業提出行動方案。做為政府重要智囊的中華經濟研究院,朱敬一董事長也提出了發展五大產業的建言。政府能跳脫過去十個月偏重股市護盤及花大錢救景氣的思維,而重視較根本的產業發展,是個正確的改變。然而產業發展是相當複雜的問題,若沒想好就亂介入,後果可能比股市護盤更慘。

馬總統一指示,劉院長馬上就有「一周一方案」,立刻讓人想起民進黨下台前一年的「一周一利多」,有點令人擔心規劃太草率。而他們三位有關產業發展的談話,也讓人覺得他們對許多重要的關鍵並未真正了解;因而所提的新興產業項目不僅是外行人已都在談的產業,也是民進黨時期已在推動的產業,甚至是20多年前就在說要發展的產業;人云亦云,看不出有什麼卓見。

劉院長說,未來全世界會夯起來的產業,我們現在就要開始,否則等別人吃肉時,我們就只能喝湯了。這種想法比較像一窩蜂搶生意做的小老闆。做為要引領國家產業發展的大政府,不能只看哪些產業未來在世界上要發展,而更要注意我們有沒有本事在眾多競爭者中勝出,也就是要看我國是否有利基或比較利益。

朱董事長雖然提到要注意我國是否有利基,但他對這些產業之利基的判斷仍有不少問題。例如他說我國在美國申請的生技智財權排名在13到17名之間,是很不錯的成績。但我國所有專利在美國排名是前四名,所以生物科技在我國是相對較少技術成就,也很可能只有較低國際比較利益的領域。朱董事長要製藥業集中產能打群架,但我全國相關資源湊在一起,也不如一個國際大藥廠,而且其中很多人的專長和意願還不見得能合作。

我國醫療技術雖可能比東南亞國家好,但他們卻較便宜,我們頂多只能搶那些需要高技術或大型設備的疑難雜症。而這些方面我們在價格、器官的提供、法令的限制以及中醫和氣功等非西醫療法方面,卻難和中國大陸競爭;目前我國已有很多人去大陸治療或整型。說到整型,我國的技術名聲也遠不如韓國。所以朱董事長所主張的利基也不可靠。

我國過去太陽能產業的發展雖有一點利基,我們也主張政府藉擴大公共建設來幫助此產業進一步發展;但我們在大部分層面都不是技術領先者。特別是去年油價上漲使很多國家都要加入這領域,美國更將投入鉅額經費,所以我們若不慎選這產業中我們真正可能有潛力的項目,而只是盲目用政府資金大量投入發展,將來不無可能像DRAM這樣陷入困境,或像肝炎疫苗那樣虧掉所有本錢。

此外,馬總統和劉院長跟著民進黨政府所提的文化創意產業,其實並非一個產業,而是各產業都可以把文化創意融入產品中。朱董事長認為蘭花需求較不受景氣影響的看法,並不符事實。在澎湖發展大規模太陽能系統的主張,忽略了本島也有許多閒置土地,也忽略澎湖高鹽分環境對設備的傷害。

以政府和其智囊對產業問題這種了解程度,要自負盈虧的民間企業多半不敢投資。但目前政府卻是要排除或逃避舉債上限而借錢來投資這些產業。這不僅將可能造成虧損而未來無力還債,也將扭曲國家的產業發展方向。所以我們不贊成政府貿然投資這些自以為是的新產業;套一句老話,政府應把工作重點擺在提供好的投資環境,沒有本事就別亂指點產業發展方向。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3354150
名家觀點》阻礙救經濟的一塊大石頭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經濟日報╱林建山(環球經濟社社長兼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長) 】 2009.03.24 02:21 am 
 
政府提出四年5,000億元擴大內需救經濟的六大目標、20大重點公共投資建設計畫,以因應世紀經濟海嘯衝擊,無論從理論上的經濟正確或國家政策實務上的政治正確衡量,都值得肯定,也應當得到社會全民支持。不過,仍然有一個結構性的政策盲點,與一個減損這項宏規計畫落實成效的問題,亟須馬劉團隊努力克服,才可讓這次行動發揮最大的救經濟作用。

綜審這項六大目標20大重點建設計畫,除了桃園國際航空城之外,都不具有國家級的能見度,也都不具備國際魅力與競爭力。在擴內需救經濟的思維中,若能同時納入促進國際資金的來台投資,甚至成為國際直接投資FDI市場上熱賣項目的意涵與策略,不但可以有效提升國家競爭力,也有利於掀起擴大內需政策行動的風潮。

更進一層看,過去十年的台灣都屬於國際間少見的投資率相對偏低國家,尤其是公共建設投資率嚴重不足,根據英國倫敦的國際組織調查,過去十年全球國家公共建設投資率平均為10%,但在台灣,最高是1999年的5.4%,其餘各年皆低盪在3.3%到4%的超低水準,相對於中國大陸的平均20%(過去三年更高達22%),足以反映為何台灣的投資環境會轉趨劣化,甚至對國際投資根本失去吸引力。政府若不能藉由此次擴內需救經濟的絕佳機遇,一舉突破,則這一國際相對的結構性劣勢更將無以扭轉導正,台灣經濟在國際直接投資市場上的被邊緣化,也勢必成為不可承受的難局。

在擴內需救經濟的政策抉擇中,其實包括公共建設投資在內的政府採購,才是真正必要成為主力的選擇,比消費券的發放更具備重量級的震撼價值。

政府每年的採購總額一般在6,500億元以上,在今年提高公共建設投資計畫之後,規模更將高達一年9,000億元至1兆元,如果能夠適時有效的運用,作為擴內需的啟動力量,可期的擴內需實效至少是消費券發放的十倍。

但是,就在最近兩年,包括中央及地方政府在內的多數政府採購,已經少見了規格綁標、資格綁標的操作,卻快速出現了「付款條件綁標」的新型玩法。

過去,政府採購得標廠商可以在完成簽約同時,獲得30%預付款,用以備擬及具體實施標案作業,現在政府採購法制程式都未變,卻在政風、財會、主計單位的堅持之下,於委辦合約書中明訂:除了5%押標金之外,第一期款(現行規定須待簽約後一至一個半月核撥)並即應轉撥為「同額付款保證」,得標者,一毛錢也拿不到。廠商能夠真正從政府拿到第一分錢,是在履約已達第六個月到第八個月之間,而標案的尾款(通常是總價金的40%)更須俟「驗收完成後」第90天或更長時間才能申請撥交。所有得標廠商(包括承辦研究規劃的政策智庫亦然),在履約的頭半年以上期間,都必須自己掏腰包或借款來償付備料、人事費、行政費及工程作業成本支出,研究人員的規畫與用腦費用,更只好掛帳了。

在這種惡劣的行政障礙之下,只有財團或財力雄厚、資金餘裕的單位才有能力承作,這種變相的綁標方式,受害最深的是擁有知識、智慧、專精能力,但沒有餘裕資金者,當然,廣大的中小企業更別寄望「有能力」、「有條件」去承政府採購案了。坊間有言:「得標者,即落難。」是一種苦淚寫照。

如果能夠讓龐大的年度政府採購,普及更多有知、有能、有專業專技的中小企業與機構,能激起的普遍擴大內需效應,乃至國民福祉的均化與提升,就會更大且更為直接。因為,到目前為止,絕大部分的政府採購,都是純粹內需效果項目,啟動與消費券之「買進口產品嘉惠鄰邦」、「超額儲蓄續升而零售業反而繼續收縮」景況完全不同。

這項絕對排除且實質謀殺中小企業與知識經濟價值的危害性行政措施,若不立予矯正,則政府擴內需救經濟的政策願景,勢必難以實現。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3345240
印鈔救市不可行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經濟日報╱社論】 2009.03.23 03:58 am
  
美國聯準會上周四宣布1.15兆美元的大膽注資計畫,在股票、美元、債券及商品等四大市場引發連串震動。這項注資行動最受關注的是,聯準會要直接介入國債市場,把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綁在一起,經濟學家給它的術語是「國債貨幣化」,也就是中央銀行為政府財政赤字融資,另個說法是印鈔票救經濟。但無論那個用詞,謹慎的央行都視為最後防線,非到萬不得已不會採用;而現今的情況卻是愈來愈多的國家正這麼做,政府內部也有東施效顰之意,期望本周召開理事會的央行要守住這道防線。

自去年9月金融海嘯爆發後,聯準會就已跳過傳統「銀行中的銀行」角色,直接收購各式各樣的私人或政府有價證券,例如房地美、房利美發行的債券、抵押擔保證券、商業票據等;其資產負債表也從9,000億美元激增到2兆美元,目的是注入流動性,以維繫經濟活動,上周的注資計畫中有8,500億美元是延續並擴大這項功能。聯準會大量持有這些資產,等於把自己完全暴露於市場風險之中,但畢竟還是「債有主」,債權人與債務人非同一人。

特別的是,聯準會還決定在六個月內購買3,000億美元的長期國債,形式上是聯準會借錢給財政部,實質上是把債權人與債務人變成同一人,就像自己印鈔票給自己用一樣,好處是解燃眉之急;但鈔票印了太多,就是愈來愈沒有價值,而且也必須是像美國這樣擁有可信貨幣的國家才能偶一為之,不是人人都玩得起。理論上講,各國央行都可以隨時開動印鈔機,做這個無本生意,但付出的代價可能是本幣貶值、通貨膨脹、資金外逃及國家信用破產。也因此,我國央行曾表明,除非在國家經濟危難時,央行不會直接買進公債。

正因如此,聯準會此時啟動國債干預計畫,有些特別原因。在表面上,聯準會是要壓低長期利率,以有效改善信貸市場的環境。目前官方的聯邦資金利率是0到0.25%,但10年期公債殖利率多掛在2.5%以上,日前還超過3%,讓眾多與此掛鉤的擔保貸款利率降不下來,聯準會必須收窄這個差距,以維護其零利率政策的威信。

不好說的理由是,聯準會就是要製造通貨膨脹,對抗通貨緊縮,避免美國經濟陷入長期衰退。聯準會主席柏南克一直對通縮心存顧忌,不僅是因為傳統貨幣政策使不上力,美國企業的高負債特質,更將放大通縮的殺傷力,帶來集體破產壓力。這也是很多央行的心結;比較起來,治理通膨靠著拉高利率、收緊貨幣,多半能收效,而反通縮之道的最佳之策,卻似乎只有會帶來通膨後遺症的印鈔票了。

此外,美國一連串的救市計畫帶來龐大的財政赤字,連同前政府留下的債務,聯準會買國債壓低長期利率,還可兼收降低政府債務負擔的效果;再者,美國國債的最大買主──中國大陸,最近釋出了對美國資產安全性的疑慮,也正實質減緩買債的力道,聯準會一口氣買下美財政部未來發債量的三成,也具穩定市場的作用;當然,美元的貶值,可實質減輕美國債務、增加經常收入,卻須面臨資金外逃的衝擊,但以美元的定價功能、保值性及可信度,這不是聯準會的第一目標。

美國印鈔救市,有其不得不然,也有其自信的本錢,而且因市場多變、信心不定,禍福更是難料。美國新政策對台灣而言,不宜跟進效法;因為美、台金融結構不同,美國是直接金融為重、台灣是間接金融,央行注資的效果及必要性並不一樣,台灣應著重於金融體系的健全;該注意的是美元一旦大幅貶值、國際貨幣重新定價帶來的影響,市場須保持警覺。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3343295
頁/共53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