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民生戰線
市長:星火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公共議題【民生戰線】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政經觀察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馬英九第一堂財經課
 瀏覽54,990|回應524推薦6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6)

拎杯
Chocola
大同
藍海翔
中華民族的端午節
MOGI

中國時報 2008.04.28 
本報訊
 
 只盼生活好▲總統當選人馬英九上任面臨高通膨、低成長與高負債的台灣,人民痛苦指數居高不下,執政團隊應多傾聽民眾的聲音,好好關愛民眾,提供民眾安樂的生活;圖為一名上班族行經101大樓前的LOVE雕塑。

     如果要用一個字形容台灣現在的經濟體質,你會想到什麼?「易碎品(fragile)」,許多人回答。儘管台灣是四小龍裡最低幅度的通膨,但通膨壓力已是近十多年僅見;在低成長、薪資停滯的環境裡,在國債八年增加二兆四千億的台灣,如何逃出高通膨、高負債、低成長的「兩高一低」之惡性循環,將是馬英九上任的第一堂財經課;至於社會失衡與租稅的失靈,更難短期見效根治。

     過去八年,台灣經濟的複合成長率平均只有四.○%,居四小龍之末,遠低於之前八年的五.三%。如果,台灣能維持過去水準,平均經濟成長率拉到前八年的五.三%或與新加坡的五.四五%比肩而行,國內生產毛額(GDP)可以增加一兆四千億元以上。這個數字,代表的是十多兆元的產值,而且是永遠流失的十多兆元。

     面對新政府的施政方向,外界已有許多期望,似乎,認為經濟的提振與好轉應是一蹴可及、水到渠成。但,事實上眼前挑戰更多,難怪,業者勸告新政府「要管理民眾的期待」。

     油電價一漲 物價將創12年新高

     「台灣到現在還沒有真正感受到物價上漲的威力,」大和總研全球顧問劉憶如說:「這一次,漲起來不是鬧著玩的!」

     五二○上任後僅僅十天,新政權就必須決定,六月油、電價格要漲多少。如果一次漲足,極有可能,今年消費者物價上漲率逼近三%,創下十二年來新高。目前台灣銀行一年定存利率只有二.六五%,台灣很有可能再度變成負利率國家。這樣的通膨,更將幾乎把薪資漲幅吃掉。

     財經學者幾乎都有共識─面對全球性通膨台灣免疫力很小。這個月初,國際貨幣基金調高美國、歐洲與其他已開發國家消費者物價指數預測到二.六%,創下一九九五年以來新高。新政府唯一能做的決策是,一次漲足?或緩步微調?

     贊成一次漲足者,擔心緩漲反而造成物價上漲的預期心理。東華大學經濟系教授溫英幹舉七○年代第一次石油危機為例,時任行政院長蔣經國採取震撼療法,油電價一次漲足,把大家嚇了一跳,但預期心理馬上消失無蹤,物價很快平穩下來。哈佛大學教授,前國際貨幣基金首席經濟學家羅葛符也認為,通膨最怕就是預期心理,「一旦預期形成,整個情況就很難扭轉。」

     最佳化衡量與拿捏 將是大考驗

     主張緩漲者,則認為政策還是需要考慮後座力。台灣經濟研究院院長洪德生認為,理論上一次漲足是對的,但誰也不知道震盪療法後,是不是得繼續再漲。另外,萬一之後的局勢價格是往下掉呢,公用費率是否要跟著下調。目前國際間普遍觀點,隨著美國、歐洲經濟放緩,將有助於壓抑通膨,尤其今年下半,當高成長新興市場開始感受經濟趨緩的痛苦,全球物價壓力會減緩。

     但,不容忽視的是:根據本報民調,有高達五三%的受訪者贊成政府持續凍結油價,認為應該交由市場機制決定則為廿九%。新政府如何在民眾的期望、專業與政治的考量、短期與長期效益之間,作出最佳化的衡量與拿捏,將是一大考驗。

     只是對新總統馬英九而言,如果高通膨惡夢未成真,是因全球經濟放緩而讓全球能源與糧食價格真能平穩下來,這也意味今著年台灣經濟成長率可能跌破四%,創下近四年最低水準。國際貨幣基金就不斷下修今年全球的經濟成長率,根據其最新預測,今年台灣經濟成長率只有三.四%,創下七年前經濟負成長之後的歷史新低。

     國庫沒錢是事實 須訂優先順序

     新政府計畫以擴大公共工程來支撐今年經濟成長率到五%,明年到六%。這樣的政策,看在某些人眼中卻直冒冷汗。國民黨立委李紀珠直言,可預見未來半年物價都會是問題,如果貿然推出大量公共建設,可能會進一步推升物價,甚至產生資源排擠的效果。「政策優先順序一定要調整」,她認為。

     洪德生則直言,他不知這些建設財源在那裏。他說,過去民進黨政府不是不知道要做公共建設,但國庫沒有錢是事實。過去七年,政府資本支出每年平均減五.二%,政府消費只增加○.六六%,比起國民黨執政時平均增加六.四六%,可以顯見政府財務有多麼拮据。

     洪德生說,政府如果凡事要自己做,可預見一定會受到財源的限制。政府不是不能以處理公有資產,籌措建設用資金,但可能都需要修改法規。如果是用BOT,這又考驗文官素質與政府的議約能力。「台灣法律規章、制度面這些非貿易財,能不能改革跟得上?」他問。

     愛台十二項建設 必須務實把關

     曾在世界銀行工作的溫英幹認為,不論是用那一種財源籌措,公共建設最根本的問題是:建設能不能回收?要做的是不是好建設?根據世界銀行的評估標準,每一個公共建設,起碼要有財務效益,譬如:蓋馬路可以回本、經濟效益則如:增加稅收與就業、環境生態評估等問題。新總統提出的愛台十二項建設,都必須放回這些光譜下嚴格檢驗,不能貿然動工。

     外界寄望最殷切的兩岸開放,固然有短期刺激與提振效益,但絕非萬靈丹;終究,政府要面對許多內部長期與根本的經濟課題。而這些課題,都是嚴峻的挑戰。新政府,真的準備好了嗎?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2837677
 回應文章 頁/共53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財政不能再鴕鳥了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經濟日報╱社論】 2009.06.07 05:04 am 
 
儘管美國和許多國家都用赤字財政來對付金融危機,但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主席柏南克日前仍提醒美國國會:「除非我們展現決心,能夠長期維護財政的永續能力,我們將無法獲得金融穩定或健康的經濟成長」。他指出即使經濟開始復甦,經濟成長的力道也將好一陣子低於長期的增長潛能,因而警告美國不能永遠靠借錢支付各種需求。我國的財政情況不比美國好,但我政府官員卻不把財政赤字當一回事,而坐視財政危機擴大。

去年立法院審查中央政府總預算時,在野黨即指出政府嚴重高估今年的稅收;然而國民黨控制的立法院不只未將預算退回行政院重編,甚至反常地只刪減極少量的歲出預算。當時有識之士就指出今年稅收必然不足,財政赤字必再擴大;然而政府完全不理。今年二月主計處預測全年經濟將負成長近3%,比政府編預算時假設的正5.08%足足掉了八個百分點。我們當時即指出,今年的稅收可能短收逾3,000億元,政府不能再亂花錢,可惜政府依然不理。5月主計處進一步調降經濟成長預測,但政府依然不願承認稅收將會短收。

今年前四個月的稅收統計出爐,稅收比去年同期減少了712億,政府仍不為所動。財政部長李述德5月27日接受訪問時雖承認今年稅收可能比預算短少1,200到1,300億元,但仍說不必追減預算。日前所得稅申報結束,今年自繳稅款比去年減少逾700億,稅收將短收甚多的情勢更加確定。但李部長6月3日仍說:他一點也不擔心,因為去年下半年金融風暴已預測所得稅會減少,目前減收的數字比預期少很多。有這樣的部長,他不擔心,人民倒該十分擔心。

他說去年就預測所得稅會減少,但依去年政府提出而立法院通過的預算,今年所得稅收的預算是7,999億元,比去年的預算數7,233億元高出766億元,根本沒有預測稅收會減少。而他到底有沒有先預測到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稅收預算遠高於實際的稅收,而政府支出的預算卻要把預算的收入全部用掉。因此現在稅收低於預算,有很多支出將沒有財源,那要怎麼辦?

我們一再指出,稅收既然遠低於預算,政府又已超額舉債,政府應該辦理追減預算,拿掉一些較不重要,較不影響國內就業的支出項目,以免更靠近年底再刪減支出時,可能會刪到一些重要的支出,甚至讓一些工程半途而廢。然而李部長卻仍說等到下半年再說。而由前述大家已知稅收將短收甚多,但李部長卻一直後知後覺或堅不認錯的經驗來看,政府不可再視而不見。

我們在2月22日已根據經濟成長率下降的程度,推估稅收可能比預算少收超過3,000億。如今實際稅收的資料又進一步支持我們的推估。今年一至四月稅收達成率為18.5%,而去年同期稅收達成率為23.3%,今年比去年少了五分之一。若全年維持這比率,全年稅收也將比預算數少掉3,000億元以上。政府幸而沒有照李部長的主張把證交稅減半,因此現在或可期待股市的熱潮帶給政府多一點證交稅收。但股市很難一直漲上去,證交稅頂多也只能多收300億左右,不足以彌補可能超過3,000億的損失。因此我們希望在5月稅收統計出爐後,立即推估全年稅收可能短收的金融,並據以提出追減預算或其他解決辦法,不要再隱瞞和拖延。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3472972
財政應與經濟動態連結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聯合報╱李允傑/空大公行系教授、國政基金會顧問(北縣蘆洲)】 2009.06.01 03:20 am 
 
諾貝爾獎得主克魯曼日前離台,留給我國一個值得深思的課題:財政政策應根據經濟情勢而有所調整。

理論上,對於財政平衡或財政赤字的優先性,新古典學派傾向小政府的財政觀點;而凱因斯學派主張大政府的財政觀點。財稅學者與經濟學者(或政府經建部門)的看法,經常是南轅北轍。

筆者認為我國應該走第三條路,也就是建立動態的財政與經濟連結指標。面臨金融海嘯衝擊,各國政府無不積極採用凱因斯學派的觀點,增加財政支出以刺激經濟。短期而言,在救經濟的前提下,財政赤字與減稅措施難以避免,長期就要有一套穩健的財政管理機制,以健全財政體質。

我國當前賦稅改革標舉的「以財政支援建設、以建設培養財政」,正符合長期與短期之間財政政策的調配策略。從國際比較來看,我國去年中央政府債務餘額占GDP比重是卅一.五%,相較於美國的四七.一%、日本的一六四%與新加坡的八六.七%,財政體質尚稱健全,「以財政支援建設」應是政府短期內首要目標。

我國稅改以「增效率、廣稅基、簡稅政」為重點,符合國際稅改潮流。行政院賦改會推動的稅制改革希望達到三個目標,一是促進經濟發展提供更多誘因,二是達到租稅負擔公平,三是提供因應永續發展之稅制,為我國建立優質之租稅環境。

在租稅公平方面,配合促產條例租稅減免落日所得稅制改革,調降綜所稅稅率,降低薪資所得者租稅負擔,完成綜所稅各項扣除額之立法。而取消軍教免稅、研擬所得稅反避稅制度等,更是實現租稅公平的重大政策。

在廣稅基、增效率與提升國際競爭力方面,在促產條例落日後,保留研究發展、人才培訓、營運總部及國際物流配銷中心等獎勵,並調降營所稅率至百分之二十;遺贈稅則調降稅率至百分之十。股市最近亮麗的表現,與調降遺贈稅所帶來的資金回流效果有直接或間接的關係。

在簡稅政方面,綜所稅、營所稅、營業稅等均有多項簡化措施。稅務行政從便民、利民的角度改革,正是體現「顧客導向」的公共服務精神。

面臨金融海嘯衝擊,期盼行政院堅持優質稅改願景,建構有效率、具公平的租稅制度,不僅有助於提升國家競爭力,讓租稅改革成為對後代子孫負責任的改革!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3462914
躲在轉角的通膨惡魔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經濟日報╱社論】 2009.05.29 02:52 am 
 
預言常「摃龜」的末日博士又發出恐怖的警告:美國將步入惡性通貨膨脹,漲幅可能逼近通膨率31萬倍的辛巴威。或許由於「語不驚人死不休」,必須舉出辛巴威如此可怖的樣板,才能吸引大眾的目光;但美國的通膨率絕不會逼近310萬%,人人都比末日博士清楚。然而美國的通膨威脅,的確就在眼前;而且不止美國,包括台灣在內,全世界大多數國家,都恐怕難逃通膨肆虐。

輕微的通膨,正如目前旋風式來訪的另一位預言大師克魯曼教授所說,是對治目前全球經濟衰退的及時妙藥,儘管他預言通膨近期內不會發生,因而必須以人為的力量製造出輕微的通膨,但大師可能多慮了,因為我們已傾全球各國央行之力,為通膨提供了無限的燃料,只等火星竄起,立即烈燄沖天。

去年9月忽然而至的金融海嘯,瞬間沖垮了所有國家的信心,預言大師們聲稱人類將陷入有史以來最恐怖的經濟浩劫,全世界將一同淪入經濟大蕭條,全面通貨緊縮將祟厲人間,各國均將出現如日本一般「失落的10年」之說此起彼落。因而聚各國政府之力,人類社會已將凱因斯學派與貨幣學派緊急拯救經濟的特效藥用到極限。

全球各國在末日大師們的恐嚇下,不擇手段地舉債從事大規模公共建設的凱因斯學派特效藥,使人類社會投入空前未見的巨額資金一起趕工進行大建設。單是一國如此,即有可能在全面開工時,造成重大的通膨壓力、物資短缺、人力吃緊、百物騰貴。當全球各國有志一同,齊力搶奪物資、人力時,無比壯觀的場面,也會創造出前所未見的壓力。幸好公共建設的前置作業期長達七、八年,通膨的惡魔還在遠處窺伺,一時間成不了氣候。

但貨幣政策即大不相同。識者均知,擴張貨幣與信用,其威力十分強大;但它只是增添了汽油,卻不能自燃,也不知何時引燃,被動地等待適當的條件具備,不知何時,忽然發威。

如今的情況更為詭異;因為金融海嘯的震央是從美國向外擴散至各國金融機構,直接癱瘓了貨幣政策發生功能的載具;同時個人與企業都被突如其來的噩耗與預言大師們的恫嚇嚇破了膽,在銀行與手頭的資金急於收藏妥當,輕易不敢動用,再多的錢到手也一概窖藏起來,形成所謂的「流動性陷阱」。於是,投下巨量貨幣與信用卻見不到絲毫成效的各國央行,為了救經濟,乃再接再厲,瘋狂地釋出更多的貨幣、更用力抑低利率,將整個世界的每個角落灌滿汽油;如果還不見引燃,就繼續努力。

這樣的努力,已經讓每個國家利率低到不能再低,銀行、企業、家庭手中的濫頭寸,創造了全人類前所未見的新記錄;滿坑滿谷的汽油,熱切地盼望星火飛竄。星火似乎已經竄出;儘管基本面均乏善可陳,但愈來愈多國家的股價向上飛竄,其實已有倍數增長者;進一步,資金向房市滿溢,房價也開始翻揚。這樣的景象讓個人的信心逐漸回復,定存轉為活存、活存搶進股市、房市,「流動性陷阱」眼看已經打破,破記錄的資金存量正在逐漸活化,央行的救市工程終於見到成效,這也正是滿地汽油引燃的信號。

太多、過多的資金追求有限的財貨、人力,正是最典型的通膨肇因;但破記錄的資金追逐原本已供不應求的物資,會造成怎樣的通膨,卻從無人親見。

可怕的是,這樣的野火一旦竄燒,非任何一國可獨力阻擋;因為任何緊縮銀根、提高利率的做法,都會引來更多國外的套利熱錢。此時政府唯一可做也該做的,就是趕快提升競爭力、提高真實所得;否則物價飛漲而所得獨降,再加上分配不均,可真要苦不堪言了。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3457965
社論-加州破產啟示錄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09-05-26 中國時報 【本報訊】

     這波金融海嘯衝擊下,美國加州財政瀕臨破產邊緣,州政府被迫賣祖產,民選官員減薪十八%,還要大砍教育、社福預算。從前在電影中非常神勇的加州州長阿諾,這回卻挽救不了加州的財政危機。

     最近一年來,台灣的經濟受到金融海嘯重創,政府大規模減稅與擴大支出,亦使得台灣的財政亮起紅燈。加州的財政破產危機成為馬政府最佳的一面鏡子。

     自次貸風暴發生以來,加州因為房地產崩跌,經濟受重創,稅收大減,失業率飆升,州政府財政頻頻告急,今年初曾一度付不出薪水,公務員已開始休無薪假。五月中旬加州政府公告拍賣七項房地產籌錢,其中包括大型的體育館、會展中心等。

     為彌補龐大預算赤字,加州政府上周提出六項法案並舉行公投,這些法案包括加稅、擴大舉債、削減支出等,憤怒的選民唯一通過的法案即是,州政府財政出現赤字時不准加薪。

     由於阿諾所提出的多數法案未獲選民支持,即使已向聯邦政府取得六十億美元貸款,加州政府新年度預算赤字將高達二百一十三億美元,州政府下年度不得不大砍各項教育、醫療與社會福利支出,包括裁減公務員五千人、提前釋放監獄的犯人、關閉部分消防隊、取消貧童的健保補助、減少對社區大學、受虐婦女與兒童的補助等,這對弱勢族群的衝擊最大。

     表面上看,加州的財政危機,距離台灣似乎相當遙遠。不過,在這波金融海嘯衝擊下,台灣經濟受重創,不當的減稅政策亦點燃財政危機的引信。

     主計處近日公布,台灣今年第一季經濟成長率為負十.二四%,預估全年為負四.二五%,創下有史以來最糟紀錄。《華爾街日報》日前針對五十二位經濟學家的調查,有半數認為這一波景氣的真正復甦可能要花三到四年。不過,我們的財經首長樂觀地認為,最壞的狀況應該已經過去了,未來會逐漸好轉,甚至台灣可能比美國提早復甦。如果一切如財經首長所言,那是國泰民安;然而,執政者如果抱持過度樂觀的心態,卻令民眾擔憂。

     這波金融海嘯以來,歐洲先後有愛爾蘭、希臘、葡萄牙、西班牙、俄羅斯、英國等主權評等或展望遭標準普爾調降,英國被調降評等展望的主要理由即是財政惡化。台灣的財政危機,早已引起國際信評公司的憂心,惠譽與標準普爾分別把台灣的主權評等展望調為負向。標準普爾日前公布一項報告直指,如果這波經濟衰退期延長,台灣未來四年的經濟可能都是負成長,屆時台灣主權評等可能連降五級,淪為亞洲的後段班,甚至被中國大陸超越。

     標準普爾這項預測是根據模型推算,如果台灣的經濟復甦力道強勁,怎麼會得出如此悲觀的結果呢?依標準普爾的分析,未來讓台灣主權評等連降五等的主要因素是政府債台高築,以及脆弱的金融體系,如果台灣的經濟持續疲軟,未來幾年內政府的負債也很難改善,甚至更加惡化。

     事實上,這波金融海嘯對台灣財政的衝擊已經顯現,今年一到四月政府稅收比去年同期減少七百多億元,主計處估計全年可能短少一千九百億元。在稅收大減之際,財政部又陸續推出多項減稅方案,將使得財政赤字居高不下。如果景氣復甦期拖得更長,未來要平衡財政收支只有靠舉債或加稅,坦白說,在景氣低迷之際要加稅,難如登天;然而,這些年來政府負債餘額已逼近五兆元,台灣還有多少舉債的空間呢?

     對於台灣的未來展望,顯然標準普爾的悲觀預測與財經首長的樂觀預期南轅北轍,在此,我們當然希望標準普爾的預言不會成真,但是,如果當今執政者無法體認國家財政亮紅燈的事實,繼續肆無忌憚地推出大規模減稅措施,那麼台灣的財政勢必持續惡化下去,一步步實現標準普爾的預言,甚至步上加州破產的後塵。屆時,掌管國家財政稅源的財政部,當然要負起最大的責任。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3452766
洛桑與標準普爾給台灣的評等警訊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聯合報╱社論】 2009.05.26 04:01 am 
 
國際間的評等機構似乎非常不配合台灣的政治節拍,竟然在台灣股市大漲、各媒體民調政府首長支持率明顯攀升、馬總統就職一周年之際,發布了諸多不利於台灣的訊息。

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於五月廿日發布全球競爭力報告,台灣的排名驟然滑落十名。不只如此,台灣的退步在四小龍中幅度最大,更輸給中國大陸。另一方面,國際信評龍頭標準普爾也公布其「壓力測試」評估數據:該公司假設此波經濟衰退時間延長至二○一二年,發現屆時台灣的主權評等將大降五級,淪為BBB的低劣等級,是亞洲地區的後段班,也落在中國大陸之後。這兩項訊息都是由具有國際公信力的機構所發,值得嚴肅解讀。

首先,看看IMD評估與標準普爾評等的判準之間有沒有什麼交集。IMD認為台灣面臨五項挑戰,分別是創新與吸引人才、永續環境的建立、兩岸關係的推展、公司治理的強化與財政改革的成效。至於標準普爾,其評估主要項目則為財政赤字、債務結構、金融體系等。將這兩組評估判準相比,我們當能發現,其最明顯的交集就是「政府財政」。不可諱言,劉內閣財政債務的危機,幾乎是台灣面對國外所有評等時的罩門,不但五二○公布的兩項評比受此拖累,今年稍早標準普爾與去年惠譽信評對台灣的降等,也都是基於相同的憂慮。馬政府日前對台灣評等下降的回應都集中在檢討台灣的「研發創新」;但其實政府的一切施政都需要錢,故政府財政的續航力,絕對比其他項目更為關鍵。

既然找到了台灣評等落後最關鍵的罩門,接下來我們則希望馬政府能解決問題,而不要做一些官樣文章式的辯解。內閣高層經常拿「國際景氣不佳、政府支出擴張」為藉口,來合理化台灣財政赤字的惡化;但這樣的說辭恐怕與實情有所差距。此次金融海嘯與經濟蕭條席捲全球,每個國家確都是以擴張政府支出的方式因應。但是,為什麼台灣的財政惡化硬是比別的國家嚴重,以致我們的排名急遽下滑呢?同樣面對蕭條,但「我消敵長」的客觀形勢,當然顯示台灣有其特別的問題,必須誠實面對。

在過去一年,國內輿論對內閣批評最嚴厲的,就是其在因應國際經濟蕭條、大幅擴增政府公共支出的同時,竟然又推出一連串的減稅措施,包括所得稅、營所稅、遺贈稅、貨物稅等等,累計金額每年達一千多億元,嚴重惡化財政。直觀而言,擴大支出與減少稅收是兩個背道而馳的政策,想要兩面討好注定是不可能的。本來,在國內外經濟不景氣、企業利潤縮減之際,大家都希望減稅,因此大環境原本就不適合討論稅改;而劉內閣既不聽建言執意要在此期間研議稅改,又無法對利益團體的減稅壓力說「不」,自然造成稅收流失、財政惡化的後果。

除了財政問題必須立即面對之外,台灣的政府效能與基礎建設等,也有不少值得改進的空間。在IMD三百多條評比項目中,有三分之一是對意見領袖的問卷調查。像政府效能這一類的面向,並不會呈現在當前的經濟數據上,卻會在企業領袖心中留下客觀的印象。例如,雖然行政院行禮如儀地每周推出一項新興產業,但不少內容卻像是各部會施政計畫的包裝,急著想在五二○之前端出,殊少深刻周延的建設內涵,而最早推出數案的後續執行,亦不見追蹤成效。儘管各部會經常以置入性行銷的作法宣揚種種政策,但企業領袖依然看到政府效能不彰的景況。這些政府施政包裝與實際執行之間的落差,恐怕也反映了馬政府的另一種危機。

五二○前後台股熱呼呼地捧場,但外國評等機構卻澆下冷冽冽的冰水。只看台股的人會說內閣「漸入佳境」,只讀IMD報告的人會建議內閣「立即調整」。台灣人民未來數年的福祉,端看馬總統要怎麼解讀這些不協調的數據了。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3452412
經濟回春? 投資動力在哪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聯合報╱林建山/環球經濟社社長】 2009.05.22 04:34 am 
 
當多數觀察以為股市資金行情連月暴起及內需市場回暖,而對今年國內經濟情勢驟轉樂觀之際,昨天行政院主計處發布今年首季GDP成長率為負百分之十點二四,外貿持續低緩的當頭警訊,使社會大眾對於過去兩天財經首長,乃至閣揆、總統所指稱第三季回正,第四季邁進復甦的宣示,不得不審慎面對。

自從去年世界經濟海嘯狂捲全球,馬政府就一直扮演「全世界最樂觀的政府」的角色,但經濟的現實,卻一直沒有與之共舞。上星期美國花旗銀行跨國主管集會新加坡時,評論台灣經濟情勢,也無非是以「台灣政府是世界最樂觀政府之一」一語做結。至少來自各國的花旗高階主管都對今年台灣經濟抱持與IMF相同的看法,認為今年負成長百分之四的可能性還是最高的。

國際觀察台灣經濟,所真正聚焦評量的,並非資金行情的股市與有限度的內需消費市場,因所占比重不太高,反倒是對於占居GDP高達百分之六十五以上的出口部門及投資部門的變化,殊為重視。當我們的出口量值仍低滯難進,廠商實質接單,除了令人意外的零星短單、急單之外,其領先指標,與過去半年的基本型態,並無太大起色;而政府公共投資尚處於有名目未見實際行動,民間產業投資亦尚沈寂無聲,幾個大型指標案件,如友達二林面板廠、郭台銘的高軟營運基地、台塑大鋼廠、國光石化,迄未見明確具體進展;而廠商IPO案件,也普遍缺乏高能見度及足量規模,至少說明短期內,甚至可預見的未來,民間投資的動力 ,尚無足以激勵經濟回春的具體力道。

至於景氣轉正的另一重要變數,工業生產指數與服務業的獲利率指數,在過去一年中,似乎也被遺忘了。這兩項指標,在過去半年,以至當下兩個月的表現,也很難給予經濟可能踏實復甦的答案。這兩項指標的貧弱,所代表的是國內投資動力與消費活力的嚴重不足。

克魯曼在上星期來台公開演講中,所隱喻的「小國經濟不能坐待沾光大國的經濟復甦,小國經濟也應當有所具體作為」,是給台灣主政當局的良心建議。在政府基礎建設公共投資沒有跨越門檻效應下限,而民間產業投資也沒有發揮領頭羊標竿作用的情況下,輕言經濟春燕掩至,景氣號角已響,顯然過早。

正因為過去幾星期資金洶湧帶來的幻象與信心,以至國內有人認為,台灣會是亞洲最先復甦國家之一,台灣景氣可能以W型連發震盪回春的新典範國家;但是盱衡歐洲對於台灣未來數年經濟情況的預測,認為台灣經濟的起落,必然還是與先進國家的經濟發展情勢同步,也就是在近中期的五至十年間,台灣經濟可以獨立大好的機會,其實是有限的。

至於大陸四兆元振興內需,是否會給予台灣未來有利的溢出或波及效應,歐美智庫與學者均給予正面期待與肯定,這是我們能夠較寬慰看待台灣前景的有利因素。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3445034
當思繁榮落盡時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經濟日報╱社論】 2009.05.22 04:33 am 
 
儘管股價狂飆、房價欣欣向榮,為馬政府執政一周年創造不少歡樂氣氛;但第一季的經濟統計數字出爐,情況比主計處2月的預測更糟,甚至打破了去年第四季-8.61%的紀錄。原因在於出口衰退36.6%、民間投資大減,兩個決定經濟盛衰的主要力量都萎餒至極,不但眼前的景氣直接受累,未來經濟競爭力也十分可慮。

股市、房市的繁榮,識者均知,一是國內外資金氾濫,紛紛向股市、房市套利,一是對岸月來頻頻向台灣示好,發出許多利多消息,並預示將有更多資金與觀光客擁入台灣。此二者一時都不會生變,反而可能節節高升,激盪出更亮眼的火花。尤其兩岸之間的隔閡日漸消減,台灣不僅在產業與地理位置上身據要津,在人文發展、社會和諧、人民素質、生活水準等方面,都迥出群倫,應屬華人社會中最適宜居住的地區;因而大台北乃至各都市的房價都可能急遽拉近與對岸都市之間的差距,出現難以想像的榮景。

凡此種種,都為台灣裝點出一個耀眼的繁榮表象。但對實際經濟成長率及競爭力的貢獻微乎其微,甚至反而不利。如果除了營建業外,其他產業的投資仍大幅衰退,以對岸為主要出口市場的出口仍然不見起色,則股價直漲,只會造成財富效果,局部反映在某些消費的增加上;但由於受惠者所得多相對偏高,其消費傾向甚低,消費對象多為進口品,對GDP的提升,貢獻有限。至於房價抬高,一般自有房屋的擁有者幾無任何感覺,租屋而居者反而會使生活費用大增、負擔加重。

更重大的影響則在於,當整個社會都汲汲於投入金錢遊戲,嚴重的經濟競爭力衰退問題被繁榮表象掩蓋,被政府與全體人民忽視,則我們的命運將會寄託於源源提供資金、利多與大陸觀光客之手,一旦有變,整個台灣將立陷衰敗。本土派學者的「神豬」說,其顧慮在此,香港的前車之鑑,對我們的意義更在於此。

要擺脫這樣的命運,在當前全球經濟都受重創時,的確不易,尤其要讓政府與民眾將目光從眩目的股市、房市中移開,正視如此嚴肅而沉重的課題,更加困難。但掌握公權力、主導台灣命運的執政者,則萬不可懈怠、苟且,更不能因為表面的繁榮引來掌聲而沾沾自喜,甚至還刻意追求。

主政者如今必須思考的,只有一個問題:如何穩定而持續地強化台灣經濟的競爭力。這又分兩個層次,就近程而言,就是努力抑制出口的大幅衰退、設法提振民間投資;長期而言,則是發掘台灣的潛力,設法將之鞏固、擴大,發展成為可以在全球市場中與人一較短長的優勢條件。當然,如果在近期就可以發掘出未來足以依為命脈的重要方向,而與民間投資充分結合,更能達到最高效益。

不論如何,近年來台灣經濟的主要競爭力所依託的幾個主要出口產業,不僅基礎已粗具,而且必然擁有相當程度的競爭優勢。一年多來只因中共誤判形勢,揠苗助長地扭曲產業結構、打壓加工出口業而令我們的出口產業受挫。政府若能妥善與對岸溝通,謀求補救之道,會是一個雙贏的上策。

但在提升民間投資、確立發展優勢方面,由於過去20年台灣經濟受到主政者的桎梏扭曲變形,兩岸開放忽然出現的許多機會尚未充分開展,我們正進入一個重新出發的轉捩點,斷不能任由一、二人心證即率爾投入某些人云亦云的新方向。可能需要匯集各方精英,集思廣益,做一次全面性的診斷。一旦審慎評估確立方向,就要以霹靂手段,果斷執行,為台灣開出一條光明坦途。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3444998
財政洪流如何擋?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經濟日報╱社論】 2009.05.20 03:43 am 
 
馬政府執政屆滿周年,雖然全球金融風暴與經濟衰退略見減緩,台灣經濟似將走出谷底,民調對馬政府的滿意度略有起色;然而大力減稅與擴大支出救經濟,舉債與減稅金額合計高達8,500億元,加上不景氣稅收短徵約2,000億元,上兆元財政土石流蓄勢待發,財政惡化成為拂之不去的夢魘。

面對經濟大幅衰退、失業率攀升,馬政府採取擴張性財政政策,實乃大勢所趨,也與當紅諾貝爾經濟獎得主克魯曼的理念:擴大公共建設支出,不惜以赤字財政作為施政主軸相契合。然而克魯曼觀點其實非僅此耳,若無深入探究與關注,極可能忽略應有前提與精髓,恐將後患無窮。既然馬政府自詡師法克魯曼,自認財政政策多有其影子,此處就以其理念檢討馬政府財政表現。

克魯曼是典型的凱因斯學派,強調經濟危機時政府應強力介入,並主張大政府主義。然就如同新古典經濟學者強調效率市場一樣,必然強調效率政府為其立論前提。若是政府無效率,不但浪費社會資源,達不到政策目的,反而提供籌碼擴大貪汙舞弊空間。

克魯曼曾多次指出,擴張性財政政策不能太揮霍,否則變成債台高築。因此,經濟不景氣時,擴大政府支出,增加有效需求,雖為必要手段,絕非不計成本亂花錢;必須講究成本效益評估,強化執行力,短期增加有效需求、振興經濟,長期充實基礎建設、提升生產力,實乃一舉兩得。蕭副總統雖直指台灣已成為實證凱因斯理論的典範,但國際信評機構及全球競爭力評比均不看好台灣;然而由於各項財政政策效果將陸續呈現,實際成敗仍有待驗證,此刻恐言之過早。

近年來官方始終以政府未償還債務占GDP的比率低於歐美國家,作為擴大舉債的藉口。日前財政部長李述德將債務比率約33%是否合理就教克魯曼。克魯曼答稱,台灣的數字未包括社會保險;且指出各國數字意涵不同,容忍程度亦異,一般可容忍債務占GDP比率約30%或40%;言下之意,似乎不想為台灣的債務合理化背書。若是克魯曼知道我們還有近乎11兆「具毀滅性的」潛在債務尚未計入,其答案絕對是負面的。更重要的,克魯曼提醒平時應將債務占GDP比率降至最低,必要時才有擴大舉債的空間。由此可見克魯曼亦認為政府平時應遵守財政紀律,追求財政平衡,經濟危急時才有舉債空間。不知馬政府聽進去嗎?

其實,縱使在經濟不景氣時,克魯曼亦強力反對減稅,尤其是假振興經濟之名,行圖利富人之實的減稅。政府應扮演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角色,對富人加強課稅,縮小貧富差距,且應對弱勢團體多所照顧。然而馬政府上台以後,包括綜所稅、營所稅、遺贈稅、土增稅、關稅、貨物稅、菸酒稅、期貨交易稅等,幾乎無稅不減。政府若要大有為,就應表裡如一、理直氣壯的向人民收稅;若支出面擴大支出,表現大政府姿態,稅收面卻大幅減稅,以小政府印象討好選民,豈不自欺欺人!基此,未來如何擴大稅基、改善稅制不公現象,縮小收支缺口,加速推動包括能源稅、奢侈稅、營業稅、資本利得、海外所得等之課稅改革,馬政府理當拿出魄力!

非常時期「大膽舉債救經濟」當有其前提與配套,這些論點以往我們一再提醒,馬政府似乎總是聽不進去。克魯曼這次來台開講,希望馬政府能多所領悟,振興經濟不只是擴大支出、減稅、舉債而已。劉揆日前認為現階段擴張性財政政策有必要「停看聽」;不僅如此,馬政府未來更應提出縮減債務,追求財政平衡的計畫,拿出整頓財政的具體行動,並且負責任的公開宣示任內不增加債務。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3441016
舉債救經濟 更該細打算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聯合報╱周永鴻/民進黨前青年部主任(台北市)】 2009.05.18 03:52 am 
 
「政府應該和人民站在一起,善用他們的納稅錢,符合家家戶戶的需求。」這是歐巴馬在他上任滿百日前夕,首次部長會議中所說的話,要求行政團隊在三個月內提出特別計畫,削減預算。在各國政府花大錢振興經濟的此時,歐巴馬的反省無疑更貼近民意。或許執政周年的馬英九也該認真的思考這幾句話的意義。

沒錯,為了振興經濟,擴大公共支出幾乎是全球共識。但是,在擴大公共支出的同時,也必須考慮幾個問題,即政府的計畫究竟有沒有效果,會不會造成浪費。

從去年五二○以來,為了振興經濟,台灣的負債已達到歷史新高點。今年中央政府尚未包括特種基金之舉債金額就高達四二一八億元。這還不包括去年以來陸續推出的救房市、救車市、救銀行、救DRAM等政府要花錢但卻沒有對立法院提出預算案的花費。

花錢若能解決問題,並達到政策目的還好,就怕這些紓困或振興經濟的計畫,無法達到目的。就以這幾個月不斷討論要振興DRAM產業的台灣記憶體公司(TMC)為例,幾個主要的DRAM公司卻表示沒有幫助,甚至婉拒與TMC合作,媒體質疑聲不斷,這顯然就是欠缺考量的計畫。

而在這一連串的計畫中,最弔詭的就是減稅方案。根據財政部的估算,自去年五二○以來所祭出的減稅方案,政府總共損失了五百十億元。而減稅刺激經濟,卻是剛訪問台灣,內閣成員爭相拜訪的經濟學大師克魯曼最反對的政策工具。

歐巴馬上任之初,為了振興經濟以及紓困瀕臨破產的產業而編列龐大預算計畫的同時,卻又強調,他希望在任期內平衡美國赤字,希望至少能夠減少一半的財政赤字。這就是歐巴馬令人激賞的原因,他一方面強調「我們真的需要迅速、大膽的行動」,提出鉅額的紓困計畫要求國會支持,另一方面卻能兼顧預算赤字的問題,並且具體承諾減少赤字的時間與目標。

「沒有什麼是神聖不可侵犯的方案,也沒有什麼是不能少的代表作,這個時候,美國家家戶戶都精打細算,而他們的政府也該如此。」在執政滿周年的此刻,馬英九或許應該好好考慮歐巴馬說的這段話,回顧一下一年來的政策,刪減不必要的花費與計畫,消極來看,是減少國家的財政負擔,積極來看,則是節省子彈,將火力做更有效的發揮。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3437453
通縮與減薪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經濟日報╱社論】 2009.05.14 03:03 am 
 
月來國內外股市攀升,一掃月前悲觀陰霾,形成全球歡欣氣氛,即使出現負面訊息,亦視而未見,因而引起有識之士的關注;指出目前全球股市的上升,完全是各國政府撒錢所形成的資金行情,實質經濟的復甦還有一段相當漫長的距離,而且有泡沫之虞,故呼籲各國執政當局要審慎因應。否則,一旦泡沫破滅,所造成的二度傷害,將更不可收拾。

而台灣同樣沉醉在股市一片繁榮歡悅的氛圍中;即使4月出口年衰退率高達34.3%,還較3月意外地減退4.7%,官方猶稱降幅緩和,自欺欺人,竟然無人質疑。日前行政院主計處公布4月物價變動概況,其中消費者物價指數(CPI)下降0.45%,係連續第三個月下降,專家解釋係能源等原料價格下降及去年10月前CPI漲幅較大,基期墊高的結果,目前祇是有通縮壓力,尚未陷入通縮境況。若單就CPI的變動來看,我們同意此一看法;若同時發生薪資下降,而且兩者糾纏一起,相互影響時,就不能如此樂觀了。

即連今天來台的200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克魯曼,在日前紐約時報專欄指出,美國各地都在減薪,而薪資縮水是經濟生病的症狀之一,這種症狀會讓經濟病得更嚴重。然而美國目前並無通縮徵兆,反而擔心一旦復甦,更有通膨之虞;即使如此,克氏都認為減薪對整體經濟傷害之嚴重。若同時出現通縮,整體經濟受創之重,將更慘不忍睹。

在正常情況下,個別廠商適度的減薪,其目的在降低成本,提高競爭力,使其產品銷售增加;在持續增產的情況下,不僅原有員工保住工作,還可創造新的就業機會,使該廠商與社會同蒙其利。但若絕大多數廠商都減薪,相互抵消結果,誰也無法取得競爭優勢;不僅減薪廠商及整體經濟沒因減薪得到好處,而且其負面的影響極其嚴重。

當整體薪資水準下降,收入隨之減少,消費緊縮,需要下滑,供過於求,物價下跌,不僅造成真正的通縮,而且經濟成長減緩,失業增加。一旦陷入通縮,將使家庭消費與企業投資,都採取觀望態度,除非當下生活必需及企業當下必要的投資,都待物價下跌後再買,讓供需失衡擴大,經濟成長更加遲緩,物價持續下滑。另方面,就業減少,失業增加,更加深減薪的壓力,消費更加保守,經濟焉能成長?如此惡性循環,將使經濟陷入深淵,要脫離此困境,將難上加難。

此並非理論上的推理,日本嚴酷的實例,即在眼前。日本在1998至2003年的六年間,薪資指數除2000年微增0.1%外,五年下降,平均每年下跌1.3%;家庭支出隨之減少,平均每年減1.6%;在供過於求的壓力下,不僅產品售價下跌,設備利用率下滑,企業投資大幅萎縮,內需不足,致使經濟成長平均每年只有0.45%,幾呈停滯。而就業人數年年下降,失業率大幅上升,自1997年的3.4%,至2003年攀升至5.3%,失業人口六年擴增52%,CPI每年下降0.4%;這就是日本「失落十年」中受創最重的六年。而其能在2003年及以後恢復到1%以上的經濟成長,甚至2.7%高成長,主要因中國大陸加入世貿前後市場開放進口大幅增加,日本把握此一契機,大幅增加對大陸出口的貢獻。不過,日本遭遇通縮與減薪的雙重衝擊,其受創之深,迄今尚未能恢復原有的元氣,如今又遭逢金融海嘯重創,經濟再度陷入二次戰後最大負成長(-6.7%),情何以堪!

而台灣除CPI連續三個月下降外,630多萬受僱員工平均薪資,自去年8月開始下滑,至今年2月除1月外,六個月下降,而且降幅不斷擴大,今年1-2月減薪達12.1%,其中製造業減薪更達20.6%,失業率自去年5月的3.84%,今年3月升至5.81%,失業人口同期增加51%,與日本比較,台灣問題來得又猛又急,而且此一情勢,還要持續延續下去。如何不使通縮與減薪相互影響,避免重蹈日本覆轍,就考驗執政當局的智慧與能耐了!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3430659
頁/共53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