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民生戰線
市長:星火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公共議題【民生戰線】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政經觀察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馬英九第一堂財經課
 瀏覽54,803|回應524推薦6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6)

拎杯
Chocola
大同
藍海翔
中華民族的端午節
MOGI

中國時報 2008.04.28 
本報訊
 
 只盼生活好▲總統當選人馬英九上任面臨高通膨、低成長與高負債的台灣,人民痛苦指數居高不下,執政團隊應多傾聽民眾的聲音,好好關愛民眾,提供民眾安樂的生活;圖為一名上班族行經101大樓前的LOVE雕塑。

     如果要用一個字形容台灣現在的經濟體質,你會想到什麼?「易碎品(fragile)」,許多人回答。儘管台灣是四小龍裡最低幅度的通膨,但通膨壓力已是近十多年僅見;在低成長、薪資停滯的環境裡,在國債八年增加二兆四千億的台灣,如何逃出高通膨、高負債、低成長的「兩高一低」之惡性循環,將是馬英九上任的第一堂財經課;至於社會失衡與租稅的失靈,更難短期見效根治。

     過去八年,台灣經濟的複合成長率平均只有四.○%,居四小龍之末,遠低於之前八年的五.三%。如果,台灣能維持過去水準,平均經濟成長率拉到前八年的五.三%或與新加坡的五.四五%比肩而行,國內生產毛額(GDP)可以增加一兆四千億元以上。這個數字,代表的是十多兆元的產值,而且是永遠流失的十多兆元。

     面對新政府的施政方向,外界已有許多期望,似乎,認為經濟的提振與好轉應是一蹴可及、水到渠成。但,事實上眼前挑戰更多,難怪,業者勸告新政府「要管理民眾的期待」。

     油電價一漲 物價將創12年新高

     「台灣到現在還沒有真正感受到物價上漲的威力,」大和總研全球顧問劉憶如說:「這一次,漲起來不是鬧著玩的!」

     五二○上任後僅僅十天,新政權就必須決定,六月油、電價格要漲多少。如果一次漲足,極有可能,今年消費者物價上漲率逼近三%,創下十二年來新高。目前台灣銀行一年定存利率只有二.六五%,台灣很有可能再度變成負利率國家。這樣的通膨,更將幾乎把薪資漲幅吃掉。

     財經學者幾乎都有共識─面對全球性通膨台灣免疫力很小。這個月初,國際貨幣基金調高美國、歐洲與其他已開發國家消費者物價指數預測到二.六%,創下一九九五年以來新高。新政府唯一能做的決策是,一次漲足?或緩步微調?

     贊成一次漲足者,擔心緩漲反而造成物價上漲的預期心理。東華大學經濟系教授溫英幹舉七○年代第一次石油危機為例,時任行政院長蔣經國採取震撼療法,油電價一次漲足,把大家嚇了一跳,但預期心理馬上消失無蹤,物價很快平穩下來。哈佛大學教授,前國際貨幣基金首席經濟學家羅葛符也認為,通膨最怕就是預期心理,「一旦預期形成,整個情況就很難扭轉。」

     最佳化衡量與拿捏 將是大考驗

     主張緩漲者,則認為政策還是需要考慮後座力。台灣經濟研究院院長洪德生認為,理論上一次漲足是對的,但誰也不知道震盪療法後,是不是得繼續再漲。另外,萬一之後的局勢價格是往下掉呢,公用費率是否要跟著下調。目前國際間普遍觀點,隨著美國、歐洲經濟放緩,將有助於壓抑通膨,尤其今年下半,當高成長新興市場開始感受經濟趨緩的痛苦,全球物價壓力會減緩。

     但,不容忽視的是:根據本報民調,有高達五三%的受訪者贊成政府持續凍結油價,認為應該交由市場機制決定則為廿九%。新政府如何在民眾的期望、專業與政治的考量、短期與長期效益之間,作出最佳化的衡量與拿捏,將是一大考驗。

     只是對新總統馬英九而言,如果高通膨惡夢未成真,是因全球經濟放緩而讓全球能源與糧食價格真能平穩下來,這也意味今著年台灣經濟成長率可能跌破四%,創下近四年最低水準。國際貨幣基金就不斷下修今年全球的經濟成長率,根據其最新預測,今年台灣經濟成長率只有三.四%,創下七年前經濟負成長之後的歷史新低。

     國庫沒錢是事實 須訂優先順序

     新政府計畫以擴大公共工程來支撐今年經濟成長率到五%,明年到六%。這樣的政策,看在某些人眼中卻直冒冷汗。國民黨立委李紀珠直言,可預見未來半年物價都會是問題,如果貿然推出大量公共建設,可能會進一步推升物價,甚至產生資源排擠的效果。「政策優先順序一定要調整」,她認為。

     洪德生則直言,他不知這些建設財源在那裏。他說,過去民進黨政府不是不知道要做公共建設,但國庫沒有錢是事實。過去七年,政府資本支出每年平均減五.二%,政府消費只增加○.六六%,比起國民黨執政時平均增加六.四六%,可以顯見政府財務有多麼拮据。

     洪德生說,政府如果凡事要自己做,可預見一定會受到財源的限制。政府不是不能以處理公有資產,籌措建設用資金,但可能都需要修改法規。如果是用BOT,這又考驗文官素質與政府的議約能力。「台灣法律規章、制度面這些非貿易財,能不能改革跟得上?」他問。

     愛台十二項建設 必須務實把關

     曾在世界銀行工作的溫英幹認為,不論是用那一種財源籌措,公共建設最根本的問題是:建設能不能回收?要做的是不是好建設?根據世界銀行的評估標準,每一個公共建設,起碼要有財務效益,譬如:蓋馬路可以回本、經濟效益則如:增加稅收與就業、環境生態評估等問題。新總統提出的愛台十二項建設,都必須放回這些光譜下嚴格檢驗,不能貿然動工。

     外界寄望最殷切的兩岸開放,固然有短期刺激與提振效益,但絕非萬靈丹;終究,政府要面對許多內部長期與根本的經濟課題。而這些課題,都是嚴峻的挑戰。新政府,真的準備好了嗎?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2837677
 回應文章 頁/共53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民間推動委員會 三箭拚經濟
推薦0


人民戰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經濟日報╱社論】
2014.01.11 04:23 am
 
經濟連兩年成長率不到2%,馬總統的元旦祝詞又大聲疾呼要全民拚經濟,而且為了真正顯現其決心與誠意,將五年多來馬政府內唯一能獲得民眾信賴的蕭前副總統請出來組成「民間推動委員會」共襄盛舉。

由於年復一年力拚經濟而台灣經濟愈來愈走下坡,因而就像「狼來了」連喊五年,早已無人當真,於是各方的譏諷、批評無比激烈,連對蕭前副總統能否真正發揮功能,都大表懷疑。這主要歸因於馬總統對所謂「民間推動委員會」所為何來、如何組成、有何位階皆未置一辭,一般民眾又該對它有何期望?

我們私心忖度,這個委員會或可發揮大用,真正產生振衰起敝的奇效,端看主其事者如何玩這場遊戲。

其實,在野黨近年來不斷呼籲政府召開經濟國是會議設法突破當前困境、找尋經濟發展方向,馬總統始終未予正面回應。在朝野對立日烈,政府的重大措施處處飽受杯葛的大環境裡,若真能有機會各方齊聚一堂,坦誠溝通,化解歧見,對全力拚經濟、全民拚經濟的主政者,頗有其必要。

此外,在兩蔣時代,台灣經濟正處於顛峰狀態,但持續十餘年主政者不斷邀請國內外專家學者參加國家建設會議,參與者充分貢獻其真知灼見,引進各先進國家的制度規章與具體做法,為國家建設獻替不少。

民間推動委員會若要真正有所貢獻,應該成為這兩者的整合,各取其所長,發揮一加一大於二的綜效。第一,此委員會若主事者可以敞開胸懷、擺脫禁忌,真正誠懇敦請國內外的學者專家、企業領袖、在野政治人物共同參與,只要不預設立場,又能遍尋各方英雄豪傑,則此一由執政者主導的委員會其功效一點都不會遜於完全出自政治算計、朝野僵持互鬥的經濟國是會議。

其次,此一委員會能否發揮功效,乃至能否盡邀一流人才充分投入,其關鍵在於主政者對其重視與尊敬的程度。若對與會者待之以國士之禮,對會議的共識乃至主要結論矢言將不打折扣促其實現,則與會者的高度、態度,議論的嚴謹、結論之完善,都會大為提高。反之,若又視之如一場裝點場面的大拜拜,則委員會固然將了無貢獻,國人也會因此對馬總統與執政團隊完全絕望。

第三,此一「民間推動委員會」既是全民拚經濟的主要手段,而執政者五年以來面對經濟困境左支右絀,早已黔驢技窮,玩不出新把戲,則此委員會即肩負發掘全民智慧,群策群力為經濟理清頭緒、找出方向、研擬對策的重責大任。這當然絕非易事,許多名聲卓著的專家學者也不見得具備適當的條件。

因此,馬總統如果真心要全民拚經濟,首先,必須公開而且充分授權蕭前副總統,由他負完全責任敦聘國內外適當人士擔任委員會成員,總統本人不應強加任何限制,或透露任何好惡。同時,還應公開向全民保證,委員會的共識與主要結論,只要不是顯然窒礙難行,一概接納而且全力促其實踐。

至於參與委員會的人士,則必須完成一項前置條件,那就是在與會之前,必須提出至少一項有助於突破困境或指點未來發展方向的具體建議,但不能老生常談或言之無物。至於其是否具體可行或者成效宏大,則可由一個事前審查機制先予篩選。加上此一條件固然會使與會者數量大減,但若其果為頭角崢嶸、見識卓著之士,雖少勝多。而且如果人人摩拳擦掌,殫精竭慮苦索不同凡響的搶救經濟妙計,則安倍三箭豈足論哉!台灣若藉此步上正確方向,百年繁榮可期。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5045991
台灣經濟…3個結不解開 怎麼笑?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聯合報╱本報記者林新輝】
2014.01.03 05:52 am
 
「拚經濟」是願景取向的希望工程,民眾本應有感才對。馬總統在元旦祝詞宣示今年是經濟突破年,請出前副總統蕭萬長出馬襄贊,民眾仍覺無感。台灣拚經濟有三個瓶頸:行政、國會、朝野。瓶頸不解開,「微笑老蕭」也無法讓台灣經濟「微笑」。

先談行政部門,公共投資、創業投資、土地活化與都市更新,一直是政府帶動經濟的政策工具。但受制財政困難、效能不彰、缺乏遠見、官僚主義,讓外界對馬政府端出三盤財經牛肉不看好。

以公共投資言,政府力推鼓勵民間資金投入公建,但民間資金參與公共建設是一年比一年少。為什麼?一來,政府財政拮据。再者,效能低落,動輒成立跨部會,「跨部會,什麼都不會」。政府應具備規畫力、執行力、溝通力,「三力」缺一不可。

第二個瓶頸是國會。責怪國會沒做事或許不公,但國會沒有在「關鍵快轉」的時機,通過有利台灣經濟發展的法案,是不爭的事實。一個會期、近五個月的時間,服貿協議仍無法實質審查,這是失職。

自由經濟示範區相關配套法案遙遙無期,每一個會期,立委爭相競逐「利己」的法案,正是台灣經濟奇蹟無法上演續集最大的瓶頸。立院「不拚經濟、拚選票」的陋習要導正。

最後是朝野惡鬥。韓國從亞洲金融風暴,一步一腳印,歷時十年,終於在全球經濟舞台站穩。反觀台灣,從「逢扁必反」到「逢馬必反」,台灣卻是內耗十四年。

立委李桐豪說得中肯,要扭轉台灣經濟困局,單憑老蕭一己之力,無異緣木求魚。在批評政府牛肉之餘,批評的人手上也沒有牛肉,唯有朝野透過政策競爭,找到「救台灣」的共識,拚經濟才有可能動起來。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5043110
馬總統 找回老蕭拚經濟
推薦0


人民戰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聯合報╱記者王光慈/台北報導】
2014.01.02 03:33 am

前副總統蕭萬長。
(圖/本報資料照片)
總統元旦談話 定調經濟突破年

執政邁入第六年,馬英九總統昨天發表中華民國一○三年元旦祝詞,宣布將行政院「國際經貿策略小組」提升到總統府層級,明天召開第一次會議,由他親自主持;並邀請前副總統蕭萬長成立民間推動委員會,邀集在野黨及工商團體參與。他表示,今年將成為台灣經濟的突破年。

受馬總統委託成立民間推動委員會,蕭萬長說,他深感責任重大,必當全力以赴,協助政府提出推動參與區域經濟整合的具體策略。

有別以往以回顧施政成果為主軸,昨天馬總統一開場就破題,宣示政府今年只有一個重點,就是全民拚經濟。

昨天馬總統出席揮毫活動時,有人寫出「馬上有錢」,吐露心聲。
記者蘇健忠/攝影

為了展現加入區域經濟的決心,馬總統表示,「國際經貿策略小組」針對兩岸服貿與貨貿協議、「跨太平洋經濟夥伴協定」(TPP)與「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提出具體行動方案。

此外,蕭萬長成立的民間推動委員會,將廣泛徵詢各界意見,盡速提出讓台灣搶攻區域經濟整合灘頭堡的具體策略。

馬總統說,過去一年台灣面臨許多挑戰,有成就也有挫折,整體來講是比較辛苦的一年。經濟好壞與否,是民眾生活過得幸不幸福的關鍵;經濟成長率與實質薪資水準,是政府當前最嚴峻的挑戰,也是最迫切的課題。

馬總統表示,台灣過去五年雖有進步,但還是不理想;比起許多貿易競爭對手,台灣產業轉型、結構調整和加入區域經濟整合的速度,都遠遠落後。政府將大刀闊斧調整和改革,帶領充滿活力的民間產業一起拚經濟。

馬總統引述英國前首相邱吉爾名言指出,「悲觀的人總是在機會中看到困難,樂觀的人卻是在困難中看到機會」。馬總統說,台灣不能再等待、不能再猶豫,必須採取果斷的行動,排除萬難、開創新局。如今世界各國都在努力,在拚經濟的巨流中,台灣只有把握現在,才能確保未來。

馬總統說,為了維持經濟成長,台灣必須參與區域經濟整合;「這不是免費入場券」,必須顧及平等、互惠原則。台灣經濟若想更上一層樓,要適時因應中國大陸經濟轉型,調整產業結構並推動兩岸產業合作,才有助拓展大陸市場,也更容易參與區域經濟整合。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5042843
政府不應再動擴大舉債的歪腦筋
推薦0


人民戰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經濟日報╱社論】

2013.11.28 03:18 am

財政部長張盛和日前在國民黨中常會中報告,指出目前中央政府累積的未償債務餘額占GDP約38.6%,距公共債務法40.6%的上限只有2個百分點,只可再借2,727億元,未來一年的財政缺口約在2,700億至3,000億元間,若舉債上限不調高,可由釋出公股、公營事業民營化與活化國有土地等方式籌措財源,必要時將加稅,以降低財政缺口。

行政院長江宜樺表示不排除修法提高舉債上限,而馬總統則表示台灣舉債比重只占GDP的38.6%,相較於很多國家舉債上限達到60%、70%,甚至於200%者,其他國家活得好好的,人家能,台灣為何不能?此語一出,批評聲不斷,畢竟無論是個人、企業或國家,舉債過多都是不宜,馬總統此言有見不賢而思齊之意,難免引人非議。

事實上,從事國際比較不但要包括各級政府的總債務,債務的定義也要與國際併軌。依據國庫署的統計,10月底各級政府總債務是6.19兆元,約占前三年平均GDP的44%左右,距50%上限仍有空間。但是依照國庫署的舉債白皮書中所謂的國際貨幣基金定義調整,則立即增至48%,如果依國際廣義的定義將潛在負債15.67兆元計入,則公共債務占GDP的比重高達157.4%。根據OECD的統計,2013年世界政府債務占GDP比重最高的國家為日本(224.3%)、希臘(160%)、義大利(129.6%)、美國(113%)、英國(110.4%)、法國(108.2%)、德國(86.2%)、加拿大(85.5%)。國際貨幣基金的統計,台灣居中,雖不突出,但惠譽信評已先後對我國國債的成長提出警告。

民主政治下,執政者為鞏固選票儘量避免增稅,舉債成為常態,台灣負債上限多次提高,而國民平均租稅負擔率僅12.8%,正往高負債國家邁進。不少國家愈借愈多,終於飲鴆止渴,古典經濟學者大衛.休姆曾說,國家不消滅公債,公債必將消滅國家。希臘就是前車之鑑,但仍有許多國家繼續往前衝。

一般來說,公共債務所產生的資源重分配效應,是財政學者最為關注者。首先,舉債必須要同時考慮到資金的來源與資金的用途。資金來自民間儲蓄,有經濟擴張效應,若來自民間投資,會產生排擠作用,而將這個資金用做政府消費支出,其負面影響更大;同時,縱使將它用於公共建設,亦會有投資效益的差異出現。其次,要考慮跨世代的公平,這一代借錢消費享受,下一代課稅還錢,債留子孫,自然不公平。第三,買公債者多為富人,還本付息時的稅負卻多由中產階級來承受,如果債務支出獲利者也是大企業、有錢人,它所造成的負面財富重分配效應就更大。第四,許多國家發行的是外債,一旦負債比過高,外匯存底不足,信評下降,出售者多、買入者少,則立時進入困境。台灣的國債多為國內債,尚無此憂慮。

由於舉債所產生的問題頗多,各國均設定舉債上限,以防失控,但是執政者每每挑戰法律規範,提高上限,以舉借更多的債務。我國財長在國民黨中常會的報告、美國10月的債務危機,都隱約有此意。但是有了這項對財政的約束,以及信評與市場投資人對國債債信的制約,迫使不少國家改採另一種不受法律限制的舉債,就是經由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以印鈔、擴張信貸方式來達到目的。印鈔不必課稅還錢,但是經由物價變動,成為人民感受較輕的通貨膨脹稅;透過金融機構的信用擴張,也可以達到類似的效果。美國的量化寬鬆、歐洲央行印鈔買會員國的公債,各國紛紛跟進,缺乏外在的約束,造成世界性的金融擴張,後果不堪設想。因此,學術界已經有人討論是否比照舉債上限,對央行創造貨幣的能力加上一個緊箍咒,以防止另一種政府債務災難的出現。

從台灣的角度而言,建立應有的財政紀律,維持健全的財政結構與公正公平的租稅體制,才是可長可久的立國之道。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5032257
國家受不了
推薦0


人民戰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聯合報╱黑白集】 2013.09.04 02:45 am 
 
考試院長關中說,公教福利太好,一對退休教師夫婦若月領十四萬,周休七日,周遊列國;他們很好,但國家受不了。

「國家受不了」是一種概括描述,關中的意思,是指國家財政難以負荷。進一步看,即使政府可以舉債支應這些福利,以赤字的遞延效果,真正受不了的將是台灣的下一代。他們的所得變少,負擔加重,工作難覓;同時要繼承社會上一代人所留下的偌大債務,這也是他們「幸福感」薄弱的原因。

事實上,「國家受不了」的事不止這一樁。例如,政府編列八年一千四百億元治水,結果大錢砸下去,八年後水照淹、路照斷、山照崩。現在,許多縣市長還搶著要求中央發錢給他們;但如果不好好檢討治水手法和工程效益,如果不好好調查誰居間中飽了私囊,卻一味要政府加稅讓他們撒錢,國家受得了嗎?老百姓受得了嗎?

再如,立法院連開兩次臨時會,無非希望解決核四公投、服貿協議等議題;但會也開了,加班費也領了,需要解決的議題就是無法進入程序。不通過、不否決、不討論,立委拿錢拖案子,國家受得了嗎?

任何國家,都很難十全十美;但比較好的國家,總是能在問題變得無法收拾前想方設法解決。公教福利太好,除造成世代剝奪,對其他社會階層也是不公。治水預算集中某些縣市,平白肥了特定包商;相對的,其他縣市或其他用途的預算就受到壓縮。這種浪費和不公,都是國家難以承受之重。

其實,以國家為名只是個幌子。一個國家會走到「受不了」的地步,主要是社會上挑擔子的人少了,靠別人挑的人多了。台灣正在漸漸變成這種情況。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5005652
必須面對的真相:財政缺口持續擴大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經濟日報╱社論】 2013.08.21 01:57 am 
 
本周一財政部召開奢侈稅(特種貨物及勞務稅條例)修正案公聽會,財政部主張修而不廢,但立委、相關業者各有不同意見。之前也有評論者提倡要廢除兩稅合一,甚至有人建議提高營業稅,以補政府財政缺口。我們呼籲行政院不要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每次僅檢討單一稅制,必定會不斷引起社會爭議;因此必須從整體面來檢討稅制,徹底解決財政缺口,而目前正是時機。

我國所面對財政缺口與負擔的問題嚴重性,已經到了必須認真面對的時刻。上周傳出明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有財政缺口,政府規劃出售所持有上巿櫃股票約500億來補足;而面對遲緩的經濟成長,行政院即使有刺激景氣之公共建設計畫,亦苦無可用的足夠預算;相對各國的規劃,台灣的擴張性財政政策還真是小兒科。其實,自從2009年起政府財政已經連續五年入不敷出,而中央政府未償還債務餘額今年將達5.3兆元,已逼近公債法所規定的上限,幾乎已無舉債空間;更嚴重的問題是勞工保險基金、公教人員退撫基金、國民年金保險基金,去年底估計財務缺口已逾9兆,這些金額並未列入政府負債,但未來仍是政府的負擔與支出。因此,如果經濟未有顯著成長,面對日漸增加的財政支出與負擔,將使政府未來預算更形捉襟見肘。

整體稅制攸關國家財政健全性,而目前可預見台灣財政將日趨惡化。近20年來,我國租稅負擔率(稅收除以國內生產毛額)從1992年的18.4%降到2003年的11.7%,2011年則為12.2%,而國際上相對比率為20%,這代表我們必須對台灣整體稅制加以檢討與改革。政府去年原本要對上述三大保險基金的缺口,提出增加保費、延後請領、降低請領金額等方向,但後來還是紙上談兵,可見問題仍未解決,大家還是不願面對真相。

由於租稅負擔率的不斷下降,兩稅合一成為檢討的對象。從兩稅合一法制實施後,估計營利事業給予股東的抵稅權,稅收損失達1,500億元,因此有評論者提倡廢除兩稅合一。但是,反對者認為企業股東稅負會增加,可能會降低投資意願;支持者卻認為這十年來台灣投資意願仍低落,兩稅合一不僅沒有創造投資增加,卻降低稅收。另外,有鑑於台灣營業稅率僅5%,在國際上屬偏低水準,因此有評論者提出只要提高1%的營業稅,就可以增加700億元的稅收;然而反對者認為提高營業稅,增加所有民眾的消費負擔,會將經濟再度打趴。

同樣地,有關奢侈稅的存廢,各方立場皆異。依據奢侈稅原先規定,民眾購買非自用住宅一年內轉手,依銷售總價課徵15%的稅;一年以上未滿二年內轉手,課徵10%的稅。財政部提出全國超過66萬人持有三棟以上房屋,顯示「囤房」現象嚴重。財政部傾向奢侈稅除了延長課徵的年限來抑制房價之外,不排除選擇在奢侈稅、印花稅或契稅上,對多屋族課徵「買房稅」。但相關業者認為奢侈稅並未達到抑制房價效果,同時降低房屋成交量。另外,立法委員曾巨威建議,將現行以實際銷售價格課稅的奢侈稅,改為以實際利得課稅;為顧及買進成本的舉證,可先從二年內的短期買賣著手,只要掌握實際買進的價格,就可計算出實際利得。在各方意見紛陳之餘,應認知奢侈稅其實是過渡階段,若能以奢侈稅之實價登記為基礎,逐步走向實價課稅,才是量能課稅的真諦。

如果政府能夠妥善而有效率地運用稅收,繳稅則是人民必要的負擔。為了不要將財政問題留給下一代,現在是要整體檢討稅制的時機。但各種稅制各有其不同影響層面,行政院有必要跨部會討論,提出降低影響層面、增加稅收的規劃,藉以強化國家財政健全性。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5000784
擠泡沫時代 台灣應變對策在那裡?
推薦0


人民戰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經濟日報╱社論】 2013.07.08 02:59 am 
 
最近美國聯準會(Fed)對QE(量化寬鬆政策)退場態度日益明確,預計第4季將開始縮減購債規模;另一方面,中國大陸最近因人民銀行袖手致銀行體系出現罕見的錢荒,兩者皆預告全球將進入擠泡沫的時代,這對台灣經濟勢必投入新的變數,政府和民間皆須及早因應。

美國聯準會雖僅預告QE將逐步退場,但擠泡沫的的作用已開始發酵:

其一,商品市場泡沫正快速崩解,黃金價格暴跌,結束長達12年的黃金牛市;依賴資源出口的國家如俄羅斯、巴西、秘魯、澳洲等成重災區,股市、匯市同步慘跌。

其二,跨境資金移動開始逆轉,過去3年湧進新興市場的龐大熱錢大量撤出,原本因熱錢吹起的巨大資產泡沫和經濟榮景假象迅速瓦解,尤其高度依賴外來資金及存在貿易赤字的國家,包括拉丁美洲、部分東協及亞洲國家,正面臨房市崩解、股市波動及匯率貶值惡性循環,不排除釀成地域性金融風暴。

其三,公債利息飆漲,債券價格大幅滑落。美國10年期公債殖利率最近從1.6%飆升至最高2.7%,目前雖暫回落至2.2%,但利率走高已成趨勢,從而勢必戳破因低利及資金行情撐起的債市和股市泡沫,全球股債市的劇烈動盪難以避免。

其四,美元匯率轉強加速全球資金大挪移,全球匯市波動及匯率戰均可能加劇,影響全球金融秩序及經濟穩定。

總體看來,QE退場將擠壓多年來因全球資金泛濫形成的巨大經濟及金融泡沫,從而可能減緩全球經濟復甦。而QE退場也將影響歐盟寬鬆貨幣政策及日本的超級量寬措施,全球寬鬆貨幣政策時代最遲明年底將宣告結束,另一波世界經濟結構性的調整無可避免。經濟開放程度高、規模較小的經濟體,包括台灣在內,所受影響程度愈高。

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大陸擠泡沫更面臨經濟及金融雙泡沫的危機,擠泡沫的過程對台灣影響更深更廣。

大陸投資泡沫遍及汽車、鋼鐵、水泥、石化、平板玻璃、鋁業,太陽能、風電、LED、資通訊業,乃至包括鐵路、公路、機場、港埠等各地公共建設,因全球需求低迷影響大陸出口,加上內需持續降溫,產能過剩及重複投資情形更為嚴重,已迫使北京必須展開全面清理整頓。

大陸金融三大泡沫包括房市、地方債及影子銀行,衍生的問題更為嚴重。大陸金融泡沫主因在貨幣供給因金融海嘯後寬鬆貨幣政策及熱錢湧入而激增,從2008年到2012年,大陸貨幣供給額M2增加一倍;信貸總額占GDP比重從120%提高到200%,因而引發巨大的金融泡沫。北京雖祭出嚴厲調控措施,但金融泡沫卻是愈吹愈大。

今年以來,大陸M2年增率仍逾15%,貨幣供給存量更突破百兆人民幣,但6月銀行體系仍然鬧錢荒,究其原因就是不正常信貸,尤其是以理財商品、信託及民間借貸形式存在的影子銀行過度擴充造成的後遺症,最後雖因人民銀行挹注流動性而略見舒緩,但北京顯然已下決心擠出金融泡沫,避免演變成更大的金融風暴。

大陸擠泡沫勢必冒經濟「硬著陸」的風險,高盛、摩根士丹利等外資機構最近大幅調降大陸經濟增長預測值,高盛更預測今後7年大陸平均經濟增長率可能低於6%。台灣經濟規模不大,且高度依賴出口,和大陸經濟連動性又高,因而更容易受到全球及大陸擠泡沫的衝擊。

有鑑於此,政府及民間對今年下半年乃至明後兩年經濟展望宜更為謹慎保守,政府一方面須致力維持國內金融的穩定,降低系統性風險,另一方面,須及時推出短期振興經濟的對策,藉以緩和出口可能持續降溫。最重要的是,政府須加速落實各項改革措施,並及早確定是否調漲電價政策,唯其如此,才能重振人民對政府的信心,攜手共抗與日俱增的經濟變數。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4984099
觀察站/稅之惡 誰之過?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聯合晚報╱記者陳素玲/特稿】 2013.06.15 03:54 am 
 
馬總統上任之初,為了搶救疲弱經濟及吸引資金回流,祭出一連串減稅措施,遺贈稅一降就年損失192億元;通過促產條例延長,稅收一減又是一年150億元;最大宗的營所稅更從25%驟降到17%,流失千億元稅收;再加上其他林林總總減稅優惠,才一年光景,稅改聯盟在馬總統上任周年財稅總體檢,統計減稅金額近2千億元,當時的財政部李述德被冠上「史上最敗家財政部長」之名,此後如影隨形。

李述德當時引用拔毛理論,主張減稅舉債是為了創造更大稅收,是「造福子孫」,但如今看來,減稅創造的經濟成長效益,受到全球景氣衝擊影響,成效有限,但政府財政因為減稅引發財政危機,進而造成重要施政進退不得,後遺症已然浮現。

減稅與經濟效益之間因果關聯,一直是爭議性話題,但當開源增稅處處受肘,討好減稅優惠不手軟時,施政財源左支右絀,政策規劃只好七折八扣。

就像家庭支出柴米油鹽,樣樣都要錢,政府要照顧人民生老病死,那樣不需要財源? 近幾年無所節制的舉債、減稅,已經陸續看到惡果,各方有志之士紛紛提出沈痛建言,財政單位應該正視開源節流的重要性,屆時苦果也是全民難以承受。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4975090
楊志良批馬降稅惠財團 政府沒錢投入醫衛
推薦0


人民戰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聯合晚報╱記者陳麗婷/台北報導】 2013.06.14 03:24 pm  

楊志良談食安:政府投入心力低 / 吳登立 樂嘉妮
 
衛生署前署長楊志良直言總統馬英九任內是降稅降最多的,違背三民主義與國父均富的理想,錢都被大財團賺走。
報系資料照

衛生署前署長楊志良今天出席一場民間公共衛生論壇時砲聲隆隆,直言政府若減少醫療費用,「五大皆空恐變成八大皆空」;更罵政府「笨蛋!」,根本的問題是財稅制度不公,政府沒錢。他更抨擊總統馬英九任內降稅降最多,以後國民黨中常會不要再宣讀國父遺囑,因為早就違背三民主義與國父均富的理想,錢都被大財團賺走。

楊志良今天在一場食品安全論壇記者會中,痛批政府財稅制度走偏,造成貧富不均、政府也沒錢建設。他說,台灣投入醫療的費用已經不算多,若要從醫療中拉出一部分出來給公衛預防工作,非常困難。他更提及發生H1N1疫情時,有件很丟臉的事情,政府拍板提供部分民眾預防接種疫苗的經費,但政府卻沒錢,最後只好從莫拉克風災經費中撥一部分經費,除了給災民打預防針,也補助民眾施打。

楊志良說,問題的根源是在於稅制不公,台灣稅制從統李登輝任內開始走偏,到了總統馬英九任內更嚴重,因為降太多稅,錢都被大財團賺走。

他解釋,政府營利事業所得稅、遺產稅、贈與稅,甚至希望財團可以增加投資創造機會,但這個方法在國際間已經被證實是行不通的,財團有錢就拿來炒房,擁有帝寶者,一年繳的管理費比繳的稅還多,再去看看帝寶每天晚上根本很少戶數亮燈,就知道是炒房,「現在就等看誰是最後一隻老鼠、遲早會崩盤」,台灣在民主國家中已是很爛的國家。

楊志良質疑說,這些道理「我上大一的經濟學就懂,為何財政部或財政委員都不懂?」

衛生署前署長楊志良直言總統馬英九任內是降稅降最多的,違背三民主義與國父均富的理想,錢都被大財團賺走。 / 報系資料照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4974865
重點不在三箭,而在拉弓造勢的氣魄
推薦0


人民戰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聯合報╱社論】 2013.06.13 03:35 am 
 
我國經濟表現低於預期,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認為,台灣需要有像「安倍三箭」那樣的政策激勵,才能使經濟達到百分之五的成長,從「中康」國家提升為「富國」水準。張忠謀的主張獲得了各界共鳴,但落至企業界的回應,響起的卻是「貶值救經濟」的呼聲,未免過度簡化了問題。

台灣和日本的狀況有同有異。相同的是,長年政治紛亂拖累行政效能,排擠了專業思維,但兩國均擁有龐大的超額儲蓄未用於投資;不同的是,日本經濟是承載著「失落廿年」的沉痾,積重甚深;而台灣只是近年產業轉型不順,低薪資及高失業的不安亦有待解決。

安倍上任僅半年,他提出的「三支箭」──包括匯率貶值、貨幣寬鬆和產業結構改革,其實未必支支命中紅心,卻能一掃日本積鬱多年的沉悶,創造了第一季GDP百分之四點一的高成長。其中關鍵,並非安倍掌握了什麼錦囊妙計或通天之鑰,而是他展現了一股領導奮起的強烈意志,因而激發了日本人民突圍求變的力量,也取得國際社會的支持。儘管安倍第三支箭的威力有減弱的跡象,但日本經濟「開始動起來」的大勢已重新盤整,不再是一潭死水。

事實上,「日本能,台灣為何不能」並不是我們要討論的問題。各國的經濟處境不同,症狀和解方必然也不一樣,原本就不該以其他國家的作法為比附。安倍的「三支箭」,是針對日本經濟的長年病灶而發,台灣拿來照抄,便未必適用。更遑論,許多企業界一心只想著新台幣「貶值」這帖妙方,以為就是提振景氣的萬靈丹,恐非對症下藥之計。

安倍政治利用右翼軍國主義煽惑民間情緒的作法固不足取,但值得台灣深思的是:日本第一季經濟成長,從原先預測的百分之二點八,兩度上修至三點五、再到四點一;反觀台灣,同期間的經濟成長卻從預估的百分之三點二六下修到一點五四。如此背道而馳的發展,台灣究竟遺漏或疏忽了什麼?

沒錯,差別就在領導力與決斷力。要稱安倍經濟學是「巫毒經濟學」,或指責他「以鄰為壑」也好,日本利用各種政策工具改變了國際競爭的態勢,而且它的作法獲得了其他先進經濟體的支持。對於這樣長期或短期內不可能逆轉的競爭環境變化,台灣可以做的就是因應形勢調整戰略,至少須確保我國經濟及產業不會受到衝擊與傷害。但政府採取了什麼對策嗎?沒有!政府並未提出什麼架構性的因應策略,企業界和央行還在為匯率問題彼此指責,朝野仍在為核四公投、證所稅等問題纏鬥不休,消費者則被食品違規添加物風波鬧得心慌意亂。一個缺乏願景的經濟,如何能激發全民士氣?

簡單地說,台灣經濟的窒悶無力,缺少的不是那「三支箭」,而是沒有人有膽識及氣魄去拉開決斷之弓,把箭發射出去。環顧政府各部門,許多官員都在作安全的盤算,確保不要惹禍上身或引發非預期的政治效應。最明顯的例子是,閣揆為了經濟「保三」而率九大部會首長鄭重提出刺激景氣方案,五年的政府投資竟然是區區卅二點四億元,內容還包括瓦斯爐、熱水器的補助,被譏為史上「最小氣」方案,荒謬之至。

非僅如此,政府既不設法採取擴張預算來振興景氣,竟還採取緊縮作法,將明年總預算大幅刪減百分之八,創歷年最高減幅。更難理解的是,在財政拮据下,外界皆曰明年即將上路的十二年國教應該採取「排富措施」,以避免財政排擠效應,並避免學生大量流向私校;但教育部卻不顧地方政府財政短絀難以配合的現實,堅持一意孤行。政府施政思慮如此局部而失衡,一味追表相的政績,如何可能突破經濟從「中康」邁向「富國」的瓶頸?

如果馬政府了解經濟是台灣發展的命脈,一定可以找到屬於我們自己的三支箭。前提是,決策者需有勇敢拉弓造勢的氣魄,箭才可能命中目標。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4973842
頁/共53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