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民生戰線
市長:星火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公共議題【民生戰線】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政經觀察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馬英九第一堂財經課
 瀏覽54,941|回應524推薦6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6)

拎杯
Chocola
大同
藍海翔
中華民族的端午節
MOGI

中國時報 2008.04.28 
本報訊
 
 只盼生活好▲總統當選人馬英九上任面臨高通膨、低成長與高負債的台灣,人民痛苦指數居高不下,執政團隊應多傾聽民眾的聲音,好好關愛民眾,提供民眾安樂的生活;圖為一名上班族行經101大樓前的LOVE雕塑。

     如果要用一個字形容台灣現在的經濟體質,你會想到什麼?「易碎品(fragile)」,許多人回答。儘管台灣是四小龍裡最低幅度的通膨,但通膨壓力已是近十多年僅見;在低成長、薪資停滯的環境裡,在國債八年增加二兆四千億的台灣,如何逃出高通膨、高負債、低成長的「兩高一低」之惡性循環,將是馬英九上任的第一堂財經課;至於社會失衡與租稅的失靈,更難短期見效根治。

     過去八年,台灣經濟的複合成長率平均只有四.○%,居四小龍之末,遠低於之前八年的五.三%。如果,台灣能維持過去水準,平均經濟成長率拉到前八年的五.三%或與新加坡的五.四五%比肩而行,國內生產毛額(GDP)可以增加一兆四千億元以上。這個數字,代表的是十多兆元的產值,而且是永遠流失的十多兆元。

     面對新政府的施政方向,外界已有許多期望,似乎,認為經濟的提振與好轉應是一蹴可及、水到渠成。但,事實上眼前挑戰更多,難怪,業者勸告新政府「要管理民眾的期待」。

     油電價一漲 物價將創12年新高

     「台灣到現在還沒有真正感受到物價上漲的威力,」大和總研全球顧問劉憶如說:「這一次,漲起來不是鬧著玩的!」

     五二○上任後僅僅十天,新政權就必須決定,六月油、電價格要漲多少。如果一次漲足,極有可能,今年消費者物價上漲率逼近三%,創下十二年來新高。目前台灣銀行一年定存利率只有二.六五%,台灣很有可能再度變成負利率國家。這樣的通膨,更將幾乎把薪資漲幅吃掉。

     財經學者幾乎都有共識─面對全球性通膨台灣免疫力很小。這個月初,國際貨幣基金調高美國、歐洲與其他已開發國家消費者物價指數預測到二.六%,創下一九九五年以來新高。新政府唯一能做的決策是,一次漲足?或緩步微調?

     贊成一次漲足者,擔心緩漲反而造成物價上漲的預期心理。東華大學經濟系教授溫英幹舉七○年代第一次石油危機為例,時任行政院長蔣經國採取震撼療法,油電價一次漲足,把大家嚇了一跳,但預期心理馬上消失無蹤,物價很快平穩下來。哈佛大學教授,前國際貨幣基金首席經濟學家羅葛符也認為,通膨最怕就是預期心理,「一旦預期形成,整個情況就很難扭轉。」

     最佳化衡量與拿捏 將是大考驗

     主張緩漲者,則認為政策還是需要考慮後座力。台灣經濟研究院院長洪德生認為,理論上一次漲足是對的,但誰也不知道震盪療法後,是不是得繼續再漲。另外,萬一之後的局勢價格是往下掉呢,公用費率是否要跟著下調。目前國際間普遍觀點,隨著美國、歐洲經濟放緩,將有助於壓抑通膨,尤其今年下半,當高成長新興市場開始感受經濟趨緩的痛苦,全球物價壓力會減緩。

     但,不容忽視的是:根據本報民調,有高達五三%的受訪者贊成政府持續凍結油價,認為應該交由市場機制決定則為廿九%。新政府如何在民眾的期望、專業與政治的考量、短期與長期效益之間,作出最佳化的衡量與拿捏,將是一大考驗。

     只是對新總統馬英九而言,如果高通膨惡夢未成真,是因全球經濟放緩而讓全球能源與糧食價格真能平穩下來,這也意味今著年台灣經濟成長率可能跌破四%,創下近四年最低水準。國際貨幣基金就不斷下修今年全球的經濟成長率,根據其最新預測,今年台灣經濟成長率只有三.四%,創下七年前經濟負成長之後的歷史新低。

     國庫沒錢是事實 須訂優先順序

     新政府計畫以擴大公共工程來支撐今年經濟成長率到五%,明年到六%。這樣的政策,看在某些人眼中卻直冒冷汗。國民黨立委李紀珠直言,可預見未來半年物價都會是問題,如果貿然推出大量公共建設,可能會進一步推升物價,甚至產生資源排擠的效果。「政策優先順序一定要調整」,她認為。

     洪德生則直言,他不知這些建設財源在那裏。他說,過去民進黨政府不是不知道要做公共建設,但國庫沒有錢是事實。過去七年,政府資本支出每年平均減五.二%,政府消費只增加○.六六%,比起國民黨執政時平均增加六.四六%,可以顯見政府財務有多麼拮据。

     洪德生說,政府如果凡事要自己做,可預見一定會受到財源的限制。政府不是不能以處理公有資產,籌措建設用資金,但可能都需要修改法規。如果是用BOT,這又考驗文官素質與政府的議約能力。「台灣法律規章、制度面這些非貿易財,能不能改革跟得上?」他問。

     愛台十二項建設 必須務實把關

     曾在世界銀行工作的溫英幹認為,不論是用那一種財源籌措,公共建設最根本的問題是:建設能不能回收?要做的是不是好建設?根據世界銀行的評估標準,每一個公共建設,起碼要有財務效益,譬如:蓋馬路可以回本、經濟效益則如:增加稅收與就業、環境生態評估等問題。新總統提出的愛台十二項建設,都必須放回這些光譜下嚴格檢驗,不能貿然動工。

     外界寄望最殷切的兩岸開放,固然有短期刺激與提振效益,但絕非萬靈丹;終究,政府要面對許多內部長期與根本的經濟課題。而這些課題,都是嚴峻的挑戰。新政府,真的準備好了嗎?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2837677
 回應文章 頁/共53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防治資產價格泡沫 宜早不宜遲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經濟日報╱社論】 2009.10.08 03:05 am 
 
日前國際貨幣基金(IMF)示警,中國大陸正擔心資產價格泡沫化之際,央行前副總裁許嘉棟亦警告,央行若待民生物價上漲才決定調整貨幣政策,那是很危險的;因為彼時資產價格早不知已飆漲到何種地步了。對此,央行總裁彭淮南表示:央行的貨幣政策需要納入資產價格的考量;不過目前股市及房市價格,沒有異常狀況。如以「央行總裁」立場作此表示,是可以理解的;但就國內情勢觀察,不表示沒有資產價格泡沫化的隱憂。

當前央行決定維持低利率,但國內出超不斷擴大,國際熱錢大量流入,外匯存底快速上升,貨幣總計數(M1b)增加率自年初的1.8%升到8月的22.1%,使國內出現股、債、匯三市齊揚的景況,房地產價格亦居高不下,資產價格泡沫化隱憂似已浮現,不能掉以輕心。

檢討1980年代台灣與日本資產價格泡沫破滅,對整體經濟的衝擊及政府決策扮演的角色,值得央行參考。台灣於1986-87年出超急速擴大,外匯存底大量累積,M1b增加率快速上升,致使1987-88年股價指數呈倍數成長,台北市房地產價格亦大幅上升。當時經建會提出「穩定重於成長」的呼籲,主動會商央行及財經兩部,研擬「當前物價問題因應措施方案」,於1989年3月報行政院核定實施。

當時由於新台幣快速升值,躉售物價指數下跌,消費者物價指數亦僅上升1%上下,相當穩定。名義上是以M1b大增,避免未來物價上漲採取因應措施;實質上則以抑制股市及房地產價格狂飆為主要目標。在採取強烈緊縮後,M1b增加率由兩位數降為個位數,次年3月變為負成長;股價指數在1990年2月10日繼續飆至頂峰12,495點後滑落,至同年10月31日跌至2,912點;台北市房地產價格則自1989年達到頂峰後穩住,1991年回跌;資產價格泡沫破滅。

日本出超自1983年起大增,至1986年的四年間出超平均每年增加50%,加以熱錢流入,貨幣總計數激增,股價指數自1983年大幅上揚,一直飆升到1989年12月9日頂峰的38,916點才開始下滑,一路跌跌停停,到1991年6月的15,952點才停住。日本房地產價格自1986年開始狂飆,至1990年五年間狂漲三倍,1991年穩住,1992年開始大跌。

在台、日資產價格泡沫破滅前,政府都採取了強烈緊縮措施,不過在時間點上,卻有相當大的差異。台灣在股價狂升二年三個月,股價漲至7,318點時,即大幅提高存款準備率及存放款利率,但股價仍狂漲一年後才大幅下滑,八個月間下跌9,583點,不過隨即回升,至1991年5月的七個月間又回升3,081點。但日本在股價狂飆六年半後,股價指數已升至32,000點上下,才大幅提高利率,股市再持續上升七個月後才大幅下滑,重跌22,964點,是台灣跌幅的2.4倍,且一跌不起。在抑制房地產價格方面,台灣在房地產價格大漲二年後,採取選擇性信用管制,嚴限不動產放款及擔保;日本在房地產價格狂漲四年後,才採取選擇性信用管制措施。

顯然台灣及日本上波資產價格泡沫破滅,投資人均被套牢,不過由於日本政府在採取因應措施時間點上,顯然較台灣晚,致不論股市或房地產價格,日本都比台灣漲的更高,跌的也更慘,因而不僅股市與房地產價格跌後一蹶不振,經濟成長率亦大幅下滑,自泡沫形成期(1986-89)每年成長4.7%,至破滅後的1992-2003年大幅下降到0.9%,被稱為「失落的十年」。而台灣同時期,每年經濟成長率亦自10.2%,降為5.3%,降幅雖較日本緩和,但腰斬一半,受創亦很慘重。因此,如何能避免資產價格泡沫化,才是上上之策。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3643799
追求財政與環境的雙永續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經濟日報╱社論】 2009.10.07 03:32 am 
 
輿論一再警告政府負債嚴重,已達紅色警戒線,恐將影響政務推動、國家債信、經濟安定與成長。財政部卻不太在意,一再回應政府債務與日、美等國相比尚稱穩健,並大言不慚「舉債建設」有何不妥?然而日前監察院審計部指出,政府債務包括隱藏性在內已高達20兆元,遠超過8.5兆的政府總資產,嚴重凸顯執政者不負責任、債留子孫。其實負債尚不止此,這一代人過度消耗能源及環境資源,卻讓子孫承擔後果,更令跨世代不公現象雪上加霜。

依據財政部截至2009年8月底的統計,中央政府未償還債務餘額約3.9兆元,占GDP的32.2%;由於此僅包括一年以上的非自償性債務,統計定義極為狹隘且不完整,以致數字大幅偏低;對照國際定義,不但應再包括一年以下短期債務、具自償性債務、各種非營業基金債務,尤應包括各種社會保險虧損在內;依此估算,合計遠超過GDP的100%,審計部並非危言聳聽。政府若要有效管理財政,首應徹底弄清楚有多少債務,更應明白財政惡化、債留子孫的源頭。

預算法第23條規定「政府經常收支,應保持平衡」,此乃追求財政紀律最起碼的底線;然而有些年度財政困窘,乃做高經常收入、做低經常支出,藉以規避規範,連最低標準都達不到。政府不斷強調舉債建設為後代子孫留下資產,然其關鍵在於,公共投資是否值得推動、有無具公信力的成本效益評估、計畫執行是否有效率、完成後是否有如規劃地有效使用與維護。鑑諸以往經驗,公共建設效益不彰已司空見慣。若1分錢的舉債卻只創造0.1分錢的效益,這種「舉債建設」豈能贏得支持?

人民要求政府多提供服務,政府就應有魄力的向人民公平合理的收稅,原本天經地義;然而政治人物為了選票,不斷炮製享受公共服務卻不必付應有代價的「財政幻覺」,誤以為是白吃的午餐,終致寅吃卯糧、債留子孫。國家財政應永續經營與長遠規劃,更是基本原則;然若政府提出的「財政健全方案」,只是一味強調賣公營事業股票、賣國有土地來籌措財源,雖能改善一時財務狀況,對「財政健全」虛應故事,賤賣資產有何公平正義?

至於隱藏債務中有高達10兆元來自軍公教人員屬恩給制前之退休給付義務、公務人員退撫基金未來支付缺口、公農勞保虧損等,由於沒有提存足夠的保費與給付準備,就如同應該收的稅不收,同樣債留子孫。隨著高齡化及少子化時代來臨,未來工作者不但承擔上一代留下的債務,且要擔負高齡化社會老人照顧及醫療健保支出的增加;這一代不負責任地將債務遞延,當然不合公平。

其實,政府若勇於推動稅制改革,擴大稅基,提高整體經濟的租稅負擔率,當能改善財政、紓解代際不公現象,增進財政的永續性。看似悲觀,如今似乎有了轉折機會:行政院賦改會即將完成能源及環境稅制研究報告,預計開徵後十年總稅收逾4,000億元的規模,用來補貼低收入戶、廢除印花稅、娛樂稅及取消電器、飲料、平板玻璃與橡膠輪胎的貨物稅,及對市區公共汽車等大眾捷運票價補貼。此規畫大致值得肯定;然在當前財政極度困難及所得稅制減免浮濫下,研究報告擬將數千億元用於調降所得稅率,使得高所得者因降稅而獲利,以致惡化所得分配,實有商榷餘地。不如用這筆得之不易的稅收充裕國庫,改善財政,降低債留子孫的衝擊。如此方可期紓解財政與環境惡化現象,追求財政與環境的「雙永續」,以及跨世代的公平正義。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3642575
社論-庶民經濟:自我感覺良好的經濟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09-10-02 工商時報 【本報訊】

     一國的經濟是好是壞,如果不跟過去比、如果不跟其他國家比,如何判斷?所以,地球村的國家才會編製國民所得、失業率和物價指數等經濟指標,作為跨時和跨國比較的基礎。這些指標日夜盤據報章媒體,時刻鞭策執政者檢討施政方針。

     俗話說,有比較才會有進步。但是比來比去,萬一今年不如往年、本國不如外國時,丟不起臉的政府就會萌生杜造數據的念頭,中國與印度的經濟指標經常遭受國際質疑,原因或許就在這裡。

     台灣是進步的國家,政府不會指使統計單位造假。所以相關部會若要掩飾經濟頹廢的現象,必須另謀他圖,方法之一就是從經濟指標的定義著手。例如,行政院主計處就對「失業」採取「一周工作不到一個小時,才算失業」的嚴格界定,以大幅縮小「失業人口」群。如此一來,想「失業」真難,要脫離「失業一族」卻易如反掌。此一定義使失業率這項指標具備難升易降的性質,完全符合執政者的期待。因此,經濟學者戲稱:台灣的官方失業率有「向上調整僵硬性」。即便如此,我國的失業率還是逐月上升,目前已達6.13%,既是歷史新高,也是亞洲之冠。

     掩飾經濟情勢的另一個方法是避談「衰退率」,只談「衰退率的變化」。例如,台灣6月份的出口萎縮了30.4%,7月份的出口萎縮了24.4%,出口持續萎縮,但是官方卻說:「台灣的外銷持續改善,出口衰退趨勢已趨和緩」。民眾聽聞此言,以為經濟開始復甦,殊不知出口之衰退依舊,只是倒退的幅度減少而已。

     學過微積分的人都知道,衰退率是第一階微分,衰退率的變化是第二階微分;官方將第二階微分為正的結果,解釋成經濟復甦,真是「巧思」,也絕對是匪夷所思。

     人民聽多了這套官方統計和官式解讀,又看多了「U型復甦」、「V型復甦」和「魚勾型復甦」的歡樂性辭藻,難免會拿自己的處境和宣傳的內容做一對比。可惜的是,對比之餘,失望者應該是滿坑滿谷。於是,「庶民經濟」的口號一出,萬眾歡騰,以為政府終於知所改進,打算編製一套可以顯示庶民苦樂的指標,在經濟衰退之際,貼切反映民生的困頓和艱辛。

     果真如此,一個富同理心且願意與民同甘共苦的政府,首先應該檢討的是:台灣的經濟指標是否完全按照國際間的定義和程序編製,其間有無扭曲、有無變形、有無避重就輕?其次,就是不能掩飾時情,務必實話實說。須知,經濟循環的各個階段,從衰退、谷底到復甦,各有其嚴格且精準的定義,官方如果正確地使用這些名詞,庶民就不會感覺這些經濟指標太疏離,又太貴氣,總是離自己的處境如此遙遠。

     如果政府不思此圖,則其提倡庶民經濟的用意便有可議之處。因為,政府不難編製出一套全球「孤鳥」的經濟指標,從此以後,台灣的經濟表現不用跟過去比,因為過去沒有這種指標;台灣也可以不用跟其他國家比,因為外國根本不存在這種指標。如此一來,執政者既無需費力掩飾經濟衰退的事實,也不必忍受全亞洲經濟表現最差的責難。問題是,台灣也就喪失了進步的動力。

     事實上,想從各種經濟統計中,選擇幾組只會一路向上,不會時挫時揚的項目,何難之有?因此,行政院主計處的官員或許正忙碌於資料整理和指數編定,準備為新閣的「庶民經濟」奠基。至於政府心目中的理想指標,必然能呈現「月月見成長,年年創新高」的成績。果真如此,套一句流行話,這叫「自我感覺良好的經濟」。

     政府的責任是要讓每一位國民感覺經濟良好,而不是錯覺經濟已經復甦。要人民感覺良好,必須從經濟的基本面做起,絕非從創造指標著手。庶民對經濟有期望,所以「庶民經濟」千萬不要淪為政府「自我感覺良好的經濟」。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3637161
社論-請別再低估中華民國的財政危機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09-09-27 中國時報 【本報訊】

     國內外媒體與信評機構最近皆指出,台灣的政府財政在馬總統上台之後面臨空前的挑戰。這個財政危機的存在現在已經有公論,不必多作解說。但是,對於造成今日財政問題的原因,外界倒少有著墨,值得我們做一番分析。大體而言,造成今日危機的因素有三個面向:其一是政府減稅浮濫、支出不知節制、負債餘額居高不下;其二是主管財政首長幾乎無所作為;其三是層峰似乎一直未見此一嚴重危機。且讓我們逐一檢視這些問題癥結。

     我們中央政府的負債餘額,明年將達四.六七兆,如果再加上各項預定支出等隱藏性負債八.八七兆,合計則逾十三兆。即使不算隱藏性負債,中央政府與各級政府的負債都已接近公債法上限。由於公債法定上限是這一代對未來子孫的承諾,幾乎有憲法層次的莊嚴性,任何政治人物白目到想打破這個承諾,都等同於公開宣布自己政治生命結束。故在公債上限無法改變的情形下,在可見未來我們的政府預算恐怕將面臨編不出來的窘境。這樣的財政情況,當然是前所未有的嚴重。

     前述財政危機是誰造成的呢?固然歷任政府或多或少難辭其咎,但現任政府的不知節制,絕對要負最大的責任。在二○○七年底,各級政府的負債餘額僅四兆三千兩百多億,新政府短短十幾個月,就使負債餘額迅速破表,這不是現任政府的責任是誰的責任?更何況,危機越是迫近,依理主事者就應該更警覺,但財政部卻渾然不覺,遂陷當局於今日之不義。

     財政部不只對問題不敏感,其在九月廿三日記者會上所提健全財政的解決方案,也是只能用「牛皮」兩個字形容。部長說,他將來要「積極開拓財源、減少不經濟支出」;這是否表示過去精明強悍的馬劉體制充斥著「不經濟」支出,且未努力開財源?過去一年多的財長,不就是同一個人嗎?此外,財政部認為做好財產效益管理就可增加八、九千億稅收,這幾乎像是當年民進黨宣稱「消除國民黨貪汙」就能省下數千億支出一樣,皆屬畫餅充飢的夢幻之作。但最精采的論述是:要在二○一三年調升營業稅。二○一二年馬總統能否連任都沒人知道,而馬總統當初宣稱「六三三」要在二○一二年後實現,就被外界批到不行。如今把增稅的期程拖到總統大選之後一年。主事者宣布在自己鐵定卸任後增稅,把責任推給未來子孫與未來部長,這樣的「方案」,是不是令人嘆為觀止?

     再說,國家之所以要在公債法訂定舉債上限,就是要避免現在的官員把債務責任拖到下一代,要「今日事,今日畢」。政府談增稅雖然有政治風險,卻也是對後世子孫負責任的表現。當財政部長面對這麼嚴重的赤字壓力,為什麼卻見不到這種責任呢?

     當然,財政部也留了個尾巴,說外界若要求提前實施增稅,「財政部也不反對」;這又是一項創新的論述。無論如何,部長的意思是,他任內既不想增稅,也不管赤字;如果外界拚命要求,則增稅的責任不在他,而在於那些要求提前的人。首長能講出這樣的話,我們也只能感到驚訝了。

     台灣財政的另一項值得憂慮的危機是:不論當前財政狀況有多爛,都未見馬總統正面看待。正因為如此,我們的財政部長可以在去年未知會副院長的情況下,宣布要召開證交稅的記者會;也可以把整個內閣財經團隊拖到總統府,請馬總統裁定證交稅降或不降;更可以逕行決定要在下一任總統上任後一年,調升營業稅。這樣異常的作為卻沒有人予以節制,是當前財政相當值得憂慮的危機。

     我們的財政嚴重如前所述,寫到這裡,只能重複劉兆玄院長卸任前的名言:「天佑中華民國、天佑台灣人民」,還要再加上一句:「天佑中華民國的財政」。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3630331
社論-財政改革須有健全的理念與執行力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09-09-24 工商時報 【本報訊】

     為因應我國財政惡化問題,財政部在輿論壓力下,總算提出了一套「中長期財政健全方案」,展現面對財政危機挑戰的決心,值得肯定。本來前行政院副院長邱正雄即將拍板實施,卻因內閣改組而暫行擱置,如今,須等待財政部向新任正副院長簡報後再重行啟動。綜觀財政部所研擬的整套方案,洋洋灑灑,琳瑯滿目,包括三大核心管理與十大策略等項目,預期八年可為國庫增加近兆元的財源。我們雖然看到了財政部的努力與用心,但仔細推敲方案內容,尚有些許理念與做法的缺失,需要再做檢討與改進。

     自從我們在數週前以「財政土石流」比喻我國所面臨的財政危機之後,隨即引發了社會各界對這個問題的重視與熱烈討論。馬政府上任這二年,中央政府大幅舉債,據估算至99年度止,未償還債務餘額將上升至4.64兆元,占前三年平均GDP比重達37.07%。未來三年若每年舉債金額皆破千億元,則民國101年時,未償債務餘額將達到39.3%,接近法律規定上限,嚴重限縮政府的財政彈性,而依照近幾年的經驗推論,這個結局必將會很快實現。為因應此一困境,財政部乃著手研提財政健全方案,在堅守現行舉債上限的規範下,以降低政府債務水位為重整目標。根據方案估計,財政部將以八年時間,分年執行增稅、釋股與活化資產,以及提升機關財務效能等措施,最終可以分別為國庫增加2,200億、3,600億以及3,000億元的效益。

     其實,財務改革不脫開源節流二法,以此觀之,財政部的方案尚稱妥適,亦符合一般財務重整的原則。惟我國財政危機之所以產生,主要係政府這幾年不斷採取寬鬆減稅政策的結果。財政部雖然提出調高營業稅、地價稅以及房屋稅等的稅率,以增加政府稅收,但如果不能同時禁絕各種侵蝕稅基的減免稅繼續發生,則這些加稅的努力終究只能發揮短暫的效果,無法徹底改善目前脆弱不堪的財政基礎。浮濫不當的減免稅不但造成稅收損失,引發財政的失衡,尤有甚者,更導致稅負分配的不公,擴大社會的傷害。大自然土石流的發生乃係源自土石基礎的崩析鬆裂,而減免稅的濫用正是造成「財政土石流」的罪魁禍首。財政部若欲改革成功,除了提出財政健全方案之外,更應該正式公開宣示,從即日起全面凍結減免稅的實施,讓國家財政得以休養生息,則國家財政的穩健才有可期之日。

     財政部提出的這套改革方案,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財政部長李述德的理念隱藏其中,不但強調企畫效果,重視文宣技巧,更充分反映出其奉行不渝的「省錢、找錢、賺錢」三原則。最近,在社會輿論壓力與國際信評機構的批評下,李部長不得不承認我國財政狀況惡化的事實。雖然他還是不喜歡用財政「危機」或「破產」等字眼,但至少他已願意公開承認我國財政的穩健正朝「負向」發展,且其中出現了結構性的問題。我們並無意在詞彙上爭辯,至少李部長已開始正視與警覺到財政改革的重要性,這毋寧才是我們真正所關心的。但是,李部長似乎仍然對財政「平衡」的要求抱持著質疑的態度,甚至還以政府經常收支是否相等做為財政平衡的定義,認為只要經常收入大於經常支出,則政府財政狀況即無問題。由於我國預算法規定每年政府經常收入皆必須大於經常支出,果如此,則是否表示我國財政收支從來就沒有「失衡」過?實務上,經常與資本收支項目的定義與分類,常易受到政府的干預而喪失掉應有的準確性。尤有進者,由於政府的財政收支變化對於國家總體經濟、資源配置效率以及社會所得分配等,都會造成重大的衝擊與影響,故各國財長在思考財政「平衡」問題時,通常都是以最大的格局與範圍做標準,很少只以狹隘的財務觀點來做決策判斷的。

     猶記得,扁政府在91年時亦曾經成立「財政改革委員會」,並提出「財政改革方案」,由行政院通過實施。如今政黨輪替,國家財政沈?不但依然存在,且更為嚴重,馬政府在提出改革方案的同時,似乎應該先對上次改革的失敗做一番檢討,並對外詳細說明,否則,如何讓社會大眾相信這次的改革一定會比上次成功?國家財政的改善與重整其實並沒有什麼了不起的「煉金術」,所有可用的開源節流措施亦早為各國所嘗試或採行過。財政部這次推出的改革方案容或仍有類如主從輕重安排不當的爭議,但大體而言,財政部能做的也就只有這些。我們檢討扁政府那一次失敗的原因,發現主要乃係政府的執行力與態度不足所致,當時政府一開始雖把財政問題講得很嚴重,但後來在執行時卻只是「輕輕放下」,從而最後乃變成了一場虛應故事的遊戲。如今財政部又再度提出財政健全方案,其成功與否就端看這次這個政府的決心與執行力了。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3626417
稅改才是硬道理!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經濟日報╱社論】 2009.09.23 02:57 am 
 
背負「減稅部長」、「敗家部長」封號的財長李述德,為一洗不良印象,已研擬完成「中長程財務健全方案」,擇期向新任正、副閣揆專案報告,透過釋股、資產活化、增稅、提升機關財務效能等方式,替國庫創造收入。這些舉措看來四平八穩,真能有效治療財政惡化宿疾?

綜觀整個方案,口號式、文宣式地列出十大策略,充分展現華而不實的風格,預計八年內創造9,900億元收入,其中增稅及改進稅政2,200億元;減少機關開支3,000億元;釋股及土地開發3,600億元等。然而方案執行即使完全到位,充其量政府收入平均年增千億,對每年達3、5千億元的赤字,實屬杯水車薪;期望徹底健全財政,恐如癡人說夢!

此方案以非稅收入為主流,有避重就輕之嫌。民進黨政府執政之初,也有公共工程、組織瘦身、政府採購等動輒節省數千億元開支的主張;結果只是喊喊,最後不了了之。馬政府上台一年多以來,雖然開始重視財政赤字與債務累積的問題,然若不能展現魄力、劍及履及,也只是虛應故事、畫餅充飢。

公營事業釋股與活化國有財產,若能提升資源配置效率,其實並無問題,甚至值得肯定;然而財政部只著眼於財政窟窿的短期填補,不但視野短淺,且有「賤賣祖產」之嫌。政府理應改善國營事業經營績效,創造盈餘繳庫,以及國有土地開放競標「只租不售」,持久取得租金收入,而非只重短利出售資產。

政府財政惡化在於收支缺口過大,健全財政更應對症下藥。近20年來台灣租稅負擔率從20%大幅降低,以致成為財政惡化主因,關鍵在於只減稅而無配套加稅,終致收支嚴重失衡。舉其犖犖大者:為了加入WTO,大幅調降關稅;為了兌現李登輝總統競選政見,實施兩稅合一所得稅制;為了降低金融業營業稅負,稅率由5%調降至2%;去年遺贈稅最高稅率更從50%大幅調降至10%。凡此種種,均一味減稅卻無對應加稅,財政豈不惡化!

改善財政,節流固為優先努力對象,開源則直指問題核心,增稅更屬不得不然的最後選擇。先進國家財政幾皆以租稅為唯一收入,如何提高稅收占GDP比率,也就是租稅負擔率,實乃當務之急。日前經建會認為合理的租稅負擔率為17%,財政部長也呼應此看法;然而如何從13、14%提高至17%,涉及複雜且吃力不討好的稅改工程,財政部卻避重就輕,未能提出具體改革辦法,唯以加強稽徵、調高財產稅率,聊備一格。

其實,本次行政院賦改會成立之初,學者專家就主張應將健全財政納入賦改目標,始終未獲接納;政府若不正視稅收長期不足現象,善謀對策解決結構性財政問題,終將禍延子孫。由於台灣營業加值稅率只有5%,幾為全球最低,當有調高空間,OECD先進國家主要以此為改善財政工具;日前行政部門有調高2個百分點的看法,將可增加近千億元,卻因政治壓力而改口否認,殊為可惜。其實趁八八水災賑災、重建需款孔急之際,展現魄力推出,何嘗不是最佳時機?若能針對社會上已有共識的行為,有魄力地開徵能源稅及環境稅,提高菸酒品稅負,加強對高所得者之消費品開徵奢侈稅,均值得努力。儘速恢復對軍教人員薪資課稅,取消對特定產業別減免稅,以及對資本利得課稅,提高土地及其他財產的稅負,更有助於建立公平合理稅制。多管齊下,改善稅收規模與結構,健全財政非不能也,是不為也!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3624902
朱敬一:舉債、釋股是增稅 減稅還是增稅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聯合報╱朱敬一】 2009.09.21 03:36 am  
 
朱敬一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的政府對於「增稅」二字總有極大的恐懼,好像一唸這兩個字就會政權陷入危機、股市崩盤、大選失利,弄不好就閣揆下台、總統道歉。但官員雖然對增稅之議心存畏懼,卻對於發公債、賣祖產無所忌諱。當然啦,如果不是動議增稅,而是由政府宣佈減稅,那麼官員更是一個個口沫橫飛,說是嘉惠大眾、藏富於民、擴大稅基、改善工商環境等等,無論如何也要把減稅當成自己的功勞。

釋出公股 即是變相增稅

我在此要向讀者解說:政府舉債就是變相的增稅、釋股也是增稅、減稅是欺騙式的增稅,說法各異但本質卻沒有什麼不同。這論點可不是我胡掰的,而是古典經濟大師李嘉圖(David Ricardo)的著名定理。任何號稱財經專家的人如果不懂李嘉圖恆等定理,他們都該自慚形穢,回大學重修經濟學ABC。

以台灣目前的情況來看,政府支出一籮筐,但稅收遠遠不足,存在著極大的赤字缺口。這樣的缺口可以靠增稅來彌補,惟民粹官員不敢提,只敢提「賣公股股票」的替代案。但公股股票是具有長遠配息能力的金雞母;若國家今天把金雞母賣掉,則將來的股息收入減少,明天的財政赤字還是會增加,故明年無論如何還是要靠增稅才能弭平缺口。所以李嘉圖說,釋股也是一種增稅。

發行公債 亦需增稅還錢

也有民粹官員不敢增稅,只敢動議加發公債。但若政府新發公債,表示將來必需要還本付息,而這本息支出也是來自於未來的稅收。由於新債使未來政府可用稅收減少,因此李嘉圖說,今天發債也等於是明天增稅,還是躲不掉責難。

除了釋股、發債之外,更高明的政治騙術則是說要減稅—以減稅刺激景氣、擴大稅基。但克魯曼早在他名著《模糊的數學:克魯曼深度解讀經濟現況》一書中戳破了前述謊言。幾乎所有政客所提出的減稅刺激經濟論,都是一場騙局,最後稅基並沒有擴大,而美國小布希減稅所造成的巨額赤字,就是最好的證明。因此減稅終將造成赤字缺口,未來還是要靠更大的增稅來彌補。

思路不清 才想白吃午餐

雖然李嘉圖的推理比前述還要細密一些,但大要已如上述。總而言之,釋股等同增稅、舉債等同增稅、減稅等同增稅、增稅當然更是增稅。這樣的論點聽起來有點玄,但確是用膝蓋思索即得的直觀描述。人民亂抽地下水,那麼大自然就以地層下陷、淹水來反撲。人民濫墾山坡地,則老天爺就還給我們土石流的懲罰。同理,政府官員對人民胡亂開建設支票,那麼財政缺口擴大,人民終究得付出增稅的代價。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沒有任我們蹂躪的自然環境、更沒有不必償還代價的預算支出。

許多人都說,台灣對天災的侵襲還沒準備好;但我們的政府對於財政土石流的災害,準備好了嗎?

(作者為中研院院士、中華經濟研究院董事長)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3621812
社論-我們擔心財政 更擔心財政部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09-09-17 中國時報 【本報訊】

     為因應惠譽、標準普爾等信評機構對台灣財政與舉債狀況的嚴厲批評,財政部承行政院之命,在九月上旬提出了洋洋灑灑的穩健財政方案。就文宣技巧而言,該方案似乎有啦啦隊的效果:要推動十大策略、三大核心管理、開拓地方自有財源、「省錢、找錢、賺錢」三路著手。但是容我們不客氣的指出,這個方案是個凌亂拼湊、觀念混淆的雜燴,既不願面對租稅負擔率偏低的問題,也不敢考慮中長期的租稅架構調整,對國家租稅的整體觀念更是混淆不清。

     台灣的租稅負擔率長年來約不到十五%,比所有經濟先進國家都來得低。這麼低的稅負率表示:除非台灣政府規模超級迷你,否則無論如何都會面對政府支出難以為繼的窘境。不只如此,馬總統政見中所宣示要辦理的愛台十二建設、以及最近因為世界經濟不景氣而應急所需的公共支出,在在都使得政府財政捉襟見肘。但是不負責任的政客就是不敢面對真正的問題,只知道討好民眾、保住官位。財政部在過去一年即使財務危機已現,卻還是不斷地減稅、減稅、減稅。到如今財政缺口明白呈現,主事者卻還是在玩三大核心、十大策略的文字遊戲。這種牛皮糖式的惰性作為,真是令人大開眼界。

     我們說財政部不敢面對問題,可是有憑有據的。依照財政部李部長目前的規畫,政府的財務缺口要靠釋股以為彌補。李部長說,政府所持股票若能賣掉四○%,對盈餘沒影響,釋股後IPO,對公司好對政府也好。李部長認為這是「以股票換鈔票」,背後卻完全沒有「公股」的概念掌握,聽來令人毛骨悚然。如果國家財政大計就只是平時減稅、窮時釋股這麼簡單,那麼國家何必要設財政部?大學何必要教財政學?馬政府又何必要設置賦稅改革委員會?賦改會開會一年多,竟然把國家財政弄成這副田地,這是何等的諷刺?

     在財務概念上,用股票賺股息或賣股票變現,都有數量與時機的細緻考量,絕對不是像李部長所想的那麼簡單,「賣掉四○%對盈餘沒影響」。如果國家的財政主管完全沒有中長期的規畫,只為了應急就倉卒賣掉四○%的金雞母,我們除了瞠目結舌,真不知道如何面對。再說,賣股票能夠解決租稅負擔率偏低的問題嗎?下半年賣祖產,不正凸顯出上半年初財政部主導降稅的荒謬嗎?

     此外,國營事業股票並不是樣樣都適合出售。有些國營事業的存在有其公共政策目的,故釋股將引發牟利民間持有者與官股政策的根本衝突。民間購買股票當然是為了賺錢;假設民間購股者無法影響政府政策,表示其賺錢的目標會受到壓抑。此時,這股票就沒有市場價值,賣不到什麼好價錢。如果民間購股者壓過了公股股權,則表示政府政策目標失守,該事業就不再能支持公營目的。財政部既要釋出公股賺錢、又要維持政策目的,根本就弄不清楚公股背後的意義,是夢囈之詞,虛幻而不切實際。

     以台糖為例,政府有時為了水土保持的政策目的,要將台糖土地拿去造林。但讀者當能想像,台糖若有民股,民股會誓死反對此種不賺錢的造林作為。此外,有些國營事業(如台灣菸酒公司)轄下有大筆古蹟,往往需因古蹟維護而妨礙利益追逐。貿然釋出公股而欠缺公有事業的理念宏觀,勢將引發另一波爭議。

     台灣當前的財政困境,坦白說檯面上的主管政務官要負最大的責任。依行政院估算,中央政府的預算將在明年或後年就編不出來。這樣的迫切危機,需要有能力的人、有視野的稅改計畫來解決,絕不是貿然釋股所能成事。而即便是適合釋股的公司,殺金雞母也只有一次性收入,對於國家財政赤字也只是杯水車薪,根本無助於解決結構性的問題。我們幾可斷言,依財政部的方案執行,明年台灣的信評必然不可能改善。我們憂心台灣的財政,但更憂心財政部凌亂雜燴的所謂「健全方案」。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3617325
動盪的內閣動盪的經濟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09-09-14 工商時報 【于國欽】

 新內閣已交接完成,台灣的稅改、國土保育等政策方向,仍有賴閣員齊力推動落實。圖/本報資料照片
 
     西元前6世紀春秋時代,鄭國子產執政第一年,民怨甚深,當時民間傳唱:「取我衣冠而褚之,取我田疇而伍之,孰殺子產,吾其與之。」三年後民意完全改變,民間傳唱著:「我有子弟,子產誨之,我有田疇,子產殖之,子產而死,誰其嗣之?」

     子產執政第一年竟可以做到讓民眾如此痛恨他,實在不容易,換成今天,必定得下台,但幸好鄭國高層支持他,沒叫他下台,因而得以展現治國長才,三年後的施政成效終獲民意肯定,當時雖沒有報紙,但子產聲名卻很快的傳遍各國,連身在魯國的孔子也大表推崇。

     這段記載在《左傳》的歷史,說明民意如流水,民不可慮始而可樂成,執政者應該了解民意,但卻無需樣樣追隨民意。堅持一個正確無私的政策,或許暫時會為民眾誤解,但長期必將為民意所理解而歡迎、推崇。

     遺憾的是,今天台灣就算有子產,恐怕也得不到高層的支持,在他還沒展現施政成效前,就會被所謂的民意給淘汰出局,但這樣一味迎合民意是對的嗎?當然不對。這些年執政者的政策只知迎合民意,於是減稅、發放津貼、補貼貸息此起彼落,而國土計畫、健全財政等許多長期該做的事則瞻前顧後、投鼠忌器,民進黨執政的八年如此,如今國民黨執政了,亦復如此。

     民主政治雖是人類文明的一大進步,但由於政治人物慣以短期利益吸引選票,因此所留下的後遺症不小。選舉非但創造了短視的政策、更創造了短命的內閣,我們以2000年為分水嶺,在此之前內閣任期極長,是以能規劃長期發展策略,孫運璿這一任閣揆當了6年,俞國華5年,蕭萬長也將近3年,自2000年民進黨執政後,多數閣揆的任期只有1年多,去年國民黨再次執政,遺憾的是,劉兆玄這一任閣揆也只做了1年3個月。

     台灣近30年在內閣穩定的年代,民眾的平均實質薪資(月薪)快速成長,而內閣動盪的年代則不升反降。第一個10年(1981到1990年)由15,997元倍增至31,393元,第二個10年(1990至1999年)由31,393元升至41,417元,第三個10年(1999至2008年)由41,417元降至41,142元。

     由此可知,動盪的內閣終將帶來動盪的經濟,表面上迎合民意又減稅、又補貼貸息好處不少,但至終在總體經濟停滯下,反而沒有任何一個人獲得好處。

     除了總體經濟因內閣動盪而停滯,執政者為求勝選只追求四年內有效果的政策,而不願追求數十年、甚至百年有益的政策,於是台灣樓愈蓋愈高但都市愈來愈醜,產品層級愈來愈高但獲利愈來愈低,政府愈來愈闊氣,但財政愈來愈險峻。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一個只會向短期民意傾斜者終將失去長期的競爭力,從而形成一個沒有文化資本、沒有經濟資本、沒有社會資本的荒漠。

     台灣如今已落入這樣的惡性循環,去年囊括近6成選票的馬總統,理應可以大刀闊斧進行改革,規劃長期發展政策,但鑑於四年後連任的壓力,一切政策的訂定、閣員的任命又得著眼於短期的民意,這也就難怪台灣的稅改永遠停滯不前、國土保育永遠是紙上談兵,而滿懷熱血的閣員終究註定要壯志未酬。

     看看這次內閣改組,曾經滿懷理想進入內閣的經建會主委陳添枝、經長尹啟銘,兩人皆揮揮衣袖告別內閣,令人不勝感慨,不禁讓人想到范仲淹《漁家傲》一詞:「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

     宋朝重內輕外,致將不知兵、兵不知戰,每戰輒敗,范仲淹駐防邊塞,表面困於西夏,實則困於朝廷,壯志未酬,遂有「將軍白髮征夫淚」之歎。遙隔千年,今天這些揮別政壇的閣員們,也只能在歷史的長河裡與范仲淹共掬一把憂國的清淚。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3613479
庶民經濟應有的實質內涵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經濟日報╱林祖嘉】 2009.09.14 04:04 am 
 
上周新內閣上任,我們連續聽到閣揆與經建會主委提到「庶民經濟」的重要,而且立即受到民眾與媒體的廣泛回應,一時之間「庶民經濟」不但成為很夯的字眼,而且似乎也成為新政府未來執政的主要方向之一。然而,經濟學教科書中並沒有此一名詞,新政府該如何實踐此一目標?或是說,人民對於「庶民經濟」的真正期望又應該是什麼?此一問題值得政府部門與社會大眾共同深思。

去年全球金融海嘯爆發,先是投資連動債的人受到重大的損失,然後台灣的股價腰斬,多數沒有投資連動債的股民也受到波及。再接著出口大幅下滑,失業率開始上升,直到最近突破6%。然後,八八水災又對於最弱勢的山區民眾造成重大傷害。

在這麼多連串的影響下,幾乎國內大多數的民眾都感受到相當程度的鬱悶,希望政府能多做一些或是多提出一些讓人民感覺變好一點的財經措施。所以,當新閣揆提出「庶民經濟」時,就立即得到社會大眾與媒體的回響。顯然的,民眾現在要的是一些能立即振奮人心,或是能廣泛的照顧到大多數民眾的相關經濟政策,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這些政策能夠讓大多數民眾感受得到。

的確,經濟學的理論在社會科學的領域中屬於相對較複雜的,尤其又經常引用許多數據,讓大多數較少接觸到經濟學的民眾會感到這些理論離他們很遠,而且這些經濟數據也似乎不那麼切乎實際。其實經濟統計數據只是數據而已,如何去活用或是在合適的地方用對合適的數據,這才是重點所在。

比方說,最近以來,我們看到台北市的豪宅價格一直飆漲,很多人都在擔心未來買不起房子。主計處的消費者物價指數卻沒有明顯變化,讓人們覺得似乎物價指數有問題。

沒錯,因為消費者物價指數的確不包含房價,只包含設算的房租指數,由於房租相對穩定很多,物價指數就無法反映房價大幅上漲的現象。另外,近幾個月以來,出口負成長的現象已經開始好轉,大家預期台灣的經濟開始復甦,但是很多人仍然覺得工作很難找,住家附近的餐廳仍然生意很差,也就是人們仍然無法感受到經濟回春。這一方面是因為出口成長對於企業的幫助較大,但是要落實到民眾的利益或感受,可能還需要一陣子。

再比方說,主計處公布的物價指數中有一個「核心物價指數」,它指的是扣除食物類與能源價格後的物價指數。但是,對於大多數民眾而言,食物與汽油價格可說是每天都要買的東西,大家對於這些商品的價格對感受一定最深。所以,核心物價對於民眾而言,就會是一個感受很不一樣的指數。

那麼在大家強烈要求政府應該更注意民眾的感受,政府應該拿出何種財經政策才能滿足民眾的需求,或才能符何所謂的「庶民經濟」?我們覺得現階段對於民眾感受較深的相關政策措施,可能有下列方向可供參考:第一,失業問題應該更受到重視。一方面政府應努力的吸引國內外企業來台投資,創造就業機會;另一方面,應加速國內產業結構調整,擴大旅遊與觀光等服務業的發展,以吸收更多的就業人口。

其次,提供更多更完善的社會福利政策。比方說,去年中政府通過並且開始實施的勞保月退制度就是一項很好的福利政策,正在推動中的二代健保與長期照護政策,也是可以讓人民感受得到的政策,政府應該加速實現並且要多加宣導。

第三,國土復育與環境保護政策應該加速,並且要更有決心執行。八八水災後,國人對於國土復育的認知應該會更強烈,台灣山地水土保持不易,該回歸自然的就應該留給大自然。而台灣仍然有許多的休耕農地應該可以用來取代山坡地的開發,政府應該協助山區民眾儘速重建或遷移。

第四,兩岸綜合經濟架構協議(ECFA)可以提供台灣企業更自由的經濟環境,應該努力推動。但是,我們可以預見有一些中小企業會因為兩岸開放而受到嚴重衝擊,政府應該更加強對中小企業的輔導,協助他們轉型或升級,畢竟中小企業還是占有很重要的比率。

無論如何,我們很高興看到新內閣提出「庶民經濟」的想法,我們也相信民眾可以感受到新內閣的不同。但是,真正重要的還是政府應該提出能夠打動民眾的政策,這可能才是「庶民經濟」真正的義意所在。

(作者是政大經濟系教授)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3612966
頁/共53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