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民生戰線
市長:星火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公共議題【民生戰線】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政經觀察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馬英九第一堂財經課
 瀏覽54,832|回應524推薦6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6)

拎杯
Chocola
大同
藍海翔
中華民族的端午節
MOGI

中國時報 2008.04.28 
本報訊
 
 只盼生活好▲總統當選人馬英九上任面臨高通膨、低成長與高負債的台灣,人民痛苦指數居高不下,執政團隊應多傾聽民眾的聲音,好好關愛民眾,提供民眾安樂的生活;圖為一名上班族行經101大樓前的LOVE雕塑。

     如果要用一個字形容台灣現在的經濟體質,你會想到什麼?「易碎品(fragile)」,許多人回答。儘管台灣是四小龍裡最低幅度的通膨,但通膨壓力已是近十多年僅見;在低成長、薪資停滯的環境裡,在國債八年增加二兆四千億的台灣,如何逃出高通膨、高負債、低成長的「兩高一低」之惡性循環,將是馬英九上任的第一堂財經課;至於社會失衡與租稅的失靈,更難短期見效根治。

     過去八年,台灣經濟的複合成長率平均只有四.○%,居四小龍之末,遠低於之前八年的五.三%。如果,台灣能維持過去水準,平均經濟成長率拉到前八年的五.三%或與新加坡的五.四五%比肩而行,國內生產毛額(GDP)可以增加一兆四千億元以上。這個數字,代表的是十多兆元的產值,而且是永遠流失的十多兆元。

     面對新政府的施政方向,外界已有許多期望,似乎,認為經濟的提振與好轉應是一蹴可及、水到渠成。但,事實上眼前挑戰更多,難怪,業者勸告新政府「要管理民眾的期待」。

     油電價一漲 物價將創12年新高

     「台灣到現在還沒有真正感受到物價上漲的威力,」大和總研全球顧問劉憶如說:「這一次,漲起來不是鬧著玩的!」

     五二○上任後僅僅十天,新政權就必須決定,六月油、電價格要漲多少。如果一次漲足,極有可能,今年消費者物價上漲率逼近三%,創下十二年來新高。目前台灣銀行一年定存利率只有二.六五%,台灣很有可能再度變成負利率國家。這樣的通膨,更將幾乎把薪資漲幅吃掉。

     財經學者幾乎都有共識─面對全球性通膨台灣免疫力很小。這個月初,國際貨幣基金調高美國、歐洲與其他已開發國家消費者物價指數預測到二.六%,創下一九九五年以來新高。新政府唯一能做的決策是,一次漲足?或緩步微調?

     贊成一次漲足者,擔心緩漲反而造成物價上漲的預期心理。東華大學經濟系教授溫英幹舉七○年代第一次石油危機為例,時任行政院長蔣經國採取震撼療法,油電價一次漲足,把大家嚇了一跳,但預期心理馬上消失無蹤,物價很快平穩下來。哈佛大學教授,前國際貨幣基金首席經濟學家羅葛符也認為,通膨最怕就是預期心理,「一旦預期形成,整個情況就很難扭轉。」

     最佳化衡量與拿捏 將是大考驗

     主張緩漲者,則認為政策還是需要考慮後座力。台灣經濟研究院院長洪德生認為,理論上一次漲足是對的,但誰也不知道震盪療法後,是不是得繼續再漲。另外,萬一之後的局勢價格是往下掉呢,公用費率是否要跟著下調。目前國際間普遍觀點,隨著美國、歐洲經濟放緩,將有助於壓抑通膨,尤其今年下半,當高成長新興市場開始感受經濟趨緩的痛苦,全球物價壓力會減緩。

     但,不容忽視的是:根據本報民調,有高達五三%的受訪者贊成政府持續凍結油價,認為應該交由市場機制決定則為廿九%。新政府如何在民眾的期望、專業與政治的考量、短期與長期效益之間,作出最佳化的衡量與拿捏,將是一大考驗。

     只是對新總統馬英九而言,如果高通膨惡夢未成真,是因全球經濟放緩而讓全球能源與糧食價格真能平穩下來,這也意味今著年台灣經濟成長率可能跌破四%,創下近四年最低水準。國際貨幣基金就不斷下修今年全球的經濟成長率,根據其最新預測,今年台灣經濟成長率只有三.四%,創下七年前經濟負成長之後的歷史新低。

     國庫沒錢是事實 須訂優先順序

     新政府計畫以擴大公共工程來支撐今年經濟成長率到五%,明年到六%。這樣的政策,看在某些人眼中卻直冒冷汗。國民黨立委李紀珠直言,可預見未來半年物價都會是問題,如果貿然推出大量公共建設,可能會進一步推升物價,甚至產生資源排擠的效果。「政策優先順序一定要調整」,她認為。

     洪德生則直言,他不知這些建設財源在那裏。他說,過去民進黨政府不是不知道要做公共建設,但國庫沒有錢是事實。過去七年,政府資本支出每年平均減五.二%,政府消費只增加○.六六%,比起國民黨執政時平均增加六.四六%,可以顯見政府財務有多麼拮据。

     洪德生說,政府如果凡事要自己做,可預見一定會受到財源的限制。政府不是不能以處理公有資產,籌措建設用資金,但可能都需要修改法規。如果是用BOT,這又考驗文官素質與政府的議約能力。「台灣法律規章、制度面這些非貿易財,能不能改革跟得上?」他問。

     愛台十二項建設 必須務實把關

     曾在世界銀行工作的溫英幹認為,不論是用那一種財源籌措,公共建設最根本的問題是:建設能不能回收?要做的是不是好建設?根據世界銀行的評估標準,每一個公共建設,起碼要有財務效益,譬如:蓋馬路可以回本、經濟效益則如:增加稅收與就業、環境生態評估等問題。新總統提出的愛台十二項建設,都必須放回這些光譜下嚴格檢驗,不能貿然動工。

     外界寄望最殷切的兩岸開放,固然有短期刺激與提振效益,但絕非萬靈丹;終究,政府要面對許多內部長期與根本的經濟課題。而這些課題,都是嚴峻的挑戰。新政府,真的準備好了嗎?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2837677
 回應文章 頁/共53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金融改革勢在必行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經濟人語>金融改革勢在必行(殷乃平)2010年02月22日蘋果日報

虎年蒞臨,前途變數頗多,回顧牛年的台灣經濟,雖然處於金融海嘯影響之下,在世界上,其表現仍較多數國家較有起色,但是處在困窘之中,許多經濟社會問題浮出,在各種低迷的經濟指標背後,短期的問題也許隨著經濟回暖而自行消失,令人擔心的是經濟結構轉變所產生的長期問題,如不尋求對策,可能將台灣經濟陷入難以自拔的一種新困境。

譬如台灣的所得分配惡化,貧富差距從1998年的32倍飆升到去年的62倍,貧窮線下的家庭達9.3萬戶,全年平均失業人數63萬9000人,富者開豪華跑車呼嘯鬧市,貧者騎機車與行人爭道;億萬豪宅與平價民宅對立;奢侈消費與節衣縮食的小民成強烈對比。社會上,仇富心理出現,但縱有豪宅稅、奢侈稅,也無法改變已存在的現實。

擴大市場推動成長
深入觀察,在於台灣的經濟結構變了。1950年代在勞力密集、出口導向的經濟體制下,基層就業增加,低所得階層的所得成長遠大於高所得者,加以累進稅制的配合,衡量台灣的所得分配的吉尼係數一度與北歐諸國並列,為世界上所得分配最平均的國家之一。1990年後,台幣升值,地價高漲,工資水準也大幅增加,勞力密集產業被迫外移,資本密集產業取而代之,高科技業者,就業人數少,所得高,傳統產業在1998年的產業危機中受創嚴重,所得分配差距開始拉大。2000年後產業外移造成空洞化浮顯,隨之不斷釋出失業,服務業規模小,品質較差,薪資相對較低,難以取代,經濟停滯不前。隨後,金融海嘯所得減少,低所得戶增加,經濟更形窘困。

為鼓勵台商資金回流,累進稅制下的土增稅、遺產稅大幅降低,所得稅率在國際上的稅率扁平化趨勢下,也可能會向下調整,租稅的垂直公平打折扣後,更加助長財富不均的現象。而台灣未能及時擴大資本市場涵容匯回的台商資金,造成股市與豪宅泡沫化的飆漲,成為富者益富、貧者益貧,社會貧富尖銳對立的主要原因。

與東鄰日本比較,自1989年以後,經濟失落20年,產業外移,經濟蕭條乏力,失業持續攀高,拖到今日,疲態俱顯,問題叢生,彷彿是台灣的前車之鑑。就當前台灣的情勢來看,未來產業空洞化的趨勢顯然將更加嚴重,政府短期解決失業的手段難以面對長期結構調整下增加的失業人口,財富不均可能會由社會問題變成非理性的政治問題,經濟體質若因此持續逐漸的減弱無法改造,縱使兩岸經貿進一步的開放,也無法挽回其頹勢。

轉型中的台灣經濟結構,要如何定位?台灣未來的明星產業在哪裡?明日的主力產品何在?要用哪些政策來推動民間的生產投資?其中,擴大資本市場的金融改革勢在必行,一個有效率、規模擴大的金融市場可將回流的台資快速的轉化到經濟各部門,成為推動成長的力量,必要的市場開放已不可避免。易言之,政府在台灣經濟結構轉型中,應扮演長期擘劃、利用法律體制改革,導引產業方向的角色。

在此關鍵時刻,我們建議集合全國產、官、學各界專家的力量,仿往日經濟發展會議的先例,集思廣益,為台灣經濟的未來找出一條出路來。

作者為政治大學金融系教授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3876075
社論-後海嘯時期的虎年經濟審慎樂觀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0-02-16 中國時報 【本報訊】

     步入金融海嘯的「後海嘯時期」,雖然全球金融與經濟已穩定上揚,逐步復甦,但歲末之際,全球金融市場再度陷入動盪中。展望虎年財金情勢,雖然已逐漸明朗化的復甦與成長作為「主旋律」,但仍潛藏不少風險與危機。

     從二○○七年八月爆發次貸風暴之後,火勢延燒到全球;二○○八年下半年,正式成為席捲各國的金融海嘯,從金融面到經濟基本面,全受海嘯重擊。台灣在二○○八年第三季,經濟開始步入衰退,二○○九年第一季更是創下衰退九.○六%的歷史記錄。

     但在各國央行與政府以大規模的挹注流動性、龐大的財政政策等支撐下,二○○九第二季開始,全球經濟與金融情勢逐漸回穩。金融市場反彈、經濟不再下墜,雖然去年大部份主要國家仍處於衰退,但今年則預估多能轉為正成長。美國去年第四季出現五.七%的經濟成長率,是二○○三年第四季以來最高的成長率;大陸則除了在去年創下八.五%的成長率外,今年第一季甚至預估會有十一%的高成長。至於如澳洲則已調高利率以抑制過熱的經濟。

     而從金融面與經濟面市況看,台灣也的確走出衰退谷底。股市固然在去年初起率先反彈,高點時站上八千五百點;經濟實質面方面,去年第二季起,雖然經濟成長率年增率仍為負值,但季增率已轉負為正;第四季經濟年增率則亦轉變六.八九%的正數。出口值與外銷訂單、零售業營業額、企業獲利數字…在年底時,全部都恢復正成長。

     去年第一季遍布各企業與產業的無薪假,到下半年已幾乎消失,取而代之者,是在年底時,我們看到從科技產業到金融業、甚至一般服務業,紛紛開始招人徵才。經濟前景逐漸明朗,企業信心逐步回升下,企業也開始重啟投資。台塑集團宣布重啟六五○○億元的大規模投資、台積電大幅增加資本支出、面板廠也可望加速新世代面板投資。

     不過,現實生活不會是童話故事中「從此過著美好幸福的日子」,復甦與成長不是理所當然、更不是一個「不可逆」的過程,在後金融海嘯時期,全球金融與經濟雖然已回穩,但仍潛藏著不少風險與危機。

     一個明顯的危機就是金融市場的穩定性。我們知道,這波號稱百年來的經濟大海嘯,所以未釀成大蕭條,各國政府全力救市是主因。靠著政府挹注數兆美元的流動性,撐起市況,避免蕭條。不過,這也代表著一旦政府逐步撤除救援,或如這次歐洲債信危機一樣,政府自己也撐不住了,民間的力量是否逐漸接棒,扮演穩定金融市場與經濟成長引擎的角色,仍是一個未知數。

     此外,為了救市實施的低利與量化寬鬆等政策,儘管撐起市況,但也引發資產是否逐步走向泡沫的爭論。弔詭的是:如果經濟持續復甦成長,通膨必然加速,各國央行勢必升息,升息又可能引發金融市場下挫而影響經濟;但如經濟復甦緩慢,甚至有二次衰退之虞,固然較無通膨的反應,但市場一樣會有下挫的風險。各國央行在維持經濟復甦火苗,與預防通膨及資產泡沫間,該如何拿捏,已經不是科學的問題,而是藝術問題了。如拿捏不慎,不是通膨加劇吃掉經濟成長果實,就是摧毀了微弱的復甦火苗。

     而各國居高不下的失業率,也是一個「未爆彈」,因為持續處於高失業率,最終仍會讓消費緊縮、經濟動能受挫。美國失業率仍在接近十%的高點,歐元區平均失業率也在十%上下,情況差的國家如西班牙,甚至高達十九%;台灣的失業率雖然從去年八月的六.一三%歷史高點,逐漸回落到十二月的五.七四%,但不能否認的是仍是高失業率,下降速度亦呈年步化。美國白宮國家經濟委員會主席桑默斯日前說的「人類衰退」(指經濟擺脫衰退走入復甦,但失業率仍維持高檔的情況),恐怕會成各國惡夢。

     因此,對虎年的財金情勢,雖然我們認為是「審慎樂觀」,但因處於後海嘯期,從國際到國內的風險與危機仍多且難以掌控。而政府,如何帶領著經濟體趨吉避凶,對全年的經濟表現,將是一個關鍵的因素。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3864822
朱敬一:從降遺贈稅到課豪宅稅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聯合報╱朱敬一】 2010.02.08 03:52 am
 
朱敬一
 
去年一月間,立法院火速通過了遺贈稅的調降案。當初鼓吹降遺贈稅者說,降稅可促使海外資金回流,增加銀行理專收入。姑且不論降稅發揮了多少回流效果,但過去一整年確實有大筆資金流入台灣。資金匯入台灣之後換成台幣,當然就增加了台灣的新台幣發行,造成MIA貨幣供給量的大增。

吸引資金 徒然炒高房價

一般而言,這些新增貨幣不可能窖藏,總是要購買一些能夠漲價獲利的商品。哪些商品才能炒作獲利呢?由於台灣是小型開放經濟,絕大多數可貿易財的價格均取決於國際市場,故資金比較能炒作圖利的品項,就只有「非貿易財」,亦即在台灣本地交易、卻與國際幾近絕緣的商品。如所周知,最大宗的兩種廣義非貿易財,就是台灣的土地與房屋。

各國熱錢湧入購買台灣房地產,當然也不是四處亂買,總是會集中在都會等需求強勁、轉手便利的地區。於是,北台灣都會區房價開始飆升。這樣的房價飆漲逐漸激起民怨,也使貧富差距日益凸顯。而後,政府為了抑制民怨,又開始想課徵豪宅稅。

面對富人 態度前恭後倨

遺贈稅是誰在繳呢?當然是富人在繳。豪宅誰在買、豪宅稅誰在付呢?當然也是富人在買在付。當富人過世時,豪宅是不是遺產呢?當然是遺產。遺贈稅與豪宅稅哪一種稽徵成本高呢?當然是豪宅。遺贈稅不分財產品項依價課徵,但豪宅稅先得定出一個「豪」字的定義,就已經糾紛叢生。綜合上述,既然遺贈稅與豪宅稅都是富人稅,那麼當初降遺贈稅、現在又要課豪宅稅,繞這麼一大圈,除了給自己添麻煩、給社會積怨忿、給物價增波動、給人民惹不安之外,整體效益真是一無所獲。此外,央行為了抵擋熱錢、平抑物價、穩定匯率,也付出了相當的成本。

其實,在金融海嘯、各地資產貶值風聲鶴唳之下,許多有錢人原本就努力把錢匯回台灣避風。此外,老美IRS拚命查海外逃漏稅,也逼得不少台裔旅美人士將錢匯回避難。資料證據顯示,即使去年不降遺贈稅,錢還是會流回來。故倉促降遺贈稅只是使台灣平白無故損失了稅收,對資金流動未必有多少影響。就算真有影響,如前所述,也只是促使台灣本地資產價格飆升,引發這一波的「豪宅怨」,所為何來?

缺方向感 政策支離破碎

思考台灣的財經政策,一定要有整體的圖像。圖像清晰才有大方向,各項政策之間才井然有序、相輔相成。如果主事者全無方向,只看香港、新加坡的片面政策就急著模仿,完全不考慮新港等地產業布局與台灣截然不同,不思考匯率與物價的後果、不體察金融海嘯與美國查稅的外在形勢、不理解資金回流無助於GDP提升,這就是書沒讀通、事沒釐清者最常犯的錯誤。遺贈稅與豪宅稅的故事只是冰山一角;如果財經政策還是由一群沒有方向感的笨蛋去瞎整,台灣還要付出更慘痛的代價。

(作者為中研院院士、中華經濟研究院董事長)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3851716
奈何此馬非彼馬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經濟日報╱社論】 2010.02.02 03:36 am 
 
做為全球總統制典範的美國,儘管總統依法不赴國會備詢,但每年總有一次親赴國會發表國情咨文,報告施政成效,陳述大政方針。日前歐巴馬總統於任期屆滿一周年的國情咨文演講,不僅廣受美國民眾重視,全球各國亦莫不密切注視,期能從中看出美國的動向以及歐巴馬總統的施政重點。

我們對這篇國情咨文的重視應不下於任何國家。理由之一,是我們目前的憲法非驢非馬,號稱雙首長制,但必須在國會接受質詢的行政院長,充其量只是總統的慕僚長,完全不能與一般內閣制的閣揆相提並論,總統才是實質上的最高領導者,卻完全不受國會的拘束。因此,我們的國民也希望能跟總統制的國家一樣,至少每年有一次可以親睹總統對一年之間的施政有所檢討,對當前的問題提出對症下藥的政策,對未來國家走向勾勒出清楚的願景。

理由之二是,前年金融海嘯爆發之後,各國均深受其害,台灣的情況尤為慘烈,而且在許多方面與美國情況頗有雷同;同時兩國總統皆因經濟情況不佳而飽受責難,民意支持度自高峰大幅下滑,馬總統的情況尤其嚴重;因此我們的民眾也希望自歐巴馬的國情咨文中找到可以借重之處,將台灣經濟的不利景況大加提振。

細看歐巴馬的國情咨文,於其雄辯滔滔、過人氣勢之外,台灣民眾應該都看到了他為美國經濟提出的藥方;諸如撥出300億美元(相當於台幣1兆元)協助中小企業發展以創造更多就業機會,努力促使出口總額倍增,為國內保持更多工作機會,以及藉開發清潔能源、高速鐵路等基礎建設強化美國經濟,永保全球第一。

相對於此,我們的失業率表面上猶低於美國的10%上下,但就長期超低失業率的情況而言,接近6%的失業率其嚴重性絕不下於美國。此外,我們的薪資所得十年來不增反降,貧富差距惡化,經濟增長力道較美國猶為不及;原因除了十餘年來長期鎖國坐令資金與人才不斷失血之外,向以中小企業王國自豪的台灣,卻在產業轉型及政策扭曲之下,令中小企業委靡不振,每下愈況,更是罪魁禍首。前年開始,受到對岸「騰籠換鳥」政策的直接傷害,近年來賴以為命脈的大型企業對大陸出超忽然瓦解,致經濟成長一籌莫展。凡此種種,都需要最高領導者妥擬對策、擘劃方向,劍及履及地全力以赴。

令我們感觸良深的是,美國的問題不若我們嚴重,然而歐巴馬總統提出的藥方,卻宛如為台灣量身打造,也正是國內有識之士鼓吹經年的許多對策。今天我們更迫切需要出口加倍;此時莫問新重商主義利弊得失等哲學問題,台灣近年來即賴此為命脈,在新的命脈未能取代之前,我們就非提振出口不可。如果騰籠換鳥折斷了高科技產業出口的去路,則一方面必須修補這條去路,即使不能重復舊觀,也要維持基本規模,另方面則應在對岸加工出口基地備受摧殘、勞動成本急遽升高之際,利用台灣沿海低度利用區域,降低外勞僱用成本,縮小與對岸差距,積極召募在外的廠商來台設廠,既可為上游產業安排出路,亦可建立更完整的產業鏈,整體提升上中下游乃至設計、品牌、行銷的完整價值。

今天歷經滄桑、大量流落至邊緣服務業苟延殘喘的中小企業,亟待重振其靈活精悍、奮戰不懈的精神,重新成為台灣經濟的骨幹以及創業、就業的先鋒;我們比美國更需要政府扭轉偏重高科技、大財團的政策,回頭來對多年的虧欠稍作彌補。如果也比照歐巴馬總統,拿出台幣1,000億元協助中小企業向上提升,在台灣能夠發揮的效果,比美國不知會大上多少倍!馬總統可願取法!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3838856
雙馬拚經濟 歐巴馬更有危機感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聯合報╱林建山/環球經濟社社長(台北市)】 2010.02.01 02:20 am 
 
日昨歐巴馬向國會發表國情咨文,適逢馬英九國民黨智庫集會研商,主題都強調「做好這一任總統」與集中力量衝剌經濟表現的決心,很有對照評看的價值。

兩馬總統都同樣面對就任時民意支持度高挺而今餒洩低盪的窘境,同時,百姓最關注的經濟情勢,則在猶疑徘徊中乍見復甦春色,是否真有一個清朗的二○一○年?兩國主政部門其實同樣沒有把握。台灣逕自興沖沖發表已經步上V型復甦;而美國則以目前似乎處在一種N型復甦態勢,須俟二○一三年才能真正回春。歐巴馬的危機感與覓求脫困再起的壓迫感,比馬英九更強烈。

歐巴馬提出的努力目標與對策,最核心的念頭建立在「不必作討好所有人的事,而應當作國家必須要作的事。」第一件是大刀闊斧進行金融改革(這是台灣該作而不敢作的大事),其次強化基礎建設、開發潔淨能源,視中小企業是啟動經濟復甦的關鍵,擴大投資國民技能升級與高教普及,改革學校課程以改善人力資本結構,鞏固本土就業機會,激勵出口以在任內達成出口倍增,同時強調增加國民創造力及國家創新之投資。看起來無一不是台灣馬總統所最當為也必須為的要項。

馬英九提出「發展高就業成長」經濟政策模式,並推動「創新走廊」發展台灣成為歐美與亞太區域經濟之間的中介利基平台,確也是足可與歐巴馬新策略相互媲美的新方針。積極誘發民間投資、增加政府消費而不是由庶民消費帶動,應當是馬英九實現新政策的重要準據,譬如以一萬小龍計畫擴大吸引外人資本、技術與市場的引進,以政府消費充實中小學校的教學設施與保健室配備藥物,打開中小企業的資本籌集機會與擴大商品市場,以創造更大的就業、所得及稅收效應。

更重要的是,應該學習歐巴馬的改進領導力與改善政府效能的決心與作法。首先是要總統本人作到「少開口少動手腳」,好讓部會首長乃至資深高官,回復到老蔣小蔣時代,在沒有掣肘及「背後冷箭」下,勇於承擔發揮,讓部會單位可以有效運作動員,既可提升政府效能,更能擴大施政績效;目前部會「飛象過河」不務正業的現象也必須立即矯正,否則再好的方案計畫,都會走味變調。其次是現行政府採購法已成為吞噬政府效能及官員玩法弄權卸責貪腐的溫床,必須徹底矯正,才能使台灣在馬英九任期內成為真正的創新先進國家。

過去十年台灣早已成為信心及資本(包括實體資本及人力資本)俱告嚴重流失的國家,兩馬總統在痛定思痛的相互借鏡參照中可獲得的前瞻作為,或許有助於台灣經濟社會的再起。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3836434
「V型復甦」不要輕易誇口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聯合晚報╱社論】 2010.01.22 02:18 pm 
 
全球股市震盪,台灣股民的臉色也不好看。此時聽見馬英九總統說台灣經濟復甦是V型,很多人恐怕只覺得更生氣。股市表現與景氣復甦之間當然不能畫等號,唯其如此,政府首長談經濟發展更應態度謹慎,「V型復甦」不要太早誇口。

除了這兩天的股市震盪之外,台灣近月來的股市、匯市、房市的確很熱鬧,不斷創新高紀錄。加以電子業大老闆多春風滿面,年終獎金、分紅、尾牙的新聞熱滾滾,豪門婚宴比奢華「一山更有一山高」,甚至連「佛跳牆指數」都跑出來了。這些表面榮景令人目不暇給,故正、副總統談V型復甦,應是信心滿滿。元旦祝辭中馬總統就說,2010是重振台灣經濟關鍵年。但老實說,關鍵的事還沒搞定,怎敢斷言已經V型復甦了?

多少專家都在警告,去年第四季以來的榮景多由熱錢所造成,全球皆然。台灣的資金行情更集中更明顯,也因此更危險。央行總裁彭淮南近來「以一人敵一國」的表現備受讚譽,但央行看管匯率,奮戰投機客,正凸顯熱錢力量險惡,而經濟面的問題終究要回到經濟面去檢驗。

馬總統所謂「台灣特質」的V型復甦,第一項所期待的「高就業率」,就是一個大考驗。政府努力提供、補貼各種短期就業機會以圖美化數字,並未能解決至今近6%高失業率的實質問題。基本上,由於國內投資率和出口競爭力在過去期間受傷慘重,經濟成長仍步履踉蹌。稅收方面,一連串討好民意、甚至被指圖利財團的減稅政策,不但使國庫空虛,連帶造成重大公共建設的財源受到拖累,內需經濟口惠不實。而若將一切都寄望於簽訂ECFA等加速兩岸經貿互動局面,當成拚經濟的救生圈,卻可預見政治變數及民意阻力仍多。若政府真以今年2010作為重振台灣經濟關鍵年,但僅僅一個「產業創新條例」就得不到業界共識和輿論支持,則V型復甦的動力何來?

重振經濟正走到十字路口,此刻與其誇誇其談V型復甦,實應臨淵履冰步步為營!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3813436
3,000億誤差 蹉跎300天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經濟日報╱社論】 2010.01.17 03:28 am 
 
正確的數字是良好管理的基礎,但國人對數字卻常不求精準,因此胡適先生幾十年前曾用「差不多先生」的故事譏諷不精準的壞習慣。然而這壞習慣不只難改,還變本加厲,最近政府在一些數字上的錯誤,更是荒腔走板到極點。這些錯誤極易認定,事後更容易檢討究責,我們可舉一些例子,請政府查明責任,釐清事實,該道歉的就道歉,該受罰的人就處罰,政策才可能上軌道。

政府每年必然要面對而極重要的數字之一,就是財政收支預算。政府去年的預算估計全國總賦稅收入為1兆7,841億,但全年實際收入僅1兆5,189億,短收金額達2,652億元,短收比例15%,簡直錯得離譜。錯非證交稅減半政策最後被封殺,賦稅短收可能近3,000億元。這樣高估稅收既使政府不知努力節省不必要的支出,復使實際赤字和負債打破歷史記錄甚至法定上限,財政紀律和國際信用評等都嚴重受損。

然而政府卻未檢討過失,而把賦稅短收的責任推給金融海嘯。我們在此要嚴正指出,稅收比前年減少,主要確是金融海嘯和經濟衰退所造成,不能全怪政府;但這些因素和減稅對稅收的影響,都可估計出來,所以政府估計的稅收比實際稅收高出2,000多億的誤差,責任是在相關的政府官員。

早在去年2月,我們用很簡單的方法,就估計出稅收將短收近3,000億元,並要求政府做必要的調整,但政府置之不理。如今事實證明我們的估計正確,而擁有大量資訊和人員的政府卻有近2,000億的估計誤差,主管首長實已嚴重失職,難怪其民調支持率敬陪末座。政府若不追究這明顯的數字錯誤,甚至反以為低的民調數字是錯誤,那鬆掉的螺絲將使政府機器整個垮掉。

幾千億的誤差還不只這件。政府把ECFA當成最重要的政策,而ECFA最直接的利益是出口到中國可得到免關稅的優惠。這項優惠到底有多大,當然是政策的關鍵。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和行政院長吳敦義分別在去年12月19日和29日說,我們對中國的出口每年可節省90億美金,也就是近3,000億台幣的關稅。但財政部去年11月9日的立法院報告卻說可以節省1,047億元的關稅。兩者相差三倍。對這麼重大的政策極重要的數字,竟有這麼大的誤差,真是不可思議。照說江董事長和吳院長只要打通電話就可要財政部提供正確的估計,莫非政府連垂直的聯繫也出問題?

我們曾指出,政府用來估計ECFA之利益的模型並不恰當,但政府還是完全依賴這種模型,結果各部會或各單位估計的就業影響出入極大,恐怕政府官員自己都不相信。但研究機構估計出電子電機業的產值可能減少3,000億元,官員卻把它當做錯誤而一筆勾銷,卻仍拿同一項研究得出的其他數據做政策依據,數字的運用已是隨心所欲,毫無科學和客觀可言。

政府六大新興產業政策普遍被批評為空泛,但其中的數字雖不知怎麼得來,卻鐵口直斷:觀光計畫創造就業40萬人整,吸引民間投資2,000億元整;文創產業增加就業20萬人,產值1兆元。最近又趕時髦新增加的雲端運算,政府說可以促成1,000億元新投資,到2015年可創造1兆產值;但我們在這新產業能否有競爭力其實還很難說。政府這種隨便說說的數字很多;希望以後講數字時能更謹慎,講出的數字更要管考,達不到時就要懲處相關人員並向人民道歉,以免各種數字都像633那樣只是口號或達不到的期望。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3802181
政府到底有沒有產業政策?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聯合晚報╱社論】 2010.01.15 03:09 am 
 
根據一項針對台灣1000大企業CEO的調查,目前最擔心的問題之一,是政府沒有明確的經濟定位、方向與戰略。簡單說,企業界在質疑,政府到底有沒有產業政策?

最近幾個高科技大廠紛紛投入電子閱讀器的研發生產,讓這個領域看來熱鬧蓬勃。除了電子書前途看好之外,也因為這些大廠都急著尋找下一個投資標的。在此同時,最近總統府請來演講的美國作家佛里曼,建議台灣從資訊科技大國(IT)轉型為能源科技大國(ET),這個概念毫不新奇,照理說不待國外專家建議,企業界早有這種覺悟。種種跡象顯示,台灣的產業轉型勢在必行,但轉型的方向卻仍是由個別業者自行摸索之中。

業界著急,卻看不到政府帶頭急,甚至看不到政府跟著急。原來的「促產條例」夕陽落日了,下階段的產業轉型計畫在哪裡?政府端出來的是不痛不癢的「產創條例」,如今不僅為民進黨所杯葛,輿論也多所批評。主要問題在於,產創條例徒以減稅手段為核心,可說以執行辦法優惠企業財團;但以整體產業政策而言,卻沒有方向,到底要藉此來鼓勵、培植什麼樣的產業,根本就漫無目標,難怪得不到社會支持。

這已經成為馬政府根深柢固的「領導風格」問題了。沒有政策立場,也就不會有政策說服力。行政團隊自從換上朱立倫出任副閣揆,本有意往財經內閣方向大刀闊斧,但好幾項政策都是做了半套就走走停停,甚至「知難而退」。TMC變成可做可不做;節能減碳說得比做得多;產創條例是企業界想要,但被批評為不符租稅正義;至於發展再生能源,難道非要等「外來和尚」提醒政策方向?整體而言,台灣大企業CEO所擔心的經濟「沒有方向,沒有戰略」問題,確實成了台灣發展前景的隱憂。

產業政策不是小事,當年國際處極端不利的台灣,就是在執政者堅定的產業政策下帶領出「台灣奇蹟」。現在台灣的人力資源倍於當年,但政府用這麼輕忽的態度處理產業政策,讓人看了多麼著急!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3797401
鵬摶扶搖直上九萬里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經濟日報╱社論】 2010.01.07 03:36 am 
 
台灣正處於重振經濟,還是一蹶不振、走向淪亡的關鍵年。連日來我們已深入抉發危機的根源:十餘年旦旦而伐,強以意識型態、鎖國自閉,迫使國內產業商機堵塞、走投無路;外來企業力爭無門、廢然而去;資金、人才、企業紛紛用腳投票,令台灣汩汩單向失血;產業政策偏頗扭曲,悍然將一切優惠、補貼、菁英,投注規模數以兆計,但泰半耗於進口設備原材料、附加價值極低、僱用人數偏少、欠缺自主研發能力的所謂高科技產業;而後者又幾乎完全仰賴對大陸出口發展、壯大,出口對象則孤注一擲於沿海加工出口業的狹窄領域之上,稍有些動盪起伏,整個台灣經濟都震撼危疑。

而自金融海嘯爆發之前,對岸貿然祭出騰籠換鳥政策,要一舉抹煞勞力密集型的加工出口業,出手之重、之猛、之急,有如青天霹靂,命脈繫此一線的台灣經濟,自亦隨之急速墜落。「船破又遇頂頭風」,金融海嘯恰於此時衝擊全球,國際貿易急遽萎縮,對大陸與台灣出口給予另一記當頭重擊。

好不容易,中共痛極思痛,趕緊收回若干打擊加工出口業措施,力圖挽回頹勢,台灣的上游出口業方稍獲些許喘息機會;但覆水難收,又有廣東省委書記一意孤行,堅決貫徹騰籠換鳥政策絕不鬆手,台灣的命脈,也不可能修復如前。正當此時,中國大陸與東協十國的自由貿易區開張,90%商品互免可高至9%的關稅,兩者合計,占據台灣65%出口市場。不僅如此,南韓、紐、澳與東協的自由貿易協定也同時生效;南韓是我頭號勁敵,挾著免除9%關稅的絕對優惠,東協市場恐不再有我一席之地。我們的出口命脈,只存微弱一息,等到南韓也加入東協與大陸的自由貿易區,不待納入日本,我們的生存空間即所剩無幾了。

我們迫切期待與對岸簽署ECFA(經濟合作架構協議),以救燃眉之急;但ECFA只是兩岸準備談判某種貿易協定的意向宣示,不待三、五年的冗長談判順利完成,除了500項早期收穫之外,我們沒有任何武器對抗挾免稅優惠蠶食鯨吞我生存空間的勁敵;但再經三、五年的蹉跎,對手早已捷足先登,將我們遠遠拋在後頭,以如此扭曲、孱弱、身受重創的台灣經濟,還有機會再一較短長?

今天最可慮的,是不論主政者、在野黨、學者專家、市井小民,皆不認真看待已橫亙面前的危機,猶兀自內鬥空耗、麻醉安撫;無庸諱言,不識危機、不面對危機,正是最大的危機。因此,喚醒國人,同仇敵愾,共同正視危機,是台灣脫困的第一步。

然而在如此撲天蓋地而來、不見絲毫出路的危機之中,2,300萬台灣人民豈可灰心絕望、坐以待斃?過去一甲子正證明了,在危疑困境之中找出生路別創新機就是台灣人的拿手絕活。因而只要認知危機、全力以赴,必有轉機。

面對非常局面,不能墨守常規,只有使出非常手段、發出驚天一擊,才能殺出一條血路。台灣今日最欠缺的,就是煥然一新的面目與迥出群倫的策略。我們要洗心革面,頭一件事情,就是在鎖國枷鎖打破、兩岸隔閡打開之際,提前一步,化身為向全世界開放的自由貿易島。唯有如此,方能避免兩岸的自由開放將台灣鎖死在中國懷抱之中。一旦如此,只要提升行政效能、還原輕稅的本來面目、解除運用廉價勞動資源的限制,台灣即可一躍而為與大陸距離縮短上千公里的十幾個新加坡,吸引數倍於彼的投資者、觀光客、商辦人士,創造新的命脈,每人所得倍數上升,經濟飛躍成長,如大鵬展翅,摶扶搖直上九萬里。端看為與不為!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3781923
經濟驚濤駭浪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經濟日報╱社論】 2010.01.05 03:57 am 
 
承繼去年第四季的熱絡景象,一開年,各方都充滿著樂觀期待。然而實情可能正好相反;今年的台灣經濟可能波詭雲譎,難以避免驚濤駭浪。馬總統在元旦祝辭中說,「2010年是重振台灣經濟關鍵年」,但他可能並不真正知道他講的是怎麼一回事;因為2010年的確是重振台灣經濟的關鍵年,卻更可能是決定台灣經濟將一蹶不振、走向淪亡的關鍵年。只有痛切認知此一殘酷事實,我們方有可能挽救台灣免於淪亡,進而重振台灣經濟,走上康莊大道。

從去年第四季開始,讓台灣朝野瀰漫著樂觀氣氛的主要因素,是所謂三資合流,令台灣錢再度淹腳目;其中一資,正是前年9月金融海嘯爆發,我國央行跟隨美國始作俑者的腳步,大力壓低利率、擴張信用、增加貨幣供給。隨著恐慌心理逐漸平復,貨幣流通速度緩步回歸正常,而使貨幣流通量暴增。令其變本加厲的,則是隨著兩岸關係和緩,台商終於得以摘除台奸、賣台的汙名,以及遺產贈與稅大幅調降,滯留海外的大量台商資金回流。當然對岸兩年來大力打擊多數台商賴以存身的加工出口業,使許多台商一時間如喪家之犬,無處棲身,正好藉此機會衣錦還鄉,葉落歸根。

另外一資,就是雷聲大雨點小的中資;雖然想像空間甚大,但由於重重限制,迄今真正循正式管道進來者,遠不如當初所想像。最後一資,則是全球央行有志一同創造出來的無限資金,正在各國之間流竄,找尋投機標的;新興國家固為首選,台灣因有兩岸和平紅利題材,也備受青睞。尤其美國做為全球首強,美元為國際準備貨幣,卻率先將利率壓到0至0.25%之間的超低水準,成為繼日圓之後,更好用的利差交易工具,大批投機客借入幾乎不需代價的美元,轉戰各國股匯市場套匯套利,所到之處,為股市房市泡沫添加巨量薪柴,台灣亦難倖免。

這匯聚台灣的三資,興高采烈地吹脹股市、房市泡沫,固令每日以股價起伏決定政績良窳的政客心花怒放,營造出財富效果外溢到百貨、餐飲、零售各業,甚至連景氣燈號都一片喜氣洋洋。但資金如流水,倏忽而來,也可能倏忽而去。美元以其超低利率變身利差交易工具作祟全球,已遭到各國同聲譴責,美國景氣與就業明顯改善,聯準會也找不出更多藉口搪塞其縱虎為患的行徑,因此啟動升息過程指日可待。當美國登高一呼,其他飽受資金氾濫之苦的國家必定蜂擁跟進,不需多少時日,資金洪流即收拾一空。前述三資中有兩資都會快速退潮,則股價、房價亦將應聲大跌,失去游資取暖,台灣經濟又會頓感蕭瑟。

支撐台灣經濟熱鬧場面的另一要角,就是預定5月要簽署的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跟去年的MOU(兩岸金融監理備忘錄)一樣,未簽之前,炒得沸沸揚揚,一旦簽成,真相大白,相關股價立刻大幅回跌。ECFA包含層面更廣,想像空間更大,即使有在野黨杯葛,大勢所趨,誰也擋不住,因而愈近5月,炒作力度愈強,會為股市帶來另一波繁榮。

但也跟MOU一樣,一旦簽署,股價會應聲大跌,因為屆時國人才恍然大悟,ECFA只是一個空洞的架構,意在宣示兩岸開始進行貿易、投資等方面某種自由貿易協定的談判,不到三、五年之後談出一點眉目,只有500項早期收穫清單略解倒懸之急;然而今年東協加一自由貿易區開張,台灣出口市場65%都會忽然在9%關稅的障礙之下,大受傷損。兩年來做為生命線的出口已橫遭對岸踐踏,再加上此一沈重打擊,台灣的命脈如何保住?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3776795
頁/共53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