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民生戰線
市長:星火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公共議題【民生戰線】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政經觀察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馬英九第一堂財經課
 瀏覽54,824|回應524推薦6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6)

拎杯
Chocola
大同
藍海翔
中華民族的端午節
MOGI

中國時報 2008.04.28 
本報訊
 
 只盼生活好▲總統當選人馬英九上任面臨高通膨、低成長與高負債的台灣,人民痛苦指數居高不下,執政團隊應多傾聽民眾的聲音,好好關愛民眾,提供民眾安樂的生活;圖為一名上班族行經101大樓前的LOVE雕塑。

     如果要用一個字形容台灣現在的經濟體質,你會想到什麼?「易碎品(fragile)」,許多人回答。儘管台灣是四小龍裡最低幅度的通膨,但通膨壓力已是近十多年僅見;在低成長、薪資停滯的環境裡,在國債八年增加二兆四千億的台灣,如何逃出高通膨、高負債、低成長的「兩高一低」之惡性循環,將是馬英九上任的第一堂財經課;至於社會失衡與租稅的失靈,更難短期見效根治。

     過去八年,台灣經濟的複合成長率平均只有四.○%,居四小龍之末,遠低於之前八年的五.三%。如果,台灣能維持過去水準,平均經濟成長率拉到前八年的五.三%或與新加坡的五.四五%比肩而行,國內生產毛額(GDP)可以增加一兆四千億元以上。這個數字,代表的是十多兆元的產值,而且是永遠流失的十多兆元。

     面對新政府的施政方向,外界已有許多期望,似乎,認為經濟的提振與好轉應是一蹴可及、水到渠成。但,事實上眼前挑戰更多,難怪,業者勸告新政府「要管理民眾的期待」。

     油電價一漲 物價將創12年新高

     「台灣到現在還沒有真正感受到物價上漲的威力,」大和總研全球顧問劉憶如說:「這一次,漲起來不是鬧著玩的!」

     五二○上任後僅僅十天,新政權就必須決定,六月油、電價格要漲多少。如果一次漲足,極有可能,今年消費者物價上漲率逼近三%,創下十二年來新高。目前台灣銀行一年定存利率只有二.六五%,台灣很有可能再度變成負利率國家。這樣的通膨,更將幾乎把薪資漲幅吃掉。

     財經學者幾乎都有共識─面對全球性通膨台灣免疫力很小。這個月初,國際貨幣基金調高美國、歐洲與其他已開發國家消費者物價指數預測到二.六%,創下一九九五年以來新高。新政府唯一能做的決策是,一次漲足?或緩步微調?

     贊成一次漲足者,擔心緩漲反而造成物價上漲的預期心理。東華大學經濟系教授溫英幹舉七○年代第一次石油危機為例,時任行政院長蔣經國採取震撼療法,油電價一次漲足,把大家嚇了一跳,但預期心理馬上消失無蹤,物價很快平穩下來。哈佛大學教授,前國際貨幣基金首席經濟學家羅葛符也認為,通膨最怕就是預期心理,「一旦預期形成,整個情況就很難扭轉。」

     最佳化衡量與拿捏 將是大考驗

     主張緩漲者,則認為政策還是需要考慮後座力。台灣經濟研究院院長洪德生認為,理論上一次漲足是對的,但誰也不知道震盪療法後,是不是得繼續再漲。另外,萬一之後的局勢價格是往下掉呢,公用費率是否要跟著下調。目前國際間普遍觀點,隨著美國、歐洲經濟放緩,將有助於壓抑通膨,尤其今年下半,當高成長新興市場開始感受經濟趨緩的痛苦,全球物價壓力會減緩。

     但,不容忽視的是:根據本報民調,有高達五三%的受訪者贊成政府持續凍結油價,認為應該交由市場機制決定則為廿九%。新政府如何在民眾的期望、專業與政治的考量、短期與長期效益之間,作出最佳化的衡量與拿捏,將是一大考驗。

     只是對新總統馬英九而言,如果高通膨惡夢未成真,是因全球經濟放緩而讓全球能源與糧食價格真能平穩下來,這也意味今著年台灣經濟成長率可能跌破四%,創下近四年最低水準。國際貨幣基金就不斷下修今年全球的經濟成長率,根據其最新預測,今年台灣經濟成長率只有三.四%,創下七年前經濟負成長之後的歷史新低。

     國庫沒錢是事實 須訂優先順序

     新政府計畫以擴大公共工程來支撐今年經濟成長率到五%,明年到六%。這樣的政策,看在某些人眼中卻直冒冷汗。國民黨立委李紀珠直言,可預見未來半年物價都會是問題,如果貿然推出大量公共建設,可能會進一步推升物價,甚至產生資源排擠的效果。「政策優先順序一定要調整」,她認為。

     洪德生則直言,他不知這些建設財源在那裏。他說,過去民進黨政府不是不知道要做公共建設,但國庫沒有錢是事實。過去七年,政府資本支出每年平均減五.二%,政府消費只增加○.六六%,比起國民黨執政時平均增加六.四六%,可以顯見政府財務有多麼拮据。

     洪德生說,政府如果凡事要自己做,可預見一定會受到財源的限制。政府不是不能以處理公有資產,籌措建設用資金,但可能都需要修改法規。如果是用BOT,這又考驗文官素質與政府的議約能力。「台灣法律規章、制度面這些非貿易財,能不能改革跟得上?」他問。

     愛台十二項建設 必須務實把關

     曾在世界銀行工作的溫英幹認為,不論是用那一種財源籌措,公共建設最根本的問題是:建設能不能回收?要做的是不是好建設?根據世界銀行的評估標準,每一個公共建設,起碼要有財務效益,譬如:蓋馬路可以回本、經濟效益則如:增加稅收與就業、環境生態評估等問題。新總統提出的愛台十二項建設,都必須放回這些光譜下嚴格檢驗,不能貿然動工。

     外界寄望最殷切的兩岸開放,固然有短期刺激與提振效益,但絕非萬靈丹;終究,政府要面對許多內部長期與根本的經濟課題。而這些課題,都是嚴峻的挑戰。新政府,真的準備好了嗎?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2837677
 回應文章 頁/共53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財政赤字將破表 黃金十年如何來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0-08-05 中國時報 【本報訊】

圖為財政部舉辦「財政部優質關務,迎向黃金十年,後ECFA之機會與展望」座談會。(洪錫龍攝)
 
     記得今年三月底財長曾說「中華民國財政是最好的」,一度還引發輿論不少議論。審計部最近的報告終於點出問題,依九十八年度中央政府總決算審核報告,政府債務未償餘額達四兆二千多億元,在不增加舉債前提下,至少六十二年才能還清。若以卅年為一個世代,如此沈重的債務即使到了馬總統孫子輩也還不完。

     依審計部的報告,中央政府一年期以上公共債務未償餘額,自九十年底至九十八年底,八年共新增一兆四千多億元。今明兩年是舉債高峰,九十九年度新增舉債預算約五千億元,目前正在編列的一百年度預算案,由於各項減稅法案陸續生效且稅收不如預期,預估將舉債四千億元,合計今明兩年舉債預算達九千億元,相當於過去八年新增債務總額的六成。如此高速的債務成長,還不驚人嗎?

     其實,審計部的報告仍低估了財政問題的嚴重性。審計部估計「中央政府債務至少六十二年才能還清」是以不增加舉債為前提,但這項前提幾乎是天方夜譚,因為今明兩年的新增債務合計即高達九千億元,明年中央政府未償債務餘額將逼近法定上限。此外,目前利率處於歷史低點,未來利率一旦走高,在新債加舊債,債滾債的壓力下,這些債務即使六十二年也還不完。

     對於政府債務急速攀升的現象,財政部不但不擔心,甚至認為「舉債上限不用,就像傻瓜」;由於政府舉債即將破表,財政部乾脆修法取消國家的總債限。最明顯例子就是,財政部最近在公共債務法修正案中,大筆刪除「中央及各地方政府舉借之一年以上公共債務未償餘額預算數,合計不得超過前三年度GNP平均數百分之四十八」的規定。試問國家財政的未來,怎能不令人擔心呢?

     金融海嘯期間,從歐「豬」五國到日、美、英等先進國家,由於大舉擴張財政,如今都面臨「債務暴衝」的危機。以鄰近的日本為例,二十年來經濟成長陷入停滯,唯獨債務加速成長,在沒有煞車的情況下,如今日本政府債務總額高達GDP的百分之二百,居主要國家之首,解決財政問題成為歷任首相最大挑戰與考驗。

     為填補每年龐大的赤字缺口,以及日益增加的社會福利需求,日本新任首相菅直人明白宣示「財政改革」為優先任務。然而,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四年來,日本首相換了五位,顯示日本民眾已無法忍受放任財政惡化且無力解決問題的政客。

     這次金融海嘯讓全球經濟的龍頭美國陷入一九三○年代以來最大的財政危機。財政惡化對老百姓有什麼影響呢?美國各州由於稅收嚴重短少,已有半數以上州政府裁員,並大砍社會福利與教育預算。加州大學生、消防隊員走上街頭抗議,明尼蘇達州發生史上首次由護士發動的罷工,富裕的北卡羅萊納州內的圖書館竟因經費問題而必須關閉,令當地居民憤怒到了極點。《時代》雜誌指出,今年美國各州財政吃緊,明年情況也好不到那裡,財政總缺口高達五五○億美元,民眾還有一段漫長的苦日子。

     從美國、日本及歐「豬」五國的慘痛經驗看來,政府舉債若不加以節制,財政惡化的苦果最後由全民承擔。華爾街崩盤後,美國儘管躲過了大蕭條,但財政危機深深影響每個小市民,加上失業率居高不下,難怪歐巴馬的聲望跌落谷底。

     反觀台灣,國家財政究竟惡化到什麼地步,審計部已提出客觀的檢討。對此,職司國家財政大計的財政部不能不負起責任。我們不希望台灣的財政也走到美、日、歐豬五國的地步,遺憾的是,迄今未見政府高層正視財政惡化問題並展現改革的決心。

     兩岸簽署ECFA之後,馬政府正積極擘畫迎接黃金十年,然而,沒有健全的財政,也不會有永續的經濟發展,面對政府債務即將破表的危機,執政當局若放任財政繼續惡化,未來的黃金十年恐變成債台高築的十年。屆時,誰又能負起責任呢?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4103160
台灣經濟的核心思維何在?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0-08-01 01:28 工商時報 于國欽

  這些年由於台灣經濟低迷不振,亞洲鄰國急起直追,如今台灣不但出口規模已不及南韓的六成,人均所得也為南韓大幅超越,昔日創造經濟奇蹟的風采,已不復存。

 在這種處境下,政府最容易失去信心,這些年老是在參考人家的經驗,但卻毫無自己核心的發展思維。

 偶然看到韓流成功,心嚮往之,但五分鐘熱度一過便杳無音訊;隨後看到泰國發展醫療觀光卓有成效,旋即號聲四起,同樣沒多久即石沈大海;忽然間看到新加坡、澳門發展觀光賭場帶動經濟成長,於是又倡議博弈,最後畏於社會觀感不佳,終於停擺。

 這種失去信心的情況,馬政府上台後並沒有太大改變,兩個月前馬總統看到新加坡失業率降至2.2%,馬上指示經建會赴新加坡考察,事實上如果扣除外勞,新加坡居民的失業率仍達3.2%,與韓國相若,是比台灣好一些,但實在沒有好到需要考察的地步。

 如今政府正在規劃「黃金十年願景」,馬政府必須要知道這個願景到底要把台灣帶到哪裡去,而執行規劃的經建會更必須知道台灣經濟發展的核心思維在哪裡?實不宜東參考日本一點、西參照韓國一點,如老僧碎補之納衣一般,否則所謂的黃金十年,勢將無可觀之處。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4096761
當心報喜不報憂的經濟預測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聯合報╱社論】 2010.07.26 01:31 am 
 
經濟預測果真大不易。現在也許正重演2008年金融海嘯前的故事。

如今人人都知道,當年九月雷曼兄弟垮台,金融海嘯全面爆發,全球陷入一片愁雲慘霧之中,台灣經濟也跟著一瀉千里。然而,2008年初,我們的各經濟預測機構都對經濟前景看好;事實上,一直到當年十一月上旬,行政院主計處與各大預測機構還異口同聲預測全年可成長5%左右,甚至2009年也可以維持同樣幅度的成長,完全無視於金融海嘯的可能衝擊。其實,不待九月的金融海嘯,早在上半年台灣的出口成長已大為減緩,而且趨勢明顯向下,到七月份,出超消失轉為入超。由於近數年來,台灣大約4%的經濟成長率絕大部分仰仗出超的擴張支撐,因此出超忽然消失,若仍然認定經濟會維持4%上下的成長率,那就是完全不食人間煙火了。

行政院主計處發布那樣的預測,尚非不可想像,因為政府官員努力為執政者護航,竭盡所能安撫人心,營造出光明亮麗的局面,乃是司空見慣。但當時許多重要的學術機構與研究機構也跟著報喜不報憂,卻是大為可怪。當然,社會大眾一向健忘,只要事後執政者一聲金融海嘯猝不及防,全球各國災情一樣慘重,即可敷衍過去;未見有人認真追究這些權威機構胡亂預測引人入於歧途,應該承擔的責任;亦未見這些預測者勇於檢討反省,找出誤報的原因。

一句全球同陷災禍,台灣不能自免,無法搪塞過去,關鍵即在於,台灣的出口成長減緩,乃至出超完全消失,乃金融海嘯爆發前之事,當時各國幾乎都安然無恙。如今,全球經濟正掙扎自海嘯的災情中步出,走上復甦之路;台灣有兩岸和平紅利的加持,資金大量湧入,又有倍增的大陸觀光客為內需市場加溫,再加上ECFA簽定,帶來樂觀的憧憬,復甦的腳步自更強勁,因而國內外預測機構對全年經濟成長率都頗為看好。先有國際貨幣基金(IMF)率先預測,成長率將達令人咋舌的7.7%,中央研究院也緊隨其後,將去年底的預測值大幅上修2.16個百分點,預估全年成長率會達到6.85%。

IMF的預測若不夠準,也情有可原,因為遠在千里之外,對許多細部資料本來難以掌握,同時一口氣預測上百個國家的經濟趨勢,台灣又非其中舉足輕重者,要求其格外用心預測,自屬強人所難。但國內的預測機構則不然,其重心本置於台灣,又身處斯地,一切動靜變化皆觀察入微,預測的準確度當非遠在國外者可以比擬。

正因如此,中研院急匆匆地大幅上修預測值格外受到重視,媒體更將它放在頭版上顯著位置。然而,今年上半年鴻海富士康的十二起跳樓事件掀起軒然大波,繼而引發一片加薪潮,中共高層更推波助瀾,要求全面進行收入改革,更在明年起實施的十二五計劃中明定,五年之內讓薪資加倍。連同迄今仍未止歇的缺工潮,眼看對岸的加工出口業已出現瓶頸。台灣素賴出超為生,但現在作育台灣經濟成長的出口正面臨重大危機,則下半年成長率將如何變化,令人憂心。

同時,中共2008年為緊急救市而提撥的四兆人民幣刺激政策,兩年於茲,已消耗殆盡,不見接替的力量,因而大陸內需恐怕陷入萎縮的困境。此內外交逼的壓力,已使大陸第二季成長率較前季下滑1.6%,而且逐季看低;久諳對岸經濟情勢的專家預估,第四季下看8%,而且未來幾年可維持8至9%就很不錯了。

台灣經濟與大陸經濟相互依存,早已是唇亡齒寒之關係,當大陸經濟急步下滑,而台灣的出口又前途堪虞,何以認為台灣的成長率會反向大增?

我們相信,如果台灣上下認清危機將至,朝野一心努力激發潛在競爭力,或許台灣經濟可以轉危為安。但若重演2008年的故事,學者專家只報喜不報憂,後果難以想像。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4083105
短 評-借錢,保守為宜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0-07-22 中國時報 【本報訊】

     人們總是很難從過去的事件得到教訓。政府非讓《公債法》與《財劃法修正案》闖關通過,就是一個明證。

     兩年前的金融海嘯,告訴世人財務槓桿太高、借太多錢的結果是什麼。今年開始、目前仍「方興未艾」、從希臘開始延燒的國家主權債信危機,更告訴大家:負債過鉅,會垮的不是只有個人與企業,國家一樣會掛。

     政府以五都改制為由,修法讓地方政府大幅增加舉債額度,但卻看不到配套約束的措施。目前地方政府財政狀況已經夠差了,而在民選制度下,首長有強烈的誘因扮演聖誕老人:不加稅、多發錢。

     例如,中央為壓制房價,有意調高房屋稅、地價稅,還要地方政府大幅拉近公告現值、公告地價等課稅基準價格與市價的差距,照說地方政府可以增加收入,應該樂於配合。但地方政府顯然不領情,配合意願低,因為「不想得罪選民嘛」。至於花錢給津貼、辦活動「與民同樂」,則是多多益善。財務黑洞,盡在其中。

     地方政府的歲出中,平均五成是人事經費,升格為直轄市後的縣市,又可再增加五千到一萬個公務員;每個要升格的縣市,都有許多「雄心壯志」,如果,沒有適當的約束機制,大概又是花錢如流水、債留子孫。偏偏行政院來個「雪中送炭」,放寬地方政府舉債限度,結果可想而知。政府放寬舉債限制,其後遺症令人憂心。借錢這檔事,還是保守為宜。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4075474
穩健財政才能樂觀經濟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經濟日報╱社論】 2010.07.20 01:57 am 
 
對於世界經濟的前景,目前顯然有兩種迥然不同的看法。一種認為經濟復甦的情況相當穩健,所以各國應該開始讓因應經濟危機所推出的財政刺激政策逐漸退場,並致力於減少財政赤字,以避免政府債務在長期上影響經濟成長。另一種看法則認為,主要工業國家的經濟復甦仍然步履蹣跚,民間需求嚴重不足,政府應繼續擴大支出以維持經濟動能,降低失業率,避免二次衰退的發生。

以德國為首的許多歐洲國家即持前者看法,認為政府應儘速平衡財政。此一觀點也反映在多倫多的20國集團(G20)高峰會中,各國元首宣示將在2013年前使預算赤字減半,在2016年前減少或穩定政府負債占國內生產毛額(GDP) 的比重。近半年來,部分歐洲國家先後傳出債信危機,從而拖累歐元,並危及該地區的復甦,更使許多國家相信,只有嚴格的財政紀律才能使經濟穩定成長。

美國則強調財政擴張的必要性。美國總統歐巴馬在致G20領袖的函中即敦促各國不要過早讓財政刺激方案退場,而應將強化經濟復甦列為當前首要任務。許多著名經濟學家也指出,由於民間需求低迷,財政緊縮將造成整體需求不足,使得復甦無以為繼,而產生二次衰退。他們最常援引的例子就是大蕭條後的1933年,當時政府過早的緊縮政策,使得經濟很快又陷入衰退。

著名的經濟學家克魯曼則更憂心。他強調當前經濟最大的的風險是通貨緊縮(也就是物價的普遍下跌),而經濟若一旦失去動能,通貨緊縮會使經濟陷入長期蕭條。所以,他認為目前財政刺激政策不僅不該退場,還應該繼續加大力度,直到失業率開始全面下降,物價出現輕微的通貨膨脹為止。

對經濟復甦的前景,我們其實不必太過悲觀。許多經濟學者只注意到西方工業國家可能因需求不足而產生的衰退風險,但顯然忽視(或低估)了新興市場,尤其是亞洲國家,所能發揮的作用。主要新興市場(例如中國大陸與印度)在經濟危機期間仍能維持高速增長,不僅帶動了鄰近地區如東協國家、南韓與台灣提早脫困,並很大程度的解消了世界經濟走入螺旋下降的壓力。

目前亞洲經濟持續復甦,中國大陸的財政刺激政策也並未退場(最近又推出西部新十年計畫),這些都可以彌補一部分的世界需求缺口。以歐元地區為例,其財政撙節措施所減少的需求,可藉著出口亞洲得到補償,而不必然會引發新的經濟衰退。國際貨幣基金(IMF)總裁史特勞斯康在Asia 21會議時也強調,亞洲已是世界經濟的動力來源。

有些人還是認為經濟復甦的前景堪憂,因為美國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失業率仍然偏高,民間消費力道也不強勁。但是,美國消費者作為世界經濟唯一救世主的時代已經過去了;除了美國,世界經濟的復甦勢必將仰賴其他新興市場(如亞洲)的共同帶動。美國不太可能回到從前毫無節制的消費時代;較低的經濟成長率與較高的失業率,或許就是美國未來必須面對的現實。

如果能樂觀看待經濟復甦的前景,我們目前需要關心的不是更多的財政刺激政策,而應該是財政的穩健。台灣過去十多年百廢待興,因應經濟危機所推出的財政擴張政策正好可以補以前之不足;但是當經濟逐漸復甦,財政政策自然應該回歸常態,讓民間部門成為推動成長的主要力量。

在此同時,我們也要再次呼籲政府,嚴肅面對公共債務的問題,以歐洲為師,規劃如何減少預算赤字和降低政府債務的作法。一份清楚的財政改革時程表,也是政府展現新氣象的一種方式。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4070296
安得廣廈千萬間-「輕稅簡政」不能一廂情願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0-07-19 中國時報 【朱敬一】

     馬總統在競選時提出「輕稅簡政」的政見;所謂「簡政」就是簡化稅政,減少徵納雙方的困擾,這一點大概沒有人會反對。但是對「輕稅」而言,則外界有相當多不同的聲音。大體而言,我們可以將爭議的論點粗分為兩類:第一類是「減稅刺激經濟發展、擴大稅基、稅收未必減少」論;第二類是「減稅預算失衡、排擠公共建設經費、反而不利經濟發展、債留子孫」論。以媒體論述來區分,絕大多數的社論與民意均支持後者,但政府官員多支持前者。

     主張「輕稅」的人常將台灣的租稅結構與香港、新加坡相比,然後以星洲營所稅十七.五%、香港所得稅十五%的觀察,來要求台灣比照降稅。他們的論點簡而言之就是:「新加坡、香港能、台灣為何不能?」但實際證據顯示,國與國之間的情境、環境均相差甚遠,甲國能乙國卻不能的例子比比皆是。以下,我們就來檢視租稅議題的跨國歧異性。

     世界上諸多國家以降稅為手段,試圖吸引外國來本國投資的競逐,稱為租稅競爭(tax competition)。如所周知,開曼群島與維京群島都是稅率極低的低稅天堂;亞洲的香港與新加坡,其稅率較鄰國為低;歐洲的愛爾蘭也是著名的租稅競爭國,其營所稅率只有十二.五%。相對於這些低稅國,美、法、英、日等國營所稅則分別為卅五%、卅三.三%、廿八%、四十餘%,與愛爾蘭相差甚多。即使是窮盡手段吸引外資的韓國,營所稅也達廿二%。

     讀者由上述諸例當可發現:小國、以過境商務為主、著重服務業而非工業的國家,其租稅競爭較具優勢,也能採用較低的稅率。但是所有大國或是部分工業取向的國家,則稅率就是低不到哪裡去。降稅可以吸引外人投資,本國因此就可因稅基擴大而多收到稅。這麼「好康」的降稅效果不要,美英日法等國維持高稅率,一定不是「不為」,而是「不能」。

     政府收稅,是為了因應其開支。一般而言,製造業所涉實體運輸較多,故更需要種種公路與橋梁的運輸支援。製造業比較會創造汙染,但服務業汙染較少,而汙染防治需要政府支出。製造業有漫長的生產線,勞工條件與誘因較為複雜,勞資糾紛較多,需要政府處理。不論是汙染或勞資爭議,都要用到司法資源,而這也需要國家預算。再以最典型的政府支出國防來看,製造業的關鍵零組件(如IC晶片)常是兵家必爭,最需要國家的保護,以免落入敵人之手。台灣的竹科戰略位置重要,政府可能要布置種種反飛彈措施保護之。但相對而言,如果開曼群島遭到攻擊,只要銀行帳目有備檔,則完全沒有嚴重後果,故開曼的金融服務業也就不需要國防支出的保護。

     以上討論大概彙整出國家大小、製造業/服務業比重不同,其所對應的政府支出需求就不同。寫到這裡,我們就可以檢視一下台灣的處境了。與星、港相較,台灣不論就面積、就人口而論,都是「大國」。面對這種不對稱情境,台灣的政府支出就是遠比星港為大。台灣如果真要與星港拚降稅,在支出限制之下,台灣必然落敗。簡言之,要比拚降稅,其結果就是「星港能,偏偏台灣就是不能」。

     真要和台灣相比,韓國也許是個好例子。南韓要維持龐大國防、南韓也有雄厚的製造業,但是這就進入本文最後一個論點。學者馬庫森(J.Markusen)指出,綜觀一個國家的產業競爭力,其中租稅的影響幾乎是微乎其微。以韓國為例,其近年汽車、電子、面板工業的突飛猛進,大概與其政府的扶助、大財團呼風喚雨的影響、韓國人極端進取的個性、在全球各地步局的自由貿易協定等因素有關。文獻上鮮有人將三星、現代的成功歸因於韓國的營所稅率。如果將評比項目再放寬,則各國環保規範、勞工意識、執法寬緊、行政效率等諸多洛桑評比項目,都是影響外資是否進入投資的關鍵。我們不敢說租稅完全沒有影響,但文獻上卻沒有任何支持的證據。

     (作者為中央研究院院士,中華經濟研究院董事長)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4067488
進出口半年報發出警訊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經濟日報╱社論】 2010.07.18 02:57 am 
 
財政部6月貿易統計顯示,出口連八月高速成長,加以國際貨幣基金(IMF)上修今年全球經濟成長率,台灣經濟成長率預測更調高至7.7%,使經濟部長施顏祥喊出「坐六望七上看八」的目標。從去年上半年台灣出口與經濟成長率,在全球金融海嘯中大幅衰退,而能在一年後就反彈回升,確實值得慶幸。但近來國內外經濟雜音增多,進一步剖析金融海嘯前後的台灣進出口表現,更可發現結構性的成長路障未除,貿易續航力將面臨嚴苛的挑戰。

就出口而言,上半年出口較去年同期大增49%,主要是去年上半年出口大減、基期偏低下的結果。實際上,今年上半年出口總額1,320億美元,尚未恢復到金融海嘯爆發當年、2008年上半年出口1,345億美元的水準。易言之,近兩年來出口平均還是衰退的。

在主要出口地區中,唯一超過海嘯前水準的是中國大陸,主因大陸官方以人民幣4兆元擴大內需,並力推家用電器與汽車下鄉政策,帶動台灣相關產品對大陸出口激增。相對的,台灣對工業國家的出口均未超越海嘯;尤其是對歐出口,竟呈現兩位數衰退,顯示歐債危機衍生的緊縮效應,已衝擊到台灣對歐出口,並以歐元對美元走貶、新台幣對美元升值,以致半年來新台幣對歐元大升17%的影響最大。至於台灣第二大出口市場的東協六國,上半年對其出口年增率達56%,但出口額也未及海嘯前,顯示今年元旦生效的東協10+1(中國)自由貿易協定,對台灣出口已出現影響。另以逐月走勢而言,近一年來的出口高峰出現在5月的255億美元,6月銳減11%至227億美元,與金融海嘯前兩年的6月大於5月走勢相違;尤其是對大陸、東協六國及歐洲的出口都呈兩位數下降,顯現全球復甦走緩的影響,出口高速成長動能浮現難以為繼的隱憂。

再看進口,上半年進口年增率達65%,但進口額1,199億美元也低於海嘯前同期的1,265億美元;唯一可喜的是,資本設備不只增速高達78%,金額也已飛越海嘯,顯示企業投資恢復活躍。但須警惕的是,海嘯爆發年的上半年固定投資率是過去五年最低,亦即今年上半年固定投資率雖從谷底上升,但僅回到較低的水準,尚未展現經濟承平時期應有的活絡。農工原料進口額也未收復海嘯帶來的缺口,主因是海嘯前國際油價迭創新高,但仍顯示廠商對未來景氣保守,以致不敢大量進口。

如此看來,台灣的進出口貿易半年報實難謂亮麗,甚且存在不少隱憂;至於IMF上調今年台灣經濟成長率預測,應是著眼於兩岸已簽署經濟協議(ECFA),使台灣投資環境有了改善,進而提升國內外投資意願。但就上半年已實現的固定投資狀況而言,表現僅算差強人意,下半年的投資擴張能見度卻不高,尤其國光石化及六輕五期等重大投資案都面臨環評瓶頸;至於ECFA早期收穫清單的降稅貿易效果,尚要等待ECFA生效,已確定無法挹注今年出口;更何況IMF在預測的同時亦預警,下半年因歐元區景氣復甦仍不穩定,全球經濟成長率存在下修的風險,以出口拉動經濟成長的台灣恐受波及;再進一步言,IMF也不太看好台灣明年的經濟表現,預估經濟成長率將降至4.3%,再度淪為四小龍之末。

準此以觀,台灣經濟與國際景氣高度連動的問題未曾稍緩,經濟升級、轉型以調整成長結構,仍是走向經濟自主的不二法門;但我們總是陷入短期的救急,疏忽長期的治本,以致知行不一,問題始終未解。因此,政府勿以上半年進出口表現而自滿,若不治本,這樣的景況很快就會消失。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4065623
新加坡的驚嘆號,台灣的問號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經濟日報╱社論】 2010.07.16 03:38 am
  
我們的鄰國、也是亞洲四小龍的「同學」新加坡,預估今年經濟成長超級強勁,成長率可能高達13%至15%,對近年經濟成長勉強靠對大陸出超支撐,還僅在4%上下遊走的台灣而言,簡直遙不可及。當新加坡的成長率可能超越中國大陸而高居全球榜首,台灣似乎也傳出好消息,國際貨幣基金(IMF)將台灣經濟成長率的預測值上修到7.7%,遠高於國內公私立經濟研究機構的預估,也讓我們士氣大振,自許為與新加坡同樣耀眼的「亞洲雙亮點」。但深一層探索,情勢卻頗有值得疑慮之處,我們不善於「報喜不報憂」,卻深以為「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寧可將負面因素一一挖掘,讓全體國人共謀萬全的解決之道。

新加坡今年成長勢頭強猛,兩家新設賭場生意興隆,是主要貢獻之一,而占國內生產毛額(GDP)達四分之一的製造業高速增長,也厥功甚偉。但新加坡絲毫未自滿,還竭盡全力招商,甚至不惜將營所稅率降至零以招攬各國企業,尤其是台商至星設立營運總部,以提升其全球競爭力。這樣的魄力與企圖心,成長勇冠群倫,當之無愧。

但台灣今年會不會如IMF預測成長7.7%,抑或如經濟部推斷,坐六望七上看八,卻不太樂觀。首先,當我們選擇經研機構的預估結果時,通常不是「遠來的和尚會念經」,因為經濟情勢瞬息萬變,影響因素錯綜複雜,連每天深入觀察每一項指標可能變化者,也常歎世事難料,預測每每失之毫釐、差之千里,那些遠在千里之外,同時照顧上百個大大小小國家的研究機構,憑那一點可以勝過在地的無數研究專家?

其次,今天對台灣經濟成長的樂觀預測者,其立論基礎乃是上半年對大陸出口大幅成長,6月更亮麗非凡,因而認定隨著大陸經濟兩位數成長、對大陸出口一飛沖天,甚至如經濟部長預估的突破千億美元大關,則台灣經濟自應水漲船高。再次,兩岸簽署經濟協議(ECFA)後,台灣對外商的魅力大增,政府正全力展開全球招商,並認定必有大量外商在ECFA的吸引下來台投資,則台灣經濟將如虎添翼,今年望七看八豈是難事?

不過,對兩岸情勢深入探究者,反而憂心忡忡。因為中共騰籠換鳥的產業升級政策自三年前展開,迄今已醞釀成熟,在勞動合同法的加持下,沿海工資飛漲,缺工問題未見改善,沿海地區加工出口業面臨潰散危機。但加工出口業傍海為生,高昂的運輸成本斷絕移往內陸的可能,因而十餘年來支撐台灣經濟成長的對大陸下游加工出口業的巨額出超,勢無持續的能力,遑論飛躍增長。由此觀之,望七看八誠無可能,是否坐六都大可疑慮。

至於全面招商,誠如日昨社論所言,不論上自總統下到部會首長如何大聲吶喊,卻全然看不出不同於以往的戰略。即使高舉ECFA打所謂的「大陸牌」,但ECFA只有早收清單出爐,可能明年才逐步生效,要待何年何月方能看到大規模的自由開放,任誰也難妄斷。以這樣的「大陸牌」即奢想招來大量外資,而不是坐令國內企業大舉西移,的確是有些過度樂觀。

相對於此,新加坡招商,其訴求是地理位置優越、輕徭薄賦,甚至關鍵投資案的營所稅可全部免除,加上行政效能全球第一、自由開放領先群倫、景觀美麗而設施完善,本已吸引高達7,000家跨國企業投資、逾4,000家設置營運總部。台灣如果無法在這些面向有所超越,至少趨近新加坡的高度,要與星PK,如癡人說夢。但若能利用更優越的地理位置,設立更開放的經貿特區,自然另當別論。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4059111
公婆多而沒戰略的招商法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經濟日報╱社論】 2010.07.15 02:37 am 
 
行政院昨天舉行政務會議,通過經建會提出的全球招商規劃和時程進度。根據規劃,招商小組要舉行三場國內說明會,並赴日本、新加坡、香港和歐美等地,舉辦國際級的「全球招商:Taiwan Road Show」。政府的招商行動如火如荼地展開,展現雄心及效率,但這些努力的實質效果還是要有招商戰略,以免白忙一場,而迄今這個戰略並不清晰,外界看到的只是組織面的疊床架屋。

馬總統7月1日提出全球招商的政策主張,要在國安會成立「全球經濟戰略小組」督導,並由行政院成立「全球招商專案小組」;7月7日,行政院決定專案小組由院長、副院長分任正、副召集人,經建會再設「全球招商規劃推動委員會」負責規劃,經濟部設「全球招商聯合服務中心」負責執行,並由兩部會首長分任主委和主任;全球招商組織的陣仗之大和指導層級之多,可謂近年首見。

政府大動作招商,乃是認為在兩岸經濟協議(ECFA)的加持下,必可招到大量外商來台投資,但這種想法不見得能通過學理和市場的考驗。在市場中,政府雖說很多外商來詢問,但並未出現一個真正重大的外商投資,倒是不少國內大企業宣布了去大陸投資的計畫,2007年才在台灣擴廠的固特異輪胎更表示要遷移生產基地。從學理看,ECFA降低台灣產品銷往大陸的關稅,使在台投資比以前有利。但現階段的ECFA只有部分產品減稅,因ECFA而變成值得改來台灣投資的事業可能也不多,由此引來的投資也可能以他國和大陸簽了自由貿易協定(FTA)而移走。因此,我們不能只靠ECFA招商,而要更深入思考,台灣有什麼比別國高很多的利基,使招來的廠商能長期在台灣發展。

政府也要思考,廠商若在意關稅的減免,何不直接去大陸或東協各國投資而可免掉更多關稅?我國的工資和地價都比它們高,地理位置再怎麼說也不像大陸生產重鎮廣東那樣接近中國市場。至於我國的行政手續,儘管近年努力簡化,也一直強調設立了所謂整合解決方案的單一窗口,但在公務員保守的心態下,仍經常被企業所詬病。那我們的競爭力在那裡?若不找出那真正的競爭力,招商乃至經濟發展的戰略,都不會正確清楚。

大部分人都知道,我國根本的競爭力應是多元思想和創新能力,政府也喊過很多相關口號。但為了推銷ECFA,政府在宣傳上講得好像只有ECFA能讓台灣發展。如今ECFA已簽,政府不可繼續再忽視根本的競爭力。今年4月間,李家同教授即曾指出技術創新比ECFA更重要,梭羅教授也有類似看法。所以,我國正確的戰略應是創新比招商重要,而招商也要以創新為主要基礎,這才是和開發中國家或我國早期不同的招商戰略。

開發中國家工資低卻缺乏資金和技術,因此要招外商引進大量資金和技術。我國資金太多而又靠自己的技術發展,對外人投資的需求自是不同。若我們自己有技術,自己就可以投資,其做法是在創新成功後,把股票高價賣給外國投資人。事實上,過去十多年我國已用這種方式吸引近2,000億美元的外資,但這並不叫招商。

若技術在外國人手中,他們值得來台灣投資的主因,是台灣已有甚多相關技術和產業,他們能以補足缺口的投資而獲取更高的互補利益。過去十多年半導體和面板業,就是這樣吸引了不少外商。政府應找出這類互補技術和產業做為招商的目標,才是正確的戰略。但這類投資不是很多,經建會所提首波就要吸引1.8兆元外商投資的目標,是重量不重質,而且不切實際。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4056623
台灣經濟須防短多長空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經濟日報╱社論】 2010.07.12 01:49 am 
 
國際貨幣基金(IMF)上周公布最新全球經濟預測,今年全球經濟成長率從4.2%上調至4.6%,亞洲各國的經濟表現尤為強勁;其中,台灣國內生產毛額(GDP)成長率,預估將從6.8%上調至7.7%,在亞洲四小龍中僅次於新加坡的9.9%,高於香港及韓國。先前國內外經濟預測機構已紛紛上修今年台灣經濟成長預測值,此時IMF公布的預測值直逼8%,更進一步增強國人對台灣經濟的信心。然而,近來國內外經濟變數愈來愈多,在一片樂觀氣氛中,台灣尤須慎防經濟的短多長空。

今年上半年,包括台灣在內的亞洲各國經濟表現一片大好,主因受惠於全球需求快速復甦,出口激增,再加上各國推動的擴大內需政策奏效,助長經濟升溫。但經濟升溫過速,也帶來資產泡沫化的威脅,促使各國政府不得不思考刺激政策的退市時機。4月以來,中國大陸重啟宏觀調控措施,密集推出嚴防房價失控的作法,台灣及韓國最近也先後調升利率,在在反映出亞洲經濟短線過熱的現象。

尤其,後金融海嘯的國際經濟情勢變化極大,近來發生的經濟事件,更讓全球復甦前景充滿變數。首先,歐洲主權債危機擴散,已嚴重威脅全球經濟復甦,儘管歐洲央行及IMF共同挹注7,500億歐元協助債台高築的歐豬五國(PIIGS)度過難關,但歐債危機迄今仍未解除;7月至9月是歐豬五國債務屆期高峰,嚴厲的考驗才要開始,如果情勢不能穩定甚至惡化,歐元區乃至全球經濟仍有再次陷入衰退的可能性,這對高度依賴出口的亞洲經濟極為不利。

其次,過去十年全球經濟成長近六成來自所謂G2(美國及中國大陸)的貢獻,但近來種種跡象顯示,美國經濟復甦力道明顯放緩,主要經濟指標皆出現轉弱現象,尤其具指標性的房市又出現下滑;知名經濟學家克魯曼呼籲歐巴馬政府要採取一切可行手段振興經濟,充分反映對美國經濟前景的憂慮。另一方面,大陸經濟成長速度也開始減緩,6月採購經理人指數(PMI)明顯回落,出口、工業生產及固定資產投資等經濟指標增速也都走低。最近大陸國務院公布,將斥資人民幣6,822億元投入「西部新十年計畫」,顯示大陸重新推出刺激經濟政策的策略方向。

更需注意的是,國際經濟正進行結構性調整。6月下旬20國集團(G20)峰會訂出已開發國家在2013年前財政赤字減半及2016年前降低負債比的目標,無疑宣告工業國家將揮別奉行多年、尤其是金融海嘯時救亡圖存的凱因斯主義,走向緊縮開支、削減赤字的新時代。

最讓亞洲國家擔憂的是,美國總統歐巴馬在G20峰會時公開宣示,美國以「借錢消費」為全球經濟成長提供資金動能的時代已經結束,出口國家應該將注意力轉移到那些荷包滿滿的消費者身上。歐巴馬並重申,在五年內讓美國出口倍增的決心。美國改變經濟成長模式的目標能否實現尚在未定之天,但調整過程中勢必影響全球貿易結構、匯率變動及經濟利益的分配,對亞洲各國特別是中國大陸的衝擊尤為深遠。

台灣高度依賴對外貿易,受國際經濟影響尤深。兩岸經濟協議(ECFA)簽署後,台灣的利基在於激發更多外資以台灣做為進軍大陸市場跳板的意願,大幅提升民間投資及消費動能;但ECFA後續發展需長時間談判,短期內提振經濟的效果仍屬有限。反倒是ECFA讓台灣經濟和大陸經濟的連動性更緊密,國際經濟變化對大陸經濟的衝擊也勢必波及台灣。因此,政府必須有更縝密的政策思維與因應規劃,讓台灣在詭譎多變的全球經濟大環境裡站穩腳步,不致發生經濟上的短多長空。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4050184
頁/共53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