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副總統蕭萬長表示,未來台灣要開始追求「包容性成長」。 記者屠惠剛/攝影 |
蕭萬長進一步指出,「包容性成長」(inclusive growth)意味淘汰以往生產掛帥模式,轉向「生產、生態、生活」並重的「三生加值島」,要和民眾幸福感同步連結,相關指標如:薪資、就業、所得分配、生活品質和生態環境。
蕭萬長昨天出席政大國家發展研究所、台北論壇基金會共同舉行「2014年經濟政策菁英高階研習班」,並以「全球化下台灣經濟發展戰略與策略」為題發表演說。
蕭萬長說,過往政府、民間信賴關係深厚,足以度過60到90年代等重重難關,但這層信賴關係已不復存在。經濟改革和政治工程無法脫鉤,但目前國內缺乏改革的集體意志,社會對經濟改革共識薄弱。
在經濟挑戰上,他表示,國內部分,經濟施政未產生正向循環,如:證所稅、油電雙漲等,立意良好,但時機、方法沒用對,反而產生社會矛盾和衝突;對外部分,自由貿易島和兩岸經貿合作將扮演關鍵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