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民生戰線
市長:星火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公共議題【民生戰線】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政經觀察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擺脫幽靈新世代向前行
 瀏覽1,750|回應14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中國時報2008.03.31本報訊

 ▲年輕世代面臨諸多沉重的挑戰,我們這一代及政治領導人有義務化解過去的對立,讓新世代專心面對未來。

 三二二台灣經歷了二次政黨輪替,政黨可以換,但是過去幾年來的藍綠對立、南北之爭,甚至更早的白色恐怖,仍如幽靈般困擾著我們;只有心平氣和的面對這些問題,台灣才能真正走出舊世代的陰影,處理新世紀、新世代迫切的問題,而這也是國家領導人和公民社群必須共同面對的課題。

 「選舉期間,我們家最愛看《全民最大黨》,因為不管喜歡或討厭哪一黨,看了都哈哈大笑!」台大一位娶了外省籍太太的本省籍化學教授無奈表示,政黨對立撕裂族群融合,觀賞政治模仿秀對各黨政客的揶揄或嘲諷,成了修補族群情感的唯一管道。

 在台灣,藍綠對立已不只是政客的事,更已無形中侵蝕我們每個人的生活。依據中時民調中心於三月十日針對台灣地區一千餘位成人的電話民調發現,六成三的受訪者表示,目前藍綠對立的情形嚴重,更有一成五的受訪者坦承,自己曾經因為和別人討論政治而發生不愉快。

 中間選民仍是「全民最大黨」

 寫過暢銷小說《油麻菜籽》的作家廖輝英,就曾因為認同台聯修憲理念遭到鄰居有色眼光,之前,住在大安區的廖輝英,和鄰里間相處就像一般婆婆媽媽一樣融洽。「廖小姐,原來妳那麼『台獨』!」一位女性鄰居對廖輝英表達不滿:「我們都被妳背叛了!」

 台灣促進和平基金會執行長簡錫?看過太多因為藍綠對立造成人際關係失和的例子。他說,曾有一個住在內湖的老太太,因為選後到凱達格蘭大道參加國民黨的抗議活動,原本有多年私交的左鄰右舍開始投以異樣眼光,就連家中孩子到雜貨店消費都遭到冷嘲熱諷,還有人問,「你們何時要回中國去?」

 藍綠對立如此嚴重,但台灣社會真的如此對立嗎?

 根據本報此次民調,合計有一成四的受訪者自認屬於綠軍,三成四受訪者自認屬於藍軍,但自認中立不偏任何一方的,仍是「全民最大黨」。此一調查符合歷年來的趨勢,研究政治極化的中山大學政治研究所教授廖達琪指出,即使藍綠最對立的過去八年,台灣的中間選民從未低於四成。

 台灣的中間並未消失,對立是從何而來?根據本報民調發現,四成六的受訪民眾認為是受到政治人物操弄,三成六的民眾認為是選舉惡質競爭的影響。有趣的是,被大力炒作的統獨議題,只有一成三受訪者認為是造成藍綠對立的原因,也只有一成一的民眾認為族群關係造成藍綠對立。

 同樣的,對於台灣和中國的關係,本報此次調查也發現,五成七受訪受訪者希望能永遠維持現狀,一成八的民眾傾向獨立,一成二的人偏向統一。

 維持現狀仍是多數,根據廖達琪的研究,過去八年來台灣民意並未形成統獨兩極的對立,但是因為政黨重新區分(party sorting)的結果,超過九成的國民黨支持者傾向維持現狀或是統一,而過半數的民進黨支持者主張獨立,要現狀還是獨立,竟成為為政黨衝突最大來源。

 雖然如此 廖達琪表示,無論如何一定要改國旗、國號的象徵性台獨,歷次民調都未超過一成五,台灣並未走到「堅持台灣獨立的占一半,要中華民國的占一半」這一步,但為何選舉如此尖銳?其實是政治炒作,政治人物要你選邊,對選舉操作手而言,這個議題是有發酵空間的。

 避免對立媒體應更強化專業

 民調也發現,三成民眾認為,電視談話性節目的挑撥,是造成藍綠對立的原因。

 中研院社研所研究員吳乃德指出,許多新興民主國家在威權時期,媒體並未培養中立及調查報導的專業,一旦政治開放,媒體搶奪市場,只討好自己的閱聽眾,結果是加強支持者的偏見,強化對對方陣營的敵視,媒體成為對立來源。

 藍綠對立,傷害最大的是人和人之間的信任,廖達琪指出,「當人民被分成對立的兩邊,市民社會無法形成,政府就可以上下其手,為所欲為」。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2794860
 回應文章 頁/共2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民進黨已錯失兩次歷史契機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中國時報2008.03.31本報訊

 「如果扁台北市長連任就好了」,段宜康說,一九九八年台北市長選舉敗選,對民進黨和扁來說,是個分水嶺,這樣的歷史經驗,讓扁覺得,做好也沒有用。

 面對民進黨與外省族群的緊張關係,段宜康說,扁如果贏了,民進黨會從另一個角度看,只要民進黨做得好,其實外省族群的票是成長的。

 扁二千年當選總統,歷史給了他第二次機會,段宜康承認,民進黨還是錯失了這次機會。

 身為民進黨菁英中的少數外省人,段宜康曾在立院質詢時指出,白色恐怖受難者百分之五十六是本省人,但四成三是外省人,超過外省人佔台灣人口的比例,而在泰源監獄、綠島因不明原因死亡的,幾乎百分之百是外省人,這是因為外省人沒有親族連繫,因此受到更惡劣的待遇。

 段宜康說,在國民黨的統治下,其實外省人、本省人都是受害者,但民進黨執政過程中,卻忽視這個問題。

 更大的問題是,段宜康認為,民進黨已是多數,卻對自己沒有自信,民進黨將本土化和去中國化畫上等號,但一部分的中國是洗不掉的,民進黨應該有自信,珍惜中國文化好的部分,排除不好的,不要看到中國兩字就要塗掉。

 外省人對中國的感情應該是被尊重的,段宜康舉自己父親為例,他父親十九歲一人到台灣,祖父母在蘇州,父親回去探親回來後,認為台灣應該獨立,但蘇州是他的故鄉,這是無法改變的。

 民進黨執政到後期,已完全不談這樣的尊重,前年底台灣政情緊張時,中常會特別邀請學者吳瑪俐,從基因研究報告指出,台灣人不是純漢人,「我的父母都是中國來的,我算不算台灣人」段宜康很感慨。

 更諷刺的是,立委選舉時,國民黨對手卻說段宜康是江蘇人,「外省人假本土」。

 「這大概就是人性吧!」段宜康承認,當國民黨有機會時,他們也訴諸省籍,「但是面臨誘惑,能用而不用,才是典範。」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2794865
走向多元包容綠才能再起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中國時報2008.03.31本報訊

 ▲藍綠兩大政黨,是否能深刻反省、多元包容,決定台灣未來的政治品質。

 ▲藍綠支持者各有政治理念,狹路相逢難免要針鋒相對。

 才成立二十年,民進黨當年的創黨理想幾乎蕩然無存。

 民進黨前立委郭正亮說,民進黨三個核心價值,就是台灣本土、民主、及照顧弱勢階級。但諷刺的是,從這次總統大選可以看出來,民主及弱勢階級反而成為國民黨主攻的議題,當其他核心價值都不見了,民進黨選舉只能猛打本土牌。

 執政八年看不見全民總統

 民進黨流失的還不只此,前立委段宜康指出,一九九二年邱義仁擔任民進黨副祕書長時就曾主動表示,「台灣的族群問題,要由優勢族群解決」,當時李登輝已經當總統,新潮流曾開會達成共識,不論個人主觀認定,「住在這塊土地的就是台灣人」,這種論述是進步的,因為不用強迫每個人表態「愛台灣」。

 但是民進黨八年執政下來,卻像政大台灣文學研究所所長陳芳明所說的,八年來沒有看到全民總統,只有深綠、福佬人總統,「哪有已經民主化,卻是不論外省人、福佬人、客家人、原住民各族群都有危機感?」

 何以致此?

 陳芳明指出,民進黨兩千年沒有預期會當選,當選後沒想到權力會這麼大,好像中了頭彩,權力忽然掉下來,黨內要員忘記理想,忙著卡位;更糟糕的是,位置的分配,完全是看和扁或正義連線關係親疏遠近而定,民進黨過去痛批資政、顧問是酬庸,還要廢考試院及監察院,但執政後,忙著搶位子,再也沒有廢考監院的聲音。

 轉型正義完全被扁汙名化

 不論民進黨內外,檢討反省民進黨時,都不能忽略陳水扁的角色。陳芳明說,「扁是錯誤時代做出來的錯誤選擇」,為了掃除國民黨威權時代,急著找一位明星,但是能夠馬上得天下,卻不能馬上治天下,一個草包上來,對台灣文化傷害很大,陳芳明痛心的說,本土、轉型正義這些價值,讓扁詮釋、實踐後全部都被汙名化。本土、正義都是無價的,但是拿來換選票,就貶值了。也使得未來要談本土還是轉型正義,都很困難。

 陳芳明表示,民進黨決議文明定,台灣未來由台灣住民共同決定,更提出「族群多元、國家一體」的主張,這些都是民進黨最崇高的理想,但是阿扁只有一個二二八,從不尊重別人的歷史記憶,五十年代白色恐怖受害者、外省族群,在總統眼中,好像不存在;只彰顯一種價值,遮蓋其他所有價值,要如何達到族群多元,國家前途共同決定的目標。

 脫離理想造成基本盤鬆動

 脫離當年社會運動的理想,是民進黨另一個失落。郭正亮指出,為了執政,民進黨成為體制內政黨,減少街頭運動,但觀諸世界各國,左派政黨納入體制,不一定就會變質,如英國工黨執政後,並未和工會疏離,但民進黨卻完全和社會運動脫節,和資本家掛鉤,從二次金改的過程就顯現無遺。

 郭正亮認為,這不完全是民進黨的路線問題,也是領導人的道德問題,當扁的清廉被質疑,民進黨又脫離自己的根基,執政到最後只好用台灣認同硬撐。

 反映在選票上的,段宜康指出,「大樓就是民進黨的罩門」,例如沈發惠在汐止參選面臨的狀況,汐止或內湖新大樓,都不是民進黨的票,這些大樓大都是外來人口,至少一個人上班,不參加活動,和社區關係鬆散,接受媒體訊息較多的,他們對民進黨已形成刻板印象。段宜康指出,民進黨的票倉在轉移中,從以前中產階級的選票,轉移成傳統選票區。

 走出悲情才能提得出願景

 反思這整個過程,陳芳明說,也許將二千年當成就是民主降臨,這是錯的,台灣根基太淺,戒嚴體制造成傷害,民主運動又孤注一擲於一人。陳芳明說,選後,如果民進黨不檢討阿扁,這個黨沒希望。

 反省過去也要看未來,陳芳明說,選後,民進黨的本土論述要重新來,要走出來,不要留在歷史悲情囚籠,威權時代的台灣人很像薛西佛斯,一直背著石頭,現在已經沒有石頭,但民進黨還被制約,苦難要記住,但台灣已經沒有悲情,不要將苦難背在身上;接下來才能提出台灣願景,只要能將台灣經營成很乾淨的地方,不用宣傳,大家都會投給你。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2794864
族群已融和別讓政治撥弄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中國時報2008.03.31本報訊

 根據本報民調,有四成五的受訪者覺得台灣族群對立日趨嚴重,高於覺得不嚴重的三成六,如果對比於台灣社會族群高度融合的特質,這個遲發性的族群矛盾,確實是個令人憂心的現象。

 高度融合的社會禁不起政治的撥弄,根據本報的民調,有五成四的受訪者表示,政客操弄是台灣族群對立日趨嚴重的主因,三成六的受訪者則認為是受到選舉惡性競爭的影響,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教授李廣均曾分析指出,每逢選舉熱季,負面族群語言充斥,就是族群關係痛苦指數最高的時刻。

 除了政治因素,台大政治系副教授黃長玲曾提出「文化平等」概念,她表示,民進黨執政前,「台灣人的尊嚴」是用來挑戰過去國民黨權力分配的不合理性,因此民進黨執政後,藍營支持者覺得民進黨既已掌握權力,卻還大談「台灣人的尊嚴」,顯然是要操弄族群議題來獲得政治利益,但綠營支持者卻覺得雖然民進黨執政,但是「台灣人的尊嚴」仍然沒建立,政治權力並未有效創造文化平等。

 中研院社會所副研究員王甫昌則提出一個弔詭現象,事實上,台灣族群之間,是在差別減少的同時,歧視偏見的感覺卻增加,如中研院一九八四年社會變遷調查中,閩南人、客家人都認為,「本省人」影響力,比「外省人」大,外省人也認為本省籍人士影響力比較大,可見,當時也許外省人有一點危機感跟弱勢的感覺,本省人基本上是沒什麼危機感的;可是到了一九九四年的中研院社會變遷調查,完全逆轉,每個族群都認為自己是弱勢者。他認為,並不是族群差異造成政治衝突,而是九十年代以來的政治衝突及競爭,讓很多人重新去找尋族群的差異及不平等。

 王甫昌認為,絕大多數台灣人,不論是本省人外省人,大概對台灣作為一個政治實體,是有共識的,但對這個主權獨立國家中,要用那一種文化系統,那一種文化價值,未來和中國維持怎樣的關係,確實有不同想像,王甫昌說,這個歧異短期內無法解決,但是樂觀來看,「就是因為大家將這裡當自己的家,才會爭家中的地位。」

 中央大學副教授李廣均指出,即使統獨間有不信任感,但社會人際關係信任沒問題,「不會因為省籍不同,就擔心對方併吞管理基金。」李廣均說,四大族群的分類,讓「族群政治化」,只注意到統獨、政黨面向,忽略了極為重要的文化融合現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2794863
南北差連死亡率也不等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中國時報2008.03.31本報訊

 南北差距已是多數人認知的事實,本報此次民調,有五成五的受訪者表示,北部的發展比南部好,但是多數人不知道的是,除了自殺率外,國人十大死因,南台灣死亡率都遠高於北台灣,其中連三十年前較北部低的惡性腫瘤死亡率,也在八十年代逆轉,而且愈來愈惡化。

 面對連死亡也不平等的狀況,成大公衛系教授陳美霞在二○○五年公布此一調查結果,並痛陳,這是嚴重的「區域不正義」。

 陳美霞表示,每到選舉,政治人物都說愛南台灣,但是南台灣的生活品質是否因此改善?從十大死因死亡率的變化,顯然並非如此。

 陳美霞調查一九七一到二○○二年南台灣十大死因「多餘死亡指數」(註),來比較南北十大死因死亡率,即使排除人口老化因素,南台灣都遠高於北台灣,包括三種情形,一、從優勢逆轉為嚴重劣勢,包括惡性腫瘤、事故傷害、腦血管疾病及高血壓疾病;二、在七十年代本就已是劣勢,三十年來更惡化,例如心臟性疾病、糖尿病及肺炎;三、劣勢繼續維持,如肝病、肝硬化及腎相關疾病。

 「最恐怖的是,原來比北部好的,如腫瘤及腦血管疾病,三十年來都變差,而且差距持續擴大」,陳美霞更指出,原來就是劣勢的,劣勢還是繼續維持,例如肝病死亡率,相較於北台灣,南台灣一直有近三成是多餘死亡的。

 和十大死亡率相對應的,南部民眾比北台灣少活兩歲左右,到二○○六年,這個差距更接近三歲。要如何解釋這樣的現象?陳美霞認為,公共衛生界的定論,一個人的健康,有各種層面的影響,但醫療的影響是枝微末節的,最主要的還是社經地位的影響,她舉平均收入為例,一九八七年時,南台灣家庭的平均年收入比北台台灣少約八萬元(三十二萬相對於四十萬),之後二十年,雖然全台灣平均收入都增加,但南北差距卻不斷擴大,二○○五年擴大到二十七萬(七十六萬相對於一○三萬),二○○六年差距稍微縮小,但還是高達二十三萬(一○一萬相對於七十八萬)。

 師大地理系教授王文誠認為,南部要發展,不能事事學北部,如何顧及南部產業脈絡及區域調整,才是關鍵。

 註:「多餘死亡指數」:南台灣用北台灣的死亡比率當期望值,假設北部是一百個人死,結果南台灣有一百五十人死,就是多了百分之五十的死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2794862
頁/共2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