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山周報 2010/09/10
9月1 日,馬英九總統接受媒體專訪,提出執政兩年以來,頭一次最為完整的兩岸關係論述:基於「以時間換取空間」的大戰略思考下,透過改善兩岸關係,創造區域國家之間的「和平紅利」,並爭取在一個足夠長的歷史階段中,讓兩岸進行深度互動交流。
【作者/翁明賢 (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所長) 】
9月1 日,馬英九總統接受媒體專訪,提出執政兩年以來,頭一次最為完整的兩岸關係論述:基於「以時間換取空間」的大戰略思考下,透過改善兩岸關係,創造區域國家之間的「和平紅利」,並爭取在一個足夠長的歷史階段中,讓兩岸進行深度互動交流。
馬英九總統的兩岸三階段論
另外,《中國時報》的一篇特稿,將馬總統的兩岸論述簡化為「三階段論」,第一階段:大幅開放兩岸政策,進行「海陸空大交流」,以及「和平紅利」概念,來創造機會、壓低風險,讓台灣賺到世界的錢;第二階段:重申「不統不獨不武」,將台灣定位為一個外在風險最低的「維持現狀」架構上;第三階段:從「不信中華智慧比不上歐洲」,以時間換取空間,讓台海深度交流,進而影響中國。
但是,當外界質疑為何不與中國進行政治談判工作,馬英九認為:「這兩年來的發展很清楚,大陸會質疑為何不談統一?
但根本現在統一的條件不成熟,台灣無法談這個東西。」卻又透露出其「終極統一」的思維,讓馬英九的「三階段論」帶來更多的疑問!
事實上,兩岸問題的關鍵在於「定位問題」,意即何謂「台海現狀」?又「現狀」如何得以維持?同時,如果台灣採取「以時間獲取空間」戰略,恰巧有可能落入北京「333 戰略」的「以空間換取時間」的戰略布局,更加速讓台灣落入北京「一中促統」的架構,迫使台灣提早進入「一國兩制」的布局。
北京對台333 戰略的急迫性
在對日抗戰期間,當時日本軍國主義氣焰高張,倡言所謂「三月亡華論」,採取「以時間換取空間」的戰略方針,以「速戰速決」方式,逼迫國民政府在短期間投降;相對的,當時蔣中正委員長的抗日方針是「以空間換取時間」,利用中國廣大的幅員,牽制日軍百萬人在中國戰場上,採取正面軍事對抗與間接游擊消耗戰,最後事實證明,當時國民政府的戰略是正確的。
當然,「時間」或是「空間」何者為優先考量,主要在決策者的戰略考量是否周全,是否能夠確立目標與實施途經。從北京角度言,2008 年12 月31 日,胡錦濤提出對台政策指導原則之「胡六點」之後,北京推動對台「333 戰略」,3 年之內(2009 年~2012 年),透過3 個平台:國共論壇、海基與海協會會談、海峽論壇,完成3 項協議:經濟合作架構協議、軍事安全互信機制與和平協議,建構一個中國原則下的統一框架,基本上就是一種「以空間爭取時間」的戰略。
目前,兩岸已於6 月29 日簽訂「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而且9 月1 日,中國國台辦主任王毅針對後ECFA時期的兩岸關係,提出4 項原則:「平等協商,善意溝通,互惠雙贏,公開透明」,並要求雙方盡速就「兩岸經濟合作委員會」的構成、議事規則等進行充分溝通與共識。
另外,8 月31 日北京舉行「兩岸關係:共同利益與和諧發展」學術研討會,中國台灣研究會執行副會長兼秘書長周志懷強調:「政治對話」仍是兩岸關係的基本趨勢。同一時期,在九寨溝舉辦了一場後ECFA 時期兩岸關係發展的閉門會議,與會中國官方代表透露出兩岸關係的隱憂,在於兩岸「政治互信」未因「經濟關係」而增加,民調也顯示台灣認同正逐漸擴大。因此,北京增強推動兩岸政治關係正常化,及防止台獨法理化。
北京擬界定台灣法理地位
事實上,北京很難接受台灣「只經不政」的取向,解放軍國防大學戰略研究所前所長楊毅強調中國軍事力量超越台灣,在於復興中華民族作準備,軍方只針對「法理台獨」,楊毅認為:「台灣究竟是永遠的獨?還是慢慢的統?永保現況是不可能的。」是以,另一中國學者宋傑強調,對於馬英九的「溫和台獨」路線,中國應該採取三管齊下:政治上的誘導、軍事上的逼壓和法律上的預防。
所以,北京考慮制定《台灣法》,以界定台灣的法理地位,並研究兩岸互設官方代表機構。關於對台使用武力問題,如同我國防部本年度《中共軍力報告書》所刊載,基於北京仍不承諾放棄對台使用武力,因為完成兩岸統一,為中共歷史使命之一,這一年來中國對台相關言論都顯示,北京雖不急於立即讓兩岸進入「實質統一」和談階段,然而對邁出兩岸「和平統一」協商接觸已產生急迫感。
最後,北京也極力推動文化互動與交流,9 月2 日,台北舉辦「2010 年兩岸文化論壇」,中國文化部長蔡武抵台,這是兩岸開放交流以來,首位訪台的中國正部級官員,蔡武與文建會主委盛治仁共同出席文化論壇,提出兩岸簽訂「文化交流協定」的構想,足見北京對台戰略的廣度、深度,已超越政治與經濟性議題,但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其加速對台戰略的腳步。
北京以空間換取時間策略
面對上述中國加速推動對台「333 戰略」,不僅具有「以時間換取空間」,亦具有「以空間爭取時間」的戰略優勢考量。中共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所教授趙黎青認為,在兩岸ECFA 簽署之後,應該採取「先軍後政」的策略,來增進兩岸互信,依次完成兩岸「和平發展」的3 個階段:「經濟階段、軍事階段與政治階段。」這些就是目前中國對台戰略的前進途徑。
因此,馬英九「以時間換取空間」的兩岸政策:「三階段論」,並沒有時間優勢的優勢考量,如果所謂的「時間」,就是兩岸之間「不統不獨」,是否能因應新的中國對台戰略,不無疑問?
同時,面對北京繼「經濟階段」,開始走向「軍事階段」與「政治階段」的情勢下,台北是必要有新的戰略思維。
其實,面對中國要求增加交流速度,馬英九強調「現在可以維持這個速度穩健往下走,不必再快了!」。接受日媒專訪時重申,兩岸的政治談判時機還未成熟。因此,9 月2 日,在一場國會助理研習會上,陸委會副主委趙建民表示:「兩岸政治談判目前還沒有跡象,但台灣方面當然有預作準備,可是這也不表示要提上日程,因此兩岸政治談判沒有時間表。」趙建民表明,馬政府的政策就是反對台灣獨立,採取「維持現狀」政策。
換言之,如果台北主張「以時間換取空間」,抗拒北京「政治協議」的談判議程,其成功關鍵應該在於一個假設前提下:北京對台放棄武力犯台與對台之主權主張,或是中國默認台灣主張之擱置兩岸主權,否則,馬英九提出之兩岸「三階段論」,如果操作不當,正巧落入胡錦濤的「333 戰略」陽謀設計。
台灣難避開一中促統架構
所以在2012 年之前,在胡錦濤下台之前,針對兩岸關係與台灣問題,北京勢必要有所成果,至少要確立「一中促統架構」,如此才能因應多變的兩岸情勢,亦即未來台灣任何一個政黨執政,都無法脫離此一兩岸發展的大架構。
面臨中國「以空間爭取時間」的「擴大交流、統化台灣」戰略下,馬政府思考「深化交往、改變中國」,藉以達到「維持現狀」的目標,可能陷入被中國「改變現狀」的局面。因此,台灣必須把握剩下的關鍵兩年,擬定各種因應中國對台戰略的作為。
總之,吾人必須了解「團結一致」的台灣,才能建構有效的防衛戰略,推動「以台為主、積極交往」戰略,首先確立兩岸的定位問題,並且擴大兩岸與國際社會的交往,才能有效因應北京「以空間換取時間」戰略,讓台灣能夠「維持穩定」與「持續發展」,真正建立「以台灣為主、對人民有利」的大戰略。
【完整內容請見《玉山周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