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社論】 2011.03.14 02:35 am
上修到芮氏規模九的日本東北大地震,眼前的創痛還只是表面;福島核電廠多個機組傳出爐心熔解、輻射外洩、釋出輻射物質,其後果更難估量。福島核電廠危機,必使得世人對核能利用與核能安全,進入再一次的思考與抉擇。
福島出事的幾個機組都是沸水式反應器,和台灣的核一、核二廠相同,是以水在反應爐當作熱傳導媒介,帶出熱能起動汽輪機後轉換為電能,進而供應需求。這是自一九六○年代後期即已進入核電商轉市場的純熟技術,對各種風險控管應已累積相當成熟的經驗。如今福島核電廠失事,使世人對核電安全再生疑慮。
核電發展在六○年代商轉後成長迅速,但其安全性一直頗受質疑。至一九七九年美國三哩島發生幾近爐心熔毀的事故,再加上前蘇聯的石墨式反應爐在一九八六年車諾比的驚天一爆,更讓全球聞核電色變。不過,最近這十年,由於核電界的審慎,提升對安全的敬謹態度,讓民眾對核電的觀感有相當改善。雖不至於就此全盤接受,但願意進入理性論辯。
這次福島核電廠事故,將日本核電界的安全維護不佳紀錄再記一筆,雖然此次是因規模九的超級強震引發,但過去幾年日本核電廠的確事故連連,甚至與我國核四廠同型的柏崎刈羽新核電廠也頻出問題,當然使人對核能安全更加憂心。
日本的核能發電已超過總供電量的三成,硬體設備的製造技術甚至還能在國際核電市場搶商機,一直相當有自信,如今卻坦承不止福島一廠一號機,甚至其他廠也有機組有爐心熔解的危機,問題的嚴重確實令人驚駭。
台灣現在最關切的是,爐心熔解釋出輻射物質,會不會隨氣流飄散到周邊國家;對此一可能威脅國人健康的變數,我國相關機關的反應都是「氣流不是吹向台灣、不必過於擔心,這幾天的風向不是吹向台灣…」,我們希望此說屬實,而不是出於輕率以對的態度;因為,在二十五年前,台灣曾經有過不光彩的紀錄。
福島核電廠事故,可謂是一九八六年前蘇聯車諾比核電災變的翻版。那年四月二十六日車諾比核電廠爆炸,日本立即組成直屬總理府的應變機制,成員不僅原子動力省,還包括農產省等多個部會,詳細調查、記錄車諾比核災飄到日本的輻射物質,這個臨時編組運作了約一個月,五月底確認車諾比對日本的傷害不大後才結束。諷刺的是,日本結束臨時編組的當天,我國行政院才成立了因應車諾比事件任務小組。此次面對福島危機的因應效率已有進步,絕不可再掉以輕心。
日本近年核電運轉安全的紀錄確實比不上台灣。包括核四,台灣有三座核電廠採用沸水式反應器,基本上技術算成熟,如果再加上戒慎恐懼的操作態度,安全應該不是什麼大問題。畢竟所有的核電廠都得向全世界攤開運轉及安全紀錄,應非官員或電廠廠長可以粉飾太平。最重要的是:資訊必須公開、透明,將每天監測所得的輻射物質的落塵資料讓民眾瞭解,避免無謂的憂心。
至於非碳能源的選擇,是否因為此次日本東北大震而可能又出現排除核電能源的趨勢,則勢將再度進入深刻思考,這不僅要對這次福島事件進行原因分析,並要研究可能發展的應對技能,還須考慮非科學因素的民眾心理。畢竟民眾是核能利用與核能安全的主要利害關係人,意見當然該被尊重。
國際趨勢也是關鍵,近年因石油危機,及對燃煤、天然氣發電排放大量二氧化碳的質疑,核電成了漸被接納的選項;尤其近年核電運轉的安全紀錄不錯,更增加在非碳能源的優勢。但是,此次福島事件已是核電安全的再一次重大考驗,畢竟核能利用的效益很大,但核能安全的風險也是極大;如何取利避害、趨吉避凶,世人又將進入再一次的思考與抉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