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民生戰線
市長:星火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公共議題【民生戰線】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環保能源氣候災變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李遠哲再出招:續建核四減碳
 瀏覽120,104|回應757推薦1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愛唱

中國時報2008.02.19朱立群/台北報導

 緊急任務 ▲前中研院院長李遠哲擔任召集人的中研院環境與能源小組,18日對新政府提出能源建言,重點之一就是支持核四續建。圖為李遠哲去年11月27日參加教育基金會「學習.行動.愛地球」特展開幕,他擁抱北極熊布偶,呼籲民眾重視全球暖化及世界能源危機。(本報資料照片/陳君瑋攝)

 ▲中研院環境與能源小組18日對新政府提出能源建言,重點之一就是支持核四續建。(本報資料照片/黃俊銘攝)

 前中央研究院長李遠哲昨天再度出手,對兩黨總統候選人提出能源政策建言。這份建言以二氧化碳減量為主軸,主要訴求包括支持續建核四、推動兩岸經貿自由化、開放兩岸能源市場等。李遠哲曾表示「支持提出好的能源政策的政黨與候選人」,這份建言是否能發揮政治影響力,引人關注。

 這份宣言一開始就說是「給新政府的建議」,但文件相關起草人指出,這份建言也要給兩黨總統候選人「參考」。但是否代表支持「埋單」的候選人?該名人士表示:「這問題要問李(遠哲)前院長」。

 向總統候選人提能源政策

 中研院昨天以「中研院新聞稿」名義,發出這份名為〈因應地球暖化台灣之能源政策〉建言,文末只署名「中研院環境與能源小組」。該小組召集人為李遠哲,核心撰稿人有中研院環境變遷中心主任劉紹臣、經濟所研究員梁啟源以及原子與分子研究所長王玉麟。

 文稿係以中研院名義發出

 劉紹臣表示,文稿經中研院副院長劉兆漢與王惠鈞看過,並經院長翁啟惠修改、定版,昨天下午發出。

 二氧化碳減量是這份建言的核心,續建核四與否則攸關減碳。

 劉紹臣表示,如果核四不續建,台灣將無法取得有效替代能源,屆時會導致繼續大量使用燃煤。劉紹臣批評,「兩黨競選白皮書的能源政策相當空泛,看不出具體措施。」

 該份建言要求「核四應照原訂計畫完工」。梁啟源指出,燃煤是二氧化碳主要來源,二○○○年時,燃煤占總體能源卅二%,如果核四停建、我國無法取得替代能源,二○二五年燃煤將占總體能源四四%,二氧化碳排放量比二○○○年增加六○%。

 促兩岸經貿法規大幅鬆綁

 該份建言也要求「兩案經貿法規大幅鬆綁」。梁啟源表示,金融、觀光、人力、批發零售、網路通訊等「服務業」是低耗能產業,政府應大力發展,首要之道是讓兩岸經貿自由化,減少管制並開放電力及天然氣市場,讓對岸的低汙染能源也能進入台灣。

 記者昨日無法聯絡上李遠哲。劉紹臣表示,中研院環境與能源研究政策小組在李遠哲召集下,近半年來研究、開會討論出這份專家建言,希望新政府能採納。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2729213
 回應文章 頁/共76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防海嘯閘門的知與不知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聯合報╱黑白集】 2011.03.17 03:08 am 
 
馬英九總統說,因應災變的態度是:「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為了化解社會對核電廠防災救災的疑慮,台電核一廠邀媒體記者赴實地參觀,並現場演示防海嘯閘門的關閉操作。結果是:關上一個閘門竟得花上三十分鐘!

此次日本福島災變,從預警到十公尺的海嘯撲至,只有十分鐘的因應時間;若要花三十分鐘,勢必是閘門未及關上,海嘯已經衝入。

台電邀記者前往見證演示,顯然是覺得這項設備對公眾有說服力。然而,其結果卻顯示:台電知道有這麼一座防海嘯閘門(值得展示),卻似乎不知道關上這道閘門竟要花上三十分鐘(自暴其短)。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斯之謂歟!

當眾演示後,台電始知出醜。主管說:這道閘門是三十年前的手動操作設計,關門的確需時較長;將找工程顧問公司盡速重新設計改善。三十年是多長的時間?手動操作是多麼落後的設計?然而,卻要在三十年後當眾出醜後,才警覺到要重新設計改善。

福島核災,全世界的核電廠都是在「日本繳學費,其他核電廠跟著旁聽上課」。最重要的領悟應是:以前以為知道的,現在發現其實不知道;以前以為已做到的,現在發現其實未做到、甚至做不到。這從台電核一廠的手動防海嘯閘門可見一斑。

面對福島核災,我方核能官員說,台灣的核電廠皆建在岩盤之上,有如「觀音坐在蓮花座上」;這其實是「文學」的語法,但蓮花座的閘門須三十分鐘才關得上,卻是一次「科學」的演示!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4567491
核安管制的五大困境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1-03-16 中國時報 【楊永年】

 插圖/YOU,11.03
 
     日本福島發生核災,存在核輻射的不確定因素,引起各國政府的恐慌,可能進一步影響國際社會未來核能發電的政策;也讓國人與負責核安原能會,開始省思與體檢我核安管制機制。筆者針對該議題曾進行專案研究,發現目前核能安全管制存在以下五個困境。

     一、原能會存在定位困境:目前原能會主要被定位為技術機關,核能發電固然有其科學專業性與複雜性,所以主要人力資源係以核子工程為主體。但核能安全機制則涵蓋人文與社會因素,所以在政策形成與設計過程,應有更多非科學技術的考量。也可能因為原能會的科技屬性定位,因此出現「複合性災害,不在原能會管制範圍之列」的說法。再者,因為台灣核能科技需要的人才不多,國內核能相關科系不多;或者,核能科技人才自成小型的(封閉)社會,管制機關(原能會)與被管制機關(核能廠)於是學術近親的微妙關係。

     二、原能會存在管制困境:由於台電(核電廠)係國營企業,屬經濟部管轄範圍,原能會和核電廠並非一條鞭制的官僚體系設計(雖然一條鞭的組織設計也可能出現官官相護的情形)。重點在於,原能會對於核電廠,並無預算掌控權,也無人事任命權。核電廠對於來自原能會的管制(命令)自然不會非常重視,不久前台電就擅改核四廠工程設計,而且已是第二次犯下類似錯誤。所以,將原能會稱為無牙的老虎並不為過。再者,原能會在政府組織改造之後,將被「降級」為科技部下的原能署,讓人擔心其管制功能可能進一步弱化。

     三、地方政府無核能安全管制之對口單位:原能會是部會層級,但組織設計不像民政、警政、政風或消防,擁有相關的對口單位,影響核能安全管制政策的執行能力。換言之,我地方政府未設相對應的核能管制部門或(對口)單位,使得原能會核能安全管制政策執行出現盲點。加上核能能廠多設於偏遠地方,可以說地方政府根本沒有核安管制能力,甚至也不認為他們有管制責任。

     四、核災與災害應變機制運作脫勾:核災或核安管制有其專業性,但因核能安全涉及地方政府轄區民眾生命財產安全,一旦發生核災,應是從中央到地方政府都應作適當動員。然實際並非如此,例如,當此次中央啟動「核能」災害應變機制,我們兩個核電廠所在的新北市與屏東縣政府,都還老神在在,不認為他們和災害應變有關。筆者曾觀察原能會與核電廠主辦的「核安演習」,也發現地方政府首長的參與核安演習的熱度不足。而這又和下個議題有關。

     五、核安地方治理或監督機制不足:要發揮監督或管制效果,應建立核安地方治理或監督機制。而所謂地方治理或監督機制的重點在於,讓地方政府與社區民眾擔負更多核安地方治理與監督的責任。然而,目前台灣核電廠並無相關的地方治理機制。基本上,市縣政府不認為他們有「就近監督或治理」的責任。甚至演變到目前的機制「地方政府只知道向核電廠要錢,核電廠(台電)則只知道給錢」。至於核安地方治理或監督機制,則非地方政府關切的重點。

     日本核災之後,讓大家對核電產生極大安全疑慮,而若政府在前述核能安全管制困境進行補強,加深民眾的信任。或許,以目前台灣能源使用或發展策略,核能發電仍為重要選項。或就短期發展而言,我們不見得會立即全面停止核能發電,在此前提下,前述五項的核能安全機制困境,就顯得非常重要,值得大家一起關心。(作者為成功大學政治系教授兼科技治理研究中心主任)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4566138
新聞眼/10公尺能戰勝30分鐘?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聯合報╱本報記者林淑慧】 2011.03.16 03:46 am 
 
為了安定民心,台電公司昨天廣邀媒體進入核電廠一探究竟。不過,近年來全球氣候異常,災難紛至沓來,超乎專家所能想像:假設規模九的地震發生在台灣,再加上十公尺高的海嘯,我們的核能電廠真能承受得了嗎?

台電為了化解民眾對核能發電的疑慮,不斷強調國內核能電廠的安全防護設施比日本好,還說日本福島核能電廠的核災,海嘯影響比地震更大;而台灣現有三座核電廠及核四廠防海嘯高程達十公尺以上,應可有效防止海嘯。不過,昨天媒體記者到核一廠實地勘察,核能廠要關閉防海嘯閘門,不但需要透過工作人員「手動操作」,而且閘門需費時至少半小時才能完全關閉。

不禁令人捏一把冷汗:天災如果用想像不到的方式來臨,現場剛好沒有工作人員在場、而且災難在數分鐘內發生,我們的核能廠安全防護真的能比日本強嗎?

專家指出,面對強震、海嘯所引發的海水倒灌,日本僅有十多分鐘的因應時間。試想,海嘯若發生在台灣,以目前防海嘯閘門的關閉速度,台電能否確保核能機組的安全?

日本福島核電廠的「核災」,是一堂非常嚴肅的核安課程,他山之石,可以攻錯。行政院長吳敦義也說,不該把話說得這麼滿。此時的確不該說大話,台電應徹底檢視台灣核電廠的防災措施,並立即徹底改善。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4566086
防海嘯!台電核一關閘門 竟得花30分鐘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聯合報╱記者林淑慧/台北報導】 2011.03.16 08:53 am

柴油發電機加生水池 供緊急救援 / 林怡妘
 
生死關頭台電昨天邀媒體到核一廠參觀,沒想到關一個防海嘯閘門,竟得花上卅分鐘,防災能力令人搖頭。
記者陳柏亨/攝影

台電昨天開放位於新北市金山區的核一廠,原本要展現該廠地勢夠高,安全無虞,「應可防止海嘯」,沒想到被發現要關該廠的防海嘯閘門,就要卅分鐘以上;台電坦承防海嘯閘門已有卅年歷史,會儘速改善。

日本強震引發一連串核災危機,台灣電力公司昨天在記者會表示,日本福島核電廠災變,海嘯的影響遠大於地震;因為強震引發的海嘯,造成備用電力機組失效,使核能機組無法正常進行冷卻。

台電也認為,日本東京電力公司的應變決策「有點慢」;如果一開始就把海水打入圍阻體「自毀」,情況或許不會這麼嚴重。

台電核能副總徐懷瓊表示,福島核電廠距離海岸僅一百公尺,防阻海嘯的高程設計為五公尺;但台灣現有三座核電廠及核四廠防海嘯高程設計,都達十公尺以上,離岸都超過五百公尺,抗海嘯能力比福島更大。

台電指出,核一、二、四廠廠址高程達十二公尺,核三廠更高達十五公尺,都高於八點○七公尺至十點七三公尺的海嘯可能高度;當海嘯發生時,可有效阻擋海水進入廠房。

不過,媒體發現要關上核一廠防海嘯閘門,竟得花上卅分鐘;徐懷瓊表示,防海嘯閘門是三十多年前的設計,關閉的確需時較長,台電公司將找設計公司、工程顧問公司儘速重新設計改善。

福島每部核能機組配置二台柴油發電機,作為備用電力;台電則在標準台數之外,讓二部機組再多二台共用的備用電力;另外,也配置二台氣渦輪發電機,這七部發電機只要任何一台啟動,就可以提供抽取冷卻水的所需電力。

另外,外界質疑核四的輻射屏蔽工程厚度不足,恐怕無法有效防止輻射外洩。台電公司指出,核四的屏蔽工程,已委託中華民國輻射防護協會進行分析,分析結果符合原設計公司美國奇異的工程技術規範,安全無虞。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4566081
核災應變,不知該誰下令?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聯合報╱社論】 2011.03.16 03:15 am 
 
在全球注目下,日本福島核電廠數度發生氫氣爆炸,也將這場地震、海嘯、核電三合一的島國災難,變成了國際事件。對距離日本一千三百公里遠的台灣而言,也許暫時無須擔心輻射塵的波及;但若換作我們處於同樣的危機下,究竟有多少能力應變,才是更該擔心的事。

福島核電廠這次的危機,並非遭地震震毀,而是海嘯破壞了冷卻系統所引發。可見,再怎麼鞏固的設計,也可能因其中一個環節的疏忽或意外,演成難以挽救的大禍。這次,日本藉助引海水灌注降溫的非常手段來冷卻爐心,是在「安全至上」的大前提下,不惜犧牲造價上千億元的核電機組,希望將輻射外洩的程度降到最低,這是有擔當、有責任感的作法。因為,海水灌注過的核電廠勢將無法再用,但能盡量降低輻射塵四散危害地方、鄰國或地球,這都是無可換置的價值,也是決策者在救災中應具備的清明意識。

然而,在吳揆近日主持的重大災害防救研討會議上,我們的問題不僅是沒有思考過複合式災害的搶救,甚至沒有進行過扎扎實實的核安演習,而只有紙上談兵。包括發生災情時要用什麼方式通報民眾,碘片有沒有定期發放給電廠周邊鄰里居民,均待查考。也因此,台灣一旦需要做出像日本那樣不惜犧牲電廠以求安全的重大決定時,究竟該由誰來下令,是台電?是原能會?是閣揆?還是總統?當然也仍是一團迷霧了。

也就是說我們非但沒有「答案」,甚至似乎從來不曾意識過這個「問題」。一直到前天問題被提出,馬總統才說是應由原能會主委決定。

還在討論這些程序問題和假設性狀況,顯示我們應付核災的準備,距離理想還很遙遠。先撇開複合式危機不談,如果不認真模擬各種狀況落實演練,萬一發生一起單純的核電事故,光憑一個原能會,就能指揮得動台電和地方政府協助搶救和疏散嗎?如果不能結合社區民眾充分參與,一俟發生事故,疏散、檢驗、治療和防止擴散的工作如何進行?如果不及早建立人才庫及論證機制,一旦危機來臨,就憑幾名核能官員又何足以因應攸關百萬人安危的場面?

的確,一旦真實危機發生,所有平日的模擬演練都可能只是紙上談兵。但如果連演習都不認真去做,面對危機只會更慌亂、更束手無策。台灣在核災應變上如此虛弱,還有一個更大的癥結,那就是政治對立的影響。長期以來,核電被朝野當成政治議題來攻防,連民眾都分成擁核、反核兩派。每次談到核能,社會上總是只有「存」或「廢」之爭,而無法進一步深入討論如何在「存」的前提下,共同研議維持核電廠最高的安全的方案。畢竟,我們已有三座運轉多年的核電廠,不是嗎?

以這次為例,日本核電廠發生氫爆,台灣在野黨立委立刻提案要求核四停工,而不是要求政府提高核電廠安全標準,也不是要求對運轉中的核一到核三廠加強檢驗。試問:一座尚未運轉的新電廠,會比運轉多年的電廠危險嗎?或者,只有鄰近大台北的核四廠才值得無比關切,而他處的電廠即無所謂?又或者核四受到關注是因為它已成了政治象徵,在野黨掛念的不是真正的核安問題?

從日本這次的超級災難,台灣在驚駭之餘,如果沒有學習到如何尊重專業、如何作好防災救災準備、如何讓民眾進退有序,我們就白白浪費了這數千億元的寶貴一課。顯然,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政治是在為國家提供解決方案,而不是在製造問題。因為,當大難來臨時,既不會事先預警,也不會給人們猶豫或爭論的時間,每個人必須在自己的本位上抓緊角色,決策者必須要當機立斷,否則便要後悔莫及。

對於這次浩劫中受害的生靈,我們深致悼慰;對於日本政府和人民展現的冷靜、成熟,我們深感佩服。至於這次的超級危機,我們應該當成台灣救災總演習的實況教材,從中央到地方、不分朝野都好好認真演練一次,才知道我們的局限何在。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4565974
總統:核電廠不停止運作 核四不停工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1-03-15 新聞速報 【中廣新聞/陳奕華】

    歷經強震海嘯,日本核安拉警報,接連發生爆炸事件,國內立委、環團要求核四停工,核一、二、三廠應該停止延役,對此,總統馬英九強調,日本發生核災,國內政策沒有大幅度改變,提昇安全是國際間一致共識,運準中的核電廠不需停止,是否延役還要檢討,至於興建中的核四,將要求加強安全防護。

    日本福島核電廠輻射外洩疑慮擴大,觸動各國反核聲浪,國內立法院衛環委員會通過核四停工的臨時提案,環保團體強烈要求老舊的核一、核二廠必須屆齡除役,不應該在提延役計畫,對此,馬英九總統15號上午率官員視察原能會時強調.日本發生核災事件,世界各國包括日本在內,都未大幅修改核能政策,提高安全是一致的共識,國內核能政策不變。

    「如果要停止運作,那一定要已經發生緊急的危險時才這樣做,目前這種現象還沒有出現,所以不需要停止運作,繼續運作;那要不要延役,我們會做進一步的檢討,這也要考慮到世界的趨勢和我們能源的需求。」

    馬英九表示,將檢討國內核一、二、三廠,包含興建中的核四,面對綜合性災變的防護能力,要求就已知的資訊做到最好,此外,將儘快落實簡訊通知地震的訊息,內政部也規劃好相關逃生路徑圖、設計救難包,未來核安演習將與其他演習共同舉辦透過重複練習,變成本能反應,讓民眾熟悉緊急應變程序,因應未來可能災變的挑戰。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4565158
福島核電廠離台灣多遠?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1-03-15 中國時報 【賴偉傑】

     記得離一九八六年發生車諾堡核災後沒幾年,當全世界都還餘悸猶存時,台灣卻宣布要重新啟動核四計畫,民間社會都嚇壞了,於是台灣興起一股捲動全民的反核運動。但在政黨惡鬥下,核四成了朝野攻防的戲碼,反核擁核的辯論從經濟到環境,彼此正當性道德性十足,但談論安全問題卻逐漸退位。

     說實話,「已經很久沒有發生核子事故了,而且技術越來越進步,應該不會在發生了」,這種官方說法我雖然打從心裡不願意接受,但也不知如何反駁,隨著時間過去,漸漸的車諾堡跟三哩島事故漸漸失去了說服力,對大眾來說像是上個世紀的古老傳說而已。再後來這幾年來,核安並不是沒有問題,但在二○○○年核四興建成為政治議題後,只要提出對安全的疑慮,馬上就被扣上「又來了,還亂不夠嗎?」的帽子,輕易化解了台電或原能會必須面對質疑的壓力。媒體也興趣缺缺,大眾更無從關心或擔心起,反核沒了票房,政治人物也就追逐其他的議題。

     這些核安疑慮問題是那些呢?包括核電廠設計耐震係數不足的問題;沸水式反應爐爐心隔板設計不良,可能發生控制棒無法正常進入的問題;配管裂縫可能導致的冷卻水外洩問題、貢寮鄉核四廠區附近地質構造發現複數斷層等等。聽起來是吹毛求疵,但誰會想到,貢寮路邊「核爆一次滅台灣」的木牌已被雜草掩蓋,而已經漸漸說服自己不會發生的畫面,就在電視上不停地播放,核電廠就真的這樣爆炸了,幾十萬人被疏散,這是真實的恐懼與噩夢。

     這次的事故原因不只是沒電抽冷卻水而已,台灣及日本反核團體,提出不少核能安全的憂慮,包括火災、海嘯、場外停電、廠內停電、地震耐震度不足、斷層、爐心隔板設計不良、冷卻系統焊接不良、管線薄耗現象(長期高放射線脆化)、疏散交通道路問題、信息不明的恐慌等等,這次日本大地震,上面的質疑與問題,全部都發生!

     這幾年,為重新迎回核能工業的春天,核能相關產官學界努力宣傳,不斷淡化可能的風險,讓人忽略提高警覺的重要,官方與民間監督變少,核電公司開始自我感覺良好,鬆懈大膽了起來。安全?就在幾天前,台電針對核四的施工變更設計不符合法定安全程序,卻以趕工為由強力辯駁,理不直卻氣壯。

     但現在,核災真的發生了。這是人類文明的悲劇,是恐懼的總和,面對核能技術的失控,我們何等脆弱而不知所措。這兩天的種種發展,只感覺人被自己發明的科技綁架,眼睜睜看著悲劇逐步惡化,卻無能為力。請大家捫心自問,如果台灣發生日本現在的狀況,台灣打算疏散範圍是多少公里?多少人?日本尚且有自主核能技術,台灣呢?馬政府對災害喜歡說的「料敵從寬」,不應該對核電廠安全問題就自動例外。

     福島核電廠離台灣一點都不遠,就在「輕忽安全」的旁邊。

     (作者為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理事)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4565050
電廠防海嘯應變設計 台灣比日本更完善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1-03-14 新聞速報 【中廣新聞/戴瑞芬】

    日本福島核電廠重創,台電檢討電廠防災應變,表示福島的「事故等級」高,不是因為震災,而是後續的海嘯造成。福島電廠因震災後外來電源中斷,無法啟動備用電源,導致反應爐爐心熔毀,而台電核電廠在抗震和防海嘯都有安全設計,備用電源除了有雙重防護的柴油發電機,還在高處設置氣渦輪發電機,山坡上也增設深水池可以引水入反應爐降溫。安全措施比日本完善,但台電希望能無用武之地。

    台電指出,核電廠在建造所設計抗震係數,核一廠是0.3G,核二核三跟核四廠則都是0.4G。防海嘯設計上,核一、核二跟核四廠都是浪高12公尺以下,核三廠則是浪高15公尺以下。

    福島核電廠抗震係數補強到0.6G,卻仍受重創,台灣需要提高核電廠抗震係數嗎?台電評估認為,其實福島事故等級高,不是因為震災,而是後續引發的海嘯造成。

    台電分析,福島核電廠強震後外來電源全部中斷,要啟動備用電源替反應爐爐心補水時卻被海嘯淹沒,反應爐的「鎬合金」阻體因為無法降溫,一直作用升溫到一千多度,反應爐無法降壓,蒸氣洩出而產生氫爆。

    台電認為,台灣三座運轉中的核電廠跟一座興建中的核電廠,對於備用電源除了每個電廠配置有四部柴油發電機,還有第五台做雙重防護的備援。除此之外更在電廠高處安置兩部氣渦輪發電機可以救急。以及在山坡上開挖深水池,萬一連雙重防護的備用電源都無法啟動,還可以開閘門水流進反應爐降溫。比日本核電廠防災應變設計更完善。

    台電評估,即使所有應急措施全都失效,最終還可以斷然採取放棄機組的措施,如同福島引海水灌硼砂灌滿反應爐,雖然反應爐報廢,但可以為阻輻射外洩,確保民眾生命安全。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4563711
核能利用與核能安全面臨再思考時刻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聯合報╱社論】 2011.03.14 02:35 am 
 
上修到芮氏規模九的日本東北大地震,眼前的創痛還只是表面;福島核電廠多個機組傳出爐心熔解、輻射外洩、釋出輻射物質,其後果更難估量。福島核電廠危機,必使得世人對核能利用與核能安全,進入再一次的思考與抉擇。

福島出事的幾個機組都是沸水式反應器,和台灣的核一、核二廠相同,是以水在反應爐當作熱傳導媒介,帶出熱能起動汽輪機後轉換為電能,進而供應需求。這是自一九六○年代後期即已進入核電商轉市場的純熟技術,對各種風險控管應已累積相當成熟的經驗。如今福島核電廠失事,使世人對核電安全再生疑慮。

核電發展在六○年代商轉後成長迅速,但其安全性一直頗受質疑。至一九七九年美國三哩島發生幾近爐心熔毀的事故,再加上前蘇聯的石墨式反應爐在一九八六年車諾比的驚天一爆,更讓全球聞核電色變。不過,最近這十年,由於核電界的審慎,提升對安全的敬謹態度,讓民眾對核電的觀感有相當改善。雖不至於就此全盤接受,但願意進入理性論辯。

這次福島核電廠事故,將日本核電界的安全維護不佳紀錄再記一筆,雖然此次是因規模九的超級強震引發,但過去幾年日本核電廠的確事故連連,甚至與我國核四廠同型的柏崎刈羽新核電廠也頻出問題,當然使人對核能安全更加憂心。

日本的核能發電已超過總供電量的三成,硬體設備的製造技術甚至還能在國際核電市場搶商機,一直相當有自信,如今卻坦承不止福島一廠一號機,甚至其他廠也有機組有爐心熔解的危機,問題的嚴重確實令人驚駭。

台灣現在最關切的是,爐心熔解釋出輻射物質,會不會隨氣流飄散到周邊國家;對此一可能威脅國人健康的變數,我國相關機關的反應都是「氣流不是吹向台灣、不必過於擔心,這幾天的風向不是吹向台灣…」,我們希望此說屬實,而不是出於輕率以對的態度;因為,在二十五年前,台灣曾經有過不光彩的紀錄。

福島核電廠事故,可謂是一九八六年前蘇聯車諾比核電災變的翻版。那年四月二十六日車諾比核電廠爆炸,日本立即組成直屬總理府的應變機制,成員不僅原子動力省,還包括農產省等多個部會,詳細調查、記錄車諾比核災飄到日本的輻射物質,這個臨時編組運作了約一個月,五月底確認車諾比對日本的傷害不大後才結束。諷刺的是,日本結束臨時編組的當天,我國行政院才成立了因應車諾比事件任務小組。此次面對福島危機的因應效率已有進步,絕不可再掉以輕心。

日本近年核電運轉安全的紀錄確實比不上台灣。包括核四,台灣有三座核電廠採用沸水式反應器,基本上技術算成熟,如果再加上戒慎恐懼的操作態度,安全應該不是什麼大問題。畢竟所有的核電廠都得向全世界攤開運轉及安全紀錄,應非官員或電廠廠長可以粉飾太平。最重要的是:資訊必須公開、透明,將每天監測所得的輻射物質的落塵資料讓民眾瞭解,避免無謂的憂心。

至於非碳能源的選擇,是否因為此次日本東北大震而可能又出現排除核電能源的趨勢,則勢將再度進入深刻思考,這不僅要對這次福島事件進行原因分析,並要研究可能發展的應對技能,還須考慮非科學因素的民眾心理。畢竟民眾是核能利用與核能安全的主要利害關係人,意見當然該被尊重。

國際趨勢也是關鍵,近年因石油危機,及對燃煤、天然氣發電排放大量二氧化碳的質疑,核電成了漸被接納的選項;尤其近年核電運轉的安全紀錄不錯,更增加在非碳能源的優勢。但是,此次福島事件已是核電安全的再一次重大考驗,畢竟核能利用的效益很大,但核能安全的風險也是極大;如何取利避害、趨吉避凶,世人又將進入再一次的思考與抉擇。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4563337
核四變更設計 最高罰1500萬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聯合報╱記者陳幸萱/台北報導】 2011.03.10 02:51 am 
 
核四工程又傳問題!監察院審計部去年底行文原子能委員會,指在貢寮的核四廠,變更工程設計有違反規定疑慮。經原能會調查,認定台電公司有多達七百多項和核安相關的設計變更不符合行政程序,根據核子反應器設施管制法,最高可處一千五百萬元罰鍰,或將相關人員移送檢調單位。

原能會表示,違法變更設計主要集中在核電廠心臟「核島區」,設計者是美商奇異(GE)公司,台電是施工單位,若要變更設計,需經設計者審核設計修改、同意後才可施作工程。台電公司在九十八年就曾因為自行變更設計,遭原能會裁罰四百萬元,如今又再犯;原能會核能管制處副處長徐明德表示,會提高建議罰則,提醒台電高層重視。

徐明德說,去年十一月下旬,原能會接到審計部行文,有人告發台電核四廠設計變更不符規定。去年底原能會開始了解後,發現審計部「有點道理」,找出七百多項和核能安全相關、且未送至奇異公司就擅自修改的設計,「有的甚至已經施作」。

他表示,原能會還在內部作業階段,要再找台電核計處主管談,這一、兩周查得更清楚後,就會呈送原能會違規審議小組決定裁罰。目前將建議科處一千五百萬罰金,或將相關人員移送檢調單位,最高可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徐明德說,據原能會了解,台電因工期壓力,送回奇異公司審查耗時太久,才自行變更設計。但原能會認為,這是台電公司應去解決的問題,將要求台電不要繼續違法。

台電昨天下午發聲明稿表示,台電一向堅信「沒有核能安全就沒有核能發電」,但奇異公司直至去年五月才派設計人員到工地,在施工衝突須及時解決的狀況下,才暫依原能會九十八年核准的「設計修改作業暫行措施」修改設計,再由奇異公司補行審查,奇異公司也同意此程序;且針對先前台電公司的設計修改,奇異公司曾來函表示「設計修改部分並無涉及核能安全相關項目」。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4558747
頁/共76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