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社論】 2011.06.07 02:44 am
日本福島核災強烈搖撼核電形象,各國紛紛重行檢視核電政策,德國更率先宣布二○二二年廢核;法國態度則與德國完全相反,政府宣布繼續發展核電。兩國雖政策走向迥異,但有個共同點,皆是先與民眾充分溝通,這正是台灣四十餘年推動核電最欠缺的作為。
馬總統日前表示核電廠不延役、核四不安全就不商轉,強調「核電必須安全」、「不能缺電」的基本原則;這些宣示,預料將反映在即將出爐的經濟部新版能源政策中。其實,當下最關鍵的工作是與民眾溝通,執政者的核電政策必須建立在民眾共識的基礎上。
宣布廢核的德國,一九九八年社民黨與綠黨組成紅綠聯合政府前,經歷很長且激烈的核電存廢辯論,一九九八年聯合政府確定廢核的政策目標,開始做廢核準備;展開兩項關鍵工作:積極尋求民眾共識、逐步訂定相關法律。
公元兩千年聯邦議會通過「再生能源法」,規定電力公司必須以一定價格買回「綠色」電力,此舉保證投資綠色發電的獲利,使得德國再生能源比率及技術迅速成長。二○○二年修改「原子能法」,給予政府不再發出新核電廠執照法源;同一年還通過「節能法」,透過對住、商、運輸節能的補貼與獎勵,達到減少全國能源總消耗量三成的超高目標。
紅綠聯合政府限制核電、節能、發展再生能源三管齊下,逐步建構廢核環境,以及能源消費轉型,其實已等於宣布核電廠逐一除役後自然成為非核家園。此外,歐洲互聯的大電力網,提供聯合政府放手推動廢核準備的有利條件,缺電可以向法國買核電,故不存在缺電問題。
二○○五年底基民黨勝選梅克爾上台,基民黨傳統上支持核電、核工業,去年九月梅克爾政府甚至還一舉批准十七座核電廠延役十二年。福島核災後,梅克爾一改立場,宣布二○二二年廢核,外界多認為是選票考慮,基民黨去年以來地方選舉幾乎每戰皆敗,梅克爾因而選擇轉向德國居多數的廢核民意。
法國的核電態度則與德國完全不同,四十年有計畫地推動核電,不但發電量高占總供電近八成,還賣電給德國、義大利、荷蘭等國,核電技術及核工業更是全球龍頭。這樣的核電成績,關鍵在於成功地與民眾溝通,取得民眾支持。
一九七三年第一波石油危機,法國深受衝擊,龐畢度總統決定掙脫高度依賴進口化石能源的困局,政府第一個動作是與民眾溝通,著名的「四個零」說帖,凸顯出法國石油、煤、水力、天然氣的能源蘊藏匱乏「都是零」,讓民眾做決定,是要繼續依賴不穩定的進口能源,或者發展核電為「準自產能源」。
「四個零」的溝通打下法國成功發展核電的基礎,更關鍵的是,近四十年來法國能源當局沒有鬆懈過溝通,國營電力公司持續每年邀請十萬民眾參觀各地核電廠;網路資訊透明,隨時可以查到鄰近核電廠運轉資料,讓核電廠不再神祕。三月日本福島核災震驚世界,但法國的民意支持核電的比率沒有絲毫減少。
台灣的核電最欠缺的正是溝通。從核一廠民國五十九年核准興建,迄今超過半個世紀,政府幾乎未與民眾溝通過,民眾對核電從來不曾有機會表達態度,以致核電幾十年來一直是社會爭議焦點;台電當局甚至在六○年代一次國建會上坦承,「就是要趁人民不瞭解核電時趕快蓋廠」。
因為不重視溝通,三哩島、車諾比核電事故發生後,民眾對核電廠從陌生、疏離,發酵成疑懼、拒絕,以致核四廠民國六十九年宣布興建,一直風波不斷,迄今卅一年未能商轉,已創下全球核電廠工期最長的紀錄。幾十年因為核電引發的社會紛爭、資源浪費,這個代價太高了。
我們要鄭重提醒,如果再不與民眾溝通,新版能源政策仍將是空中樓閣,社會難脫爭議、虛耗。若要繼續核電,有哪些安全保證?若選擇廢核,做了哪些前期準備?且保證不缺電?替代能源為何?產業轉型如何?請詳細告訴民眾,讓民眾來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