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葉匡時】 2008.02.13 03:32 am
民進黨在立委選舉大敗之後,總統候選人謝長廷拋出了「CEO入閣」的議題,企望藉此操作而得利。由於南韓新當選的總統李明博就是以「CEO治國」當作選舉主軸而獲勝,一時之間,這個話題沸沸揚揚,大家都在討論CEO是否適合入閣。雖然幾天之後,謝長廷就說這個議題已經是過去式,但是,類似的爭辯在未來一定還會不斷出現,所以,我們有必要瞭解一下企業領導與政治領導的異同。
研究發現,無論是在那個領域,優秀領導人大致都具有一些共同的特質。前奇異執行長威爾許最近在美國商業周刊發表的一篇文章就認為,政治領袖與企業領袖都要具備六個特質:誠信、有遠見、能任用人才、具有彈性、掌握變動以及善於執行。
然而,成功領袖都有某些共同特質,並不表示,企業領袖與政治領袖的角色可以輕易互換。事實上,原本將某家企業經營得非常成功的企業領袖,到另外一家企業掌舵,落得失敗下場的,並不在少數。只是轉換公司都有一定難度,更何況當他們從企業領域轉到政治領域,其困難度只會有增無減,失敗的機率當然也會更高。
企業與政府最大的不同在於,兩者最終負責的對象不同。企業最後要對股東負責,股東之間容或有意見分歧,但他們的終極目標是一致的,那就是賺更多的錢。政治最後要對人民負責,人民之間的利益或目標卻常常是不相容的。在台灣,有人把終極統一當目標,有人把獨立建國當目標,這兩個目標便南轅北轍,毫無相容的可能。蘇花高是否要建,贊成與反對者的意見,也不可能趨向一致。
因為負責對象不同,企業與政府的統理(governance)也大相逕庭。CEO平時只須對董事會負責,許多企業的CEO身兼董事長,大部分董事又都是CEO的好友,董事會要發揮良善的監督功能,並不容易,可以說,企業並沒有很強的監督機制來制衡CEO。美國次貸風暴造成多家知名金融機構虧損上百億美元,但CEO最壞的狀況,也還是領了千萬上億美元退休金下台,就是最好的說明。
在民主國家,總統或總理(政治領袖)受監督的機制,遠比企業強。他們隨時要受國會監督,國會不像公司董事會,人數眾多,牛鬼蛇神兼而有之,還有「忠誠的反對黨」老是在反對。因此,政治領袖花在應付各種監督機制,以及折衝樽俎各方利益的時間與精力,遠遠地超過企業領袖。
講效率的CEO,一定會認為政治實在太沒效率了,所以,大約十年前,許文龍才會發出狂語,認為濁水溪以南若由他治理,他可以裁掉八成的公務員,剩下兩成的公務員薪水加倍,如此,可以讓政府更有效率,人民也可以節省許多稅金。但這可能嗎?
成功企業領袖轉型到政治領域的,不乏其例。例如,美國紐約市長彭博、財政部長寶森原來都是成功的企業領袖,但是,他們都是先從地方首長或部會首長做起。南韓的李明博也是先做首爾市長才登上總統寶座。我還真不知道有那位成功企業家直接轉型為成功的總統或首相。
不論台灣未來的政局怎麼變化,要毫無政治經驗的CEO,一跳進政治圈,就擔任閣揆、首相等職位,恐怕會未見其利,先蒙其害。
其實,不管那個領域,組織成功最重要的關鍵是優秀人才是否出頭。在市場競爭的壓力下,不是優秀人才,很難成為企業CEO。但當前台灣政治呢?優秀人才願意投入政治圈嗎?可以出頭嗎?或許,國人對目前檯面上的政治人物都很失望,所以,才有「CEO入閣」的迷惘吧?
(作者是中山大學EMBA執行長;e-mail: kuangyeh@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