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民生戰線
市長:星火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公共議題【民生戰線】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政經觀察 字體: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走出全球vs.在地的兩難
 瀏覽204|回應0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中國時報2008.02.12孫瑞穗

 近來受到美國次級房貸風暴的影響,日前在瑞士舉行的世界經濟論壇預測了未來全球整體經濟發展將不可避免地走下坡。但我們幾乎同時也看到同年度經濟報告指出,去年中國廣東省經濟發展的快速蓬勃,光是一省的經濟生產總額便直逼當年亞洲四小龍單一國族經濟體。

 這一些世界性的經濟趨勢報告,說了一個相當矛盾也是如鐵的事實:首先,當今經濟發展體系越來越全球一體,牽一髮,動全身。龍頭國家經濟一旦發生危機,很快地便會延燒到另一國,成為全球性災難。然而,有些「地方」受到影響並不那麼大,可能也在持續發展,而且發展得還不錯。

 問題來了,到底應該選擇怎樣的發展模式,才能進入全球經濟體系又能避開隨時可能發生的危機?到底應該選擇全球化,還是本土化,才能避免失去競爭力而衰頹?該先發展經濟?還是先鞏固治理?這兩類選項經常在國家和區域發展計畫中被對立起來,被極端化為不同的政治路線,甚至被誤譯為認同社群之間的矛盾與衝突。事實上,它可能是一個被錯置的提問。

 讓我們把焦點放回亞洲。亞洲四小龍的經濟奇蹟在八十年代就已漸漸擺脫拉美的依賴發展模式了。曾經在亞洲金融危機中幾乎被擊垮的南韓,便在危機中找到轉機。

 在危機時刻上任被譽為CEO領袖經典的南韓總統李明博,在他首爾市長任內做了兩件很重要的治理創新。第一件事情其實是先落實「去殖民化和本土化」。他先將漢城去殖民化為「首爾」,將漢江正名為「清溪川」,符合市民的在地認同,因而成功排除認同上的爭議,號召大量市民參與家園重建,使企圖恢復生態平衡的清溪川都市更新計畫能夠順利進行。

 接著,他突破了戰後以來威權國家遺留龐大而笨重的官僚體系之限制,創立了獨立自主運作的城市開發公司。將之作為平台,一面向企業募款,解決經濟危機時期國家建設資金短缺的問題,一面進行規劃願景說服的工作,實現不可能的任務。

 為了讓金融危機期公共建設仍可以持續進行,他任內修改了關於地方發展相關法令的限制,讓在地發展計畫也可以適度開放國際標,鬆綁城市設計準則,讓建築師和設計師發揮想像力,為老城市整容。這些新法令中更允許一定比例的國際資金來投資城市基礎建設。比如說,他曾讓一個首爾城中心大型綜合購物中心開發設計案,放到美國CNN電視上打廣告,成功號召國際資金投入南韓城市建設,同時也為地方發展做了一次完美的城市行銷。

 很奇妙地,在他任內的首爾城市發展並沒有因為金融危機和資金短缺而停滯。這個創新治理模型之所以成為東亞經典,主要原因是他勇於擺脫東亞國家殖民發展歷程中常呈現的「認同VS發展」二元對立思考模式,在夾縫中突圍。換言之,李明博超越了「認同重建工程屬於公部門,而經濟發展屬於私部門」對立的思考模式,用創新理念來調整公私部門間的制度性落差,跨越在地和全球發展的兩難選擇。

 無獨有偶地,作為整個中國實施經濟改革重點的沿海城市與區域,恰恰都是採取這類的發展之路。被當作經改運動「摸著石頭過河」第一塊試金石的廣東,能有今日的經濟繁榮,並不是因為他們當年如何勇於貿然全身躍入全球化行列,而是巧妙運用外資來進行地方基礎建設的永續發展模型,以持續擴大公共財的形式,來進行社會的重分配。

 與其糾結在認同與意識形態之爭,或「全球VS在地」的兩難,這個由東亞各國在因應全球經濟危機中自己轉出來的永續發展模型,既務實又踏實。它成功突破了六七十年代以來歐美笨重的福利國家發展模型,或許才是位於世界邊緣的四小龍重新崛起的生存之道,應該適切地被整合進入台灣未來的發展願景之中。

 (作者為台北市文化產業與政策交流平台「文創藝站」論壇主筆)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2720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