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龔濟/文字工作者(台北市)】 2008.02.05 02:37 am
美國作家勞倫斯‧彼得寫過不少有關管理學的書,大多圍繞他的「彼得原理」開展和闡釋。
「彼得原理」是說:在任何組織中,每一個職員,或早或晚,都會從他所勝任的位置上,提升到他所不勝任的位置上。他將停留在那個「不稱職級」階段,直到退休為止。
譬如,一位科員表現卓越,升任科長;成績仍受肯定,升司長;司長也受讚賞,升次長。當了次長,才發現他的才具與新職不能匹配。但他工作認真,沒有犯錯,無法降調、免職,只好等他退休而「自然解決」。對他個人和這個機構,都是折磨,更是損失。
這種情形雖說普遍,但通常的人,其影響範圍僅及於該一機關團體而已。可是如果一個人選上總統,而那個職務卻正是他的「不稱職級」,那就是全體人民的大災難了。
台灣因為地方小,民選公職多,且又選舉頻繁,即使是中央級的選舉,也早已「地方化」了。
就拿本屆立法院來說,立院號稱「國會」,委員是「國會議員」,議事的關心範圍和重點,自應著眼於國家的整體利益。但據新聞報導,藍、綠立委還沒開議就「拚地方建設」了;為了「回應選民要求」,紛紛往「有利可圖」的經濟和交通委員會擠,攸關國家制度與社會公義的法制和司法委員會,反而門可羅雀。他們彈冠相慶之日,卻是百姓失望傷心之時。
立委固如此,兩位總統候選人馬英九和謝長廷,似亦「不遑多讓」。他們不是淹沒在窮扯濫拉的口水中,就是零零碎碎的說一些無關宏旨的小事,偶然談到某項政見,也是語焉不詳,很少聽到合乎他們身分高度的發言:
台灣的精神究竟在哪裡;
台灣的前路是哪一條;
這個分裂破碎的國家如何融合重整;
政府和人民要一起做些什麼,才能重建台灣的信心。
這些才是台灣生死榮枯的大事。馬、謝兩位要爭取的那個職務,是要引導台灣走向正確的方向,我們選民事前必須清楚了解,你們兩人自己知道那個方向,我們不能問道於盲。
選舉的嘈雜把選民轟炸得太累了,讓我們過一個清靜的春節,馬、謝也可休息一下。春節過後,距離「三‧二二」投票日還有好幾個禮拜,請你們給選民「每週一利多」,或「五日一利多」、「三日一利多」,每七日、五日或三日,選一個大政方針的主題,有條理的、完整的告訴大家,你們要怎麼樣治理這個國家:
經濟怎麼復興;
兩岸如何和平共榮;
國防外交怎樣保障國家安全;
文化建設有什麼創意;
司法如何維護社會公義;
治安怎樣保障百姓安居樂業。
至少要告訴我們這六項,才能讓大家充分理解你們治國的實踐步驟。
如果你們耍嘴皮子,玩機巧,談一些「基層建設」,那就不能說服我們,會使我們懷疑,你們可能根本不夠格做一位國家領導人,只是地方官吏的材料。
彼得在他的「原理」中曾說:再多的勝人一籌的本領,也不能使一個人超越他的「不稱職級」。而一旦他達到了這一步,他就會陷入低人一等的困境,多少策略都無法使其擺脫。
台灣選民這回千萬要小心了:不能再選出一個「不稱職級」的總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