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社論】 2008.02.01 03:12 am
從去年到今年,法、韓、美等幾個重要的總統大選,都呈現一個鮮明的特色,就是高呼改變。法國移民出身的新任總統大獲全勝,致勝關鍵就是他要求改變法國經濟現狀,以更務實而開放的政策為法國開創新紀元。南韓甫獲壓倒性勝利的CEO總統李明博,更以自己的出身、在首爾市長任內整治清溪川的魄力與幹勁,鼓吹以全新的做法讓南韓突飛猛進。今年底美國總統大選雖然還是兩大黨競逐,但民主黨候選人的身影幾乎占滿整個舞台。一方面打破傳統窠臼,必將創造歷史的兩位候選人身分:女性的希拉蕊與非洲族裔的歐巴馬,代表著劃時代的新義;另一方面從歐巴馬開始高呼改變,博得風起雲湧的呼應,聲勢直竄而起,到希拉蕊見風轉舵,也將改變做為競選主軸,一時間,打破現狀、推陳出新、走出新方向,已經成為最時尚的新潮流。
我們即將在3月22日舉行的總統大選,馬、謝雙方打得如火如荼,在剩下這半百個日子裡,更將進入白熱化的階段;盱衡國際新形勢,兩位候選人又豈能漠視這一股高呼改變的主流?尤其環顧整個世界,最迫切需要改變的,似乎也莫過於我們這個國家。
其實,20年來,台灣的命運本來就應當是,改變,扭轉過去、迎向未來。20年前,經過漫長的戒嚴時期與威權統治,強力鎮壓的條件已愈趨薄弱,民間積聚的經濟、知識、抗爭力量則日益壯大,民主的條件正在成熟,統治者早該及時鬆手,還政於民。當時的領導者在各種因素驅使下,開啟了政治改變的端倪,而於政權和平轉移給外姓人之後,終於讓台灣跌跌撞撞地衝上民主化的坎坷路,迄今仍未步上正軌。不該努力求新求變嗎?
蔣經國先生於解除戒嚴的同時,也為兩岸關係的解凍開啟了小小的一步:准許赴大陸探親,並開放間接三通。可惜隨著他猝然辭世,這一小步始終沒有帶出更大的開放步伐。間接三通隨著現實環境的急遽改變,台灣經濟出路日漸閉塞,而在民間脫序的方式下實質上發展成為接近直接三通的替代品。但那關鍵的一小步卻始終邁不出去;甚至在隨後兩位領導者刻意以意識形態治國、挑激兩岸矛盾的作為之下,波瀾時起、不進反退,使得兩岸經貿互動始終桎梏著台灣經濟的手腳,愈來愈嚴重地斲喪台灣的競爭優勢與發展空間。因此,改變眼前的兩岸政策、打破陰鬱的經濟困局,成為台灣人民愈來愈渴望的改變。
最近十年擴及全球、無遠弗屆,貧國、富國皆難逃其衝擊的,則是逐漸成形的全球化所帶來的重重影響。從通貨緊縮到通貨膨脹,從廉價勞動產品氾濫全球到各國失業人口大增,資本報酬大增、利率大降、薪資所得停滯乃至下滑,造成人人色變的M型社會,各國之間的經濟競賽愈趨激烈,而且不進則退、人人自危。此一無人可免的衝擊,是法國總統沙克吉、南韓總統李明博,乃至美國的總統候選人高呼改變而一呼百諾的主要背景。
我們向以外貿為經濟動力來源,對國際經濟的倚恃,恐無有過者;因而全球化的衝擊對我們至深且猛,所有的不良副作用在台灣一應俱全。偏偏十餘年來我們的政府昧於時勢、抱殘守缺,甚至鎮日挑激族群對立、意識形態鬥爭,專搞些無謂的「文化大革命」,任令善良無辜的人民身遭全球化浪潮無情的吞噬。台灣人民要求改變的呼聲,高於任何人,但政治人物可曾聽聞?
選戰打到目前為止,除了早已積成民怨、傷害昭昭在目的鎖國政策,兩位候選人都異口同聲承諾改變之外,不論馬、謝,都只是依循十餘年前的思路,提出一些老生常談的主張,絲毫不見新意。或許開放鎖國茲事體大,牽一髮而動全身,將釋放台灣蓄積已久的活力、打開早應積極拓展的空間,台灣經濟必將為之一振;但除此之外,我們跟法、韓、美等國家共同的,乃至更為嚴重的許多課題,在那些先行者紛紛標舉出改變的大方向之後,難道這兩位競逐大位者竟無能力步武其後、取法乎上,也針對台灣的久受詬病的教育問題、貧富差距問題、人心敗壞問題、學習風氣問題、政府效能問題、人口老化與生育低落問題等,深入思索,亟思改變之道?馬團隊總算推出一個美國行之已久的負所得稅制度,謝團隊除了口水之外,是否也該為生民立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