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社論】 2008.01.31 04:04 am
海峽兩岸自2001年底先後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後,對外貿易各自發展,六年來差距不斷擴大。以貿易總額過去六年平均每年增加率比較,台灣增加12.1%,在內需不足情況下,外貿表現相對亮麗;但與大陸外貿增加27.3%比較,不及其半,相形失色。而且台灣對外貿易總額增加率低於全球貿易總額增加率,致在世界貿易排名,自六年前的第16名,2006年即倒退到第17名,而大陸則自第六名,連趕三關,超越英、法、日本,跳至第三名。回顧20年前,台灣是世界第13位貿易大國,大陸只排第17名,落後台灣四名;而今反領先台灣14名,真不可同日而語。彼長我消情況不僅嚴重,如不能及早改善,情況將可能更惡化。
台灣在經濟發展早期,由於國內市場狹小,故採取「出口導向」政策,以帶動整體經濟的快速發展。而大陸雖然人口高達十多億人,在改革開放初期,由於落後貧窮,人民購買力低,亦學習台灣引進外資發展加工出口業,大力推展出口,創造大量就業機會,解決失業問題,並促進整體經濟的快速發展,而且青出於藍。大陸於1982-2001年的20年間,出口平均每年增加13.3%,高於台灣的9%;因此,在1991年以前,大陸出口小於台灣,自1992年趕過台灣後,差距愈來愈擴大。尤其2001年底大陸加入WTO後,其出口如脫韁之馬,至去年為止,六年間平均每年增加28.9%,較過去增加率提高一倍以上。而台灣同時期出口每年增加率,雖亦提至11.8%,但僅為大陸出口增加率的四成,以致去年大陸出口高達1.218兆美元,是台灣出口2,467億美元的4.8倍。因此,大陸出口占全球總出口的比重,自2001年的4.3%,2007年提高到9.1%,擴大了一倍多,而台灣則自2.0%降到1.8%。在國際間受重視的程度,兩岸不僅有天淵之別,亦顯示台灣出口產品競爭力出了問題。
在出口產品結構方面,雖去年大陸出口紡織品及鞋類仍超過2,000億美元,但所占總出口比重卻自六年前的23.3%降為17.0%;而機械、電機、電子、資訊、運輸工具及精密儀器(以下簡稱機電產品)出口所占總出口比重,同時期則自38.6%,大幅提升到57.6%,成為其出口的主軸。反觀台灣機電產品出口所占總出口比重,同時期卻自61.6%降為59.2%,僅較大陸高出1.6個百分點。雖然大陸機電產品技術及品質,相較台灣還差一大截,不過其進步之快,成長之速(過去六年大陸機電產品出口每年增加37.7%,台灣只增加11%)相當驚人;而且大陸去年機電產品出口超過7,000億美元,是台灣出口1,460億美元的4.9倍。雖各有其市場,但在全球經濟不景氣時,大陸產品低價格的壓力,對台灣同類產品出口將是極大的威脅。如台灣產品不能力求精進,則大陸機電產品技術與品質水準趕上台灣,可能不是太遠的事;屆時台灣將如何因應,能不儘早有所規劃嗎?
過去六年大陸進口平均每年增加25.6%,雖較其出口增率低,致出超不斷擴大,但較全球總進口每年增加13.3%,幾高出一倍;因此大陸進口在全球進口的重要性不斷提高,所占比重自2001年的3.8%,至2007年提高為7.0%。而且大陸六年進口增加7,100多億美元,高占全球總進口增加的十分之一,高於德國僅低於美國;亦即大陸市場的開放,成為近六年來國際貿易迅速擴張的第二位最大貢獻者。
尤其大陸近六年來自鄰近國家的進口大幅增加,如自韓國及東協進口,平均每年增加率分別高達28.2%及29.3%。因而韓國及日本對大陸出口增加率,幾是該兩國總出口增加率的二倍,東協各國對大陸出口增加率,更是其總出口增加率的三倍以上,使其對大陸出口占總出口比重大幅提升。以當前所搜集韓、日兩國貿易資料而言,韓國對大陸出口占總出口比重,自2001年的12.1%,近三年均已超過21%,高於美國,更高於歐盟全體,大陸已是韓國第一大出口及貿易夥伴。而日本對大陸出口所占總出口比重,亦自2001年的7.7%,提高到14.4%,僅次於對美出口,與歐盟全體相埒,高居日本第二大出口對象國。這也同時擴大了該等國家對大陸的出超,對韓國及東協早日脫離亞洲金融危機陰霾及日本停滯了12年的經濟能夠復甦,大陸市場的開放,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
反觀台灣,近六年來進口平均每年雖增加12.5%,高於出口增加率,但與大陸進口增加率比較,僅及其半;而且台灣近六年進口增加1,112億美元,不及大陸進口增加額的六分之一,故相對大陸市場開放對世界貿易市場擴張的貢獻,台灣更顯得微不足道!這也是台灣近年來在國際間受重視的程度不若過去的根源所在。
台灣對外貿易之所以淪落到這個地步,其原因固多,但執政當局的玩弄政治不重視經濟與鎖國政策,關係至大。今年總統大選後,能否改善,祇有拭目以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