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民生戰線
市長:星火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公共議題【民生戰線】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教育校園科技文體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社大推展10年荒土中耕耘理想
 瀏覽1,639|回應3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中國時報2008.01.19高有智/專題報導

 生態教學好地方 ▲台北縣永和社區大學的學程設計走入社區並參與公共事務,水噹噹土地關懷社在福和橋下經營的生態教育園區,就成了生態環境教學的好地方。(洪聖飛攝)

 大人小孩一起來 ▲社大運動十年有成!圖為嘉義市社區大學成功復育台灣野百合,並自母株採得數萬顆種子,大人小孩一起參與。(本報資料照片/呂素麗攝)

 永和福和橋下,曾經是垃圾掩埋場的都市廢棄之地,一群永和社區大學的學員在此經營生態園區,他們解放了知識,也解放了生活。社大運動發展十年來,每年全台灣有七十多所社大、十二萬人像這群學員一樣投入公共參與,他們耕耘現實中的荒土,也同時耕耘理想中的人生。

 園區管理員潘增鑑曾經是房屋仲介,當初來到永和社大,原本只是想學手語等溝通技巧,希望能多交朋友,甚至找到新客戶。不過,社大的學習理念和參與社會的價值感動了他,他放棄了自己的事業,辭掉工作,關心生態溼地的議題,從對植物完全陌生的門外漢,目前卻是導覽專家,細心呵護園區的一草一木。

 台灣已有七十多所社大

 生態園區目前由永和社大的水噹噹大地關懷社負責維護與規畫,園區包括溼地生態池、香藥草區、有毒植物區還有種稻區,讓都市人有機會體驗稻田工作。

 水噹噹社員們還配合社大課程,共同搶救新店溪畔即將滅絕的水生植物,在園區易地復育,也開放社區居民參與,成為中、永和小學的戶外教學場地。

 這是永和社大的公共性社團活動,也是社大典型標榜的公共參與理念。永和社大特助周聖心指出,社大和一般成人教育機構不同,不僅是滿足個人學習需求,還要有公共參與的社團課程,建立公民社會。

 陳永中原本是一家布商公司老闆,一度反對太太到社大上課學習,沒想到,最後等到自己跨進去社大校門,重新得到學習的樂趣,甚至鼓勵全家人投入,一家四口都參加社大活動。

 陳永中說,他只有高職畢業,過去學校體罰等不愉快的求學經驗讓他厭惡學習,到了社大才重新找到學習的意義,也轉變人生價值觀,目前從職場退休,加入教育問題研究社關心社區教育問題,「這是我的生命第二春。」

 每年十二萬人積極投入

 社大運動由台大退休教授黃武雄在九○年代倡議,一九九八年國內第一間文山社大設立,隨後風起雲湧,蔓延全台,開始了十年的社大創校運動。社大目前在全台已經有七十餘所,另外有十三所原住民部落大學,人數也從文山社大草創的八百人到全台每學期約十二萬人,工作人員也有將近五百人,參與課程講師多達兩千人,為民間社會掀起一波成人學習的風潮。 在社大發展十年之際,社大人思考未來發展的方向,激起各界討論,社大內部對於爭取學位頒授與學分認定的爭論風潮又起,迄今還是沒有定論,但社大目前已經逐漸朝向區域議題整合。

 社大全促會北區辦公室主任高茹萍說,各地社大條件與關懷面向各有不同,未來將發展跨區域議題結盟,目前北縣與基隆等地社大著重關心河川議題,桃竹苗則以客家文化為主,南部則開展志工社會議題。

 鼓勵居民關心公共議題

 社大全促會常務理事顧忠華指出,社大近來在環保、社造與地方文史等領域逐漸發展出成績,未來社大運動必須建立一套知識論述的體系「社大學」,甚至進一步發揚社大公民文化,鼓勵居民關心公共議題。

 社大運動老將、台南社大校長林朝成則說,社大不同於一般成人機構,社大未來應與社會運動結合,透過草根行動的宣傳策略,並以社會議題的倡議與推動,形成社大學習氛圍,進而開創公民行動合作與對話,達到知識解放和建立公民社會。

 他甚至建議,全國社大可以參考劍橋大學每年設定一到三個主題講座,跨學門跨領域深度講述,除可引領思潮,也可擴大社大人才資源與創意傳播。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2669412
 回應文章
社大10歲囉! 學生感謝生命更豐富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聯合報╱記者曾希文/台北報導】 2008.01.21 03:13 am
 
永和社大學員鄭邦家,花了五年半才修滿128個學分,昨天獲頒勤學有恆獎。
記者曾希文/攝影  
 
83歲的淡水社大學員許清霞,獲頒長青學習楷模獎。
記者曾希文/攝影
 
「社區大學讓我重生!」50多歲的的艾勝男是內湖社區大學學生,外表精神奕奕,其實她是生活單純的家庭主婦,孩子長大之後,開始報名讀社大,她形容,整個眼界都變寬闊了!

社區大學從1998年至今,已經開辦10年,學生數已激增到12萬人,影響無數像艾勝男這樣的例子。艾勝男說,她在社大從卡拉OK班,唱到專業的美聲、合唱團,也在社大當志工,現在社大可說是她所有的生活。

艾勝男說,她不是上班族,很多東西不懂,但班上各式各樣的人都有,打開她的世界,由內而外,包括體型、體重、外貌都改變了。

社大昨天舉行十年有成嘉年華會,頒發優良教師獎、勤學有恆獎、長青學習獎等等上百人。例如內湖社大鍾育恆獲頒優良教師,他上的「古典音樂欣賞」,甚至帶學生遠到法國、西班牙、匈牙利、捷克等地校外教學月餘,到美術館、名音樂廳親耳享受音樂饗宴,實地體驗歐洲文化。

鍾育恆表示,目前社大的問題在於,課程不夠有系統嚴謹,未來應加強在完整架構下發展各地特色學程。講師也必須充分理解社區大學的理念,才能在課程當中實踐。他說,社大不是教「學生」,而是教「朋友」,而班上同學臥虎藏龍,有哈佛博士、退休教授,老師不能沒有沒兩把刷子,才能彼此互相激盪火花。

83歲的許清霞,獲頒長青學習楷模獎,是淡水社大學生,上了兩年半。她說,人老了要懂自我保健,就到社大上中醫穴道課程。她甚至還能跳踢踏舞,還在成果展上獨舞。同學們中就屬她年紀最長,也備受關懷呵護。

勤學有恆獎則頒給修滿128學分的學員,其中如永和社大的鄭邦家。他總共花了5年半的時間才修滿,學費為12萬8千元。由於自己離開學校較早,高中畢業就開始工作,但雙胞胎的哥哥卻是大學教授,念社大可說是補足他的缺憾。從事室內設計的他,現在更成為社大老師,開木工課程,從學生搖身一變成為講師。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2675479
催生公民社會社大再加油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中國時報2008.01.20林志成/台北報導

 可以再更好 ▲社大十年有成研討會,來自全省的社大學員參加以社大運動十年的回顧與反省為題的座談會。(黃國書攝)

 國內社區大學發展今年進入第十年,社大理念倡議者、台大數學系退休教授黃武雄表示,社大最耀眼成就是「催生公民社會」。他強調,台灣離真正公民社會還有一段距離,癥結在握有政治權力的人,仍然沈迷政治遊戲。

 一九九八年國內第一所社區大學在台北市文山區成立,今年邁入第十年,現在有八十多所社大、十多萬學員。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昨天召開「社區大學十年有成」研討會,回顧與展望國內社大發展。

 黃武雄表示,解嚴後,當時總統李登輝未進行社會重建,直接進入政治權力轉移,造成社會力轉趨沈寂。他當時出來倡議社大,希望人民隨時有機會學習,學會「就事論事」,不被政治人物或媒體操弄。

 最近教育部要求各傳統大學要發展「服務學習」教育,並鼓勵列為正式學分課程。華梵大學教務長、前台北市文山社大主任蔡傳暉說,社大早就將社團課程列為正式學分課程,同時強調參與公共事務應具有批判自省精神,社區大學倡議的服務學習,比傳統大學更具有社會關懷精神。

 但社大未來也潛藏不少發展危機。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常務理事林孝信說,地方政府對社大支持度下滑,有些縣市甚至用「最低標」的競標方式,決定縣內社大的承辦或續辦。他認為,教育是百年大計,用招標方式辦教育,在全世界絕無僅有,「非常可恥」。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2672517
課程浮報、人事酬庸最令人憂心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中國時報2008.01.19高有智/專題報導

 社大運動開展十年,全台社大數量大幅增長,雖然壯大了社大聲勢,不少推動社大運動人士卻憂心,面對市場化競爭,各地社大辦學品質參差不齊,地方政府主導承辦或委辦,社大甚至淪為人事酬庸,過去社大運動理念逐漸變質失落。

 去年擔任教部評鑑委員的社大全國促進會理事長張捷隆,曾跑遍觀察各地社大辦學,他感嘆說:「社大理念慢慢被稀釋了,變質了。」

 他說,當初社大運動強調民間興辦高等教育,重視學術性課程,但許多社區大學「浮報」課程,就連書法班等才藝課程都列學術性課程,甚至兼顧市場導向流於逸樂取向學習,陷入人數迷思,卻失去社大的公共性格。

 張捷隆批評,社大提倡辦理「公共論壇」,原本希望能針對公共議題討論,但部分社大只是安排一些地方政府的政令宣導,或是生活常識講座,混矇為「公民素養」,不少社大宣稱公共參與、社區關懷等辦學理念都只是「虛有其表」,寫給評審委員看看而已。

 他也說,目前多數地方政府都以委辦方式辦理社大比例高達六成六,但承辦團體五花八門包括宗教社團、私立技職院校等,私校為求生存甚至當作推廣教育經營,多開一些市場濃厚課程,包括命理、美容等,模糊了社區大學的原創精神。

 地方政府缺少社大理念,社大校長職缺甚至淪為選舉樁腳酬庸。北部一間社大校長就是地方首長的樁腳,常常因為不同理念與社大工作人員出現爭執;還有社大竟由國民黨部主委擔任校長,就連外調到其他縣市接黨務工作者,都還掛名校長,根本無法專心推動校務。

 不少社大人憂心傳統社大理念變質,投身社大六年多的中生代楊志彬卻發現,儘管社大擴張參差不齊,卻有一批「新血社大」正逐漸茁壯,包括林口社大等資歷三年左右的新興社大,正建立不少全新的年輕工作團隊。

 他說,這些新血社大擁有優勢行政能力,工作人員並非社運出身卻展現清新有衝勁特質,不同以往重視批判性格與使命感的傳統理念社大,卻同樣在嘗試各種提倡社區價值可能性。

 楊志彬也強調,社區價值和集體學習的意義,已經在十年社大運動中茁壯,但社區價值有不同層次,並非社大運動理念失落,過去社大已經從「個人快樂學習」跨到「集體學習」,這是社大運動第一步,未來如何讓集體學習能夠發揮公共行動,將是下一階段挑戰。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2669416